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1993将我国划分为五个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区域: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图1采用,具体划分条件和设计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1]

图1 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

表1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将严寒地区又分为A、B两个区,各主要城市的公共建筑气候分区见表2.

表2 主要城市所处气候分区[2]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依据不同的供暖度日数(HDD18)和空调度日数(CDD26)范围,针对居住建筑将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气候分区进一步分成为表3所示的五个气候子区。

表3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子区[3]

参考资料:

[1]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1993

[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3]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是出于使建筑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的目的,而在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对我国进行的气候区划分。建筑气候区划包括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 区划背景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地理纬度、地势等条件的不同,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因此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建筑的节能设计都有对应不同的做法。炎热地区的建筑需要遮阳、隔热和通风,以防室内过热;寒冷地区的建筑则要防寒和保温,让更多地阳光进入室内。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关系,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中国划分为了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并对各个子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 区划原则 建筑气候区划属于应用性部门自然区划, 其区划原则一般有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及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等三种不同的原则。本标准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区划的分级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是基础性区划,主要用于宏观控制, 为了便于应用, 分级不宜过多, 本标准按二级区划系统划分。一级区划为7个一级区, 二级区划为20 个二级区。一级区反映全国建筑气候上大的差异、二级区反映各大区内建筑气候上小的不同。 一级区划指标 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特征和要求 第Ⅰ类筑气候区 1、建筑气候特征 该区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促凉爽; 西部偏于干燥, 东部偏于湿润; 气温年较差很大; 冰冻期长, 冻土深, 积雪厚; 太阳辐射量大, 日照丰富; 冬半年多大风。 2、建筑基本要求 (1)该区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可不考虑防热。 (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使建筑物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JGJ24-8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试行) 主编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试行日期:1986年7月1日 关于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为部标准的通知 (86)城设字第71号 为适应城乡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需要,根据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安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JGJ24-86,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试行。试行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编制说明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简称《规程》),是根据原国家建工总局(80)建工科字第385号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会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浙江大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河南省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等14个单位组成《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共同编制而成的。 《规程》由总则、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要求、围护结构保温设计、围护结构隔热设计、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6章和7个附录组成。《规程》是在总结建国35年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施工、科研和使用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并吸取国内外在建筑热工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建筑热工规范中的优点编制而成的。 《规程》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出发,强调提高建筑功能和使用质量,保证基本的热环境功能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为建筑热工设计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本《规程》是我国首次编制的有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性文件,和以往习惯使用的方法相比,对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其要求,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的验算,窗户层数、面积及气密性,地面热工性能,隔热设计标准以及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附录部分提供了计算参数和方法,可以结合规程正文,对照使用。在使用本《规程》过程中,如发现某些条文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直接函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 目录 主要符号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

中国气候图

中国地理填图练习2(气候及重要分界线) 一、在下图中试着描绘下列分界线 ①人口②一二级阶梯③二三级阶梯④秦岭淮河一线 ⑤干湿区分界线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⑦太阳能分界线⑧草场、农区和牧区分界线 二、在下图中填注中国的温度带与干湿区,并注明夏季和冬季最高温及最低温出现地区的代号和名称 三、在图中填注我国雨带的位置及时间 四、在图中填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

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太行山脉。(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秦岭。(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大巴山脉。(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古长城。(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淮河。4.气候界线(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6)太阳能分界线:大兴安岭-北京西-兰州-昆明-折向西北到西藏南部。 5.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长城。(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横断山脉(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7.自然地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农业活动界线:(1)草场、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9.行政区界线:(1)南疆与北疆(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2)湖北省与重庆市:巫山。(3)福建省与江西省:武夷山。(4)广东省与湖南省:南岭。(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脉。(6)甘肃省与青海省:祁连山脉。(7)四川省与陕西省: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1)秦岭一淮河一线:南方北方的分界线 气候:①大致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⑥≥10℃积温4500℃等值线经过地方地形:①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分界线②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河流:①河流有无结冰期、流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分界线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土壤:棕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植被及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对应自然带的界线农业:①农业水田与旱地②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③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2)大兴安岭: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主要符号 Ate——室外计算温度波幅 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 Aθi——内表面温度波幅 α——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B——地面吸热指数 b——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 c——比热容 D——热惰性指标 Ddi——采暖期度日数 F——传热面积 H——蒸汽渗透阻 I——太阳辐射照度 K——传热系数 Pe——室外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Pi——室内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R——热阻

Ro——传热阻 Ro.min——最小传热阻 Ro.E——经济传热阻 Re——外表面换热阻 Ri——内表面换热阻 S——材料蓄热系数 te——室外计算温度 ti——室内计算温度 td——露点温度 tw——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tsa——室外综合温度 [Δt]——室内空气与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Ye——外表面蓄热系数 Yi——内表面蓄热系数 Z——采暖期天数 αe——外表面换热系数 αi——内表面换热系数 θ——表面温度,内部温度

θi.max——内表面最高温度 μ——材料蒸汽渗透系数 νo——衰减倍数 ν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 ξ0——延迟时间 ξ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 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ρ0——材料干密度 φ——空气相对湿度 ω——材料湿度或含水率 [Δω]——保温材料重量湿度允许增量 λ——材料导热系数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第1.0.3条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完整版)建筑热工学习题(有答案)-15

《建筑物理》补充习题(建筑热工学) 6. 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 n 、水泥膨胀珍珠岩 哪一组是正确的(B ) ?1、钢筋混凝土; (A) n 、v 、i 、w 、川 (B) v 、n 、 川、W 、I (C) i 、w 、川、n 、v (D) v 、n 、 W 、川、I 7.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 (A) 30~70 % (B) 50~60% (C) 40~70% (D) 40~50% 8.下列陈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 A.铝箔的反射率大、黑度小 B.玻璃是透明体 C.浅色物体的吸收率不一定小于深颜色物体的吸收率 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大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 9.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 A.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弱 B.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强 C.相差极大 D.相差极小 10.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 面积的导热量,称为( )。 1m 两表面的温差为 1 C 时,在一小时内通过 1m 2截 A. 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1. 下面列出的传热实例,( )不属于基本传热方式。 C. 人体表面接受外来的太阳辐射 D.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 1. 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A . 0.28~3.0 (B) 0.38~ 0.76 2. 下列的叙述,() )微米。 (C) 0.5~1.0 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天空和云层的散射 (C)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3. 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 (C)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 4. 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 (A)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 (C)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 5. 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 量传递称为( )。 (A)辐射 (B)对流 (D) 0.5~2.0 (B)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D)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 (B)扩大绿化面积 (D)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是不正确的。 (B)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D)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 (C)导热 (D)传热 ;川、平板玻璃;W 、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V 、胶合板 A. 热量从砖墙的内表面传递到外表面 B. 热空气流过墙面将热量传递给墙面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温度对建筑的结构还有材料选择的影响,属于工程范围,这里不再介绍。 2.2 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建筑热工学_习题(有答案)_15

《建筑物理》补充习题(建筑热工学) 1.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围是()微米。 A.0.28~3.0 (B) 0.38~ 0.76 (C) 0.5~1.0 (D) 0.5~2.0 2.下列的叙述,()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 天空和云层的散射(B) 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C) 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D) 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3.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 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B) 扩大绿化面积 (C) 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D) 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4.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是不正确的。 (A) 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B) 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C) 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D) 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5.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 量传递称为()。 (A) 辐射(B) 对流(C) 导热(D) 传热 6.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哪一组是正确的(B )?Ⅰ、钢筋混凝土; Ⅱ、水泥膨胀珍珠岩;Ⅲ、平板玻璃;Ⅳ、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Ⅴ、胶合板(A)Ⅱ、Ⅴ、Ⅰ、Ⅳ、Ⅲ(B)Ⅴ、Ⅱ、Ⅲ、Ⅳ、Ⅰ (C)Ⅰ、Ⅳ、Ⅲ、Ⅱ、Ⅴ(D)Ⅴ、Ⅱ、Ⅳ、Ⅲ、Ⅰ 7.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A) 30~70 % (B) 50~60% (C) 40~70% (D) 40~50% 8.下列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铝箔的反射率大、黑度小 B.玻璃是透明体 C.浅色物体的吸收率不一定小于深颜色物体的吸收率 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大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 9.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A.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弱 B.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强 C.相差极大 D.相差极小 10.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1m两表面的温差为1℃时,在一小时通过1m2截面 积的导热量,称为()。 A.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1.下面列出的传热实例,()不属于基本传热方式。 A.热量从砖墙的表面传递到外表面 B.热空气流过墙面将热量传递给墙面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附录一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一)热阻的计算 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K/W; δ——材料层的厚度,m; λc——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K),按附录三附表3.1及表注的规定采用。 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R=R1+R2+……+Rn(1.2) 式中R1、R2……Rn——各材料层的热阻,㎡·K/W。 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 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1.3) 式中——平均热阻,㎡·K/W; Fo——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 Fi——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积,㎡;(参见图3.1); Roi——各个传热面上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11㎡·K/W; Re——外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04㎡·K/W; φ——修正系数,按本附录附表1.1采用。

图3.1 计算图式 修正系数φ值附 表1.1 /λ1 注:(1)当围护结构由两种材料组成时,λ2应取较小值,λ1应取较大值,然后求得两者的比值。 (2)当围护结构由三种材料组成,或有两种厚度不同的空气间层时,φ值可按比值 /λ1确定。 (3)当围护结构中存在圆孔时,应先将圆孔折算成同面积的方孔,然后再按上述规定计算。 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Ro=Ri+R+Re(1.4) 式中Ro——围护结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2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3采用; r——围护结构热阻,㎡·K/W。 内表面换热系数αi及内表面换热阻Ri值附表1.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自2017年4月1日起实施 GB 50176-2016 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围护结构隔热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9.建筑遮阳设计。 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细分了保温、隔热设计要求;3.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 1 总则 1.0.1 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1.0.3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建筑热工 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室内外热湿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 2.1.2 围护结构 building envelope

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 2.1.3 热桥 thermal bridge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2.1.4 围护结构单元 building envelope unit 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柱等节点共同组成。 2.1.5 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流量。 2.1.6 蓄热系数 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当某一足够厚度的匀质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 2.1.7 热阻 thermal 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2.1.8 传热阻 heat transfer 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加上两侧空气边界层作为一个整体的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2.1.9 传热系数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为单位温差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月1日起实施自2017年4 GB 50176-2016.热工计算基本参数.术语和符号;3.总 则;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2.围护结构隔热设计;.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 9.建筑遮阳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细分了保温、隔.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 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热设计要求;3 .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 则1 总 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0.1 1 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2 .0.1 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3 .0.1 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语1 术 2. 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建筑热工.1 .21室内外热湿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 building envelope 2 围护结构.21.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 thermal bridge 热桥..13 2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building envelope unit 围护结构单元.4 2.1柱等节点共同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 组成。 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thermal conductivity,5 2.1.导热系数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 流量。 --- -- 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中国建筑气候区及其包含城市

建筑气候区分类 (1)I建筑气候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等):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可不考虑防热。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使建筑物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差较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2)II 建筑气候区(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应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部分地区应兼顾防热。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满足冬季日照并防御寒风的要求,主要房间宜避西晒;应注意防暴雨;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且兼顾夏季通风和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多大风的不利影响;建筑物宜有防冰雹和防雷措施;施工应考虑冬季寒冷期较长和夏季多暴雨的特点。(3)III建筑气候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汉、南昌、福州、长沙、成都、重庆等):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必须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降温要求,冬季应适当兼顾防寒。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有利于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物应避西晒,并满足防雨、防潮、防洪、防雷击要求;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和防雨的措施。3)IIIA区建筑物尚应注意防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袭击及盐雾侵蚀。4)IIIB区北部建筑物的屋面尚应预防冬季积雪危害。(4)IV建筑气候区(广州、香港、南宁、汉口等):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该区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防雨要求,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_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GB50176-93)

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 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围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 3.3 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 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 3.4 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 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 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 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 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 第3.4.9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Ⅲ级水平。 第3.4.10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部分窗扇应能开启。当有频繁开启的外门时,应设置门斗或空气幕等防渗透措施。 第3.4.11条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GBJ19规定的要求。

幕墙热工计算书

**************幕墙设计 热工计算书 (一)本计算概况: 气候分区:夏热冬冷地区 工程所在城市:无锡 传热系数限值:≤2.10 (W/(m2.K)) 遮阳系数限值(东、南、西向/北向):≤0.40 (二)参考资料: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 -201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T134-2010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21-2005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02-2004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 113-2009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 151-2008 《建筑门窗幕墙热工计算及分析系统(W-Energy3.0)》 (三)计算基本条件: 1.计算实际工程所用的建筑门窗和玻璃幕墙热工性能所采用的边界条件应符合相应的建筑设计或节能设计标准。 2.设计或评价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定型产品的热工参数时,所采用的环境边界条件应统一采用规定的计算条件。 3.以下计算条件可供参考: (1)各种情况下都应选用下列光谱: S(λ):标准太阳辐射光谱函数(ISO 9845-1); D(λ):标准光源(CIE D65,ISO 10526)光谱函数; R(λ):视见函数(ISO/CIE 10527)。 (2)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空气温度 T in =20 ℃ 室外空气温度 T out =-20 ℃ 室内对流换热系数 h c,in =3.6 W/(m2.K) 室外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16 W/(m2.K) 室内平均辐射温度 T rm,in =T in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 T rm,out =T out 太阳辐射照度 I s =300 W/m2 (3)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空气温度 T in =25 ℃ 室外空气温度 T out =30 ℃ 室内对流换热系数 h c,in =2.5 W/(m2.K) 室外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16 W/(m2.K) 室内平均辐射温度 T rm,in =T in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 T rm,out =T out 太阳辐射照度 I s =500 W/m2 (4)计算传热系数应采用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I s = 0 W/m2。 (5)计算遮阳系数、太阳能总透射比应采用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T out =25 ℃。 (6)抗结露性能计算的标准边界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 T in =20 ℃ 室外环境温度 T out =0 ℃或 T out =-10 ℃或 T out =-20 ℃ 室内相对湿度 RH=30% 或 RH=60% 室外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20 W/(m2.K) 室外风速 V=4 m/s (7)计算框的太阳能总透射比g f 应使用下列边界条件: q in =α·I s q in 通过框传向室内的净热流(W/m2); α框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I s 太阳辐射照度 =500 W/m2。 4.设计或评价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定型产品的热工参数时,门窗框或幕墙框与墙的连接界面应作为 绝热边界条件处理。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有关规定: (1)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应按表4.2.1确定。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五大气候区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武汉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应性建筑、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典型城市及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 调研时间:2011年10月 教学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 指导老师:邹源 专业班级:建筑学0902 学生姓名:童齐 学生学号:0120906220207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五大气候区的典型城市的气候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各城市气候特征,并且对武汉当地气候适应性建筑的实地调查与研究以及各大气候区内主要气候适应性建筑类型的资料查阅及整理,总结并归纳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同时阐述了各地建筑实例是如何适应当地气候,从而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关键字:气候分区,武汉气候特征,气候适应性建筑 正文 1武汉气候特征与气候适应性建筑 1.1武汉气候特征概述 武汉在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图1.1.1),根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见 图1.1.2),武汉属北亚热带 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 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 冬季寒冷的特点。一般年均 气温15.8℃-17.5℃,一年 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 0.4℃;7、8月平均气温最 高,28.7℃。夏季极长达135 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 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 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 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 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 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 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与所在的同气候分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水文状况。武汉地处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河谷的地形特点尤如锅底,四周山地环抱,地面散热困难,使得蒸发的水气不易分散,使气温不断升高,又因地处在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处,气候与其他城市明显不同。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为什么给人感觉闷热呢?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水气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所以给人很不舒服闷热的感觉,一般到夏天在没有空调比较难入睡。到了九月,气温也可能达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气温不再很高,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或超过。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十分厉害,超过10度的降温很常见,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 度,天气好时可以有(图1.1.1武汉地理位置图)

【最新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最新版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第3。2.5条外墙、屋顶、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和不采暖楼梯间的隔墙等围护结构,应进行保温验算,其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第3.2.6条当有散热器、管道、壁龛等嵌入外墙时,该处外墙的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 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 3。3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 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 3.4 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 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 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 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 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阳光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

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手册

精心整理 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书 (建筑专业)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设计计算: 1.11.21.31.4 2.12.2 3.13.2外墙:a.200厚钢筋混凝土墙+5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 b.200厚钢筋混凝土墙+90厚聚苯板保温层 3.3单元式建筑山墙:;a.200厚钢筋混凝土墙+65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 b.200厚钢筋混凝土墙+115厚聚苯板保温层 3.4不采暖房间(公共部分)的隔墙:25mm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层;

3.5不采暖地下室顶板:100厚钢筋混凝土板+30厚FTC保温层 3.6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楼(地)板:2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100厚钢筋混凝土板+40厚FTC 保温层 3.7外窗:a.断桥彩铝Low-E中空玻璃窗(5+12+5),气密性等级为6级; b.断桥彩铝中空玻璃窗(5+12+5),气密性等级为6级; 3.8 3.9 3.10 3.11 3.12 3.13 3.14 4.1 4.1.3体形系数计算 体形系数=S/V=0.271≈0.27 4.2各向(平均)窗墙面积比计算 4.2.1南向平均窗墙面积比 1)南向窗面积=1747.80㎡ 2)南向立面面积=4914㎡

3)南向平均窗墙面积比=窗面积/立面面积=0.36 4.2.2北向平均窗墙面积比 1)北向窗面积=1223.10㎡ 2)北向立面面积=4914㎡ 3)北向平均窗墙面积比=窗面积/立面面积=0.25 1 1 1 4.3 4.3.1南、北侧外墙 1)基本构造:a.50mm挤塑聚苯板外保温层λ=0.03 a=1.1 b.90mm厚聚苯板保温层λ=0.042 a=1.2 200mm厚钢筋混凝土墙λ=1.74 a=1.0 20mm混合砂浆抹面λ=0.87 a=1.0 2)根据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DBJT02-53-2008,居住建筑节能构造J08J110-A3墙

建筑热工学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章:室内热环境 1.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室内气温、湿度、气流、壁面热辐射。 2.人体热舒适的充分必要条件,人体得热平衡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充分条件。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辐射散热量占45%-50%,蒸发散热量占25%-30% 影响人体热感的因素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环境平均辐射温度、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和人体衣着状况。 4.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室外气候因素 太阳辐射:以太阳直射辐射照度、散射辐射照度及用两者之和的太阳总辐射照度表示。水平面上太阳直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散射辐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太阳总辐射受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空气温度:地面与空气的热交换是空气温度升降的直接原因,大气的对流作用也以最强的方式影响气温,下垫面的状况,海拔高度、地形地貌都对气温及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一年中相对湿度的大小和绝对湿度相反。 风: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以及降水) 2)室内的影响因素:热环境设备的影响;其他设备的影响;人体活动的影响 5.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 6.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对流换热影响很大,至于人体是散热还是得热,则取决于空气温度的高低。 7.影响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因素是作用于人体的气流速度和环境的水蒸气分压力。 8热环境的综合评价: 1)有效温度:ET :依据半裸的人与穿夏季薄衫的人在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所反应的瞬时热感觉作为决定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评价标准。 2)热应力指数:HSI :根据在给定的热环境中作用于人体的外部热应力、不同活动量下的新陈代谢产热率及环境蒸发率等的理论计算而提出的。当已知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以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便可按相关线解图求得热应力指标。 3)预计热感指数:PMV :人体蓄热量是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4个环境参数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皮肤平均温度、肌体蒸发率、所着衣热阻的函数。 9、城市区域气候特点: 1)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了太阳辐射;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3)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4)蒸发减弱、湿度变小;5)雾多、能见度差。 10.我国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①严寒地区②寒冷地区③夏热冬冷地区④夏热冬暖地区⑤温和地区 11.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原理:当太阳辐射热透过日光室玻璃照射到墙面上时,墙面吸收热能,温度升高,并通过对流方式将热量传给日光室内的空气,使之温度升高,由上部开口流入室内;室内的低温空气由下部开口流进日光室,不断循环流动的空气提高了室内气温,从而改善了室内热环境。 注意点:1)日光室的朝向应选择当地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的方位,一般以东南、南、西南向为宜; 2)日光室的玻璃应选择热光比大的玻璃,并应有较大的面积。这是因为玻璃是短波热射线的透射体,而又是长波热射线的非透射体,能阻挡日光室的热量辐射外逸; 3)墙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至关重要,表面一定要用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系数大的材料; 4)上下通风口尺寸应适当,过大、过小都会影响采暖效果5)在使用上,当一晚或无日辐射的时候,如日光室的气温低于室外气温,应关闭上下通风口,避免室内热量的损失。 12.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50~60% 13.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 14.城市热环境的特征是:日辐射减少、高温化、干燥化、通风不良 第二章:建筑的传热与传湿 1.热能传递的动力是温度差 2.传热是指物体内部或物体与物体之间热能转移的现象。 3.导热是由温度不同的质点(分子、原子、自由电子)在热运动中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导热系数:在稳定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1h内通过1㎡面积传递的热量。 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材质的影响、材料干密度的影响、材料含湿量的影响。 2、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