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重点(全)

动物学重点

绪论

1、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动物分类的方法有两种: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3、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4、物种的概念

①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特征;

③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

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

5、双名法世称二名制,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所创立。

双名法的核心:学名=属名+种名。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结构可分为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运动类器官有伪足、纤毛和鞭毛。

3、绿眼虫进行混合性营养方式(混养型)。

4、生殖

㈠、无性生殖

①二裂:细胞核先分裂(多为有丝分裂,也有无丝分裂的情况),然后细胞质也分裂为2个,形成2个相等的子体。

②裂体生殖(复分裂):核先反复分裂,迅速变成许多核,然后每个细胞核连同周围的细胞质分开形成许多子体。

③出芽:核先分出一个小芽,然后细胞质也发生变形,最后芽脱落或不脱落长成一个新个体。

④质裂:指有些多核的原生动物,不需先行核分裂,细胞质和细胞核可直接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形成新个体(如多核变形虫)。

㈡、有性生殖

①配子生殖:又称受精,有些原生动物能形成有性的配子,两个配子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②接合生殖:两个虫体暂时靠在一起,互相交换它们的一部分细胞核和细胞质,如大草履虫。

5、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中体表能分泌出一些胶状物质,这些物质凝固后会把自己包住,形成特殊结构,称为包囊。

6、绿眼虫靠鞭毛的摆动进行螺旋状运动。

7、绿眼虫的无性生殖方式为纵分裂,草履虫为横分裂。

8、纵(二)分裂:分开方式固定,沿长轴方向分成两个。

9、我国五大寄生虫病:黑热病、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和疟疾由原生动物引起)。

10、痢疾内变形虫寄生在人的肠道里,引起痢疾。

11、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12、世代交替现象:有一个时期进行无性生殖,称无性世代;另一个时期进行有性生殖,称有性世代,这种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轮流交替,无性个体与有性个体有规律地连续生活着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现象。

13、裂体生殖与孢子生殖的比较

㈡、相同点

①均为复分裂;

②均可大量增生。

第二章海绵动物门

1、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胚孔成为后来成体的口。如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2、后口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而成体的口又是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的。如棘皮、半索和所有的脊索动物。

3、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主轴,可以有许多的切面把身体纵分为两个相等对称的部分。

4、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海绵动物的细胞具有一定分化,但细胞排列一般较疏松,在细胞之间有些联系但又不是那么紧密协作,身体内、外表层的细胞接近于组织,但又不同于真正的组织,可以说是原始组织的萌芽。

5、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有三种类型: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

第三章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和海绵动物都是双胚层动物。

2、两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两个相互垂直的纵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

3、海绵动物出现了细胞分化,腔肠动物出现了组织分化,扁形动物出现了器官分化。

4、内外体层细胞分化为六种:皮肌细胞、腺细胞、刺细胞、间细胞、神经细胞、感觉细胞。

5、领(鞭毛)细胞是海绵动物独有的细胞,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独有的细胞。

6、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为网状神经系统。

7、世代交替:水螅型和水母型的世代交替现象,水螅型以无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个体长大成熟后,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

第四章扁形动物门

1、两侧对称

概念:通过身体的中央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意义:使动物体明显表现出前后、左右、背腹的区分,在功能上也相应有了分化。

2、中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①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动物体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

②促进了动物新陈代谢水平的提高;

③为动物从水生到陆生创造了条件。

3、皮肤肌肉囊:由表皮和其下的肌肉紧贴在一起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4、皮肤肌肉囊是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5、不完全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6、原管肾:体内为盲端,体外有开口,来源于外胚层。

7、扁形动物首次出现了专职的排泄系统,环节动物首次出现了专职的消化系统,软体动物首次出现了专职的呼吸系统。

8、梯状神经系统相对于网状神经系统相对集中。

9、猪带绦虫:误食“痘”——绦虫病,误食“虫卵”——囊虫病。

10、动物与动物的生态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共栖关系两种能独立生存的动物以一定关系生活在一起,使另一方或双方获利而无害,如偕老穴和绿毛龟。

②共生关系两种或一种动物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如白蚁消化道内的披发虫。

③寄生关系两种动物生活在一起,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害。

11、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①体表角质化,无纤毛;

②无色素;

③有小钩、吸盘等;

④消化、排泄、神经、感官等退化;

⑤形态一般与寄生环境一致,如肠道寄生虫细长;

⑥生殖系统发达;

⑦厌氧呼吸:靠糖酵解产生能量;

⑧更换宿主。

第五章原体腔动物门

1、原体腔:是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充满体腔液,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

2、完全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第六章环节动物门

1、同律分节

概念: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节的形态和机能都基本相同。

意义:①使身体灵活性增加;

②使身体各部分进一步进化;

③为异律分节奠定基础。

2、什么是真体腔?真体腔是怎样形成的?

①真体腔是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

②真体腔是被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包裹起来的空腔。

3、真、假体腔的比较

㈡、相同点

①都是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

②都充满体腔液。

4、疣足:海产多毛类环节动物体壁向外突起形成的扁平叶状突起,每节一对,分为背叶和腹叶。

5、后肾管、原肾管的比较

6、原生动物——无神经,海绵动物——散在的星芒细胞,腔肠动物——网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梯形神经系统,环节动物——链状神经系统。

第七章软体动物门

1、动物界第一大门是节肢动物门,第二大门是软体动物门。

2、①软体动物的身体由头、足和内脏团构成。

②贝壳是由外套膜向外分泌形成的。

③软体动物除腹足纲(螺类)由于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而使其内脏团不对称外,其他软体动物及腹足类的头、足均为左右对称。

3、外套膜:包在内脏团背面的肉膜,由身体背侧皮褶向下延伸而形成的。

4、内脏团是集中成团的内脏的总称,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

5、贝壳包括3层结构:角质层(壳皮)、棱柱层(壳层)、珍珠层(壳底),角质层和棱柱层只能增大而不能加厚,珍珠层既能增大也能增厚。

6、鳃的数目与心耳同数。

9、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子宫内发育为幼体产出,但营养来源于卵的本身。

10、腹足钢是软体动物门最大的一纲,也是整个动物界除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外种类最多的一纲,昆虫纲是最大的一纲。

11、头足纲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

12、我国四大海产:乌贼、带鱼、大黄花鱼、小黄花鱼。

第八章 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

2

、异律分节:在环节动物的同律分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愈合、特化而来的,各体节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理功能上大不相同,使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成头、胸和腹。有些种类的头部和胸部愈合成头胸部,也有的种类胸部和腹部愈合形成胸腹部。 3、异律分节的意义

①使身体各部的机能分化,器官集中;

②使动物的整体性加强,增强了运动灵活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4、外骨骼:身体外面的一层厚而坚硬的体壁,且有一定的韧性。 5、外骨骼与内骨骼的比较

-蝶、蛾,舔(舐)吸式-蝇,嚼吸式-蜜蜂。 7、足由基部至末端依次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爪)。行走足-蟑螂,跳跃足-蝗虫、蟋蟀,游泳足-龙虱,捕捉足-螳螂,开掘足-蝼蛄,攀缘足-虱,采粉足-蜜蜂,贴附足-家蝇。

8、膜翅-蜜蜂,覆翅(革翅)-蝗虫前翅,鞘翅-甲虫前翅,半鞘翅-蝽象前翅,鳞翅-蝶、蛾,“平衡棒”构造-家蝇等双翅目昆虫,寄生种类(如虱、蚤)两对翅均退化。

9、昆虫的发育方式分为有无变态(直接发育)和有变态(间接发育)。 有变态:幼虫和成虫相比,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①渐变态 从卵孵出的幼虫和成虫相比差别不大,生活习性(食物、环境)也一样,只是翅和生殖器官没有长成,须经几次蜕皮逐渐长大,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蝽象等。

②半变态 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差别都较大,卵→稚虫→成虫。如蜻蜓等。 渐变态和半变态统称为不完全变态。

③完全变态 幼虫与成虫比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完全不同,卵→幼虫→蛹→成虫。如蝶、蝇、蜂等。

10、多态现象:一般动物只有雌、雄两种成体形态,而有的昆虫有3种或3种以上的不同成体形态,叫做多态现象或多型现象,如蜜蜂、白蚁、蚂蚁及蚜虫等。 11、几个概念

①保护色:某些昆虫的颜色与其生活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隐藏自己,逃避敌害,这是动物界很普遍的现象。

②警戒色:使身体变得十分醒目,颜色鲜艳,引起敌人的警觉,往往是一些有毒的动物。

③拟态:某些昆虫的形态及颜色酷似其生活的背景植物,如果它们不动很难被发现。

12、为什么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

①高度的异律分节和附肢分节;

②具有几丁质外骨骼;

③昆虫具有两对翅膀;

④开管式循环,血压低;

⑤呼吸器官因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⑥排泄器官有马氏管以及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

⑦神经系统向前集中,有不同程度的愈合,感官发达;

⑧繁殖能力强,周期短;

⑨外骨骼上有色素,可以形成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第十章棘皮动物门

1、次生性辐射对称:幼虫两侧对称,辐射对称是后来形成的,所以称为次生性辐射对称,大多为五辐射对称。

2、内骨骼由中胚层形成,连同外胚层的表皮突出成棘。

3、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所特有的结构,由发达的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

4、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半索、所有的脊索动物。

原口动物包括: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5、棘皮动物中胚层形成神经系统,这在动物界是唯一的一例。

第十一章半索动物门

1、半索动物主要特征如下:

①有鳃裂;

②出现神经管;

③有口索。

第十三章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具有三大共同特征:

①脊索;

②背神经管;

③咽鳃裂。

2、脊索动物的一些次要特征:

①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②尾部位于肛门的后方,构成脊索动物特有的肛后尾;

③骨骼系统属于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④闭管循环。

4、逆行变态: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失去某些主要结构,形体变得更加简单。

第十四章圆口纲

1、圆口纲的原始特征

①无上、下颌——圆口;

②无成对附肢;

③终身保留脊索;

④脑不发达;

⑤肌肉分化少;

⑥头骨不完整;

⑦骨骼不发达;

⑧听觉器官不发达。

2、圆口纲的特化特征

①具口漏斗;

②皮肤无鳞;

③单一鼻孔(单鼻类);

④具鳃囊;

⑤生殖腺单个,无导管。

第十五章鱼类

1、鱼类比圆口纲更加进步的特征

①具上、下颌;

②具成对的附肢;

③脊柱代替脊索;

④体表被鳞;

⑤鳃发达;

⑥脑和感官更为发达。

2、上、下颌出现的生物学意义

①主动捕食能力加强——咬合;

②有的有牙齿,食物范围广,分布广;

③防御、攻击加强;

④求偶、筑巢、育雏的工具。

3、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①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无颈部;

②身体梭形,体表被鳞片、富粘液(润滑);

③鳃呼吸;

④单循环;

⑤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即胸鳍和腹鳍。

4、鱼类的体型

①纺锤型,如鲭鲨、鲐、鲅、鲣;

②侧扁型,如鳊;

③平扁型,如鳐、鲇;

④鳗鲡型,如鳗鲡、黄鳝、海鳗。

5、鳍

①类型

偶鳍:胸鳍、腹鳍。

奇鳍:背鳍、尾鳍、臀鳍。

②结构:鳍棘+软鳍条+皮肤。

6、鳍的适应性变化

①尾鳍的形态:原尾、正尾、歪尾;

②腹鳍的位置:腹位、胸位、喉位;

③背鳍的数量:1个、2个、3个。

7、皮肤及衍生物

①皮肤结构

表皮:可分为生发层和腺层。

真皮:血管、神经、皮肤感受器、结缔组织。

②皮肤衍生物:色素细胞、黏液腺、毒腺、发光器、鳞片。

8、鳞(多数有鳞,少数无鳞或少鳞)

鳞的类型:楯鳞、硬鳞、骨鳞。

9、椎骨的构造

鱼类:双凹型椎体

两栖、爬行动物:前凹型椎体

哺乳动物:双平型椎体

10、鳔的功能

①调节比重(沉浮);

②呼吸(肺鱼);

③听觉(鲤科);

④发声(大、小黄鱼);

⑤测压。

11、鱼类血液的循环方式——单循环

出鳃动脉→体动脉→毛心血管→体静脉

↑↓

鳃←入鳃动脉←心室心房←静脉窦

12、鱼类的排泄系统属中肾型,功能:排尿+调节渗透压。

13、软骨鱼和硬骨鱼区别

②三大海鱼:小黄花鱼、大黄花鱼、带鱼。

③四大海产:小黄花鱼、大黄花鱼、带鱼、乌贼。

15、鱼类的洄游

①概念:某些鱼类(主要是海洋鱼类)每年定期、定向成大群的、远距离的迁游现象。

②意义:满足生命活动中对食物、繁殖、越冬的需要。

③洄游的类型: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第十六章两栖纲

1、两栖类对陆地的初步适应及不完善性(过渡性)

①皮肤角化,但不深(1-2层细胞);

②肺呼吸,但不完善(皮肤辅助);

③四肢(五指型附肢)取代偶鳍,但不能把身体抬高;

④产生荐椎、颈椎(但各只一枚);

⑤与肺呼吸相适应,形成双循环,但不完全;

⑥声、光等传导介质的改变及陆地环境的复杂化,影响了感官、神经;

⑦繁殖必须回到水中(非羊膜卵、无交接器)。

2、两栖类脑颅属于平颅型,硬骨成分很少。

3、蛙的脊柱:颈椎(寰椎)1枚、躯干椎7枚、荐椎1枚、尾杆骨1个。

4、蛙为固胸型肩带,蟾为弧胸型肩带。

5、胸骨(首次出现):前胸骨(蟾蜍无)=上胸骨+肩胸骨,正胸骨=中胸骨+剑胸骨。

6、呼吸器官:肺+皮肤。

肺的结构:囊状,内壁蜂窝状,呼吸面积只有体表的2/3(哺乳类50-100倍),无气管、支气管。

7、咽式呼吸:没有胸廓,呼吸的动力来于口咽腔底部的颤动。

8、出现声带:喉门两边半月形的杓状软骨上的两片粘膜皱褶,无尾两栖类为脊椎动物中最初用声带发音的种类。

9、心脏三腔:1心室+2心房。

10、循环方式为不完全双循环:1心室,多氧血和少氧血在心室中混合在一起。

11、泄殖腔膀胱:由泄殖腔腹壁突出而成的。

12、听觉:内耳+中耳(鼓膜、鼓室、耳椎骨)。

第十七章爬行纲

1、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

㈠、解决了陆地上存活的问题

①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缺乏腺体;

②五趾型附肢,指(趾)端具角质爪;

③骨骼系统发育良好,脊柱分区更明显;

④肺呼吸进一步完善,有胸廓;

⑤大脑具新脑皮。

㈡、解决了在陆地上繁殖的问题:产生羊膜卵。

2、爬行类骨骼系统的特点

①骨化程度高——坚固性加强;

②分化程度高——灵活性增加;

③出现胸廓——呼吸+保护;

④高颅型——脑容量增加;

⑤单一枕髁——头转动灵活;

⑥出现颞窝——供咬肌附着;

⑦次生腭形成——使内鼻孔后移,将口腔和鼻腔分开,解决了呼吸与吞咽的矛盾。

3、颞窝: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颞部的膜性硬骨有穿洞现象。

4、爬行类为闭锁式骨盆。

5、肌肉系统

①出现了肋间肌;

②出现了皮肤肌;

③咬肌发达。

6、牙齿按着生方式可分为:侧生齿(蛇、蜥蜴)、端生齿(低等种类)、槽生齿(鳄鱼)。

7、盲肠从爬行类开始出现。

8、胸式呼吸:主要靠胸廓的扩张与收缩来完成。

9、循环系统室间有潘氏孔。

10、排泄系统

①后肾1对:通过后肾管输送尿液,原中肾管演化成雄性输精管,在雌性中退化;

②尿囊膀胱(胚胎期的尿囊形成);

③尿酸为主——失水少。

11、鱼类出现内耳,两栖类出现中耳,爬行类出现外耳,哺乳类出现耳廓。

12、羊膜卵

①卵本身的特点:出现卵膜及卵壳;保水+保护;上有气孔;卵大,卵黄多。

②卵发育的特点:出现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尿囊膜。

第十八章鸟纲

1、鸟类与爬行类的相似性

①体形(龙形);

②皮肤干燥;

③单一枕髁;

④大型羊膜卵;

⑤尿酸。

2、鸟类比爬行类的进步性

①恒温(37.0℃-44.6℃);

②四腔心室;

③神经系统更为发达;

④具有飞翔能力;

⑤行为更加复杂。

3、鸟类的皮肤特点:薄、松、软、干。

4、羽的类型:正羽、绒羽、纤羽。

5、根据正羽着生位置的不同

①飞羽:着生于翼上的正羽。

②尾羽:着生于尾上的正羽。

③覆羽:除着生于翼和尾部的正羽。

6、异凹型椎体为鸟类所特有。

7、腰带:髂骨、坐骨、耻骨(开放式骨盆)。

8、双重呼吸:鸟类具有气囊,吸气和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9、循环系统

①心脏:四腔心脏(二心房二心室);

②完全双循环:左多右少,只有右体动脉弓;

③心脏大(脊椎动物首位);

④心率快;

⑤血压高。

10、雌性生殖系统:卵巢(右侧退化)、输卵管、子宫、泄殖腔。

11、排泄系统

①后肾1对;

②肾脏发达;

③无膀胱;

④尿酸为主。

12、神经系统

①脑弯曲明显;

②绞状体(大脑底部)发达——鸟的智慧中心;

③小脑发达——平衡;

④脑神经12对;

⑤大脑视叶发达,嗅叶退化;

⑥间脑(上丘脑、丘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13、视觉——三重调节。

14、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有哪些?

①体被羽毛,身体呈流线型,胸肌发达;

②前肢特化为翼;

③口内无牙齿;

④无膀胱;

⑤直肠短;

⑥雌性只保留一侧生殖系统(左)发达;

⑦小脑发达;

⑧气质骨,且愈合,特化较多,胸骨具龙骨突;

⑨视觉发达,嗅觉退化;

⑩代谢旺盛(消化快、心脏大、心率高);

⑪双重呼吸;

⑫尾退化。

15、迁徙:鸟类(及其他陆生动物)每年定期的、定向的、成大群的、远距离的迁移现象。

第十九章哺乳纲

1、为什么说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①生殖方式为高级形式——胎生:为胚胎发育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恒温发育的条件;

②用乳汁哺育幼仔,大大提高了幼仔的成活率;

③大脑新脑皮加厚,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④四腔心脏,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

⑤四肢下位,具有陆地上快速运动能力;

⑥皮肤系统完善,具有毛发和多种皮肤腺;

⑦出现了口腔消化,发达的咀嚼、捕食及防御能力;

⑧成体为后肾型肾脏;

⑨哺乳类的肌肉系统极其复杂,出现特殊的隔肌,有强大的咀嚼肌,咬肌尤为发达;

⑩哺乳类的骨骼高度发达,骨块减少,鼻腔内具鼻甲骨,增加了嗅粘膜的表面积,进而增强了嗅觉的敏感性。椎体为双平行椎体,增强了椎体间的灵活性。

2、毛:针毛(刺毛)、绒毛、触毛、鬃毛。

3、角为某些哺乳类头部的表皮与真皮部分的特化产物,为防卫器官,可分为洞角(牛、羊)、实角(鹿)、表皮角(犀牛)和瘤角(长颈鹿)。

4、颈椎恒7枚(少数例外,如海牛6枚,二趾树懒6-10枚),椎体为双平型椎体。

5、隔肌为哺乳类动物特有的结构。

6、口腔构造:唇、舌、次生腭、异型齿(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

次生腭:使鼻腔与口腔分开。

7、循环系统

①四腔心脏;

②完全双循环;

③左体动脉弓;

④静脉主干趋于简化。

8、大脑半球间具有胼胝体,为哺乳动物的特有结构。

9、子宫分为双子宫、双分子宫、双角子宫、单子宫。

10、①胎生: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为胎儿才产出母体,胚胎通过胎盘自母体获得营养,直至胎儿出生为止。

②胎盘:哺乳类胚胎发育中,绒毛膜、尿囊膜与子宫内膜紧贴在一起,借此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第二十章脊椎动物总结

2、呼吸

4、排泄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动物分类、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学和行为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以下是各章知识点总结: 1. 原生动物门 - 主要特征: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的有机体。 -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具有表膜、纤毛、口沟、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和小核等结构。草履虫的运动和消化等功能都是通过其表膜和纤毛来实现的。 2. 无脊椎动物门 - 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是一类身体构造简单、缺乏脊椎骨的动物。无脊椎动物门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等四大类。 - 代表动物:节肢动物中的蜘蛛、蚊子、蟑螂等。节肢动物具有三对脚、一对触角和一对眼睛等结构,其身体分节使得它们能够灵活地运动。 3. 脊椎动物门 - 主要特征: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骨的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的等级之一,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 代表动物:鱼类中的鲤鱼、鲨鱼等;两栖动物中的青蛙、鳄鱼等;爬行动物中的蛇、蜥蜴等;鸟类中的鸡、鸟等;哺乳动物中的牛、羊、猫等。脊椎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并做出反应。 4. 昆虫纲 - 主要特征:昆虫是一类有翅和无翅的动物。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中胸部包含三对脚和一对触角。 - 代表动物:蜜蜂、蚊子、苍蝇等。昆虫具有高度发达的繁殖系统和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5. 植物纲 - 主要特征:植物是一类有根、茎、叶等器官的植物。植物有细胞壁、叶绿素、果实、种子等特征。 - 代表动物:草木、树木、花卉等。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为地球提供氧气、食物、建筑材料等资源,同时也是许多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以上是普通动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动物学重点

1,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2,动物学之父:亚里士多德 3,动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4,物种的概念: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占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分布区域,以一定的生活方式进行繁衍并相互交流基因的自然生物类群。这样的类群与其他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 5,物种的标准:形态学标准遗传学标准地理学标准 6,生殖隔离:在自然情况下,不同物种的个体不发生杂交或杂交不育。生殖隔离的形式(1)不发生交配。由于性行为不同、雌雄性器官不相配合等。(2)配子不亲和。即使发生交配,但雌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或受精后:杂种胚胎不能正常发育。(3)杂种不育。杂种即使能够生长和发育,但不能繁殖后代。 7,(三)、动物的命名规则:物种的命名法—“双名法”;亚种的命名法—“三名法”;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的。 8,双名法:是一种物种的命名方法,每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属名(n)+种名(adj) + 命名人学名用斜体排版,命名人姓氏用直体排版 9,属名的更改:学名的属名更改后,在学名的初定名人姓氏上加括号。 10,属名+种本名+亚种名三部分组成 11,动物界的主要分类群:根据动物体细胞的数量: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多细胞的后生动物。12, 组织:一群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相关的非细胞物质彼此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并形成一定结构,担负一定功能,就称为组织。 一、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来源于3个胚层): 二、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来源于中胚层 三、肌肉组织(muscular tissue)来源于中胚层 四、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来源于外胚层) 13, 组织的构成:细胞(形态相同或相似,功能相同);细胞间质:基质(无定形成分),纤维(有形成分)。 14,器官(organs): 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如眼、耳、胃、肠、心脏等)。 15,系统(system):一切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16,卵裂的基本形式 卵裂时根据细胞分裂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卵裂(分为等裂和不等裂)不完全卵裂(分为盘裂和表面卵裂) 完全卵裂又可根据分裂球排列的形式,分为:辐射型卵裂螺旋型卵裂 17,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阶段 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神经胚胚层的分化和器官的形成 18,根据胚胎发育中胚孔的形成发展,将3胚层多细胞动物分为: 原口动物: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时期的胚孔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动物。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后口动物:指原肠胚时期的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成体的口是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的一类动物,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所有的脊索动物。 区别

动物学重点1

昆虫纲结构要点 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一对触角、口器、眼。眼根 据其结构不同可分日出性和夜出性昆虫,这样减少昆虫的食物竞争和空间竞争。另外,昆虫的口器类型较多,有取食固体、液体及兼食固、液体的口器,这样也可以减少食物竞争。胸部具两对翅和三对足,翅的出现是昆虫分布广的主要原因,使昆虫在取食、求偶、迁移等方面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 2、体壁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对昆虫的内部结构器官起保护作用。 3、肌肉为横纹肌,活动能力很大,有利于昆虫的跳跃和长途飞翔。 4、直肠具回收水分的功能,这对昆虫在陆地上生活起了节水的作用。 5、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其代谢产物为尿酸,尿酸不溶于水,所以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 的水。 6、呼吸器官为气管系统,气管系统的呼吸量较大,呼吸效率较高,且可防止水分过分蒸 发。 7、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也很发达,能对陆地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作出迅速面及时的 反应。 8、生殖方式多样,多胚生殖和孤雌生殖都能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的后代,这也是昆虫数 量多、分布广的原因。 9、昆虫的个体小,食量少,所以其所占的空间小,种群密度可以大大增加。 动物的常用分类系统 ?按照动物之间的异同程度、亲缘关系的远近,根据动物的相似特征,将动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分类等级。 ?在分类等级中,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几个相近的物种归并为同一属,几个相近的属归并为同一科,依此类推,一直到分类的最高等级——界。 ?有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动物间的相似程度,在纲、目、科、属、种之前加上总(Super-),在门、纲、目、科、属、种之后加上(Sub-),于是就有了总纲、亚纲之类的名称。生物分类等级示例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 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 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 ; 4、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5、腔肠动物的神经组织特点:神经形成了一个网络;没有神经中枢;信息传递慢而且不定向 6、生殖的世代交替: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出现的想象 7、腔肠动物的分类:水螅纲,代表动物有:水螅、筒螅、桃花水母、钩手水母、薮枝螅、僧帽水母;钵水母纲:代表动物有:海月水母、海蜇;珊瑚纲 6扁形动物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镜像对称的两部分; 2、两侧对称出现的意义:这种体制既适合于游泳运动有适合于在物体上爬行,使动物在生活方式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创造了进入新环境----陆地的条件; 3、中胚层出现的意义:中胚层的发生,减轻了外、内胚层的某些负担,为动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与完善提供

动物学重点

第十三、四章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分类地位: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门。与棘皮动物的亲缘更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尾索动物是最低等的脊索动物;头索动物是典型的桥梁动物,是介于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生物。 出现的新结构或名词: 口索:为口腔背面伸出的一条短盲管,管壁由泡状的角质细胞组成,作为吻部的支柱,是脊索的雏形。 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特称为适应辐射。 脊索: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咽鳃 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的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称为逆行变态。 狭心动物:文昌鱼无心脏,腹大动脉有搏动能力,称为狭心动物 尾索动物循环方式:开管式、可逆式。 脊椎动物常用概念术语 无头类:特指中脑和感官没有分化出来,无明显头部。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有头类:指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包括全部的脊椎动物。 无颌类: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只包括圆口纲动物。 颌口类: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 羊膜类: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名词解释 脊索: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身存在或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官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脑眼:头索动物如文昌鱼位于神经管表面两侧的许多小黑点,为光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 动物类群特性或总结 1、为什么头索动物是典型的桥梁动物 答:头索动物是典型的桥梁动物,除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外,还具有:1)与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其胚胎发育和三个胚层的分化也与脊椎动物相似。 2)比脊椎动物原始的特征:无头、无骨骼、无心脏、排泄器官为肾管。 3)比无脊椎动物进化的特征:躯体两侧有一对腹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雏形。因此,其是典型的桥梁动物。 2、试比较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结构异同点 答: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脊索动物具有三大典型特征即:脊索、背神经管及咽鳃裂;次要区别有:脊索动物具肛后尾即尾在肛门后方;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后口;分节的肌节。 3、简述脊索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进化意义? 1)脊索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使运动的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2)有利于动物完成定向运动,有利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 3)有利于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 4、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 答: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的式子。例如猪为:3.1.4.3/3.1.4.3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27卵胎生:受精卵不排出体外而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幼虫再产出,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由卵内的卵黄提供,受精卵与母体不发生营养关系。 28胎生:哺乳类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才从母体产出的生殖方式。

动物学重点

名词解释: 刺丝泡:在草履虫表膜下,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些小杆状结构,与刺激时能放出具有防御机能的刺丝的细胞器。 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 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就是按环节重复排列的。 异律分节: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 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称异律分节。 马氏管:由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外的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管状结构。 休眠:昆虫在不良环境下临时停止发育的状态,当不良环境消除后就可恢复发育。如昆虫越冬,越夏。 滞育:滞育是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状态,是对于有节律地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昆虫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异沙蚕相:沙蚕科中有些种类,在生殖期出现多型现象。即到性成熟时,体后部具有生殖线部分的体节形态发生改变,转变为生殖节,提前部仍保持原来的形状,不产生生殖细胞,称元性节。生殖节各种节变宽,疣足扩大,生出特殊新刚毛;体壁肌肉细胞,消化管等发生组织分解;眼点变大。这种现象叫做异沙蚕相。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内的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同等的部分。(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如大多数腔肠动物。) 重点: 腮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使其呼吸困难而死。 为什么海绵动物等于多孔动物?由于海绵动物体表有许许多多的小孔,故又名多孔动物。 海绵动物水的流向: 1.单沟型:入水小孔,中央腔(海绵腔),出水孔 2.双沟型: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孔 3.复沟型:入水小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 出水孔 为什么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原始动物? 1.海绵动物体形多样,多无一定对称形式,全营原始的固着生活 2.五明显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分化,无消化系而是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而反应迟钝,只有生殖细胞的形成而无生殖系统等 3.有中胶层内的骨针形成的骨骼,是海绵动物分纲的依据 4.具特殊的水沟系,是对固着生活很好的适应 5.再生能力强,说明其原始性 6.生殖方式简单,形成芽球是海绵动物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受精作用在中胶层内完成 华支睾吸虫生殖方式?不能进行卵胎生。(雌雄同体,能自体受精,也能进行异体受精,精卵在输卵管或成卵腔中结合成受精卵。由成卵腔形成的卵,向前移至子宫,最后从生殖孔排出。) 环节动物分节现象是从口前叶之后的第一个体节——围口节开始的 软体动物的分纲? 多板纲(石鳖)、腹足纲(田螺)陆地淡水和海水、 双壳纲(瓣鳃纲)(河蚌)淡水和海水、头足纲(乌贼) 腕足动物不属于软体动物。 海星的发育方式(变态)?变态发育 蛲虫感染人体的方式为直接径口感染 涡虫消化道包括:口、咽、肠三部分

动物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生态系统:群落连同其生活的物理环境所构成的能量物质的转化和循环系统。种群:占有一定地域一个种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 群落:栖于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有机结合的集合体。 迁徙:是鸟类对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 晚成鸟:出壳后雏鸟尚未发育充分,光裸或巨稀疏绒羽,未睁眼,须由亲鸟饲喂,在巢内继续完成后期发育才能独立生活。 早成鸟:孵出时雏鸟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他们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发育过程成为幼儿产出。 胎盘:为哺乳动物特有,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 洄游:有些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做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地的现象。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腮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加简单的变态方式。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腮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分四个腔,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开,使体循环回心脏的缺氧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富氧血进入心室后完全分开,即为双循环,提高了血液循环效率。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行主动脉,再流经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循环。 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 双重调节:鸟类特有的,不仅能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以及晶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还能改变角膜的曲度的视力调节方式。 肾单位:组成肾脏的基本结构单位,由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 原尿:刚渗入肾球囊的尿液。 终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以后的尿液。 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颚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隔开,使内鼻孔后移。 二、论述题 1、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初步适应性和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适应性:①出现了五指型的附肢,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地上捕食和协助吞食②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③腰带直接与脊柱的荐椎相连,对身体的支撑力和推进增加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运动的矛盾④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⑤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善的双循环⑥皮肤出现轻微角质化⑦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部出现了原脑皮⑧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⑨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眼球干燥⑩口腔中出现了口腔腺,可以润湿食物,利于吞咽。 不完善性:①皮肤角质化程度不够高,不能有效的防治水分的蒸发②四肢还不够强健③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④胚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⑤体温不恒定,要经过特殊的冬眠阶段。 2、为什么说爬行纲是真正陆生的脊椎动物? 答:①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均为五指型,末端具爪,善于攀爬、疾驰和挖掘活动②皮肤特点是表皮高度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可有效防治体内水分蒸发③脊柱已经分化成陆栖脊椎动物共有的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等五个区域,使头部获得更强大灵活性,加强了后肢承受重力负荷④出现胸廓,保护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亦按节排列,对于加强新陈代谢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在密闭的血管中流动,没有进入到组织间隙中。 4.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中流动。 5.蚯蚓为雌雄同体。且为异体受精。 6.环节动物门分类:分为多毛纲,代表动物有:沙蚕。寡毛纲,代表动物:环毛蚓(蚓类)。蛭纲:水蛭。 7、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同律分节;次生体腔;刚毛和疣足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闭管式循环系统;后肾管型排泄系统;链状神经系统;体腔膜形成生殖系统;直接发育和间接(变态)发育。 8、直接发育:动物从出生到成年不经过变态,幼年与成体只在大小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上有差异,而形态差异不大。间接(变态)发育:动物从出生到成年经过幼虫期,要进行一次或多次变态发育过程。 9软体动物门 1.身体划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贝壳。 2.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第二大门, 3.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的类群。 4.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体制为两侧对称或不对称;身体的划分;消化系统:具有了专门的消化腺和消化器官;呼吸系统;体腔与循环系统:真体腔不发达,闭管式或开管式循环系统;排泄系统﹙排泄器官为后肾管﹚;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形式多样的神经系统;生殖和发育﹙大多雌雄同体,少数雌雄异体,但均为异体受精﹚ 5.软体动物门的分类:单板纲,代表动物:新蝶贝;无板纲﹙全体蠕虫状,无贝壳。外套膜发达,体表具石灰质细棘,腹面中央通常有一腹沟。肠为直管状,齿舌有或无,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期﹚,代表动物:毛皮贝、新月贝、龙女簪;多板纲:石鳖,锉石鳖;腹足纲;蜗牛、玉螺、蚱蜢螺、钉螺、椎实螺,掘足纲;角贝,瓣鳃纲:无齿蚌、贻贝、牡蛎、扇贝、三角帆蚌、丽蚌;头足纲:乌贼、曼氏无冒乌贼、金乌贼、鹦鹉螺、潘氏旋壳乌贼、太平洋斯氏柔鱼、玄妙微鳍乌贼 6.按循环系统分: 按神经系统分: 按系统分: 10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异律分节和附肢分节﹙p122﹚;发达坚实的外骨骼;强劲有力的横纹肌;开 管式循环系统;呼吸器官的多样性;多样的排泄器官;独特的消化器官;灵敏的感觉器官和更趋集中的神经系统;生殖和发育,水生种类多体外受精,陆生种类体内受精,多为卵生,大多雌雄异体,间接发育较普遍;保护色、拟态等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2、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同。 3、各类节肢动物有了相应的呼吸器官。水生种类为鳃或书鳃,陆生的为气管、书肺,两者兼有。 4、节肢动物门的分类:原节肢动物亚门:有爪纲也称原气管纲:栉蚕;真节肢动物亚门:三叶虫纲:三 叶虫,肢口纲:鲎,蛛形纲:蜘蛛、蝎、蜱、螨,甲壳纲:﹙日本沼虾﹚、多足纲:马陆、蜈蚣,昆虫纲:东亚飞蝗(例子很多P154—P158); 5、甲壳纲的特征:体由头胸部和腹部构成;蜘蛛纲的特征:蜘蛛目头胸部和腹部之间以腹柄相连;昆虫纲 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6、昆虫纲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指同种昆虫雌雄两性在形态上有显著的差异,这种现象很普遍。如介壳 虫的雌虫球形或片状,常固定在植物上,无翅;但雄虫有翅,能自由飞翔等P151 7、不完全变态分为三个虫期,即卵期、幼虫期、成虫期。完全变态分为四个虫期,即卵期、幼虫期、蛹 期及成虫期。

动物学知识点详解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 1:生物的分界 2:动物的自然分类系统 3:分类等级 4:物种的定义 5:物种命名方法及注意事项 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通常分成三个层次: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描述过的物种数目为140~150万种,而地球上物种的数量为500~3000万种。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当今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能源消耗都依赖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都为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的增加,造成对生物资源无止境的索取,是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有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掠夺式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法规 2、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 3、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当前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 自然保护区——较小的人为干扰,保护重要自然价值的地区。如:

国家公园——具有各种各样的显著特征和生态系统的较大地区,以不威胁价值情况下,可参观、旅游、娱乐、科研等活动。 自然遗迹保护区——占地较小而能保护一个特色的自然特征或古迹。 野生生物管理区——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为目的的人为控制区。 景观保护区——由人文、自然、民族、宗教、土地利用为特色的供旅游以内感的场所自然资源保护区——当地特色资源集中地。另外,还有人类学保护区以及特有保护地等类型。有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兼有几项功能。 4、生物多样性的移(迁)地保护 移地保护措施主要是补充就地保护的一种途径。 第二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自然界是由生物与非生物成的。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生命现象的都是生物。 人们杂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很早就注意到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物中动物和植物在位移、生长方式及营养方式上的显著不同,我国自有文字以来便可见到对动物和植物的划分,如甲骨文中的稻、麦、黍、稷、马、牛、羊、猪。倒是瑞典的学者林奈(CarlVonLinne,1735)以能否运动为标准,明确把生物分成动物界和植物界两大系统。 显微镜的广泛使用,给兼有动物和植物特性的单细胞生物的归类带来了困难,于是霍格(J.Hogg,1860)和赫克尔(E.H.Haeckel,1866)创立了生物的第三界——原生生物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细胞学的研究表明,细菌、蓝藻细胞的细微结构与其他生物有显著不同,因此考柏兰(H.F.Copleand,1938)提出四界分类系统,将它们确定为原核生物界,其他生物均属于真核生物。 又因真菌在结构上既像植物又不同于植物,在营养方式上既不同于植物又不同于动物,惠特克(R.H.Whittaker,1969)提出五界系统,把其从植物界中独立出来,另立为真菌界。惠特克的五界系统得到了普遍接受,因为其充分反映了生物界的系统发育过程比较接近的阶段发展根据营养方式的分支发展。 鉴于病毒具有生命特征,但非细胞形态,陈世骧(1979)提出3个总界六界系统,对原生生物分界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由于动物、植物在历史发展上有着共同的起源,所以在系统演化上,某些低等生物就表现出“亦此亦彼”现象,使人们总不能在动物和植物之间化出鲜明的界限,因此认为原生动物界并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1974年黎德尔提出了他的四界系统取消了原生生物界,将其成员分别纳入植物界、动物界中,成为比较紧凑的四

大学动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 一.名词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且不分节,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2.脊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是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脊椎动物的背神经管的前.后分别分化为脑和脊髓。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 4.被囊:是体壁分泌被囊素形成的,其化学成分近似于植物的纤维素,仅见于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5.逆行变态:由于幼体与成体的生活方式决然不同,幼体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失去一些重要构造,而成为形体简单的成体。 6.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二•简答 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答:相同点:都有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分节现象。不同点:脊椎动物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如有尾,总位于肛门后方;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 2.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答:(1)由于头部的出现,脊椎动物又称有头类。(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有力支柱。(3)原生水生动物用鳃呼吸,陆生脊椎动物及次生水生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用肺呼吸。(4)均出现了能动的上下颌,主动摄食提高了营养代谢能力(圆口纲除外)。(5)出现成对附肢,即水生动物的偶鳍和陆生动物的附肢(圆口纲除外)。(6)循环系统完善(7)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肾管,提高了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 第二章圆口纲 一. 名词 1.口漏斗:东北七鳃鳗头部腹面圆形的一种吸盘式的构造 2.鳃囊:圆口类在鳃裂中间扩张而成为鳃囊。呼吸管两侧有内鳃孔7个,每个内鳃孔通入一个球形的鳃囊,囊的背、腹及侧壁都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 二.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答:1.无上下颌---无颌类2.无成对的附肢,无偶鳍,有奇鳍 3.头顶部具有单一外鼻孔,位于头顶中线处---单鼻类 4.独特的鳃呼吸器官,囊鳃呼吸----囊鳃类5.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 第三章鱼纲 一.名词 1侧线:鱼类身体两侧由皮肤的许多感觉囊排列而成的特殊的感受器官,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 2.初生颌:软骨鱼(鲨鱼)咽颅由7对软骨弓组成。第一对为颌弓,形成上下颌,由一对位于上方的腭方软骨和一对位于下方的麦氏软骨组成,是脊椎动物最早出现的原始颌。 3.次生颌:硬骨鱼类第一对颌弓的下颌被齿骨和隅骨取代,构成新的次生颌。 4.咽喉齿:牙齿形状多样,硬骨鱼的第5对鳃弓特化为一对下咽骨,不长鳃而长齿,

普通动物学重点

普通动物学重点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Ⅰ.原核阶段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⒊植物界⒋真菌界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⒈病毒界Ⅱ.原核生物⒉细菌界⒊蓝藻界Ⅲ.真核生物⒋植物界⒌真菌界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 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 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 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 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 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 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 运动2感觉3捕食】 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 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 叶状伪足2 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 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 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在雌体按蚊体内完成有性生殖,按蚊为终末寄主。中间寄主:寄生虫在性未成熟或无性生殖时的寄主。终末寄主:寄生虫在有性生殖或性成熟时的寄主。)(在暗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 理生态特征、分类地位以及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爱好 动物的人来说,了解一些普通的动物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认识动物世界,从而保护和珍爱自然环境。 一、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能够通过乳汁喂养幼崽的一类动物。哺乳动物的 特征包括有自主体温调节、有毛发、有耳朵听觉器官、四肢为骨 骼结构和心脏四室等特征。哺乳动物的分类很复杂,按照生物分 类学的标准,哺乳动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目、科和属。 二、鱼类 鱼类是指生活在水中,有鳞片和鳃的动物。鱼类属于脊椎动物,有着脊椎骨和内骨骼支撑体系。鱼类的分类也较复杂,它们可以 分为硬骨鱼和软骨鱼两类。硬骨鱼的体内有骨头结构,包括鲤鱼、金鱼、鲈鱼等;而软骨鱼则没有骨头,主要包括鲨鱼、鳐鱼等。

三、昆虫 昆虫是一种体型小、群居性强的动物,最重要的特征是拥有六 条腿和三个体节。昆虫数量非常多,它们分布在各个地方,其中 包括了很多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如蜜蜂、蝴蝶、甲壳虫等。昆虫 的繁殖速度非常迅速,它们有着比其他动物更为灵敏的感知和适 应性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指生活在陆地上,有角质外皮或有甲壳的一类动物,例如蛇、蜥蜴、海龟等。爬行动物具有呼吸器官和肺,不像鱼类 和两栖动物一样可以通过鳃呼吸。它们的四肢往往呈现出散布状,并且体形扁平,可以潜伏于石头、树木等处进行隐蔽。 五、鸟类 鸟类是一类有着翅膀和羽毛的动物,身体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鸟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可飞行的体态和觅食技巧。在 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鸟类有着各自不同的适应性,包括了极地的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生物多样性: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五界说:1969,惠特尔——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被比较多的学者所接受) 六界说: 1979,陈世骧——非细胞总界(病毒界) 揭示了生物从原核到真核、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方向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动物学: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起源、发生、发展) 动物学分支学科:动物分类学、动物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动物遗传学;按研究对象划分、按研究重点和服务范畴分。 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生殖、生长和发育、多样性与分类、生态、遗传变异、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系统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分类依据:自然分类系统以生物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的,并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上的许多证据,来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生物分类系统的常用等级(阶元) 按照生物之间的异同程度、亲缘关系的远近,根据生物的相似特征,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分类等级。

在分类等级中,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几个相近的物种归并为同一属,几个相近的属归并为同一科,依此类推,一直到分类的最高等级——界。 有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动物间的相似程度,在纲、目、科、属、种之前加上总(-),在门、纲、目、科、属、种之后加上(-),于是就有了总纲、亚纲之类的名称。 生物分类等级示例 等级白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白鹭属 种白鹭 物种是自然地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共同基因组成以及能够自然繁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的所有生物个体。 (一)、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在自然情况下,不同物种的个体不发生杂交或杂交不育。 生殖隔离的形式:不发生交配;配子不亲和;杂种不育。 (二)、亚种与品种 亚种: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丰富的亚种保证了物种能够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如果消除了地理隔离,亚种可互相交配和繁衍。 品种:经过人工选择,物种内部所产生的具有特定经济性状或形态的群体。(三)、物种的命名规则

动物学重点(1)

动物学重点 一. 名词解释1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它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一侧,并有囊状的刺幺幺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是税状管2胃磨虾前部膨大的贲门胃内,表皮钙化形成的物质,有磨碎食物的作用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个对侧面和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3异律分节动物身体自前而后个体节发生分化,并且相邻体节相互愈合形成体区,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 4同律分节环节动物身体的各个体节,外部与内部形态上大部分基本相同5假体腔存在于原肠动物,位于线虫等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壁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6真体腔又称次生体腔,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完全变态虫体自孵化后,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习性上完全不同,要经过幼虫期和蛹期,须经历四个虫态 7生物发生律(重演律)生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包括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由受精卵到性成熟,系统发育指的是种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8皮肤肌肉囊扁形动物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是一种封闭的结构。 9马氏管节肢动物如螟蚣,昆虫蜘蛛等的排泄器官,是着生于众中后肠界处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于血腔中,并从血液中吸取代谢废物,把它送入直肠中,由肛门排出体外10终未寄生也称“终寄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寄主。如人是猪绦虫的终末寄主。 11中间寄生寄生虫的幼虫和成虫,其寄主不是同一个种时,则幼虫的寄主称为中间宿主或中间寄主。有些寄生虫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两种以上的不同的中间宿主,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寄生虫的发育阶段的推移,前一个所寄生的动物称为第一中间宿主(first intermediatehost), 后一阶段所寄生的动物称为第二中间宿主(second intermediate host)等等。 12节肢节肢:节肢动物每一体节几乎都有一对附肢,这种附肢就叫做节肢13分节指动物躯体体内和体外的分段现象,趋势:由不分节到假分节,再到真分节,分为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和分部14胚胎逆转动物极小细胞内含形成内胚层,植物极大细胞向外形成外胚层,由于海绵动物的这种于其他动物原胚肠形成相反,故称为胚胎逆转15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木单位,指外形相似,内部结构相同,占有一定的生境,能互时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天然群体。 16孤雌生殖乂称单性生殖,即雌性产生的卵不经受精,直接发育为新个体开管式循环只动物体内的血液不完全在心上与血管胀血管接流动,也会通过细胞间隙流到组织中去,形成血窦。 17闭管式循环指环节动物中血液自始自终在血管中流动,而不流到组织中去,血管由毛细血管相连的一种循环方式18原口动物指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原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19后口动物指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原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肝门或封闭,在其相对端形成开口,由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完整word版)动物学简答题重点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辐射对称多孔动物的体型多数是不对称的。从腔肠动物开始,体型有了固定的对称形式。(二)两胚层、原始消化腔腔肠动物是具有真正二胚层(内、外胚层)的动物.在二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三)组织分化腔肠动物不仅有细胞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动物的组织一般分为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四类,而在腔肠动物上皮组织却占优势,由它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等。(四)肌肉结构上皮肌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这表明上皮与肌肉没有分开,是一种原始的现象。(五)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 2.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出现的生物学意义 答:(1)两侧对称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丁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2)中胚层中胚层的形成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 3。寄生虫对寄生生活有哪些适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