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历史知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的统治哲学。

2、核心是天人感应,在此基础上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

3、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君权神授。

4、以神权

限制王权。

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

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

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

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不止儒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人们往往认为“三纲五常”只是对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的发挥,欠妥!

因为至少“儒家”以外的法家韩非也提倡“忠孝”);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

总之,“董学”是在对先秦“六艺之科”与“孔子之术”进行揉合,对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诸家学说,加以杂交、嫁接、

揆度、敷衍、改造的基础上。

而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

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其核心内容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

论化的思想体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导学案3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导学案3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2.内容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4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5三纲五常”。 3.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 赋予君权以□6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 想和“□7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8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举措

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 1.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 的渴求,□12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2单元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单 元 概 览 时 期 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明末清初 主 要 表 现 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派。战国 时期孟子、荀子继 承开展了儒家思 想,与其他学派形 成“百家争鸣〞 的局面 汉武帝采纳董仲 舒的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 术〞,使儒家思想 确立了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主流 地位 儒学吸收佛道 思想,开展为 “理学〞,更加 理论化和思辨 化,使儒学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 阶段 思想家批 判开展儒 家思想, 使中国传 统文化重 新焕发生 机主 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儒家思想也 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 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考点1| “百家争鸣〞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的学说 (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 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 (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

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易误辨析]老子不是道教创始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但道家不等于道教,故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二、百家争鸣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 (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反对浪费。 (4)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 (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泼和繁荣。 (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 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HJ1.9mm] 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不是主流统治思想,故A、B不正确;D是专制政治发展的结果。答案为C。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儒家学派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思 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创了综合性的伦理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②强调 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③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首先,董仲舒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他认为,若按照传统道德绝对守正 不阿,坚决拒绝任何变通,就会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混乱与分裂。因此,董 仲舒倡导将实际情况、社会规律和传统道德统一起来,以变通的方式去对待有关问题,寻 求最好的解决方案。此外,他注重研究普世道德,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在做人处事中遵守一 些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包容理解等。 其次,董仲舒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他相信社会秩序可以从实践而言,而不是以提议或命令为基础。他还相信自然会提供人类行为的典范,从而带来和谐与平衡,因此要着力学习和奉行“诚实守信,节制节行”的自然之美。 最后,董仲舒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他强调要将思想念头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 到行动力,使人脱胎换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他强调,只有当知与行有机结合时,才 能形成之后的意志。此外,他还说,情感需要从实际中表达出来以及用内心的深度感受到 美和和谐,以蓄成内容纯正、人称师慈的资质作为人生实践的基础和根基。 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探索了伦理道德的矛盾及其化解,以及自然对人性的影响,提出了自然之美的伦理政令,强调了知行合一,着重了以内心蓄资质作为行为实践的基础。他的思想指明了一条推动实践经验和传统古代思想因素结合、促进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中国和谐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 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 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 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④三纲充溢专制等级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弘扬。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三篇】 【导语】本篇文章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三篇】,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十一、秦汉文化状态 1、秦汉文化的特点 :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如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与此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 蓬勃发展,形成不同风格。原因:秦汉为大一统和多民族国家。②中外 文化交换空前频繁,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 日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西传等。原因:国家强大、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首创等。③水平居世界地位:如张衡的地动仪、太阳黑子 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造纸术的发明等。原因:国家统一、经济 发达、教育先进、优秀人才的出现。④气势恢弘:如万里长城、秦始皇 陵兵马俑、《史记》等。原因:国家统一、强大。 2、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全 的历书“太初历”。②西汉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③东 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并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 学说明。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用数学,它的显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全的体系。 3).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 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

经》是我国第一部完全的药物学专著。③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 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之为“医圣”。④华佗被誉为“神医”,他 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比西方早1600多年。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絮纸和麻纸。②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 了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3、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态:①西汉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肯定儒学的统治地位。②王充的唯物思想标新立异,反应了两汉时期唯 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③佛教传入,道教产生,中国古代宗教格局 的基本框架形成。 2).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三策》一书中。 3).王充的唯物思想:批评神学,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 书中,反对天人感应说,是无神论者。 4).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时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 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并建白马寺,增进了佛教的传播。 5).道教的形成:由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 合而成;道教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东汉末年,道教派别有张角传 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传播的五斗米道。 4、史学与文学 1).史学:①西汉司马迁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②东汉班固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2).文学:①两汉文学的特点: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散文创 作成绩也很高。②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 5、雕塑与绘画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整理1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原因 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教材整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 目的主张结果 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被汉武帝所 接受,有利于 扭转内外松 弛的局势 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维护统治秩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教材整理3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021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背景 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3.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 1.形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 (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 (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规范人伦道德。 3.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主张儒学独尊,实行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三、实现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核心论点: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四、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图解历史】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信息提取:相较先秦儒学而言,董仲舒新儒学是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在西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材补遗】 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汉族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里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谶纬之学,是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第二课 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阅读内容 “‘焚书坑儒’批判”、“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基础知识 一.罢黜百家 1.背景: (1)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政治体制大致定型; (2)以为主题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思想; (4)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 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推行,养士求贤等;其 “”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在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评价: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局面,扼制了的自由发展; (2)积极:地位上升,对于民族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二.太学的出现 1.太学的创立: (1)创立者是;性质是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是儒学教育和的标志;带动了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权贵的情形。 2.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时期,除了建立太学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问题提升 1.儒家思想能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自身顺应时代需要不断改革完善。直接是统治者的推崇。 2.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其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主权力受天制约,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拓展延伸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来看,融合了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性;但以神权来限制王权; (3)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2.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高二学年历史期末总复习的知识点概括

高二学年历史期末总复习的知识点概括 俗话说,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如何提升能力,有不少同学把数学学习的方法照搬到历史学习上来,认为不用去过多记忆,只要多做题目,就能把历史学好。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学年历史期末总复习的知识点概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学年历史期末总复习的知识点概括1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①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②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最的两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_,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6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哲学:

人教版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2022

人教版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2022 只有不断找寻解题方法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才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考出理想的成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人教版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高考考生。 人教版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

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人教版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2 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五代十国时期(大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题历史

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12月质量检测 历史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 上答题区域均无效。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选择题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 指定位置。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1.下图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民族形成的曲折性 B.早期国家的正式出现 C.夏商文明的区域性色彩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2.孔子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为基础,但其本质上是让君主“爱民”,即“为民做主”,而不 是“由民做主”。据此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 A.带有虚伪性 B.体现阶级性 C.具有空想性 D.缺乏操作性 【高一历史第 1页(共 6页)】

3.汉文帝前元六年,儒生贾谊在奏章《治安策》中论述道:“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 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 下也。蛮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 臣下之礼也。”这一主张 A.蕴含了民族团结的进步思想 B.巩固了儒学独尊地位 C.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 D.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4.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 之礼。北魏此举意在 A.维护小农私有财产 B.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C.保障国家赋税收入 D.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5. A.佛教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 C.佛教徒依附于世俗政权 D.政府借助佛教来维护统治 6.两宋时期,政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通商惠工”的诏令和措施,而且允许工商杂类人中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入仕。上述调整 A.体现了重商理念的盛行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7.宋代,封建租佃契约关系成为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地主招募客户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客户出卖劳动力,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这反映出 A.土地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 B.农民与地主法律地位实现平等 C.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D.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8.据史载,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年),江南松江府“寻常燕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金陵一带,“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这反映出当时 A.统治阶级奢靡腐败 B.自然经济解体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社会风气转变 【高一历史第 2 页(共 6 页)】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一、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 (1)政治上: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二、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概况 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2 第34讲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

第34讲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一、汉代儒学 1.罢黜百家——儒学开始确立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汉武帝时,国力增强,但仍有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需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 ②董仲舒顺应这一潮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董仲舒关于文化“一统”是政治“一统”根基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2)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 ①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②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太学的出现 (1)概况: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创立 (1)背景 ①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

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②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2.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①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影响: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3.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概况 (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1(精选5篇)

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1(精选5篇) 第一篇: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1 必修三专题一:儒学的兴起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北京东城示范校)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时期。A.战国 B.秦朝 C.汉高祖 D.汉武帝 答案:D 2.(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12题)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岽 D.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C 3.(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16题)“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D 4.(2011年5月郑州三模25题)《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严刑竣法 D.儒表法里 答案:D 5.(2011年5月浙江百校联盟12题)孔氏族规中规定:“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一经闻四祠,苔责三十。甚,革胙(祭品)除派。”对这些族规解释不正确的是A.合乎三纲五常 C.体现宗法文化的延续性

B.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 D.有利于分配政治权力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答案:D 6.(2011年4月湖北八校联考13题)“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C 7.(2011年3月烟台市一模9题)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答案:C 8.(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27题)下列选项中的“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③天赋人权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A.①② 答案:D 9.(2011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28题)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