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与盛唐文化

盛唐气象与盛唐文化

请简述盛唐文化与盛唐诗风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盛唐文化的看法。

盛唐文化与盛唐诗风的关系

1、拨乱反正,人心振奋的时代精神与盛唐诗中的朝气

文学史上的盛唐与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并不是一个概念。从社会政治上讲,大唐盛世就是指开元之治这一空前的盛世。开元之盛,除了外在制度建设成功之外,更主要的就是由这股正义与改革力量所带来的一种新气象。这股风气形成了一种时代精神,玄宗时代士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在他们身上,这一精神既不会因为开元盛世的结束而中断,也不会因为安史动乱而消失。
风骨强劲,是盛唐诗一个明显的特色,而支撑这种力度与气派的核心就是诗人强烈的政治热情,以及积极的参与意识与进取心,这也正是构成盛唐气象的最有力的精神内核。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莫不如此,李白的志向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私智,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帮助君王统领世界。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从道德人心再造一个盛世,志向都无比远大。即使多写山水田园诗的孟浩然、王维,在诗中也体现出这样的热情。孟浩然也会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盛世气象所鼓舞,而感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2、名士文化的重建、文士地位的上升与盛唐诗自信自尊意识

(1)名士文化的重建

自古以来,诗评家多将盛唐诗风与魏晋诗风相连。因为盛唐诗人不仅学习了汉魏晋诗的抒情方式,更主要的是继承了汉魏晋诗中所体现的魏晋名士文化精神。在这一点上,盛唐诗人与魏晋名士是相通的。

(2)文士地位的上升

玄宗本人诗文较出色,留传至今的诗作有六十余首。科举试杂文诗赋,起于开元年中,应与他本人爱好诗歌相关。玄宗重文,喜欢鼓励诗人及有才艺之士。他在宫中设置翰林院、伎林院两个机构,并以“翰林供奉”一职专门安置这类文学艺术人才。 玄宗对文人学士颇为敬重,并把他们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力量,他在政治上重用的文人学士有张说、陆坚、张九龄等。

(3)盛唐诗中的自信自尊意识

名士化的自由自尊意识造成了盛唐诗一种特殊的人格意象。如李白受时代精神感召,非常向往建功立业,志向奇大。他对这一人生理想非常自信,他所向往的是“功成身退”的人生境界,既积极追求“功成”的事业,又不执着于功名拘束,从而保持名士的自由与自尊。此外,这种以魏晋玄学为底色的名士情怀都具有一种强烈而敏

感的生命意识,如孟浩然的名作《春晓》,仅在似醒非醒的瞬间就感受到生命脆弱。又如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一句,也是从自然的细小变化中体味到生命的可贵。

我对盛唐文化的看法

1.盛唐文化的发展,同封建政治经济在唐中叶的变化同频共振,走完了由封建前期向后期的过渡历程。传统儒学生命力再度显现,逐步上升为压倒其他的思想力量、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取向,并向宋明理学过渡,补充了儒家哲学的传统命题和范畴,与后期中国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并驾齐趋,构成双驾马车,加强了封建的统治。

2.盛唐时期是南北文化的融汇时期,并且完成了南北文化的合流。唐初一切公私文书,皆用四六文。后来古文运动渐起,北方文风取得优势。同时唐前期宰相十分之九以上皆为北人[16],此亦对文化上的消长变化起干预作用。《五经正义》的编篡,正表明经学上的南北统一,且多用南朝人义疏。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也加速了本土地方文化的合流过程。

3.盛唐时期也是传统文化中文化创造传播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分层文化明显化的时期。官方的文化垄断不断被打破,民间文化有了大发展(特别是后期)。唐以科举取士,使寒素文人知识分子皆可凭其文才学问近似平等地取得政治社会地位,从而改变了政权结构。大量代表知识分子阶层的文化出现,学派的产生、人才群体的涌现便是明证。同时市民文化有所发展,这种与官方文化不尽相同的文化,反映着文化中间的不同层次内容,颇具个性明显的特征,使文学艺术流派纷呈,颇为繁茂。

4.盛唐时期又是传统学术文化不均衡发展的极致表现时期和科学文化的转折过渡期。中国传统的重人文、重文学艺术、轻科学的文化特征,唐代有充分表现。文学艺术、史学高度发达,自然科学相对落后。因此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看,盛唐文化似不如宋代。前辈学者陈寅恪、邓广铭先生论之颇详。

5.盛唐文化做为创造主体除了对前代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诠释、理解,依时代的需要和统治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具有显明的个性特征外,还对各种外来文化进行融汇、消化,并弘扬以为己用,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是盛唐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