文化工业案例分析

文化工业案例分析:“爸爸去哪儿”

一、文化工业的概论

文化工业的产生常常依赖于其他的产业的结合,其实质在其他产业的支撑下,服务于其他产业及整个社会,即用技术满足需求。文化工业产品以文化作为表层的糖衣,包裹着商业这颗炮弹,这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商业化模式,使其失去了传统上的文化意义。这时,文化工业产品不再是艺术作品,而是商业产品,空有艺术色彩,不具艺术意义。

(一)文化工业的同一性

文化工业的娱乐性体现在其利用技术的包装来满足大众的需求。在统一化、规范化的情况下,这种产品形成了一种垄断性质: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宣扬不同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工业产品。但是,说到底仍是为了一个商业目的。

所有文化工业的产品构成的整体与政治阶级中不同人所构成的统一体是对应的,“同一性”就是指这种匹配关系。

(二)文化工业的娱乐性

文化的娱乐性在于利用各种技术去迎合群众的口味,譬如各种特技、各个明星等等,使得人们在消费它时毫不费力。然后人们享受它带来的感觉,并且慢慢接受和习惯文化工业产品的存在。

‘‘娱乐背后的阴谋’’:通过文化的包装吸引大众并给予他们乐于接受的感受,达到盈利的目的。

(三)文化工业与意识形态

文化工业为什么会具备有意识形态呢?因为它想要达到最终的商业目的就必须要保证吸引人们去关注它。通常会营造各种假象的氛围,让受众觉得自己的生活也是和其相像的,会去承认它,接受它,并且相信。

所以,现在有很多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产品,旨在用生活中的事件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比如说,现实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等等。

二、《爸爸去哪儿》——文化工业的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智理参考自MBC电视台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主题以村庄为主,节目组考察的地点位于广东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景区。具有彝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勐景来等中国多个民族风情的文化村成为亮点。

那么,它是否真如其宣传的那样呢?还是说只是掀起了新一轮的童星热潮?

第一季

第一站北京市灵水村

第二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腾格里拉沙漠

第三站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

第四站山东省威海市鸡鸣岛

第五站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白寺村

第六站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雪乡

第二季

第一站重庆市武隆县仙女山镇白果村

第二站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第三站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笋苗寨

第四站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虹口乡

第五站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草原伊利牧场

第六站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黄河石林

第七站中国台湾省台北市花莲县光复乡富兴社区和花莲糖厂

第八站(海外)新西兰

第三季

第一站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瓜园则湾乡王阳洼村绥德县城

第二站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景来

第三站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河坑村

第四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火焰山乌鲁木齐乌拉斯塔伊利牧场第五站湖南邵阳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古苗寨

第六站江西吉安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

第七站浙江金华东阳市横店镇横店影视城

第八站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珀斯玛格丽特①

-------------

①摘自百度词条

以上是《爸爸去哪儿》每一季去过的地方。节目的本意是让受众看到各地风俗风情以及爸爸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的培养,于是采用了明星爸爸与孩子一同游玩的真人秀模式。

首先,节目组为什么会采取真人秀的方式呢?为什么不拍电影不拍电视剧?原因就在于现在的社会的现状,也在于受众在接触过太多的文化工业产品后会有种疲倦感,他们会寻求更加创新更加有可信度的产品。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比较可信度呢?当然是生活。最接近生活的产品最容易让受众引起共鸣,他们往往会根据他们所感觉到的来比较自己所处的,这就是所谓的‘‘营造的假象’’。最让他们有可能的就是他们所相信的。所以看过了明星们的各式电影电视节目之后,他们会觉得很遥远,会更想要看到一些不同的更加真实的东西。这个时候,真人秀无疑是最好的一个炮弹。

其次,节目组安排参与真人秀的都是各个行业比较受欢迎的一些明星。投资方看中的就是明星效应,各个明星都会有自己的粉丝,所以无形中就在增加节目的关注度,致使还未开播之前就会受到热捧。反之,如果节目组找的是一般的平常人录制,那么投资方肯定不愿出资。

再者,从同一性原则上来说,这档节目很显然是打着情感牌来伪装它商业的本性,票房是最好的解释。在推出第一季的节目后,这档节目就收获颇丰,紧接着它又推出了第二季,并且在第二季之后趁热打铁在年关的时候推出了《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有了前面的真人秀的铺垫,这部电影的火爆可想而知。类似的真人秀《我是歌手》、《爸爸回来了》等等亦是如此,借助不同的方式手段来为其商业的牟利本质作掩护。

最后,回到节目最先宣传的东西上面来--风俗民情、亲子感情。在风景上面的选择很明显是各式各样的,给人各种各样的享受与向往。地域风情自然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人们会感觉到各地的热情。再说到亲子之间的相处,这是人们生活中都会有的,大家都对此了解接受。然而,最终这个节目红了的是什么呢?热门关注的是什么?人们关注的是那些小孩子、可爱的小童星。此外,还有广告--节目中时刻在强调的:本节目由XXX赞助/冠名播出。广告也成为文化工业产品宣传的一大工具。

所以说,这个节目是文化工业产品。

最新 中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精品

中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一、西方产业发展概况 (一)基础理论研究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理论中指出,文化产业的最终产品就是迎合大众消费需要的各类产品,也就是大众文化(非同今天所指“大众文化”)。按照机械化流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进行流通和消费,同一性代替了异质性,产业化的文化成为了不可感知的同质文化。在被同质化过程中,作为文化商品的文化多样性和内涵丰富性荡然无存,同一性降低了思想深度,泯灭了个性,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和批判精神,由此沦为国家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哀叹这同一逻辑,坚持对“文化工业”进行猛烈的价值批判,试图唤回传统时代文化艺术的精英文化,而非当代遍存各个领域的大众文化。在美国著名家斯科特?拉什看来,20世纪中期,在上层建筑的统治领域,文化以强调符号表征和意识形态(representation)的形式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文化产品较少见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是经济商品。这种情形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1975年。然而到了2005年,以信息、旅游、体育和建筑等为代表形式的文化产品随处可见。拉什认为“文化产品不再是稀有物品,而是横行天下。文化无处不在,它仿佛从上层建筑中渗透出来,又渗入并掌控了经济基础,开始对经济运行和日常生活体验两者进行统治”。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复制技术使“艺术品从少数人垄断和欣赏中解放出来,为多数人所共享,给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不同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态度,而是给出了理性判断。法兰克福学派作为开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先锋,其开辟作用是“难以绕过的理论高峰”。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原始的资本积累是文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多数文化产品生产者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一味迎合消费者需要就成了文化工业不加改造无需创意的流水线生产。这样,缺乏自由创造的文化产品就在现代机器化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就被格式化为同一性商品。1963年,晚年的阿多诺在《文化产业的再思考》一文中总结道:“我们用‘文化产业’代替了 ‘大众文化’……文化产业是把人们熟悉的融入了新特质,为大众消费而量身定做的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原定计划而制造的。”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立场不同,本雅明则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工业持乐观态度,承认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和历史意义,认为艺术品的复制可以把艺术从宗教仪式的古老传统中解放出来。由此引起了后来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及二战后其他学派围绕大众文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论争,经过长期的嬗变和演进,文化产业的内容日益丰富,理论研究也日渐成熟。文化产业概念和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恰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化产业认知的不同见解。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产业理论出现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条研究路线。肇始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认为,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影视、音像、动漫、出版等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侧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理论思考。该学派以辩证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对发展文化产业持肯定态度,给予文化产业更多的理性思考,对文化产业内涵进行了重新

传播社会学

学科定位——边缘传播学 研究对象——传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形成与发展——以电子媒介的兴起为社会背景,以传播学、社会学的独立及发展为前提。宗旨:探索表象背后传播的社会责任; 探索传播企业及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责任。 传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的学术视角——社会学 ?理论及学科体系的框架 主要研究内容——传播学 研究对象——传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传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 ?案例: 传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传统学派(美国学派) ?批判学派(欧洲学派) ?发展学派 一、传统学派(美国学派、实证学派、行政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特点:主张“传播本体论”、“传播中心论”。 ?作用:大多强调结构的稳定性,从传播机构的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稳定。 客观上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现行传播制度辩护的作用。 传统学派在当代的发展 ?媒介系统依赖论 (美)桑德拉·鲍尔- 洛基奇、梅尔文·德弗勒 ?传媒整合论(英)丹尼斯·麦奎尔 ?情境论(美)梅罗维茨 ?型塑论(美)乔治·格伯纳 ?模式化理论(美)班杜拉 ?意义论 媒介系统依赖论 ?目的:试图解释大众传播复杂的影响力问题

?提出的三个关键问题: 1、一个社会是怎样影响其大众传媒的? 2、大众传媒是如何发生的? 3、接触大众传媒对人们有何作用? ?解决途径:将大众传播过程置于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之下,了解它是怎样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发挥作用的。 媒介系统依赖论 ?结论:媒介-受众-社会 依赖的双向性(互为依赖); 从合作与冲突的角度去认识这种依赖性; 依赖关系越强,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大。 ?意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引入系统科学观察,兼容既有多方思想观点,在描述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重大突破。 二、批判学派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洲) ?背景:对美国传统学派理论的质疑和批判;二战后欧洲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度兴起。 ?特点:更加侧重于整体、系统、宏观层面的研究。 批判学派的主要传播社会学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的传播理论(英)奥立弗·鲍伊德-巴里特“媒介帝国主义即文化帝国主义” ?社会文化理论(英)“伯明翰学派” ?社会科学学派“结构-功能主义研究学派” ?“思想统治权”理论(意)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多伦多学派理论:(加)哈罗德·英尼斯、麦克卢汉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学派简介: 1923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 马克斯·霍克海默创办《社会研究杂志》。 被迫迁徙日内瓦、巴黎和美国,二战结束后迁回德国,形成法兰克福学派。

案例8: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

案例8: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 1、案例呈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又一次经历了“欧风美雨”的洗礼,最近几年来,人们又惊呼于“韩流”的快速蔓延和广泛传播。所有这些,从直接层面上说,都依赖于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大众传媒,正是它们在加速和扩大着外来大众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实际上,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西方国家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遍文化现象,对人们发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对于大众文化,不同学派理论家有不同的评判,但总起来说,以批判态度研究大众文化的路径占主导地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当然,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本雅明对大众文化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对电影技术给予了乐观主义的评价,为大众文化唱了一曲浪漫主义赞歌;与之相反,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几乎完全否定,表现出强烈的文化精英主义倾向和浓厚的文化悲观主义色彩;而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则既批判大众文化的消极性,又承认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之中,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最具有代表性,他指出,必须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并最大限度地将它们区别开来,这是因为文化工业并不是真正服务于大众的,而是为了大众消费而刻意炮制出来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或者至少是互相适应的,以便使它们自己构成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也就是说,无论从微观上还是宏观上看,文化工业都表现出齐一性,文化工业的风格就是程式化,即所有文化工业产品都只有一个风格——无风格。结果,文化变成了归类活动。因此,文化工业实际上就成为一种“反文化”。文化工业之所以成为可能,这一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由于经济的和行政的集中化。由于文化工业生产的技术化、标准化、产业化,使得文化工业生产过程不断重复、文化工业产品整齐划一成为文化工业的一个关键特征。 在阿多尔诺看来,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由于文化工业的技术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导致了文化工业的齐一性、重复性、虚假性、欺骗性、操纵性、强制性,最终导致了文化工业的肆虐,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这样一来,文化工业就不仅调节了公众生活,而且控制了私人生活;不仅灌输了思想,而且还渗透进了人的心理结构。于是,尽管文化工业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愤怒,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相反,它还为现存社会秩序辩护。 2、案例讨论: (1)什么是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 (2)如何看待法兰克福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3、案例点评: 对于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看来,文化工业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借助于大众传媒而广泛流传于大众之中、并服务于大众的通俗文化,而是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工业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它是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它把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哲学等融合在一起,在闲暇里操控人的思想和情感,压抑人的个性,消除人的反叛意识,维护和巩固现存社会秩序。因而,文化工业具有极权主义性质,起着意识形态作用。 尽管阿多尔诺等人对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否定,有片面和偏激之嫌;但他们关于大众文化内涵、特征、功能的揭示,确实反映了发达工业文化的消极方面。因此说,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分析和批判,是对当代西方文化价值危机深刻反思的产物。这种反思是发人深省的,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认识,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同时,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文化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工业案例分析

文化工业案例分析:“爸爸去哪儿” 一、文化工业的概论 文化工业的产生常常依赖于其他的产业的结合,其实质在其他产业的支撑下,服务于其他产业及整个社会,即用技术满足需求。文化工业产品以文化作为表层的糖衣,包裹着商业这颗炮弹,这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商业化模式,使其失去了传统上的文化意义。这时,文化工业产品不再是艺术作品,而是商业产品,空有艺术色彩,不具艺术意义。 (一)文化工业的同一性 文化工业的娱乐性体现在其利用技术的包装来满足大众的需求。在统一化、规范化的情况下,这种产品形成了一种垄断性质: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宣扬不同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工业产品。但是,说到底仍是为了一个商业目的。 所有文化工业的产品构成的整体与政治阶级中不同人所构成的统一体是对应的,“同一性”就是指这种匹配关系。 (二)文化工业的娱乐性 文化的娱乐性在于利用各种技术去迎合群众的口味,譬如各种特技、各个明星等等,使得人们在消费它时毫不费力。然后人们享受它带来的感觉,并且慢慢接受和习惯文化工业产品的存在。 ‘‘娱乐背后的阴谋’’:通过文化的包装吸引大众并给予他们乐于接受的感受,达到盈利的目的。 (三)文化工业与意识形态 文化工业为什么会具备有意识形态呢?因为它想要达到最终的商业目的就必须要保证吸引人们去关注它。通常会营造各种假象的氛围,让受众觉得自己的生活也是和其相像的,会去承认它,接受它,并且相信。

所以,现在有很多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产品,旨在用生活中的事件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比如说,现实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等等。 二、《爸爸去哪儿》——文化工业的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智理参考自MBC电视台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主题以村庄为主,节目组考察的地点位于广东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景区。具有彝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勐景来等中国多个民族风情的文化村成为亮点。 那么,它是否真如其宣传的那样呢?还是说只是掀起了新一轮的童星热潮? 第一季 第一站北京市灵水村 第二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腾格里拉沙漠 第三站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 第四站山东省威海市鸡鸣岛 第五站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白寺村 第六站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雪乡 第二季 第一站重庆市武隆县仙女山镇白果村 第二站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第三站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笋苗寨 第四站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虹口乡 第五站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草原伊利牧场 第六站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黄河石林 第七站中国台湾省台北市花莲县光复乡富兴社区和花莲糖厂 第八站(海外)新西兰 第三季 第一站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瓜园则湾乡王阳洼村绥德县城 第二站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景来

各高校文化产业考研真题

2012年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概念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文化创意、非物质经济、动漫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链 二、简单题 1.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各自的含义及其区别。 2.文化产业运行的特点 3.文化品牌的功能和价值 三、论述题 结合十七届六中的精神,论述一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四、案例分析题 给了篇文章。针对电视节目的过分娱乐化与“限娱令”,写1000字的评论。 2013中南大学文化产业概论考研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分*6) 1. 创意产业 2. 知识经济 3. 文化产业 4. 文化产业集群 5. 文化市场 6. 网络文化企业的CP与SP 二,简答(20分*3) 1. 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产业构成 2. 结合某一文化业态阐明文化产业链的含义及其特点 3. 简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及其缺陷 三,论述,(30分) 以某一著名品牌文化企业为例论述文化品牌的基本要求及方法途径 四,写作(30分) 针对文章(欧阳友权写的)中出现的问题阐明文化产业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与方法路径 2012年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理论考研试题(回忆版) 文化产业理论 一。简述题 1.简述研究文化的文化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 2.简述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实践的特征 3.简述杜·盖伊提出的经济生活“文化化”的三个要素 二。论述题 1.简述并分析文化产业的特征。并从文化产业的特征促发,联系实际论述你对我过发展文化产业的看法。 2.阐释迈克尔·波特关于群集的定义,以及成功的群集所形成的竞争优势。联系中国实际案例论述群集理论在文化产业实际中的运用。 3.简述政府干预文化市场的只要方式,并联系实际加以论述。 2013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理论回忆版 一、简答题(20 (3) 1、简述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学术争论历程。 2、“融合”是文化产业常用术语,请简述其所涉及的不同方面。 3、简述“创意城市”的主要特征。

谈ECP模式发包的项目成本控制

谈ECP模式发包的项目成本控制 一、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在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节。对于ECP模式发包的项目而言,项目成本控制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从项目成本控制的角度,深入分析ECP模式发包的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ECP模式发包项目成本控制的难点及挑战 在ECP模式发包的项目中,成本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ECP模式发包的特点是需要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协作,一旦发生环节失控或者延期等问题,就会对整个项目造成致命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项目按时按质完成的前提是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但是,ECP模式发包的特点使得项目成本控制面临许多难点。 三、ECP模式发包项目成本控制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ECP模式发包项目中的成本控制难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合理的成本预算,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技术选型上更换经济实用的技术设备,建立项目成本分析制度。 四、案例分析:现代化环保工程 通过案例分析现代化环保工程,我们可以看出在ECP模式发

包的项目中,成本控制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在该项目中,因为之前的工程进展速度较慢,导致项目进度拖延,给成本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环境监控设备涉及技术比较先进,选型上相对而言较为困难,加之项目紧急情况下急于求成,技术选型上的不适应也使成本控制增加了难度。 五、案例分析:文化工业园区建设 通过案例分析文化工业园区建设,我们可以看到在ECP模式 发包的项目中,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在该项目中,由于之前的背景一直属于农林牧渔项目,相关的管理教育资料比较匮乏,而且工程进展也比较慢,导致项目进度拖延,让成本控制面临了大的困难。此外,在设计阶段采用了新材料,这也促使项目成本控制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六、案例分析:泉州海峡交通枢纽 通过案例分析泉州海峡交通枢纽,我们也可以看到在ECP模 式发包的项目中,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难解决的问题。在该项目中,去除人工士气与管理额外财力投入的困境,单从对项目中选型的一些技术设备以及管理协调方面看,就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在项目管理方面,由于工期的紧迫,加之技术设备方面的烦琐操作,项目管理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此外,在技术选型方面出了一些小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成本控制难以简单顺利的解决。 七、案例分析:美丽名城省级文化旅游名城

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

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 艺术真理与现代性批判 艺术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生活的表达形式和人类精神的寄托而存在。然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却经常被质疑和挑战,尤其是涉及到艺术真理和现代性问题。本文将探讨艺术真理与现代性批判之间的和差异,阐述自己的观点。 艺术真理一直以来都是艺术界追求的目标。所谓的艺术真理,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事实、情感和意境等,它们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表达出来的。然而,在现代社会,艺术真理的概念却受到了挑战。一些人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娱乐形式,没有所谓的真理可言。他们认为,艺术只是一种消费品,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即可。 然而,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艺术虽然是一种审美的表达形式,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等,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内心的渴望和追求,触动人们的灵魂。例如,毕加索的立体派作品中,通过多角度、多视点的方式,展现了事物的真实面貌,让人们重新审视世界。这种追求真实的艺术表达方式,正是艺术真理的体现。

现代性批判则是另一个与艺术紧密相关的话题。现代性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巨大变革,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变化。然而,这种变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人的异化、文化的同质化等。现代性批判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反思和批判。现代性批判对于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工业革命之后,艺术逐渐被纳入到市场经济的范畴中,成为了商品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艺术的原创性受到威胁,艺术家的独立性受到挑战等。一些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的作品对这种现代性批判进行回应。例如,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通过反常规、反逻辑的艺术表现形式,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引发人们对于现代性的深思。 当然,现代性批判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现代社会和现代艺术。我们不能否认,现代社会为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可能性。一些现代艺术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艺术的原创性和 独立性。例如,一些艺术家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观念等,开创了新的艺术流派和风格,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综上所述,艺术真理和现代性批判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概念。艺术真理反映了艺术的本质和价值,而现代性批判则为艺术提供了新

文化工业时代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文化工业时代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90年代初期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具有的无功利与功利的双重性,表征了知识分子试图在文学的自律性与文学的他律性研究之间建立对话关系。但是随着群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其强烈的功利性消解了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性。中国文学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中面临寻找新的表述方式的任务,恢复政治意识形态批评的合法性将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文化工业时代;政治意识形态批评 在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中,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提出者是童庆炳与钱中文。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时期的大学文学理论教材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全国数十所师范院校的教材,它传达的文学理念经过中学老师的传授就具有广泛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童庆炳撰写的研究生教材?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提出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构造〞理论,对以群主编的?文学根本原理?一书的根本哲学观进展了整合性的阐述。童庆炳近来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强调,与教材相比拟,并没有新的打破。在童庆炳的阐述中,他着重强调的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他认为这种双重性根源于审美与意识形态的非功利与功利、情感与理性的交融与冲突。不过,这种具有无法梳理的双重性质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根本上取代了70年代的文学反映论。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国的文艺创作开场出现了转向,即从对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书写转向对群众生活的照顾。这种照顾不是知识分子的主动诉求,而是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社会性策略。如当时以先锋小说家形象走向文坛的一些作家纷纷亮出了“新写实小说〞的大旗,1988年到1989年?钟山?举行了“新写实主义小说大展〞,以王朔、刘震云、池莉、苏童、叶兆言为主要代表,他们的小说在平静的表达中消解作者的道德评判,主人公也以市井人物来担任,这种小说预示着日常生活和市井人物成为表述中心的趋向,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征。新写实小说是整个文艺转型的前兆,预示着文艺活动中心的改变:假如说80年代是作家的时代,那么90年代就是读者的时代,文学活动从消费的时代转向了消费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准确把握了这种转向的趋势,它试图在对80年代的文学的审美自律性研究与即将全面出现的泛文学的研究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就成为80年代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清华大学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 (01-06 真题) 2013 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5*8 ) 1、李普曼 2、公共领域 3、群众办报 4、张季鸾 5、Tim Berners-Lee 6、LBS 7、流动空间 8、Kevin Kelly 二、简答(10*5 ) 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 2、“网络社会” 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 4、技术决定论 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 三、论述(20*3 )

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2012 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 5*6 ) 1、新闻框架( news frame ) 2、媒介素养( media lieracy ) 3、“第三人效果(” the third-person effect ) 4、North China Daily News (《字林西报》 ) 5、密尔顿( John Milton ) 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二、简答( 15*4 )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 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4、述评19 世纪90 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 三、论述(30*2 ) 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 2011 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8*5 )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2、黄色新闻 3、《论出版自由》 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

文化工业理论视角下热播IP剧特色分析

文化工业理论视角下热播IP剧特色分析

杜伟民 一、深度开发IP价值,进行商业化运作 以《花千骨》为例,这部电视剧起源于2008年首发于“晋江文学网”的同名小说,小说本身就聚集了庞大的粉丝群,也就是所谓的原着粉,接着又推出了连载漫画;2015年暑期,湖南卫视采用周播形式重磅播出电视剧《花千骨》,一举刷新电视周播剧收视率和电视剧网络播放量两项纪录。电视剧的火爆,使得该小说再度热销,其手机阅读下载量一时间跃居榜首。同名手游和网游也在电视剧播出期间上线,凭借电视剧的热度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通过对I[本文来自于https://www.360docs.net/doc/ed19025429.html,]P[本文来自于https://www.360docs.net/doc/ed19025429.html,]价值的深度开发,进行商业化运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深度开发IP价值,并不是一种原创行为,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的影视营销。 继受到大肆追捧的《花千骨》和仙侠剧《古剑奇谭》之后,更多的 IP 剧以热门IP为中心,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影视集团和互联网巨头们以市场为导向,对热门IP进行不同形态的深度开发,将热门IP打造成为一种品牌价值,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带动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各种形态的活跃程度,从而获得利润。 二、受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来源于热门IP 受众对于热门IP改编成影视剧的需求来源于对该IP的使用,这些消费需求是被刺激起来的“虚假需要”,从文化工业理论视角看,人永远是被规定需求的消费者。 由于IP剧的商业化运作,在生产制作时往往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对受众需要的满足,而忽视内容建设,因此这些IP剧常是热门IP混搭高颜值剧组的模式,一时间,受众只看颜值,不看演技,“小鮮肉”成了收视率的可靠保障。通过互动,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如《琅琊榜》,制片方对于选角问题与受众互动,让受众投票选角。这样的参与,会使受众获得满足感,同时也会成为宣传的噱头,使人们对电视剧的播出产生期待。 影视剧的宣传期,制作方会运用大量的宣传技巧,使我们产生观影期待,诸如播放影片歌曲,发布定妆照片,举办粉丝见面会,通过各大节目进行宣传助推,给我们留下印象,达到宣传效果。 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既不能完全按照原著一字不改,也不能偏离原著,胡编乱造,要有恰

传播学十大经典书籍

传播学十大经典书籍 传播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传播与交际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言语、非言语、媒体、技术 等。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我们想要学习传播学,理清传 播这个话题的思路,从庞杂的传播学书籍里头找到优质的 经典之作十分关键。本文将为您介绍传播学十大经典书 籍,它们既是门类全面又是角度独特。 第一本经典著作《传播学》(Communications, 1949年)是一本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之作的巨著,由美国社会学 家和前哲学家沃尔特·卢曼编写。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 是“传统的传播解释”、“大众传播的演变和媒介”和 “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通过对于传统的传播解释的 批判和对于大众传播的演变和媒介的探讨,来对传播学做 出生动的形象阐述。 第二本经典著作《大众文化批判导论》(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1944年),是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霍克海默和萨德的合著之作。在评判大众文化时,本书揭示了文化工业如何利用媒 介得以生产固定的消费者群体,以及他们如何从中获利, 同时也强调了这种消费文化对于社会而言所带来的破坏性 和消极的影响。

第三本经典著作《传媒和政治》(Media and Society, 1978年),由詹姆斯·C.卡尔迪西和加里·奈茨编写的。本书借鉴了前两本经典书的思路,探讨了媒体如何与政治相互作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媒体所带来的政治效应。 第四本经典著作《政治学的观注》(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1962年),由德国社会学家约根·哈伯马斯所写,是20世纪人类社会理论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本书论述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变革,阐述了公共领域对于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第五本经典著作《新闻的制造者》(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198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埃德华·赫尔曼和诺姆·乔姆斯基创作,是对于媒体的一次深入的批判,揭示了媒体如何受到财阀的控制,以及如何被用来维持运作领域能力的利益集团的思想形态。 第六本经典著作《影响力》(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1984年),由罗伯特·西尔迈尼所写。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人类推销、说服、引导等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所体现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简析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现状与动向

简析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现状与动向 作者:裴晶 来源:《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年第02期 摘要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由来已久,工业革命后产生的对这一现象的文化理论批评构成了其历史语境,但当前的认识则是在拓宽艺术本身界定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二者的创新。因此,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现状概述为技术主导型路径,其特点包括内容同质化、技术初始化与生产一体化。而在其发展动向上则主张加强艺术的表现力,注重艺术的内容并以内容带动技术创新,其实质是“内容与媒介”互动关系的微观展现。 关键词艺术科技融合 1 语境与当前认识 事实上,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端于人类社会早期并伴随技术创新而不断延续。[1]从现有资料可以知道,除却人类早期勃兴之始出现的岩画、雕刻等艺术表现,其后出现的许多艺术发展无不与科技密切关联,如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帛画及后来的纸画,其形成都植根于技术进步。但应当指出的是,此时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生于间接层面,即科技本身并不直接作用于艺术,科技的作用在于为艺术形式的出现与发展提供基础性物质载体。

然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科技开始作为完成艺术创作本身的手段发挥作用并冲击了人们既有的艺术观念,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确切地说是科技对艺术的影响——成为理论批判与大众生活的中心之一。以历史的视角来看,值得关注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希奥多·阿多尔诺与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了文化工业产品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及其对人们的控制本质[2];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将马克思主义与技术主义结合在一起,以论证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的变迁轨迹[3];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以文化社会学视角探讨先锋艺术与媚俗艺术的关系,进而将媚俗艺术定位为被极权统治利用的伪艺术[4],等等。 几乎无所例外的是,在科技以极其明显的姿态进入艺术创作中时,早期文化理论的研究者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并把科技看作摧毁艺术的关键元素,这一路径大体构成了关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历史语境。但与之相反的是,在艺术实践层面,科技越来越成为艺术表达的手段而为创作者所重视——从早期电影艺术创新到今天的3D技术与各种艺术作品的结合——无不体现出这一点。[5]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转变是,艺术本身的构成以及人们对艺术的观念不断拓宽,科技对艺术的作用为多数人接受并借助科技完成艺术创作,这一点从波普艺术的美学预设中可窥一斑,即“扰乱有关题材的既有等级秩序,拓展艺术的参照系以容纳那些迄今仍被视为非艺术的元素,如技术、刻奇和幽默……”[6]。 因此,可以认为,在早期的历史语境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往往呈现出错位的情形,即站在旧的艺术体系立场上批驳新产生的表达手法与表现形态,这便在总体上呈现了一种守旧的文化姿态。而当前的认识是,從艺术界定本身出发予以转变,承认并积极寻找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良好方式与呈现形态。在此意义上,进一步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现状与可能的发展新动向,将会拨开这一现象在文化理论层面的障碍,并有利于在历史视角下展开分析。 2 现状:技术主导型融合 国内关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研究随着科技创新进步而不断深入,在内容方面也表现为声乐、影视、绘画等诸多领域,如现代科技对声乐艺术的利弊作用[7]、计算机技术在银幕艺术中展现的视觉效果[8]、对《清明上河图》多媒体版的案例分析[9]。在实践层面,借助裸眼3D 技术,动态再现平面艺术的尝试越来越多,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应用领域的拓展,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出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即实质是技术主导下的融合。在此趋势之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主要是将已有的艺术借助新的技术加以呈现,相比之下,艺术本身的发展则显然滞后许多。以前述《清明上河图》多媒体版为例(见图1),其新颖之处恰恰在于技术本身而非艺术,动态呈现固然对于受众群体的拓宽影响巨大,但就内容而言,仍然以以往的绘画艺术为主,变化往往发生在物质载体层面。 在技术主导的融合趋势下,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可以归纳为如下三大特征:内容同质化、技术初始化、生产一体化。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考研真题 精选

中国传媒大学 专硕: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传播仪式观 2.媒介素养理论 3.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结合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的特点 2.谈谈你对批判学派关于“传播与大众文化”的观点的看法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45分,共45分) 材料,扎克伯格即将对Facebook规制采取新的举措,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删帖。 材料的大致内容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对外宣布明年会聘请3000名员工处理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光靠自动软件是不够的,公司必须聘请员工才能提高内容的监管水平。目前已有500名员工在参与此项工作,团队还需要继续扩大。 请你就些谈谈对社交媒体的媒介规制的看法。 专硕: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题 1.新闻批评 2.新闻职业道德 3.中央广播电台 4.新生事件 5.马拉的《人民之友》报 二、简答题 1.简述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 2.简述普利策对美国现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 1.论述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2.论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新闻事业的斗争 3.论述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应用的新变化 四、材料题 材料关于厕所革命 材料一十九大报告 材料二至四关于厕所革命 1.写一个140字的微评论 2.一个1000字的评论员评论(1000字左右) 学硕:712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题(6*5) 1.史量才 2.客里空 3.洋葱新闻 4.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 5.政治传播 二、简述题(30*2)

1.时务报的创办和梁启超的政论特色 2.美国政党报刊黑暗时代特点 3.发展新闻学的理论主张和评析 4.简析第三人效果理论 三、论述题(30*2) 1.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特征,功能 2.危机传播中的理论范式和管理原则 学硕:713传播历史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乌合之众 2.首属群体 3.文化工业 4.舆情监测 5.假新闻 二、简述 1.简述近代报刊诞生 2.简述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和代表作 三、论述 1.举例分析国际传播中如何达到精准效果 2.以差序格局理论分析社交媒体 3.AI对传媒产业未来的影响 新闻实务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价值 2.新闻的第二落点 3.组合报道 4.互动式直播 5.数据新闻 二、简答题 1.简述深度报道的核心要素 2.结合实例简述网络与新媒体的作用和核心 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报道突发事件 三、论述题 人工智能未来哪些措施影响新闻传播行业 选作一 1.请将通讯改写为一篇300字的消息。 材料如下: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巡礼 人民日报:浙江安吉余村绿色变奏文化和声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 的确,余村能富起来,缘于唱活了“绿色变奏曲”!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早提出的地方,浙江安吉天荒坪镇的这个偏僻小山村,12年来交出了一张山更青、水更绿、民更富的优异成绩单。走进余村,但见满山修篁在风中摇曳,一座座小洋楼掩映在竹海中,河沟里恣肆的清流吐着两个字:洁净!这个仅有1000多人口的小山村,2016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5万元。 让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更为自豪的是:2017年11月17日上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

《媒介批评》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示例: 1.课程描述: 媒介批评是一门对媒介及其产品进行反思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对媒介批评本体、方法和具体运用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了解媒介批评基本的方法和面向,并学会用相关理论对媒介进行解读和分析。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开设,课程包括媒介批评的若干基本内容:媒介批评的主体、形式与方法、符号学分析、叙事学分析、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公共领域分析等。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媒介批评的若干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利用这些理论方法对中国媒介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而提升对媒介的理解。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高年级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通过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论来探讨和理解中国媒介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取基于学生掌握学科基础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社会学、政治学、现代经济学等”的内容。课程内 - 1 -

容包括三个模块:媒介批评本体论、媒介批评方法论、媒介批评的具体实践;这三方面相互关联,能够体现媒介批评学的基本面向。 媒介批评本体论是媒介批评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课程包括媒介批评源流、媒介批评和新闻评论的关系、媒介批评的对象、媒介批评的主体、形式与方法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 媒介批评方法论主要引入西方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论,如符号学分析、叙事学分析、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公共领域分析等,在文本、机构、文化三个层面了解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论角度,并将理论与中国本土的情况进行对接。 媒介批评的具体分析是通过选取具体的媒介批评对象,使学生通过观察、反思具体的媒介对象,对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运用,了解理论的适用性与本土化状况。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社会学、政治学、现代经济学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为高年级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用理论反思媒介的窗口,通过对媒介批评本体、方法和具体运用的介绍和分析,以及学生具体研究案例的开展,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了解媒介批评基本的方法和面向,并学会用相关理论对媒介进行解读和分析。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能明了媒介批评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了解媒介批评的对象、媒介批评的主体、媒介批评的形式、媒介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2)能从文本、机构、文化三个层面了解媒介批评理论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理论发展以及在中国本土中的适用情况。 - 2 -

关于粉丝文化与经济的观察

关于粉丝文化与经济的观察 本研究以“粉丝文化“为切入点,以社交网络作为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空间,以大众偶像杨幂的粉丝群体“蜜蜂”为样本,描绘粉丝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粉丝行为。杨幂的粉丝以女性为主,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粉丝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感诉求、消费行为和自我意识。在消费社会和媒介融合的时代,粉丝已不限于对偶像的狂热追捧,粉丝的消费行为也显示出创造力和生产力。粉丝中的生产者,如技术粉、学者粉、代购同款粉、自制周边粉、职业粉以不同的技能、知识和目标为以杨幂为核心的粉都创造多元价值。 标签: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消费;生产者 一、研究背景 粉丝是消费者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粉丝经济也是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粉丝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只是消极地接受批量生产出来的内容,他们对文本和偶像表现出的行为是歇斯底里、失去理性的。后来,德·赛托出版《日常生活实践》一书,将日常消费行为,尤其是对文化产品和符号性产品的消费看作是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的。之后,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提出,粉丝能够在商品世界里创造文化,消费甚至可以成为抵抗的行为。近年,伴随互联网技术赋权,以及对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的乐观评价,粉丝的行为被进一步认可,甚至获得赞美。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文化传播日益频繁,国内的粉丝文化逐渐得到资本的重视,并对影视、娱乐和时尚市场产生极大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对杨幂和她的粉都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大众文化、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研究的版图。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线上参与性观察以及二手信息的整理分析,重点针对社交网络上的粉丝行为,讨论各种粉丝对杨幂涉足的经济范围产生的影响;同时尝试提出我国粉丝社群内部的角色扮演和消费行为的特点。 二、粉丝与粉丝经济 粉丝为英文“fans”的音译,意思是崇拜某位明星或文本的狂热群体。Fandom,台湾学者翻译为“粉都”,是指由粉丝组成的一个亚文化群体/集体,以移情的感觉和共享兴趣的友情为特征。 在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性观点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消费者的私人感情、联想和要求都是被当作与生产者不相干的事情,尽管粉丝是媒体的过度用户,但也只能被看作是消费又生产者所生产的东西。詹金斯则对粉丝在媒介产品消费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予以肯定,认为粉丝虽然属于文化边缘、社会弱势群体,没有直接接触商业文化生产工具,不能直接影响娱乐工业决策,但是他们却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半职业化的世界,即粉丝的影子文化经济。

日美动漫产业发展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日美动漫产业发展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引言 动画实践领先于动画理论是毋庸置疑的。当米老鼠风靡全球时,动画理论还杳无踪影。动画实践艰难地前行,在任何一次投资都可能导致动画企业倒闭现状下,动画理论呼之欲出。但是,动画学术研究与兴盛蓬勃的其它影视节目类型的研究不可同日而语。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将动画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子类型纳入文化研究领域。由于迪斯尼在世界动画业的特殊地位,这段时期动画理论关于动画的大部分研究都以迪斯尼动画及其动画形象为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动画在欧美世界文化圈的流行引发了西方学者对于日本动画在全球传播研究的浓厚兴趣。当时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画的意义消费。直到1988年,动画研究学会成立,关于动画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多起来,不过大部分论文集中在审美、历史以及文化研究方面。 二、主体 (一)国外文献 1.视角的改变——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在英文中虽然用同一个单词表达,但是中文中却是截然不同的意思。“文化工业”主要研究工业化方式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文化产业”则是对从事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的企业与企业集合的研究。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中,首先使用了“文化工业”一词。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无关于大众,而只是关乎资本利润的工业——文化形态是由资本的逻辑决定的,而不是由任何一个特殊的艺术家和企业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对文化工业持相对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尽管文化工业存在很多问题,但仍可以将其转换为积极有用的文化。

最新《文化产业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文化产业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化产业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导论 Δ、事例:由《聊斋志异》中“画皮”这则故事带来的经济价值,产业链,包括近十余种影视版本:连环画形式;出版书籍;网络游戏。 (电影、电视、图书、漫画、网游) Δ、构成文化产业的3大部分: A、文化内容 B、传播平台 C、延伸产品与产品制造 Δ、文化产业源头是创意,核心是内容。(形式次要,内容第一性) 一、文化产业概念辨析 1、概念提出的背景 a、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年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概念。 (法兰克福派) b、同属本派的本雅明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技术是艺术中的关键因素。他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则持乐观态度,著作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2、文化产业的概念 定义1: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定义2:文化产业是“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业”。 定义3:以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定义4: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定义5: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产业。 定义6: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

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 Δ、接触“画皮”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日本有关书籍《菊与刀》。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1、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稳步增长,为推动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动力。 2、振兴文化产业已“跃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09年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3、全球经济衰退,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4、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加强,需要进一步提升软实力,强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 “口红效应”指美国市场上另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就是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售反而会直线上升,说明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 2、文化产品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产品的市场价值由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构成。 3、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兼容性与渗透性(例如房地产) 4、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5、不仅包含有形的物质财富,还具有意识形态性较强的特点,文化产品往往是传播文化的极佳载体。 6、文化产业所生产的主要是精神性产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 1、文化产业的“创意”或“内容”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使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2、文化产业更加强调人的创造性。(艺术与文化的结合) 3、价值链取代生产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