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

可持

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

对高

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

地理

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

感,

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

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

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

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

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

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

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

源、

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

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

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

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

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

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

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

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

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

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

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

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

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

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选修

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

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

素养。部分学

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本课程

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

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

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

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

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

地理1

标准活动建议

1. 宇宙中的地球l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

文,

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

一颗

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

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

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环境。

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l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

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

换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l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l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

l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l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

程。l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

具,

l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

的分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l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

貌、

l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

统的水文等野外观察。

特点。l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

l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

环的

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

度计,

地理意义。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l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

境的l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

影响。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l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

l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

用。

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

时,会

l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

整体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性。l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

其变

l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设想。

l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l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

点、

l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

l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

资源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

义。l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

l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

果。

l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

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地理2

标准活动建议

1.人口与城市l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

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l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

因。l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

片,

l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l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l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

l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

论,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

能文化差异。

的差

异。l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

l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

化对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地理环境的影响。l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

l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联系。

l 分析农业区位因

素,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

形l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

成条

件。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l 分析工业区位因

素,

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

特l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

点。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l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l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l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l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

形态l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

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

发展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l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l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l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

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l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

择;

认识在可持续

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地理3

标准活动建议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l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

l 了解区域的含义。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

l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

动的

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

携带

区域差异。的主要生活用品。

l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人类l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

区”居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

l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

理环法。

境的影响。l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

2.区域可持续发展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

l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

发利么?

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l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

l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了解

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

施。

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

施。l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

际,

讨论城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

点和

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

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

合理l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

害,以

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l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

城市l

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

索)

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等,了解在野外考察

中GPS的功能。

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l 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旅游等信息。

l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

害监测中的应用。

l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l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

理中的功能。

l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

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选修课程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标准活动建议

1. 宇宙l 观看有关宇宙与地球的影像资料,如

“神奇

l 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的地球”等,交流观后感。“天体的来龙去脉”

l 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

点。“宇宙与人”

l 举例说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l 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资料,谈谈自

己的

l 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看法。

l 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

基本规l

阅读星图,观察四季星空,辨认银河以

及大

律。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

2.太阳系和地月系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和北极星、织女星、

l 了解太阳的圈层结构。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

l运用图表等资料、结合模拟演示,说明太阳系的组成以l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及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l 简述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土星以及太阳活动和月球面貌。

l 连续观测半个月以上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

l分析月相图,说明月相变化规律,并解释月相变化与潮相的变化规律,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汐变化的关系。3.地球的演化l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观察岩层及地质构造,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寻找化石,讨论

l运用图表,说出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不同地质年代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

史。l 收集有关图片资料,举行一次专题讨论会,

l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

容,

并解释海陆分布及地

表“重建”恐龙时代的地球环境。

形态特征。l 读简单的地质构造图,说出地质构造类型,

4.地表形态的变化并绘制地质剖面示意图。

l 读地表景观图片,说出河流、海岸、黄土、冰川、风沙、l 结合本地的地貌类型,开展关于地表形态形

喀斯特等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学习。

l举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

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说明:“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和“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两项,旨在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永无止境,以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选修 2 海洋地理

标准活

建议

1.海洋和海岸带l 收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海平面上

升对沿

海地带影响的小论文。

l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

说的主

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l 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

l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

律。材料,开展辩论。

l 运用图表,分析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

热l

沿海地区的学校,可调查本地海洋资源开

平衡的影响。和保护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l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

响。l

观看介绍海洋的影像资料或参观海洋科普

l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

馆,以“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为主题,举办一次

其作

用。讲会。

l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

点。l

收集资料,展示海洋空间开发的成果,并

l 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诗歌、绘画、科幻小品等形式畅想未来的海洋空间

l 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

社开发。

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l 在广泛收集图片等资料的基础上,举办小型

2.海洋开发展览,展示海洋及海岛的自然风光、珍稀动物、风

l 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

利土人情等。

用的特点和现状。

l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

景。

l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l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l 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l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l运用资料,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

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

对策。

4.海洋权益

l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

区和公海等概念。

l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l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选修3 旅游地理

标准活动建议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l 收集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各种资

料,

在班

l 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

的多样进行展示交流。

性。l 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

l 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身体验。

l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

产”,举例l

上网查询并下载旅游景区的信

息,

设计一份

说出其重要价值。拟旅游活动方案。

3.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l 设计一条本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l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l 由学生自己担任“导

游”,

开展一次体验性

l 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

点,导游活动。

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l 讨论到某地旅游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l 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

容。l

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一次关于生态旅游的

专题

l 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讨论会。

4.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l 将学生的游记、摄影作品、旅游纪念品等集中

l 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初步起来,进行展览交流。

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l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

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l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

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5.旅游与区域发展

l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l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修4 城乡规划

标准活动建议

1.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l 在乡村集市上对赶集人进行调

查,

粗略估

l 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

不同集市的服务范围。

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l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图和有关资

料,分

l 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

义。

析其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看一看有哪些利弊,

l 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怎样加以改进。

l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

点,并l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的文

分析其形成原因。特色,以及如何保护城市文物和历史文化。

l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l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存在的

2. 城乡分布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

l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

景观l

开展一次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

特色及其变化趋势。卷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l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

的合l

运用有关资料,进行一次城乡规划的模

拟练

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习。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交规划方

l 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

观和案,开展比较评价。

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

施。l 模拟“选房购房”活动:通过上网浏览、收

3. 城乡规划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考察等多种途径,对几处商

l 说明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品房的区位、布局、设施、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l 了解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

区的l

绘制社区主要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

的分

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l理解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4.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l了解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分析房地产开

发的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l说出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

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l结合实例,比较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l举例说明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标准活动建议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

布l 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l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l 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

语,

以及防

l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

l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

响。l

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

l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

布。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l 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

料,

绘制其

l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

布。

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

因,

并说出我国已采取

l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

产生机防灾、减灾措施。

制与发生过程。l 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演习。

l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

形成原l

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

报。

因。l 组织以“自然灾害与我

们”

(或“自然灾害与

l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

害。境”“自然灾害与高科技”等

3.自然灾害与环境

l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l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

点。

4.防灾与减灾

l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

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l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

急措施。

l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l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选修6 环境保护

标准活动建议

1. 环境与环境问题l 针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调

l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

环境伦查,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理观。l 组织一次环保实践活动,如参观自然保护

l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区、生态农业园区、清洁生产工厂、污水处理厂等,

l 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写一篇观后感。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l配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

护日”“节

l 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水周”“爱鸟周”等,编辑地理小报。

l 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并说l

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形式(如创作

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画、诗歌,或进行文艺表演等),适时开展环保主

l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

采取题宣传活动。

的环境保护措施。l 调查学校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份学校节

l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

成的用水的方案。

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l 举办一次以“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为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的班会。

l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l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l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

响。

l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l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

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l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l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及危害。

l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l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l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l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

则。

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

标准活动建议

1.地理信息技术的进

展l 在GIS软件中,建立同学基本情况信息

表,

在地图

l 运用资料概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显示同学的信息,实现查询、分析等功能。

l 说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l 在GIS软件中,应用“中国人口和行政区划”数据,

l 根据有关资料,简述地理信息技术在现

代生

查找东西部省区人口信

息,

在网上查询东西部地区人均

产、生活中的意义。内生产总值等,对比说明东西部的区域差异。

2.地图与遥感(RS)l 用包含中国行政区划信息和铁路信息的GIS地图数

l了解几种常用地图投影,说出不同地图的特据,查询主要铁路干线所穿越的省区和主要铁路枢纽。点和用途。l 学习在GIS软件中,绘制并输出某年段中国各省区人l结合实例,简述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会初口增长图。

步判读遥感图像。l 在网上查找某大城

市的

GIS地图网站,查询商业网

l 结合实例,说明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

的作的分布,说明商业网点的分布规律,分析其合理性。

用。l 在网上搜索有关3S 应用和数字地球的资料,撰写文

l 结合实例,说出遥感的主要功能。章,畅想数字化生存方式。

3.全球定位系统(GPS)

l简述说明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l结合实例,说出GPS在交通、旅游、导航、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4. 地理信息系统(GIS)

l 结合实例,说明GIS的基本功能。

l了解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l在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l在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l 结合实例,初步掌握GIS的查询方法。

l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l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5.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

l了解3S技术的综合应用。

l了解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说明:本课程建议使用二次开发的GIS软件(如对国产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简化GIS功能。教学过程中,建议开发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学习软件平台进行辅助教学。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

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

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

质。“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

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

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

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念。

案例:充分利用各种素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向学生进行正确人地观的教育,应当依据课程标准,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实例,使

学生对人地关系等问题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时,建议注重两个方面的阐释:一方面说明地

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外部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另一方面则还要向学生指出,在特定的场合,

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

观。

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

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

源的分布,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

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

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

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

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还要用典型事例说明,在特定场

合,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如采掘工业的布局,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往往

具有决定性影响。

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 初一地理 唐倩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 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 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凉山州民族中学高中地理组黄旋 凉山州民族中学近年来作为凉山首批积极探索新课改的学校,学校带领着我们一步一步深入改革,在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全新的教学模式,以下是个人就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争创高效课堂,摒弃满堂灌 “高效课堂”是目前高中的课改的核心,何为高效课堂呢?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在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的知识有效性,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感兴趣,让已学知识得到最大化吸收。 高中地理最大的特色就是图片的解读与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一讲到底,曾经有学生改编《心太软》这首歌来形容教师上课的状态,“你总是心太软,什么问题都自己讲;你总是心太软,下课铃声响还在讲;你总是心太软,学生昏昏欲睡你仍在讲,每个问题都你讲……”身为老师看到这首改变歌有种哭笑不得的心情,从这首歌也能看出学生是多么反感和厌倦老师的满堂灌,课堂缺乏了参与,知识是被动无赖的接受,课堂是多么的空洞乏味。 二、新课堂的“快乐” 新课堂的新在于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接受,快乐的探索。基本理念是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学差异衍生出万千的学长。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学习目标的前置,学习手段的前置;三个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个形态,展

示、纠错、点拨、拓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时间结构和空间分布以及课堂发言等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堂上强调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高中地理强调自主看图自主提出疑问,自主讨论解答,如自我的学习、敢作敢为会感知知识,联想拓展,交流合作,善于表达,整理笔记等能力,关键是三个步骤: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探究、课后自主练习,课堂教学由封闭到开放,学生由接受到主动探究,氛围由死气沉沉到快乐活跃。 五个步骤指目标再现、学情调查、探究点拨、当堂检测、课堂总结,“三学五步”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更多,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充满朝气,充满学习浓郁的氛围。 三、新课改对教师的新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新课改后对老师的要求高了很多,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要求提高了,课前备课量大了,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革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使我们原本的“老水桶”变成了“汪洋”,与学生一起走进了探究猎奇的行列。说我们教师角色的变,缘于我们传统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套行之多年的传统不再适应新的需求,更是将我们教师推到了改革的前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而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感兴趣。当一个人对其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可以促使其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这时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像更活跃、记忆更牢固,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作为老师你需要做的除了设定问题外,更多的是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对学生充满兴趣的,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所以对教师要求高了很多,当学生通过争论后得到自己的讨论是错误的,学生面临的挫败会影响下次的

(完整版)2019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2019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二地理组董英 通过参加高中地理课改实践,使我收益匪浅,作为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我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一新课程观念教法有所转变面对新课改,首先应具备新理念。通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以及校本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学习,新课标的研究,加上自己努力学习和刻苦实践,自己“操纵”课堂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得以升华。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我校的“思疑释练”的教学模式,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使课改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素质教育则是课改的灵魂和引路人。 二提高了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要严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课标内涵进行细致的解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处理,明确重点、难点,讲解时就会心中有数。此次高中地理课改系统的分析了高中地理教材,使我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初中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的重难点有了宏观的把握。建设“思疑释练“教学模式是推进课改的有效途径。(1)“探究”理念贯穿于高中教学。从自然到人文到区域至到地理信息技术,每一堂课都存在着不同的探究方式,渗透着探究的影子。(2)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也可以成功开展“探究教学”。自然地理的教学案例丰富了我的教学素材,探究活动的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枯燥的课本内容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人文地理部分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只是这些潜在的教学资源有待于我们去开发。 三注重情感教育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向,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由于地理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重注实际生活与生产,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体验到地理学习的成功喜悦。在教学内容上添加有思考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取成就感,,达到兴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手段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地理教学的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它更要求深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已提到日程上,触及到每位教师习以为常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中,打破“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在“满足学习需要的有意识的交流活动”中下功夫,使学习过程成为启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的活动,改变了那种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扭转“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像、重积累轻运用”的地理教学活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地理教学要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 世纪议程作出的贡献,教育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施21 世纪议程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①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②正确理解根除贫困与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关系,增强扶贫和人类平等发展的观念。③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作自觉的环境卫士。 ④了解21 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201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埂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doc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曰、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O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笫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项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 年9 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 ,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2020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标准】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内容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新课标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新课标理论考试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30分)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适应()的高中地理课程。 2、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资源、()和()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3、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课时)七个模块组成。 5、宇宙中的地球内容标准有四个,即描述地球所处(),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出地球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6、地理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7、地理Ⅱ有三项内容,即()与城市、生产活动与()、()的协调发展。 8、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是达到这些标准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9、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 10、对学生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建议从学生能否()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地理问题,合理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判断题(20分)(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填A,你认为错误的填B)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 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 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 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 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 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 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 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 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 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这些基本理念和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6条基本理念相比较,有些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有些则有性质上或者程度上的不同。高中地理课程的5条基本理念可以概括成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

2016修改版高中地理课标[精品文档]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复活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修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的统一。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事,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同时,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为学生选择课程提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不仅要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作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 第四,优化内容结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接,相互促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必修、选修内容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考试招生的对应关系。基本思路是:必修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选修1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和高考;选修2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与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 第五,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每一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doc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 认识,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了解了新课程新在哪里,它与老教材的主要区别是一、 理念上新。 二、方式上新,表现在逻辑上比较独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科的价值,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提高三角形的重心,体现学 生的认知能力,体现教材的灵活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这四 个特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现了学科价值的整体性。 地理课程均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重视学习 生活中的地理、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 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掌握并且能运用地理原理。 地理技能要求学生独立掌握与运用,如地理实践观测、阅读分析运用 地理图表技能等。 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递进。初中地理学习主要关注激发 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鼓励积极探究。高中重视自 主合作学习,倡导探究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思维能 力与地理学习能力方面更突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理论联 系实际,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发展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关注培养学生具有更高层次的探究能 力、更高要求的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能力。注重地理案例教与学,强调

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地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在处理高中教学问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以下要求; 1、树立牢固的课程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都是需要教师去执行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的学识和人生经历融会到课程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来创造课程。不要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2、树立新的课程观。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必须树立一种大课程观,使教学不但通过教材来体现,更通过广泛的资源建设来体现。不但通过课堂来体现,更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不但通过学习具体的知识来体现,更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来体现。要求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3、更新教师的知识观。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规范等根本看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观。过去课程理论强调知识是第一位的,强调完整的学科体系,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侧重知识的训练。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新课程观下都属于知识范畴。 其次,了解了新课程的设置和管理方面与老教材的区别。一、课程设置了七个选修模块,学生可自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