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4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Word版含解析

解密14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2022年辽宁沈阳一模)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其余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2年江苏徐州模拟预测)如表反映了“马铃薯在东亚的传播路线”,由此可知

C.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先进D.跨太平洋农业贸易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由欧洲人传入台湾、菲律宾、日本,这与新航路开辟密切相关,即马铃薯通过海路传入亚洲,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欧洲殖民中心在亚洲,排除A项;通过马铃薯传入亚洲的路线无法看出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马铃薯传播不属于农业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年江西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模拟预测)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

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出土文物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且种类较多,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出土铁犁,可推测当时已采用铁犁牛耕,但无法推断耕作方式已经成熟,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年四川南充模拟预测)1500年,一百个英国农户家庭只能供养106户家庭(包括他们自己),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4%。到了1801年,这一致字上升到136户,而此时农业劳动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6%。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民主政体的有效保证B.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C.殖民扩张政策的成熟D.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00-1801年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降低以及一百个英国农户家庭供养家庭数量上涨,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D项正确;民主政体不会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主要还是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排除B项;殖民扩张政策的成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年江西省安义中学一模)斗茶始于唐代,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较新茶优良次劣,排名列序,是为斗茶,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据此可知()

A.政府实行严格的榷茶制度B.斗茶的目的是将新茶贡献给天子

C.斗茶风俗促进了茶叶技艺的提高D.茶叶贸易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以此可以得出,茶叶贸易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榷茶制度”即由朝廷对茶叶实行专卖,材料当中的主语是茶农、茶客,并没有提到政府,排除A项;材料当中也没有明确说明斗茶的目的,排除B项;“茶叶技艺的提高”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2年山东德州三模)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的欧洲,砂糖和茶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些变化说明()

A.海外贸易减小了社会贫富分化

B.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殖民扩张助推了各地消费升级

D.工业革命消除了地区性饮食差异

【答案】B

【解析】糖在欧洲从奢侈品演变为普通日用品,说明糖的供应量大大增加,从而大大降低了糖的价格。16世纪以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品流通不断发展,说明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B项正确;海外贸易加速了商品流通,而非缩小了社会贫富分化,排除A项;这些变化并不是消费升级的表现,排除C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2年吉林抚松县第一中学二模)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逐渐形成“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的格局。这反映了()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D.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18世纪末,全球分工进一步发展,体现出全球贸易网的发展,D项正确;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自由放任,与棉花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2年辽宁沈阳二中模拟预测)1933年3月,罗斯福下令禁止黄金自由输出,禁止美国人持有黄金;1934年1月,在罗斯福要求下,美国国会通过了《黄金储备法令》:由财政部掌握全国黄金,禁止金币流通,但黄金仍用于国际贸易,充当联邦储备银行和存款的准备金。上述政策()

A.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B.强化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

C.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D.使美国经济迅速度过危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进行金融改革,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这项措施恢复了银行信用,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C项正确;罗斯福政府的金融措施并未稳定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排除A项;罗斯福政府的金融措施是放弃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排除B项;“使美国经济迅速度过危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2年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模拟预测)史载,北宋时期知州刘彝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的排水干道系统,故名福寿沟(见图),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刘彝的举措

A.完善了赣州城市布局B.便利了城乡之间联系

C.加强了城市经济职能D.有利于城市安全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的……故名福寿沟(见图),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可得出,通过重新规划,使城市更加合理,完善了赣州城市布局,A项正确;材料与乡村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功能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2年四川宜宾三模)下表是1928与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与城市化水平简表。

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露B.工农业得到均衡发展

C.现代化模式的发展特征D.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8与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与城市化水平简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中主要产品的产量和城市化水平都呈现上升状态,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发展特征,C项正确;表格中主要产品的产量呈现上升状态,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露,排除A项;结合所学“1928与1940年”处于苏联工业化时期,其特点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排除B项;没有各方面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问题,排除D 项。故选C项。

11.(2022年湖北武汉模拟预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私有制出现,一些人脱离生产转而从事管理性工作,进而文字得以产生,这体现了农业为人类迈向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发展促使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2年福建龙岩三模)下图是某植物对外传播的情况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植物是()

A.茶叶B.棉花C.咖啡D.大豆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该植物起源于非洲,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结合所学可知,该植物是非洲的咖啡,C项正确;茶叶起源于中国,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是印度,由于最早种植棉花,古印度也成了棉花纺织的发源地,排除B项;大豆的原产地是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2年江苏江苏三模)西汉中后期的铁器制造已有较为计划的组织,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这变化得益于

A.灌钢法广泛应用B.冶铁利用水力鼓风

C.冶铁业国家专营D.铁犁耕作方式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后期实行冶铁业国家专营,由于国家的有计划组织,使得冶铁业快速发展,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C项正确;灌钢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出现在东汉,排除B项;铁犁耕作方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2年吉林长春一模)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多次下令,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剥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1824年以后,英国逐渐撤销了这些法律。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工业优势地位逐渐确立B.法律的制定越来越规范

C.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D.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

【答案】A

【解析】材料“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多次下令,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剥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体现了国家对技术、人才的控制。而“1824年以后,英国逐渐撤销了这些法律”,其背后是英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自信,起决定性因素就是工业革命,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工业优势地位逐渐确立,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法律的制定越来越规范和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后,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排除C项;“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不符合材料前后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2年湖南衡阳二模)商周时期商业或手工业全都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时期,在某些官府商业存在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同时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兴起。上述变化

A.使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业者地位D.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即工商食官;到春秋战国时期,因生产力发展,商业城市兴起,独立商人出现,这些社会“活跃”因素的出现,对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利于瓦解之前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B项正确;材料与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无关,且明清时期出现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的景象,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者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促进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且战国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2年云南昆明一中模拟预测)世界银行及欧美投资人向发展中国家贷款情况

A.世界银行的使命发生了转变B.欧美国家经济处于疲软状态

C.美苏冷战对中间地带的争夺D.石油美元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银行及欧美投资人就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贷款。结合所学可知,1973年由于中东国家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涨”阶段,迫使发达国家资金发生转移,B 项正确;世界银行的使命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 项;材料与美苏冷战无关,排除C 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瓦解,而且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滞胀”,排除D 项。故选B 项。 17.(2022年辽宁大连二模)如表是近代上海、天津两座城市的发展缩影。由此可见,近代这两座城市的发展

C .促进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 .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上海和天津的市政建设与管理适应了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要求,城市功能也向综合型城市转变,说明上海和天津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D 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 项;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东部通商口岸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城市,

城市化水平不会很高,排除B 项;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发展,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C 项。故选D 项。 18.(2022年宁夏银川一中二模)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推知我国 我国农村非农业产值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B.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C.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得到改善D.中央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非农业产值增长迅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非农业产值增长迅速,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因此体现不出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得到改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出现中央惠农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9.(2022年湖南雅礼中学一模)如表是唐宋岁入总额中钱币所占之百分比,从中可知,盛唐以后三百余年的中国社会中()

C.商税收入占比呈现出稳定增长D.赋役征收已实现货币化

【答案】A

【解析】从表格第四栏分析,钱币收入已经占比超过一半,说明货币经济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冲击,A项正确;根据表格第二栏总额变化的分析可知不是稳步增长,排除B项;从表格第三栏钱数分析,在增长,但不一定都是商税收入,排除C项;从表格第四栏分析,没有实现货币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2年山东泰安二模)明代为加强对漕运的管理,于1401年设立漕运总兵,管理漕运事务;1451年设立漕运总督,直属中央,管理大运河航运。弘治八年(1495年),为防止黄河水北窜,妨碍漕运,明朝政府不惜“逆河之性”,强行筑断黄陵岗支渠,使黄河南流入淮,“以一淮受全河之水”。这反映了()

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B.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

C.南方经济地位重要D.经济与生态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为防止黄河水北窜,妨碍漕运……”,可以看出漕运对明代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漕运连接着南方,南方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突出,C项正确;“成效不大”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不可调和”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2022年四川自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围绕特定主题,将分散在不同学科的内容整合探究,并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并结合各学科知识,从表中任选一例,以历史学科方法为主。融合相关学科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历史前进论述:明清时期,航海用罗盘,动力是风力,

郑和七下西洋,扩展了当时人的视野,私人海上贸易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西方开始了新航路开辟,发现了新大陆,开始了海外殖民,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蒸汽机,火车,轮船相继出现,速度加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历史前进。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火车、轮船、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可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历史前进;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4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Word版含解析

解密14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2022年辽宁沈阳一模)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其余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2年江苏徐州模拟预测)如表反映了“马铃薯在东亚的传播路线”,由此可知 C.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先进D.跨太平洋农业贸易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由欧洲人传入台湾、菲律宾、日本,这与新航路开辟密切相关,即马铃薯通过海路传入亚洲,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欧洲殖民中心在亚洲,排除A项;通过马铃薯传入亚洲的路线无法看出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马铃薯传播不属于农业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年江西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模拟预测)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

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出土文物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且种类较多,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出土铁犁,可推测当时已采用铁犁牛耕,但无法推断耕作方式已经成熟,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年四川南充模拟预测)1500年,一百个英国农户家庭只能供养106户家庭(包括他们自己),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4%。到了1801年,这一致字上升到136户,而此时农业劳动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6%。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民主政体的有效保证B.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C.殖民扩张政策的成熟D.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00-1801年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降低以及一百个英国农户家庭供养家庭数量上涨,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D项正确;民主政体不会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主要还是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排除B项;殖民扩张政策的成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年江西省安义中学一模)斗茶始于唐代,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较新茶优良次劣,排名列序,是为斗茶,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据此可知()

历史统编版(2022年)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2022—2022 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综合检测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局部,请把第一卷选择题 局部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第二卷和答题卡。考试时间为90 分钟,总分值100 分。 第一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浇灌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局部,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浇灌系统的建筑、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困难的活动;即使浇灌系统运行 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正安排、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 年,全部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进展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B.苏美尔人格外重视水利浇灌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治理浇灌 2.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 30 种;美洲人民也开头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渐渐进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说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淌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B.欧洲加强了对亚美的掠夺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全球联系 3.航路开拓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转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由于物种沟通( )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沟通 B.减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4.下表是中国古代冶金业进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 春秋时期觉察人工冶炼的铁器

2023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与社会生活 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与社会生活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河南省六市二模]商代重视天象观测,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常见的有雨、风、云、启(天晴)、易(多云阴天)、晦(阴沉欲雨),还有日月食,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该情况() A.表现了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 B.是服务于对王权的神化 C.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D.表明人们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 2.[2023·福建省泉州一中期中]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玉米、甘薯等作物向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这些地区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被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C.传统农业的发展 D.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3.[2023·青岛黄岛区期中]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说明隋朝() A.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B.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4.[2023·娄底市高三模拟]下图出自安徽宿州市的东汉纺织图画像石朱拓本(局部),图中一织女在织机上踏蹑提综,旁边一少儿手扶机台,右边一妇人在络纱,一片忙碌,织坊上方悬挂多枚线团。此画像石() A.说明安徽成为丝织业中心 B.表明汉代纺织业规模较大

C.体现官营手工业经营形式 D.是研究汉代纺织工艺的史料 5.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表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 D.科技创新能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6.[2023·马鞍山高三三模]在18~19世纪伦敦、巴黎的夜生活中,灯光的使用已超越了实用照明的范围,成为炫耀和吸引眼球的手段。一些奢侈品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光彩和豪华。这说明当时() A.技术发展影响经济生活 B.民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夜间经济主导城市发展 D.电力资源得到普遍使用 7.《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该法律反映了中国() A.防控公共疾病的建设成就 B.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 C.“看病难、住院难”等矛盾缓解 D.全民卫生意识加强 8.[2023·合肥市二模]明清徽州乡村土地占有中普遍存在股份制,其中宅地由业户共业,少则二股,多则几十股。宅地细小股份不便造屋居住,但可卖出以获现金,不动产之土地股权可转换为金融货币财产。这一现象() A.源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 B.造成徽州宅地资源严重稀缺 C.违背社会发展主流趋势 D.体现民众经济生活的创造性 9.[2023·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首次提出“复式簿记”的概念,建议商人在进行交易时,要以“贷方”和“借方”的身份在总账中记入两次,从而使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这反映了当时() A.价格革命影响广泛B.人文精神深入人心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习题答案.docx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P29)思考点:人工智能技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人工智能技术是先导技术,它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 3D 打印、智能制造迅猛发展,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列举若干具体现象即可)(P31)学思之窗:结合材料,思考原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一方面,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活。原子能可以为新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可以服务于很多生产领域,为它们提供新能源;可以应用于医学研究与诊断治疗,造福人类健康。另一方面, 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核武器扩散、核泄漏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2.(P32)思考点:现代科技进步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现代科技进步使交通便利,人与人的交流畅通,带来一系列新的娱乐方式和休闲方式,使服务更加便捷,等等。 3.(P33)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救灾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灾后排查与组织救援过程中减少人员伤亡,提高探测速度与覆盖面,以获得抢救最佳时机,科学分析数据,协助人作出重要决策,等等。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1.(P37)思考点: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 2.(P38)学思之窗: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参考答案: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等西方国家商贸往来频繁。 3.(P40)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古埃及人是如何签订商业契约的。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这是一份房屋买卖契约的签订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并采取一种庄严的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签订契约。契约可以保证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使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烈山:放火烧荒)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制作耒耜 2.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这一方法( )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D.反映了制造农业工具的精湛工艺 3.从考古发掘看,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多出自墓葬,且数量很少。例如在山西长治分水岭12号墓中共发现430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器8件;14号墓中共发现1 005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器9件,其余多为青铜器。据此推知当时( ) A.铁器最终取代青铜器 B.铁犁牛耕已少量出现 C.生产力并未完成转型 D.青铜农具数量非常多

4.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 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 件,包括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B.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 代 C.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D.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 《汉书》 产,以给(供给)公上” “(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 《后汉书·逸民列传》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秉耒把锄”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的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作,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 1. (本题4.0分)下图是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图中的人们在放牧、收割,图片突出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 A.农牧文化的交融B.生产工具的完善 C.原始部落的产生D.早期农牧业发展 2. (本题4.0分)“氏族之间掠夺战争的产生,使得氏族出现了军事首长。军事首长的财富权力与日俱增,而且由选举产生逐渐变为世袭制。”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私有制的发展B.世袭王权的萌发C.生产力的发展D.国家的产生 3. (本题 4.0分)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B.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 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D.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4. (本题4.0分)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5. (本题4.0分)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2000年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中国第17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修建于()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 1. (本题4.0分)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土农具而言,有锄、插、镬、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镰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D.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2. (本题4.0分)“尝闻古循吏,官为铸农器,欲免力役繁,排冶资水利。……遂致巽离用,立见风火炽,熟石既不劳,融金亦何易。”该诗描述的工具为下图所示中的() A.B. C.D. 3. (本题 4.0分)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2000年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中国第17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修建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D.东汉 4. (本题4.0分)如图是出土于四川邛崃花牌坊地区井盐画像砖拓片。画面上,在起伏的山峦间,左边是一高大井架,四人在吸卤,有槽将盐卤引入如角的灶锅内,有三人在灶旁操作,山间另有五人在背柴和狩猎。这反映出当时四川

A.所产井盐品质极高 B.民间生活富足太平 C.资源开采具有协作特征 D.农业生产劳作的繁忙性 5. (本题4.0分)先秦时期的民谣《击壤歌》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该歌谣 A.表明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协同发展B.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写照C.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逐渐成熟D.是先民反抗君主专制思想的体现 6. (本题4.0分)下表为武汉工人运动的部分史实。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 时间工人运动史实 1913年6月汉阳兵工厂全厂工人举行罢工,抗议总办刘庆恩变相克扣工资,迫使黎元洪将刘庆恩撤职 1919年2月汉口扬子机器厂工人罢工,反对厂方制定工人必须缴纳银元作保的规定,双方发生冲突,互有死伤。厂方与工人协商后,恢复生产 A.彰显了民族主义特色B.逐步从自发走向自觉 C.具有明显的政治诉求D.为革命转型积蓄力量 7. (本题4.0分)晚清上海有竹枝词这样写道,“金杂货有洋行,各式奇珍进口忙;工厂海船诸铁器,名驰遐迩广消场……”“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些词句反映出晚清时的上海 A.民族工业的长期繁荣B.列强经济侵略的加深 C.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动D.抵制洋货运动的兴起 8. (本题4.0分)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B.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综合复习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综合复习测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分布,由王都(大邑)、区域性中心聚落(大族邑)、次级中心聚落(小族邑)及众多村落(属邑)组成,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这种格局本质上反映了() A.早期王权国家的形成B.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 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D.国野分立的城乡之别 2.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区有较为完善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汉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官署、邸第、里居等有众多井台,普遍饮用井水;秦汉时期的厕所有“厕”、“囿”“涵”“清”“轩”“更衣之室”等众多名称。这反映秦汉时期() 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丰富 C.居民卫生意识提高D.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 3.隋文帝建立新都大兴城.皇宫、政府机构位于高坡之上,皇城“不设杂居”,使得“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墉有门,逮亡奸伪无所容足。”全城划分为109坊和东、西两市。大兴城的布局设计反映出() A.当时城市治安问题严重B.坊市界限已经被完全打破 C.实用与安全并重的理念D.城市建设中突出民本思想 4.下图为1800年—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反映了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下列有关世界城镇化进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注: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A.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 B.1850—1925年迅速增长的原因是欧美国家推动亚非拉城镇化 C.1925—1950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持久和平与稳定的世界环境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含6个单元试卷及答案)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标要求】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概要】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人类的生活:远古时期的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 远古时期,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内过着迁徙的生活。(主要活动是女性来完成) 2、原始农牧业的出现: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大约在何时出现?原始农业主要兴起于哪些地区?原始农业的兴起有何意义?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1)出现时间: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原始农业兴起: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3)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 (4)畜牧业的产生: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 (不同地区,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大河文明:(主要是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分别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古代中国人民的生产与

社会生活状况。 (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古埃及的命运,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成为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2、海洋文明:(主要是指爱琴海地区,古希腊、罗马的文明)说明古希腊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生活状况。 主要种植从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3、失落的文明:(主要是指美洲的玛雅、印加、阿兹特克三大文明)说出古代美洲的主要居民和他们的生活状况。 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土地。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铺垫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注意两点) 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女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国家的产生: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标要求】 1.掌握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的史实。 2.引导学生认识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物种交流的认识,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不同物种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交流及发展不同状况的学习,了解世界历史发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期末测试(含答案)

期末练习(含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认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角色的转变。这是因为人类从( ) A.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B.食物的生产者转变为食物的采集者 C.工具的使用者转变为工具的生产者 D.工具的生产者转变为工具的使用者 2.《吕氏春秋·上农》中曾这样描述农耕,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红薯和玉米传入中国;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4.下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在我国滇池地区出土器物的相关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 ) 阶段出土器物 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钺、“石寨山式”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等典型的“滇文化”器物 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 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 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 5.下图是于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盐场画像砖,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 ) A.盐业生产实行分工协作 B.食盐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C.盐业生产开始使用机械 D.官营制盐业的技艺高超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复习检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 活期末复习检测试卷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生活方式由游牧到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农耕经济的出现B.阶级的产生 C.私有制逐渐产生D.早期城市的出现 2.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利集中在于安理会,实行事项决议需要的原则()A.有效占领B.和平统一C.独立自主D.大国一致3.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有关近现代中国海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1937年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C.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实现了关税自主 D.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4.唐朝三省六部体制中的决策机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中书门下省5.下列唐朝实行的赋役制度有 ①租庸调制①一条鞭法①两税法①摊丁入亩 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D.①① 6.元朝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在地方管理上采取的制度是 A.郡县制度B.行省制度C.刺史制度D.分封制度7.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已经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8.《殷周制度论》中对某个制度有这样的记载“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 第1页共31页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复习第4-6单元共3套单元测试卷 A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复习第4-6单元共3套单元测试卷 A卷汇编 第四单元测试卷 A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 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上述记载主要反映出( ) A.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B.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C.巢居可避寒,穴居可避暑 D.巢居、穴居之分受地势影响 2.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下列诗句中 描述集镇的是( ) A.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竹根邻叟醉,牛背牧儿歌。 D.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 4.《唐会要》中记载:“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 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其士庶公私第宅, 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又 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材料表明中国 古代民居的特点是( ) A.等级观念严格 B.布局讲求对称 C.院落有序 D.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5.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登州等繁盛一时;明清时期,苏州及“四大 名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这种变化是由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政策的调整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 1. (本题4.0分)“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在罗马成为贵族富人们普遍使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此外,中国的铁器、漆器等也输入西方。罗马帝国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通过这条路而输入中国。这反映了“丝绸之路” A.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B.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建立 C.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影响了罗马下层民众的生活 2. (本题4.0分)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这说明 A.中国的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B.远东国际关系日益趋向平等 C.中国东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D.旧藩属国近代国家意识觉醒 3. (本题 4.0分)在历史项目化学习中,某校学生就先秦以来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整理成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铜铸币是古代货币的基本形态B.货币种类的更迭周期越来越短 C.白银只是国家财政的支付手段D.实物货币流行受商品经济影响 4. (本题4.0分)下表是明清时期每一公斤白银购买力的变动表。对白银购买力变动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白银购买力变动表(十五世纪—十八世纪)

A.税制改革的推动B.物种交流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发展D.农业技术的进步 5. (本题4.0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传教士来到非洲,他们经常教学生如何建造较好的房屋,如何改进自己的农业方法,如何遵守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基本原理,向学生传授欧洲语言,改变了非洲的书面形式,从而为非洲本土文学打下基础。这一现象反映() A.殖民政府依靠传教士实施统治B.文化扩张是殖民扩张的有机组成 C.非洲文明由此实现了全面改造D.传教士是非洲社会转型主要推力 6. (本题4.0分)如表为1501—1600年美洲输入欧洲的白银数量(单位∶吨)。这一状况 年份1501—1525 1526—1550 1551—1575 1576—1600 数量40 105 205 205 A.是欧洲商品输出的结果B.推动了美洲社会的发展 C.表明美欧经济联系加强D.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7. (本题4.0分)1581年,一些伦敦富商在地中海东岸成立了利凡特股份贸易公司,伊丽莎白女王为该公司投资了4万英镑,并向公司颁发贸易专利证书,允许该公司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英国的这些举措() A.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B.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 C.确立下英国海上贸易霸主地位D.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8. (本题4.0分)如图是1870年和1913年英、法、德、美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测试卷(Word,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 1.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用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A.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C.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D.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 2.西周时期,周王经常授予贵族及其官员土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被授予的土地称作“土”;自西周中期开始,它则被称作“田”。“田”的规模要比“土”小很多。西周中期的大克鼎铭文记载,周王授予某位贵族的七块“田”位于七个不同的地点。这反映了西周中期以后() A.王室控制的地域缩小B.贵族分封得到不断发展 C.井田制逐渐被私田取代D.王室拥有充足的土地 3.北辛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时期,被命名为“北辛文化”(公元前5400年至前4400年),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对北辛文化解读,正确的是() A.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B.人们生活以采集为主 C.已出现社会贫富分化D.居民已从事原始农业 4.黄留珠在《西安通史》中说道:“据史料推算,按照秦朝初定时的人口以2000万计,当时服役的人数中,秦始皇陵骊山工程使用人力多达70万人,防备匈奴30万人,戍守开发岭南50万人,再加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人口总数不下200万。”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研究主旨的是() A.民力与人心B.重法与坑儒C.农耕与游牧D.集权与分封5.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在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 这表明河姆渡人已懂得() A.种植作物B.磨制石器C.饲养家畜D.打猎捕鱼 6.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古代中国栽培的农作物有粟和水稻,并出现了养蚕缫丝技术和彩绘陶器,请问属于这个时期的遗址是() A.二里头遗址B.大汶口遗址 C.良渚文化遗址D.殷墟遗址 7.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恳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说明()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 A.旧石器时代 B.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 C.早期国家产生 D.王位世袭制产生 2.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3.“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出现了政府、军队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此材料旨在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B.人类文明产生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C.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 D.生产力发展是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化的结果 4.据史书记载,一个古代玛雅农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给12口人充足的粮食;在盛产粮食的地区,一个玛雅农民花两个月的劳动就能生产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须交纳的赋税和贡物。由此可推知( ) A.玛雅人农业经营规模较大 B.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 C.玛雅人农业商业化程度高 D.玛雅文明盛行精耕细作 5.下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

A.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B.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 D.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 6.查尔斯·曼恩在《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指出,为了装载更多美洲的烟叶运往伦敦,欧洲水手们抛掉了船上的泥土,而抛下的泥土中藏有美洲缺少的物种——蚯蚓。蚯蚓每10—20年就能将土壤翻动一次,这些微小的生态工程师重塑了整片大地。据此可知( ) A.物种传播是殖民侵略的有效手段 B.物种交流促成美洲地区社会转型 C.物种传入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D.外来物种导致了美洲文明的覆亡 7.咖啡、可可和茶是世界三大饮料。可可树原产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茶则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这表明( ) A.世界贸易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B.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交换 C.早期殖民扩张以农业为主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8.下图是16世纪西欧人绘制的马铃薯图和番茄植株图。这些物种在16世纪之前,并不为欧洲人所知晓。之所以西欧会出现下图,主要是由于( ) A.原产美洲的物种传入欧洲 B.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进步 C.欧洲的印刷技术水平提高 D.跨太平洋贸易的不断发展 9.除了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导致亚非拉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C.推动了物种在世界范围的交流 D.导致美洲等地区日益贫困落后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测试卷 A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测试卷 A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交通网。秦朝交通网的建设( ) A.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 B.加速了东方六国的灭亡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2.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4.某英国人著书说,中国的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就到达过加勒比海。你认为判断该说法是否成立的最可靠依据是( ) A.史学权威的观点 B.当地的民间传说 C.历史文献的记载 D.当地的出土文物 5.16世纪末,每年约有25~30艘来自澳门、福建、宁波的华商船将丝料、瓷器、茶叶和其他货物运至被西班牙人控制的马尼拉,西班牙船队横越太平洋运抵西哥西海岸的卡普罗港,将其中一部分货物换取当地的黄金、白银,其余货物再连同黄金、白银一起运往欧洲。据此可知,当时(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往 B.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的商贸关系 C.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三角贸易的路线与内容发生了变化 6.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 )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测试卷 A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测试卷 A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汉代( ) 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2.《齐民要术》中有多处关于汉代犁耕的记述,关中地区以轻便无床的耧犁为典型作条、下种覆土一次完成,一牛一人,日种一顷;而同期辽东地区的“辽东犁”,属大型有床铧犁,“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两地的经济交流少 B.两地的自然差异大 C.两地经济类型不同 D.犁耕技术推广艰难 3.司马彪在《续汉书》中记载,(东汉豪强地主樊氏庄园)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材料反映东汉豪强地主( ) ①导致东汉灭亡②土地兼并严重③垄断政治权力④军事实力强劲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4.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普遍形成了坞堡经济。坞堡往往由一个或者数个大田庄组成,除了种植谷物桑麻之外,还种植蔬果,豢养鸡豚,自办樵蔬脂烛,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坞堡还组织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有自我防卫的能力。坞堡经济( ) 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②带有鲜明的庄园经济色彩 ③阻碍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匣钵由来格不同,一般层叠着砂工;更多平匣排清器,遥望馒头正出笼”。对诗中“匣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提高了馒头烹制的效率 B.可以防止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C.可以调节坯车转动快慢 D.为了防止器物烧制中的粘连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检测试卷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2.5分,总计75分) 1.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960—5300年。遗址出土的陶器有釜、罐、钵、盘、盆,还有碗、杯、盂、陶猪、玩具等;出土的生产工具,骨器多,石器较少;发现有稻谷和其他禾本科农作物的堆积;动物遗骨发现很多,其中猪骨比例很大;还发现了大量的木构建筑遗迹,木构件运用了比较成熟的榫卯结构;有的陶器和骨面上刻画着装饰花纹,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材料不能用来说明() A.河姆渡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 B.河姆渡人以从事农业经济为主 C.河姆渡居民已经过定居生活 D.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 2.代田法(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重要的耕作方法,具体指春季播种时以及幼苗时是低作的,但是在夏季中,除草、培土之后,就成了垄作。春季低作,防风抗旱;夏季高作,排水防涝。第二年春季时垄沟和垄台位置互换.轮番利用。由此可推断出代田法() A.适应了北方地区气候条件 B.增加了可耕作土地的数量 C.完善了古代农业耕作技术 D.保证了粮食产量快速提高 3.自秦汉移民开发宁夏引黄灌溉区以来,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灌渠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灌溉区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总灌溉面积已达828万亩。这可用来说 明() A.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 B.宁夏引黄灌溉区是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区 C.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于秦汉时期 D.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4.下表反映的是清代湖北部分县农业的生产情况。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地区概况 松滋县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秋季产棉或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