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说课材料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说课材料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说课材料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说课稿

21.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过程、板书这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新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九年级上第21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继续体会方程是刻画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一般形式中的项和系数;

(3)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

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

教学重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它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

--概念归纳”的模式。指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请同学们阅读本章的章前问题---雕像的黄金分割问题,并回答:

问题1.这个方程属于我们学过的某一类方程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方程类型,复习方程的概念,元与次的概念,观察新方程,分析此方程的元与次,尝试为新方程命名.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某些实际问题的模型,体会学习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体系中合理构建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新知识.

问题2.这样的方程在其他实际问题中是否还存在呢?你能再想出一个例子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二次项产生的原因,从熟悉的实际背景中,很有可能从矩形的面积出发,设计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走向对一元二次方程产生的根源的探求,在编制情境的过程中,他们将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自己编制情境并列出方程,部分学生可以根据同学给出的情境去列方程,或者阅读课本上的实际问题.

2.拓宽情境,概括概念

给出课本问题1、问题2的两个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建立方程.

问题1如图21.1-1,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个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你说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全部比赛共有______场.若设应邀请个队参赛,则每个队要与其他____个队各赛一场,全部比赛共有___场.

由此,我们可以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化简得________________.

问题3.这些方程是什么方程?

师生活动: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语言转化成数学的符号语言,体会运算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学习建模.将列得的方程化简整理,判断出方程的次数.【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

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y=ax2+bx+c.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3.辨析应用,加深理解

问题5.请你说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师生活动:可以由学生举手回答,也可以随机选择学生回答,调动学生广泛地参与.追问学生所举的反例为什么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是什么方程?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举例,应用概念,从正反两个方向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在追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将已有的方程梳理成比较清晰的知识体系,如下:开发学生认识的资源,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深入理解同一概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收获,实现分层教学分层指导的效果.

问题6.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题略)

问题7.指出下列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题略) 例2.将下列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 (题略)

师生活动:(1)将方程去括号得:,移项,合并同类项得:,其中二次项是,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是,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是.教师应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系数的符号问题).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过程略.

例3.关于x的方程y=2x m+6x-9,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答案:m=2时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0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在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面前,通过辨析方程的元、次、项看清方程的本质,深化理解,淡化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记忆.

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教科书第4页: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掌握情况.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

(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21.1 ---1,2题.

五、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皇华初中李宏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就本章内容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的内容分析与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六个方面做一下简单的说明: 一、课程目标 现阶段的课程目标主要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总体要求,本章内容在这四个目标的体现主要是:1、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用方程进行描述;2、数学思考:能够对具体情景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能用方程刻画事物之间的关系;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4、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内容标准 在本学段主要设置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一元二次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本套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是继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之后,对方程的继续深入和发展,也是九(下)学习二次函数和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在本学段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在本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 1、通过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 次方程; 4、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 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5、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结果是否合理。 三、教材的内容分析与整合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本章共分5节,第一节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估计一元二次方程 的解;第2—4节分别研究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第5节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教材的编写体例:本章的教学内容是围绕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 解法展开的,为了体现数学模型的思想,本章内容重点突出了“问题 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在正文内容的设计上,注重选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 同一集合。 ?/B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A 或B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1.2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北京市育英中学的数学教师张洁.育英中学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普通中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研讨活动,向全国各省市的数学老师们学习,我深感荣幸.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的第2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计划设计、课时目标确立、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教学特色与反思等方面加以说明.恳请专家、老师们对我说课的内容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框架结构概述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对“次”的推广,也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在高中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

与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相比,一元二次方程由于三个待定系数的变化会产生较多的类型.需要根据方程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求解.该部分知识具有类型多、解法多、技巧高的特点,也是为学生营造“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契机. 2.课标大纲文献梳理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部分知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源远流长.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方程及其解法,学生小学就开始接触,进入初中后又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因此,学生对解方程

涉及的操作步骤及其数学原理都已比较熟悉.特别的,具有了通过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用到的平方根定义、整式乘法和实数等相关知识的储备.因此,当面对某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具备“自主发现和创造”的可能.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的角度,我所任教班级中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活跃,喜欢思辨,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意识. 但是,学生的 困难是,比起以往 的经验,一元二次 方程的系数多、变 化多,解法选择相对复杂灵活,在对已经学过这一章的其他同学的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面对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时,会优先选择公式法,或者直接对方程进行配方.比如这几道题目一个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公式法或配方法.学生的这种表现,是否与方程解法的教学顺序有关呢?如何解决学生过于依赖某种解法的问题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们尝试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逐渐感悟方程解法的变化.为此,我们做出了单元整合的设计.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面对具体的、新的方程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呢?将问题特殊化、将问题分类,就是必要和必须的了。这样,特殊化和一般化的过程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再发现、再创造”的平台,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计划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探究部分的教学做出如下探索: 方案1: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 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 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 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 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 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 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 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 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 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 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 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 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师用书)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1.体验由实例分析探究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的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培养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 2.掌握“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体会集合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 (2)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集合相等:只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才说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5.实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非负整数集、正整数集分别用字母R、Q、Z、N、N*或N+来表示.

对点讲练 集合的概念 【例1】考查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著名的数学家;(2)某校2007年在校的所有高个子同学; (3)不超过20的非负数;(4)方程x2-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5)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6)3的近似值的全体. 解(1)“著名的数学家”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个人是否“著名”无法客观地判断,因此“著名的数学家”不能构成一个集合;类似地,(2)也不能构成集合;(3)任给一个实数x,可以明确地判断是不是“不超过20的非负数”,即“0≤x≤20”与“x>20或x<0”,两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故“不超过20的非负数”能构成集合;类似地,(4)也能构成集合;(5)“一些点”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个点是否在“一些点”中无法确定,因此“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不能构成集合;(6)“3的近似值”不明确精确到什么程度,因此很难判断一个数如“2”是不是它的近似值,所以(6)不能构成集合. 规律方法判断指定的对象能不能形成集合,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明确标准,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能确定它是不是给定集合的元素,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 变式迁移1 下列给出的对象中,能构成集合的是() A.高个子的人B.很大的数C.聪明的人D.小于3的实数 答案 D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定稿)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说课稿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2级4班陈静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老师,大家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一小节第5页至第9页的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配方法”是学生接触到的的第二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它是以直接开方法为基础的一次深入探究,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拓展过程,又对继续学习后面的公式法有着指导和铺垫的作用。在“配方法”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高次方程、函数等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初中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地研究了完全平方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组奠定了基础。 基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教学难点:掌握配方法与配方法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 理解配方法,知道“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付家堰中小学刘家付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就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思路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特别的,八年级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就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心理上,老师应抓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很多,在学习了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解法的探求兴趣,进而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类比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上来,顺着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加以激发。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在探索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 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同时老师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十个教学环节:1、问题呈现;2、课前小试;3、情境导入;4、合作探究;5、知识小结;6、知识反馈;7、知识归纳;8、课堂检测;9、我的收获和疑惑;10、作业布置。 六、教学程序设计 1、问题呈现 (1)你对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在X轴上方、下方、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是怎么理解的? (2)用图象法解方程:2x - 3 = 0 (3)你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会想到哪几种解法? (4)你想过能否象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那样去用二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吗?该怎样去操作呢?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N表示自然数集,N*或N + R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两者必居其一. ∈,或者a M 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 M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 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8)交集、并集、补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0)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 ,,,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 [,),(,),(,],(,)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 a b <.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 x k k Z π π≠+ ∈.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3 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新华学校张玉芳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版九年级(上)第22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说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学方法、学法⑷说教学程序⑸说评价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 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⑵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 ⑴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⑵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四、说教学程序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⑶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⑷归纳小结反思提高⑸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举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5页的“问题1”和"问题2",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方程模型的建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比较一: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纵向比较得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首先,我对本节课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九年级上第二十二章第二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本节共3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用配方法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配方法”是学生接触到的的第二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它是以直接开方法为基础的一次深入探究,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拓展过程,又对继续学习后面的公式法有着指导和铺垫的作用。在“配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高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初中数学现行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技能:理解配方法,会利用配方法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配方。 数学思考:(1)通过对比、转化、总结得出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提高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否为1的分类处理,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解决问题:(1)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发现不同方程的转化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九年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分析归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会用配方法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配方方法的探索。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法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新知。因此本课主要采用的是“问题——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和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2、学法: 由于九年级学生已能按思维的概括去观察事物,观察的精确性、概括性有所提高,他们通过观察进而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并能把个别事物同一般的原理、规则联系。因此,本节课将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发现等活动,灵活地运用旧知识去研究新问题,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后到“乐学”。 三、教学流程分析: (一)复习提问,回忆旧知:

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课标要求: 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 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 流的能力.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 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2.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 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培养学生从 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 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 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 示法. 9.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 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 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 12.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说课稿】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3)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接开平方法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内容选自人教 版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一元一次方程第2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本节 课的教学进行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直接开平方法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起始课,直接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法。它的推导建立在平方根意义和开方运算的基础上,首先它配方法的基础,其次再求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等问题中都必须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这一届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体现了化归、类比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这一届不仅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一节课,更是让学生体验并逐步掌握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一节课。为此,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2或()2(p≥0)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并对其进行取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价值并意识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重 要性,理解直接开平方法的数学依据,并能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让学生经历由简 到繁过程,体验类比、化归、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 等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起始课,教学重点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 或()2(p≥0)的一元二次方程。难点是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 方程的“化归”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和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形式展开,利用已有的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比较合理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因此本课主要采用的是启发、探究式教学方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它既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延续.又为高中数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以及三个“二次”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奠定基础. 2、重难点的确点 重点: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互相转化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决问题; 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数学思考:运用类比、猜想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过程,认识到事物的互相联系与转化.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已形成的: 1、能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图象,有一定看图识图能力,并能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草图. 2、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有待形成、提升的: 1、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能力. 2、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和研究时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3、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和探讨法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 2、学法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活动1: 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有怎样的联系? 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最后分别从数与形这两个角度得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问题2:类比猜想一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师生活动:老师展示问题,学生回答.得出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函数值y=0时,则得到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若把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中的常量0变为变量y,则得到二次函数y=ax2+bx+c(a≠0). 设计的意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探索新知. (二)探究新知 活动2: 问题:如图,以4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h= 20t-5t2 问:(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师生活动:第(1)问师生共同分析,先用代数的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用图象法对此问进行解释和分析.第(2)问由学生分析并展示过程,同时让学生用图象演示为什只有一个时间小球的飞行高度达到20m?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从二次函数的性质(即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一个时间?剩下的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代表分析并展示过程. 设计的意图:让学生用数与形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3:小组合作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说课稿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计算技巧以及主要的数学思想,在本章教材中都有比较多的体现、应用和提升。我们从知识的横向联系上来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通过列、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而我们想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就要学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将其转化为一次方程,这就是降次。本节课由简到难的展开学习,使学生认识即配方法、公式法后又一种新的解法因式分解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具体方法。 2、学生学情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法的思想,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函数与集合 概念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Ⅰ)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Ⅱ)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3)图示法(文氏图):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5、“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 ∈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6、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2.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以及前三种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开平方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时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结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决,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渗透分类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式 二、教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的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铜锁亲自尝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导入——呈现问题——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说课稿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说课标说教材稿 陵城区郑家寨镇中学司艳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陵城区郑家寨镇中学的司艳红。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我将从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课程标准 (一)本章的课程目标 1.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求解其中的未知数为背景,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2.根据化归的思想,抓住“降次”这一基本策略,掌握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选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拓展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 3.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这种重要数学工具的基本能力。 (二)本章的内容标准(课程内容)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经历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 3.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4.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6.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二、说教材 (一)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1.体现整体性,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 人教版教材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例如,人教版教材为了体现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在的整体性,在八年级上册特意安排了“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 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它们的认识。人教版教科书改变了以往教科书“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而是按照“一次”和“二次”的数量关系,使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顺序螺旋上升。这样处理,一方面克服直线式发展所产生的不易理解消化的弊病,分阶段地不断地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等内容的认识,八年级上册的“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就是为此而特意安排的。

集合与函数概念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单元测试题 (纯属个人做法,如有不正确的请纠正) 姓名: 饭团 班别: 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在“①高一数学课本中的难题;②所有的正三角形; ③方程220x +=的实数解”中,能够表示成集合的是( A ) (A )② (B )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若{ {}|0,|12A x x B x x =<< =≤<,则A B ?= ( D ) (A ){}|0x x ≤ (B ){}|2x x ≥ (C ){ 0x ≤≤ (D ){}|02x x << 3、若{}{}0,1,2,3,|3,A B x x a a A ===∈,则A B ?= ( C ) (A ){}1,2 (B ){}0,1 (C ){}0,3 (D ){}3 4、在映射中B A f →:,},|),{(R y x y x B A ∈==,且),(),(:y x y x y x f +-→,则与A 中的元素)2,1(-对应的B 中的元素为( A ) (A ))1,3(- (B ))3,1( (C ))3,1(-- (D ))1,3( 5、下列各组函数)()(x g x f 与的图象相同的是( D ) (A )2)()(,)(x x g x x f == (B )2 2 )1()(,)(+==x x g x x f (C )0 )(,1)(x x g x f == (D )?? ?-==x x x g x x f )(|,|)( ) 0()0(<≥x x 6、 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则不等式 的解集是( D ) (A)(0 ,+∞) (B)(0 , 2) (C) (2 ,+∞) (D) (2 ,7 16) 7、若奇函数()x f 在[]3,1上为增函数,且有最小值0,则它在[]1,3--上( C ) A .是减函数,有最小值0 B .是增函数,有最小值0 C .是减函数,有最大值0 D .是增函数,有最大值0 8、如图所示,阴影部分的面积S 是h 的函数()H h ≤≤0。 H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