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卫星发展

微小卫星发展
微小卫星发展

微小卫星发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航天器体积和质量的大型化、功能复杂化, 已导致航天器的研制、开发、生产、发射、运行和维护费用迅速膨胀, 而功能复杂化又使其技术上的可靠性和管理上的安全性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从而增加了失效概率。上述原因一方面使已经发展航天技术的国家面临资金紧张、项目风险性增大的严峻局面, 从而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又使一些计划发展航天高科技的国家或集团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与技术实力。。。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型光机电系统(MOEMS)为代表的微米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型卫星、纳型卫星甚至皮型卫星的实现成为可能。而现代社会信息化革命所带来的对利用空间技术获取和传输信息的新需求则成为推动现代小卫星发展的强大动力。总之, 现代小卫星的兴起是空间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小卫星的发展背景

50 年代~80 年代, 由于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不断提高, 用户对卫星容量需求的增加, 加上冷战时期各国空间预算普遍增加,所以卫星总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复杂化。从80 年代末开始, 卫星技术的发展呈两种趋势: 一是继续发展大型复杂化卫星,卫星的重量和成本都大幅度增加; 二是发展可快速研制、生产和发射的低成本小卫星。

小卫星迅速发展的原因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 高新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小卫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然结果。

(2) 冷战结束和军备竞赛的减弱, 使空间项目更加注重实效, 这促进了小卫星的发展。

(3)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卫星应用需求的迅速扩大, 也促进了以小卫星为基础的星座系统开发。

(4) 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发展小卫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5) 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都需要通过发展小卫星来实现。

(6) 提高发射频度、降低风险的需要。

微小卫星概念

在小卫星发展的基础上, 由于微小型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更进一步促进了小卫星向微小型化发展。美国航宇局将小卫星定义500kg 以下。英国萨瑞大学还进一步将100kg~500kg的卫星称为微小卫星( MINISAT ) , 10kg~100kg的卫星称为微型卫( MICROSA T) ,10kg以下的卫星称为纳米卫星( NANOSAT) 。纳米卫星还称固态卫星、硅微卫星, 其自身通常无法独立完成空间任务, 需要依赖分布式的星座或网络才能实现其功能。

用重量( 或者尺寸、经费) 来定义和分类现代小卫星具有清晰和直观的优点, 但却无法阐述现代小卫星的特点, 尤其是它与传统小卫星的区别。因此, 现又提出用功能密度( 卫星分系统单位重量的功能) 进行分类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又难于直观给出小卫星的概念。因此, 严格来讲, 现代小卫星又是卫星技术发展进步的一种表述。

微小卫星设计中的先进技术

微小卫星发展的本质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现代小卫星的功能密度, 它必须依靠微电子、微机械、轻质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 而要实现“快、好、省”的发展特点,则需要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途径, 特别是微型技术的采用。纳米卫星采用微型技术, 反过来又牵引了微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微小卫星将要涉及的技术包括:

(1) 先进微型化化学推进系统;

(2) 全新发射概念;

(3) 微型探测系统;

(4) 高集成度电子器件包;

(5) 高自主性星地操作规程;

(6) 简化定轨程序;

(7) 远距离下行数据的星载射频通信能力( 包括光通信能力) ;

(8) 轻质、高效太阳电池阵;

(9) 轻质、高输出功率蓄电池;

(10) 模块化电源系统( 包括微型核电源系统) ;

(11) 微型热传导及热控系统等。

推进技术

未来微小卫星推进系统中急需解决的重点技术有:

(1) 具有高效费比的微型固体燃料发动机;

(2) 微型液体燃料推进器( 采用肼或高级单元推进剂) ;

(3) 超低功率微型冷气推进器;

(4) 低成本燃料贮箱和燃料馈送系统部件;

(5) 液体低功率气体发生器;

(6) 用于姿态控制的微型固体燃料发动机。

发射技术

未来微小卫星的发射概念是, 由运载火箭先将载有数十颗微小卫星的部署母星( deployer ship) 发射入轨, 再由部署母星将微小卫星弹射出去。弹射方式可根据卫星完成其飞行任务所要求的不同姿态稳定方式而加以灵活选择。

制导、导航与控制( GN&C)

微小卫星对GN&C敏感器的要求是,重量低于~ ,功率低于,工作电压低于, 分辨率优于。具体的技术开发工作包括微型反作用飞轮、微型三轴磁力计、电磁体、双轴太阳敏感器和双轴地球敏感器等。

指令与数据处理( C&DH)

这部分涉及的主要技术有:

(1) 轻质、低功耗电子器件封装技术;

(2) 抗辐射、低功耗处理平台技术;

(3) 高性能、低功耗存储技术;

(4) 抗辐射、可刷新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技术。

电源系统

未来微小卫星电源系统的微型化趋势是将太阳能电池、蓄电池和功率变换器集成为1 个混合模块。这种模块可以将卫星的尺寸与重量减小1 个量级。

射频技术

微小卫星射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 1 种是完全自主, 无需接收装置;另1 种是采用“芯片接收机”技术, 并将其集成到星载设备中。

机械、结构、材料

(1) 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其研究目标是把目前部件的质量和体积减少到1/ 50。

(2) 多功能结构( MFS)微电子机械系统的用途之一是构建多功结构。而多功能结构技术是将许多单个部件制造成微型化部件, 再把它们组装到“灵巧的壳体”内,部件之间的连接线都用电路板的迹线替

代。

(3) 新型材料未来微小卫星将采用以复合材料为基础的结构( 如石墨环氧树脂等) 。与铝制结构相比, 复合材料可使卫星重量降低1/ 3,还可提高结构强度和刚性。

星上自主性与智能化控制

采用智能计算机进行星上全面管理, 能实现高度自主性。利用结构自适应神经控制器可随任意变化的情况自主改变算法, 通过结构工况的监视和神经控制器的再配置, 实现卫星结构的高度自主控制。应尽量利用软件来实现硬件的功能, 因为卫星软件可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升级, 提高卫星的自主能力。

模块化与多功能系统设计

在未来的微小卫星设计中, 构成卫星的最基本单元不再是分立的元器件、零部件,而是多芯片模块( MCM)及其组合(叠层式多芯片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将卫星功能系统设计成“功能块”(functional block) ,通过接口实现功能的隔离和连接, 进而构成多功能系统。

发展现状

世界状况

微小卫星体积小、重量轻、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方式灵活,在军事上有较大的应用潜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美国已发射重量在几百千克以下的多种小卫星和重量不足10千克的试验型纳卫星和皮卫星;、也在2000年发射了纳卫星;、、、、、韩国、、等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卫星。此外,、、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正在与航天大国合作研制小卫星或微卫星。[7]

中国状况

早在1995年,中科院就根据国家未来星地通信技术发展需求,提出要自主研制中国首颗重量100公斤以下的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及其通信系统。1996年,中科院微系统所提交了研制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及其通信系统的报告。1997年底,中科院正式通过了特别支持重大项目“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及其应用系统”的立项,准备研制一颗双向数据通信的小卫星“创新一号”。研制任务主要由上海微系统所和上海技术物理所等单位承担。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的上海微系统所在体制和机制改革上的推进,为“创新一号”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2003年10月21日,中

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创新一号”小卫星以存储转发的工作方式,实现全球范围的非实时低轨道双向数据通信。为提高抗干扰及增强保密性,卫星的通信载荷采用了扩频通信技术。卫星为太阳能电池贴装六面体的结构形式,采用重力梯度加磁力矩器主动姿控并辅加微型动量轮的姿态控制方案。卫星总重80余公斤,平均功耗30瓦。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1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也是中国第一代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对中国微小卫星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发展微小卫星事业的新局面也从此打开。

2008年9月,神七载人飞船的伴星又飞入太空,这是在继承中科院创新一号小卫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中国第一颗空间伴随微小卫星。随后,创新一号(02)星也于同年11月成功发射升空。[另外,中国还有许多大学、公司与参与研发微小卫星,如:清华大学、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共同研制的“清华航天一号”微小卫星,与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的航天东方红海特公司研制的“试验一号”和“试验三号”卫星,浙江大学的“皮星一号A”以及推出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等。[9]

发展方向

微小卫星主要有2个发展方向。一是研制轻型单颗卫星,这类微小卫星已经开始执行地球观测任务,提供达到军用分辨率的图像。美国空军未来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每颗将不超过100千克;二是将微小卫星组成星座,进行编队飞行,以代替昂贵的单颗大型卫星,例如天基雷达(SBR)

群、长基线信号情报(SIGINT)星座以及连接小型地面终端的通信卫星群等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 相信在座的大部分都只知道北斗时中国的导航系统,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呢?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

【CN209852603U】一种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432472.2 (22)申请日 2019.04.02 (73)专利权人 南京理工大学 地址 210094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200号 (72)发明人 张翔 刘磊 周晗琼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代理人 张祥 (51)Int.Cl. B64G 1/64(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包括卫星星体、适配器和基板,卫星星体的底面设置有伸出的连杆,适配器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凹槽,每个凹槽中设置有一个卫星顶簧,基板位于适配器的上部,包括固定于基板上表面固定设置的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分别配合设置有第一电磁铁吸片和第二电磁铁吸片,第一电磁铁吸片和第二电磁铁吸片分别与第一旋转杆和第二旋转杆的后端铰接,第一旋转杆和第二旋转杆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铰接,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分别卡接在一拉片两侧,拉片的中部与一拉杆的后端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电磁铁和电磁铁吸片配合的电磁解锁方式了实现微纳卫星的快速、稳定 的解锁分离。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9页CN 209852603 U 2019.12.27 C N 209852603 U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209852603 U 1.一种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卫星星体(1)、适配器(2)和基板(3),所述卫星星体(1)的底面设置有两根伸出的连杆(11),所述适配器(2)沿轴向设置有多个凹槽,每个凹槽中设置有一个卫星顶簧(13),所述卫星顶簧(13)的底部抵靠于所述凹槽的底面,所述基板(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块(24-1)和第二固定块(24-2),所述第一固定块(24-1)和第二固定块(24-2)均具有轴向通孔,所述第一固定块(24-1)和第二固定块(24-2)之间的所述适配器(2)的上表面设置有左拨叉转轴(23-1)和右拨叉转轴(23-2),所述基板(3)位于适配器(2)的上部,其包括固定于基板(3)上表面的基座(20),所述基座(20)的两侧上部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电磁铁(18-1)和第二电磁铁(18-2),所述第一电磁铁(18-1)和第二电磁铁(18-2)相对的两个端面分别配合设置有第一电磁铁吸片(19-1)和第二电磁铁吸片(19-2),所述第一电磁铁吸片(19-1)和第二电磁铁吸片(19-2)分别与位于二者之间的第一旋转杆(15-1)和第二旋转杆(15-2)的后端铰接,第一旋转杆(15-1)和第二旋转杆(15-2)在靠近后端的位置通过一小拉簧(21)实现弹性连接,一与所述基座(20)固定连接的连接片(16)通过设置于其两端的两个销轴(17)分别与第一旋转杆(15-1)和第二旋转杆(15-2)的中部铰接,第一旋转杆(15-1)和第二旋转杆(15-2)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滚轮(14-1)和第二滚轮(14-2)铰接,所述第一滚轮(14-1)和第二滚轮(14-2)分别卡接在一拉片(25)两端的与第一滚轮(14-1)和第二滚轮(14-2)配合的弧形凹槽内,所述拉片(25)的中部与一拉杆(10)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10)的前端与一顶块(6)固定连接,一被压缩的大顶簧(8)套设于所述拉杆(10)上,所述大顶簧(8)的前端抵靠于所述顶块(6)、后端抵靠于一与基板(3)固定连接的大顶簧固定块(9),所述顶块(6)位于一与基板(3)固定连接的顶块滑轨(4)内,所述顶块(6)的上、下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顶块固定轴(22-1)和第二顶块固定轴(22-2),所述第一顶块固定轴(22-1)和第二顶块固定轴(22-2)分别穿过左拨叉(5)和右拨叉(7)一端的上通槽和下通槽设置,所述左拨叉(5)和右拨叉(7)的另一端均具有一缺口槽,所述左拨叉(5)和右拨叉(7)的中部均设置有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左拨叉转轴(23-1)和右拨叉转轴(23-2)分别穿过所述左拨叉(5)和右拨叉(7)的通孔设置,所述卫星星体(1)的两根连杆(11)分别穿过适配器(2)的两个轴向设置的通孔后分别依次从所述第一固定块(24-1)和第二固定块(24-2)的轴向通孔以及左拨叉(5)和右拨叉(7)的缺口槽穿出后分别通过第一压紧螺母(12-1)和第二压紧螺母(12-2)压紧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2)沿轴向设置有4个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块(24-1)和第二固定块(24-2)与左拨叉(5)和右拨叉(7)接触的面为固体润滑剂二硫化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10)的后端为一开口结构,所述拉片(25)穿过所述拉杆(10)的开口结构后通过穿过所述拉杆(10)和所述拉片(25)的固定轴(26)实现铰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块滑轨(4)的滑轨延伸方向与所述拉杆(10)的轴向方向同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星体(1)的两根连杆(11)为圆柱形形的第一连杆(11-1)和第二连杆(1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纳卫星解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拨叉(5)和右拨 2

微小卫星发展

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航天器体积和质量的大型化、功能复杂化, 已导致航天器的研制、开发、生产、发射、运行和维护费用迅速膨胀, 而功能复杂化又使其技术上的可靠性和管理上的安全性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从而增加了失效概率。上述原因一方面使已经发展航天技术的国家面临资金紧张、项目风险性增大的严峻局面, 从而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又使一些计划发展航天高科技的国家或集团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与技术实力。。。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型光机电系统(MOEMS)为代表的微米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型卫星、纳型卫星甚至皮型卫星的实现成为可能。而现代社会信息化革命所带来的对利用空间技术获取和传输信息的新需求则成为推动现代小卫星发展的强大动力。总之, 现代小卫星的兴起是空间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小卫星的发展背景 50 年代~80 年代, 由于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不断提高, 用户对卫星容量需求的增加, 加上冷战时期各国空间预算普遍增加,所以卫星总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复杂化。从80 年代末开始, 卫星技术的发展呈两种趋势: 一是继续发展大型复杂化卫星,卫星的重量和成本都大幅度增加; 二是发展 可快速研制、生产和发射的低成本小卫星。 小卫星迅速发展的原因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 高新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小卫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然结果。 (2) 冷战结束和军备竞赛的减弱, 使空间项目更加注重实效, 这促进了小

卫星的发展。 (3)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卫星应用需求的迅速扩大, 也促进了以小卫星为基 础的星座系统开发。 (4) 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发展小卫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5) 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都需要通过发展小卫星来实现。 (6) 提高发射频度、降低风险的需要。 微小卫星概念 在小卫星发展的基础上, 由于微小型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更进一步促 进了小卫星向微小型化发展。美国航宇局将小卫星定义500kg 以下。英国萨瑞大学还进一步将100kg~500kg的卫星称为微小卫星( MINISAT ) , 10kg~100kg的卫星称为微型卫( MICROSA T) ,10kg以下的卫星称为纳米卫星 ( NANOSAT) 。纳米卫星还称固态卫星、硅微卫星, 其自身通常无法独立完成空间任务, 需要依赖分布式的星座或网络才能实现其功能。 用重量( 或者尺寸、经费) 来定义和分类现代小卫星具有清晰和直观的优点, 但却无法阐述现代小卫星的特点, 尤其是它与传统小卫星的区别。因此, 现又提出用功能密度( 卫星分系统单位重量的功能) 进行分类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又难于直观给出小卫星的概念。因此, 严格来讲, 现代小卫星又是卫星技术发展进步的一种表述。 微小卫星设计中的先进技术 微小卫星发展的本质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现代小卫星的功能密度, 它必须依靠微电子、微机械、轻质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 而要实现“快、

微小卫星的发展

微星之光 微小卫星的发展 石卫平 潘坚 (中国航天信息中心) 1 定义 □□国际上对小卫星的叫法有很多,如小卫星(Sm allSat),廉价的卫星(Cheap sat),微卫星(M icroSat),超小卫星(M in iSat),纳卫星(N anoSat),皮卫星(P icoSat),等等。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 R PA)则把这些卫星统称之为轻卫星(L igh tSats),美国海军航天司令部称之为SP I N Sat’s(Sin2 gle Pu rpo se Inexpen sive Satellite Sys2 tem s——用途单一的廉价卫星系统),美国空军称之为TA CSat’s(T actical Satel2 lites——战术卫星)。 实际上小卫星在航天事业的早期就有了,卫星发展最初就是从简单小卫星起步的。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大型航天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亦可发现小卫星的身影。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航天界兴起了发展小卫星的热潮。随着对小卫星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意识到仅仅以重量作为划分小卫星的依据是不够的,必须引入“功能密度”的概念。功能密度是指卫星每千克重量所能提供的功能。例如,每千克太阳电池提供100W功率,就比每千克太阳电池提供20W功率提高了4倍功能密度。按照功能密度划分,小卫星可分为简单小卫星和现代小卫星两种。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小卫星是指现代小卫星。 对于小卫星的分类有许多版本,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两种。美国航空航天公司(A ero sp ace)在1993年对小卫星、微卫星和纳卫星做了以下定义:小卫星是一种可用常规运载器发射的航天器,质量为10~500kg;微卫星定义为所有的系统和子系统都全面体现了微型制造技术,并可实现一种实用功能,质量为011~10kg;纳卫星是一种尺寸减小到最低限度的微卫星,其功能有赖于一种分布式星座结构来实现,质量小于011kg。不过目前更流行的卫星分类方法是英国萨瑞大学提出来的(如表1),本文将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表1 卫星的分类名 称质量(含燃料) kg 大卫星(L argeSat)>1000 中卫星(M ediSat)500~1000 超小卫星(M iniSat)100~500 微卫星(M icroSat)10~100 纳卫星(N anoSat)1~10皮卫星(P icoSat)011~1飞卫星(Fem toSat)<011 小卫星(Sm allSat)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研制、发射和应用各类卫星。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主力军之一。它的研制和发射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以及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就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并提出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这颗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1号,属于科学探测性质。它的任务是为此后发展中国的资源遥感、通信广播和天气预报等各种卫星取得必要的设计数据。 1967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1967年

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规定该卫星不小于150 千克(最终确定为173 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都超过了这些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研制运载火箭、建设发射场、研制卫星本体及其携带的科学仪器和建立地面观测网等。东方红1号卫星就是在攻克了结构系统、热控系统、能源系统、《东方红》乐音装置及短波遥测

微小卫星课后答案

《宇航技术的发展与微小卫星》课程期末考试作业要求 简答题: 1.飞行器在自由空间与惯性空间(在轨)的运动与控制有什 么不同? 在自由空间中,力改变方向后,速度改变且沿此方向运动; 在惯性空间中,外力使卫星速度改变后,不会按照切线方向,而是沿曲线进入另一个轨道。 2.卫星的轨道根据所在轨道高度不一样一般分为哪几种,对 地遥感卫星一般选取什么轨道? 按轨道高度分类: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高地球轨道。 对地遥感卫星一般为低地球轨道的太阳同步轨道。 3.卫星主要有哪些功能系统组成,为了适应空间环境,一般 要做哪些地面试验? 功能系统:位置与姿态控制系统、天线系统、转发器系统、遥测指令系统、电源系统、温控系统、入轨和推进系统。 地面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振动试验,声试验,旋转平衡试验,磁试验,热真空试验,热平衡试验,热循环试验,粒子辐照试验,紫外辐照试验。 4.为什么微小卫星是卫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有哪些特 点? (1)与大卫星相比,功能较单一,也因此易引发航天装 备思路的改革;

(2)是各国航天装备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3)与其它种类的卫星相比,微小卫星是未来攻防的主 要手段; (4)微小卫星的发展是微纳米技术发展的重要牵引,也是微纳米 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特点:体积小,质量轻,新技术含量高、研制周期短、研制经费低,且可以进一步组网,以分布式的星座形成“虚拟大卫星”。5.目前我国已开发通讯、遥感、定位导航、科学试验系列的 卫星,这些卫星的应用对国民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有那些影响,试举例说明,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气象卫星,为中国的天气预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时云图,尤其是气象卫星系统的业务运行,大大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每年减少经济损失几十亿元;卫星导航定位在我国的应用迅速发展,毫无疑问,智能交通是一个大规模的潜在市场,卫星导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测绘的各个方面,GPS的应用必

关于中国卫星的分析

分析报告中国卫星 股票代号600118 A股军工类 课程:投资分析 教师姓名:茅擎天 姓名;杨文健 学号:103422 2010-2011学年度

基本分析 ?宏观分析 虽然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影响还在,但是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在复苏当中,中国经济也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发展,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预计GDP(国内生产总值)还将保持10%的速率快速增长。虽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指数10月份达到%,11月份达到%,物价上涨较快,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但对于一个新兴市场来说,目前的通胀水平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国家也在努力出台措施抑制通货过度膨胀。 从先行指标货币供应量来看,货币是比较充足的。即使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对资本市场也不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上证指数达到了2900点左右,沪深300指数3200点左右,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上涨或下跌,估计春节过后,各个指数会进行新一轮的上涨。国家财政收入也是在不断增长之中,前9月全国财政收入逾万亿同比增%。今年我国财政收入可能超八万亿,有望成全球第二。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0年前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相对保持稳定。明年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避免剧烈波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放在了重要位置,其第七条建议就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性能力。 ?中观分析 空间技术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的政策是支持空间技术发展的,而卫星技术作为空间技术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国家未来卫星实业发展规划主要有: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 ——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步建立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开发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 ——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统一规划和建设各种卫星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在对地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业务化应用体系。 ——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微重力、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文研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地观测体系,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等是国家的发展目标。另外卫星数字电视产业在未来会有快速发展。2010年,仅卫星电视直播事业的发展就会为我国开辟一个不

小卫星及中国的小卫星计划

小卫星及中国的小卫星计划 谢佩玲①,关泽群①,李德仁② (①武汉大学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 430079;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 汉 430079) 摘要:近年来,小卫星的发展非常迅猛,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小卫星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最近几年各国用于遥感的小卫星的发射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小卫星的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中国的小卫星计划。 关键词:小卫星;分布式卫星;小卫星星座;编队飞行 1. 小卫星 小卫星因其成本低,开发周期短,技术日益成熟,近十多年来发展越来越快。在对地观测卫星中,小卫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1990年-2005年,美国NASA的对地观测项目中,小卫星已经占到发射卫星总数的42%。世界各国,包括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的小卫星产业。 通常把重量小于500kg的卫星称为小卫星,小卫星又分为:小型卫星(100kg-500kg)、微型卫星(10kg-100kg)、纳型卫星(1kg-10kg)和皮型卫星(0.1kg-1kg)。表1列出了各国遥感小卫星的发射及应用情况。 2. 小卫星星座 小卫星的发展已经从单颗卫星向分布式卫星方向发展,目前的分布式卫星主要有星座和编队飞行。 每颗卫星运行时只能覆盖地球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单颗卫星对同一地区的重访周期,最短也需要几天时间。多颗小卫星组成星座,协同运行,数据共享,可缩短重访周期,提高卫星的观测频率。 例如:灾害监测星座DMC,由5-8颗微型卫星组成,单颗卫星的重访周期是4天,组成星座后重访周期可缩短到24小时以内,因而能够提供快速反映的服务,以供政府部门和商业上的应用。DMC联盟由分属:阿尔及利亚、中国、尼日利亚、泰国、土尔其、越南及英国七国的组织机构之间合作组成,由位于Surrey Space Centre (UK)的SSTL(Surrey Satellite Technology Ltd.)领导,联盟的目的是通过DMC合伙人之间的合作,每颗卫星由各国独立拥有和运作,通过极大限度的资源和数据共享,使发展中国家获得实惠。DMC图像与路透社报警系统联合应用,可以为国际减灾委员会提供公开服务,作为国际资源协会(National Resource for Consortium)成员,每颗微型卫星都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遥感图像服务:农业监测、土地利用、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地质勘探等。 1本课题得到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30486045)资助。 - 1 -

现代微小卫星技术及发展趋势_詹亚锋

现代微小卫星技术及发展趋势 詹亚锋,马正新,曹志刚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摘 要: 微小卫星以其独特的魅力,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结合当前微小卫星的研究现状,分析 了微小卫星的技术特点,并结合它的特点,提出了微小卫星的设计对策.最后对微小卫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 微小卫星;多功能体系;微机电;卫星组网 中图分类号: TN9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372-2112(2000)07-0102-05 Technology of Modern Micro Sa tellite and Its De velopmen t Direction ZHAN Ya -feng ,MA Zheng -xin ,CAO Zhi -gang (Stake Key L ab .on Micr owave &Digital Communic ations ,Elect ronic Engine ering Depar tment ,T singhua Unive rs it y ,Be ijing 100084,C hina ) Abstract : Micro Satellite has attracted people 's interests because of its particular fascination .This paper anal yze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s of micro satellite according to its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summaries s ome des ign strategies based on its characters .At the end ,some viewpoints for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icro satellite are presented . Key words : micro -satellite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es ;MEMS (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 );satellite network 1 现代微小卫星简介 自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 以来,卫星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其家族也变得越来越庞大.卫星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星体重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种(表1). 纵观这4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卫星到大型卫星又到小卫星的道路.受技术的限制,人类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属于微小卫星的范畴,其重量  表1 卫星的分类大卫星>1000kg 中型卫星500~1000kg 小卫星100~500kg 微小卫星10~100kg 纳卫星1~10kg 皮卫星0.1~1kg 飞卫星 <0.1kg 只有50kg ,功能也极其简单.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卫星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是它 的体积慢慢扩大,重量逐步增加,造价越来越昂贵,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此时人们又逐步把目光投向了小型卫星.因为小型卫星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轨道低、发射容易、生存能力强、风险小,还有一点就是它的技术含量相当高.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微小卫星已经受到了各方面特别是经费有限而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学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外的许多大学已经研制并发射了自己的微小卫星,如英国的Surrey 大学等.国内若干所主要大学也正在加入这一个行列. 2 微小卫星的技术特点 微小卫星虽然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一般卫星类似,它包括如下几个部分:有效 载荷、控制、电源、结构、推进和测控等[1] .在传统卫星技术的基础上,随着微机械、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这些部分必将获得突破性进展.下面结合这几个部分讨论一下微小卫星的技术特点.2.1 有效载荷 微小卫星上的有效载荷随卫星的功能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但都离不开通信模块. 通信模块一般包括天线和转发器.天线按功能可以分为接收天线、发射天线、遥测遥控天线和用于星际通信的专用天线等.目前转发器几乎都是采用弯管式转发器,它对上行信号是透明的,只是做了简单的低噪声放大、变频和功率放大等处理后就直接由发射天线向地面发送.如果采取星上再生处理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通信质量.所谓星上再生处理技术,就是转发器对收到的上行信号进行信道分离、解调再生、信道译码等处理,从而恢复出地面的基带信号,并根据目的地址进行星上交换,然后进行信道编码、调制、信道合成等处理,把信号调整到对应下行目的地波束的相应信道上.这样处理之后可以获得如下几点好处:通过对数字信号的解调再生、信道的编译码,避免上下行噪声积累;采用多个点波束,每一个 收稿日期:1999-07-14;修订日期:2000-0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69772022)资助项目   第7期2000年7月电 子 学 报ACTA ELECTRONICA SINICA Vol .28 No .7 J uly 2000

2017-2021年中国微小卫星发射规模分析

2017-2021 年中国微小卫星发射规模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 年中国卫星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指出在2016 年全球发射的小卫星中,0-10kg 卫星78 颗,10- 100kg 卫星23 颗,100-500kg 卫星20 颗,小卫星数量占同期入轨航天器总数的57.89%,是各国航天重要的发展领域。从卫星发射数量上看,高潮继2015 年首度回落后,2016 年小卫星发射数量再次减少,但依旧处于历史较高发射 水平,连续4 年保持在120 颗以上。 2016 年小卫星发射量降低主要与2016 年9 月,SpaceX 公司的Falcon 9 火箭在测试时意外发生爆炸事故有关,事故发生后Falcon 9 火箭的发射任务全部中止,直到2017 年初才重新开始发射。全球卫星市场结构分析2016 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达到2605 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卫星制造行业收入139 亿美元,卫星服务1277 亿美元,地面设备制造收入1134 亿美元。其中卫星服务收入中,商业消费类收入为1047 亿美元,为整体收入的82%。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 年中国卫星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指出截止2016 年12 月31 日,全球共有在轨卫星1459 颗,分属59 个国家,美国拥有594 颗。所有在轨卫星里,数量最多的是商业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分别占35%和19%。过去的5 年,卫星数量增长47% (2012 年是994 颗),发射量增加53%,平均每年144 颗,多数是小于1200 公斤的小微卫星。卫星(特别是通信卫星)的平均寿命达到15 年,在轨卫星中有247 颗是2002 年之前发射的。静止轨道卫星数量520 颗(多数是通信卫星)。相关报告:2017-2021 年中国卫星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

现代微纳卫星发展与应用现状

摘要微纳感、此,文介导航微纳 关键1概及M 究热成部试验于微 发展(北要 在过去十纳卫星技术得通信、导航大力开展微介绍了国内外航姿控能力等纳卫星的发展键词 微纳卫星概述 卫星的发展MEMS 技术的热潮。进入2部分,广泛应验等诸多领域近几年,1微纳卫星范畴 展最具活力的现代北京市海淀区十几年中,随得到迅速发展航、空间科学、微纳卫星及其外微纳卫星的等方面进行了展建议。 星 微纳技术展经历了从小的迅速发展,1世纪后,随应用于数据通域。 图1~50kg 小卫星畴,尤其是1 的是立方体卫代微纳卫李明中国区友谊路104随着微纳技术展,逐渐从探索、新技术演示关键技术的研发展现状,重总结,在此基术 MEMS 技术卫星到大型卫星有效载随着航天技术信、数据传输1 2000-2013星发射数量呈~50kg 小卫星卫星,2013 年卫星发展明 姚娜 范春 国空间技术研号 北京514 (MNT)及微电索、试验阶段示验证以及教研究,加快其重点对微纳卫基础上,结合术 微纳卫星卫星再到小卫载荷的尺寸显术的发展,现输、地面环境年全球小卫星呈现逐年增长星发展活跃,年成功发射 1与应用现春石 研究院 42信箱222电子机械系统段转入业务化教育培训等诸其产业化进程卫星的供电能合微纳卫星的星平台 卫星的过程。显著减小,20现代微纳卫星境监测、空间星发射数量统长的趋势。20占国外小卫U 、1.5U 、 2现状 分箱,10009统(MEMS)技化、装备化运诸多领域得到程,具有十分能力、通信能的特点与发展。随着计算机世纪末出现星已经成为空间环境监测、统计 13年发射的星发射总数U 和3U 立方94) 技术的迅猛发运营阶段,并到了广泛应用分重要的意义能力、处理能展启示,提出机技术、微纳现了微纳卫星空间系统的重导航定位、的小卫星主要的近2/3。其 方体卫星共计展,并在遥用。因义。本能力、我国技术的研重要组科学 要集中其中,计 75

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精编

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精 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2002-3-19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从战略高度提出了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重大目标之——“数字地球”的构想,将空间信息技术向全民化、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推进了一步。随着国家和地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与成熟,以及高性能计算、联网处理能力的提高,美国和西方七国集团已把空间信息技术列为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实现全球信息社会(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GIS)的一个重要高新技术应用产业。 我国经过“八五”,“九五”的攻关研究,RS、GIS和GPS的综合配套发展能力开始形成,为3S走向

实用奠定了基础。在应用方面, 3S技术已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和资源调查等方面,为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宏观辅助决策信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技术应用逐步由国家行为向产业行业的转化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对这些新技术的认同和采用,越来越多的部门,已经正在将这些技术摆上部门业务化应用的日程,成为主管部门执法或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及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微纳卫星姿控软件实时测试系统

收 稿 日 期 :2013-01-11;修 订 日 期 :2013-03- 18. 基 金 项 目 :实时定姿一体化智能载荷技术资助项目 (No.2012AA1215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 (No. 201104127 ) Abstract:Totestthecontrolperformanceofattitudecontrolsoftwareinrealtimefora micro-nano satelliteunderhardwarelimited,areal-timetestingsystemfortheattitudecontrolsoftwareofmicro- nanosatellitewasestablishedandthecontrolsoftwarewastestedwiththeproposedsystem.Basedon thedynamicsandkinematicsofsatelliteattitude,theenvironmentinformationofsatellitetrajectory, andthemathematicalmodelofanattitudecontrolalgorithm,aflightimitationplatformforthemicro- nanosatellitewasdevelopedonaPC.Then,theefficientcommunicationlinkbetweenon-boardcom- puterandPC wasestablishedbyaControllerArea Network(CAN)andserialcommunication.The mainprogramoftheattitudecontrolsoftware wasalso modifiedasrequired.Finally,thereal-time controlperformanceoftheattitudecontrolsoftwareforon-boardcomputerwastested withthereal- timetestingsystem.Experimentalresultsindicatethattheattitudecontrolsoftwarecancompletethe initialcontrolstageandenterthebiasthree-axisstabilizationmodeby18446safterthesep arationof satelliteandrocket,whichachievesthestabilizationcontrolofmicro-nanosatelliteattitude.Inthebi- (DepartmentofPrecisionInstrument,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E-mail:kaichunz@mail.tsing hua.edu.cn DONG Kai-chen,ZHAO Kai-chun* ,ZHAO Peng-fei,YOU Zheng Real-timetestingsy stemfor attitudecontrolsoftwareofmicro- nanosatellite doi:10.3788/OPE.20132108.2008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V448.22;TP311.5 摘 要 :为了在硬件有限的条件下测试微纳卫星姿态控制软件的实时控制性能 ,建立了微纳卫星姿态控制软 件 实 时 测 试 系 统 ,并使用该系统对微纳卫星姿态控制软件进行了测试实验 。 根据卫星姿态动力学与运动学 、轨 道 环 境 信息与姿态控制 算 法 数 学 模 型 ,在 PC 机上设计开发了微纳卫星模拟飞 行 平 台 。 使用控制器局域网络 (CAN)和串口建立了连接星载计 算 机 与 PC 机微纳卫星模拟飞行平台的高效通讯链路 ,并对姿态控制软 件主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 。 最 后 ,基 于 该 实 时 测 试系统完成了星 载 计算机上姿态控制软件的实时控制性能测试实验 。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姿态控制软件在星箭分离后 18446s完成初始控制阶段并进入偏置对地三轴稳定模式 ,实现了微纳卫星的稳态控制目标 。 偏置对地三轴稳 定 模 式 中 卫星最低单轴姿态精度与角速度稳定度分别优于 ±1.86°和 ±0.048(°)/s,满足该模式控制精度与收敛时间的要求 。 关 键 词 :微 纳 卫 星 ;姿 态 控 制 ;实 时 控 制 ;实 时 测 试 (清 华 大 学 精 密 仪 器 系 ,北 京 100084) 政 董 恺 琛 ,赵 开 春* ,赵 鹏 飞 ,尤 微纳卫星姿控软件实时测试系统 1004-924X(2013)08-2008- 08 文 章 编 号

【科普】微小卫星:“小身材”有大作为

【科普】微小卫星:“小身材”有大作为 不久前,我国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和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纷纷将多颗小卫星送上太空。人们在关注新型火箭出炉的同时,也将目光停留在了这些“小身材”却有大作为的“乘客”——微小卫星上。 大家知道,国际上通常把1~10公斤的卫星称为皮卫星,10~50公斤的卫星称为纳卫星。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身材娇小的皮纳卫星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传统的大卫星相比,皮纳卫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皮纳卫星的功能密度比较高。科研人员在设计理念上更强调集成化、一体化,充分发挥软件功能,采用微电子、MEMS等现代前沿高新技术来提高卫星单位质量所能提供 的功能。 其次,皮纳卫星更适于卫星的星座、编队飞行等应用模式,并完成一些需要编队组网的特殊科学研究和应用任务。 最后,皮纳卫星的发射方式非常灵活,它们可以采用搭载方式和大卫星一起发射,也可以多星同时发射,以及在轨、空中发射等。另外,研制周期短、成本低也是皮纳卫星的一个显著优势。 皮纳卫星凭借体积和质量小、成本低等优势,通过组网运行,非常适合执行特定任务的在轨服务、单项技术试验、科学探

测和信号采集服务等。多颗皮纳卫星组成星座或编队飞行时就充分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优势。 例如,在面临观测基线增加的情况时,皮纳卫星拥有编队飞行的即时改编能力,必要时科研人员还可以通过增加卫星数量完成整个星座系统的原地升级。再者,在卫星编队飞行时,单颗卫星发生故障时,最多只会导致单颗卫星自身退役,而不会使整个星座彻底瘫痪,其余完好的卫星可以重新排列来弥补故障卫星的空缺,所以整个系统的生存能力很强。此外,星座还可以组成适当规模和间距的卫星群以满足特定的重 访时间需求。 与此同时,皮纳卫星拥有研制周期短和研制成本不高的特点,还非常适合进行批量生产,这对推动航天快速响应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发展包括皮纳卫星在内的微小卫星能极大地推进各项诸如MEMS技术、集成芯片技术、智能材料、纳米技术等 专项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开展航天工程培训和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1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尤其是几十公斤级的皮纳卫星层出不穷。比如,美国、欧洲等航天强国已经将皮纳卫星列为未来20年航天器的重点发 展领域;欧洲计划利用50颗立方体卫星来研究低层大气在 不同时空的关键参数…… 有数据显示,2000~2014年,全球共发射了1476颗卫星,

微小卫星发展

微小卫星发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航天器体积和质量的大型化、功能复杂化, 已导致航天器的研制、开发、生产、发射、运行和维护费用迅速膨胀, 而功能复杂化又使其技术上的可靠性和管理上的安全性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从而增加了失效概率。上述原因一方面使已经发展航天技术的国家面临资金紧张、项目风险性增大的严峻局面, 从而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又使一些计划发展航天高科技的国家或集团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与技术实力。。。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型光机电系统(MOEMS)为代表的微米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型卫星、纳型卫星甚至皮型卫星的实现成为可能。而现代社会信息化革命所带来的对利用空间技术获取和传输信息的新需求则成为推动现代小卫星发展的强大动力。总之, 现代小卫星的兴起是空间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小卫星的发展背景 50 年代~80 年代, 由于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不断提高, 用户对卫星容量需求的增加, 加上冷战时期各国空间预算普遍增加,所以卫星总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复杂化。从80 年代末开始, 卫星技术的发展呈两种趋势: 一是继续发展大型复杂化卫星,卫星的重量和成本都大幅度增加; 二是发展可快速研制、生产和发射的低成本小卫星。 小卫星迅速发展的原因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 高新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小卫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然结果。

(2) 冷战结束和军备竞赛的减弱, 使空间项目更加注重实效, 这促进了小卫星的发展。 (3)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卫星应用需求的迅速扩大, 也促进了以小卫星为基础的星座系统开发。 (4) 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发展小卫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5) 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都需要通过发展小卫星来实现。 (6) 提高发射频度、降低风险的需要。 微小卫星概念 在小卫星发展的基础上, 由于微小型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更进一步促进了小卫星向微小型化发展。美国航宇局将小卫星定义500kg 以下。英国萨瑞大学还进一步将100kg~500kg的卫星称为微小卫星( MINISAT ) , 10kg~100kg的卫星称为微型卫( MICROSA T) ,10kg以下的卫星称为纳米卫星( NANOSAT) 。纳米卫星还称固态卫星、硅微卫星, 其自身通常无法独立完成空间任务, 需要依赖分布式的星座或网络才能实现其功能。 用重量( 或者尺寸、经费) 来定义和分类现代小卫星具有清晰和直观的优点, 但却无法阐述现代小卫星的特点, 尤其是它与传统小卫星的区别。因此, 现又提出用功能密度( 卫星分系统单位重量的功能) 进行分类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又难于直观给出小卫星的概念。因此, 严格来讲, 现代小卫星又是卫星技术发展进步的一种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