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d2825911.html,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作者:张明喜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01期

摘要:本文首先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述评,进而采用聚类分析

的方法,以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指标对区域重新进行划分,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域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类型的各项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差异较大。其蕴含的政策意义是在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各项地方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相适应。

关键词:地方财政支出;地方经济;聚类分析;区域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080-07

经典的财政理论根据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将公共产品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区域性公共产品,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相应地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支出责任。对于地方性公共产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相比更能了解居民的偏好,对地方的情况更熟悉,因此,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该种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相同成本或成本相差不大时,地方性公共服务更适合于地方政府提供,这也就决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该具有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目前中国地方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已达70%以上,如果试图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就必须

重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

一、文献述评

自19世纪末以来,Wagner等著名的经济学家就开始了公共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而后,许多学者对这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Arrow和Kurz[1]在构造公共支出模型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近几十年来,面对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各国政府纷纷开始严格控制财政支出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而在进行财政调整时,面临削减部分财政支出的选择。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受到财政约束的限制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削减保健支出、教育支

出、基础建设支出,还是削减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Devarajan,Swaroop and Zou)[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美国财政支出结构

美国财政支出结构 根据美国统计署(https://www.360docs.net/doc/ed2825911.html,)分类,美国财政支出分类为: Total expenditure: 1. General expenditure:①Intergovernmental expenditure ②Direct expenditure:Ⅰ. Education. Public welfare. Hospitals. Health. Highways Ⅱ. Police protection. Correction. Natural resources. Parks and recreation.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Ⅲ. Interest on general debt. Other and unallocable 2. Utility expenditure 3. Liquor stores expenditure 4. Insurance trust expenditure Government Finances: 2000-2010

General expenditure 占86.124%; Utility expenditure 占1.455% Liquor stores expenditure 占0.280%

Insurance trust expenditure 占12.141% 美国财政结构分析: 按照一般财政项目分类 一.物质投资资本支出 二.国防支出 三.健康保障计划支出

四.研发支出 五.教育与培训支出 六.行政管理费支出 七.利息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Chapter 3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费用类别(职能):经济建设类、社会文教类、国防支出类、行政管理类、其他支出按支出的功能(我国现行的分类)设置三级科目: 类(综合反映类级科目是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项(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生的具体事项) (2)按支出的经济分类(我国现行的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补偿方式有税收和国债。 按支出的经济分类设置两级科目:类、款 (3)按财政支出经济活动的关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复习与思考 1.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因此,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从而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的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

最新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精品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 分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财政支出在规模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的变化。本文藉1950年到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总规模变化及支出各项变化的数据,并结合经济、社会、背景,对这些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结构变化的原因作出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变化 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阶段:1949~1977年;1978~1997年;1998~至今。第一阶段的财政支出处在百亿元的水平。1949~1952年三年间,国家实施一系列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政策,合理调整工商业,土地改革,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是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和发展的过渡时期。1951年和1952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很高,分别为 79.4%和41. 0%。1952~1957年,财政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在57年甚至出现了负数;1958~1960年,财政支出规模又以30%的增长率扩大,这与当时大跃进和三年饥荒有着直接的联系。1961~1962年的负增长与当时的经济调整政策有关,由于大跃进导致的破坏影响,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来“八字方针”,大幅度压缩预算基本建设拨款,并于1964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1966~1976年,在“文革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有负增长率,财政支出均保持一定的增长,尤其1969年,财政支出的增长了46.95%,这是与同时期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相关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可以平衡收支,所以很多年份的财政支出都是和财政收入同增同减。 财政支出第二阶段的规模保持在千亿元的水平。1978~1984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1000多亿元;1985~1989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2000多亿元;1990-1997年,保持在3000亿元~9000亿元以上,最多的是1997年的9233.56亿元。增长的速度较不稳定的,1978年最高,增长率为33.0%,1987年最低,增长率为2.6%。1980年和1981年等个别年份出现过负增长。究其原因是在1979 1980两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如何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如何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要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按照简单的处理方式,我们大可以把发达国家的各个财政支出项目的比例列表,即把他们的预算各项目列表,然后我国地方政府按照发达国家的各个经济分类下的项目的比例依次对照着做。比如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为5.7%的水平,我国也按照这个水平来做,也在教育的投入上花个占GDP 5.7%的水平。但是这样的做法是显然不可取的,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这么低,我们的恩格尔系数也能这么低么?显然不能,我国当前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恩格尔系数肯定会又差别。所以在探讨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时,肯定要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所以我下面的建议是从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单纯从数字方面去讲。(再说我国和别国的很多方面的统计口径也不一致) 我国各个部门的预算逐渐公开,但绝大部分是功能分类的,但是纳税人的要求是按照经济分类,想了解钱具体是怎么花的。我觉得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应该逐渐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支出功能分类预算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支出经济分类预算上来,这样纳税人才会看的懂,地方财政的支出结构才更加的清晰、可分析、可优化。 下面我具体谈谈地方财政应该怎么优化当前经济背景下的支出结构。 还是那句老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教育是科技的保证。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制造业创造的,而我们也知道作为处于,研发-制造-销售,中间环节的制造是最无利可图的。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产业链上获取高利润的研发收益和销售收益,在金融业和文化创意业上也做的比我国要好很多;另外随着现在的欧债危机的加剧,我国的珠三角的制造业也经历着08年后的另一个寒冬;中国的产品在世界居民的眼里只是“贴牌”和一些低附加值的弱质产品而已,如此的定位让我国的产品没有高端消费方面的竞争力。为了培养金融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改变低附加值产品输出现状,所以我国的地方政府得加大在科教文卫上的财政支出。 我国现阶段主需要做的第一个:就是增加在教育上的投入。据1991-2003中国财政年鉴,我国在教育事业费上的投入占GDP的总额很少,至最高的2003年,也只是3.4%而已,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4%和发达国家的5.7%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在中国的西部某些地区,学校里的各种教学设备,器材还是破的,图书储备量还很少,如此种种情况矿亟待改善。作为地方政府,能做的就是增加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配合中央,努力将教育支出提升至GDP的4%的水平。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电子教案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 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财务管理 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spe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changes. 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 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

图1: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 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

2、财政数据分析 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1、图1)。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的2-3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表1)。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在财政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规模,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较慢,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总投入大量增加,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2、表3、图2),可以看出政府虽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可是力度相当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二、原因分析 根据法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不详)。我国近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稳步升高,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以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社会文教费的不断提高是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邹梦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指导老师:周游 班级:国贸双语05级 姓名:邹梦 学号: 40502035 日期: 2007年12月12日 西南财经大学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财政支出结构文献综述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文献综述 姓名张强强 学号20150511021 学院研究生院 专业财政学 班级2015级经济班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文献综述 摘要:财政支出结构对于一国经济和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来说,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对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优化经济结构非常关键。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它将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发展现状,最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探索的方向。 关键字: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文献综述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支出的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状态及其数量配比的总称。财政支出结构就其现象形态,它表现为各类支出的集合,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关系,但实际上它是财政职能状态和政府政策的体现。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首先,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支出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体。质的规定性反映了支出结构的基本特征,而量的规定性则决定着支出构成要素间的比例关系。政府职能决定财政支出结构,有什么样的财政职能状况,就会有什么样的支出结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反作用于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反映一个时期的政策倾向和变化。其次,财政支出结构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财政支出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稳定状态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停滞,而是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制约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然而,财政支出结构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会随着时间、条件变化而发展变化着。第三,财政支出结构总是和周围事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财政支出结构首先受社会资源配置总体的直接制约,同时它的结构优劣,即配置状态优化程度又反过来制约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 此外,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还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密切相关。如果该国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快速增长是其主要的政策目标,那么相应地,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投资就可以多一些,支持经济建设的投资比重就可以高一些。如果该国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发达,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是其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相应地,教育、科技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投资以及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就应比较多,其投资和支出的比重应较高。 (二)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影响财政支出结构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局稳定与否,二是行政结构和行政效率。具体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如外部战争爆发时,或严重的自然灾害,财政总支出及开支将不可避免地快速增加。行政效率和行政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财政支出的结构,如果政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少量职能机构就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实现政府职能,行政开支的相对量必然会降低。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影响财政支出结构主要体现在:如果政府的经济体制和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发生了变化,那么财政支出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为财政支出的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在一定方面影响财政支出的结构和范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教育,卫生,就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分析 会计3班文松 2012124333 摘要: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表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1978 64.8 13.1 14.96 4.71 3.16 1980 58.22 16.2 15.77 6.15 3.66 1985 56.26 20.38 9.56 8.53 5.27 1990 44.36 23.92 9.41 13.44 8.86 1991 42.18 25.09 9.75 12.22 10.75 199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4 41.32 25.92 9.51 14.63 8.61 1995 41.85 25.74 9.33 14.6 8.47 1996 40.74 26.21 9.07 14.93 9.04 1997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38.71 27.1 8.7 14.8 10.7 1999 38.4 27.6 8.2 15.3 10.5 2000 36.19 27.6 7.6 17.42 11.19 2001 34.22 27.6 7.6 18.6 12 2002 30.26 26.87 7.74 18.6 16.53

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spss分析

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学号: 系别班级: 专业(方向):统计学 题目: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2014年 6月13日

河北金融学院2011级spss课程论文论文中文摘要

目次 1 引言 (1) 2 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 3 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 (2) 3.1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聚类分析 (2) 3.2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判别分析 (5) 3.3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9) 3.4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因子分析 (13) 4 结论与建议 (15) 4.1 实证分析结论 (15) 4.2 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16)

1 引言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用来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三十年以来,以财政改革作为起点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支出政策对于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财政支出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出现财政支出不均衡现象,一般性支出占比过大,科教文卫支出不合理,财政支出浪费现象严重等。为了更好的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对各地区财政支出做出相应分析,并进行合理优化,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运行。 2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图2-1 我国地区财政支出比例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最多,在各类支出中占1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也较多,在各类支出中各占比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均在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总额中占比接近7%;在各类支出中,节能环保支出、文化体育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占比重较小,均不足4%。 由地区财政支出中各个项目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各地区政府在一般性支出中投入的资金仍然较多,这些资金的使用在财政支出中占比较大,也影响了政府在其他领域的投入。各地区政府对于科学技术、节能环保领域的支出较少,说明科技、环保领域还未引起各地区政府的足够重视,仍需加大投入。同时住房保障支出、文化体育支出占比较低也反映了政府财政政策在这些领域的缺失。虽然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均在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总额中占比接近7%,但这些领域的财政支出仍需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更好的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3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 各地区财政支出数据中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个案,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科学技术支出、资源勘探电力信息支出、城乡社区事物支出、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其他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一般性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节能环保支出、粮油物资储备支出、国债换本付息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等21个变量。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首先通过对各地区的财政支出通过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进行分组,以对各省市自治区按照财政支出情况进行大致分类,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综合得分,对各地区按照财政支出结构优劣进行了排序,最后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地区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领域。 3.1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聚类分析 我们对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西、新疆等28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各地区财政支出数据中包括教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等21个财政支出变量,对数据利用K 均值法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二、理论回顾: 为了寻求影响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对各国人士与研究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具有长期的影响,并已成为财政支出规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最早对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长进行研究,并提出这种现象已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19世纪德国的社会政策财政论的代表人物瓦格纳。瓦格纳在对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及美国、日本的公共部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他认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政治因素是国家活动规模扩大的结果,而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公共支出呈现出一种总不断上升的长期性趋势,并认为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活动规模扩大的需要,表现在对政府保护与管理服务方面的需求的豁达,对政府干预经济及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的扩大,以及对具有极大的外部经济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私人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经营的建设项目,也要求政府接管或直接进行经营,这些都将引起公共支出的增长。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改善,人们对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公共产品及混合产品的需求会上升,这也将促使公共支出的增长。尽管瓦格纳并未对公共支出总量增长与规模确定的全部原因进行分析,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瓦格纳的研究成果已为众多国家的财政支出实践所证实,并被称为“瓦格纳法则”,这一法则对以后的经济学家对公共支出增长规律的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发展阶段增长论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社会保障尤扬 20111624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目前,中国的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费支出的占比不断下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逐渐弱化,而财政逐渐减少对经济建设领域的投入从总体上看来是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2年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后又有所回升。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3)国防支出呈大幅下降趋势。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决心。 (4)行政管理费支出呈迅猛增长趋势。至2004年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其快速增长,暴露了我国政府机构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机构重复设置、人员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等。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致力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减少行政管理支出。 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 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 下降到2005 年的27.5%, )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2003年,真正引起政策上对中国财政支出结构重视的公共事件, 要追溯到春天暴发的SARS 疫情。以此为契机, 社会上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等社会性支出不足的呼声渐成声势,也使得政府在支出管理改革之外, 对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完善给予了更切实的关注。 2006 年, 中国政府的社会文教费支出首次取代经济建设费, 成为全部财政支出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开支。这一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这标志着公共政策格局由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的正式转型。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以及落实社会政策的制度保障。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 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008 年以来, 中央政策的重心定位于如何全面落实此前提出的社会政策目标上,由此,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经济建设支出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支出重点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并配合以社会安全网的制度建设, 致力于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表3 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学号:200901091 姓名:李佩源 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专业:经济学类 导师:李森 完成时间:2010年10月10日

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李佩源(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0901091)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的结构以及近些年来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提出一些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收入进行的再分配,财政支出只有满足公共需求,也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才能充分实现其职能。财政支出结构即各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该比重体现了国家对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回顾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基本在10%左右,而财政支出则增速在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之间。伴随着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也势必增长,国家可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会越多。但是面对中国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合理这个问题,显然中国的财政支出还是有一定问题的。本文通过分析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的结构以及近些年来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提出一些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中国目前财政支出状况 2009年中国财政支出的情况如图1所示(数据来自财政部官网),从图中可以了解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以分为基本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与其他费用。 图1

图2 图3 图2(出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为1978至2006年各年中国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从图1、图2中可以得出对中国目前财政支出结构的结论: 1,经济建设支出虽然逐年下降,但仍然占很大比例。其中基本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很大,但是问题是中国政府对生产性建设支出过多,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缺乏,尤其是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国防费用占比相对合理,国防费用维持在8%左右。从邓小平时代开始,国际形势趋缓,裁军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国防费用,援助了经济发展。 3,公共服务费用过高。从1978年开始,行政管理费用不断攀升,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效果不明显。 4,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费用有待提高。科教投入效果不明显,问题在于制度的僵硬,这些领域过于规范化。中国有10多亿人,社保支出本来是政府支出中很重的负担,但是社会保障这方面中国政府承担的太少。环保支出偏低。 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措施 1,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如果支付支出不能满足公众偏好,也将失去财政支出的意义。所以中国财政支出应该更加透明化,听取各方意见,例如举办听证会等,让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适度控制经济建设支出的增长。根据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会相对国民经济增长,而中国的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对经济宏观调控。中国要建设市场经济,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少一些,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3,应该加强基本经济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尤其是对中西部这方面的投资。中西部地方财政相对匮乏,国家应改善其投资环境,这种投资也应该是长久的、固定的,这样中西部才能一步步发展起来。 4,降低行政管理费用。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并没有见效,所以仅仅凭合并机关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要削减公务员人数。一些不必政府承担的职责应该转移给社会。 5,科教事业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机制过于僵硬。应该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