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期末测试

选修一模块测试题

一、选择题(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的雅典公民是()

①“平原派”②“山地派”③“海岸派”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奴隶主民主政治

C、贵族专制政治

D、平民民主政治

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人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6、商鞅变法的意义深远,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意义。

A、推动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

B、秦国通过变法渐渐富强起来

C、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D、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Α、攻打南朝B、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C、与汉族通婚 D、进一步实行改革

8、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易服装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9、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0、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

11、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1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3、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14、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

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

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D、先定论

16、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战争开始于()

A、1811

B、1812

C、1820

D、1805

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废除了包税人的土地权

B、打击了宗教长老势力

C、巩固了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C、确立了土地么有制

1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拿破仑殖民统治措施有哪些相同点()

①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②废除包税制

③建立了一些近代工业④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

A、①②③④

B、②

C、②③

D、②③④

19、18世纪俄国农奴制下的主要阶级有()

①封建地主阶级②农奴③自由农民④工业资产阶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下列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生自由

B、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 C、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

21、下列不属于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

A、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B、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

C、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夺

D、主张发动工人阶级与农民结盟推翻沙皇

22、

右图反映的历史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天皇是国家名义的最高统治者

B、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统治阶级

C、武士是幕府统治基础,全都孝忠将军

D、工商业者受统治阶级的歧视

23、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是()

A、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B、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C、新政权进行了有效改革

D、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

24、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C、外国资本输入提供了资金

D、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

25、维新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发展资本主义

C、救亡图存

D、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学说

二、材料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37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投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2:(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投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民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4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请回答:王安石认为,在有关理财的各项措施中,哪一项重要?为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加尔文

材料二、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代表了谁的利益?

2、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那些人?

3、加尔文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三、问答题:(29题12分、30题12分、31题14分,共38分)

29、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对雅典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30、对比说明为什么明治维新能取得成功,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失败了?

31、如果要你主持一个关于改革前后国家的变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课,设计设计整个活动的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展示和成果展示等部分。(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内容)

历史模块1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二材料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37分)

26、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品粮,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推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7分)

(2)都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2分)

(3)“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1分)作者持否定态度(1分);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发展了生产力,是历史的进步。(2分)

27、

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2分)

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生产过少,也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徭役害农。(2分)而实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2分)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2分)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2分)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2分)

28、

(1)上帝的恩赐;先定论;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3分)

(2)天主教徒(1分)

(3)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加尔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对日后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8分)

三问答题(29题12分,30题12分,31题14分,共38分)

29、

(1)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奴隶制,废除“六一汉”制度,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废除债务奴隶制,限制了贵族兼并土地,扩大了公民基础,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3分)

(2)确定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权利的途径,是历史的进步;(3分)

(3)改革政治机构,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设立“四百人会议”,创设公民陪审法庭;动摇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3分)

(4)鼓励发展工商业;大大促进了雅典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和城邦的繁荣。(3分)

(注:也可以内容和影响分开作答)

30、

(1)、社会背景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在幕藩体制下,封建势力相对薄弱。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3分)

(2)领导力量不同:日本倒幕得到一些大名的支持,有自己的武装,通过推翻幕府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减少了阻力。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3分)

(3)改革的进程不同:由于明治政府握有实权,明治维新的新政策能得到强制执行,改革大刀阔斧的进行。而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各项措施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3分)

(4)国际环境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分)

31、(注:结构完整,有创新者可以在总分的基础上另加2分,但总分不要超过14分)(1)探究本专题的目的:有明确的研究专题(如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能指出研究要专题的意义(如通过研究本专题,了解改革对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改革也发展生产力等认识)(4分)

(2)课前准备:有明确的小组分工(如各种资料的收集,讨论计录,收集资料的方式,整理等)

有具体的问题(如:商鞅和孝文帝各有那些典型事迹;商鞅和孝文帝的改革为社会带来那些影响;是什么原因导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4分)

(3)课堂展示:能说出课堂展示的方式和内容(如:展示收集到的商鞅的事迹;展示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变化的图片;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如何才能排除困难、坚持改革等)(4分)(4)课后整理:能写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心得和不足;能将自己的研究形成成果(如写一篇小论文,出一期黑版报,做成专题网页等)(2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及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择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其中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主要诸侯国是 A.燕国、齐国B.宋国、鲁国C.齐国、鲁国D.晋国、楚国 2.有位叫吴翔君的是春秋时代后期人,祖先是贵族,到他这一时代已无法享有食邑、俸禄,沦落为平民,以教书为业不再享有世袭特权。他面临此困境,其时代背景是 A.“封建制度”逐渐解体B.学校制度兴起 C.宗法制度废除D.周天子废除贵族特权 3.徐琛是西晋时代南阳人,白日耕作,夜晚苦读诗书,几次投书给当地官员与朝廷自荐都没有下文,他打算一辈子耕田终老。徐琛的仕宦之路主要受到当时哪一体制的掣肘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4.明末大儒黄宗羲遭受国破家亡的伤痛后,写下了“有明无善治,自高皇帝丞相始也”的文句,认为明代政治运作不良是始于朱元璋废丞相。朱元璋废除历史上已实施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的目的是 A.化解群雄割据的局面B.避免外戚干政的发生 C.精简机构以裁汰冗员D.巩固皇权,防止篡权 5.某史书上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戚命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A.中书省B.政事堂C.内阁D.军机处 6.《南京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A.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话贸易的公平性 B.英国势力开始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C.表明英国被迫对中国做出有限的让步 D.大大有利于洋货涌入中国 7.有人参观了位于南京的太平天国东王府后感叹道:“太平天国幸好失败了,不然洪秀全又是一个朱元璋”。此人的观点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周王室衰.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D.争霸战争的需要 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奖励耕织 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12.“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 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 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 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 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着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 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5.商鞅的“商”姓来源于() A.祖先姓氏B.出生地C.封地D.官 职 16.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 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 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 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D、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 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 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 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 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19.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 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 一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 高,各地联系加强 2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 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 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 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2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鞍针对 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舌 2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2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 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 的总结 2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努力等。社 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 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 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

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试题(含答案) 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2、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政治上,他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分享不同的权利与义务。由此在雅典确立了( ) A .宗法等级制 B .贵族等级制 C .官僚等级制 D .财产等级制 3、亚里斯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因为这次改革 A .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 B .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 C .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D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4、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 .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5、下列图表内容,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合理的是( )

6、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下列措施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 )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成立五百人会议 D .向低等级公民发放津贴 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8、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 ①推广牛耕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凿灵渠 ④商鞅变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9、以下关于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相同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②重视加强法制 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建立什伍连坐制度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右图是《荷马史诗》插图本的封面。下列关于这本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 B.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 C.描写内容会出现部落或氏族之间长期纷争不休的社会背景 D.所描述的时代被称为“荷马时代” 【解析】荷马时代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这一时期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了解来自于盲诗人荷马,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只有A表述不正确。 【答案】A 2.(2015·临沂模拟)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B 3.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政治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改革势在必行。A、C、D与题意不符。 【答案】B 4. 右图展示的是古代雅典的轻装步兵,该兵种是当时雅典军队的三大兵种之一。轻装步兵装束简单,手持简易的武器。在梭伦执政时期,轻装步兵主要来源于第四等级,主要是因为该等级() A.政治地位较高,很少参与作战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九)戊戌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选A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 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期末测试

选修一模块测试题 一、选择题(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的雅典公民是() ①“平原派”②“山地派”③“海岸派”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奴隶主民主政治 C、贵族专制政治 D、平民民主政治 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人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6、商鞅变法的意义深远,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意义。 A、推动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 B、秦国通过变法渐渐富强起来 C、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D、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Α、攻打南朝B、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C、与汉族通婚 D、进一步实行改革 8、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易服装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9、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0、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 11、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1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3、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14、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张的是()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 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 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D、先定论 16、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战争开始于() A、1811 B、1812 C、1820 D、1805 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废除了包税人的土地权 B、打击了宗教长老势力 C、巩固了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C、确立了土地么有制 1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拿破仑殖民统治措施有哪些相同点() ①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②废除包税制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 C 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解析】依据材料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可知此措施与农业有关,排除A、B 两项;青苗法是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作为缴税的依据,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答案为C项。 【答案】 C 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市易法B.免役法 C.均输法D.青苗法

【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因而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王安石说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 B 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

高中历史选修课人民版选修一全套试题

《高中新课标学案与测评》 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专题一梭伦改革 一雅典往何处去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 A.实质上是君主专制B.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 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D.妨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的公民不包括 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债务奴隶 3.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 A.奴隶主和奴隶B.贵族和平民 C.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D.农民和手工业者 4.雅典共和国时期,人们根据社会上不同人群的生活主要区域给予不同的称号,下列对应准确的是 A.“平原派”一贵族,“山地派”一平民,“海岸派”一工商业奴隶主 B.“山地派”一贵族,“平原派”一平民,“海岸派”一工商业奴隶主 C.“海岸派”一贵族,“山地派”一平民,“平原派”一工商业奴隶主 D.“平原派”一贵族,“海岸派”一平民,“山地派”一工商业奴隶主 5.公元前631年,雅典发生的武装暴动遭到谁的反对和抵制 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贵族和平民 6.对早期雅典贵族政治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 B.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和终身任期制 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D.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7.雅典贵族剥削平民的方式有 ①高利贷②债务奴隶制③直接处死④兼并土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下列关于雅典的“六一汉”的状况,表述准确的是①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②失去了人身自由③依然保留着平民的政治权利④不仅自己而且妻子儿女都成为富人的依附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9.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与此相对应的措施应该是 A.克里斯提尼的改革B.梭伦改革C萨拉米危机D.基伦暴动 10.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将第I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 涂抹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 48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议制度

答案:A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改革 答案:A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答案:A

4.商轶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A 5.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答案:D 6.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 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C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 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一 梭伦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一)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00年梭伦率领雅典人通过智取从麦加拉人手中夺回了萨拉米岛,从而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使他一举成名。此后,雅典发生山地派、平原派和海岸派之间关于政治制度的纷争。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指定为当时危机的仲裁人和立法者。 材料二道德是永久存在的,而财宝每天都在更换仆人。僭主政治是一个可爱的地位,可是没有一条路可以由那里走下台。 ——梭伦 材料三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打算战斗、媾和等一切国家大事。嘉奖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带家属移民雅典的手工业者赐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需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舞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欲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安静。 其二: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依据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进行改革的条件。(5分) (2)依据材料三归纳梭伦改革涉及的几个方面并说明各是如何规定的。(6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你认为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他的改革对国家体制的形成有何影响?(4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的有关内容归纳概括,概括时要分层,防止遗漏要点。第(2)问,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概括时语言要简练。第(3)问,从材料四中的“平衡”“一视同仁”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其改革的目的即侧重点应是缓和社会冲突,回答“影响”时要留意题干的限制语“国家体制”。 【答案】(1)卓越的军事才能;获得平民的支持;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道德高尚;厌恶僭主政治。 (2)涉及等级划分、公民大会职权及官吏任免、对待工商业者的态度。 规定:以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产生或罢免官吏;鼓舞工商业进展。 (3)侧重点:缓和社会冲突,振兴雅典城邦。 影响:为雅典民主政治进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改革,就是人类早期用政治手段对市场的矫正。当时雅典的贫富分化严峻,大量自由人不得不卖身为奴,乃至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和原有的奴隶加起来在数量上远远超出自由公民。假如不转变这种市场契约所形成的结果,他们很简洁颠覆雅典的政治体制,富人也面临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梭伦改革免除了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的债务,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拥有者的“私有财产”。这是对市场的侵害,也是对市场的爱护。 材料二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患病的奴役。其次项重大措施是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夫、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三项重大措施是设立新的国家政权机构,限制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第四项重大措施则是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中有关《解负令》的叙述,你认为“一个身为奴隶的人因此而获得了自由”这一推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6分) (2)材料二中梭伦改革的其次项措施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应怎样计算其财产收入?为什么?(3分) (3)梭伦改革对雅典的进展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为什么?(6分) 【解析】第(1)问“核心观点”留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用政治手段对市场的矫正”;推断时要留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患病的奴役”,由此推断奴隶并未获得自由。第(2)问“计算财产”应从土地、经营工商业着手,缘由要从雅典工商业的进展分析。第(3)问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答案】(1)观点:梭伦改革是利用政权对经济的矫正。推断:不正确。理由:《解负令》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梭伦改革只是调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冲突,并非废除奴隶制。 (2)计算:包括土地财产的收入、经营工商业所得的收入等全部收入。缘由:雅典工商业发达,工商业者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3)影响:将雅典引上了政治民主化道路。缘由:国家机构的改革进一步使权力下移;促进工商业的进展则为政治民主化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和阶级基础。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爱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洁地被宣布无效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规定全体雅典自由民,不问他们属于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凡土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选修一人民版习题:专题四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1.《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答案:D 2.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根源有( )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④经济停滞不前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③④与北宋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发展。 答案:A 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解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答案:B 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 )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②不符合,排除;④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的原因之一,排除。 答案:C 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图2 北宋禁军人数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

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选A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 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 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 解析:选C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制度 解析:选D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D.促进秦国的强大 解析:选B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送到地方的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五)(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五)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教皇为查理大帝加冕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答案 A 解析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但是,王权也必须依附于教权,受到教皇的制约。 2.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某某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X的是( )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 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 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某某仪式 D.先定论 答案 C 3.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 C.某某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 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 答案 D 解析题干中把路德的脑袋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意在说明路德某某思想是魔鬼用来腐蚀人们的灵魂,很显然这是旧教派(天主教)攻击新教派(路德教)的言论,故D项正确。 4.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卡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但卡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某某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卡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 ) 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 B.某某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 C.卡尔文教崇尚某某某某 D.某某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 答案 A 解析由“卡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分析可知本题选A。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 5.路德教派与卡尔文教派的共同点有( ) ①因信称义②信徒皆为祭司③建立廉俭教会④建立民族教会⑤主X先定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答案 C 6.“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 ) A.《九十五条论纲》 B.《基督教原理》 C.《大宪章》 D.《至尊法案》 答案 D 解析由“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可确定是亨利八世,在其统治期间,英国议会于1534年通过了《至尊法案》,故本题选D。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检测(四)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是宋代加强中心集权的形象图。对此图现象造成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 A.强化中心集权,减弱地方势力,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 B.转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C.导致了“三冗”现象的消灭,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D.彻底解决了中心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达到了长治久安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宋代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端,故D 项分析不符合史实。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疆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冲突 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夫负担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镇压“盗贼”和安静“边疆扰动”。 3.北宋中期,“三冗”局面消灭的主要缘由有() ①宋初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浩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斗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解法,④和“三冗”局面的消灭无直接联系,排解含④的选项即可。 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疆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半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憧憬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诗中的“输与官家事夷狄”,表明作者对北宋政权向少数民族政权纳贡求和的猛烈不满,故④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表明白作者对唐代治世的憧憬,故③正确。诗中不能体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排解②;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冗费的不满,未提及冗兵冗官,故排解①,正确答案为D。 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将兵法是军事改革的措施,与“理财”没有直接的关系,将含③的选项排解。 6.下图为王安石纪念馆(江西抚州),他曾经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他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 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 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安静农夫的抵制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