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政治制度的关键问题是其基本的框架结构,即政治制度的类型。政治制度的区别主要是由其框架结构决定的。因此,对于政治制度的研究必须首先弄清楚政治制度的类型。政治制度的类型定位将影响政治制度研究的所有方面。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如此。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类型定位,是正确研究、分析、认识、解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所有问题的前提条件,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其它的问题都可能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错误的。在这个方面,以往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存在着某些偏差。

一般认为,古代政治制度存在着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共和政体、专制政体等类型,其中的一些类型是可以相连的,如君主专制政体、贵族君主政体、贵族民主政体、共和民主政体等。这些政治制度类型区分的基本尺度是,一人执政的是君主政体,少数人握有最高统治权的是贵族政体,全体公民拥有权力的是民主政体,专制政体则是指那些将所有的最高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并且可以任凭自己的意志为所欲为的政体。在此,君主政体和君主专制政体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君主专制政体是指最高统治者一人控制着绝对权力,并且不受任何法律以及其它任何权力主体的限制和制约,君主政体虽然也是一种一人掌权的政体,但是与君主专制政体相比,君主手里的权力会受到法律的限制以及相应权力主体的牵制。另外,政治制度的类型还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相联系,如城邦民主政体、城邦共和政体、封建贵族政体、封建君主政体等。那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类型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习惯于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类型称为封建专制政体或封建专制集权政体。当然,这样定位的一个基本原因,主要与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把中国古代社会看成是封建社会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秦汉以后,基本上不存在典型封建社会的诸要素。

即使存在过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也仅仅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不具有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的代表性。例如,拿“封建”一词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先秦时期曾经出现过。但是,即使先秦时期的封建,与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封建比较,也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先秦的封建制以西周时期最为典型,而西周封建制的基本状况是:“吾闻国家之立本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1)很明显,中国的西周封建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有很大的差异。西周的封建“封建亲戚”(2),是一种仍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封建”。其中,以嫡长子资格继承王位的天子是大宗,其他非嫡长子诸兄弟皆为小宗,从而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西周封建贵族的等级,这是一种按王国维先生所谓的“嫡庶制→宗法制→封建制”递进的封建关系,是一种中国式的“尊尊”与“亲亲”相结合的封建。在这种封建制度之下,无论是君主还是贵族地位的获得,主要依靠血缘关系。可是,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却并不是如此。在西欧中世纪,“采邑”是封建社会的基础,是财产权利和人身关

系的体现,其基本的关系是契约互惠性的。因此,君主地位以及贵族头衔的获得,主要与土地财产权利挂钩,与契约关系相联系。这种封建正好与中古式的“血缘封建”相反,是一种“契约封建”或“采邑封建”。再拿秦汉以后的中古社会来说,不但不存在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甚至连先秦中国式的宗法封建也不复存在了。非但如此,秦汉以后,国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控制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社会的所有方面,国家权力本身不受限制。此外,秦汉以后的官僚制度也日趋发达。这种状况,与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官僚制度,以及不存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和受国家控制的社会的状况根本不是一回事,其中的距离非常巨大。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不是典型的西欧中世纪式的封建社会,甚至可以说不是封建社会。除了封建社会的概念以外,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态分类还有许多不同的论点。这些论点主要有:(1)关于“亚细亚的生产方式”;(2)治水社会或东方专制主义;(3)历史官僚帝国;(4)家产官僚制帝国;(5)伦理本位社会;(6)乡土社会;(7)世袭社会和选举社会;(8)宗法家族社会等。

总的来看,宗法家族社会的主要特征是:1.宗法家族血缘关系。无论是史

前时期,还是文明时期的宗法制度或家族制度,始终保持着人类最原始的血缘关系,而且从未中断过。这种血缘关系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系,其他的一切关系皆由此出。2.家国同构。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一切的团体和个人都消融在家国之中。家为小家,国为大家;家为私家,国为公家,除了家就是国,其他的一切社会组织都可以被家或国解释和取代。3.专制权力——君权父权至上。在宗法家族社会,一家之长的权力和地位是最高的,一国之君的权力和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超越了法律以及其他的所有权力。君权就是法律,而父权受到法律的维护,没有其它的力量能够撼动。其他所有的权力和权利都源于君权与父权,因此,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君权与父权。4.宗法家族制度。与各个时期相应的一整套宗法家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连续性的基本体现和保障。

显然,在上述的各种观点之中,“宗法家族社会”的提法最契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状况。尽管其他的观点也很精彩,但是,都有某些不足之处。“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一般性的概括,缺乏清晰而详细的具体内容,在社会形态的描述上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治水社会和东方专制主义”是一种非常西方化的说法,它考虑到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中古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生存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家结构和组织形式。其中的许多论述都是确实的,符合历史事实的,对我们研究中国历史很有启示。但是,这种观点的一个基本问题,仍然是流于一般性的概括,把中国仅仅看作是东方国家,而没有更加深入地探究中国作为东方国家的一个特例,存在着那些更深层次的特征。此外,这一观点较为集中地论述了国家的政治层面,很少涉及社会层面。“历史官僚帝国”也是如此,它所关注的几乎都是帝国的政治统治方面的问题,并且偏重于官僚政治层面。韦伯的“家产官僚制”是最为全面和具体的,而且也指出了这种家产官僚制源于家族制,是属于“父权家长制”的类型。不过,韦伯关注的重点也是集中在政治统治方面。并且,韦伯只把秦汉以后看成是“家产官僚制”,而把先秦看成是“封建制”,至于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韦伯没有明确分析,而这一点对于解释中国古代社会的连续性是十分重要的。伦理本位社会和乡土社会则偏重于伦理道德层面的关系,对制度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层面却很少研究。“世袭社会”和“选举社会”的概念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状况?显然,对此的分析较为欠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应该是宗法家族社会。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家族社会,以父子为主的家族血缘关系一直是贯穿于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转变,再从秦汉到清朝末年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轴。尽管,这种血缘关系的具体形式多有变化,但是,这种血缘关系本身是牢固的,没有任何改变。由于基本的家族关系的存在,导致中古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即使先秦时期的“封建”,也是“宗法封建”。比较欧中世纪的“采邑封建”或“契约封建”来说,是一种中国传统式的“血缘封建”,家族的庶嫡宗法才是先秦封建的游戏规则。秦汉之后,宗法分封已经消失,封建也不复存在。但是,中古社会依然是宗法家族社会,不同的只是宗法的大宗小宗关系变成了宗族的君臣—父子关系,家国仍为一体,“君前臣名,父前子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中古社会怎样发生变化,其宗法家族的性质始终不变,形成社会变迁的一条主流线索,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定论上,我们可以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但是,在所有的名称前面都应该加上“宗法家族”四个字,例如,在“封建社会”之前加上“宗法家族”,就是“宗法家族封建社会”,其余类推。

既然如此,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是什么“封建专制集权政体”,而是与中国古代宗法家族社会有关的政治制度类型。从一般常识上讲,社会形态与政治制度的类型是密切相联的,不可能出现社会形态是一回事,而政治制度的类型又是另一回事的情况。

实际上,历史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制度的产生、形成和演变都无法脱离

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系统和制度系统,政治制度只是社会系统和制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般来说,社会系统和制度系统是怎样的,政治制度就一定是怎样的。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家族形态,必然导致中古宗法家族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类型。或者讲,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家族形态必然有一个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存在。两者的关系未必是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互动问题。在它们中间不可能产生一个不相干的“封建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类型,如果是为了习惯方便,也应该在前面加上“宗法家族”,即“宗法家族封建专制集权”政体。

从整个世界范围的政治制度史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一种非常

独特的类型,它非但不同于西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城邦类型,帝国政制和中世纪时期的封建类型,而且不同于东方的日本、印度等类型。同时,也不同于那些典型的政体,如君主制、贵族制、绝对主义或专制主义。它是一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发达成熟的宗法家族模式的专制集权政体。欧洲古代历史上的希腊城邦制是一种多元的分权政体,一种复合的政治制度系统。这种政体已经脱离了早期国家的雏形,跨越了血缘家族的组织结构。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城邦政体。梭伦的改革成功地摒弃了传统的家族门第制度,以财产为基础将全国的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以此确定国家公职的任职资格。正如恩格斯所言:“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确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3)(P114)此后,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把全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取消了原有的四个部落,消除了氏族贵族在部落中的势力,从而清除了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的旧的政治体制的残余,真正实现了原始的早期国家向城邦文明国家的转型。此外,梭伦和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还先后确立了雅典城邦国家多元复合的政

治制度。实际上,早期雅典城邦制的政治体制也是一元集权的,国家权力结构的中心就是元老院,它是集立法、行政和司法于一身的。梭伦的政治制度改革第一次打破了这种制度结构,新设立了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拟订议程、预审提案,拥有立法权。他还设立了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四个等级公民中选举产生,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拥有司法权。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这种新型的多元复合的政治制度。他以五百人会议取代了四百人会议,其成员由十个选区各选50名代表组成。五百人会议不仅拥有审议权而且还拥有一定的执行权。他还颁布了贝壳放逐法,此法规定公民大会可以用贝壳或陶片作为表决票,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放逐任何有害国家的人,不管这个人是否身居高位,握有重权。希腊城邦政治体制的另一个典型是斯巴达,它是一种贵族共和政体。斯巴达国家设有两个国王,主持审理案件和某些重大的祭祀活动。这种一个国家拥有两个国王的情况,在中国古代“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中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斯巴达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是元老院,拥有国家所有重大事务的决定权。国家还设有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可以选举产生五个监察官。这些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的监察官对于国王拥有绝对的监察和监督的重权,具体体现在对国王拥有控告权、裁决权、督兵权、审判权,甚至拥有在特殊时期取消国王资格的权力。与此比较,上述古代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制度特征,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是完全没有经历过的,也是不存在的。

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颇为不同。元首时期拥

有“奥古斯都”称号的屋大维,其拥有的绝对权力是元老院授予的,“元首”之义是第一公民。然而,中国古代的专制皇帝却是“天子”,其专制权力是“神授”的。

至于西欧中世纪国家的封建政治制度,则是一种立体的多中心权力系统,维系这

一系统的是一种中世纪的契约关系及法律体系。西欧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并不是一种一元单一的专制集权的政治体系,而是一种多元或多中心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了中央国王的政治权力、地方贵族的政治权力以及教会的政治权力。这三种主要的政治权力主体相互对立、相互制衡、相互制约,形成一种交叉复合的政治制度系统。在法兰克封建王国时期,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并未拥有过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国王在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时,并不象中国古代的皇帝那样可以自行其事,可以做到“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他必须经过贵族会议的合法程序,而贵族会议则是体现国王、各级贵族和大主教多中心权力意志的政治机构。贵族会议正是西欧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主要特征,这种政治机构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此外,法兰克王国的最高官员宫相是由大封建主会议选举产生的。在查理大帝时期,全国分为98个郡,郡的长官由地方大贵族担任。这样一些政治制度的形式和内容,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是不存在的。早期的法兰克王国,实际上是一个被封建“公国”和“伯爵国”割据的徒有其名的国家,各国的封建领主都是独立的,国王只是众多贵族中间的“第一个”,权力非常有限。在国王之外,封建国家设有称为“库里亚”大会的封建主代表大会,有权决定国家一切重大的军政事务,甚至有权罢免国王和选举国王。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史中也从未出现过。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政体,与上述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政治制度类型都不相同。它没有出现过像希腊城邦制时期建立在多元基础上

的古代民主和共和政体,也没有出现过像西欧中世纪封建时期那样的多中心政治体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体。这种政治制度类型的基础是血缘关系,主要体现为血缘家族关系,其核心是父子关系演化为国家政制制度的君臣关系。血缘关系是关键词,是解释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类型的钥匙。吕思勉认为:“古代天子诸侯间之关系,实系宗族之关系。”(4)(P373)宗族关系就是血缘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里专指先秦时期。然而,实际上这种血缘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特征之一,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所有时期。在宗法家族式政治体系中,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是合二而一的,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放大了的父子关系,所谓“君前臣名、父前子名”是也。君主是国主君父,大臣则是家奴臣子。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君主作为一国之主也是独一无二的。于是,这种建立在血缘父子关系之上的君臣关系,赋予了国家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不受约束的权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型构出一种绝对的权力,这种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是受到血缘关系保证的。与欧洲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中君臣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同,这种源于血缘父子关系的君臣关系,缺乏法律基础,法律规则难有作为,常常形同空文。君臣之间奉行的是一种出于孝的忠诚,而不是一种具有法律保障的出于约定的忠诚。在这种类型的政治制度中,保障君臣双方权力与地位的是君臣关系,而不是法律。维护一种良好的君臣关系,是政治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律关系在君臣关系面前是苍白无力的,君臣关系重于法律关系。此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式政治制度,其君臣关系之间必然缺乏一种权力与权利的结合和平衡。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高居于臣子之上,随时可以凭借君主的地位为所欲为,而臣子则只有一种绝对的义务,臣子在君主面前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利地位的。在这种宗法家族式政治制度的框架下,君主为主而臣子为奴的状况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也正是作为古代政府首脑的宰相,在皇帝面前也要自称是“奴才”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原因。

具体而言,在宗法家族式政治制度中,由于血缘关系是其主要的特征,因此专制集权就是其必然的结果。国家政治化了的父子—君臣关系中的主角——皇帝与官僚就控制了所有的政治权力,这个古代国家就变成了官僚帝国。除了皇帝和官僚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可以染指政治权力。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皇帝与官僚的政治权力分配史。中国古代的宗法家族式政治制度,完全不同于古代西方的希腊城邦制及中世纪封建的政治制度,在西方历史上,政治权力不仅被君主和官僚拥有,而且也被全体公民、贵族,甚至教会拥有。西方历史上的一些专制君主往往不是制度的产物,而是时代的产物或个人意志的产物,因此遭到人民的反抗,专制君主就是历史的罪人。中国历史上的专制君主则是制度的产物,因此人民并不反抗专制皇帝,他们往往将希望寄予仁慈的皇帝,他们反抗的只是皇帝中的暴君。事实上,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可是其程度却不尽相同,然而,中国古代宗法家族式的政治制度,在专制集权的程度上是最为极端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血缘家族的父子关系转变为国家政治化了的君臣关系之后,皇帝和官僚就完全垄断了一切政治权力。因此,对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式政治制度来说,专制集权是与生俱来的,除非血缘关系变为契约关系或法律关系,否则,其专制集权的本质是绝对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血缘关系是政治制度专制集权之源。

中国古代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家国同构,国家

等同于一个扩大了的家,国家政治制度的建构形同家族结构。先秦时期,国王是天下大宗,而小宗则分封为诸侯、卿大夫、士。秦汉以后,在政治制度的结构中,

皇帝为国家独一无二的最高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国家就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因此,皇帝既是君主也是国父,是国家这个大家、“天下之家”的家长。而皇帝制度则是中国古代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治制度中的最高层次的制度,犹如现代国家的宪政制度,具有核心地位。皇帝制度的定位为整个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一个基本的原则,构造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在皇帝之下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其中的宰相机构则为各级机构之首,宰相则为百官之首。其实,宰相这一称号最初的时候是贵族家的差役,后来逐渐变为贵族家的管家,战国时期又上升为诸侯的总管,秦汉之后才成为政府首脑。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各个朝代的具体名称各不相同。宰相之所以能够成为政府之首,其主要的原因正在于他是皇帝身边的管家、“秘书”。纵观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历朝宰相机构和宰相的名称,都会发生与前朝不同的变化,几乎每朝的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都不完全相同。秦朝和汉初称丞相和丞相府,以后被三公之名所代替;东汉初年尚书台和尚书令地位渐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有了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机构以及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相继成为宰相机构和宰相名称。隋唐时期是三省制,以后又有了同中书门下政事堂。宋朝以中书门下设于禁中,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为宰相。在这种多变的的特征中,反映出一种历史现象,即历朝的宰相机构与宰相全部都是从皇帝身边侍从、秘书转变而来的,因其服侍于皇帝身边而被授予“国之大家”的重权。中国古代的政府实质上是皇帝之大家的管理机构,它不象现代政府是一个服务于社会和公民的管理机构,是对社会和公民负责的。因此,家国同构的古代政府只对皇帝负责,正如《新唐书?百官志》所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说到底,宰相不过是一个皇帝的总管家而已。但是,也有人认为,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皇帝与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元首,代表国家;宰相是政府领袖,代表政府。其实这是用现代政府的建构和理念去比照中国古代政府,是出于主观判断。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帝与政府是一体的,政府其实就是皇帝的管家。政府首脑宰相只是辅佐皇帝,有权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而最后的决定权从来都在皇帝的手里。皇帝与宰相的关系就像国父与总管家的关系,宰相以辅弼天子为天职,如“丞相”之意是:丞者承也,承受之意,相,助也。皇帝是国之大家的君父,宰相只是帮助皇帝管理这个国家的。中国古代政府的宰相从来不象现代政府首脑那样,拥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力,在家族式政治制度中,宰相向来都是皇帝管家。宋朝的徐自明所著的《宋宰辅编年录》中说:“居元首者,实赖于股肱;济大川者,必资于舟楫。”这段话既道出了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真实关系,也说明了宰相其实就是皇帝的管家。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自秦汉到明清,历朝都有忠实辅弼皇帝的名相。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房玄龄是唐太宗的名相,一身以辅佐天子为重,即使在病重之时,亦不忘检讨自己有负皇帝之事,唯恐因此“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皇帝与宰相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大家长”与总管家的主辅关系,而不是一种法律的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只对皇帝负责,宰相机构是如此,其它的中央政府机构也是如此。秦汉中央政府的诸卿制度,其职责权限多数是皇帝、皇家和皇族事务,“国家”事务是围绕着皇家事务的。如秦汉时期诸卿中的少府卿,其职责就是掌管山海池泽之税,以为皇帝私藏,凡皇帝衣食住行,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等,皆领少府,其长官秩中二千石。少府机构之大,属官之多,地位之高,在中央诸卿之中位居第一。又因其侍俸皇帝身边,所以其属官在秦汉以后,如尚书令等皆发展演变成宰相机构。

此外,地方政府机构也是如此。先秦时期,受封的各级贵族就是地方政府。秦汉以后,各级地方政府就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他们没有自己自治的、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他们只对中央负责,奉命对地方进行治理。从地方组织机构的起源来看,地方最低一级政府机构——县,最早就是以宗法家族为基础的贵族“采邑”,战国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政府机构。县的规模大小就是以家族数目的多少来划分的,“大县二万家,中县万五千家,小县万家。”(5)县作为古代地方政府机构,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可见它在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治体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宗法家族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家国同构的政治制

度建构是没有边界的,可以一直延伸到最底层,将社会的层面全部侵吞。虽然,政府机构的最低一级是县级,但是在县之下的乡里等基层政权组织,一直是附属于政府的。在那里,“大国之家”的政权组织与宗族、家族和一家一户的家庭连结了起来。这种类型的政治制度再一个特点,就是宗法家族化的统治工具性制度。在宗法家族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国家所有的政治制度都是围绕着皇帝,所有的制度都是为了皇帝、皇家的“家天下”统治建构的,是皇帝私人专制统治的工具,是工具性的政治制度。在宗法家族的政治制度中,这些制度的公共性质和私人性质很难划分,对于皇帝来说,这些工具性制度既是公共的,也是私人的,他可以用这些制度为公共利益服务,也可以用这些制度为私人利益效忠。然而,从本质上讲是私人性质的,是为巩固皇权、效忠皇帝而存在的。这些统治的工具性制度主要包括官僚制度、监察制度和军事制度。事实上,韦伯在研究家产制的时候,就详细地论述了“家产制的统治工具”,“家产制统治者个人的随从们,出于对他的传统身份地位的尊重而服从他。统治者可以利用这种信念,把他的权力扩大到处于他的直接统辖之外的疆域和人民之上,尽管这些人民可能并不相信他的正当性。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军事力量和行政机构(它们全都效忠于统治者个人)的权威,可以创立一个苏丹式专制政权。”(6)(P366)

在统治工具性制度中,首先是官僚制度。任何大规模专制统治,都必须拥有一个大规模的,执行统治者个人意志的政治组织。在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体中,更是如此。秦汉在建立了统一的“家天下”的帝国之后,皇帝必须依靠官僚集团帮助他统治和管理辽阔的疆域,而这样的官僚组织必须由皇帝授权、任命、予以俸禄职位,保证效忠于皇帝。这正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产生和形成,以及发达程度远远早于欧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宗法家族专制统治工具性制度中,首重官僚制度。在传统的统治类型中,纯粹的家族化专制统治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早期的国家形态,完全依赖于血缘家族框架构建国家模式,这类原始国家的早期专制统治,是不需要,或者说还发展不出像官僚制度这样的大型组织。官僚制度是国家集权化的产物,尤其是那些幅员辽阔的超大型的集权国家。中国古代是如此,西欧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国家也是如此。关键在于,西欧在现代国家集权之时,法律的统治,民主政治已经十分发达,因而制约和分割了官僚制度的权力。而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却不一样,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家族化专制国家并不具备此类条件。因此,西方的官僚制度一开始就不是至高无上的,一统天下的。与此相反,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垄断了所有的国家权力。这正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国家是一个宗法家族专制集权的统治,这种大型的家族化专制统治的组织基础就是官僚制度。由此看来,夏、商、周宗法家族化的贵族君主分封制是一个松散的,以家庭模式为形态的大宗族国家,这种国家只能是过渡性质的,最终被家族化的官僚政治的专制集权帝国所取代,而这个过程经历了春秋战国,直

到西汉前期才完成。先秦宗法家族贵族君主制的失败,证明了那种建立在完全自然的血缘关系之上的政治关系是难以长久维系的,纯粹依赖“自己家里的人”来统治国家的办法是不行的,只有依赖“用自己选拔的和忠于自己的人”,来统治家族化的国家才是可靠的。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建立起来的。所以,官僚制度一开始就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性制度。这样一来,这种家族化的官僚制度与皇帝的关系,就转化为“君臣—父子”关系,于是“孝子”变成了“忠臣”。在宗法家族专制政体中,选拔官员,完全是为了皇帝个人选才,因此,一个不变的标准就是——在家为孝,在朝为忠,中国古代历朝都是如此。其实,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不可能自行转变为现代官僚制度的一个关键原因,即他们是被专制者选拔和忠于专制者的既得利益集团。统治工具性的另外一个主要制度就是军事制度。与所有专制的政治体制一样,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统治工具就是军事制度。在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治制度中,军事制度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管子?参患》篇说得很清楚,他认为:“君之所以尊卑,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称霸。”(7)事实正是如此。中国古代国家家族化统治权力的扩大和稳固的一个主要的力量就是军事制度,也是其权威合法化的主要工具,在此,“辅王称霸”四个字极其精准。应该指出,家族化之所以能够转换为国家的政治制度,使家族的统治变成国家的统治,即宗法家族国家化,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家族化的统治者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军队之上。如果没有一支属于他们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任何形式的家族化统治都是不可能的。在宗法家族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中,统治工具性制度的一个最为特别的组织形式就是监察制度。如果说官僚制度和军事制度是统治者用来对付一般民众的话,那么监察制度就是用来对付官僚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原因就在于官僚制度和军事制度并不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化组织,它们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有很强的自我扩张能力。因此,尽管它们在宗法家族的政治制度系统中,遵循“君臣—父子”的精神,效忠作为国父的君主,但是,事实上它们有着自身的利益,经常会威胁到专制君主的统治。显然,统治者在与官僚和军队的这种紧张中,充分发展和利用了监察制度。古代监察官员通称为“御史”,这个御史的“御”字,即代表了家族化的国家统治者皇帝个人拥有和占有之意,史实也是如此。御史之职出现在战国时期,其职事主要是掌管国王身边的事务,以后才逐渐演变为监察官员。《周礼?春官》载:战国时御史共计172人,其最初的职责为掌管图书法令,随国王左右的书记和秘书之官。后来,国王经常通过御史了解各方面与全国各地的情况,以后国王又依靠御史监督中央与地方官员。这样,御史渐次成为君主的耳目之官。监察御史的起源决定了监察制度的性质,作为统治工具性制度的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在解释这种监察制度的性质时,《管子?九守》认为:君主设立专职监察的目的是“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荀子?君道》也认为君主设立监察御史之用心在于:“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最为典型的是,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此事极为形象地讲明了监察制度的性质和作用。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的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人治统治。任何家族化的传统组织都采用人治统治的形式,因此,在中国古代宗法家族专制集权的体制中,也必然采用人治政治。在家族化的专制集权政治体制中,由于采用家长制的权力模式,所以,权力运作的主要方式是独占的、垄断的、专制的。还由于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中,

权力高于法律,特别是象征最高权力的皇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法律的源流和“出处”。《管子?丛法》曰:“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在此,法律只是君主手中的工具,权力的侍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统治的核心就是人治,是与法治完全对立的一种统治模式。当前,有一种流行的模糊的认识认为,人治和法治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法治也要靠人来治,他们没有搞清楚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在那里。其实,法治的“人治”指的是法治之下的人治,而人治则是指最高统治者或权力所有者个人意志的统治。也就是说,人治就是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或权力所有者个人的统治。人治统治的特点是统治者垄断了被统治者的权利。在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治制度中,统治者以国之大家的家长自居,皇帝为国君、国父,各级地方官为“父母官”,他们高居于法律之上,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权力,任凭个人意志为所欲为。这种人治统治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家族化”,是以宗法家族专制政体为基础的,以家族关系或血缘关系为主要形式的人治。这样的一种人治与西方绝对主义时期专制君主的人治有些区别。西方绝对主义专制君主的人治,是一种利用最高权力肆意横行的、纯粹的个人行为,因而往往被人民视为暴政。而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是有社会基础的,是有文化根基的,因而具有相当大的欺骗性。这种人治是与现代法治完全对立的。因此,要在现代中国建立法治,就必须完全根除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

总之,中国古代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治制度,是世界历史上一种极为独特的政治制度类型,是一种独特的专制模式。在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的模式中,专制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自然天成的习俗。因此,中国人历来并不以此为罪,总是希望它能够“完美健全”,始终对它寄予一种根本无法达到的厚望。这种类型的专制的最大优势就是它的欺骗性。“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8)(P77)正是这种独特类型的专制本质。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同时是国父、大家长,高居于国家的顶端,一人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是不受控制的。因此,这样一种政治体制的国家,正是那种不受控制的国家。其他所有的人,从上往下,根据与君主距离的远近高低,各自确立自己的权力地位,他们的权力地位都是君主家长赐予,他们必须服从效忠于君主。而君主本人视权力为已有,可以任意为之,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在这种类型的专制政体中,专制君主的权力地位不受控制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专制君主的权力地位受到社会文化的支持,人们并不认为君主是专制的,或者认为即使专制也无所谓,不认为君主有什么不合法,不合理的地方。人们的区分的只是好君主和坏君主、好朝廷和坏朝廷。因此,朝代循环、形式变更,就成为这类专制政体难以被根本推翻的“替身”,而真正的专制依然可以在人们的顶礼膜拜中大行其道。□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下面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国名对象地理位置国名对象地理位置 晋王室子弟今山西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卫王室子弟今河南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鲁王室子弟今山东南部燕王室子弟今北京一带 注: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晋、卫、鲁、燕均为周王室子弟的封国,占据主导地位,故A 项解读正确;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晋、卫和鲁的封地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故C项解读正确;表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代后裔,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故D项解读正确。 答案:B 2.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 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的影响 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 解析:题干中没有提到男女地位问题,体现不出男尊女卑思想,故排除A项;中国人重视姓氏与王权无关,体现不出专制王权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表明其重集体轻个人,故C项错误;重视姓氏说明中国人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家族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年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羊年,据统计,新年第一季度出生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预计2020年会有近5 000万成年男子成为光棍。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最早可上溯到( )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 C.重血缘亲疏的宗法制 D.下级服从上级的集权制 解析:重男轻女现象是重视血缘传承、血缘亲疏观念的具体体现,这是宗法制传统对现实生活影响的产物,故选C。 答案:C 4.2015年3月26日,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一组有关福建土楼的精美图片。引起大量摄影爱好者好评。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位,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禅让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辨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到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B属于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A、D指最高统治者王位继承方式。 答案:C 5.《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④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意是周虽然是个古老的部族,但上天赋予了它新的使命,那就是要求它不断革新。西周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并使等级秩序稳定,实行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④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朝。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提纲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⑴变迁:夏(前2070--前1600)→商 (前1600--前1046)→周(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合称三代。 ⑵周朝:①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牧野之战击溃商朝军队主力,西周建立,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分为春秋(BC770—BC476,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和战国(BC475—BC221,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两个时期。 2.西周分封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封者:周武王)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封建社会)。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赐予臣下,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 (2)目的:扩大疆域,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对象:王族[有血缘关系](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无血缘关系]。 (4)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实行再分封(设置文武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拥有铸币权。地方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后期易造成分裂割据)。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主要诸侯国:燕[召公之子]、鲁[周公之子伯禽]、齐[姜尚]、宋[亲周旧贵族微子]。 (6)局限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7)评价: ①积极影响(西周初期):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加强境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周王室地位削弱(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周天子权威;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3.西周宗法制 (1)概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2)目的: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稳定,防止内部纷争; b.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c.强化稳定王权,巩固周王朝统治。 (3)特点(或内容): a.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核心内容);(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天子是绝对大宗,士是绝对小宗)) b.等级森严,按血缘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 c.宗族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合二为一(家、国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联系。(4)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5)与分封制的关系: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又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和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6)影响: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 c.有利于巩固分封制,强化稳定王权,维护周王朝统治; d.对后世社会影响深远。(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家国情怀。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唐亡后,割据势力更加发展,演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再次遭到破坏。 6、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7、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又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内容: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

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 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 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 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王国时代夏朝出现了王权商朝(内外服制度、神权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家国一体) 思想上法家思想(君主专制的理论准备)儒家思想(帝国时代的正统思想)外儒内法 过渡时代东周(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制度上郡县制 各国变法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成为统治阶级,确立了土地私有制,那么帝国时代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确立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趋向绝对君主专制) 帝国时代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强化中央集权) 官僚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1

政制(Ⅰ)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强化中央集权) A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并推广至全国 郡国并行制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附依之法解决了诸侯问题(郡县制)东汉末年,地主豪强势力发展,割据地方B 汉朝 刺史制度(东汉州郡县三级)州牧(军政大权) C 西晋分封制八王之乱 D 大分裂时代 E 隋唐郡县制州郡县(唐玄宗后期为了解决边疆问题,设立节度使)藩镇(军权、财权、民政)割据 F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延续 地方行政权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 G 两宋分权地方财政权设立转运使中央集权程度太高,导致积贫积弱,无力抵御外族入侵 地方司法权文官任职,死刑报请中央 地方军权削弱节度使权力,强干弱枝 H I 明朝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封制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J 清朝沿袭明制,督抚分权;三藩之乱(帝国时代最后一次地方势力反叛中央) 2

政制(Ⅱ)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趋向绝对君主专制) 君主丞相制秦朝皇帝制度确立;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制度注:秦始皇没有设立太尉 两汉汉武帝设立中朝内朝逐渐取代外朝尚书令逐渐取代丞相 大分裂时期尚书台改成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君主群相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负责执行按照权力的运行程序来分权,通过分相权来集皇权;主观上加强皇权客观上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 两宋按照权力职能来分割权力,加强专制主义,加强中央集权 行政权:设立副相(参知政事)来制约宰相权力 军政权:设立枢密院来掌握调兵职权,由“三衙”来掌握统兵职权,统调分离 财政权:设立三司,来掌握财政权,称“计相” 元朝废除三省制,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掌握最高行政权,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设立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立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绝对君主制明朝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并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备顾问和协理奏章,但没有决策权明成祖设立内阁 清朝沿袭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时期废除)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标志着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程度达到顶峰 3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练习人民版必修1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成熟④城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C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全是标志,故选C。 2.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 A.禹B.启 C.商D.汤 答案:B 解析: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答案:C 解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指商朝时国家的重大事情是祭祀与对外战争,将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与祭祀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活动相结合,使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因此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史实不符。 4.商朝晚期的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宗法观念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王位继承混乱无序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有子继位为王”体现的是王位继承中的宗法观念,而“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此时宗法观念大大加强,渐渐向“王位子继”发展。其他三项均不能由材料得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教学目标: 、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法指导: 复习时,要求学生必须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扩展到对各类制度的沿革的了解。对不同的制度进行适当的比较,同时与当今的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高考展望: 、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利弊概括和总结。 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其与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联系,并与热点问题结合,加强认识和理解。 ★知识整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

主义属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政治体制,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和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 4、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君主权力;②加强思想控制;③变更中央机构; ④注意选拔官吏;⑤加强地方控制。 5、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所决定;②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王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中央及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④文化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 ③不断加强思想控制 8、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特点

中国古代得政治制度与特点 我国早期奴隶社会得专制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与内服外服制度 1.早期“国家”得出现: (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得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得历史阶段。 (2)原因:生产力得发展。 (3)标志:金属器具得使用、贫富分化得产生、文字得成熟、城得出现与礼制得初步形成。 (4)政治形式:传说中得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设置官员,确定了初步得政治管理秩序。 2.“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以前,采用民主方式推举部落首领得制度被称为禅让制。夏禹死后,她得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后代。这样原始社会后期得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商朝建立以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夏商王权带有神秘色彩: 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得统治,把自己得行为说成就是天得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得方法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4.夏商得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得行政管理制度,史称内服外服制度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与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与伯。 二、等级森严得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得:为了进行有效得统治 3、内容: 一除外:除王畿以外得广大地区

二核心:将土地与人民分封 三类人:授予给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得后代 四等级: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得等级森严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五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诉职 4、实质:西周国家政权得组织形式(简称政体) 5、作用: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得统治 (2)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得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得强国 (3)有利于周文化得传播 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7、弊端:受封诸侯在自己得领地内,享有很大得独立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五霸得出现,标志着分封制得瓦解。 三.血缘维系得宗法制 1、目得: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得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与土地继承上得矛盾。 2、含义: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严格得大宗小宗体制 (3)具体内容: 1)周天子以嫡长子(正妻所生得第一个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得大宗。 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相对于天子而言为小宗,在本诸侯国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3)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得大宗与小宗得关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会考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秦的统一;了解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知道汉朝州刺史的设置;知道唐朝三省六部制;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分析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影响;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对某些观点的立场、态度、倾向作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分析令学生明白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明清专制主义的危害。 重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主要史实。 难点:史论结合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导入:(投影标题及会考条目,解释标题) 师:“古代中国”是指:夏商周至1840年。“政治制度”有哪些? 生: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这些制度可分为两类: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 一、中央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师:秦朝确立了哪些中央政治制度? 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师:皇帝制度是由谁首先创立的? 生:秦始皇嬴政。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页学习思考第一段,说出皇帝制度的特点。 生(阅读后作答):皇权至高无上。 师:皇帝确立起天下独尊的地位,并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从而确立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政体。这一政体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皇帝集中各种权力于一身以后,每日要处理的政事繁多,于是设丞相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秦朝的丞相权力极大,威胁皇权,那怎么办? 生:削弱相权。

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比较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成因和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和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为代表。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和影响有何不同呢? 一、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古代西方: 1.希腊城邦: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古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国,留下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罗马法。 二、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农业社会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工商业谓之末,一直受着轻视、忽视,自然也就不发达。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封闭、保守、压抑的宗法制度。这种政治重视的就是伦理。反对个人自由,反对贪图私利、越礼享乐,强调天予的尊严、国家的统一、尊卑等级的神圣、品德修养的重要,反对个性自由的发展,压抑种种人性。 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社会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权,成年公民可以参与讨论重大议案。民主政治使西方人崇尚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人人生而平等,崇尚个人的财富、个人的爱情,崇尚个人冒险和个人奋斗。 三、对后世影响: 古代中国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碍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也是现代欧洲文明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最高成就,成为地中海地区两座各有特色、交相辉映的灯塔,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题组)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1 广东文综,4分)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白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2010山东文综,4分)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4.(2009山东文综,4分)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5.(2009浙江文综,4分)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 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2008天津文综,4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 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 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7.(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8.(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9.(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0.(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网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11.(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12.(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

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史) 西周的政治制度 24(2011年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答案】C A:西周的分封制下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地方权力较大,并不利于中央有效的控制地方,故A错 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而百家争鸣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故B错 C:西周宗法分封之下家国一体,地方诸侯都隶属于周,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故C正确 D: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人口归各诸侯控制,而并非国家,故D错 24(2013年全国1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答案】C A: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封制最终瓦解.故A错 B:分封制体现的是西周的社会等级秩序,并非君主集权,故B错 C:秦国墓葬凸显了君王的特权。故C正确 D:选项中的严格遵循过于绝对,故D错 24(2014年全国2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解析:【答案】C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 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逐渐解题 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动摇破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 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

浅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革一直息息相关,而政治制度的变革也与皇权的强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还是元朝的行省制,都是为了方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增强中央集权。而选官制度从一开始的世袭制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和最后的科举制,也都是为了巩固皇权,为国家提供更优秀的人才。 关键字:制度、分封制、郡县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华夏文明,虽然起步较晚,却成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其他三个古文明都已经烟消云散,连文字都已经失传。这不仅与地理位置有关系,而且还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系。 从夏朝开始,政治权利正式由“禅让制“转化为”世袭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初步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实行分封制,派遣诸侯到地方进行有效的管理。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并且定期朝贡。但这一切都是以中央权力强盛为前提的,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了后期中央积贫积弱,而地方武装逐渐强大,中央便无法控制地方诸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到了分封制的末期,周天子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而这些称王称霸者都是分封的诸侯。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中央权威下降,地方势力崛起。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与实施它的时候的愿望相背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帝制王朝——秦朝。秦始皇吸取了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的教训,没有继续沿袭分封制,而是采取了法家所推崇的郡县制,将土地归为中央所有。看似是土地所有权归属的问题,其实其中包含的含义远非如此,要知道在农耕社会,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农作物。实行郡县制表明了全国的土地赋税尽归中央所有,不存在有地方诸侯可以和中央分食赋税,地方没有了强大的财政支持,地方武装便不可能与中央相抗衡。郡县制其实是把行政权和军权分开的重要标志,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委派,并且地方官员在所任地方只享有行政权,没有军权,没有了军权,地方只能听从中央的管理。这几乎算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美无缺的,现在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权力欲望达到了顶峰,认为天下无不可胜之物,修长城,驱匈奴,大兴土木,不懂得休养生息,不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项羽就曾说过“我依名族,亡秦必矣”。陈胜吴广算是“打响了推翻暴秦的第一枪”,但是对秦朝造成根本性伤害的还是项羽。项羽之所以这么有自信,是因为项氏家族在当时是名门望族,威望高,号召力强。所以才给秦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可见,除了地方诸侯,名门望族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 秦朝灭亡后,大汉王朝建立,汉高祖刘邦深知项羽家族此类门阀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有多大,但是国家总还是需要人才来治理,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创了察举制的先河。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门阀大族势力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彻底的触碰到大家族的利益。察举制发展到后期,已经与社会不相适应,积重难返。首先,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流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 ◆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 ◆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 ◆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 ◆1894—1919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 ◆ ◆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 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 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 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 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人类政治制度演变基本趋势: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 ◆中美苏发展经济的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市场和计划的合理结合;不断 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 ◆维护世界和平: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对话与协商机制;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 际争端。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关系:文艺复兴促进科学革命,科学革 命推动启蒙运动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 ◆二战后欧美关系变化:西欧由依附(受制)于美国到逐步摆脱美国控制而独立自主 (或欧美关系分化)。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实力相对下降,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双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