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下壁心肌梗死干预后的影响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下壁心肌梗死干预后的影响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下壁心肌梗死干预后的影响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下壁心肌梗死干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2-05T15:18:55.0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薛豪平

[导读] 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干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征。

薛豪平 (高邮市人民医院江苏高邮 2256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干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征。方法将所有符合急性下壁心梗而且资料完整的病例分为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组,和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下壁心肌组,单支病变40例,双支病变59例,三支病变61例。下壁并右心室心梗组,单支病变ll例,双支病变18例,三支病变29例。早期再灌注治疗者130例,死亡7例,出现严重并发症33例(25.4%);保守治疗者102例,死亡13例(12.7%),出现严重并发症41例(40.2%)。下壁并右心室心梗者72例,早期再灌注治疗者54例,死亡15例(27.8%),出现严重并发症18例(33.3%),保守治疗法18例,死亡10例(55.6%),出现严重并发症11例(61.1%)。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下壁心梗患者干预后临床表现更为复杂,院内病死率增高。早期溶栓或PCI治疗对急性下壁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是必要的。

【关键词】右室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干预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2-020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干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6年-2012年我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并且诊断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患者共304例。其中下壁并右心室心梗组:72例,男5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7岁±11.3岁。单纯下壁心梗组:232例,男166例,女66例,平均年龄63.9岁±10.1岁。其标准为有或无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症状,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改变。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病史、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和慢性肺部疾患者排除在外。

1.2 方法

将所有符合急性下壁心梗而且资料完整的病例分为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组,和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效果的差异。包括早期再灌注治疗和保守治疗法,死亡以及严重并发症。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数据的对比计数采用X2检验进行验证。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

30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218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占71.2%,单纯下壁心梗组160例造影,其中单支病变40例,双支病变59例,三支病变61例。下壁并右心室心梗组58例造影,其中单支病变ll例,双支病变18例,三支病变29例,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表1 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的支数

2.2 治疗措施与疗效

单纯下壁心梗组232例,早期再灌注治疗者130例,死亡7例,出现严重并发症33例(25.4%);保守治疗者102例,死亡13例(12.7%),出现严重并发症41例(40.2%)。下壁并右心室心梗者72例,早期再灌注治疗者54例,死亡15例(27.8%),出现严重并发症18例(33.3%),保守治疗法18例,死亡10例(55.6%),出现严重并发症11例(61.1%)。

表2 两组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与保守治疗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发生心肌缺血、坏死和损伤,出现以剧烈胸痛和心肌酶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主要累及左心室,左心室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及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其基础的病变大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右心室梗死时易发生低血压和休克。一方面,由于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及顺应性下降,右心室、右心房压力升高,体循环淤血。另一方面,右心室收缩功能减弱,顺应性下降,所致右心室排血量减少,经肺循环到达左心室的血量下降,左心排血量减少,所以出现体循环血压下降,肝脏淤血肿大等表现。下壁并右心室梗死时易发生低血压和休克,发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及各种快速型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增加,发生心动过缓及房室下壁并右心室梗死时易发生低血压和休克。有研究发现成功的再灌注可使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改善,未获再灌注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较多。由此可见,当右心室心梗并下壁心梗时,患者的并发症增多,预后差。所以,早期识别和诊断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并下壁心肌梗死其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对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病症进行研究探讨,以提高对这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右室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单纯右室心肌梗死少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应高度警惕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右室心肌梗死低血压、颈静脉怒张较常见,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律失常是右室梗死住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 标签:心肌梗死;脑梗死;合并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而并发急性脑梗死(cI)相对少见,但AMI合并CI者死亡率和致殘率均增加。本文回顾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21例AMI并发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的506例AMI无CI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理,以提高其防治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共收治AMI527例,其中21例(4%)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CI,为a组。无CI的AMI 506例,为非a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 1.2 AMI资料:所有病人AMI诊断由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学证实。cI组AMI位于广泛前璧8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例,前间壁3例,前壁合并侧壁4例,下壁2例。AMI发病后出现低血压5例,新出现房颤6例,其中1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严重三支冠脉病变8例,二支冠脉病变6例。 非CI组广泛前璧98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5例,前间壁150例,前壁合并侧壁40例,下壁146例,右室27例。其中312例行急诊或择期介入治疗。 1.3 CI资料:21例患者在AMI后约3-14天(平均8天)发生cI。cI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CI部位基底节区8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4例,分水岭区4例。其中8例在发病后4~16天死亡。 1.4 CI组AMI发病前有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4例,永久性房颤(AF)11例,有心绞痛史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非CI组ANI发病前有高血压186例,糖尿病89例,高脂血症155例,永久性房颤113例,有心绞痛史432例。 1.5 CI组与非CI组两组病人临床情况及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应用的比较见表2。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幅度Ⅲ导联大于Ⅱ导联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急性下 本文分析 62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显示: 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ⅱ&1者25例,其中18例(72%)并有右室梗死;而stⅲ/ⅱ≤1者37例中只有2例(5.4%)并有右室梗死,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83%和85%。此外,还发现当stⅲ/ⅱ&1,stⅲ抬高幅度越大,其右室受累的程度和范围也越大,其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伴右室梗死可根据心电图右胸前导联(v3r~v7r)的特征性改变作出诊断,然而,右侧胸导联并非常规记录,因此,难免会遗漏了右室梗死之诊断。尸检资料与生前心电图对照研究证明,大范围右室梗死通常发生于下壁心肌梗死,因为两者都由右冠脉近侧阻塞时可有明显变化。他们研究了下、后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时,stⅲ抬高幅度&st ⅱ的诊断价值,同时还初步探讨了当stⅲ/ⅱ&1时,stⅲ抬高幅度越大,其右室受累程度和范围也越大。 1 资料与方法 1.2 右室梗死诊断标准经病理与心电图研究证明了下壁及后壁心肌梗死时出现v6r及v7r 异常,对右室梗死的诊断具有高度准确性(阳性预测率及特异性均为100%)。本文诊断标准v3r~v7r有连续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1mm,其中必须有v6r或v7r的变化。 1.3 方法 1.3.1 心电图描记入院后每天记录1~3次12导体表心电图加记v7~v9,v3r~v7r导联,连续3天,病情变化时随时加以描记,以后每天1次。取其中变化最明显1份作分析用。以j点后40ms 计算该导联st段抬高值,以连续3个qrs波的p-q段为等电位线,测量3个qrs波st段抬高值,以其均值为该导联st段抬高值。 1.3.2 右室梗死范围测定计算右侧胸导联st≥1mm导联数nst,右侧胸导联st段抬高总和∑stmm。 1.3.3 血清酶测定入院后每天抽血查got、ldh、cpk1次,连续4天,若病情变化时随时加查,取其中变化最显著供分析用。 1.4 评价标准把20例并有右室梗死者根据stⅲ抬高程度,分为stⅲ≥1mm和stⅲ<5mm 两组进行比较研究。敏感性即真阳性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性即真阴性率=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预测精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人数。住院病死指住院期间8周内死亡者。

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预后评价。方法将收集的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组)患者的临床预后与23例单纯脑梗死(B组)患者临床预后比较,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的临床愈后。结果结果显示与单纯AIS组比,合并AMI组患者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AIS合并AMI可作为AIS短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住院后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 标签:急性脑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 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oke,AIS)是各种原因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常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2],其常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梗死基本相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住我院的13例单纯脑梗死,经颅脑CT确诊;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3例,经颅脑CT 确诊脑梗死,心电图证实典型坏死性Q波、ST段成弓背向上性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TnI、CK-MB)明显升高。入选病例已除外发病前有心脏病、糖尿病史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患者发病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患者入院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尼莫地平,静点脑苷肌肽注射液、谷红注射液保护神经、活血化瘀等治疗。观察A组与B组发病4w时病情转归情况,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AIS与AMI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疾病,两者均是临床急症和常见病,患者因急性脑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血管功能障碍及心脏损害被称为脑心综合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ARVI)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得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当急性下壁梗死患者表现出顽固心源性休克、颈静脉怒张、心前区出现第Ⅲ或第Ⅳ心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含服或静点硝酸甘油时血压显著下降者,均应警惕就是否存在右室心肌梗死(RVI)。现将相关得内容介绍如下: RVI得临床检查方法 ?心电图 ?右胸导联心电图就是检出左室下壁心肌梗死就是否累及右室得最简便方法、有文献报告,V4R~V6R导联ST段抬高≥0、1 mV对ARVI诊断得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达到90%、91%、91%与82%。但右室心梗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短,近半数患者ST段在起病10小时内回落。头胸导联可克服这一局限,该导联右胸心电图图形变化类似aVF导联,病理性ST段抬高得回落时间与Ⅱ、Ⅲ与aVF导联同步。其她诊断标准还有ST段抬高Ⅲ/Ⅱ〉1,同时Ⅲ导ST抬高≥0、1mV,V2导ST段压低≤aVF导ST段抬高幅度得50%等,但这些诊断方法都不及右胸导联心电图得准确性高。??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异常就是因右室心肌功能大面积丧失造成得。部分ARVI患者由于右室心肌功能丧失较少,即使给予足量得补液治疗,也不致诱发出右室衰竭得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这类患者得治疗同单纯左室下壁梗死。经容量负荷试验可诱发右室衰竭得患者,称为“隐匿型RVI”,这种类型得RVI可占血流动力学方法检出ARVI总数得42%。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供鉴别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与肺动脉栓塞等,并且就是检查右室前壁就是否受累得最常用方法,检查需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完成,否则ARVI 症状可能在短期内改善、成功得经皮冠脉介入(PCI)或静脉溶栓治疗可使这一时间更为提前、超声心动图诊断RVI得要点如下:①右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②右心扩大,左室长轴切面舒张末期右室内径/左室内径〉0、5,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5mm及心尖四腔切面时右室内径/左室内径>1、0均为右室受累得标志;③室间隔矛盾运动;④右心功能不全,右室短轴缩短率压低,右房压(RAP)与肺动脉压升高(90%以上合并三尖瓣反流);⑤室间隔穿孔(常见于后室间隔); ⑥心包填塞。? 核素心肌灌注与核素造影检查??在发病48~72小时内用201铊与99m锝-焦磷酸盐双重单光子计算机断层重叠显像,可获得两种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叠加得清晰图像,201铊显示左室心肌供血情况,99m锝显示梗死心肌得部位与范围,二者结合不仅可检出下壁透壁心梗时右室得受累情况,对累及右室得左室下壁非透壁梗死亦可做出诊断、另外,111铟—抗肌凝蛋白抗体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得特异性高于99m锝-焦磷酸盐,且有不显示骨骼得优势。通过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可获得核素通过心脏各腔与大血管得动态影像。现临床还常采用99m锝-红细胞作示踪剂,观察左、右室得运动状态,获取右室室壁节段性运动失调或无运动,及右室扩大与室间隔运动异常等ARVI得证据。 ARVI得治疗??由于大面积RVI得症状可掩盖左室衰竭,而左心功能得损伤又会导致ARVI特征模糊,因此,针对性得治疗措施需在同时评估左、右心室功能得前提下制定。本文主要针对出现右室功能衰竭血流动力学特征得RVI患者得治疗方法加以介绍、?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得心源性休克与心力衰竭就是两种不同得表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得联系。但在ARVI时得规律则就是右室衰竭在前,心源性休克在后、约10%得急性右室、左室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得心输出量会急剧降低,并出现心源性休克得临床征象,从发病到休克得间隔时间平均为44小时(14~104小时),这种休克本质上就是因左室功能不全造成得、??有文献报告,在伴发休克得RVI患者中,除大面积RVI外,左室梗死面积平均

浅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浅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01-12T11:53:59.4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作者:宋瑞 [导读] 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 150070 摘要:目的: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 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关键词:右室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预后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30 patients with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February 2011 to February 2012.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as a control group,35 ca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iod with right ventricular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was 42.86%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lication rate was 13.33%,the control group in hospital mortality was 10%(3/30)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hospital mortality was 34.29%(12/35),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observe patients in emergency PTCA treatment group mortality rate was 20%,the fatality rate of 14.29%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the mortality of emergency PTCA treatment rate was 6.67%,the mortality rat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3.33%,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treatment of two different mortality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0.05.Conclusion: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more serious,can incr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n hospital. Keyword: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clinical features;prognosis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是指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据有关文献报道,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是急性心梗的具有独立性的预后预测因子,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通过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8-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3±2.8岁之间,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50-7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2±3.4岁之间,下壁心梗的诊断标准为陈灏珠1997年《实用内科学》第10版采用的诊断标准[2],右室心梗的诊断标准为心电图右胸导联V3R,V4R的ST抬高1mm[3]。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没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和恶性肿瘤。 1.2研究方法 急诊冠脉造影、PTCA和支架术在急性心梗发病的12h内施行治疗。静脉溶栓指征和方法采用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1996年7月修订的参考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院内死亡率和急诊PTCA和溶栓治疗效果等。 1.3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院内的死亡率情况 两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等,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总数为1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86%,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总数为4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为10%(3/30),观察组院内死亡率为34.29%(12/3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急诊PTCA和溶栓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研究发生,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只有掌握这些临床特征才能有助于右室心梗的判断。有关文献显示,肺野清晰、颈静脉增高等特征是右室心梗的显著标志,但是在临床上颈静脉压不容易测定,而急性心梗患者也会出现肺野清晰的现象,因此,不能将肺野清晰、颈静脉增高作为判定右室心梗的唯一标准,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只能高度怀疑为右室心梗,要进行进一步检查[4]。临床检查右室心梗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同位素血管造影等方法,由于心电图检查方便、简单、经济,因此,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照组院内死亡率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

急性心肌梗死题库2-2-10

急性心肌梗死题库2- 2-10

问题: [单选]提示心室梗死可能合并心房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是() A.A.心电图系列检查发现PR段升高0.05mV或压低0.1mV B.B.心电图系列检查中ST段有动态变化 C.C.P波增宽呈切迹,无动态变化 D.D.病理性Q波进行性加深 E.E.出现较为持久的室性心律失常

问题: [单选]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是() A.有助于判断单支还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B.有助于判断心功能的状态 C.有助于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D.有助于判断心内膜下梗死还是透壁梗死 E.以上都对

问题: [单选]药物溶栓后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心电图表现是() A.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B.24小时内ST段抬高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0.1mV C.急性前间壁梗死溶栓后V导联未出现Q波 D.溶栓2小时内ST段回落≥50% E.以上都是 (天津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668512.html,)

问题: [单选]"等位性Q波"是指() A.qv3qv4qv5 B.存在Q波区 C.原来无q波的导联出现新的q波 D.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 E.以上都是

问题: [单选]患者女性,62岁,突发胸痛、呼吸困难6小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Q波时限0.03s,V3r~V5r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mV,冠状动脉造影最可能的表现为() A.A.左前降支闭塞 B.B.左回旋支闭塞 C.C.左主干闭塞 D.D.右冠状动脉闭塞 E.E.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闭塞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病例救治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病例救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3T16:55:20.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尹素萍1 张启福2 [导读] 先后收治32例AMI并发脑梗死的患者,其中21例并于出院,无行动及语言障碍,3例部分失语,5例肢体障碍,3例死亡。 尹素萍1 张启福2(1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昌邑 261300;2昌邑市监督大队山东昌邑 261300)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19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脑梗死是两种比较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休克等较为常见,但并发脑梗死不常见,有关AMI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现将收治AMI患者并发脑梗死病例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发作性胸痛1年,加重10余小时”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查体:血压14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左下扩大,心率72次/分,节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V1-5ST段抬高,心肌酶结果示: AST93.7U/L,CK921.1U/L,CK-MB190.4U/L,LDH454.6,HBDH417.4U/L。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Ⅱ型糖尿病”。入院后应用药物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供血及代谢、调脂、稳定血压、血糖等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于住院第5天时,突然出现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后行颅脑CT示“右侧基底节梗塞软化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应用药物抗凝、改善脑供血及代谢及降颅压治疗后,病情进展,考虑梗死面积大,且梗死位置偏下,后行颅脑MR证实为脑干梗死,经一系列治疗措施后,病情好转,出院。 患者王某某,老年男性,患者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余,加重伴呕吐1月余”以“食道癌”住我院外科,住院后第二天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数小时,转入我科。以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示“V1-5ST段弓背向上抬高”。入院查体:血压130/75mmHg。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率63次/分,节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食道癌”。入院后应用药物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供血及代谢、调脂、稳定血压、血糖等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心梗症状好转,继续住院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于住院1月左右,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饮水呛咳等症状,经颅脑CT证明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左基底节及双放射冠区腔隙灶”,经应用药物改善脑供血及脑细胞代谢、抗凝等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后因食道癌病情进展死亡。 先后收治32例AMI并发脑梗死的患者,其中21例并于出院,无行动及语言障碍,3例部分失语,5例肢体障碍,3例死亡。 2 分析 2.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 轻症心肌梗死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因症状不典型而忽略,重症多在急性期死亡而未注意有无脑梗死,从而无法统计其真实的发病率。AMI并发脑梗死的时间90%在2周内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多发生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控制不良及心房颤动患者,应高度重视此类患者。一旦发现心梗合并脑梗,应积极治疗,争取好的预后。 2.2发病机理 AMI及脑梗死的发生均是由于病变部位的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部位的机体组织发生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造成病变部位机体组织可逆或不可逆性病理变化。 AMI并发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全身性病变基础上,在共同的致病环境下,由一个脏器发病,导致另一个脏器继而发病的序贯现象。这一现象多是由于AMI后附壁血栓的形成与脱落造成的。AMI合并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及室壁瘤者并发脑梗死几率更高。 AMI发生后,一方面,在血小板,血管活性物质的共同作用下,血液形成高凝状态,特别是对于未用抗血小板药的病人,发生继发性血栓事件的危险增大。一方面,心肌梗死后累及心室壁及心内膜,病变部位易形成附壁血栓,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心房颤动,而房颤是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新形成的血栓易于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堵塞脑部主要血管或侧支血管便形成脑栓塞。另一方面,发生AMI时,通过心脑神经反射引起脑血管痉挛,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集聚,内皮系统损害,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另外,AMI时心肌收缩力和血压下降,,使心脏和脑血管呈低灌流状态也是并发脑梗死的原因。 2.3防治 心肌梗死与脑梗死均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相互矛盾之处,应采取相互兼顾的治疗方法。多数脑梗死发生于心肌梗死病程1个月内,以2周内多见,因此要加强心梗早期的治疗与干预,减少并发脑梗死的几率。 (1)早期血管再通治疗:包括早期PCI(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及溶血栓治疗,均能使梗死区相关血管再通,恢复或改善梗死部位血供,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同时改善周围血供。 (2)抗凝剂抗血小板治疗:这可以促进血栓溶解、血管再通,降低机体的高凝状态,减少血小板集聚,防止血栓增大,对减小梗死范围、预防再梗死及脑梗死起到很大作用。 (3)抗心律失常治疗:对心梗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应积极治疗,如新发的房颤,如经病情观察,不能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应尽快应用药物转律,转律后用药物维持,对不易转复的房颤,应给予积极地抗凝治疗。 (4)维持足够的脑灌注:控制血压在一合适水平,心脏与大脑血压水平合适的切入点,依患者个体水平而定。 综上所述,在AMI发生后,尤其是左心室AMI,除注意改善心脏功能,纠正心律失常外,应加强抗凝治疗,严密监测血压水平。在AMI 发生2周内,应注意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对并发脑梗死者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急性下壁心梗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 患者病史简介 患者张秀路,男,62岁,因突发胸闷、大汗6小时于2月25日20时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6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为胸骨后憋闷感,伴后背及颈部不适,伴出汗、乏力,无咯血及呼吸困难,无意识不清,抽搐及二便失禁,无左上肢放射痛,无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无烧心反酸,症状持续不能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急诊以“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收入我科住院。患者患病以来饮食睡眠差、精神差,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 个人史:吸烟 家族史:无相关病史 过敏史:否认过敏、食物过敏史 身体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如下 T 36.5、P 48次/分、R 16次分、BP 120/70mmHg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F 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入院诊断 1、急性下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2、高血压3级,很高危 一级护理,病危,低盐低脂饮食,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卧床休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量及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急查血常规、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心肌标志物,血凝四项,D-二聚体定量,乙肝五项、输血前项,建立静脉夜路,完善术前准备:碘过敏实验,备皮,标记双足背动脉。于导管室行冠脉造影+PCI术与右冠植入支架一枚,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扩展:1、临时起搏器应用重要性:心梗患者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心肌梗死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因此临时起搏器应用于此心梗病人,能够使病人平稳渡过危险期,降低死亡率。 2、心肌梗死的定位导联 V1~V3 导联→前间壁 V3~V5 导联→局限前壁

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血管特点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668512.html, 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血管特点分析 作者:刘兆军王虹刁青田勇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6期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造影特点。方法收集并总结我院2002年6月至2009年10月明确诊断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4例,分析梗死相关动脉特点。结果 1、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右冠状动脉(RCA)103例,占83.1%,左前降支(LAD)4例,占3.2%,左回旋支(LCX)17例,占13.7%;2、梗死相关动脉病变部位:近段75例,占60.5%,中段29例,占23.4%,远段20例,占16.1%;3、病变狭窄程度:狭窄50%~75%15例,占12.1%,狭窄75%-99% 31例,占25.0%,100%闭塞病变78例,占62.9%;4、病变性质:血栓病变103例,占83.1%。结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1)以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为主,其次为左回旋支,极少病例为左前降支病变;(2)下壁心梗、下后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者中段、远段病变稍多而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病变者近段、中段病变稍多,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均为右冠近段病变;(3)闭塞病变多;(4)血栓性病变多。 【关键词】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 作者单位:110023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当发生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时, 尤其是右冠状动脉开口或近端闭塞时,可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危及患者生命,然而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血管阻塞既可以在右冠状动脉(RCA),也可以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本文分析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血管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02年6月至2009年10月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124例, 男性96例,占77.4%;女性28例,占2 2.6%,年龄37~82岁,平均(57.3±12.4)岁。 1.2 方法 124例患者均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2 h内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仪器为INNOVA2100 ,采用Judkins 法,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多体位及角度照射,由2名有经验的副主任、主任医师进行冠状动脉梗死相关动脉分析:观察记录冠状动脉的主要三支动脉即左前降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例分析

男性,55岁,胸骨后压榨性痛,伴恶心、呕吐2小时 患者于2小时前搬重物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疼痛,压榨性,有濒死感,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伴大汗、恶心,呕吐过两次,为胃内容物,二便正常。既往无高血压和心绞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20余年,每天1包 查体:T36.8℃, P100次/分,R20次/分,BP100/60mmHg,急性痛苦病容,平卧位,无皮疹和紫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有期前收缩5-6次/分,心尖部有S4,肺清无罗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 心电图示:STV1-5升高,QRSV1-5呈Qr型,T波倒置和室性早搏。[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冠心病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室性期前收缩 心功能Ⅰ级 (二)诊断依据: 1. 典型心绞痛而持续2小时不缓解,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无效,有吸烟史(危险因素) 2. 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 3. 查体心叩不大,有期前收缩,心尖部有S4

二、鉴别诊断 1. 夹层动脉瘤 2. 心绞痛 3. 急性心包炎 三、进一步检查 1. 继续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动态变化 2. 化验心肌酶谱 3. 凝血功能检查,以备溶栓抗凝治疗 4. 化验血脂、血糖、肾功 5. 恢复期作运动核素心肌显像、心血池、Holter、超声心动图检查,找出高危因素,作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性治疗 四、治疗原则 1. 绝对卧床休息3-5天,持续心电监护,低脂半流食,保持大便通畅 2. 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无出凝血障碍及溶栓禁忌证,可用尿激酶、链激酶或t-PA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溶栓后用肝素静滴,口服阿期匹林 3. 吸氧,解除疼痛:哌替啶或吗啡,静滴硝酸甘油;消除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4.有条件和必要时行介入治疗 整理的20111115

右侧卧位描记后壁导联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右侧卧位描记后壁导联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探 讨 目的:了解右侧卧位描记后壁导联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后壁心肌梗死患者78例,采集仰卧位、右侧卧位18导联心电图,并做自身两种体位的对比。结果:两种体位心电图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卧位时V7~V9导联Q波振幅大于仰卧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侧卧位描记后壁导联心电图不会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相反更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常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较重,不适宜反复翻身,这给描记后壁导联心电图带来很大难度,在此情况下,人们常取右侧卧位描记后壁导联心电图。为了解右侧卧位描记后壁导联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本文对仍在进行中的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2010C3101025)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经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者,共78例,男62例,女16例,年龄39~87岁,平均(70.04±13.67)岁,其中下后壁心肌梗死62例,下后壁伴右室心肌梗死14例,孤立性后壁心肌梗死2例。 1.2研究方法 1.2.1心电图记录保持电极位置固定,分别描记仰卧位及右侧卧位的18导联心电图。采集背部导联QRS波形态、Q波振幅时间、ST-T改变及V1、V2导联图形特征等统计学数据。 1.2.2心电图测量方法连续测量各波段的3个波形,取其平均值。记录、测量和分析分别由3 名专职人员完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 2003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体位V1、V2、V7~V9导联QRS 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种体位V1、V2、V7~V9振幅比较右侧卧位时V7~V9导联Q波振幅大于仰卧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波段无此规律。详见表2。 3讨论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理论上仅限于左室后下壁上1/3处梗死,其血运主要来源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远端,当其高度狭窄或阻塞时,可同时累及下壁和侧壁;如血运来源于右冠状动脉,也可同时累及右室。因此,心电图上单纯正后壁心肌梗死很少见,常常是正后壁心肌梗死同时伴下壁、侧壁及右室梗死。本组78 例患者中,合并下壁心肌梗死62例,合并下壁及右室心肌梗死14例,单纯后壁心肌梗死仅2例(2.56%),低于胡文瑛等[1]研究结果。 虽然临床上单纯后壁心肌梗死不常见,仅占 3.3%左右。但有研究认为,后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增加[2]。因此,及时发现后壁心肌梗死并及早进行PCI手术,可使患者明显受益,对整个梗死面积的估计

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ARV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当急性下壁梗死患者表现出顽固心源性休克、颈静脉怒张、心前区出现第Ⅲ或第Ⅳ心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含服或静点硝酸甘油时血压显著下降者,均应警惕是否存在右室心肌梗死(RVI)。现将相关的内容介绍如下: RVI的临床检查方法 心电图 右胸导联心电图是检出左室下壁心肌梗死是否累及右室的最简便方法。有文献报告,V4R~V6R导联ST段抬高≥0.1 mV对ARV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达到90%、91%、91%和82%。但右室心梗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短,近半数患者ST段在起病10小时内回落。头胸导联可克服这一局限,该导联右胸心电图图形变化类似aVF导联,病理性ST段抬高的回落时间与Ⅱ、Ⅲ和aVF导联同步。其他诊断标准还有ST段抬高Ⅲ/Ⅱ>1,同时Ⅲ导ST抬高≥0.1mV,V2导ST段压低≤aVF导ST段抬高幅度的50%等,但这些诊断方法都不及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准确性高。 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因右室心肌功能大面积丧失造成的。部分ARVI患者由于右室心肌功能丧失较少,即使给予足量的补液治疗,也不致诱发出右室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同单纯左室下壁梗死。经容量负荷试验可诱发右室衰竭的患者,称为“隐匿型RVI”,这种类型的RVI可占血流动力学方法检出ARVI总数的42%。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供鉴别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和肺动脉栓塞等,并且是检查右室前壁是否受累的最常用方法,检查需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完成,否则ARVI症状可能在短期内改善。成功的经皮冠脉介入(PCI)或静脉溶栓治疗可使这一时间更为提前。超声心动图诊断RVI的要点如下:①右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②右心扩大,左室长轴切面舒张末期右室内径/左室内径>0.5,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5 mm及心尖四腔切面时右室内径/左室内径>1.0均为右室受累的标志;③室间隔矛盾运动;④右心功能不全,右室短轴缩短率压低,右房压(RAP)和肺动脉压升高(90%以上合并三尖瓣反流);⑤室间隔穿孔(常见于后室间隔);⑥心包填塞。 核素心肌灌注和核素造影检查 在发病48~72小时内用201铊和99m锝-焦磷酸盐双重单光子计算机断层重叠显像,可获得两种放射性同位素显像叠加的清晰图像,201铊显示左室心肌供血情况,99m锝显示梗死心肌的部位和范围,二者结合不仅可检出下壁透壁心梗时右室的受累情况,对累及右室的左室下壁非透壁梗死亦可做出诊断。另外,111铟-抗肌凝蛋白抗体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高于99m锝-焦磷酸盐,且有不显示骨骼的优势。通过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可获得核素通过心脏各腔和大血管的动态影像。现临床还常采用99m锝-红细胞作示踪剂,观察左、右室的运动状态,获取右室室壁节段性运动失调或无运动,及右室扩大和室间隔运动异常等ARVI的证据。

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11-23T15:21:34.47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作者:韩国霞[导读] 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第二人民医院 151801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关键词:右室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预后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2011 to February 2012,30 cases of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as a control group,35 ca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iod with right ventricular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occurred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was 42.86%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lication rate was 13.33%,the control group in hospital mortality was 10%(3/30)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hospital mortality was 34.29%(12/35),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observe patients in emergency PTCA treatment group mortality rate was 20%,the fatality rate of 14.29%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the mortality of emergency PTCA treatment rate was 6.67%,the mortality rat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3.33%,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treatment of two different mortality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0.05. Conclusion: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more serious,can incr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n hospital. Key words: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clinical features;prognosis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是指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据有关文献报道,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是急性心梗的具有独立性的预后预测因子,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通过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8-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3±2.8岁之间,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50-7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2±3.4岁之间,下壁心梗的诊断标准为陈灏珠1997年《实用内科学》第10版采用的诊断标准[2],右室心梗的诊断标准为心电图右胸导联V3R,V4R的ST抬高1mm[3]。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没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和恶性肿瘤。 1.2研究方法 急诊冠脉造影、PTCA和支架术在急性心梗发病的12h内施行治疗。静脉溶栓指征和方法采用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1996年7月修订的参考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院内死亡率和急诊PTCA和溶栓治疗效果等。 1.3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院内的死亡率情况 两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等,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总数为1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86%,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总数为4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为10%(3/30),观察组院内死亡率为34.29%(12/3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急诊PTCA和溶栓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研究发生,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只有掌握这些临床特征才能有助于右室心梗的判断。有关文献显示,肺野清晰、颈静脉增高等特征是右室心梗的显著标志,但是在临床上颈静脉压不容易测定,而急性心梗患者也会出现肺野清晰的现象,因此,不能将肺野清晰、颈静脉增高作为判定右室心梗的唯一标准,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只能高度怀疑为右室心梗,要进行进一步检查[4]。临床检查右室心梗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同位素血管造影等方法,由于心电图检查方便、简单、经济,因此,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