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报告人:王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

Email:wjscass@https://www.360docs.net/doc/f06007115.html,

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

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1.1.1 趋同与趋异:

1.1.2 增长的回归分析:

1.2 新古典国际经济理论的现实困境:

1.2.1 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学说:

1.2.2 新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1.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关注

1.4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学:

2.关于分工与贸易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 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1 开放条件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涵义:3.2 一般性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开放化研究:3.2.1 外部性与人力资本

3.2.2 内生技术进步理论:

3.3 新国际贸易理论出现后的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理论:

3.3.1 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3.3.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3.3.3 专门的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4 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

3.5 开放条件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制度(组织)分析:

4 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的进一步讨论:

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1.1.1 趋同与趋异:

趋同(收敛)的定义:

绝对收敛:不论条件如何,穷国比富国收敛更快。

条件收敛:技术给定,其它条件一样的话,人均产出低的国家有着较高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一国在远离均衡状态时,比接近均衡状态时,增长速度快。

convergence: 向期望值收敛,穷国比富国收敛更快。convergence:是关于横截面的收敛,如果离差——比如,用国家或区域间的对数人均收入或产量的标准差来衡量——随时间而衰退,则存在收敛。convergence会生成convergence。MRW模型(扩展的

Solow-Swan模型)和Evans(1996)对OECD的检验分别为收敛、

收敛提供了一个说明例证。

在现实中,趋同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接受;比较容易接受的是分组趋同,即“俱乐部趋同”(Quah1996)。“俱乐部趋同”是指初始条件或经济增长参数比较接近的一组国家比较容易出现趋同。但这仍未解决不同俱乐部之间的趋同问题。

Solow模型或Cass-Koopmans-ramsey模型都认为,增长与结构变化无关,与政策无关。人均增长仅与外生的技术进步率有关。技术水平在各国之间是同等给定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不考虑结构变化,如储蓄率、贴现率、经济规模(厂商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考虑社会福利的变化,不考虑政策的作用。由于没有规模效应,它也不能解释贸易与增长的关系。

跨国分析时,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如果经济系统的内部参数不同,不存在收敛,存在的是绝对分化、相对分化。内生增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1.1.2 增长的回归分析:

Barro & Sala-I-Matin(1996)跨国分析支持AK模型(AK模型是一种线性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即经济结构影响经济增长;King & Levine(1992)分析了金融部门的深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认为金融制度的发展可以带来中间成本的下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跨国实证分析表明新古典理论,如MRW模型比内生理论,如AK模型更能解释资本报酬和动态转变,Romer(1987)被迫承认报酬递减。

MRW检验证明报酬递减,MRW模型放慢了收敛的速度,同时能解释资本的国际流动(Barro & Sala-I-Matin1996,Manzocchi & Martin1996)。但是,MRW模型强调各国的技术效率相同,即技术外生,这是内生经济理论所不同意的。

MRW模型遭到反驳。Benhabib & Spiegel(1994)认为,至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认为技术在不同国家之间是不同的,而人力资本起到了追赶的作用。此外,还有,Lee,Pesaran,and Smith(1996);Cho,and Graham(1996)。

另一方面,Schumpeter模型也遭受批评。Jones(1995)指出,OECD国家经历了永久性的政策变化:贸易自由化、平均教育年限的上升、投资的增加、R&D的上升;然而,并没有看到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1.2 新古典国际经济理论的现实困境:

1.2.1 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学说:

李嘉图基于劳动价值论,超越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提出了关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学说,即是各个国家分别从事有利于改善商品交换条件的专业化生产,通过国际交换,以改进收入和福利。专业化生产可以发展不同的技术,这样,基于同样的劳动力,一国的生产函数不同,经济出现了分化。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将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得到重生。

李嘉图模型可以进行扩展。如DFS (Rudiger Dornbusch,Stanley Fischer,Paul Samuelson)模型,引进了汇率、相对劳动投入、相对工

资运输成本等。在今天,古典主义的国际贸易模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检验,比如,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在比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得到广泛应用。

1.2.2 新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前提条件是,两国在需求条件或供给条件的任一方面存在差异。新古典主义强调要素供给的变化、生产转换的机会成本递增、市场的出清和一般均衡。

H-O-S(Eli Heckscher-Bertil Ohin-Paul Semuelson)模型是一个两国、两商品、两资源禀赋的模型。它的理论的前提假设是:生产要素的同质、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在供给方面的假设:各国的生产要素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H-O-S 理论的主要结论是:(1)一国将出口那种相对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同时进口那种相对密集使用其相对稀奇的生产要素的产品;(2)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各国的要素相对价格将一致,即要素价格相等化理论。

Stolper-Semuelson原理:讨论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里昂剔夫之谜及其解释:Wassily W.Leontief1953年发现,美国作为一个资本富裕的发达国家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H-O-S的理论预测不符,被称为“里昂剔夫之谜”。里昂剔夫之谜构成了对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打击,这说明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经济现实方面的重大缺陷。在对“里昂剔夫之谜”进行解释的方面,Donald Kessing(66年)对劳动者按技能水平分类,与人力资

本的概念比较接近;此外,还有Robert Stern和Keith Maskus(1981年)做的检验。关于H-O-S理论与贸易引致的收入不平等的讨论也很重要。

2. 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关注

1. 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学:

普雷维什、辛格等的“中心—外围”论、贸易条件恶化论。

3.关于分工与贸易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Adam Smith的“斯密定律”认为“分工取决于市场容量”。但是,他没有解决分工和完全竞争的两难困境。Mashell认为由于内部经济受限,企业不可能走向垄断;外部经济保证了完全竞争;Allyn Y ong认为美国经济的崛起是由于美国经济规模保证的外部经济,技术进步取决于分工的深化。

由于对分工的不同理解,出现了产品(物)增加和专业化(人)加深两种方向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Romer率先分析了知识(技术)的特征,认为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收益递增是由知识积累的外部性产生的,它带来的技术进步实现了经济增长。Romer认为知识总量和人口的规模效应、投资决策、储蓄率、利率、政策都起作用。Y ang-brand91模型认为,除自给自足,完全分工两种极端情况外,由于LBD和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将逐渐演化,劳动分工决定了经济增长。

劳动分工的演进形成人均收入的增长,在演进的开始阶段,经济增长率低,当分工演进到一定水平后,经济起飞、增长率提高,当劳动分工的潜力已被耗尽时,增长率又会下降。劳动分工的演进导致了人均GDP的增长和市场总量、贸易量、贸易依存度的增长。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一样,都立足于内生的比较优势的演进,而不是外生的比较优势;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一样,原理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仅是市场的规模不同,以及国界的人为的限制而已。

基姆—莫塔迪的劳动专业化模型认为,随着劳动的日益专业化,工人的工资会上升,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所以,各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差异。

Becker and Kevin M.Murphy(1992)模型:重新审视了斯密定理,认为分工不是取决于市场容量,而是取决于协调成本和全社会的知识存量,协调成本随着社会知识存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工演进和知识存量的积累相互促进,两者共同决定经济增长。因此,决定分工的是供给因素,如协调成本、社会知识。知识的增进以及协调成本的下降推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内生的。

3 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1 开放条件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涵义:

Barro(1995)的拉姆齐模型的开放化:资本存量和产出的收敛速度无限大。

有国际信贷的世界经济模型:信贷约束和时间偏好的不同避免了资本分配极端不平等的崩溃。

有投资调整成本的开放模型:世代交叠模型(Blanchard & Fischer89)中,考虑人力资本,可以降低收敛的速度。

有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增长模型:韦尔(1989)、布劳恩(1993)。

多重均衡——一种解释:Galor(1996)运用新古典理论假设分析了国家间增长的趋异,即俱乐部趋异现象。他假设所有的储蓄都来自工资,运用世代交叠模型,可以产生多重均衡。如果初始条件极不相同,即使技术和行为参数相同,会出现国家集团的分化,即出现“俱乐部趋同”。

Alan V.Deardorff(2001)在开放条件下深化了Galor的理论。Deardorff 的模型包括:简单的新古典理论,根据世代交叠模型的由工资产生的储蓄,多种类商品的H-O贸易。模型认为,贸易不能走向要素价格均衡化,生产要素保持价格异质化;如果没有贸易,国家可能走向收敛,但引进贸易后,国家就更可能走向分化。Deardorff强调如果所有的不发达国家同时提高储蓄,则通过进口的投资品与出口的劳力密集型产品价格比的变化效应,它们有可能摆脱贫困陷阱。

3.2 一般性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开放化研究:

3.2.1 外部性与人力资本

Lucas〈论经济发展的机制〉(88)年提出了一个以人力资本的外在性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是增长的发动机。

Lucas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动态增长过程,描述这两者的存量

的轨迹,有较低资本初始存量的国家可能长期落后于较高存量的国家。他还指出同样的工人的工资在富国高于穷国,这样,通过工人工资(人均收入)的持续差异解释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趋异”。Lucas的理论同样可以解释人力资本的“倒流” 。Lucas还强调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匹配性,我们知道,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流动障碍,导致了世界经济在区域分布上的异质性。按照新古典模型,在欠发达的经济里资本报酬率较高,投资商品将从富裕国家很快地流向贫穷国家,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为什么资本不从富裕国家流向贫穷国家?》(1990)中卢卡斯提供了四种可能的答案,即: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的外在利益、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殖民时代的殖民地垄断,这四个因素影响到资本报酬率或投资决策,所以没有发生传统理论所说的收入均等化的国际资本流动。

Lucas的两商品国际贸易模型分析了两国人力资本的专业化分工的情形,认为这样出现了各国的完全专业化和比较优势的形成,进而出现对初始状态的“锁定”。Lucas在〈创造奇迹〉中分析了东亚经济,尤其是新的技术性出口部门的快速增长,强调了在这些部门的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

Stocky的模型分析了新产品的引进与干中学的相互作用。

Alwyn Y oung的发明与有限“干中学”的“杂交”模型认为(1993),经济增长同时受创新和LBD两个条件的约束。他强调了“干中学”的潜力是有限的,必须和发明结合在一起,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他还分析了多种均衡增长的可能,指出发明约束和学习约束共同起作用的均衡增

长是一种常态。其它的情况分别对应停滞和发展,这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发展史上的变动。

在开放的模型中,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的分工选择上的“干中学”潜力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增长的“趋同”,或者,即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上有所收益,但却失去了动态的福利收益。他把世界分成三部分,发达国家,NIC国家(如东亚),发展中国家;认为NIC国家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进入技术进步快的新兴行业,而后者停留在技术进步慢的传统行业。

Becker,G、murphy,K、tamura,R在《人力资本、生育和经济增长》中,提出了一个内生生育和人力资本相互作用决定的模型。该模型认为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本的生产更密集地使用人力资本,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较大,收益率较高,因此,由此可以解释人力资本从穷国向富国的倒流。该模型还解释了战争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可能,如果战争没有破坏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那么,该国的经济仍然可以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这解释了二次大仗后德国、日本经济的发展。

3.2.2 内生技术进步理论:

Romer(1986)模型1:

由于个体无法完全内部化其知识的外部性,引进了规模经济:厂商的增加,外部性增加。所以,Romer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市场范围,是增长增强型的。从李嘉图(Ricardo)的比较优势到Dixit & Norman 的产品多样性的静态理论,从来没有动态理论对贸易的增长作用给予解释。

Romer(1987,1990a)模型2:

Romer的模型包括三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三个部门(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模型包括了外部性和分工,考察了中间品品种增加的情形,在中间品生产中引进了不完全竞争,一种自由进入的垄断竞争。在这里,规模递增的来源是分工和知识扩散。Romer的模型是一种中间品品种水平扩展的模型,有待进一步发展为品质垂直创新的模型。

在开放条件下,中间品的国际市场的引入,扩大了创新者的市场规模;同时,增加了最终产品生产者所使用的中间品种类;贸易的效应同时、同比例地提高了研究部门、最终产品部门的工人收入,对从事研究的激励没有改变。所以,对知识存量接近的两国,贸易没有增长效应。关于竞争,如果中间品在研究中使用,并且各国的初始知识储量相异,那么,竞争对增长的效应是模糊的。

Romer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研究中的作用。还对Lucas的人力资本的定义进行了改进,并用人力资本代替了生产函数中的劳力,指出,由于规模效应,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总量的缺乏导致了它们相对发达国家的慢速增长。Romer 预见到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倒流。由于资本的规模效应带来收益递增,又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可流动性,资本的倒流和经济增长的趋异就不可避免,这是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Aghion & Howitt “创造性毁灭”新熊比特主义模型:

这是一个三种产品(专利、中间品、消费品)、三种劳力(非技能劳

力、技能劳力、专业化技能劳力)的模型。遵循从中间品的品种增加到质量提高的研究路径。在开放条件下,还将进一步发展到消费品种类增加,国际间比较优势动态化。

Aghion & Howitt (88,92a)提出了“报废”的概念。而“创造性毁灭”的概念,从规范的角度说,即是目前的创新与将来的创新之间的负相关,出现两者间唯一的均衡和经济的周期性增长。从实证的角度,“创造性毁灭”既包括现在的研究对将来的研究的正的外部性,又包括Romer所没有认识到的后来的创新者对先前的创新者的负的外部性,即“业务偷窃效应”。Arrow效应(替代效应)则防碍了在位的创新者进一步地创新。

“创造性毁灭”提出了连续创新的观点,两个连续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确定的。研究过程的不确定使增长成为受扰动的过程,模型可以给出一个均衡的增长的稳态值,所以,增长是受扰动的但又随时保持均衡的过程。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创新速度,研究人力的投入和创新规模。经济增长也不是稳定的,存在多重均衡,甚至存在零增长陷阱,这取决于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

产品市场的竞争不利于增长,竞争加剧,垄断性租金下降,创新下降。该模型还认为自由贸易对长期增长的不确定作用,体现在劳力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竞争加剧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作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

福利分析发现,跨期的扩散效应和没收效应趋于使增长率下降;业务偷窃效应趋于是增长率上升,三者之和无法确定。资本的引入,这是从

只使用一种中间品的单一部门模型扩展到多部门的模型;这就涉及到技术扩散,产生了“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的是不创新的行业的就业和利润将会萎缩,这是第二种创造性毁灭。“挤出效应”会减小创新的价值,强化创造性毁灭。

Aghion & Howitt 认为资本积累和创新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显然研究是密集使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资本与创新互补:资本积累的上升,将防止资本成本上升、创造利润,导致创新的上升;创新的上升,防止资本报酬递减,生产率提高,将导致资本积累的上升。因此,创新将刺激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创新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上升同样是必要的(以创新为主)。

Grossman & Helpman的产品质量阶梯内生增长模型:

Grossman & Helpman(1991 )在《增长理论中的质量阶梯》中沿着产业组织理论开拓的产品质量提高的研究思路,继承Aghion & Howitt“产品垂直创新”的框架,讨论了中间品质量的质量阶梯(quality ladder),生产者为保持质量优势而进行的竞争行为和关于生产的动态一般均衡。该模型忽略了厂商从事有成本的模仿活动的刺激,忽略了模仿对创新的反馈,这一点为Segerstrom所扩展。

Grossman & Helpman(1992 )的消费品品种增加模型认为具有外部性,新设计所体现的知识积累使研究部门的效率提高。

Barro & Sala-i-Martin95在有限专利期的条件下,分析了行业领先者的行为。

3.3 新国际贸易理论出现后的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理论:

3.3.1 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新国际贸易理论,超越了强调资源禀赋的传统国际贸易模型(Eli Heckscher-Bertil Ohin-PaulSemuelson,H-O-S model),随后出现了从经济增长角度出发的开放条件下的内生增长研究。比如,Romer强调知识的溢出、Lucas强调人力资本的溢出,他们都认为技术具有全球性的溢出效应,他们都注意到了人口、资源的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反向流动;斯托齐(1988)根据LBD模型认为,不学习的部门(技术停滞部门)的存在可以导致经济陷入“非增长陷阱”。

新国际贸易理论引进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等概念,注意到了国际贸易的静态收益与动态收益的区别,产业内贸易与路径依赖、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专利的许可,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人口规模、人力资本规模的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调了战略性国际贸易政策的作用。

主要的模型包括:

Michael v.Posner(1961)的模仿滞后说:

Raymond V ernon(1966)产品周期说(product cycle theory,PCT):产品生命周期包括: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

PCT理论假定存在动态比较优势。

Linder的理论:重叠需求、产品差别。

Kemp模型:

凸向原点的生产可能边界(PPF)、规模经济带来生产和贸易的很大的不确定性。

克鲁格曼模型(79):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引起人均实际收入的上升和消费品种的增加。

行业内贸易理论:

雁行模式(flying geeses):

跨国公司理论。

3.3.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70年代新古典的贸易经济理论,主张完全竞争;80、90年代新国际贸易理论引进了内生经济理论,主张非完全竞争;这两者忽略了老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应用,如MRW(1992),Delong & Summer(1991)

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理论而言,是win-win的过程;对传统贸易理论,而言是win-lose的过程。后者认为,贸易提高了资本的租金,提高了投资的回报,这样,出现了资本积累的分化,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国家就成为富国,资本密集型进口的国家旧成为穷国。这与不同,现实是贸易主要是富国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部的贸易,这样,强调资源差异、产业之间贸易的H-O模式就不适用了。

新增长理论同样有与现实大量不符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它忽略了投资引致型的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认为自由化通过提高生产力提高

经济速度。我们看到的矛盾是:开放的提高和发达国家经济速度的下降的不符。Revine & Renelt92指出了新增长理论的实证的缺陷。旧增长理论强调贸易引致的投资领先的经济增长。因此,Revine & Renelt (1992)、Balwin & Seghezza(1996) 强调贸易只有通过提高投资才能提高经济速度。

Richard E.Baldwin & Elena Seghezza(1996)在《Trade induced investment-led growth》中首先介绍了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贸易的产品或服务是资本密集型的,与非贸易的产品或服务相比;相互的贸易自由化有利于贸易部门,不利于非贸易部门;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加快了资本的积累。

他们接着介绍了贸易通过投资促进增长的渠道: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扩大了对资本品的需求,加速了资本积累;贸易自由化通过投资品生产所使用的进口中间品价格下降,扩大了资本存量;促进竞争机制在实行贸易自由化国家的作用,包括在投资品部门,降低了资本品的价格,提高了资本的存量;在可贸易产品部门密集地使用资本;金融媒介的作用,开放的金融部门降低了储蓄者与投资者收益之间的租金,方便了投资。

3.3.3 专门的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对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Rivera-Batiz-Romer(1991)的经济一体化内生增长模式:

他们在1991年的《具有内生技术变化的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和内生增长》两篇文章中解释了为什么参与经济一体化可能加速一国

的经济增长,强调两个相似经济的一体化可以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持续增加。

研究发展部门的技术分成两种:只使用人力资本的技术和使用人力资本、非技能劳动、资本品的实验室技术。在前一种技术中,商品贸易具有水平效应,只有知识的流动才具有增长效应(研究的效率直接提高生产率,研究本身的回报也提高了);在后一种技术中,结论正好相反。所谓“实验室技术”更符合现实。该模型的技术是内生的,强调了知识在国际间的外部效应和生产的规模递增。

Segerstrom-Anant-Dinopoulos的南北贸易模式:

他们在1990年的《一个熊彼特式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式》中,结合V 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假说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的思想,探讨了创新、技术转移、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突破了H-O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南北贸易模型。

该模型指出北方投入资源从事创新,推动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更新,在南北方之间引起了许多变化:北方工人工资高于南方工人工资,特别,如果北方故意提高工人工资,会刺激北方经济的产品创新;北方工人工资高时,延长产品的专利期限抑制了北方的产品创新;北方对其的夕阳工业实行的的保护性贸易关税,减少了创新,不利于全球的经济增长。

Grossman-Helpman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式:

他们在1992年的《质量阶梯和产品周期》中,提出了一个具有内生创新和模仿的质量竞争的两国产品周期模式,探讨了一个南北方

之间通过创新、模仿和贸易决定经济增长的模型。认为创新和模仿分别都拥有垄断租金,受此激励,在不同质量阶梯上的不同国家展开了质量竞争,并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参见Krugman1979年对模仿/创新的论述,Krugman88-Lucas88-Y oung91模型,Aghion & Howitt 的“创造性毁灭”论述)。

Grossman & Helpman(1992)区分了三种情况:相同水平的北方厂商之间的竞争;北方厂商和质量阶梯低一阶的南方厂商之间的竞争;南方厂商能够进行所有的产品模仿生产。第一种情况,厂商可能采取“发明—保密”、“阻碍”、“扩大领先”等三种策略;第二种情况,在线性技术条件下,只有北方厂商从事创新;第三种情况,南北方厂商创新竞争胜败的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模型指出,可能存在两种均衡情况,一种是“有效率追随者”均衡,领先者、跟随者都从事研究,这时南北方的学习过程是负反馈的;另一种是“无效率追随者”均衡只有领先者从事研究,这种情况包括产品的生产在南北方之间由于创新和模仿交替转移的情形,这时,南北方的学习过程是正反馈的(个人电脑在美国和东亚之间的生产转移)。

Grossman & Helpman分析的是同一产业内的质量竞争、产品贸易,没有考虑H-S理论所分析的产业间产品贸易的情形。

Brezis-Krugman-Tsiddon的国家竞争蛙跳模式:

他们在《国际竞争中的蛙跳:国家技术领先地位的周期理论》中对国家的兴衰提供了一个解释:与Olson的累积性的制度刚性观点不同,根据技术变迁的观点,指出后进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先进国家的领

导地位可能被“锁定”,这样,后进国家就可能超过原来的先进国家,这就是“蛙跳”。他们还批评了Romer-Lucas模型的LBD的片面性,认为巨大的技术突破会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技术的性质,而这种技术突破往往发生在后进国家。当然,蛙跳是罕见的,企业的理性可能导致国家技术发展的“短视”,国家鼓励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是重要的。

蛙跳的条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成本差距悬殊;新技术产生之初,相对于旧技术缺乏效率;在旧技术中积累的生产经验对新技术的用处不大;新技术最终能够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潜力。新技术的到来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制造品的生产,带来了其工资、贸易条件的上升,而发达国家则经历了工资、贸易条件的恶化;最终,出现了转折,两者换位。

有目的的R&D的Schumpeter模型:

这是在H-O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内,讨论一个包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R&D活动的Schumpeter模型。它涉及到产品质量垂直提高、多最终消费品行业、行业间贸易等内容,动态的比较优势成为重要。Aghion & Howitt在Grossman & Helpman(1991 )的两要素、两部门产业内垂直差异创新的模型之上改进,提出了一个新的Schumpeter模型。他们认为,国际知识扩散不完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R &D活动,比较优势成为内生。具体如下:

四部门(两种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研究)、两种要素(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两种最终产品(低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

低技术产品的生产直接使用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市场为完全竞争;

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使用中间产品;

中间投入品的种类固定,中间品的生产是不完全竞争的,内生增长作为中间品的质量改进的结果;

研究和中间品部门都产生垄断利润,它们都使用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

国际贸易的作用依赖于知识是否跨国传播的,我们假定如此。假定中间品是在技术蓝图被发现的国家生产的,排除了跨国生产和技术许可。

模型给出了关于研究的套利条件和劳力在四部门之间分配出清的两个等式。

模型在理想的状况下得出了FPE(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均衡。

模型的主要结论是:国际分工均衡模式不是特定的,各国生产的产品种数是由研究的投资决定的,说明劳力的分配(生产/研究)是特定的;由于国际知识扩散、动态优势的变化,资源在研究、中间品、低技术产品部门的分配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在稳态中,各国各自生产世界最优质量"the state of art"的中间投入品总额的一定份额,并投资各国总支出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以保持自己在这些部门的技术领先。这样,标准的H-O模型就转变为动态的技术内生化的熊彼特模型。

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偏向从事研究,技术领先的中间品部门多,高技术最终产品多;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增长快于人力资源贫乏的国家。但落后国家享受同样的真实消费和福利增长率。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

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提要] 我国目前仍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为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持续的增长,应进一步完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制度,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 关键词:内生增长理论;启示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演变过程 20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这一模型假定,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而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同时,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并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基本形式为G=s/v。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成反比。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愿意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刀锋”。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各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认为经济是稳定增长的,而且这种稳态增长率是外生的,独立于储蓄率。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1960年,索洛和米德对该模型进行补充,在原有模型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修正后的模型被称为“索洛-米德模型”,其基本公式为: G=a△K/K+(1-a)△L/L+△T/T 上式中△T/T代表技术进步。索洛模型和之后的索洛-米德模型不仅体现了凯恩斯主义,而且体现了新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常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所阐述的增长理论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进步率外生的假定不符合现实,储蓄率外生化且与稳态增长率无关结论受到质疑,这些与人们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实证研究经验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内生增长理论,弥补上述的三个缺陷。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弥补了新增长理论的缺陷。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资本积累 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 (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b)Y=F(K,L) ——Y/L=F(K/L,1) 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 间的关系。 ——人均产出:y=f(k),即f(k)=F(k,1) 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 的额外产出。 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 (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 (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 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 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 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 (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 (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 (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 (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 (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即Δk=i- δk=sf(k)- δk 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 (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

(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 (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 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 (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 (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 (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1.比较稳定状态 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 (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 (2)y=c+i —— c=y-i —— c*=f(k*)-δk* (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 (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 (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 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 MPK=δ (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 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 (1)从资本过多开始 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 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 (2)从资本过少开始 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应用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非物质原因理论研究综述--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研究'迄今为止,学术界缺乏对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原因在 增长和经济 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很少将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作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方面,缺乏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素质与家庭收入、贫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反贫困 中,缺乏思想、道德、精神等非物质反贫困或非物质扶贫措施(如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的 。探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物质原因,既是重大的学术关怀,又是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原因 (一)思想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 驱使。思想是中性的,先进思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反。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已经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研究项目把‘发展’和‘不发达’的现实与思想观念结合起来”。佩雷菲特指出:“贫穷国家赶上富裕国家是可能的。追赶,首先是思想上的追赶。日本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还会是一个被贪婪的西方蹂躏的封建 ”,尤其是“竞争信念的思想主导着日本的发展。”而“满清的墨守成规、固守传统、敌视创新,无政府主义,内战使中国在3/4的世纪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之交臂。但在10年或20年之后,随着国民思想的解放,轮到把中国奇迹列入经济发展的历史不是不可能的。”刘易斯也认为,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的力量并指出:“人是由他们应该如何生活的思想所激励的,这些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在不发达国家里,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通常是,这些国家如同缺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在社会领域里缺乏各种思想以及实现这些思想的人。”赫希曼指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经济变革的障碍,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吴碧英指出:“扶贫要先扶思想,改变观念,在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时重在唤起贫困者脱贫意识”。叶普万认为思想观念贫困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内学者揭示了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国民从“左”的、姓“社”姓“资”的、姓“公”姓“私”等思想困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 (二)新思想 刘易斯认为,新思想是人们对创新、冒险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第一,经济增长源于经济机会,“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是抓住机会。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第二,经济机会又源于冒险、创新等新思想。“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因为,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一旦转变为人的行动,将永远激励人去奋斗,是人们抓住经济机会的根本前提,“经济机会和新思想的这种积累性作用是相互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经济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路,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当今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恰好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开拓新的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严重问题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012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4,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0: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 的62%,下降到2012年的43%;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3%。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8%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哈罗德多马模式到现在,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是第一个发展阶段, 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是第二个发展阶段, 舒尔茨模式是第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第四个发展阶段。新增长理论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它不仅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现代发展解读

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现代发展 1986年,Romer向美国经济学会(AEA)年会递交了一篇仅仅七页的论文,与会的经济学家及Romer本人都没有想到这篇短文对于今后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研究的影响。事实上,由Romer的论文及其他后继者的工作,开创了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即内生增长理论时代。从经济学家角度来看,尽管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均研究宏观经济问题,但增长理论是要解决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问题,因而更关注经济中的潜在产出及其增长路径的原因,其基础是一个足够简单而符合实际情况的生产函数,而宏观经济学则考察经济的短期波动问题。因此,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怎样在一些合乎现实情况的生产函数基础上,研究经济的长期增长路径,是经济增长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形成了今天内生增长理论百花齐放的局面。新增长理论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对战后的世界经济增长,乃至于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基本解释框架(例如,Kremer (1993)对于全世界有史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研究)。另一个原因则是其对于具有经典意义的Solow模型所作出的更合乎现实的修正。这主要体现在其巧妙地避开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无法与规模报酬递增及边际报酬不变自洽的矛盾。还有一个原因是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所遇到的困境,理性预期的出现,从本质上并没有挽救宏观经济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是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些远离现实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例如Sala-I-Martin(2001)指出,新增长理论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使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从理性预期转移到长期问题,而理性预期对于长期问题事实上没有作出贡献。本文旨在探讨由Romer及Lucas 所开创的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并说明其现代进展。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理论渊源 自经济学产生开始,经济学家就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经济增长的途径。早期的许多经济学家,如A.Smith、K.Marx、 D.Ricardo等,均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但真正建立了增长理论现代形式[2]的却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学家Harrod与Domar。Harrod与Domar在Kenyes所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基础上,将其进行动态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引入现代时期[3]。 Harrod与Domar使用了里昂惕夫性质的生产函数,即F=MIN(K/G,L),并使用I=S均衡条件,得到了长期增长的均衡路径。但是,由于Harrod与Domar所使用的生产函数的非连续性,导致这种均衡是十分不稳定的,正是Harrod—Domar模型的路径被称为刃锋上的增长的原因。在1956年,Solow对Harrod—Domar模型的生产函数进行了修正,创立了著名的新古典增长模型。Solow的贡献在于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假设资本与劳动之间可完全替代[4],这种具有连续性的生产函数使经济学家可以寻找到一种稳定的持续增长路径。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4章 内生增长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四章 内生增长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是什么? 答: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生产函数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即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模报酬不变;更严格的稻田条件规定在要素趋于无穷大时,要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lim 0k f k →∞ '=。在索洛模型中,这个条件保证了稳态的存在;在拉姆齐模型中,这个条件保证了目标函数的收敛性。但根据这一条件,随着资本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收敛于利息率,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力增加,则不会再有投资,经济也停止增长。而在现实中,发达国家人口几乎停止了增长,资本也较不发达国家丰富,但发达国家的资本却没有流入最贫穷且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 2.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内生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2)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3)结论不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即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决定的,储蓄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则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而储蓄只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增长,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3.包含了“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内生增长模型是以什么样的函数形式将这两个假定内生化的?又是如何解决了竞争性均衡与规模报酬递增的矛盾的?为什么说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上存在问题? 答:(1)“干中学”的含义是指企业增加其物质资本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生产

中国经济发展概述

小结: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这句话表明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基本构成方式起决定的作用。这句话间接证明了经济的重要性。 我们在这篇报告中详细说明的正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中国经济史分为农业,商业,手工业,力图从这些历史冰山一角展望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的发展史是人类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个重要的部分。 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具有生产能力的人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殖、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还有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劳动对象的发展与改变。从先前至民国。历朝历代都出台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国富民强,稳定政权。一个好的经济政策所必需要具备的条件即是适应当下的国情,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从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间历经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详细的在报告中已写出,以下是一些总结:

秦朝的经济制度是由商鞅变法打下的基础,其目的是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发展始终处于政治的控制之下。它的不利影响是因其集中经济力量创造人间奇迹的盲目干预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人民的不满以及社会的动乱。但他在经济上所做的“同一”模式又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汉袭秦制,自不必详述。 跳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首先南方的经济发展逐渐达到了与北方齐肩的程度,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再者,随着唐代与外国的交流日益繁密,中国的两条丝绸之路也形成了往来车马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并且,唐代的生产力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农业的曲辕犁,筒车。手工业诸如丝绸,唐三彩也各有发展,还出现了银行的雏形柜坊。 宋代完成了经济中心南移的漫长过程。。在宋朝特别是南宋的统治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的浙西平原,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经济极其繁荣,不仅在中国经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明显地居于前列。有历史学家说宋朝时藏富于民,应当不差。讲到宋代,不能不提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的推行最终以失败告终,是因为王安石只是一味的想着扩大政府的收入,从商人地主手中获取利益,在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王安石把改革的内容单纯的依靠理论来建立,有悖实际反而动摇了宋朝的根基。 在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中,强调召军移民开荒屯田的重大经济效益及其对改变全国人口与土地布局和缩小边区与内地经济差距的巨大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doc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目录 理论概述 理论内容 理论思路 理论概述 理论内容 理论思路 展开 编辑本段理论概述 内生增长理论概述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编辑本段理论内容 储蓄率内生 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储蓄率是外生的,Cass(1965年)和Koopmans(1965年)把Ramsey的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因而提供了对储蓄率的一种内生决定:储蓄率取决于居民的消费选择或者说对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储蓄)的偏好。 内生储蓄率意味着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供给的内生决定,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资本)从数量上得以在模型内加以说明。然而,Ramsey-Cass-Koopmans

模型对储蓄的内生性的技术处理并没有消除模型本身长期人均增长率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依赖。Ramsey模型暗示长期增长率被钉住在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值x上。一个更高的储蓄意愿或技术水平的增进在长期中体现为更高的资本或更有效的工人产出水平,但却不会引起人均增长率的变化。 劳动供给内生 新古典的另一个关键外生变量是人口增长率。更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每个工人的资本和产出的稳态水平,因而趋于减少对于一个给定的人均产出初始水平而言的人均增长率。然而标准模型没有考虑人均收入及工资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被Malthus所强调的那种影响——也没有把在养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考虑在内。 内生增长理论的一条研究路线通过把迁移、生育选择和劳动/闲暇选择分析整合进新古典模型中来使人口增长内生化。首先,考虑针对经济机会的移入(immigration)和移出(emigration)。对于给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言,这一过程改变了人口及劳动力;其次,引入有关出生率的选择。这是容许人口和劳动力的内生决定的另一条渠道;最后,另一条与在一个增长框架中劳动供给的内生性有关的研究思路则涉及迁移及劳动/闲暇的选择——劳动力与人口不再相等。 Becker,Murphy and Tamura(1990年),Ehrlich and Lui(1991年),Rosenzweig(1990年)讨论了劳动供给、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内生技术进步 把技术变迁理论包括进新古典框架中是困难的,因为这样做的话标准的竞争性假设就不可能得到维持。技术进步涉及新观念的创造,而这是部分非竞争性的,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对于一种给定的技术,换言之,在给定有关如何生产的知识水平的情况下,假定在标准的竞争性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和土地中规模报酬不变是合理的,则以相同数量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来复制一个企业从而得到二倍的产出是可能的。但是,如果生产要素中包括非竞争性的观念,那么规模报酬则趋于递增。而这些递增报酬与完全竞争相冲突。特别的,非竞争性的旧观念的报酬与其当前的边际生产成本(等于零)相一致,这将不能为体现于新观念创造之中的研究努力提供适当的奖励。 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离不开收益递增,新古典增长理论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均衡是以收益递减规律为基本前提的。内生增长理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突破在于把技术进步引入到模型中来,其消除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报酬递减的途径有三种: 要素报酬不变 : 考虑把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包括在内的广义的资本概念(AK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作业 题目: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姓名:郝飞飞 学号: 2014822012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目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及涵义 (1)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 (1)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 (1) 二、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1)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 (二)发展观念的模式的统一 (2) (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统一 (2) 三、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2) (一)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二)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三)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四)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 (3)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 (一)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 (3)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 (4) (三)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5) 参考文献: (5)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当下我国正处于提速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遵照党的十八大指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伟大部署,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关系,立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出发构思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与方法。即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内生增长理论

1

and Howitt于1992年提出了增长过程中的创造性破坏的作用,在他们于1998年出版的《内生增长理论》 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熊彼特方法,并对技术进步的创造性破坏作用进行详尽的分析。Aghion and Howitt在他们所建立的模型中,引入了新技术使原有技术过时的概念,从而使技术进步成为一种具有 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新熊彼特主义的另一个特点与技术进步的微观机制有关。在九十年代关于增长理论的文献中,很多模型[12]发展了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例如Aghion and Howitt(1998))。但是,就 笔者所见,如何建立一个市场结构内生的技术进步模型,仍是值得经济学家努力的[13]。以杨小凯 为代表的分工驱动经济增长思想,由于引入角点解而将分工与增长模型化,逐步得到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尽管目前来说,基于分工的研究尚未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由Smith第一次系统提出 并强调的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4],由A.Young(1928)进行了发扬,但其间直至八十年代才重获经 济学家的重视。对于分工的概念及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家的研究是沿着两条思路进行的:第一条思路是基于分工是生产迂回程度的加深,这是从厂商进行最优决策的角度来展开研究,如 A.Young、Romer(1987)、Grossman(1991、1992)等人所作的研究;第二条思路是基于分工是经济中的个 体(agent)最优选择的结果,体现为个体的专业化水平。这条思路的沿这条思路进行研究的有 G.Beker(1992)、杨小凯(1991、1992、1993)等人。沿第一条思路进行的分析,主要问题在于忽略了分 工的生成与演进过程。虽然Romer(1987)以中间产品的品种数作为生产的迂回程度,并假定中间产品的非 完全替代性与非完全互补性(事实上,Romer所运用的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D—S型的生产函数), 解出了一个生产迂回程度的一般均衡解。但其分析过程中没有讨论因生产迂回程度增加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问题,其模型对现实的意义并不太大。杨小凯的贡献在于其认识到了Romer模型忽略交易成本的缺陷,将分工与交易成本联系起来,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分工的演进。然而,从他已发表的论文与专著(如杨小凯(1998,2000,2001))来看,杨小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演进(evolution)的概念。在杨那 里,分工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决定分工演进的是交易成本。但交易成本的定义与测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局限了杨的模型的应用,而且,更为致命的是,在杨那里,经济人(AGENT)的理性是有问题的,即在既定 交易成本具有无穷的理性推理能力,但在预见交易成本的演进方面却一无所知[15]。 随着理论的进展,不少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内生增长理论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实证分析。无论是沿着Romer的独立研究与开发部门研究路线进行的研究,还是沿着Lucas的人力资本溢出研究路 线进行的研究,都面临着如何进行实证分析的问题。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种实证研究事实上是沿着两条技术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进行国别间的研究,寻 找内生增长证据;另一条是沿一国的长时段数据,研究一国的经济增长因素;或者单独讨论某个具体因素,如对外开放、税收、平等、金融进步、长周期、教育支出、创新等,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沿第一条技术路线进行的研究,大部分实质上是以著名的Barro型回归(Barro-type regressions)进 行的,即以一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为因变量,同时以一国的人均收入为自变量,对国民收入增长率是否趋同进行回归检验。如Barro(1995,1996)对92个国家、美国国内各州、日本国内各县的趋同趋势进行了检 验;Kremer(1993)对于全世界有史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人口规模存正相关关系, 这在经验上支持了内生增长理论;Michael J.Boskin(2001)对战后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技术 进步应同时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调整上,据此,他得出结论,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而可见资本为25%以上,而70年代以后增长率的下降则应归因于单纯物质资本调整型技术进步;Greenwood等(1998,NBER,W6647)对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核算,认为美国的增长与技术进步之 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关系,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及资本改进之间有着强互补性,得到了一些内生增长的证据;Aghion and Howitt(1998)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到能代表国家间 差异的数据,如一国与另一国之间所存在的增长率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两国间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制度所造成的[16],同时国与国之间的GDP差距是否如汇率所显示的那么大,是值得探讨的,然而,对于 GDP的调整,虽有PPP之类的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没有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沿着第一 条技术路线进行的研究,并没有找到很多对内生增长理论进行支持的经验证据,如DeLong and Summers(1991)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事实的研究表明,设备投资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Mankiw,Romer,Weil(1992)所进行的研究(即著名的MRW检验)表明,有着递减报酬和外生技术进步的 Solow-Swan模型,能够对经济增长率进行解释,而且,他们的工作也表明了条件趋同的存在;

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第1章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主要载体。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采取的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学术界也相当重视区域经济方面的理论和实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就是以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的。 1.1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目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也产生很多与区域经济学相关的分支学说。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文献有很多。 1.1.1 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 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很多西方经济学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的区位论在进行区位分析时把空间看做是一个连续的空间体,认为在此空间内的经济活动都与空间内的某一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相关。伴随着数学规划模型的发展,西方的区域经济学研究者开始建立相关的空间资源配置模型来使得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达到最优。国外区域经济学关于区位分析及定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公共设施区位、空间均衡分析、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等方面。 区位理论通常以达到空间均衡为其研究重点。在厂商区位分析方面,达到空间均衡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空间均衡的分析研究重点都放在单个行业的生产均衡上。居住区位分析方面,主要与居住区位的选择和与此相关的迁移模式相联系,尤其是住房市场以及市场中的交易问题。从动态的角度看,包括住房的买卖、出租;从静态的角度看,主要涉及到区域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及其居所的分布。公共设施区位研究方面,在西方国家大量的公共服务是由政府的行政部门控制的。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所受到的公共干预的原因和程度都各不相同。这就涉及到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有蒂伯特(1961)、阿诺特(1979)、施韦策(1983)等。在空间均衡分析方面,恩克(1951)在《空间分离市场之间的均衡:电子模拟解》首次把空间均衡理论应用于众多领域;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