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历史图片、文献史料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1)

【doc】历史图片、文献史料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1)
【doc】历史图片、文献史料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1)

历史图片,文献史科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柴天宝

(浙江省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浙江江山324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图片,文献在学科教学中的功能,作用的分析,阐述,促使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充分关注历史图片,文献在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通过结合图片,文献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其内容主要有:(1)历史图片,文献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及重要性;(2)图片,文献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功能;(3)历史图片,文献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两对关系等。

关键词:历史图片文献史料作用

一、历史图片,文献史料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历史图片,文献史料从历史知识的本质看,是我们通晓过去,借鉴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媒介。.在学科教学中开发运用图片,文献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课外历史知识视野,激发其对历史课,历史知识以至于历史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在历史文献方面的修养,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打下初步基础。新课程中大量的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片,历史图表以其特有的存在形式向后人展示了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时空进程。是对历史现象某种程度的动态概括的反映。"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出","即图而求易"等就是前人治学与谈史的经验总结和方法概括,它揭示了图与文二者之间的关系,即相辅而行的辅助关系,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相得益彰,促教利学的关系。新世纪是多元开放的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健全的人格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实现与作为重要链接之一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的图片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建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一布鲁纳,在认知学习理念中指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史料,文献及图片的学验课文知识的真实性。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

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有关天气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实践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实践性作业不局限于授课后完成,在课前引导学生去参与实践。同样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历史图片,文献史料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功能

(一)大量历史图片,文献基本立足于历史本质,它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桥梁之一,布鲁纳认为:教学一方面要考虑人的已有知识结构,教材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他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历史图表,文献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一定程度上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大力提倡师生都要从思想上重视图片、文献,以便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有自信地主动学习。中学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它通过大量图片和文献以真实的佐证展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通过对它的学习、分析,学生更易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大量历史图片、图表、文献以不可更改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向我们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它们以一种别样的空间概念,一种时空倒流,回归历史的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空间的距离,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其分析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发掘历史原貌,更真实地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改变"人云亦云"的传统,提高创新能力。

(二)大量历史图片,文献的讲解、分析、运用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桥梁。由于历史的不可逆转性,不会重演,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观察和感知,我们要认识历史就只能依靠间接的历史材料,即依靠对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遗址、文物、图表、图片、文献资料等进行间接观察和再造想象,才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形成历史表现,进而形成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提高能力,以历史教育领域出现的新观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文献的特殊性,以图引思,引导学生发掘图片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特点、内容、性质及影响等。或分析图

表、文献中的有效信息,以图育情、以史引情,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或纵向联系或横向对比,以图释图,论从史出,进行新的有趣的发现。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图表等事物时,应设身处地地考虑事物的境地。把原先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以达到与其事物发生共鸣的效果。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手头的文献资料和图片做材料,编排一些相应的历史小短剧,去感受曾经的时代。这种注重沟通,体验,想象等非理性的方法的出现,无疑是为历史学科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三)历史图表,文献史料运用的价值功能还体现在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术的促进上。在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代历史教学中,教师在精心传授知识的同时,除了研究教法外。还必须特别重视研究学法,中国古代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阿拉伯也有谚语:"送人一条鱼,只美餐一顿,教人捕鱼的本领,就可以使他受益一辈子。"正是对这句古话的生动诠释。教学既是艺术,又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看其掌握教学技术的能力。所以,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理论思维等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研究新教法、新学法。比如,教学分析方法,分组学习的组织方式,行动策略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信息技术的使用等与教学有效性有关的技术,都需要教师运用策略和作为教学领导者等诸多的专业技能,而新教材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历史课程,带来了历史知识体系断裂与残缺的问题,造成了探究历史问题中知识准备不足的困难。因此,激活相关知识,即激活探究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及其知识体系极为重要。如何将各专题的内容尽量讲生动,讲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多阅读必要的资料,即教学资源:在了解熟悉整个教材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史料以外,还要看一些相关历史专着,从网上摘取带有故事性的历史资料,自己先将各专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然后在讲授中,注重图表,文献的应用并和现实联系起来。例如,讲到中国古代宗法制时,针对这一政治问题距今历史久远,学生很难理解的情况,运用图表示树枝和树干的关系可形象、生动地将西周宗法制嫡长子与庶子关系表露出来。另外再横

向地和我国现存的宗祠、族祠,各家出版的姓谱、家谱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觉得历史与现实生活距离并不遥远,产生一种历史归属感,从而化难为易,轻松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宗旨。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对比思考: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这与早期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造成这些不同?这种提问是一种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能引起学生各种不同的思考,据此再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及自主式查阅相关文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即卢梭宣称的"兴趣中心"原则,达到使学生对历史"乐学","爱学","好学"以至"会学"的程度。

三、历史图片,文献史料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

(一)处理好历史图片,文献史料与历史教学正文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由于会考,高考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忽略学生兴趣培养,知识面的拓展及探究能力深入等。授课中仅仅强调"正文",以为这样可节省时间,让学生枯燥地强记一些知识点。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如果仅教学正文、背景、内容、过程、意义、影响等,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就会"厌学"。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文献和图片,文献以其优美,感人的文字,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图片以其不可更改,不可重视的真实场景开阔着学生的视野,充分运用图片和文献的教学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等特点,让学生"愿学""乐学"。同时,授课中有意识地将史事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类比,主动去探究、了解、发现。由此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历史与时事政治关联化,又似在穿越时空辗转中轻松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并在历史与现实对比学习中形成了辩证的历史观。

(二)处理好历史图片,文献史料与其它学科图片,材料的关系。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又有政史不分家之说。由此可知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等学科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如此,还与其它学科联系亦非常密切。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包罗万象,囊括诸科知识,包含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民俗风情等方面。因此必须不断而广泛地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领域的重大突破,往往会给整个人类生活带来全新的气象。

问题在于能不能尽快注意这些突破,并将之与自己的领域联系起来。从地理学科上讲,历史上不同时期地形、地势、疆域、矿藏及军事上的重要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历史地图中。而文献的史料价值涵盖的诸多方面更是不可小看。从政治角度看,教材中大量的文献,史料向我们形象地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现象及根源,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精神。从语文角度看,教材中大量引用的诗词不仅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欣赏到诗词的文采。感受着其中的美。总之,历史图表、文献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很大。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刺激其进一步学习、了解、探究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又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从中扩大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历史课堂注重图片、文献的讲解、运用,还有利于师生教学相长和学生探究科学精神的生长。图片给予人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发展学生美的品德,提升学生健康的人格素养,使之成长为既有真才实学又有高尚人格的新世纪的人才。历史图片,文献史料与正文的协调讲解相得益彰,必将为历史教育教学带来无限美妙的风光。

参考文献:

[1]宁裕光,熊守清,胡任敏《历史教育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赵亚夫,《学校历史教育究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4]赵亚夫,《历史课程标准究竟该如何把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5]冯一下,《要准确地诠释历史文献——"罢黜百家"教学反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历史概念教学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早己有之。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对概念教学的定义、概念形成过程和概念获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概念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概念形成模式即被塔巴作为归纳思维教学模式三大教学策略之一,她认为这一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或观看一些实验、现象来获得信息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形成概念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并不是教师将理论和概念悉数传授给学生。这就启示我们,对于思维积极、活跃的高中学生而言,历史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全面培养并不是给他们“倾倒”概念和理论。 进入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提出概念学习理论,他认为概念学习是思维的核心,并把概念学习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获得两部分,特别强调了概念获得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既要注重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体验”,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的历史概念才会更牢固、更深刻,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史思维能力。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其学习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他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类型有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他将概念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形成概念和同化概念。这两个阶段也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阶段。同时,他将概念学习之间的属性关系分为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他提出的概念学习的目标和过程比布鲁纳的概念学习更加明确和具有操作性。这对我们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和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Gagne)在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提出的概念学习理论基础上,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加涅在其名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认为:具体概念是通过直接感觉而获得的,例如对某个人物的认识;定义概念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而获得的。概念形成和概念强化这两种学习方法和策略就是他在阐明这两种概念的内涵后他提出的。这一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概念的内涵。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苏全有邹宝刚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一书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具有推陈出新、内容翔实、辨伪求真、旁征博引、津逮后学等特点,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上乘佳作。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严昌洪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士后,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邹宝刚(1987—),男,陕西宝鸡人,河南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 近数十年来伴随着近代史料不断发掘与整理,水平卓绝的相关近代史专著相继问世,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然近代史史料学著作却寥寥无几,犹如凤毛麟角。此之现状与我国历来注重史料的传统难成正比,特别是对于年轻近代史学者而言,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近代史史料学论著。有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集大成之作《中国近代史史料学》[1]应运而生,并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专著,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厚积薄发,推陈出新。 对于成书之来龙去脉,作者在《前言》中如是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就安排我们给研究生开设‘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这门课,以便使研究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近现代史的基本史料,初步熟悉搜集、运用史料的门径。每讲一次,就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体会。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本讲义。”可见,此著成书长达20余年,经过不断斟酌,反复修改,并非一蹴而就。因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可谓厚积薄发之作,亦是作者多年来孜孜不倦、日雕月琢的结晶。 至于史料学方面的相关观点,亦有不泥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推陈出新。例如对近代史史料的分类方法,作者首先举例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2]、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3]、荣孟源的《史料与史料学》[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工作人员编的《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5]等四种,并指出以上分类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根据前人分类情况,加上自己的体会,将近代史料分为10类:档案类史料;奏议政书类史料;书札和日记类史料;传记类史料;结集类史料;志书和典制类史料;报刊类史料;史实记载和笔记、野史类史料;口碑和文物类史料;丛书和史料选集类史料。 口述历史近年来颇为流行,作者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当事人口头回忆,由采访者记录下来,这样的回忆录西方历史学家称为‘口述历史’”,因之在作者看来口述历史是传记类史料中回忆录的一种类型。从而把口述历史与口碑史料进行严格区分,口碑史料与实物类史料列为一类,认为“口碑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史料和经过口传为后人记录下来的史料,它包括口传、民间传说、民谣、历史调查资料。”荣维木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传史料、录音史料、回忆录史料、访问记史料、专用口语史料。[6]赵兴彬则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述回忆、口头传说、专用口语。[7]总之,对此概念学界莫衷一是,见仁见智,作者的观点别出心裁,有理有据,可谓一家之言。 其二、内容翔实,例证充分。 该书洋洋洒洒34余万言,包含十三讲内容。其中第一讲:史料与史学;第二讲:近代史料的鉴别;第三讲:查阅史料的工具(文史工具书);第四至第十二讲:对不同九类史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4018361.html,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作者:马霞 来源:《启迪与智慧·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 要:时空观念是历史这门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义,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历史基本体系的构建以及全局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历史时空观”为话题,探究如何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使学生能够将特定的历史事件和时空联系起来,以此构建历史时间、任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能够在自行构建的时空框架下了解到历史的变化和延续、事件发展的统一和多样性。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历史时空观念有机地渗透进历史课堂中。 一、初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现状 1.历史教材编排给历史时空观念教学带来障碍 目前的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进行编写的,比如说七年级的时候基本都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紧接着八年级学习的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然后九年级就突然开始接触世界历史,这种编写的方式使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人为的分裂开来,有很多学生觉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者之间是不同的,认为没有任何关联。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时间较长,会给学生在时空观念教学的空间要素上造成误解,只是单方面的培养了时间观念[1]。 2.历史教师不重视时空观念的培养 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并不会去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会重点强调单一事件发生的情况,但是并没有将事件所产生的事件前后的历史背景情况进行有关联的解释,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挑重点知识来学习,一些非重点知识直接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忽略不讲。教材后面往往会附有历史年表和地图,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忽略这些教学工具的使用,导致很多学生对这些辅助工具也只停留在认识上,并未意识到这些教学工具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 二、如何培养初中历史时空观念 1.科学的教学目标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1) 1、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D )A.俄国B.日本C.美国D.美国 2、为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在1893年编成《四洲志》的是(A ) 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D.郑观应 3、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 A.永安建制B.北伐失利C.天京事变D.洪秀全病逝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D ) A.《原道醒世训》B.《原道觉世训》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5、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中央机关是(A ) A.总理个管事务衙门B.京师同文馆C.江南制造总局D.外务部 6、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史称(B ) A惠州起义 B 黄花岗起义C 武昌起义D 湖口起义 8.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B ) A广东 B 四川C湖北D 湖南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 A 《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的失败C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11.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鼎发动了抗日反蒋的(B ) 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 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 12.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A )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3.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去的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中条山战役D长沙战役 14.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B ) A佟麟阁B张自忠C戴安澜D赵登禹 15.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A ) A和平,民主,团结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6月挑起了全面内战,其起点是大举围攻(A ) A中原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山东解放区 17.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1947年12月,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民主党派是(A ) A中国民主促进会B九三学社C中国农工民主党D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C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20、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D )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21、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成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B ) A.加工订货B.公私合营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23、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C ) A.刘少奇B.薄一波C.陈云D董必武 24、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B )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注洪 【英文标题】A Review and a Prospec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作者简介】张注洪(1926-),男,山西万荣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作为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同史料研究的具体实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学科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生、建国初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活跃和迅速发展,开始形成初步的学科体系。当前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拓宽研究范围,完善学科结构,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方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研究和业务人员,使这一学科不断创新,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史学史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其萌生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时尽管中国近现代史阶段并未结束(当时习惯上把1840~1919年叫近代,把1919~1949年称现代,后来学界又将1840~1949年总称为近代,1949年以后称为现代)[1],学者们就着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传统史学方法研究中国1840年以后的历史;有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就产生了这段历史史料的研究。但真正把中国近现代史(即就以1840~1949年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范畴而言)作为一门学科完整地来研究,也只能在1949年以后,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同样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观以往,如果将1949年以后的历史也视作现代阶段(一些大学的现代史教学仍如此划分),那么从1949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在时段上又显得不完备了。因此,相对来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有了涵盖时段更长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今拟对这一学科的

历史文献

编年体 一.概述 1.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它可以给人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子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而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 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足发展 1)出现大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预先确立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序言》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立断代编年史书。《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十二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一,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一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一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文而发文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大论,评人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一个新高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3)编年体类型日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言行录;实录是一代帝王的编年大事记。二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 隋唐时期编年体进入一个低谷 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止个人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气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生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生的几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 两宋至清明复兴繁荣时期 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大,以往无法比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方法、编修凡例、工作程序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用3)使编年体足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

文献综述写法及结构教学提纲

文献综述写法及结构

文献综述写法及结构、常用句型 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标题格式: a) Effect of(因素) on(观测项目) 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研究对象) 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标题格式 d)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 常用句型: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祖国强大,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 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 5.3 常用句式: 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与…有关;…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产生…的原因有… ; 6 结语: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文献综述的写法 摘要阐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与作用,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如何撰写好文献综述的概念、框架以及步骤。指出了写作文献综述一般常犯的错误,并推荐介绍了文献综述的四个基本步骤:概述(归类)、摘要、批判、建议。 文献综述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它领域,对这个问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先行者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4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五次提到“核心素养”。2015年1月教育部组织专家深入探讨核心素养问题,并与1月至5月相继召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二至五次工作会议。未来可以想见,“核心素养”已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国家希冀借其重构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 2015年10月推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提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我认为,时空观念素养是五大核心素养的最前置部分,是涵养其余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素养。若时空观念素养缺失,其余素养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目前,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断层和普通高中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历史时空知识、时空思维能力、时空意识都很薄弱。 我以为,以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培育先行,全面推进五大核心素养养成,既可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又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正是基于此认识,浙江省一部分历史老师已经行动起来了,特别是以浙江省嘉兴市戴加平特级教师领衔下的名师工作室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4月18日,戴加平名师工作室“时空观念”专题研讨开出三个讲座一节课(慈湖中学徐峰之“浅谈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岱山中学五王全代之“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养成”、茅盾中学沈玉林“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元济高级中学田国华之“时空观念涵养方法”)这些已经在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峰老师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谈:一对历史时空观的认识。主要阐述部分学科专家的观点。二是历史时空观的培养策略。通过课堂教学片段阐述八点策略。王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教师教学能力文献综述

教师教学能力 相关概念鉴定: 1教学 学者赵风云[4] 赵风云. 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研究所,2010:6.】认为教学可从两方面进行诠释: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教学是教师把各种策略和技术运用在课堂上,它是一种课堂行为,从整体上来说,教学是对整个教学环境加以考察,理解老师,理解学生和课堂的任务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2能力 《教育大辞典》说到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各心理学工作者对能力进行了诠释:如曹宇巍把能力看成是一个人在活动的情景中,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能力为基础,对活动目标起直接影响作用,且在影响活动目标达成以及成果效应的个性心理特征。[5]曹宇巍. 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物理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系研究所,2009:13.康锦堂认为能力是对知识和技能具有驾驭能力,且能使活动能被顺利完成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特征。学者杨华:[6] 杨华.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以能力为目标[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研究所,2011:4.认为能力指人们在成功的做完某一活动或者任务时经常地,稳固地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整体的效应。 3教学能力 学者贺璐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以教师个人智力为基础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发展起来的完美结合。【【7]贺璐.浅析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J]. 改革与开放,2011(6):156-158. 学者周舒舒认为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能力,以及拓展能力,即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能力[8]周舒舒. 北京体育大学排球专项本科生教学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系研究所,2011:6. 二、教学能力研究的测量工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工具较以前多样化和丰富化,问卷主要分为自编问卷和经典问卷。 如罗刚,黄如凤[9] 黄如凤. 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调查[J].教师成长,2011,56(11):56.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大纲、师范生选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学实践中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用以测定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赵风云[4] 赵风云. 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研究所,2010:6.】在前人经典问卷的基础上自编关于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调查问卷以及借鉴Annelies Gilis, Mieke Clement, Lies Laga, Paul Pauwels和朱晓燕的英语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而制定的教学能力量表用以测定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发展现状;学者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10] 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基于 D 师范大学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1):74.自行设计了““关于

中国近代史学习方法

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以下介绍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 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 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 二、谐音法 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 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 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 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 例2.军阀割据时,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直隶)树(江苏)上,饿(鄂——湖北)得快干(赣——江西)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安徽)卤(鲁——山东)面(闽——福建),这(浙江)也全靠日本撑着呀! 四、歌谣法 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对仗工整,合仄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周育民(旧稿) 一、什么是口述史料? 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观其母冢,良然。”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 i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汉纪》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9-02-28T14:18:36.6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6期作者:范胜明 [导读]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的效果。因此,面对这一教育需求,教师应从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以及整体的时空概念,对高中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的信息,转变为直接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的梳理,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历史高中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因此,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才能够促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从而形成自身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达到高质量的历史课程的开展。 一、对学生的时间观念进行培养 1.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教师要想建立学生的时序意识,必须建立学生的时间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清晰的时间意识,才能够准确的思考实际的历史问题、了解时间概念,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时序的判断,使事件充分地放置到历史时空中。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和时间知识,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表、灵活运用历史年表和时间轴,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面对一些学生难以梳理清楚的历史事件时,应该充分利用时间的图标,进行时间的图表或者是事件的梳理,使学生能够去直接观察到历史事件时间的顺序以及因果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时序意识。 2.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开展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应充分的利用时间轴以及时间的图表这一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应提升学生自身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事件时间的梳理的学习中,教师应进行自身的示范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识,培养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培养 1.选取合适的历史的地图。教师在高中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应选取合适的历史地图,使用技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利用历史地图时,应充分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标注一些图例、标题、信息表等主要的信息,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的空间观念。 2.充分利用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直接的学习方式。能够将直观的环境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课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开发的通商口岸,对比这些通商口岸开发的影响以及特点,教师直接运用对比法,将历史的地图展示给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空间概念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抽象的空间信息,从而进行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处理地理信息时,将图标与文字的信息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刻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对学生开展整体时空了解的教学 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历史的事件构建、塑造历史时空,从而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时空,进行具体的表达,提升学生的学习的效果。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很难对某个历史时代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构建历史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这一历史情境中,对历史事件产生直观的了解与认识,进行自身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取一节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的、恰当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事件的重建,引导学生能够将自己放入某一时空当中,充分了解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使用,将抽象的历史时空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清晰的明白历史事件的发展以及演变,从而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了解历史时空特点,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达到预期的学习的效果。教师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重建历史事件的情景,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有利于学生梳理历史事件发展以及演变的规律,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历史素养以及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教师在开展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时空概念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条例清晰的体系,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宪贵谈历史教学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J].青海教育,2001,08-09。 [2]刘翠芬历史整合课堂的“时空转换意识”给学科整合带来的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3。 [3]黄牧航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J].历史学习,2007,07-08。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愈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的近代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夜的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这是一段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第二个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天覆地的三十年,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入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G_O_V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入入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耻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耻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除了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这两次农夫运动都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入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实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抵触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抵触;农夫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起来了,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曲折的斗争,颠覆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