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春节习俗

土家族春节习俗
土家族春节习俗

土家族春节习俗

土家族春节习俗做煻糁

腊月里,做煻糁也是土家族人的一个重要的生活习俗。土家族煻糁是用糯米加工制成的。制作前取糯米浸泡一夜,用力搓洗,使之洁白发亮,然后将糯米用蒸笼蒸熟,将蒸熟的糯米放在一个特制的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竹圈里,竹圈放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然后借助手掌的力量,推压圆形竹圈内的糯米,使圈内糯米厚度均匀。将制成的圆饼轻轻移到要晒或用炭火烘烤的专用的地方。有的煻糁特别是用作礼品的煻糁,土家人还会用染成红、蓝等色的饭粒,精心摆设成各种字样,如红双喜、福、寿等字。有的一个煻糁堆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五谷丰登”、“丰衣足食”、“春色满园”等;也有的绘上山水、花鸟或花边图案。一切摆绘完毕后,取出篾圈,放在太阳光下曝晒数日,待饭硬结干透,即成为生煻糁。

杀年猪

过了冬至,土家人会选一个红煞日杀年猪,据说来年可以养大猪。土家族聚居区杀年猪的气氛也是热热闹闹的,屠夫这家进了那家出。杀年猪时会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一起撮一顿,被请的人家也不会客气。在土家族里俗有“鱼吃跳,猪吃叫”,就是说刚刚杀的年猪比其他什么时候的肉吃起来都要香。土家族每家每年都会养猪,一般每户养二、三头,多的也有养七、八头的。这

些所养的猪除了用于卖肉挣钱,土家族人总会留一、两头用于自家过年时用。杀年猪时,主人家要准备好一盆糯米接猪血,蒸熟切成片状烘干,或加入五香在洗净的猪大腿内慢火熏干,就可做成土家族人特制的风味食品“血粑粑”,或炒或煮,都特别好吃。屠夫将猪杀后,会将肉按其部位砍成一块块的,分猪头、猪腿、猪屁股和块子肉等。猪腿多用于给岳父岳母拜年时用。猪肉砍好后在肉的表面涂上大量的食盐,然后放在大缸或大盆里腌上一个星期时间,待腌透后,将这些肉挂在炕上以熏成腊肉(熏制腊肉的部分请参阅彭善斌撰写的《苗儿滩腊肉》)。

打粑粑

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其做法是先天晚上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洗净,泡上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将其分别滤干,用甑子将其分别蒸熟,然后,放在粑粑槽内用一丁字形的棒槌你来我往地打揉,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打得不见了颗粒、粘成一团糯米团时,打粑粑的男人用棒槌将其弄起来,做粑粑的妇女则伸出手将其接住,一起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手巧的媳妇将糯米团扭成大小合适的球形小团,分给其他制作粑粑的人。制作粑粑的人将这些球形小团放在一块特制的木板下均匀地用力压成圆饼,其大小一般有三种,经常用于食用的普通粑粑其直径两寸左右,厚一厘米左右。稍大一点的直径约为一尺,最大的约需要糯米三、五斤,甚至十余斤的,此种粑粑一般用于婚庆之类的喜庆日子。在粑粑快做完时,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被称为“破拢粑粑”,它既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的大方,并且,

这种粑粑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田姓土家族人祖先原有九兄弟和一个妹妹,妹妹嫁了后又多了一个女婿,由于他们强大的力量,皇帝担心他们独霸一方影响朝廷的统治地位,便派来官兵试图将其斩尽杀绝,官兵来时正逢腊月二十八他们打粑粑的时候,看到来势汹汹的官兵,弟兄们急忙将槽中打的粑粑分成几坨用簸箕端上山。官兵走后,几弟兄端着已经变硬而难以分开的粑粑回到家里,吃时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来吃和煎起来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居一方,生养后代,他们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为了纪念当年之事,此后过年时他们都制作几个这样大的粑粑用来分食,这种习惯也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承袭了下来,并渐渐变成了一种习俗。后来,这种粑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时才吃。

土家族春节禁忌土家族人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禁忌,这些禁忌特别在一些年长者中仍在遵循着。在土家族人中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的说法。从腊月中旬开始,土家人一见面,嘴里就要说着吉祥的话语相互恭贺。过年之前,要是与人发生争执,会被认为是极不吉利的事情,它将预示着在新年里办事“不顺”,特别是正月初一,这种禁忌更甚。腊月间,土家人无论有多大的隔阂,都不会“翻脸”,就连往日吵过架、拌过嘴的人们,此时也会抛掉前嫌,握手言和。

在腊月里打粑粑和做煻糁时,所蒸的米必须要一次成功,如果中途遇到波折就会被认为不吉利——来年不死人都会有其它灾害发生。杀年猪也必须一刀杀死,不能补刀宰杀,否则就会有凶

兆。在推豆腐时不能见四眼人(即怀孕者),否则以后会有灾祸发生。腊月的牛日被视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

土家族过春节意义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生活观念、思想情操和一定的宗教观念。透过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渊源。过赶年的习俗,表达了土家人对邪恶势力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能世世代代促使土家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断流传,而且也是土家族反抗压迫的备忘录。过赶年习俗中,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亲情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时间之长,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它对于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土家族的过赶年起着一种社会调节器的重要作用。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习俗民歌 土家族,这个居住在我国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主要从事农业,以织绣艺术作为妇女传统工艺,尤以“西兰卡普”闻名于世,爱唱山歌,热情好客的民族,其自身的文化真可谓丰富多彩而博大精深。一谈起土家族的山歌,就不得不提被宋祖英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土家族山歌的代表作——《龙船调》,其轻快活泼的曲调和带有民族方言特色的歌词展现了土家儿女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美满的生活氛围。土家族山歌的种类五花八门而各具特色。哭嫁歌作为其中文化内涵深厚的代表,也每每被搬上各地土家族旅游景点的舞台作为彰显土家族民族风情的代表作演出。说起哭嫁歌,就得追根溯源分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的表现 说起这哭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在远古的母系社会时期,社会上形成了“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的风气,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岸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常以泪洗面。而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出嫁本该是高兴的事情,新娘该是笑容满面的迎接它的到来,可土家姑娘却是用“哭”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因此,土家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会“哭”,便可从这几个方面解读。一是伤感离别,思念亲人:新娘通过哭嫁来表示自己对父母养育以及亲友陪伴的感激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离开父母远嫁他方,平日不曾给与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再现,回顾往事,新娘喜从悲中来,用哭起来表达自己的这份不舍与感恩。二是为改变了身份而忧虑自身的前途,婚嫁的盛行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了媳妇,这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改变,一方面让新娘为告别女儿角色而不舍往日生活,另一方面则是新娘为即将履行的媳妇职责而充满恐惧,在这双重忧愁下,土家姑娘选择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三是借“哭”来埋怨婚姻,诅咒媒人。正是花言巧语的媒人才把自己送进了婚姻的火坑,新娘在“哭”中痛快淋漓的借歌曲嘲讽谩骂媒人,同时也有对父母为钱势所动,不顾女儿幸福的埋怨。或是不愿离开父母,担心未来婚姻生活的新娘把一切不幸归结到婚姻上,埋怨婚姻的不自主,不仅唱出了内心的反抗之声,更是道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四是对男女地位不

土家人过年

土家人过年 时间:2017-01-06 11:17:17 | 作者:土家人过年 小时候,我们家每次过年都会去乡下我外婆那儿。外婆是土家族,于是汉族的我过的却是土家族的年。 腊月中旬,外婆便会同妈妈一起去集市买杀好了的年猪,回来做“刨汤”吃。“刨汤”就是用年猪肉做的一桌丰盛的菜,一家人围成一桌,有时还请周围的乡亲。男人们坐到一堆,为喝酒的事情“吵架”,不醉不归;女人们则慌着给自己的孩子夹菜;孩子们一个个都吃得满脸红彤彤的,嘴边偶尔还会粘有一两颗饭粒,引人发笑。 腊月下旬就该吃糍粑了。这是小孩子们很喜欢的食物。大人们把糍粑一个个堆放在火炉旁边,呈圆形。烤过一会儿后,原来硬梆梆的糍粑变成软绵绵、胀鼓鼓的了。孩子们顾不上去洗那双脏兮兮的小手,争先恐后地将手伸向火炉旁,用胖乎乎的小手用力扯开,然后把撕成两半的糍粑往装满糖的大碗里蘸一下,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了。 土家人有一个习俗,就是要提前一天过年,土家人叫做过“赶年”。为什么过“赶年”呢,听大人说,土家人的先辈为了躲避战乱,还有的说是为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迎战,于是就提前到阴历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直到现在土家族还保留着这个习俗。过“赶年”时,外婆会早早地做好一盘盘与腊肉、豆腐和萝卜有关的菜摆在桌上,等着我们回家团年。 到了大年三十夜,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炉旁边吃边聊,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些坐不住的小孩子就跑出去,找一块空地燃放爆竹。 初一到初五在吃每顿饭前,都要把碗筷放好,并往酒杯里倒上酒,举行“叫亡人”仪式,那是为了祭祀先人,不忘祖宗的恩德。“叫亡人”通常是让当家的晚辈主持,小孩子们不能站在旁边,也不能让人堵住路,应退让在一旁给亡人“让道”。这体现出土家族人民善良、有爱心、继承先辈优良传统的良好品质。 土家人过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本文是关于习惯的话题作文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土家族手工艺品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现在是小编为您整理的x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1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土家族的几个节日。第一个是过春节,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 “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 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第二个是赶年,“赶年”,或曰“提前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一个节日。汉族过年,是腊月三十。土家族过年比

汉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腊月大,为29天;月小,为28天。 若家里有亡人还要再提前一天过年,人们称之为过“赶年”。关于提前过年的来历,土家人有几种传说,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土家将士奉命出征到江渐沿海,参加抗倭,为不耽误战事,土家人提前一天过年,后取得“东南战线第一功”凯旋。过赶年便是从那时沿袭下来,让土家后人不忘记先辈的赫赫战功。 土家人过年时,要在堂屋神龛下摆祭品、敬家神、祭祖先。我们土家族的节日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介绍。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及风俗。 身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与风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贵州等武陵地区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热爱艺术的魔力,是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村里过喜事,都要请村里的艺术团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莲花等歌舞,并特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乐器伴奏。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结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们,旁观者与长者也要起吃宵夜。整个寨子沉浸在那高声激昂的歌声与人们大笑声和震耳欲聋的掌声中。 土家族食品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却有着香浓、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以小麦、红薯、土豆为副

湘西土家族

湘西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 、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 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 “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 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田 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 对象。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唐 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 侵、支援红军长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姓名:江凯 学号:2011160138 学院:医学院 班级:20111601班 摘要 这是一篇我通过查阅关于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相关书籍还有这三个星期老师的讲解写的关于土家族风俗文化起源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 关键词: 土家族、历史、文化 正文 一、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

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 1、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2、白虎崇拜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土家族先民在战争中所持武器均有白虎花纹。现今土家族也用白虎来驱邪、避灾。 3、民歌 薅秧、锄草、薅草,放牛、相爱、出嫁、死人、石工、扛工、土工、船工等,在土家族都有相应的民歌或者号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自称“毕兹卡”,用“舍巴”指摆手舞。他们语言丰富:父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1、土家族历史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 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 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二是土家族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全国获过大奖,有的还走出国门。土家文化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俗(中国传统节日)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的节俗(中国传统节日)土家族节俗,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春节。长阳岁时节日,一年之中,以时为序,首为农历正月的春节。 春节隆重的场面是团年和除夕。家家离不了美酒佳肴,庆祝团聚。除夕的夜晚,无论城乡,都兴守岁。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城镇人家则多烧白炭。“红火”预示兴旺。这个风俗大约是远古时的火崇拜的遗风。 一年之中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从子时交庚时的“除夕”紧接新正开门的“出天行”祈福开始的。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顿时,鞭炮声起,山鸣谷应。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趁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 同历史上元宵节一样,长阳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 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不象《长阳南曲·数灯》那样,一下数了99种,那只能是民间艺人的夸张。常见的是大红瓜灯、六角宫灯、莲花灯、兔儿灯、走马灯等。 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跑竹马、玩蚌壳精和划采莲船等。龙灯制作分青、黄、赤、白、黑五色,节数有九、十一、十三之分。表演花样有[二龙戏珠]、[云龙翻身]、[玉龙盘柱]、[金龙摆尾]、[四门穿花]等。表演最热闹的是五龙俱出,互斗雌雄,至时,大鼓大锣响彻天外,鞭炮雷鸣声震屋宇,声势格外壮观。据故老相传,县城龙舟坪时谣有“东门的青龙西关外的白,何家坪的‘黑臊牯’撩不得”之说。乡间,也有玩“草把子龙”的,俗称“瘟灯”,用茅草扎成。还有玩“板凳龙”的,即在板凳上装一龙头龙尾,一人手执凳脚而舞之,这些龙灯,小巧灵便,亦极富魅力。 3、土地节。时在二月初二日,俗传为土地生日。古代称“社祭”,社即社

土家族简史

土家族概述 作者:小敏彭彭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形成 土家族的族源在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则认她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第三认为她是有贵州迁来的乌蛮族的后代。多源论和主源论者的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族源形成的,土家族也不例。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了后来的众多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分为板楯蛮和廪君蛮。 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的又融合了彭、冉氏等其他民族成分的土家族逐渐开始形成。唐王朝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制,致使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等,纷纷涌现,得以壮大,从而发展成为上述土家族地区的主要姓氏,这也是构成今日土家族宗族制度突出的重要历史原因。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彭、田、覃、向,冉、马六大姓氏首领世袭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土家族稳定的共同地域最后形成。 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早在殷商时期,土家族人的祖先巴人就积极参加反抗历代奴隶主和封建王朝的斗争。《华阳国志》已有关于巴国军队的记载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执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后人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周之季世,巴国内乱,将军巴曼子许楚三城以平乱,事平,将军不与楚城,自刎以谢楚

少数民族怎么过春节

少数民族怎么过春节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 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 “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 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 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 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 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1、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

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 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春 节文化。 2、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 有的春节文化。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 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3、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文化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 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 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 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4、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 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5、除夕守岁踩岁

湘西土家族过年的一些过年习俗调查

湘西土家族过年的一些过年习俗调查 都知道,湘西的山水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知道湘西的民风民情是世界上最醇最酽的。当然,更知道湘西的人是最帅最靓的。可是,湘西的年俗,该是一幅怎样的风物?湘西的年景,该是一道怎样的风情?湘西的年味,又该是一种怎样的风韵? 湘西,是不是最美的一幅春联,飞在时间深处、贴在中国民间? 杀年猪 湘西的年,是最有味道的。湘西的年味,从冬月就开始了。 猪知道湘西的主人是不肯杀猪的,杀猪有专门的杀猪人。猪也知道主人的心和痛,就不在喊了,乖乖地被人拖上案板,一刀,就无声无息了。猪闭了眼睛对主人默念:来世再做认你做主人。 当人们把猪放进一个大木桶里把猪修好,提起来,挂在梯子上或放在案板上时,黑色的猪就焕然一新,变得白白胖胖的了。热漉漉的猪肉,轻轻一拍,猪肉就像风吹杨柳一样,一浪追着一浪的抖动,那真叫肥,那真叫嫩,那真叫鲜! 主人在猪肉前默默第站了许久,然后捡起一把猪毛,点燃一根布条,从大门外开始给猪喊魂,边念着猪的好,边说着自己的错,一直走到猪栏边,把猪毛和布条放下,表示猪又回到了栏里,回到了主人家。主人的心,也就稍稍安稳了。 然后主人就把杀猪人砍好的猪肉,分几块给邻居、亲戚和杀猪的人。让他们分享一下一年辛苦的殷实和温情。 熏腊肉 杀了猪。就是熏腊肉了。 湘西的腊肉全国第一好吃,就是因为熏制的过程特别复杂,特别原生态。他们把猪肉、羊肉或者牛肉、狗肉,先抹上盐,再抹上胡椒粉、花椒粉,然后,放在木桶里放上十天左右,让盐、胡椒、花椒的味道咬进肉里。咬好后,一块一块挂在火炕上,每天用柴火熏。一熏,就是好几个月。湘西多各种各样的杂木,各种各样的杂木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随着烟火熏到肉上,腊肉就有一种特别特别的香味了。特别是那些松枝、翠柏、檀木、桂皮和橘子皮等有特殊香味的木料熏制出来的腊肉,就更香了。 由于熏的时间长,湘西的腊肉没有一点水分,放上几年都不会变质,不会馊臭。吃的时候,用火把皮子烧烂烧焦,用热水洗净,那颜色就漂亮极了。皮子是金黄金黄的,肥肉是昕白昕白的,瘦肉则金红金红的,全都闪闪发亮!炒也行,蒸也行,全都肥而不腻,油而爽口,一锅腊肉,香断一村全街。 如果湘西人给你送腊肉来,不管是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鱼肉,还是野猪肉、山羊肉、斑鸠肉和猪下水,只要你没有民族禁忌,你一定要收下,那可是天下第一美味!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织锦概述 织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棉等纤维的织品。《汉书》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织锦有经纬起花和纬线起花,分别称为经锦和纬锦,此外还有经纬联合显花。 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彩斑斓,技术臻于成熟。汉代朝廷设织室、锦署,织锦供宫廷享用。至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古罗马等国。魏晋以后,蜀锦勃兴,在织造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唐代织锦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时,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元代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以大量生产加金丝的织金锦而著称。同时,民间作坊蓬勃兴起,江南织锦生产进入繁荣时期。经历民国时期动荡,新中国建立以后,织锦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中国织锦各种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土家织锦沿革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意为被面,“卡普”是花的意思,合起来即打花被面。流传至今的土家织锦是一种三重经线开口的通经通纬、反面挑织、纬线显花的民族锦。其经线俗称“站线”;挑织的纬线俗称“喂线”,又称“花线”。 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 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人特别是土家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华美积淀,也是土家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更是土家族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民间性是土家织锦与宫廷锦相比而存在的基本特征,它既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生活习俗,又美化了摆手舞、梯玛歌等节庆俗、婚俗、生育俗等。 (1)图案取材的丰富性 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一带,因为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僻居一隅、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保留了沿袭至今的土家织锦手工生产工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土家织锦技艺和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图案。 土家织锦现存植物、动物、器物、天象地舆、钩纹、汉文字和桃花移植类图案等160余种传统图案,其丰富多彩在全国民族民间织锦中是名列前茅的。其中器物类的桌子、椅子、锯子、茶盘、磨盘、窗格、背篓、大小秤钩、龙船,甚至粑粑架、豆腐架等皆以织锦花纹的形式出现在图案中,这在全国民族民间织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体现了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土家人对贫穷但不失温馨的家庭的眷恋,

魅力重庆两江游导游词

魅力重庆两江游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伙儿好!欢迎您登上123号游船,参加“魅力重庆·两江游”开心之旅!重庆是闻名的桥都。拟建、在建和差不多建成的两江大桥就有34座之多。其中,位于主城的就有16座,建筑风格各异,因而重庆又可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各位,我们游船如今的位置是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你看,我们正处于两江、三区、四岸的中心位置。我们游船的右面是长江。长江全长6403公里,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左面是嘉陵江,全长739公里。我们游船背靠的是渝中半岛,嘉陵江的对岸是江北区,长江的对岸是南岸区,呈三脚鼎立之势。重庆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重庆cbd中央商务区就横跨在这两江交汇的“金三角”地区。目前,作为重庆cbd硬核的渝中区解放碑cbd建设已初具规模。cbd0.9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拢了全市90%驻渝金融、保险、证券公司总部;全市2/3的驻渝境外银行、保险机构;全市3/4的驻渝世界500强企业和所有外国驻渝领事机构。解放碑cbd区域内拥有目前中国西部最高的建造世贸中心、最大的商业步行街,汇合了中国西部最大的零售商、最大的批发商、最大的超市、全国最大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和设施档次最高的商务机构。地区日均人口流量超过30万以上,重大节假日人口流量峰值超过90万之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西部第一街。与之相比邻的重庆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作为解放碑cbd的核缘部分,其商品辐射三峡库区、云、贵、川、陕、藏等200多个市、县,年交易额近百亿元之巨,名列全国百强工业品批发市场前十位,雄踞中国西部之首。重庆是双重喜庆的意思,自古以来算是一块吉祥福地,相信她一定会给你带来好运。我们欢迎各位朋友前来旅游观光,考察投资。重庆欢迎您!welcome to chongqing!1、朝天汇流各位,我们如今站在游船上,凭栏远眺。我们看到的是久负盛名的朝天汇流的胜景。你看,长江从右路涌来,嘉陵江从左边淌过。两江急撞,激起滚滚波涛,其势如万马奔腾,浩浩荡荡,争流而下,气吞万里,蔚为壮观。大有别尽长江滚滚来,奔流到海别复还之势。古诗“千顷波涛汇东流,雄吞双江入胸中”即是描绘“朝天汇流”景观的点睛之笔。观两江之潮汹涌澎湃,听两江之浪涛声霍霍,常常给人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催人奋进。“朝天汇流”因水涨水降,季节别同而景观各异。夏季江水汹涌澎湃,如野马分鬃。尤其令人称绝的是,嘉陵江水碧绿而清亮,长江水红褐而浑浊,泾渭分明的成语成了它最好的写照。而到了冬至初春的枯水季节,莽莽江水,变成一泓细流,扬子嘉陵如两姊妹携手谦让,悠悠东行,显现出另一番风韵。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文尔雅,千万年来“朝天汇流”算是如此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小南海导游词·重庆城市游导游词·导游词三峡工程导游词·神农架导游词。 2、朝天门的故事各位,我们游船如今停靠的位置是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您知道朝天门码头什么原因叫朝天门吗?这个地方面还有一具故事呢!相传明朝初年,在当时的旧城址砌筑石城,按九宫八卦之数建城门17座。朝天门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古渝雄关”,因城门面朝当时的帝都南京,此地也就成为迎接京城来渝送旨的朝廷官员的地点,皇帝乃天子,故名朝天门。从此,朝天门作为重庆的门户,扼守两江汇集的要地,历经了五百多年的沧桑,见证了重庆城的进展。1997年直辖后的重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朝天门修筑广场,扮靓新重庆! 3、朝天门广场朝天门广场是新重庆的一大标志性建造。各位刚才上船经过广场时差不多看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题写的“重庆朝天门广场”七个闪闪发亮的鎏金大字,它表明了总书记对新重庆寄托的殷切希翼。朝天门广场工程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观景广场、护岸梯道、交通广场和周边环境配套四大部分组成。观景广场是朝天门广场核心部分,面积1.7万平方米,以壮观、亮丽、伟岸立意,取两江环抱、自然地形之势。广场地面典雅慷慨,植物四季常青,灯饰喷泉动如流云,艺术小品形态各异,并建置有残疾人通道和旅游停车场;整个广场造型如一艘差不多启航的巨轮,蕴含着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文化、孕育巨大生机活力的新重庆,满载3100万各族人民的希翼,驶向更加美好的以后。护岸梯道是朝天门观景广场的基础部分,呈圆弧形状,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 服饰 土家人曾有过男女都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椎发,装束一样的阶段。大约在清"改土归流"后男女的装束才有了差别;解放初,除女子由穿裙改为裤子外,其服饰在200年间变化不大。 土家妇女的头上缠着7尺或14尺长的成圈形的墨青丝帕或布帕,上装为矮领、左衽大襟、大袖的麻质和棉质短衫,由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缝纫而成。老年妇女喜欢青、蓝色的布衣,只在两衣角绣些花卉图案,女装的衣领高五分左右,上面有三条花带,叫"三股筋",托肩在外,托肩外缘和外缘下的衣襟边缀上一条宽青边,边下再贴三条等宽的五色梅花条,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平时,妇女穿的上衣,有无领和矮领,长襟和短襟两种,在一片素色的衫底上,托肩及衣襟边都压有另一颜色的布条。衣襟的左右角或一角,有的绣着小花朵,袖口也压上两条另色的布条。已婚妇女袖口较大,把衣袖卷上以便幼儿吸乳。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裤脚处滚上梅花条。 妇女的首饰多而富有特色。除发髻上的银钗外,在着盛装时,还戴各种式样的金银发花和"灯笼"、"瓜子"、"单环"、"两环"等银耳环;胸前右衽扣上"银环",在环上挂着八串银链,在链上系着银牌、银铃、银牙、银挖耳,手腕上戴手圈,手指上戴戒指。

男子服饰比较简单,把头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成"人"字形,过去还在左耳穿耳环。青年男子喜穿对襟短衫,钉上七对、九对、十一对不等量的扣子。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压素色布条"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俗称"鸦鹊褂"。男子穿白布围脚和青、蓝布的大筒裤,在膝至踝上缠"布裹脚"。 "西兰卡普" 土家族的土花铺盖"西兰卡普",史称土锦,也叫"溪州斑布",是用以做服饰和被面的实用艺术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为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姑娘所创。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都是"西兰卡普"制品。它质地厚实,经久耐用,是一种美丽的实用装饰品。心灵手巧的土家姑娘们,十几岁就登上简单的木织机,开始编织"西兰卡普"作嫁衣。"西兰卡普"编织精巧,色彩鲜明,花纹朴素绚丽,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编织者可以随心把自己所喜爱的图案和彩线织上去,所以每一段制品都各有特色。据说图样多达二三百种,内容多为飞禽走兽、喜鹊闹梅等。姑娘织的最后一块"西兰卡普"往倾注她的全部才能,因为这将用作出嫁时的盖头,赶歌舞会的披风,若丈夫远行,使用来包衣物,让它永远伴随亲人。 湘西土家族的婚娶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结婚前一天新娘正

演讲稿-魅力巴渝

爱我山城,魅力巴渝 宣传部:张语贤 有时候会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一直待在重庆的时候会觉得厌倦,一有机会便想到别处走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当翻过了西北的山,游过了东南的海,体验了上海的华灯初放,目睹了北京的人潮涌动,最后,还是会感叹一句:还是我们重庆好! 曾经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见过许多美景。看过心思奇巧的江南园林,领略过风情万种的丽江古城,但是站在他乡的街头,却愈发地想念起重庆的坡坡坎坎和美丽山水。 这是一座魅力之城,重庆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依山傍水,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重庆独特的地形地势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也成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景致。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这就是古镇磁器口的生动写照,因明清时期生产、转运青花瓷器而得名。古镇始于宋,清末民初兴盛一时,当时的盛况可用一句话形容:“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磁器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荟萃了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巴渝民俗文化、陪都文化、饮食文化等诸多精彩元素,并以其原始、纯朴的风貌与近在咫尺的都市繁华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世外桃源般的冲击和感受。 与磁器口古镇相比,文峰古街则是另一种安静的美丽,夕阳下的文峰古街安谧静美,我经常会一个人走路到文峰古街,带上单反,在

古街的精美的小店里穿行,亦或是在古街旁一个不起眼的甜品店里坐上一个下午,静静地感受这浓郁的古风情怀。 洪崖洞是巴渝文化和重庆城市人文的一条根脉。有人说,嘉陵江畔的洪崖洞是站着的巴渝文化,洪崖洞反映了重庆人坚韧顽强的意志,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庆城市精神的象征,拥有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再现了老重庆风貌,“吊脚楼”依山就势、沿江而建,也使得洪崖洞成为了重庆一张亮丽的名片。 看完了厚重的古建筑,我们再一起来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提的是武隆的天坑地缝,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区,世界最大的天坑,也是长江三峡成因的活化石,天坑口四面绝壁,如斧劈刀削,宏伟壮观,坑中有无数幽深莫测的洞穴和一条汹涌澎湃的暗河。 天坑地缝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丹青长卷,石林、溶洞、瀑布、天生桥、发育完整的地下暗河、洼地、竖井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崇山峻岭中清澈碧透的涓涓溪流,原始草场和繁茂的森林,组成了一个世外桃源的人间仙境。 如果在城市中呆得烦闷了,不如待到山花烂漫时来一次乡村旅游,阳春三月,正好是百花争相开放的时候,满山遍野的桃花,李花,油菜花足够让人大饱眼福,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呈现出好一幅“桃红,李白,菜花黄”的繁盛景象。 山城夜景是重庆一张靓丽的名片,有说“纵有马良玲珑笔,难画山城不夜景”,的确,重庆夜景文明已久,在清乾隆年间就被誉为“巴

土家族的生活习惯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土家族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包谷饭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长阳土家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长阳土家族的独特民俗风情 我生在,长在,工作在,但作为巴人土家族的后代,对我的老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土家这个民族自然有些好奇。从儿时起,只要有机会回到老家,都会对土家这个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做一番探究。 发祥佷山的民族一定有“奇” 八百里清江横穿长阳,人类在清江流域的活动从未停止。据史料记载,在旧石器时代,大约在18.5万年的“长阳人”洞穴中,茹毛饮血,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披荆斩棘,开疆扩土,成为一方部落首领,这就是土家族的祖先。 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西南约30公里,距清江隔河岩水电站25公里有一座山,名为武落钟离山,又称佷山。相传,武落钟离山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及掷剑称王的地方。整个山体若浮湖面,山下四面环水,碧波荡漾,岛上五峰错落,巉岩磷立,巴人遗迹犹存。 《后汉书》中关于巴人祖先廪君是这样记载的:"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 巴人首领廪君就是从这里率领他的部落走向四方的。一直以来,武落钟离山被视为湘、鄂、川、黔等地土家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 土家人的独特,表现在民族的性格上,他旷达又哀怨,他野性也

贤淑,他粗犷还细腻,他理性并感性,他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本民族的文字。三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田华在《从土家人的性格看土家文化性格》中写道:“土家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容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其从性格表现出来的外显,笔者认为有如下容:旷达与哀怨,野性与贤淑,粗犷与细腻,理性与感性。” 土家姑娘出嫁一定要“哭” 长阳土家族民俗民风多种多样,有哭嫁、跳丧舞(打丧鼓)、摆手舞、吹打乐、花鼓子、南曲等等,其中哭嫁可谓是中式咏叹调。 在土家族,姑娘出嫁是一定要哭的,而且是一门传统艺术,有着渊远的历史。而今土家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婚恋自由,传统的哭嫁现象逐步表现并发展成为一种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亲朋好友前来送别,新娘要哭;娘家人为新娘置办了嫁妆新娘也要哭;新娘出嫁的当日更要哭。因为,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哭是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倾述。哭的形式可以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会哭的姑娘一个月不哭词不带重复,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过去、哭现在、哭未来。哭嫁的高潮当属新娘出嫁的日子,新娘会邀请几位要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哭的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相互鼓励、劝慰的话语。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土家姑娘是用“哭”这样一种形式在倾诉心中的情感,琢其蕴则意蕴丰富。 由国家一级导演友龄执导,郭凯敏、马以、倪青、雷婷等知名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