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揭秘国民党派系之争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揭秘国民党派系之争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揭秘国民党派系之争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揭秘国民党派系之争

2009年10月14日13:45 东方早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1

原题:“令不出统帅部”的国民党派系之争

中央军也分嫡系和旁系,大的就有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小团体则有孙立人、杜聿明、王耀武、李弥等等

国民党军队的派系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产生了,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在实际上,第一批成立的八个军在本质上就分为八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有各路军阀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收编,这就使本来已经复杂的派系环境更为复杂。

在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了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事实上,蒋介石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抗战胜利后,大派系还留有李宗仁、阎锡山等,其他小派系如马步芳、马鸿逵、冯治安、刘汝明、刘文辉、邓锡侯等更是不胜枚举,就连蒋介石所谓的中央军也分嫡系和旁系,大的就有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小团体则有孙立人、杜聿明、王耀武、李弥等等。

这些派系的形成使得国军内部矛盾重重。嫡系看不起旁系和杂牌,作战时总让杂牌充当炮灰。杂牌则为自保,出工不出力,在同一系统中又有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这就从根本上形成了嫡系与杂牌之间的互不信任,和同系与同系间的面和心不和,从而给了中共各个击破的机会。

如作为中央军的整编第六十六师被围于羊山集,负责指挥的第二兵团司令官王敬久命令杂牌刘汝明的整编第五十五师和整编第六十八师驰援,但刘汝明的两个师先前已经遭到解放军打击,为保存实力和自己的政治资本,名义上服从出援的命令,实际却行动缓慢,坐看整六十六师的覆没。开封战役,守军指挥官中央嫡系的整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将自己仅有一个旅担负全城防务,而将兵力众多的刘茂恩杂牌赶出城外充当炮灰,最终灰飞烟灭,李仲辛一旅之众又如何能守住城池?刘茂恩在其回忆录中心痛地指出,如李仲辛能合理使用他的部队,则开封战局未必会如此惨败。

又如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围于孟良崮,因师长张灵甫与同系同僚李天霞不和,导致李天霞的整八十三师不以全力解围,其他两路的旁系整二十五师和桂系第七军也是出工做个姿态而已,以致张灵甫直接向外围的嫡系第八军和整十一师求援。远水解不了近渴,整七十四师的覆没就这样成为了定局。荒唐的是,在战后的检讨会议中,负有责任的李天霞、黄百韬都没

有受到处罚,还在半个月后被分别授予三等和四等云麾勋章。后在舆论以及阵亡将士眷属的压力下,才将李天霞调为第一绥靖区附员,黄百韬则被撤职留任。用“友军有难,不动如山”这句话来形容这两个战例,实在是太贴切了。

在大派系上,如从民国成立即盘踞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为保地盘稳定,只允许南京中央的军队在晋南驻军,其余地方不得涉足。而阎锡山本身兵力不足,加上他历来只要部队番号不管部队实力等客观因素,只能是接连战败,最终扔下太原一座孤城只身逃往广州。盘踞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马鸿逵两派,面对指挥陕西战局的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命令阳奉阴违,使得解放军在陕西战场游刃自如,进而实施反攻,占领了整个陕西,青、宁两马也因胡宗南的落败而成为孤军,最后被各个击破,落得流亡海外的命运。

同中原、西北两战场的僵局不同的是,在东北战场,国军本已占据优势,但因其他战场的失利,迫使东北国军停止攻势,从而给了林彪重整旗鼓的机会进而实施反攻。值此关键时刻,南京国防部不仅不体谅杜聿明,转派陈诚接替指挥。而陈诚一到东北,以东北战局失利等原因,大肆撤换非土木系将领,转而扶持自系将领,结果导致原有将领不服,新升将领又缺乏威信,使得战局急转直下。陈诚最终落得借“病”辞职落魄地离开了东北。此后接管东北的卫立煌只能弃攻为守,勉力维持。但蒋介石并不满意非黄埔出身的卫立煌,再次以杜聿明接替指挥。如此朝令夕改,国军在东北又怎能不败?

辽沈战役结束时,淮海战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先是遭到中央军歧视的第三绥靖区,在中共地下党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的指挥下宣布起义。又有邱清泉等坐视黄伯韬第七兵团覆没于碾庄而不救。决战未开,就失去了两个作战集团,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主持华北军政的傅作义出身晋军,但又自成一系。东北国军覆没后,蒋介石要傅作义将华北国军撤往长江以南。但傅作义明白自己的地盘在绥远、察哈尔,失去地盘等于失去了自己的军权,他宁愿选择困守华北也不愿意南下,蒋介石对此也无可奈何。随着北平的解放,蒋介石能赖以作战的精锐损失殆尽。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军将士人人自危,士气也随即崩溃到低谷。在此危急时刻,国民党内部理应抛弃前嫌精诚合作,但是派系在军内的根深蒂固,使得这些将军已经无法看清症结所在。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国军各自为“战”,根本不听统一指挥。嫡系部队还能稍事抵抗,杂牌部队则是一路从长江南岸“转进”到福建广东,其行军速度倒是堪称一流。与此同时,坐拥西南的地方实力派对于蒋介石的命令早已阳奉阴违,纷纷联系起义。当胡宗南在西康一隅作了最后一次象征性的抵抗后,国民政府终于结束了在大陆的统治。

从党政体制角度看国民党政权的失败

从党政体制角度看国民党政权的失败 摘要:本文将从党政体制的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背后的原因,分为国民党的先天不足,独裁统治,派系斗争及党政体制的自私性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得出国民党在党国关系的处理,党自身的建设等问题上的不足是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并从中总结教训,希望能给现行制度一些对照。 关键词:国民党党政体制失败合理性独裁派系自私性腐败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的刺激下,救亡和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时代主题。在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中国从半殖民地形态获得新生,走向国家统一和民族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承担着先驱者的角色主导着中国变革与发展的方向。然而,仅仅过了二十二年,国民党政权就被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所推翻,终结了其在大陆的统治,其中的经过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关于国民党大陆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有许多种解释,比如政治反动说、经济崩溃说、腐败说、失去农村说,蒋介石和毛泽东也有各自的解释,本文则选择从党政体制(以党政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党政具体制度和党政行为规范的总和)的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文中的观点也许并无太多创造性的见解,但都是笔者综合各种资料得出的自己的看法。以下将从国民党的先天不足,独裁统治,派系斗争及党政体制的自私性四个方面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做出阐述。 一、先天不足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该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于1927 年经北伐战争完成形势上的全国政权统一。然而国民党政权看似统一中国,其权利范围只及华中,华东,而东北,西北,西南等地不时出现叛乱,地方割据实力一直存在,各地军阀与国民党中央政权间暗潮涌动,再加上地方派系,日本侵略等原因,事实上国民党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办法来有效地统治中国。由此可见国民党的合理化(指有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代替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地域性的政权,实现中央政权的集中和统一——塞缪尔)程度极其低下,是一个没有实现真正统一的形统实分的政权体系。 另一方面,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地位同样不堪一击。政权的合法性是指政权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所应获得的民众政治支持,即政府行为唯有代表人民的一致才具有合法性。而国民党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几乎完全失败,既失去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同时作为该政权的社会基础的土豪劣绅又不能与其真正合作。执政党一般而言是建立在广大的党员或支持该政党的群众基础之上,因而获得执政的合法地位。然而国民党在吸引青年群体入党等扩大党的影响力上缺乏能力,又采取整军入党等粗暴的入党方式,实际和未入党没有差别,可以说国民党从未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意识形态统一的,或者纪律严明的政党,而是集中在蒋的个人权威之下的各派系的松散联盟。 国民党政权对中国的控制建立在其脆弱的政治基础上,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性政权,在其存在的二十多年中没能收集各方权威以建立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又没能实现全民政治动员以维持自己的合法统治,这样一个缺少合理性合法性的、违逆现代化趋势并且违背人民意向的虚弱政体,在于共产党的竞争中逐渐走向劣势,从而丧失建立一个国家的起码条件。 二、独裁统治 1927年正值国共两党矛盾空前尖锐,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开始了十年内战,也就在这十年中国民党建立起了一党专政的独裁政体。按照孙中山的想法,在这十年的训政阶段应该设立五院实行五权分立,地方自治,然而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其性质已经变化。国共破裂之后,国民党的最大的纲领便是清党反共。国民党虽然还标榜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总理遗教”,但已名不副实。其党政体制蕴含着两条原则:一是政权组织上名义上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书评

浅评《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自民国以来,派系冲突就成为中国政治进程中最主要的一种组织形式。特别是国民党的派系活动,影响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 我们大致可以将国民党内复杂的派系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以地域为基础的政治军事集团诸如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晋系阎锡山、桂系李宗仁,以及四川的刘湘、云南的龙云等等。他们多是地方实力派,他们与南京政府的分合多取决于自身实力是否受到南京政府侵犯;第二类派系则是指在长期追随孙中山革命过程中,特别是在国民党改组前后已拥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党内领袖同其追随者之间形成的政治派系。它大致可分为蒋介石派、胡汉民派、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太子派等等。这类派系的活动范围虽然不仅仅局限于国民党内,而且经常会超越这一范围,并同某些不满于中央的地方实力派联合,挑战中央的合法性。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得国民党的正统性,以便控制部分或全部中央政权。 社科院金以林先生《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新近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研究国民党高层人物派系斗争的一部力作。笔者翻阅数遍,收获良多。 本书主线明确,它围绕着党内高层蒋、汪、胡三派势力在党内斗争中的权力消长,特别是通过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与再起,探寻三人间分和的内在规律,借借以揭示各派联合统治确立的内在因素。为我们讲述了蒋介石是如何利用军权及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手腕确立起在国民党内的最高领袖地位的。作者以蒋介石为中心,利用详尽的史料为我们分析了蒋在1931年主要事件中的心理斗争、解决策略等等。 本书内容丰富,作者主要回顾了1931年之前的蒋汪胡的合作与分裂。孙中山去世后,通过廖仲恺案,汪蒋合作排胡出洋。随后发生的中山舰事件,蒋又排挤出汪,大权独握。随着北伐的进行,蒋与中共与一些地方实力派之间矛盾升级最终演化成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对峙的局面。汉方元老打出“迎汪拒蒋”的旗号,同时由于宁方新桂系势力的逼迫,蒋介石被迫第一次下野。通过蒋汪合作,实现了蒋的再次上台。蒋介石想借党权打击军权,因此形成了蒋桂战争以及中原大战期间的蒋胡合作,随着战争胜利结束,蒋胡的权力之争随着“约法”问题而日渐

2016年北京大学法理学课程大纲

法理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6级法律硕士 专题一法律是什么? 第1讲导论:法和法治 第2讲法律多元主义问题:自然法、实定法和习惯法 1)塔玛纳哈:《一般法理学》,第1-4章。(必读) 2)耶林:《为权利而斗争》(必读) 3)苏力:“秋菊的困惑与三杠爷的悲剧” 4)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5)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 6)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 7)强世功:“党章与宪法:多元一体法治共和国的建构” 第3讲法律形式主义与法律现实主义 1)霍姆斯:“法律的道路”(必读) 2)施米特:《法律思维的三种类型》(必读) 3)拉仑兹:《法学方法论》 4)苏力:“法律人思维” 专题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 第4讲大学与法律教育 1、何美欢:《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第一章(必读) 2、霍姆斯:“法学院的功用”,“大学的功用”,选自《霍姆斯读本》(必读) 3、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译林版,卷三大学(必读) 4、伯尔曼:《法律与革命》,第一卷,第三章 5、甘阳:《文明·国家·大学》,下编大学:页293-329. 6、强世功:“法学院的守护神” 7、强世功:“法律人的奥德赛” 8、强世功:“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中国香港》。 第5讲:法律职业:理性与激情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第二部分,第七-八章(必读) 2、霍姆斯:“男孩想要的东西”,“法律职业”、“以律师为业”(必读) 3、强世功:“法律共同体宣言” 第6讲法律职业:法律人-政治家

1、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必读) 2、韦伯:《韦伯作品集·支配社会学》,第二章(必读) 3、克罗曼:《迷失的律师》第一章 4、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第一章 第一篇专题论文: 针对专题一和专题二的有关内容,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专题三:主权秩序与法治 第7讲主权与宪法: 1、霍布斯:《利维坦》,第13章(必读) 2、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5—8章(必读) 3、施米特:《宪法学说》,第一部分(1-11章)(必读) 4、陈端洪:“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中外法学2008.2、 5、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开放时代》,2009年第一期 第8讲主权秩序的形成:国家、帝国与国际法 1、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选自《历史的地理枢纽》。(必读) 2、施米特:《陆地与海洋》(附录除外)(必读) 3、科耶夫:“法国国事纲要”,《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必读) 4、刘禾:“国际法的思想谱系”,刘禾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5、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第七章。 第9讲天下秩序极其现代转型 1、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秩序与天下秩序》,序说、第1-2章(必读) 2、赵汀阳:《天下的正当性》,第一章(必读) 3、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第一章(必读) 4、强世功:《中国香港》,第4-9章(必读) 专题四:全球化与法治秩序:革命与宪法 第10讲帝国、革命与新法统的奠基 1、伯纳德·雅克, “人民主权与民族主义”, 吴景键译,原载Political Theory, Vol. 29, No. 4 (Aug., 2001), pp. 517-536 (必读) 2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04-635页(必读) 3. 汪晖:“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旧邦新造:1911-1917》序言,必读) 4. 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第20-98页(必读) 5. 珍·波本克、弗雷德里克·库伯:“主权与帝国:十九世纪的欧洲及其近邻”,《世界帝国二千年》,冯亦达译,台湾八旗文化/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437-487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复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1949年12月解放中国西南地区,蒋介石乘飞机仓皇逃往台湾,这标志着国民党及其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彻底失败。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弊病,又是当时外部环境使然。总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国民党及其政权自身来看,不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国民党的败退都有其必然性。 从政治方面,国民党蒋介石实行一党专制独裁,权力高度集中,自身腐败,丧失了统治的合法性;再加上其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又忽视民众,因此并未实现对全国的控制,所以统治基础不牢固。国民党蒋介石奉行一党专制、领袖独裁的政治信条,排斥和打击异己势力,特别是蒋介石提出“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理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实际上正式实现了其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在政治上陷入孤立。而权力的高度集中,致使公众的参政渠道堵塞,公众的参政危机爆发,使政权丧失民众的信任,而自身又腐败,从而丧失了其合法性。再加上内部派系纷争激烈,中央政治派系斗争不断,地方军阀派系斗争也是此起彼伏,并且地方割据势力始终作为一支强大的异己力量存在,南京政府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使南京政权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国民党内部组织涣散,行政效率低下与该政权相始终,统治机器一直不能正常运转,国家控制力低下,从而使国民党成为一个弱势独裁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缺乏全民性的政治动员,忽视民众,不把工农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而在城市中,资产阶级也因为国民党的勒索打压而与其离心,因此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很不牢固,并且最终因为在民心向背的天平上失去民心而失去政权。 从经济方面看,国民党政权下,由于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势力的挤压,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微弱的,是不充分的。而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不惜动用国库中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作为军费支出,巨大的军费开支,导致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只得靠发行钞票弥补,这势必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在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和外国资本的挤压下,中国的民族资本山穷水尽,濒临破产;在农村,国民党顽固地维护封建土地制度,拒绝进行土地改革,导致财政经济全面崩溃。国统区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使国民党众叛亲离。而财政经济上的危机又加剧了国民党军事政治的危机,从而导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从军事方面而言,内战中军事上的失败,是国民党败退大陆的直接原因。发动内战的非正义性,是其军事失败的根本原因;战略战术上的失误是一重要原因,而军队腐败、内部斗争也成为其军事失败的重要因素。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违背民意挑起内战,人心失尽,失去人心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战略战术上的失误是国民党在军事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速战速决、全面进攻,是其战略上的一大失误。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初,由于过份自信和盲目轻敌,采用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在半年之内“统一”全中国。因此,蒋介石制定了过于庞大的战略目标,采取全面进攻的战略方针,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以全力向各个解放区进攻。但在实际上,由于战线过长,致使兵力过于分散,虽占领了某些城市地区,却使其机动兵力越来越少,造成处处设防、处处薄弱,屡遭中国共产党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逐渐由主动进攻陷入全面被动。全面进攻进行了8个月,其速战速决的战略终不能实现,反遭全面失败。在军事动员与训练方面,国民党没有最大限度地进行战争动员,军事训练废弛,各兵种未能有力配合协同作战。国民党的腐败反映在军事上,造成军队纪律败坏,指挥混乱,士兵士气普遍低落,致使作战能力低下。在军民关系上,由于国民党军队无组织无纪律致使军民关系紧张,民众对国民党军队反感厌恶,军队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帮助。军事上节节败退,是其败退大陆的直接原因。 其次,多种外部因素也不利于国民党的统治,这些又加速了国民党败退的脚步。

论武力清党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影响

论武力清党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影响 史为栋王琳(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要:“以党治国”是孙中山治国理念之一,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的以武力清除共产党的运动对其造成了严重伤害,使其仅仅成为一个口号而已。 清党;伤害;混乱 关键词: “以党治国”是孙中山生前提出的治国理念之一。他在国民党一大的开会词中强调民国13年来革命虽然改变了国体,但仍未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坚强的政党。因此他提出改组国民党的基本任务是要把国民党改造成一个有力量的政党,然后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 以党治国的基本内涵为以“党义治国”,即“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①P34具体执行是根据国民党的党纲和宗旨,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方针、政策,通过国民党党员的集体领导,通过基层党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能够觉悟、理解、支持其方针政策,以达到强国富民的效果。这种“以党治国”的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也受到党内外人士的拥护。两广的统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的领导上,国民党的威望可谓如日中天,如果此时国民党提出适宜的政策,人民会很乐观的接受的。可是就在这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右翼势力发动了清除共产党的运动。国民党右派清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共产党影响下的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严重损害了武汉政府赖以生存的脆弱的财政经济基础和军官们的忠诚度。其实,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尝试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比如对于部分城市居民和工商界人士对农民运动和工会运动的恐惧,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引导群众运动,同时加大党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的宣传力度,以此教育党员和群众,从而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却使用了武力清党,目的主要是清洁党组织,去除异己分子,以便统一党内意志。可是从清党的结果来看,目的与结果相差太远。不仅没有达到清洁国民党的目的,反而对国民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严重妨碍了以党治国理念的执行: 1.清党严重破坏了以党治国的基础——一个团结的政党 以党治国政策的执行首先要求党的思想、意志、组织的统一。建造一个团结一致的政党也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主要目的之一。两广的统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是和国民党改组后所形成的强有力的集体领导分不开的。可是武力清党首先破坏的就是这种团结的氛围,清党造成了国民党高层的分裂。因清党首先发起于南京国民政府,可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产生没有法律依据。这就使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发生严重的对抗。虽然几经调和,并在蒋介石下野的情况下重新统一,可是因为权力分赃的不均,很快又造成了新的分裂。最高领导层的分裂,造成了党的威信的下降,同时也使党内出现了不同的派系,这对国民党的以党治国政策是一次严重的破坏。其次,清党破坏了既有的地方政府和地方党部。湖北自1929年到抗战开始,七年之间竟五易主席;安徽六易主席。省份的不安定,法治走不上正轨,因而形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省政府一变动,则厅长、处长、行政专员、县长全盘更动,甚至事务人员也彻头彻尾换掉。以致贪污之气盛行,在此,全然看不到党员所能起到的作用,倒是人治的影子随处可见。政府如此,党部更甚。因为自国民党改组以来,其基层党部基本上是由共产党员掌握。清党发生后,基层党部大多就地解散,可是完全忠于国民党的党部一时又建不起来,因此,基层出现了党力空虚的状况。例如,湖北省党部自1927年7月宣告解散后,先后进行了改组、清查、总登记等一系列步骤,到1931年11月才整理完成,第二年初成立新党部,前后用了将近三年半的时间,并且期间人员常有变动,更换频繁,这样的党部的效率和成果是可以想象的。 2.清党造成了思想、理论上的混乱 国民党清党必然要中止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可是却有“违教”之嫌,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全党意识形态陷入混乱状态。为了与共产党划清界线,国民党从政纲政策到组织路线,均改弦易辙,将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中一切稍带激进和社会改革色彩的东西,统统视做“共党”余毒抛弃掉。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魅力荡然无存。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内出现了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等政治派别争夺党统,各自有一套有利于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党内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和宣传开始出现分裂。1927年的清党分共使党内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又相继引发。国民党政权从1927年执政起就开始逐步的丧失一个现代动员型政党在社会动员与整合的能力。这对于国民党的以党治国政策可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因为按照孙中山的设计,以党治国是以党义治国,可是清党以后国民党本身就陷入了理论的混乱之中,这如何让党员向群众解释国民党的宗旨和原则呢?又如何让群众来理解国民党的治国精神呢?可见,清党对国民党的最大影响就是造成国民党党员陷入了思想混乱,从而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既然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那么以党治国就是一句空话了。 3.清党使国民党损失了大量人才,使以党治国政策无法贯彻执行 清党使国民党党员人数锐减和蜕化,在1926年到1927年间,每年加入国民党人数均在10万以上,为国民党自民元以来入党人数的最高记录。说明清党前是国民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在清党前其党员总数号称百万,其中国内普通党员约60万。经过一场清党运动后,到1928年3月,国内普通党员减至22万人。而真正能代表国民党的也正是这些普通党员。李宗仁曾对国民党有过这样的描述:“国民党是个很大的政党,其中青年的党员们和一部分少壮派的领袖们都热情洋溢,艰苦卓绝地为革命而奋斗。但是另一部分老党员里面,却杂有官僚、政客和腐败的军人,思想陈旧、生活腐化,对革命意义一无所知。”③p243他在这里对国民党中的青年党员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是清党的结果正使这些青年遭到了打击。使本来朝气蓬勃的国民党一下子变得死气沉沉。就连蒋介石在1932年也感叹:“我现在唯一的愿望是恢复中国国民党1924年的革命精神”。④p12可见,清党后国民党面临着缺党员,特别是缺优秀党员的局面,这就使国民党的以党治国的政策难以很好的贯彻执行。 总之,在一个国家内如果一个党要实行以党治国的政策,那么它必须有强大、完善的党组织和优秀的党员。没有强大完善的党组织,就不可能贯彻、传达党的方针、政策;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党员,一切方针、政策就都成了纸上谈兵。如果由不称职的党员来任职,那么党的政策、方针执行的结果可能就是另一种结果,并且可能与原计划目的完全相反。而国民党使用武力清党虽然沉重地打击了共产党,但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其本身原有的党部、混乱了党员的思想、损失了大量的优秀党员。这对国民党的以党治国政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虽然对外仍宣传其以党治国的政策,那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从这个层面来看,国民党的以党治国政策的走形、变质,标志着其在大陆最后失败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汤向东.国民党党员群体结构分析——以1929年为中心. [2]王奇生.清党以后国民党组织的蜕变. [3]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执笔. [4]易劳逸著,陈红民等译.流产的革命[美],中国青年出版社. [5]王奇生著.党员、当权与党争. [6]王兆刚著.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 [8]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9]张建华.国民党省党部研究——以1927年至1938年湖北省省党部为例. [10]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 史海钩陈 论武力清党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影响 《新西部》2007.20期-241-

淮海战役带来的影响 国民党派系权力争斗加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淮海战役带来的影响国民党派系权力争斗加剧 导语:淮海战役的影响:淮海战役的失利,军事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全 淮海战役的影响:淮海战役的失利,军事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全军覆没,其中还包括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队分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歼的整编第74师、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新1军和新6军)从而也就失去了蒋介石赖以支持战争的中坚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为解放军所控制,江北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军控制下,解放军已直逼长江,下一步攻击矛头直指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地区——江浙沪地区。就全国战局而言,辽沈、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五大战略集团中,最强大的战略集团徐州集团和东北集团已不复存在,华北集团也危在旦夕,尚存的华中、西安两集团,在解放军不断打击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组建的京沪杭汤恩伯集团,实力很弱,这三个集团已构不成主力集团。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已是解放区,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区,国民党只得凭借长江天险占据江南半壁,但随着精锐主力的丧失,也已缺乏足够的兵力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国民党政治上的危机随着军事上的失败,进一步加剧,派系间的权利争斗,趋于白热化。白崇禧利用国民党政权极为不利的形势,于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随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参议会的支持。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新年文告,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然而此时,要和要战的主动权已不在国民党手中了。行政院院长孙科未经蒋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迁往广州, 生活常识分享

国民党两大情报系统-军统和中统a

国民党两大情报系统——中统和军统 在世界间谍史上,主要有四大出色的情报机构,包括英国的军情五局、美国的CIA、苏联的克格勃、以色列的摩萨德。事实上,间谍由来已久,中国的《孙子兵法》中就列举了乡间、内间、反间、生间、死间五种间谍。而在西方,间谍史则从摩西开始。 在近现代的中国,西方文明大举入侵,外国现代化的特务工作体制也传入中国。在民国时期,蒋介石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也开始根据现实情况,模仿FBI,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国民党的特工系统主要有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和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国民党的情报组织政出多门,虽然各有分工各有倚重,不过仍然内斗不断。 中统主要是负责党务、文教、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报。军统主要负责军事情报。 国民党的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处,后期发展成为军委会统计调查局、国防部保密局,因其属于军队序列,所以一般称其为军统。主要头目是戴笠,后来的唐纵、郑介民、毛人凤;而中统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统计调查处,中央党部调查委员会,国民政府统计调查局。因其始终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掌控,故称其为中统。主要头目是徐恩曾。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类似现在美国的FBI);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类似今天美国的CIA)。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为提升。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加之军统头子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叔侄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到是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国民党逃台后,蒋介石对两个特务组织进行了改组,成立了国家安全局和军事情报局。这实际上就是中统与军统的延伸。对双方的工作范围也进行了区分,明确了国安局以对内安全为主,重点是侦查岛内的中共组织。军统以对大陆为主,重点是对大陆侦察、派遣、破坏和武装袭扰。蒋经国时期,开始改组台湾情报特务组织的系统与任务范围。国安局逐渐取代军事情报局,成为岛内最大的情报机关,并开始掌握对大陆的特务与情报活动的主导权。而军情局反而变成了单纯的军事情报机构了,主要负责对大陆军事系统的情报工作。 中统 中统(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于1938年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27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中统成立基础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CC 系分子掌控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徐恩曾。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中统组织经过几次改组,几易名称,但始终是在陈果夫、陈立夫的掌握之中。此外,就数徐恩曾,中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徐的主持下。 徐恩曾,1896年生于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家庭。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回国后在上海当机电工程师。与在陈果夫、陈立夫是表兄弟,又与陈立夫一同留学美国。1927年“四

国民党失败原因及启示

1949年新旧政权的更迭,国民党遭到失败,退出大陆,共产党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建立起新的政权。对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原因更是众说纷纭。对此,我们小组针对此方面做出一系列的分析与评价,并谈谈该历史在当前时代下给予我们的启示。 在分析国民党失败前,让我们先对国共两党的力量进行对比。这样条件本应促成国民党的成功,然而最终的胜利确实共产党,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两大点,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从外因上看 其一,抗日战争:日军的入侵给国民党政权的脆弱统治以极大的压力,使蒋介石失去了很大数量的嫡系军事力量,而大量青壮年的死亡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和社会的不安定。 其二,美国对华政策:美国的援助令国民党及其军官产生依赖心理,但当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援助时,对国民党的武器装备供给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三,苏俄对东北的占领:使国民党丢失了大量发展工业所需的资源同时,须要大量的军费开支,加剧了通货膨胀。 ?其四,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违背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意愿,悍然发动内战。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 线,这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内因上看又可分为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和领导者这四个

方面。 政治上:国民的党政十分激烈,各党派互相打压,争夺权利,使国民党内部分化严重,导致党的分裂,严重的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国民党迅速官僚化与腐败蜕变使得国民党已经不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党,而是一小撮地主官僚的利益集团。变成了腐朽没落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政客统治中国的十分狭隘的利益集团。 ?没有实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实施上:“国民党标榜革命而不实行革命,标榜三民主义而不实行三民主义之政策”,己经“由革命集团变为革命对象”。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政治成为官僚政治,经济成为官僚资本”。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背道而驰,使其大失人心。 经济上有6点分别为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独占。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势力强大,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损害和牺牲了人民的利益。内战的严重消耗使得国民党政府财政赤字严重。为了摆脱财政危机,推行币制改革,然而币制改革却未能摆脱财政危机,反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加速了经济的崩溃。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对于贪污蒋介石曾痛心地指出:“从抗战后期到现在,我们革命军队中表现出的贪污腐

国民党崩溃的原因及启示

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国民党在本应分权的社会层面却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并对地方势力施行削弱和消灭政策。结果是被剥夺殆尽的民间社会丧失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斗明争贯穿南京政权之始终,削弱其统治。于是全能主义政治走向全面衰败,出现改朝换代的革命。 五、腐败说。、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蒋介石的观点认为国民党军队腐败根源于党的腐败,推论出国民党腐败是该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国民党的腐败与抗战胜利后的劫收结合起来,劫收是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国民党政权腐败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党和向旧军阀势力妥协,使该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丧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删除三民主义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御腐败的思想武器;三是国民党政权的政治体制在设计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应有的制衡机制,基层组织涣散。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知识点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1、经过北伐战争,北洋旧军阀的统治逐渐让位于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1927年8月19日,武汉方面宣布迁都南京,宁汉合流。1928年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全面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重新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利。广州(李济深)、武汉(李宗仁)、开封(冯玉祥)、太原(阎锡山)四个政治分会的设立,承认了国民党各派军阀割据的现状。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伐各军编为第一(蒋介石)、二(冯玉祥)、三(阎锡山)集团军,后又将桂军和两湖各军编为第四集团军(李宗仁)。 2、1928年5月3日,日本武装进攻济南,屠杀当地居民和北伐军。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被扣押,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见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全体职员17人均遭杀害。5月1日,日军占领济南,中国军民被侵略军杀伤近万人,造成济南惨案。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皇姑屯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皇姑屯事件”。 3、1928年6月20日,南京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北京市为北平市。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东三省“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 4、国民党军占领北京后,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五院制(行政(谭延闿)、立法(胡汉民)、司法(王宠惠)、考试(戴季陶)、监察(蔡元培))的建立表明国民党政权机构完备起来。 5、国民政府内政:厉行“清党”,镇压革命(针对共产党和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如邓演达);编遣军队(实际上是削弱其他军事集团力量,毫无结果);整理财政:整顿财政,广借外债,大发公债,整顿税务为主(统税是对工业产品所课的出厂税,1928年首先在卷烟、面粉业中实行,1931年正式称为统税,征收范围不断扩大);《土地法》(1930年6月)和《土地处理条例》(1932年)重新确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国民政府外交:改订新约(国民政府初期最重大外交举措),内容只限关税自主和领事裁判权两项。1928年7月首先同美国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随后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订立类似条约,原则上承认中国关税自主。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提高了税率。但行政管理权仍被帝国主义掌握。废除领事裁判权并未获得解决。改订新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未能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通过改订新约,国民政府获得了相关各国的承认。1927年12月14日,南京政府对俄绝交。1929年7月10日,蒋介石、张学良指使中东铁路中方负责人以武力接收由两国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逮捕和遣送苏方高级职员,中东路事件。7月18日,苏联宣布对华绝交。 6、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形势:革命阵线缩小,只剩下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包括革命知识分子)。革命主观力量遭到极大摧残,革命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工农运动转入防御。 7、1927年8月1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挽救革命失败领导南昌起义(周恩来、李立三、贺龙、叶挺)。成立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起义军南下,遭受重大损失,一部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进入湘赣粤边展开游击。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竖起了坚持革命斗争的旗帜,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缺乏新形势下坚持革命的经验,没能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就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建设农村革命政权,孤军南下,欲夺广州再行北伐,最终遭围攻失败。 8、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列席。坚决清算了国民革命高潮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改革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成立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为常委)。功绩和意义:清算和结束了中共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揭秘国民党派系之争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揭秘国民党派系之争 2009年10月14日13:45 东方早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1 条 原题:“令不出统帅部”的国民党派系之争 中央军也分嫡系和旁系,大的就有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小团体则有孙立人、杜聿明、王耀武、李弥等等 国民党军队的派系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产生了,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在实际上,第一批成立的八个军在本质上就分为八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有各路军阀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收编,这就使本来已经复杂的派系环境更为复杂。 在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了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事实上,蒋介石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抗战胜利后,大派系还留有李宗仁、阎锡山等,其他小派系如马步芳、马鸿逵、冯治安、刘汝明、刘文辉、邓锡侯等更是不胜枚举,就连蒋介石所谓的中央军也分嫡系和旁系,大的就有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小团体则有孙立人、杜聿明、王耀武、李弥等等。 这些派系的形成使得国军内部矛盾重重。嫡系看不起旁系和杂牌,作战时总让杂牌充当炮灰。杂牌则为自保,出工不出力,在同一系统中又有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这就从根本上形成了嫡系与杂牌之间的互不信任,和同系与同系间的面和心不和,从而给了中共各个击破的机会。 如作为中央军的整编第六十六师被围于羊山集,负责指挥的第二兵团司令官王敬久命令杂牌刘汝明的整编第五十五师和整编第六十八师驰援,但刘汝明的两个师先前已经遭到解放军打击,为保存实力和自己的政治资本,名义上服从出援的命令,实际却行动缓慢,坐看整六十六师的覆没。开封战役,守军指挥官中央嫡系的整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将自己仅有一个旅担负全城防务,而将兵力众多的刘茂恩杂牌赶出城外充当炮灰,最终灰飞烟灭,李仲辛一旅之众又如何能守住城池?刘茂恩在其回忆录中心痛地指出,如李仲辛能合理使用他的部队,则开封战局未必会如此惨败。 又如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围于孟良崮,因师长张灵甫与同系同僚李天霞不和,导致李天霞的整八十三师不以全力解围,其他两路的旁系整二十五师和桂系第七军也是出工做个姿态而已,以致张灵甫直接向外围的嫡系第八军和整十一师求援。远水解不了近渴,整七十四师的覆没就这样成为了定局。荒唐的是,在战后的检讨会议中,负有责任的李天霞、黄百韬都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