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口蹄疫流行毒株的分析

主要口蹄疫流行毒株的分析
主要口蹄疫流行毒株的分析

口蹄疫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际兽医事务处发布的:2011年12 月—2012 年1 月全球重大动物疫情综述中指出 关于口蹄疫疾病 中国台湾、哈萨克斯坦再次发生口蹄疫。2011年12月22日,台湾台南市一农场发生O型口蹄疫,983头猪感染。2011年12月27日,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3个村庄发生O型口蹄疫,500头牛感染。 纳米比亚、南非、巴拉圭再次发生口蹄疫。2011年12月27日,纳米比亚Caprivi地区一村庄发生SAT1型口蹄疫,17头牛感染。2012年1月9日,南非普马蓝加省一村庄发生SAT2型口蹄疫,6头牛感染。2012年1月3日,巴拉圭中部圣贝竹省一农场发生O型口蹄疫,15头牛感染。 口蹄疫( foot and mout h disease , FMD)又称口疮热,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和传播极为迅速的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嘴周围、口内、蹄、乳头和乳房上形成水疱。口蹄疫首次发现于1514年(意大利), 但直到1898年才由Loffler等证明本病原为滤过性病毒。该病的发病率几乎达100 %,但病程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只有2 % ~3 % ,犊牛及仔猪和恶性病型, 死亡率可达50 % ~70%,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动物在患病期间肉和奶的生产停止, 病后肉和奶产量长期减少以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的损失, 最为严重的是由于该病传染性极强, 对病畜和怀疑处于潜伏期间的同群动物必须紧急处理,对疫点周围的广大范围必须隔离封锁, 禁止动物移动和畜产品调运上市,由此可导致一个国家的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停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并能在全球大规模流行,所以国际兽疫局将该病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 并列入世界范围内重要传染病研究行列。 口蹄疫病毒属于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属,是一种RNA病毒. 病毒呈球形, 其直径为( 23±2) nm, 不具有囊膜.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清. 口蹄疫病毒具有型多易变的特点.已知的病毒型为A、O、C和南非1、2、3型以及亚洲1型( Asia-1)。每一主型又分若干亚型, 目前已发现的亚型有65个。人类感染以O型多见, C型少见. 我国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1型。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FMDV呈球型,正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 23±2) nm;分子量为6.9×106u,无囊膜。完整的病毒颗粒包括单股正链RNA、衣壳蛋白及少量装配过程中夹带的非结构蛋白和宿主细胞肌动蛋白。FMDV基因组RNA全长为8.5kb可以直接作为信使RNA。FMDV基因组RNA由5'UTR、开放阅读框(ORF)、3'UTR 和poly(A)尾组成。开放阅读框通常含有6999nt,编码长度为2333 个氨基酸的多肽,包括非结构蛋白L、P2、P3基因和结构蛋白基因P1,其中P1基因由4种结构蛋白VP1、VP2、VP13、VP4组成。其中VP2、VP13、VP4编码的结构蛋白位于衣壳表面,为外衣壳蛋白。而引起口蹄疫变异则是由于VP1蛋白的氨基酸发生变异所致。因此VP1是决定病毒抗原性的主要成分。 口蹄疫病毒依据动物交叉免疫试验和血清学试验划分为7个血清型O、A、C、Asia I、南非(1,2,3)型。每一主型又分若干亚型, 目前已发现的亚型有65个。FMDV的7个血清型在全世界并不是均匀分布的,O型和A 型分布最广,在非洲、南亚、中东和南美许多地区广泛发生。C型仅局限于印度次大陆。Asia I型通常只发生于亚洲。SAT几个血清型只见于非洲地区。口蹄疫的7个血清型间抗原性有明显的差异,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人类感染以O型多见, C型少见。我国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1型。 20世纪90年代初,以RT-PCR技术扩增和测定主要抗原蛋白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较其同源性,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分型。口蹄疫病毒基因型的划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避免没有选择性的盲目使用口蹄疫疫苗,造成疫情的扩散和毒株发生变异而产生严重后果。

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_周锦萍

2009年第4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专论与综述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口蹄疫)首次发现于1514年,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和传播极为迅速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易感动物种类多、传播途径广、病原变异性强,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潜伏期短、 发病急,一旦发病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的难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该病规定为A 类烈性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以前的教科书上均把口蹄疫列为人畜共患病,但近年来发现其对人的危害很低,故2009年农业部1149号令没有将口蹄疫列入人畜共患病名录。1 口蹄疫的基本特点 1.1口蹄疫病原血清型复杂、易变异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形性、易变性的特点。口蹄疫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即O 、A 、C 型(最早在欧洲发现)、SAT1、SAT2、SAT3型(最早在南非发现)和Asia Ⅰ型(1954年在巴基斯坦发现)。根据核酸同源性大小7个血清型可分为两群,O 、A 、C 和Asia Ⅰ为第1群,SAT1、SAT2、SAT3为第2群。群内各型同源性达60%~70%,但两群之间同源性仅为25%~40%。所以,各型之间虽在临诊表现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彼此均无交叉免疫性。同时,各亚型内又存在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病毒的这种特性, 给本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免疫防治等于面对7种不同的传染病,而且每出现一次新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新高潮,如2001年造成世界流行的O 型泛亚株。 1.2口蹄疫病毒自然条件下抵抗力强 口蹄疫病毒虽然对酸、碱、热特别敏感,但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在污染畜舍干燥的垃圾内可存活14d ,在潮湿的垃圾内存活8d ;在污水中17℃~21℃存活21d ,4℃~13℃存活103d ;尿中存活39d ;在土壤表面,秋天可存活28d ,夏天可存活3d ;在牛毛上可存活24d ;在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水疱皮内的病毒在-30℃~-70℃可保存12年之久;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5℃能存活1年以上。所以,容易造成病原扩散和远距离运输传播。 但高温和直射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而且利用其对酸、 碱十分敏感的特性,可用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1%强力消毒灵(主要成份为二氯异氰脲酸钠)或5%次氯酸钠、5%氨水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1.3口蹄疫的易感动物种类繁多 口蹄疫感染对象是猪、牛、羊等主要经济畜种及其他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多达70多种,家畜以牛易感(黄牛、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 山羊和骆驼。野生动物包括长颈鹿、扁角鹿、野牛、瘤牛、黄羊、鹿、麝、羚羊、非洲大象、印度大象、豪猪、野猪、黑斑羚、刺鼠、巨水鼠、袋鼠等。重要经济畜种猪、牛、羊都易感,所以一旦发生疫情,一方面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因这些动物价值高,扑杀病畜时阻力较大,补偿费用也很贵,对欠发达地区口蹄疫防治政策的推进带来难度。 1.4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强,病畜的排毒量大、带毒时间长 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极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使一头牛发病。病畜的水疱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 DV 。病畜破溃的水疱皮排毒量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染疫公畜精液也能使受精的母畜感染发病,饲养染疫动物的圈舍、草场、饮水源以及屠宰染疫动物的场所、 工具和排放的污水等均是传染源。一头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毒就有108个感染单位,其每天总的排毒量约能使1000万头牛发病。 康复动物能较长时间带毒,如牛的咽腔带毒可达6~24个月,绵羊和山羊4~6个月,猪带毒1个月左右。隐性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据试验报道,非洲野生水牛群体带毒期可长达24年,个体牛可带毒5年。而在有口蹄疫抗体存在时,可引起病毒演化,发生病毒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持续感染动物体内局部可长期存活。 1.5口蹄疫有多种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可以通过病畜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各种媒介物而间接接触传播。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被病畜的分泌物、 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 周锦萍,葛 杰,鞠龚讷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103) 5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农医发[2007]12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 知 2007年4月9日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5 血清学检测 2.1.5.1中和试验,抗体阳性; 2.1.5.2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口蹄疫防控技术

猪口蹄疫防控技术 口蹄疫(FMD)是严重危害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位居动物A类疾病之首,尤其对猪的危害甚为严重。口蹄疫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重大人畜共患病。做好口蹄疫的防制,对确保畜牧业发展、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口蹄疫以传播快,发病率高,破坏力大为特征。今年口蹄疫又一次大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及时有效的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保证养猪业健康发展。 一、我地口蹄疫为什么会连年发生 1、猪口蹄疫病毒古典O型毒株发生了变异 世界上口蹄疫病毒共有A、O、C、亚洲1型、和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个血清亚型。各主型口蹄疫病毒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同型口蹄疫病毒的不同亚型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互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口蹄疫病毒的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近几年来,发现猪群中的古典O型口蹄疫病毒株发生变异,新变异的毒株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给防控工作增大了难度。当前我省各地猪群中流行的口蹄疫仍以O型口蹄疫为主,O型口蹄疫中有10个血清亚型毒株,在省内外各地广为流行。 2、高致病性变异毒株缅甸98谱系毒株特性 当前据测定分析,我省猪群中流行的O型口蹄疫病毒10个毒株中主要有5个不同的致病毒株,一是O型口蹄疫古典毒株、二是O型口蹄疫变异毒株、三是泛亚毒株、四是亚洲1型口蹄疫毒株、五是O型口蹄疫缅甸98谱系毒株。但以缅甸98谱系毒株为主要的流行毒株。1999年传入我国的泛亚毒株最初主要是感染牛,现在变为既感染牛也感染猪。临床上常见多个亚型毒株在猪群中混合感染或并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其中流行的优势毒株,缅甸98系谱毒株毒力最强、致病力最高、流行广、传播快,哺乳仔猪100%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保育猪发病率也很高,死亡率可达30%-50%;育肥猪发病死亡率可达20%左右;妊娠母猪发病引起流产,少数可发病死亡。 3、口蹄疫病毒呈现持续性感染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口蹄疫 这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一)症状:口腔粘膜(即内壁)、蹄部发生水泡、烂斑,严重时蹄壳脱落。病牛体温升高时泡未破裂,而水泡破裂后体温便降至常温。 (二)防治:每南是此病的常发地区,为此应用口蹄疫病毒灭活菌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期半年。发现病牛时,应即采取隔离及其栏圈消毒措施。对病死牛尸体要进行深埋处理。对病牛要加强护理,喂给易消化的粥料和嫩的牧草,多饮水。并用0.1%高锰酸钾或1%-5%硼酸部洗口及蹄壳。 二、炭疽病 这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夏季。 (一)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到42度,食欲和反刍停止,呼吸极度困难,粘膜发紫,有出血点。初期便秘,后期腹泻带血,有的发病数小时即死亡。亚急性型的病情缓和,症状在体表各部,如喉部、颈部、胸前、腹下、肩甲等部皮肤,以及直肠、口腔粘等处出现肿胀、甚至坏死。死后瘤胃胀气,口、鼻、耳、眼、肛门等孔窍有色泡沫流出,粘膜、皮下有出血点。 (二)防治:每年要给牛注射一次无毒炭疽芽孢苗或二号炭疽芽孢苗进行预防。对于病牛,早期用抗菌素以及磺胺类有效。成年牛每次可肌肉注射青霉素100-300万单位,每日4次,后期治疗效果不大。 三、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 这种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新生牛犊急性腹泻综合症。它常感染一周左右的初生

牛犊。它可通过病牛的粪便及呼吸道传播。本病一旦流行,常成群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初乳不足、气候寒冷、卫生不良等因素可诱了该病,并增高病死率,此病多发生于冬季。 ((一)症状:病犊牛精神不振,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厌食。排黄色或淡黄色液状稀粪,有时带有粘液或血液,严重时,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粪便,有轻度腹泻。 腹泻时间长了,会造成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1、治疗:内服高锰酸钾水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每次4-8克,配成0.5%的水溶液灌服,每天2-3次,或者内服磺胺咪(每次10-20克,每天2-3次)、痢特灵95-10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内服)等药物。下痢不止时,应内服次硝酸铋(5-10克)或活性物。(10-20克),以保护肠粘膜,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的,最好同时进行静脉内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 2、预防:于母牛临产前喂足优质的饲料,让犊牛吃足初乳,同时可内服促苗生或乳康生,并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保暖防寒。 四、牛出血性败血病 牛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牛出败),亦称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生高热和肺炎、咽喉高度水肿,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性出血。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病是海南省主要的牛传染病之一。流行环节:健牛带菌是本病的特点。在气候突变、长途运输,过度劳役等紧迫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降低,机体内常在菌毒力增强,并侵入血流,迅速繁殖,生产毒素,使牛发病,形成内源性感染。此外,病牛机体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存在病原菌。此处理不当,便造成环境污染,促使本病传播蔓延。临床特点: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 1、急性败血型:体温高达40度左右,呼吸急迫,不食,反刍停止,下痢,粪便有时混有

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 口蹄疫流行状况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8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1999年全世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2000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2001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4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2 病原和传播方式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单股DNA病毒,等面体对称,无包囊,是最早发现的引起人和动物发病的病毒。分为7个主型: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其中以O型和A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各型产生相似的症状,仅仅在实验室能够将其区分。型间不能交互免疫,即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型内又可分为多个亚型,目前已鉴定的亚型有65个〔2〕。病畜发热期,其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气体均带有病毒,以后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和淋巴液中。病愈康复的动物可长时间携带病毒。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新鲜水疱液经500倍至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致其发病。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寒冷;但怕酸、碱、热,加热85?℃以上100?min即可杀灭。口蹄疫病毒可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途径进入易感畜损伤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发病。主要易感对象是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人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食病畜的奶、肉也可感染,但很少见到典型病例,且目前从人身上分离得到的病毒株多为O型,其次是C型。此外,人可把病毒传染给畜类,而人与人之间极少相互传染。这一点不同于猪水疱病(SVD),猪水疱病对人有较强的传染性〔3〕。[!--empirenews.page--] 3 临床表现3 1 动物猪、牛等感染口蹄疫后,其典型症状是发热和在口腔粘膜、乳房以及蹄部皮肤上出现水疱。病程可呈良性、恶性或并发症性经过。新生幼畜则表现为无鹅口疮性的急性和亚急性心肌炎经过,通常以死亡结局〔4〕。口蹄疫的急性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临床期。潜伏期为几天至半个月不等,通常为2~7?d。潜伏期是口蹄疫病毒在侵入部位及体内扩增的阶段。前驱期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和奶产量减少。临床期出现典型的水泡,并逐渐融合破溃,呈鲜红色的糜烂面。此时体温升高,步态紧凑或者跛行,脉搏和呼吸次数剧增,产奶量下降、动物体质变差〔5〕。恶性口蹄疫最重要的是心脏活动遭受破坏,往往最后因心肌衰竭而迅速死亡。口蹄疫的并发症主要是在患部组织上出现细菌性的化脓-坏死过程。病期延长者可出现心脏病、内分泌病(胰腺、肾上腺等疾患)和不育症。3 2 人体临床表现人体感染口蹄疫后,经过2~18?d的潜伏期,表现为突然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流感〔6〕。2~3?d后,口、咽及指、趾部可

口蹄疫防治措施【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 措施】 动物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专业: 动物医学作者: 颜祥龙学号: 16082236 班级: 16-822 指导教师: 加春生评阅人: 20xx 年 6月28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摘要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口蹄疫病毒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规模流行,给养殖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该病一经发生,往往会导致大范围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并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世界卫生组织(IE)将该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口蹄疫排在14个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关键词:口蹄疫; 流行; 防治; 诊断 1流行特点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兽类,侵染的对象主要包括

牛、羊、猪、驼、鹿、大象等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牛最易感,猪次之,羊再次之,牛是“报警器",绵羊是“储存器",对于猪,则是“放大器”,因为猪的排毒量最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口蹄疫的潜伏期短,发病急,动物感染病毒的最快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发病排毒。 2发病特点 2.1血清学多口蹄疫有七个血清型,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有四种,分别是 0、亚洲I、A、c型,尤其以0型和亚洲I型最为常见,各血清型号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性,同型号内不同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变化幅度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免疫防治等于面对七种不同的传染病,而新毒株又不断出现,每出现一次新的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高潮[1] 2.2传染性强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致,而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又有多种,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气源传播,水源传播。牛只要吸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以发病,猪更少,而且猪的排毒量又特别大,如一头100kg左右的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人,可以使1000万头牛发病,所以口蹄疫病毒在偶蹄类动物传染性极强。 3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近几年来,有一些乡村兽医人员和养殖场畜主经常以类似口蹄疫的几种病,当作是人畜共患的口蹄疫,他们都把类似病误诊了。那就是:羊的口疮、蹄癀、动物的水疱病和口炎、牛的趾间皮炎、蹄皮炎、蹄叶炎、腐蹄病等。 3.1临床特点和发病症状口蹄疫病对于不同动物发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患病动物一般体温升高到40 ℃一41 ℃,食欲不振或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内部技术资料,仅供参考 猪口蹄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日照市畜牧站地址:云海路43号 日照市兽医药械站(0633)8225551 2216795 口蹄疫在每年不同地区均有发病,现在又到了猪口蹄疫的高发期,由于去年冬季气温较低,南方阴冷潮湿造成猪口蹄疫发病较严重,为此,向广大养殖户在这个病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供大家使用参考。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病病毒属,单股RNA,无囊膜。病毒呈球形,直径20~25纳米,有7个血清型,即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以及亚洲l型。我国分布的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I型。本病毒在1%火碱溶液中1分钟内,可被杀死,畜舍的消毒常应用2%火碱溶液,30%草本灰水或0.2%~0.5%过氧乙酸等。 二、流行病学 1、主要感染猪等偶蹄动物,带毒和发病的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尤以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次为尿、粪、被污染的圈舍、饲养设施,成为间接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主要以空气传播为主,传染性极强,能在一昼夜随风传播到100公里以外,流行特点多发于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口蹄疫病毒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都可以是感染门户。动物产品如肉、奶、毛皮可带毒;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血、内脏,甚至呼出的气体都带毒,故运输车船、工具、水源、牧场、饲料、人员和非敏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3、易感畜群: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有差别,以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易流行。另外,易感畜群的口蹄疫有周期性暴发流行的趋向。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初发烧41℃,口流涎1—2天后,在蹄冠、蹄叉、鼻镜、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等毛少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发热,吃食减少,2-3天后水泡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作者:尖参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33期 牛口蹄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疫情传播速度较快,潜伏期较短,但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由于牛口蹄疫属于一类重特大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再加上该种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发生之后往往不需要治疗,直接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为了避免此类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就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程度,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切实做好牛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控工作。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 从口蹄疫病毒的类型角度分析,该种病毒属于微核酸病毒科。病毒主要寄生在患病动物的皮内或者淋巴组织液当中,随着血液循环会达到各个脏器组织、器官当中,威胁到牛群的正常生长发育。牛出现临床症状之后,排泄物和体液当中往往会夹杂有大量的病毒,此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强的毒性,很容易出现变异。临床上该种病毒的血清型较多,其中对牛养殖产业威胁较为严重的主要是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不同血清型病毒之前不存在抗原,无法实现相互免疫,因此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牧场口蹄疫病毒的具体血清型,选择针对性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这样才能够提高免疫效果。通常情况下牧场的患病牛和带毒牛是该种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动物屠宰之后,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皮肉和脏器器官当中也携带有大量的病毒,很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流行。牛口蹄疫病毒,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具有较多的传播途径,可以经空气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播,病毒可以经空气进行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外伤进行侵染,在人工操作过程中受精不合理,精液当中存在病毒也会造成病情的传播流行。 二、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牛口蹄疫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2~4天,最短潜伏期在一天左右,患病牛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患病牛的体温升高到40度,最高升高到41度,同时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当患病牛出现临床症状,两天之后,在口腔黏膜,舌头齿阴,嘴唇内侧都会出现大量的水疱,水疱破裂之后从中流出淡黄色的液体形成溃疡面,同时患病牛的口腔当中还会流出大量白色泡沫状的内容物,垂在嘴边。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水疱位置逐渐向着乳房体表组织和蹄部进行蔓延。破裂之后患病牛的体温下降到正常状态。 三、病理学变化

牛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牛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唇内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出现蚕豆至核桃大小的水疱。口温高,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在嘴边。采食完全停止,水疱经24小时破裂形成表浅的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以后体温正常,糜烂部位逐渐愈合。随后病牛蹄冠和趾间的柔软皮肤有红肿、热痛、迅速发生水疱并破渍出现糜烂导致病畜跛拐,蹄壳脱落,乳头皮肤出现水疱、破裂糜烂。犊牛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颇高,病愈后可获1年的免疫力。该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为1%~3%。 预防 1、精心饲养,加强管理。畜舍应保持清洁卫生,通风,干燥,暖和,多垫软草,多喂给柔软饲料,多给饮水。 2、在未发口蹄疫地区,强化兽医卫生监督,加强防疫检测,严禁从疫区引进易感动物及畜产品防止疫病侵入; 3、发现疫情后要划定疫点疫区,严格封锁。封锁区内的病畜及同群畜要以最快的速度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禁止封锁区的易感牲畜及畜产

品流动、封锁区内病畜的粪便及受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以及周围环境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进出封锁区内的车辆都要进行消毒。疫点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畜处理或死亡后14天内不再出现疫情,经过彻底消毒和检验合格后方能解除封锁。 治疗 1、口腔型口蹄疫。先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溃疡,再涂1%~2%的明矾或碘酊甘油,也可撒布冰硼散。 2、蹄型口蹄疫。先用3%的克辽林或来苏儿洗涤,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青霉素软膏,然后用绷带包扎。 3、乳房型口蹄疫。先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青霉素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 4、混合型口蹄疫。除局部治疗外,还应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钠、加葡萄糖盐水等。用结晶樟脑口服,每次5~8克,每天2次。 5、注射高免血清。剂量为犊牛每千克体重1~1.5毫升。 6、中药治疗。贯众15克,甘草10克,木通12克,桔梗12克,赤芍10克,生地7克,花粉10克,荆芥12克,连翘12克,大黄12克,丹皮10克共研末加蜂蜜150克为引子,用水冲服。

牛的口蹄疫症状

牛的口蹄疫症状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也是人畜共患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但是有部分疾病的症状与口蹄疫症状极为相似,使奶农容易误诊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此笔者将奶牛口蹄疫的症状与其他相似疾病的症状作一阐述,供奶农参考。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就用东方牛疫健。 口蹄疫诊断要点 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大量流涎,呈白色泡沫、引缕状; 恶性口蹄疫时剖检可见虎斑心; 2.4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验、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的防治 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千克体重0.5~1.0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但个别牛在注射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精神萎靡不振、产奶量下降、食欲减退、体温稍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1~3天后恢复正常。因个体差异,个别牛注射疫苗后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呼吸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水肿、肌肉震颤、瘤胃臌气、口角出现白沫、倒地抽搐,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不良反应治疗措施:对最急性型反应。建议迅速进行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毫克,20分钟后可以重复注射相同剂量一次;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500毫克;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0毫克(孕畜不用)。对于休克牛,去甲肾上腺素10毫克+10%葡萄糖注射液2000毫升静滴,如体温低于36.5℃的患牛除可用上述药物外,另加乙酰辅酶A1000单位、ATP(三磷酸腺苷)200毫克、肌苷3000毫克、25%葡萄糖2000毫升静滴。

牛口蹄疫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的治疗方法和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俗称“口疮”和“蹄癀”。牛口蹄疫是一种引发动物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水泡和溃烂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和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牛口蹄疫病毒的致病能力强、传播途径广、潜伏期短、发病快,严重威胁牛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养牛户重大经济损失。 1 牛口蹄病毒简介 牛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 病毒科中的鼻病毒属类,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小的一级病毒。由于牛口蹄疫病属于RNA 病毒科,病毒内部RNA 决定病毒变异性强,外部蛋白质决定病毒免疫性和抵抗性强等特征。牛口蹄疫病病毒由于是RNA 病毒,这种病毒变异性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牛口蹄病毒就有七种:CA、O、C、南非1、南非2、南非3 和亚洲1 型,导致牛群即使在接受疫病防疫过程中也会引发牛口蹄疫病。牛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在冰冻情况下病毒能够在血液和粪便中存活120-170 天,阳光直射1 小时才能够消灭病毒,温度85℃需要15分钟而沸水需要3 分钟才能够消灭病毒。牛口蹄疫病毒传播快、传播途径广、发病急、危害大,牛群发病率可达50%-100%,而且死亡率高。牛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病牛的水泡液、乳汁、尿液、唾液、泪液以及粪便中,通常情况下病牛和潜伏期牛群是传染源。该病各个季节均有可能发生,春季发病率相对较高。 2 牛口蹄疫病的诊断 牛口蹄病毒在牛群中的潜伏期为2-7d,体温迅速升高至40-41℃,牛群在潜伏期时通常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和口流唾液,唇内、齿龈、口腔、颊部黏膜、蹄趾间和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出现黄豆甚至核桃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出现溃烂,蹄部疼痛跛行甚至蹄壳脱落;病牛口温高,嘴边挂满白色泡沫状粘液,停止采食和反刍。解剖死牛可见患病牛的咽喉、器官、支气管和胃黏膜都有水泡、溃烂,而且出现黑棕色痂块,病牛胃部和大小肠黏膜出现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浑浊和粘稠液体,心包膜头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或浅黄色条纹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该病一般呈良性过程,经1 周后即可自愈;如果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 周或者更久。如果对病牛护理不周,病牛在水泡愈合时突然病情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站立不稳,最后因心脏麻痹导致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25%-50%。一般情况下该病对成年牛的致死率不高,一般在1%-3%,但是犊牛容易发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死亡率较高。根据发病牛群的发病症状以及牛口蹄疫病毒致病特点可以初步诊断出牛口蹄疫,并且根据实验室试验最终鉴定。

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特点及防控

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特 点及防控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概况及免疫预防 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何虎成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在家畜中猪、牛、羊主要经济动物都可感染发病,一旦发生疫情损失惨重。由于口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各型之间互不交叉保护,防范口蹄疫相当于防范7种不同的传染病,加之其宿主范围大易感动物种类多,使其危害性与防控难度位居众多动物传染病之首,目前使用口蹄疫灭活疫苗免仍是全球防控口蹄疫的主要手段。 1、口蹄疫流行概况 1.1全球流行情况 口蹄疫自1514年在欧洲的意大利首次发现距今已有500年的发病历史,时至19世纪20年代前后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生,到目前为止从未发生过口蹄疫的国家只有新西兰。曾经一些历史上宣布消灭了口蹄疫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也陆续发生了口蹄疫(如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自2000至2010年也发生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口蹄疫流行的毒株曾有O型、A型、亚洲I型、南非1、2、3和C型共7个型,其中A型和O型流行地域最广波及全球各地、危害最大。C型于2004年以后再未发生(消失原因不明)。目前全球流行的优势毒株仍是A型和O型,其中A型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均有流行。 我国流行情况 口蹄疫在我国流行已久,据资料记载1893-1915年先后在云南西双版纳、甘肃酒泉和新疆奇台发生流行。1915-1933年流行范围扩大到江苏、安徽与河北等地。1935年初在江苏与安徽两省沿京浦与户宁铁路沿线发生,当时组织兽医人员进行了防治,同年6月扑灭,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防制口蹄疫。1935-1948年在云南、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和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Emergency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牲畜口蹄疫等情况,应及时向所在乡镇畜牧兽医站或市动物防疫站报告。市动物防疫站接到报告或了解上述情况后,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怀疑是牲畜口蹄疫疫情,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告到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经确认后,立即报市政府。 二、疫情确认 牲畜口蹄疫疫情认定程序: (一)现场临床诊断。市动物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两名以上专家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符合牲畜口蹄疫典型症状的可确认为疑似病例。 (二)对疑似病例或症状不够典型的病例,市动物防疫站应当及时采集病料送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验室进行检测,如确认牲畜口蹄疫疫情,依照有关办法予以公布。

三、应急指挥系统和部门分工 (一)成立河东市防治牲畜口蹄疫指挥部 总指挥:尤泽军市政府副市长 副总指挥:黄连渤市政府副秘书长 孙凤德市农发局局长 成员单位: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 通局、外经贸局、商业局、工商局、农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河东部队。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农发局。各乡镇都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系统。 (二)部门分工 牲畜口蹄疫应急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 负责。 1.市农发局负责制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处理方案,负责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对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的扑杀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实施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 2.发展计划、财政、经贸、卫生、公安、交通、商业、 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以及各乡镇,要在各自的职

猪口蹄疫的诊断病理症状

猪口蹄疫的诊断病理症状,如何预防做好? [2008年03月01日]来源: 互联网作者:佚名点击数: 【字体:大中小】【双击滚屏】 今天是:猪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和极易接触传染病,病原为口蹄疫病毒,该病毒可感染所有偶蹄动物发病,猪以口腔粘膜、鼻镜、蹄部和 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 本症的传染性极强,传播迅速,感染和发病率很高,可引起仔猪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国际上被划分为一类烈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为接触性传播,也能通过空气传播。在集约猪场已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患猪的水泡液、水泡皮、排泄物,以及发病头几天病猪呼出的气体,均含有大量的病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粘膜等传播。该病共有7种血清型,每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又有若干全亚型,型与型之间交互免疫力,多型的复杂性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我国目前主要以O型为主, 其他型尚无文献报道。 症状与病变:潜伏期为24h至7天,少数可达到14天,开始时,病猪发热,可达到41℃,精神萎顿,打盹,猪蹄底部或蹄冠部皮肤潮红、肿胀,继而出现水泡,行走呈跛行,有明显的痛感,行走发出凄厉的尖叫声,很快蹄壳脱落,蹄部不敢着地,病猪跪行或卧地不起,鼻颈部出现一个或数个水泡,黄豆大或乒乓球大小不等,水泡很快破裂,露出鲜色溃疡面,如无细菌感染,伤口可在一周左右逐渐结痂愈合。哺乳母猪的乳头常出现水泡,引起疼痛而拒绝哺乳;哺乳仔猪出现急性胃肠炎、急性心肌炎或四肢麻痹,衰弱死亡,死亡率可达80%以上;大猪解剖一般特征性病变,少数可见胃肠出血性炎症。仔猪呈现典型的“虎斑心”,心肌外出现黄色条纹斑,心外膜有 不同程度的出血点,个别肺有不肿或气肿现象。 诊断:本病呈流行性发生,,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仔猪出现急性胃肠炎和肌肉震颤,,成年猪其口腔粘膜、鼻部及蹄部皮肤发生水泡和形成溃烂症状,个别剖检可见心肌炎和胃肠炎病变。出现可疑病猪,可采水泡皮和水泡皮,迅速送上级检验机构进行确诊,才能 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防治: 场内实行封闭式生产,制定和执行各项防疫制度,控制外来从员和外来车辆入场,定期进行灭鼠、灭蝇、灭虫工作,加强场内环境的 消毒净化工作,防止外源病原侵入本场。 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血清免疫学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猪群免疫的效果。 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苗肌肉注射,安全性可靠,但抗病力不强,常规苗只不过能耐受10~20个最小发病量的人工感染。据有关资料介 绍,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浓缩苗经过多次加强免疫,免疫效果较好。 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工作,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对抗性水平低的猪群应加强免疫。 加强对猪群健康状况的观察,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上报,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全场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加强猪群消毒工作,猪群、猪体可用过氧乙酸、氯制剂如消特灵等消毒药物消毒,场地、环境选用烧碱、生石灰等消毒药物彻底消毒。常规消毒防疫纳入生产 的日常管理。 猪群发病的处理要遵守“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扑杀病猪,严格控制病原外传,疫区内所有猪只不能移动,污水、粪便、用具、病死猪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贵重的种用猪加强护理和进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蹄部可涂以20%的碘甘 油,并肌注抗菌素,可缩短病程,减少死亡。 疫情停止后,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对猪舍及周围环境及所有工具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和空置后才可解除封锁,恢复生产。

牛五号病症状

牛五号病症状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该病潜伏期2~5天,体温40~41℃,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内含透明的液体。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1-2天后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形成烂斑,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特点】本品是引进国现代外技术经特殊工艺研发的高科技产品。无菌采集同源血清经过特殊工艺提纯、浓缩、加工处理后制得的同源抗体血清。是针对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的首选产品。 【商品名】金牛三肽 【兽药名称】通用名:注射用青霉素钾160万单位 汉语拼音:zhesheyongqingmeisujiayibailiushiwandanwei 【主要成分】青霉素钾(载体为牛源精制血清球蛋白)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加入牛同源精制血清抗体后呈金黄或微红色液体,久置有少量沉淀,不影响疗效) 【药理作用】牛同源精制血清抗体系用引起牛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奶牛乳房炎、牛流行热病毒等病毒病原浓缩精制疫苗免疫健康牛群,产生高效价抗体后,无菌采集血清,采用酶切技术提取IgG、IgM、IgA Fab片段加保护剂制备而成的抗血清。IgG是血清中最主要的抗体蛋白,占总免疫球蛋白量的75%,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以及与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中和病毒);IgM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吞噬ADCC 作用,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主治功能】主用于牛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流行热等细菌病和病毒病的紧急预防与治疗,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牛体质。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对于犊牛和成年牛,每瓶本品用于500kg体重治疗,对于育肥牛、种公牛和后备母牛每瓶用于400kg体重,根据病情可连续使用1-2次。预防量减半。 【注意事项】1、本品为生物制剂,安全无毒性无残留。 2、不得与酸碱溶液同时注射; 3、本品在运输保存时,避免反复冻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