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的运用吴思路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的运用吴思路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的运用吴思路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的运用色彩是电影视觉语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随着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色彩的作用也不再仅仅拘泥于对现实的客观描摹,而是参与到电影的叙事之中,具有渲染气氛,增进叙事;刻画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主题,象征暗示的作用。合理创新地使用色彩,会给电影作品增添巨大的魅力。电影中色彩的应用比现实生活中更鲜明、更完美,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使用了两种色彩风格,彩色和黑白,以此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叙事手法。

一、剧情简介

《我的父亲母亲》,这是一个关于老一辈人的故事。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农村的女孩爱上一个城里来的教书先生,经过艰辛的等待,终于走到一起的故事。通过运用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营造的回忆和现在空间,现在的冰冷漠然与过去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而女主人公执着的爱情在美丽的树林和弯曲的山路上跌倒,在几乎是痛苦的绝望中,等到了爱情。影片采用插叙的手法,以第三人(儿子)的角度来讲述他的父亲母亲的恋爱经历。导演把现在父亲去世的悲伤氛围放在黑白视觉中,从一开始到儿子看着照片回忆父母的爱情故事前是黑白的画面,之后进入回忆之中,画面由黑白转到彩色,让甜蜜的多彩流淌在过去的河流上。在蒙太奇手法的灵活运用中,整个故事拉开了帷幕。电影也讲述了母亲对爱的单纯执著和对母亲开创自由恋爱的

先河的骄傲。整部影片被梦一般色彩斑斓的过去给占据,不会让观众陷入过多的苍白的现实中去。

二、《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的运用

(一)影片中包含的色彩

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中,现实时空和过去时空分别采用了冷暖对比的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在传统的电影观念中,一般作为回忆的段落,都处理成黑白的,是过去的、旧的感觉,而本片却一反常规。张艺谋曾说:“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三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葬礼的故事,没有笑容,没有愉快的情绪,只有沉痛的怀念和对死者的眷恋,再加上下着雪又是冬天。所以我想用黑白的效果,更能传达这样一种感觉。回忆部分是彩色的,因为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回忆和影像感觉。”

在现实时空中,父亲去世了,“我”和母亲为他筹备葬礼,影片用黑白画面象征着死亡与沉重。而红色在我国的文化史上是热情奔放、激情希望的象征,因此在过去时空的叙事中,母亲身穿大红碎花棉袄、头戴红发卡、织红布等局部色相,以及周围橙黄色的环境,这些暖色画面的使用表现了父母恋爱时温馨、兴奋与甜蜜。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实时空的冷色在对比中蕴涵着和谐。

1、红——暖人心窝,炽烈如火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红色尽是父亲眼里关于母亲的画面,是那殷切始终,一生倾心的迷恋。从红棉袄痴痴寻踪到红发

卡深情紧握,爱已被展露无疑,但这种直白却还是需要臆想再造的。在这里,红色发散思维的作用得以体现,母亲的红头绳如一根引线,引燃了情绪的烟花,在回忆的夜幕里缤纷绽放。冰天雪地里的母亲身着红袄在路上等着父亲,乍眼的火红与冰雪的苍白形成对比,营造出无助而又渺茫的氛围。红衣不时被大雪遮掩,可以挖掘出哥特式的窒息与挤压,效果雷同于开篇和结尾的黑白纪实。红是影片的灵魂,可以表现所有,亦可以装点所有,传达了深爱、忠贞与信仰曾在那个不会被刻意想起的年代沸腾过。2、黄——沧海心醉,温柔如水

黄叶红衣。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可以看见大量的黄作为衬景,突出了母亲在追寻真爱的道路上发自心底的满足感,充盈着对爱情的痴迷与执著。片中的黄作为大面积渲染的区域色,为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情节提供了一种基调,烘托的同时又达成了升华的目的。黄叶泛泛的树林,被间隙透过的阳光照得灿若仙境,母亲穿梭其中,追赶着全待把握的幸福。由是浑黄的道路上,情愫破土萌生,载着母亲雀跃着离开,陪伴父亲深情地目送。该片定焦在农村,使得这类深情的黄透着漫漫的泥土芬芳,娓娓道来一段地久天长。不同于当今的某些“色彩心理学”所讲述的那样,黄仅被剖析为“陌生与疏理”。在这里,黄象征一种持久,传达了父亲和母亲之间坚韧、绵长和涛声似海的爱恋。

3、黑白——心灰意冷肃穆沉痛

而比之红黄的主流,其他色彩真正成为了装饰。就如表现

在远近景交融和穿插的空镜头当中的黑发和白雪。

影片结尾时在黑白色调的画面里,大雪纷飞中,有一排长长的送行队伍,这让人感动得落泪,并且和原先担心的人手不够,道路艰难,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对比深深震撼着观众们的心。而在处理这段抬回来的情景,导演又采用了多个画面模糊交替的形式,跟里面送行的人争先恐后抬棺的情景紧密融合,使得画面在一种隐隐作痛的情境中进行。所以,面对厚厚积雪和茫茫荒野,面对长长送行队伍和争先恐后抬棺的人,如此在黑白色调中在影片即将结尾时我们每一个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二)色彩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影片一开始,就是寒冷阴沉的天气,一丝寒意慢慢渗透到每一根骨头。黑白的画面,穿着厚棉袄的人们。淳朴厚实的的气息从画面上吹落下来,沉积在我心里。父亲去世了,儿子赶回来为父亲办丧事,而母亲,年老了,仍然固执的要把父亲从医院里抬回来。这时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转,回忆慢慢袭来明朗欢快的绿色铺天盖地的倾泻下来。四十多年前的偏僻的小村庄,贫瘠落后,但是孩子们向往知识,姑娘们向往爱情,村民们希望下一代有出息。于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男人出现在这个小村庄,他是作者一辆马车来的,下车后,村民们翘首仰望着这个象征知识和文明的男人,笔挺的中山装,干净的笑容,他回头过去,一个女孩的眼神紧紧地跟随着他,这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便喜欢上了父亲,这天母亲穿的是红棉袄,这也奠定了影片的主要

色调,这充满着热情、温暖的红色!

母亲在小路上等待放学的父亲,还是那一身红棉袄,黄色的土地上,母亲的红棉袄格外的显眼,这充斥着执着热烈的红色,凸显出了母亲那种急切的心情。金黄色的麦田,绿色茂密的树林,辽阔的土地,弯曲的小路,这一切的真实的画面也为本片增添了真实的感觉。

父亲去母亲家吃饭,母亲得知了父亲喜欢吃水饺,并答应了母亲还会来她家。可等到母亲做好水饺之后,却得知父亲要走了。母亲抱着装满水饺的碗,在小路上、山坡上、树林中奔跑,一个个红色的背影出从中穿过,母亲摔倒了,碗碎了,人哭了,父亲送的发卡也掉了。母亲对父亲那种执着的爱,那热切的心,温暖了寒冷的冬天,也使每个人的血液为之沸腾。

等不来父亲的母亲,执意要冒着风雪去县城找父亲,在漫天大雪的天气里,在白色的大地上,一个红色的人影分外的显眼,那种奔放的热情也为着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丝的暖意,母亲对父亲的爱渗透在这漫天的大雪里,蕴藏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充赤在这弯曲的小路上。

红的与白色的强烈对比,给上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冲击,能够给人很深的印象。

母亲途中晕倒,生病了。父亲偷着跑回来看母亲,母亲有如从前一样跑去看父亲。这也能看出父亲与母亲那彼此的爱。

父亲又走了,几年后父亲回来了,还是那条弯曲的小路,

一个穿着红棉袄的女人依然在那里等着他。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分开。那条路,那件红棉袄,见证了他们的幸福!

收起回忆,黑白色的暗沉重新回来,儿子同意了母亲,要把父亲从医院里抬回来,可是谁也没想到父亲的学生们都赶回来给他抬棺。天空还是下着大雪,已没有了红棉袄,剩下的只是白色和黑色,这黑白为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悲伤在每个人心中蔓延,尤其是母亲。彩色与黑白的交替出现,幸福美好快乐与悲伤的变换,使母亲的一生都得以展现!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母亲把赞下的钱全部都捐出去,来帮助重盖学校.老教室里的红布也变成了黑白,一切的幸福都换成美好的回忆,只剩下悲伤!

三、观后感

《我的父亲母亲》可以说是一部诗电影,在几乎没有什么剧情的空间里勾勒出对爱情的礼赞颂歌,像音乐一样,或者说像歌剧一样,在一个非常优美的爱情旋律中跳跃着由情节、细节构成的音符,张艺谋就像帕瓦罗蒂般咏唱着心中的爱情图腾。蒙太奇表现手法的运用,通过色彩得变换,真实的景物,强烈的色调对比,来叙述母亲的一生,她的幸福快乐和悲伤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不愧是大师手笔。

四、结语

色彩在电影中从缺席到出现,从客观记录到主观的表达,它对观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感官享受。这也是电影艺

术与电影思维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然产物。电影画面以不同色彩选择和色调应用,使得影片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将感情引向思想”,电影色彩因而能够将内在的感情起伏转化为外界的艺术符号,成为电影视觉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014年11月18日星期二

BY 吴思路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我的父亲母亲分析(影评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 一、导演:张艺谋(列举影片)主演:章子怡,孙红雷,郑昊上映时间:1999年10月16日 二、改编自文学作品根据鲍十小说《纪念》改编 《山楂树之恋》是根据艾米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的 三、主要奖项:200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2000年第二十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章子怡) 2000年第六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四、叙事、叙事简单,画面干净,节奏舒缓。中国人特有的含蓄性,相遇相识相恋相守。 五、影片风格:诗化主义风格 《一个都不能少》像一块坚硬的石头有一种粗粝真空的美,《我的父亲母亲》像一块素雅的花布以一种柔软而温暖的力量直击人的心灵,又像是一首娓娓道来的散文诗,散发着清新悠远的味道。 六、拍摄背景:省略时代背景 一部删繁就简的电影,物欲横流的社会,纯洁的似乎透明的爱情并不遗余力的讴歌这场永恒的爱情。舍弃了一切技法,选择最简单最朴素的表达方式。 七、主题 1、唯美“爱情”的主题 八、线索结构、影片结构分析: 1、线索分析: <1>、故事讲述线索:个人化的叙述 个人化的叙述将观众带如了“我”的世界,同“我”一起感知事情的发生发展。在感情上更容易使观众随故事的发展产生共鸣。这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手法的运用,减少了繁冗赘余故事情节的介绍通过个人化的叙述一带而过保证了故事的简洁和完整性,同时又使观众不少新鲜。 <2>、线索性物件:道具 路: 红棉袄、红:惯用红色的张艺谋导演这次无不例外的引入了红棉袄、红这两个造型元素,一是和年代背景有关,而是红色的乍眼,红色能够突出吸引观众目光。 青花大瓷碗: 九、镜头画面分析: 1、镜头拍摄手法: <1>、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 运动镜头(重点分析跟镜头)招娣的奔跑,镜头运动节奏和人物奔跑动作、心理活动情绪及音乐起伏达成高度的统一。 运动镜头:彩色回忆的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任务的形体永远是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与奔跑, 固定镜头:黑白是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形态和状态。 <2>、慢镜头:主要是招娣和骆先生近距离接触和注释关注时的镜头,例如,骆先生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鉴赏

电影大师分析 论文 学院: 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电影鉴赏 任课教师: 成绩: 时间:2014年5月14日

摘要: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在巧妙地利用了细节片段,蒙太奇手法等一系列元素,经过巧妙地编排,同时把意境这一东方美学元素融入其中让电影里的画面充满美感构图,使影像在对“我”的父亲母亲动人爱情回忆的穿行中获得了一种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交响。平凡的爱情给予了我们不平凡的感动。 正文:《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生子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平凡而感动。 让我深受感动的是招娣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剧中生子的母亲昭娣年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心灵手巧。更人对她刮目相看的是她的勇气,她对骆老师一见钟情,并且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她用自家的青花大碗给心上人送自己精心准备已久的美食;她用心地织出美丽的房梁红用来装点骆老师教书的教室;为了听到他的朗朗读书声,她坚持不懈不惜绕远路去担水……这许许多多的努力最终打动了青年骆老师,他们相爱了幸福而又美满。然而,但是上天给她开了一个玩笑。不幸意外地降临了:骆老师被打成右派,被遣送回了城里。两人都没有说再见就分离了,也不知道何时还能再见面但是坚定的昭娣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她一直默默地等待着骆老师的归来,有次决心上城里去找他,但是由于风雪太大,她摔倒了,被人救回来以后就病倒了。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她等到了骆老师的归来,教室里又响起了骆老师教书朗读的声音,他们再次的相见了,他们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在父亲逝世以后,年迈的母亲在办完丈夫的葬礼。悲恸中仿佛又听到骆老师朗朗的读书声。招娣沿着当年的小路向学校走去。教室里,她的儿子骆玉生像当年的骆老师一样,以淳朴清朗的声音在教孩子们读书。以前的画面浮现在了她的眼前。温馨而又幸福。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在巧妙地利用了细节片段,蒙太奇手法等一系列元素。 一、精彩细节: 1、母亲给父亲送饭 村里盖小学的时候,男人都上工地。他们吃的是各家的送来的派饭。母亲她每天煞费苦心地准备着好吃的,盛在青花大碗里。希望父亲能端走她亲手做的吃食。可工地上的规矩,是不许女人靠近的。母亲只能远远地望着,盼着。母亲那一颦一动,不停地抬着头仰着脖子,眺望了父亲领取食物的地方,表现了她着急

浅析我的父亲母亲

浅析《我的父亲母亲》 这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但简单仅仅是指它的故事情节简单,人物简单。而在简单的情节后面却有着许多不简单的细节和导演复杂而又高超的手法。张艺谋导演用它独特的思想与手法创造出了这部“简单”却又不简单的电影。 全片主要以儿子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从父亲逝世一事引入,回忆性地讲述了父亲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用村子门前的一条普通的路作线索,串起了整部影片。影片叙事朴实,但感人至深,尤其是声画运用、节奏把控等方面十分出彩,影片叙事朴实,但感人至深,尤其是声画运用、节奏把控等方面十分出彩。 主题. 影片的主要线索就是那出现了无数次的路,这是一条求爱求知的路。影片浅层主题很明显,就是求爱。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时在这条路上兴奋奔跑,父亲送住的远的孩子回去时母亲在这条路上守他时羞涩的跑,父亲离开时母亲在这条路上急切的跑,以及母亲在这条路上等待父亲的回来,都表现出了求爱的主题。而本片的深层主题却是求知。本片在空间感上本片给人一种封闭式的感觉,主要集中在八里屯村和教室等,形成了人对文化的渴望。影片从许多细节也表现了这一点,开头交代了人物背景,父亲教了一辈子书,自己是村里唯一读过大学的;母亲听了父亲一辈子的课都不觉得腻;不识字的母亲打扫教室时擦黑板却没擦父亲的的板书;最好抬父亲时父亲的学生都纷纷赶来,雇的人都不要钱。通过这些细节看出导演是想告诉我们这是一条求知的路。 视听 本片在色彩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现实用冰冷黑白色彩,而回忆则用温暖的色彩。两个画面行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表现了导演张艺谋的态度,现实是残酷的而回忆是美好的。红色是导演偏爱的颜色,在影片中也大量的出现了红色。红色的棉袄、红发卡、织红都具有双层意味。红棉袄是父亲喜欢的,红发卡是父亲送给母亲失而复得的信物,织红要最漂亮的女的来织是祈福。导演在对光的要求也特别高,透亮。两级镜头是全篇的总体要求。在织红时,母亲织布时的侧逆光虽有违现实,却能更好的塑造母亲,突出母亲的美丽。 本片的成功还在于它出色的配乐和旁边。片中对白很少,很大程度上依赖旁白和音乐.。旁白推动剧情,避免了画面的拖沓,加快了影片进程,更使本片充满纪实感。而音乐则不断的拉动着观众的情绪,起到了极大的渲染作用。伴着悠扬的曲调,配着电影情节,很有煽情的意味,舒展的电影节奏与它很是匹配。读书声也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多次叙事皆是由读书声来引起和推动,而片末父子读书声的叠化,则超越了时空所限,将整部影片读书声所引发的美好、期待、希望种种情感揉和在一起,营造了本片的高潮。 节奏 影片在节奏方面也掌握的很好。叠化的频繁使用是一大特色,它们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我’开始讲述故事时用老照片和回忆情景的叠化完成时空的转换;修建学校时的用叠化来表现时间流逝,更表现母亲的急切关注,等。而最精彩的叠化就是片末,讲现实的母亲与回忆的母亲相叠,将‘我’的声音与父亲的声音相叠,也将电影推到了高潮,体现了现实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面试 的残酷,让人感觉物是人非。

纪录片拍摄技巧

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在我们生活中,纪录片是很常见的,那么怎么制作纪录片呢?传媒配音网给大 家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在制作一部记录片之前,摄像师必须要了解这部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只要先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表现这个主题需要哪些内容,拍摄时要突出哪些重点,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心中有数,才能去等待细节、发现细节,才能去“挑”真正需要的细节,才能更明确的去寻找和主题相关的材料。纪录片最重要的是细节,只有让细节更多、更生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一部纪录片给人最深印象的,往往就是那些细节,一个好的细节,效果远远超过一大堆平淡的镜头。而一部纪录片要有更多、更生动的细节,关键就在摄像师。在纪录片拍摄中,很多摄像师常常感到细节很难拍到,也很难拍好,细节拍摄确实很难,但只要你认真去拍,就一定会拍到更多、更生动的细节。 那么我们如何去寻找细节呢,只有细心的去发现,我们才能把握住细节,细节的拍摄需要等,更需要发现,一个摄像师必须要有发现细节的能力。要发现细节,就要求摄像师要时刻观察,也要勤动脑筋,因为很多细节就在摄像师的身边。这些细节主要有两种,一种存在于拍摄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它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东西,但却能生动地表达主题,经过特写拍摄后,它往往会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像《日子》中两只小狗状的热水袋、两位老人靠在一起的两头白发,另一种则存在于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它一般经常会出现,但你如果不留意就不会去拍,像《日子》中老太凝视老伴的眼神,两位老人坐在一起时偶尔拉着的手。要注意拍细节之后的细节,细节之后,往往还会有细节,甚至更好的细节,摄像师在拍好一个细节后,最好再拍一段,一个更生动的细节,也许就在这时被你拍到了。《日子》中,笔者在老伯老太吃饭时拍到了老伯给老太夹菜的细节,但笔者没有关机,在7、8秒钟后,又拍到老太给老伯夹菜的镜头,这两个连续的细节,生动表现了两位老人的恩爱,而另一次,笔者拍到了老伯给老太弹灰尘的细节。 一般细节的发现,纪录片作者运用主观镜头观照被写事物,主观镜头虽是基于作者本人的视角,但首先要符合受众的观赏心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满足受众探究的需求,合理地替代观众的眼睛,这才是成功的视觉引导,比如在《走进南沙》前期拍摄中,画面中的小艇剧烈地摇曳、海水沿面扑向镜头、晕船呕吐的痛苦的表情,这些是摆拍所不能达到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南中国海的“凶险”。这以细节被展现出来了,能有如此强烈感染力的镜头段落,这是拍摄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这段运动构图的长镜头为纪录片增色许多,它把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融为一体,构建了真正的完美。这总细节往往能触动观众的共鸣。 纪录片走上商业化道路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 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纪录片不像新闻节目制作纪录片收回成本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随着时间的

我的父亲母亲作文案例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作文案例分析 ——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 教学内容:我的父亲母亲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及现实故事,感受父母之爱的真挚、平凡和伟大。 2、学会选取生活中的一件事情,用一两句话表达对父爱或母爱的理解。 3、学会运用细节(外貌、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将事情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4、凭借电话连线、歌曲欣赏,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之爱。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浏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受父爱母爱 1、述说第六组课文的共同点,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 2、课件呈现补充材料《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温暖我一生的冰灯》《最后的手机短信》 故事,师深情讲述。 3、师:听了这些故事,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4、教师小结。 二、打开心扉,共悟父母之爱 1、师生随着轻柔的乐曲,静静地回想与父亲或母亲之间发生的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 最想倾吐的故事。 2、师生反复回想那个故事,把对父爱或者母爱的理解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教师即 兴在PPT上书写;学生在作文纸上书写) 3、教师PPT呈现对父爱的理解:亲爱的爸爸,您对我的爱,有时是一句大声的责怪, 短暂的痛,却能长久地提醒我——不论何时何地,心中要装着别人。 4、指名学生交流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 三、细节描写,还原爱的故事 1、生再读教师的话,猜测老师大概想起了什么事情。 2、师:但是,要让心底的这件事情感动父亲、母亲以及更多的人,光是这样概括地、 模糊地写,肯定不行。请你们读读第六组课文中的感人片段,想想这些片段为什么 感人,然后提醒老师,应当写好什么?(课件呈现几个感人片段;学生自由浏览、思考;学生现场提醒老师,教师即兴板书学生的提醒:写好人物的外貌、神情、动 作、语言) 3、出示教师范文,供学生依据“提醒”鉴赏:读了老师的片段,你满意吗?为什么? 4、学生独立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四、片段交流,引导学生评价 1、师指名学生朗读习作。引导学生依据“提醒”进行评价:他什么地方写得好,打动 了你? 2、学生修改习作。 五、电话连线,实践真情告白 1、师现场手机连线,指名一生将作文读给爸爸或妈妈听。 2、师提出建议:今晚将作文读给爸爸或者妈妈听,让他们成为最幸福的人。 六、歌曲欣赏,催生感恩之情 1、课件播放写给父亲、母亲的歌曲。

影评《我的父亲母亲》人物

为爱,守望 ——评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形象 由张艺谋导演的兼具乡土和爱情的怀思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在看似没有任何冲突情节的叙述中,实则用大时代和小人物的反差,向我们诉说着亘古不变的主题——爱情。虽说电影中的很多元素都让我敬佩,但我认为,本部影片的成功很大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塑造招娣这个人物形象方面。 首先,影片是调动了镜头语言来表现突出招娣的美。 一方面,是运用镜头在景别上的差异突出了招娣的特别。比如在骆老师初来三合屯的那场戏中,在拍摄村里其他妇女时用的是全景景别,穿着红红绿绿衣服的女子挤满了画面,而对招娣表情和神态都采用了近景的景别,刻画她如何焦急而害羞地张望骆老师。 另一方面,影片在镜头的拍摄角度的选择也都是从最能表现突出招娣的美丽来进行考虑的。尤其是招娣行走间回眸一笑时的拍摄中,镜头的角度从侧面,刚好能通过她摇摆的辫子和奔跑的姿态来突显出她的天真和淳朴。 其次,对色彩的运用成为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最大任务。 比如在骆老师走后招娣等候的那个段落中,招娣一直站在那条不知为骆老师跑了多少次的路上等着,从早等到晚。此时画面上是大片的银白色的雪花,而穿着红棉袄围着红头巾的招娣站立在满是积雪的路边,在白茫茫的画面上成为一个小小的红点,充分表现出了当时天气的严寒和招娣苦等的坚持,非常充分地刻画出了招娣对待爱情的坚定。 服装也恰好的采用了非常鲜艳的粉红和火红,并让这种人物服装的色彩与周围的环境的色彩形成一定的对比,同时又非常和谐,画面中招娣的姣好的脸庞以及丰富而又充满活力的表情都展现无遗。《辛德勒的名单》中,对小女孩的刻画也出现这样的对比,但和这部影片相比,虽然象征希望,却显得压抑。 最后,对招娣淳朴、勤劳形象地刻画也十分到位。 比如影片中年轻的招娣始终处于运动和忙碌中,在建小学校的段落,村里的妇女都来送公饭,其中招娣每次送的饭都是精心准备的最好吃的,用的碗也是最好看的,其中虽有对骆老师的爱慕之情在内,但也无法掩盖她淳朴的品性。 整部影片集中笔墨刻画出一个非常饱满的乡村姑娘的形象,她不仅对爱情忠贞不渝、美丽淳朴而又勤劳,还不时透露出她执著的个性。这是张艺谋导演最擅长的一种技巧,用大时代来突显小人物的真实经历,而这部影片,用文革作为背景,告诉我们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通过文革形成的阻碍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抒写爱情。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讲课稿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纪录片摄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纪录片摄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电视的大众化特性以及摄录设备的小型化、普及化使拍摄纪录片成为时下电视圈里的热闹行当,许多人摩拳擦掌,大起炉灶。 然而,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域关于真实记录的理论却处在无休止的争论中,纪录片创作也陷入了多重困惑之中。“真实”与否仿佛成为了衡量纪录片的生死线。拍摄中为了追求“真实”,画面构图、景别、光线都很粗糙,镜头一路摇摇晃晃地走过,只要跟踪拍摄,同期声录音,长镜头纪录,就认为那是真实,就是纪录片,这种“真实”观实际上有待商榷。 一、现场纪录的“一次性”能力 摄像师运用镜头的造型表现手段在寻像器里进行判断取舍,展现现场事件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以及对精彩瞬间的细节纪录,使其负载的事件通过影像传达出来,体现时代精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要求摄像师在事件的场景中要有现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而不是“现场”的机械记录。“现场”拍摄要动而不乱,静而不死。 摄像人员在进入现场之后对周围的环境要有一个观察和熟悉的过程,现场往往是纷繁复杂的,环境就是纪录片的“场”,人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和在的联系。镜头选择什么,怎样选择是直接体现着摄像师对事件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判断与表达。 镜头记录不是开机之后就等磁带走完,事无巨细地记录,而是要有针对性。景别要给那些最有趣味的事情,而不是一个大全景固

定下来不动的记录,观众受不了那种静得发呆的长镜头。在一个相对的时间长度,镜头部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些信息直接关系着观众的观看心理,如果出现了信息的缺乏和信息的不连贯,观众的观看兴趣就会下降,这样,纪录片本身意义的传达和审美感知就会受到影响。一味追求“长镜头”的真实是纪录片走向单调、枯燥的必然。单纯堆砌生活场景,没有选择、提炼,就很容易使创作陷入“自然主义”的有影必录的境地。摄像师对“长镜头”要抱一种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如果“长镜头”中不足以体现一定的意义和信息,那么宁短勿长,宁缺毋滥。 二、摄像机的现场干扰 上世纪60年代的“真实电影”是用摄影机当“催化剂”,促进了某件事情的发生,甚至引导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在人类营造的环境中发掘出隐藏的真实。“直接电影”的创作者则是拿着摄影机进入一个紧的状况而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危机的发生,在摄影机所拍到的事件中找到真实。不论是“直接电影”也好,“真实电影”也罢,追求“真实”是它们的共同理想,然而事实却往往令人无限地失望。在纪录片场景拍摄中,摄像机和工作人员的存在对现场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干扰力。被拍摄者可能因为摄像机的介入而改变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乃至打破正常的人物关系,很多纪录片创作者都会碰到这个头痛的问题,摄像人员往往因为在寻像器里看到的一个不自然的微小动作而大失所望,摄像机在无形中抵抗着真实的进程。而事实上,我们并不可能还原绝对的真实,因为真实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很大程度上只存

《我的父亲母亲》固定镜头构图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中固定镜头构图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改编作家鲍十的《纪念》而创作的一部影视作品,描写了我的父亲母亲从相识到相爱的故事。影片以父亲病逝“我”被村长叫回家开始借写商量为父亲办丧事母亲一再要求将父亲抬回来展开的。以我的个人话叙述介绍了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影片内容深刻感人将解放初期男女自由恋爱描写的十分精彩。 本片的导演张艺谋以一个真正电影艺术家的学识、慧眼、和气魄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框框,更新传统的电影观念,真正电影镜头的表意功能。把人们的情感融入镜头之中以形象而鲜明的镜头把人物的内在情感表现出来,使影片达到一种“含不尽之意于影像之中”的艺术境界。言少而意深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而这以特色主要变现在本片中大量固定镜头的运用。 所谓的固定镜头是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像机的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而被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固定镜头是一种静态造型方式,它的核心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美术作品和摄影图片。画面中的人可以任意移动、入画出画,同一画面的光影也可以

发生变化。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导演运用的大量的固定镜头来构图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部影片来分析一下固定镜头带来的不同的构图效果。 一.儿子回来为父亲办理后事 本片开始就有一段长达十秒的固定镜头,是儿子从外地回来为父亲办理后事。这段镜头从一辆小车开进村里到在一户农家小院前停下然后儿子下车,在村口有几个村民在驻足观望,画面构图以大远景、远景为主,地面白雪皑皑,色调以冷色调为主,很好的传达出了父亲去世时那种凄凉悲伤的感情。这段镜头构图巧妙自然,平铺直叙,不用过多的精雕细作便很好的变现出导演的意图,也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二.父亲前来教书。

探究纪录片的摄影方法

探究纪录片的摄影方法 说到纪录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对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真实的还原,与电影、电视剧带有假设、虚构性质的记录手段有着本质的区别,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不应该出现人为妨碍和摆布的痕迹,长镜头的使用是纪录片摄影的主要运用方法,尽量避免对纪录片的画面进行空间上的切割,不能够有意地欺骗观众,事件本质与纪录片的呈现不能相互矛盾。 一、纪录片的摄影中对镜头画面的要求 纪录片的摄影应该区别于一般的电视新闻摄影,电视新闻以真实的记录为宗旨,而电视纪录片是运用镜头画面来表现编导的创作意图,电视纪录片的摄影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它要求拍摄主体突出,能够产生一定美学意义。这种突出主体的摄影方式需要摄影人员对所选择的景物进行拍摄上的取舍,而不需要向新闻摄影那样对拍摄画面全都采取全焦点的形式进行摄影,这里所说的全焦点就是使用镜头将新闻现场景象毫无遗漏的、清楚真实地拍摄下来,在纪录片中不应该出现这种混乱、中心模糊的摄影画面,对这种画面进行清理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使用大光圈进行景深缩短的操作来减小画面的清晰范围,突出表现重点,在使用短景深的时候必须能够稳定地进行跟焦,否则就会因为物体的移动或者镜头的晃动而出现画面虚化的情况,造成无效拍摄。但是这并不表明摄影画面越简单越好,画面内涵需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力度,需要经得起观众的思考咀嚼,这样也有利于纪录片本身的内涵的升华。 二、纪录片拍摄的瞬间捕捉手法的运用 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纪实性地再现,摄影师对画面的拍摄以及制作手法的有效运用都能够为纪录片增色不少,由于纪录片摄影的及时性以及多变性,有很多情况都是不能够提前预知的,这就要求摄影师必须时刻集中注意力,对于瞬间的画面使用镜头进行精准的捕捉记录。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这一食物纪录片的拍摄中,在一些食材在进入热油中后会发生瞬间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进行瞬间的画面捕捉,有的食材在储藏与切割中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都是摄影师应该重点关注的画面,食物的演变正是由此而来。有时候在拍摄中会突然出现一只猫或者其他动物,如果摄影师记录下这突然闯入的生物再结合后期的文字编排就更能够突出这一纪录片的温情、和谐的深刻主题。这些镜头的结合经过后期的剪接就能够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们不得不惊叹于食物这一门艺术的深奥,同时也更加懂得了中国人与美食之间的深远的。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蒙太奇的运用

XX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XXX 班级:XX 姓名:XX 学号:XXX 课程论文题目: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蒙太奇的运用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蒙太奇的运用 学生:XX XXXXX 学号XXXXXX 摘要:张艺某的《我的父亲母亲》,这是一个关于老一辈人的故事。通过运用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营造的回忆和现在空间,现在的冰冷漠然与过去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而女主人公执着的爱情在美丽的树林和弯曲的山路上跌倒,在几乎是痛苦的绝望中,等到了爱情。从一开始到儿子看着照片回忆父母的爱情故事之前是黑白的画面,之后进入回忆之中,画面由黑白转到彩色,在蒙太奇手法的灵活运用中,整个故事拉开帷幕。 关键词:黑白彩色转换对比 一、《我的父亲母亲》剧情简介 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说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农村的女孩爱上一个城里来的教书先生,经过艰辛的等待,终于走到一起的故事。影片采用插叙的手法,以第三人(儿子)的角度来讲述他的父亲母亲的恋爱经历。其实主要还是讲母亲队爱的单纯执著和对母亲开创“咱们村自由恋爱的先河”的骄傲。影片把现在父亲去世的悲伤氛围放在黑白视觉中,让甜蜜的多彩流淌在过去的河流上。整部影片都被梦一般色彩斑斓的过去给占据,不会让观众陷入过多的苍白的现实中去。 二、《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的运用 (一)影片中包含的色彩 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中,现实时空和过去时空分别采用了冷暖对比的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在传统的电影观念中,一般作为回忆的段落,都处理成黑白的,是过去的、旧的感觉,而本片却一反常规。用张艺谋的话说:“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三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葬礼的故事,没有笑容,没有愉快的情绪,只有沉痛的怀念和对死者的眷恋,再加上下着雪又是冬天。所以我想用黑白的效果,更能传达这样一种感觉。回忆部分是彩色的,因为那是一个非常美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 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 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 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1. 由于"解说加画面"中的画面只是种象征符号,观众在欣赏它时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分析和想象来理解接受,这势必减弱观众对其接受的效果;另外,它的纪录过程手法一味突出语言阐释系统,使纪录的内容充满着说教味。 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观众在观看中情感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纪录片《回家》中有这样的镜头:遗失在东北的弟弟在十多年后与姐姐和妈妈再次相逢时抱头痛哭,妈妈在得知儿子被找到时几近疯狂。片中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是用姐姐的口吻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如果不是用镜头纪录了全家的遭遇和姐姐寻找弟弟的艰难,观众也不会理解这一镜头所带来的含义,更不会跟着心潮起伏。我们体验别人的感情也需要一点点体味,一步步深入,没有立上直下,突生突灭的感情,也没有骤然获取的体验,我们要尊重情感原生态和观众体验情感的心理过程,就要重视纪录感情的铺垫、积累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我们才有时间揣摩、了解、体味那引起心灵颤动的情感的真谛"。 2. 纪录历史是纪录片的一大使命,"解说加画面"所纪录的过程缺乏现场感,而用纪实手法纪录的内容真实可信,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且它较好保持了事物的原生态,更容易体现事物的多义性,使作品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三、用纪实手法纪录过程更要我们用心、细心、动心的去拍摄

浅析《我的父亲母亲》的艺术特色

爱情的咏叹调 ——浅析《我的父亲母亲》的艺术特色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偏远农村的爱情故事。影片导演是第五代代表人物——张艺谋,这部电影也带有强烈的第五代风格——封闭空间的叙事。影片以父亲去世,儿子回家奔丧引出父母年轻时候懵懂、单纯、美好的恋爱过程,以现实与过去的插叙方式刻画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的爱情,平淡中孕育着轰轰烈烈!这部电影故事简单、线索单一,但是恰恰借助独具特色的影调、色彩和恰当的镜头拍摄将一首属于爱情的咏叹调推出——清新、感人、浓墨重彩! 首先,影片在影调与色彩上的处理可谓极具特色。在张艺谋的镜头里,影调与色彩变为情感刻画、人物形象雕琢的重要一环。影片的现实与过去部分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用光和色彩。现实部分故事发生在冬季,使用黑白能够更加突显凄冷、沉重、压抑的视觉感受。这样的视觉感受首先是暗合了影片的现实部分的叙事情绪,其次能够更好的刻画失去了丈夫和父亲的母亲和儿子的内心世界。过去部分选择彩色呈现,并且辅以明亮柔和的影调、温暖的色调,带给观众的是温暖、愉悦的视觉感受,影调和色调为恋爱故事渲染和烘托出了最美好的氛围,这当然与过去青春岁月美好的剧情相关,同时也呈现了年轻母亲的少女情怀。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黑白与彩色的对比,在失去爱人时的沉重压抑和拥有爱情时的温暖愉悦间刻画出的是母亲对父亲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部分,满脸愁容、皱纹累积的老年母亲逐渐被情窦初开的年轻母亲取代,不管现实如何苦闷,至少曾经那样的美好。美好的记忆能让人忘掉现实的苦恼。 其次,导演在运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现实部分多用长镜头,大景别,固定镜头,让观众觉得沉闷。而转到回忆的时候,视听处理完全变化了。小景别小景深镜头,而且多为运动镜头,镜头切换也变快,这些处理不仅暗合剧情,而且是导演对现实与回忆的一种个人化的理解,与彩色黑白的交替使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小景深镜头的使用,剧中演员章子怡一出现在镜头前立刻就能吸引住观众的目光,这些不光是演员自身条件决定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影片小景深镜头的运用,人物面部细节生动丰富。同时,在初遇的一场戏中,用了母亲的主观视线去拍摄父亲,同样是小景深镜头,带有一种“聚焦”的感觉,很好的表达出母亲对父亲的关注。还有,父亲母亲擦肩而过的一场戏里,又是小景深镜头的反打,跟随人物的运动,镜头摇了起来,带给观众一种诗意的“眩晕感”,镜头带给人的感觉恰好的反映了人物此时的心境——母亲遇见心仪的男子,内心波澜起伏,贴近的时候内心的狂热与兴奋。 故事是电影的生命,主题是电影的内核。有人说张艺谋的电影形式大于内容,但是真正恰当的形式可以更好的帮助故事的讲述。《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用自己独特的视听形式完美的传达了一曲爱情的咏叹调——优雅动人,历久弥新。

我的父亲母亲影片赏析

xx的情祭《我的父亲母亲》影片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可以说是一部诗电影,在几乎没有什么剧情的空间里勾勒出对爱情的礼赞颂歌,象音乐一样,或者说象歌剧一样(是否是《图兰朵》让张艺谋更深的感触到歌剧的篇章段落),在一个非常优美的爱情旋律中跳跃着由情节、细节构成的音符,张艺谋就象帕瓦罗缔般咏唱着心中的爱情图腾。 影片简单的剧情是: 师范大学毕业而没当教师的我回乡给当山村小学教师的父亲办丧事,母亲坚持要从县医院给父亲抬棺回乡安葬,于是我回想起村里人流传的我的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 影片用两种色调讲述现在的和过去的故事。 黑白影调,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深知如果没有社会(国家)的责任(将纳税收入投入农村教育)、而单靠个人、群众的责任是不可能去改变中国乡村教育的冷漠的、历史的、无助的目光表述着现实世界——一个曾经贫穷的、现在还贫穷的环境里,一个曾经传诵一时的爱情让物质世界耗得人老珠黄、人去楼空,剩下的只有祭牌,就象我到父亲的小学校找我母亲的一组镜头,背景是破败学校屋顶的黑瓦,就象一座祭祠,祭祀着我们曾经重视的、却又任其失去的脊梁,在这沉重的背景中飘荡着国旗——中国人的韧性——在最偏僻的地区也能看到的国旗。 在这样沉闷的环境里,织布机缓缓的奏起了咏叹调;透过门框、镜框、窗框,在祭台上看到了那翩翩起舞的爱情—— 彩色影调,讲述着过去的、传说中的、也是我心中的真实。父亲是城里来的先生,象征着文明、未来,更是爱情的化身;母亲是村里的靓姑娘,是爱情的忠贞追求者。 影片分四个乐章来讲述母亲接先生、送派饭、吃派饭、追先生。在优美而浪漫的暖调色彩中,展开了怀春少女情犊初开的乐章。母亲穿着一身新红装,裹在村里的人群里,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先生从城里来,怀着传播理想的青春信念,坐着马车缓缓驶来,在不经意的巡视中,两双目光撞到了一起。于

纪录片拍摄方案AND脚本

格式 策划选题 缘由 目的 意义 思路 风格 =========================== 纪录片策划文案 一、选题 1.来源:网络、媒体、其他 2.打动你的地方、兴奋点 3.核心内容、事、人、现象 4.思维程度、启迪、诉求 5.背景(社会、人文、历史) 6.把握度 7.题材基本定位(边缘、平民) 二、人物 1.主角背景、材料(经历、家庭、外表、细小动作、价值观)2.人物——困难——呈现真相 3.配角——戏分配、传递、推动 4.配角——隐喻什么?主角挖掘、空间 三、拍摄中可行性 1.场景表、发生事件 2.发生事件可能性、把握度 3.发生意外可能性、把握度 4.意外——象征性意义 四、情节考虑 1.情节转折 2.主要抗争点、矛盾 3.如何平衡关系?态度? 4.拍摄可行性

五、拍摄经费预算 拍摄脚本 所有的电影,电视剧,广告,记录片,资料片.脚本的形式都是一样的. 无非就是镜号,景别,拍摄手法,拍摄内容,旁白,注音.等等 5分钟对于一部记录片来说,太短太短.几乎什么都没有讲就没有了. 拍片子就像讲故事一样,首先内容要有主题,然后有开始,有过程,再有结尾.片子形式是多样的.可是格式是固定的. 记录片和其他片有很大一点是不一样的.就是真实.告诉人们的是最真实的东西.按照以前大师的说法,真正的记录片只能在人的背面,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你的下一部会发生什么.但是电视的形式注定了是不可能这样的. 所以,当你要拍摄这样一个小专题时.先要想好,你的主题是什么?要告诉人们什么样的故事? 想好了以后,你就知道怎么去拍了. 5分钟,对于一个大师来说,应该会很难.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似乎又变得简单了. 我制作纪录片的一些体验——CBS《60分钟》栏目编辑斯迪夫?谢帕德 讲课笔记 文章来源:CCTV 更新时间:2008-6-8 0:29:27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作者:————————————————————————————————日期: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近期,《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国内热映,再次引起了很多人对纪录片的热衷。当然,纪录片不单单这是这种类型的,很多企业也选择做纪录片,描写公司的发展历程,或者是公司元老的奋斗史,也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记录。 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与其他影片不同,纪录片不但要强化真实性特点,还要根据拍摄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其中拍摄技巧对纪录片的拍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掌握必要的拍摄技巧对纪录片拍摄而言意义重大。 一、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应强化采访质量 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人物采访的拍摄,是纪录片拍摄的一个难点,但它往往不被人重视。其实人物采访的拍摄十分重要,如果拍摄不成功,就会破坏人物的生活秩序,甚至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现在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人物采访怎样拍摄才算成功呢?我认为必须做到无论采访内容还是形式都能很好地融入生活、符合纪录片拍摄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采访对象不同,提高采访的针对性 由于纪录片对真实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采访环节至关重要。为了提高采访

的整体质量,在确定了采访对象之后,应认真分析采访对象的特点,并对采访对象进行准确分类,根据具体的类别以及采访对象的特点,采取对应的采访方式,保证采访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同时也提高采访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正确对采访对象分类,并提高采访的针对性,是提高纪录片拍摄效果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纪录片的采访环节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纪录片拍摄需要。目前采访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了解事件的人以及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体这几部分。对于这几种采访对象,应掌握不同的采访技巧。首先,对于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在采访中应尽可能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例如参与动机,具体的参与过程以及事件本身的详细信息。其次,对于了解事件的人,在具体采访中应重点挖掘与事件相关单位各种背景信息,以及事件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再次,对于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体,在采访中应突出事件造成的影响,并突出事件的典型性。 (二)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 从纪录片的内容来看,采访对象所陈述的内容,对纪录片的拍摄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基于采访对象的特殊性,以及采访对象对纪录片拍摄的重要影响,在采访过程中,不但要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还要正确分析采访对象的特点,并根据采访对象的实际需要选定特殊的话题,同时使话题能够围绕纪录片主题服务。因此,根据采访对象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是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纪录片拍摄质量和拍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把握正确的采访原则,提高采访的有效性 基于采访工作对纪录片的重要性,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只有把握正确的采访原则才能做好采访工作。结合纪录片的拍摄特点以及采访对象的特点,在采访过程中,应把握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使采访工作能够在内容上更加全面,满足纪录片的主题需要,同时还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高采访的针对性,最后,还要注重采访主题的选取,提高采访的有效性,使采访过程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纪录片的拍摄需要,为纪录片拍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赏析《我的父亲母亲》

观赏《我的父亲母亲》——一个付出的世界 一开头的电影片段让我觉得这确实是一本有点年纪的片子了,竟然是黑白的。慢慢看下去,发现这是个张导的用心,意在渲染这个暗色调的现实,展开那个红色的纯粹美好的时光。 黑白的老人形单影薄,黑白的小学孤孤单单,黑白的织布机颤颤巍巍勾勒出父亲母亲的爱情。男青年抛弃城市的安逸,来到偏远的山沟,带给山村知识,接着就与村里最美的姑娘经历困难后长相厮守。这是天下间再平凡不过的爱情了。可是平凡的不一定就不伟大。 当我看到,姑娘为了让心悦的青年在诸多饭盒中选到自己做的饭,哪怕只有一次,她都用心做出花样百般的餐点,并排在最有可能被青年取到的位置,随后便躲在远处张望。这时候羞涩的爱情就像花苞刚初开,渴望被欣赏到,也义无反顾地酝酿芬芳。 当我看到姑娘邀请青年吃饺子,青年却突然被叫回城并已经出发,姑娘急忙打包好饺子,奔跑在通往城市的乡间小道,为了爱人尝到略存温热的饺子,柔弱的姑娘奔跑在苍野,更像一份孤单在漫无边际的恐惧中无助地漂泊。这时候的爱情是困苦的。 当我看到姑娘为了寻找归期未知的爱人,去与肆无忌惮的风雪以卵击石最后卧病在床,青年为了姑娘挣扎出牢固的城市壁垒守候姑娘一夜最后被抓走,相思人终不得见的时候,体会到了他们的无助坎坷。好像爱情的花苞被时代这个巨人无情地踩了一脚。他们能做的似乎只有坚守着那份朦胧的誓言。 真正让我感触很大的是他们竟然真的心甘情愿地等着对方。可以说,这是种不计代价地付出,也许是空等一生,但他们却如此地义无反顾,甚至他们连誓言都是如此地平淡、渺小。最后的相思相守却不得不说苦尽甘来的正果。花苞终于盛放在狂风暴雨的泥潭中…… 直到最后眷侣终成老人,花瓣凋零。母亲寻思着依然要为父亲做点什么,织个步、守着小学、重走那条蜿蜒的山路,就像牵着爱人的手重新走在年青的岁月里……相识到相别,父亲母亲似乎都在付出与等待,无论是爱情,还是穿插着的对学校的付出,这是最让我动容的,他们的人生就是为了奉献,生生不息。 空洞的誓言不是爱情的归宿,在爱情的世界里,付出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