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保护技术学复习资料-南昌大学

档案保护技术学复习资料-南昌大学
档案保护技术学复习资料-南昌大学

档案保护技术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档案保护技术学的概念:1

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毁规律和科学保护技术的一门学科二、档案制成材料的概念、演变及不同时期的代表:1

概念:是指承受并反映档案内容的物质材料,它由档案载体材料和记录材料组成;

演变:从古至今,档案制成材料是随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异。1、我国古代的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和缣帛档案是分别以龟甲、兽骨、合金、石头、竹木、蚕丝等动物质、金属和石质及植物质材料为载体。国外早期的泥板档案、纸草档案、羊皮档案、棕榈叶和桦皮等档案是以泥土、莎草、羊皮、树皮等材料为载体。2、自汉朝我国发明造纸技术以来,各国相继形成了大量以纸张为载体的纸质档案。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现代又出现了胶片、磁带、光盘等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新型载体档案。

三、西周时期的副本制度:3

是指在保护制度方面,以副本代替原件提供利用,从而保护原件。

四、贯彻“防治结合”原则(阐述展开):4

1、原始性是档案的本质特性,维护档案的原始性是档案保护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档案是完好的,因此,我们首先要防止这部分档案遭受损坏;另一方面,档案上的信息,如内容、签字、批注等都是历史痕迹,一旦遭到破坏,往往又难以恢复原貌。而且档案是不能再生的,更不能以复制品取代,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防的工作。防的作用是延缓档案物质材料的老化速度,因此,要树立以防为主的思想

2、强调以防为主,并不是排除治的重要性。因为档案制成材料是物质的,任何物质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而,治的任务始终存在。如果对已遭受破损的档案不及时地进行治,损坏程度就会加重,以致无法修复,最终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治也是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防与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防是根本,是基础,只有首先做好防的工作,才能减少治的任务,否则防不胜治

第一章:

一、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的概念:9

是指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档案制成材料抵抗外界理化因素的损坏和保持原来理化性能的能力

二、影响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的因素(大的问答题,结合一、二章内容):2

原料质量、材料的化学成分及物理和化学性质,还有材料的生产过程

(决定纸张耐久性的因素有三个: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质量;纸张中主要组分的理化性质;制浆造纸的工艺过程)三、纸张的定义:

由悬浮在流体中的纤维(造纸纤维)在网上互相交织,再经过压榨和干燥后产生的薄页物

四、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概念:

纤维素及其分子式:是植物纤维最主要的化学成分,由一种单糖即葡萄糖脱水聚合而成的“均一聚糖”,分子式为

C6H10O5

半纤维素:是由许多不同的单糖脱水聚合而成的“不均一聚糖”

五、纤维的长宽比:11

是指纤维长度与宽度的比值。细长的纤维其长宽比大,粗短的纤维长宽比小。长宽比特别大的一些纤维原料,会对纸张强度产生有利的影响

六、纤维细胞的壁腔比:11

是指两倍细胞壁平均厚度与壁腔的平均直径之比。壁腔比的大小会影响纸张的性能。壁腔比小的纤维柔软富有弹性,相互之间交织好,造出的纸张强度大

七、用于造纸的植物纤维原来应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1、原料中的纤维素的含量大于40%

2、纤维素的长度与宽度比值大于30%

八、水解纤维素及其影响因素:15/16

概念:水解纤维素是指纤维素加水分解断链以后,生成比原来纤维素分子链短的一群物质的总称,而不是某单一物质的名称

影响因素:水分、酸、酶、温度、纤维的种类

九、氧化纤维素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17

生成:纤维素与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氢氧基变为醛基、羧基或酮基,形成了与原来纤维素结构不同的物质,即氧化纤维素

影响因素:氧化剂的种类和数量、光、空气湿度或纸张含水量、温度

十、纤维素和纤维维素的比较:

十一、机械纸的生产过程:20

1、制浆。从造纸植物纤维原料中分离出纤维的过程,制浆后得到纸浆

2、漂白。用各种漂白剂去除有色物质,获得洁白的、具有良好物理和化学性能的纸浆

3、打浆。用机械方法来处理悬浮在水中的纤维及纤维素,使纤维的形状及物理性质发生改变,是植物纤维润胀、疏解和分丝的过程

4、施胶。在浆料中加入抗水性的胶体物质和沉淀剂,经过沉淀和干燥成膜的生产过程。施胶能提高纸张抗水能力,从而保证书写时墨迹不扩散

5、加填。在浆料中加进一些基本不溶于水的白色矿物质,从而改善纸张的适印性、平滑性和不透明性

十二、纸张中酸的来源:??酸的来源

1、纸张生产制浆漂白过程中残留的酸

2、书写、印刷在档案纸张上的字迹材料含酸

3、档案长霉后,分泌出有机酸

4、纤维素、半纤维素,尤其是木素在氧化或水解时产生酸性物质

5、在运输中与人体接触带来的酸性。

十三、加填的作用:22

可提高纸张的白度;提高纸张的不透明度,增加平滑度;提高纸张吸收印刷油墨的能力;提高纸张的柔软性;加入的碱性填料能抑制纸张中的酸

?十四、手工纸为什么比机械纸更耐久:23

1、原料质量好;

2、生产过程中处理条件缓和,不使用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因而对纤维损伤小;

3、生产手工纸时,一般使用流动水,而且生产地一般都在没有污染的山区农村,因为水质好;

4、手工纸的生成工具多以竹、木制作,很少使用金属材料,因此,纸中很少含有能加速纸张老化的金属离子;

5、手工纸的抄造技艺好,纤维在纵横方向交织均匀

?十五、分析纸张老化的原因:29

纸张老化的原因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纸张的内部原因,即纸张主要成分具有老化的可能性以及纸张内部存在着促进纸张老化的不利因素;二是外部原因,即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于纸张,引起和促进纸张的老化

(论述:试论纸张老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延长纸张的寿命:)1、纸张老化:是指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纸张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从而使纸张性能下降的过程。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A-内部原因:

(1)纸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易发生氧化水解光解作用,使纸张强度下降。

(2)纸张内部的有害物质:①制浆过程中残留的酸;

②漂白过程中残留的氧化剂;③施胶过程中酸性施胶时加入的明矾;④造纸用水的酸性;⑤整个制浆过程中带来的金属离子;

B-外部原因:主要包括温湿度、光线、酸、氧化剂和微生物等因素

2、延长纸张的寿命:一方面要生产选用耐久性好的纸张,同时应对已形成的档案纸张采取多防措施,即防潮、防高温、防光、防氧化、防酸和防霉等。

?十六、纸张中酸的来源(重要,包括第二章):16

1、来自纸张生成过程;

2、来自档案形成过程中,如一些酸性墨水;

3、来自档案保存和使用过程中,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和微生物

十七、档案人员如何选购档案用纸:

1、纸张中纤维素越多越好

2、纸张中的木素越少越好

3、纸张中含酸、碱等各种有害物质越少越好

4、纸张平滑、洁白,要有一定强度和抗水性

十八、定量和白度的概念/单位:27 定量:是最基本的一项质量指标,指单位面积的重量,一般以每平方米纸张有多少克表示,即g/m2

白度:是纸张最重要的光学性能,指纸张受到光照后全面反射的能力,以百分数表示

第二章

一、决定字迹耐久性的因素:33

字迹的耐久性主要决定于色素成分的耐久性,同时与字迹色素同纸张纤维结合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纸张的种类、书写方式等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字迹耐久性概念/炭黑概念:33

字迹耐久性:是指字迹形成之后,在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原有色泽及清晰度的能力

炭黑:是一种黑色的、颗粒极细的粉末状固体,是碳氧化合物加热分解或不完全燃烧时形成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碳

三、档案字迹的色素成分有哪几种:33

炭黑、颜料和染料三种类型

四、色素字迹成分与纸张的结合方式有哪几种:36

结膜方式、吸收方式、填充或黏附方式

五、如何综合评价字迹耐久性/影响:37

评价一种字迹的耐久性,必须将字迹的色素成分和色素成分与纸张的结合方式两者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全面评价其耐久性,可将字迹的耐久性分为三种类型:

1、最耐久的字迹:凡色素成分是炭黑,与纸张的结合方式是渗透结膜的字迹最耐久。属于这类字迹有墨、墨汁、黑色油墨等;

2、比较耐久的字迹:凡色素成分是颜料,与纸张的结合方式是结膜或吸收的字迹比较耐久,属于这类字迹有彩色油墨、蓝黑墨水、印泥、铁盐蓝图线条等;

3、不耐久的字迹:分两种情况,一是凡色素成分是染料,无论以何种方式与纸张结合,都属于不耐久的字迹,如纯蓝墨水、红墨水、圆珠笔;二是凡字迹仅以填充或黏附方式固定在纸张,无论其为何种色素成分,都属不耐久的字迹,如铅笔

六、字迹耐久性的因素和保护措施:60

因素:字迹的耐久性除了取决于色素成分和结合方式外,还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光。光是引起字迹发生不同程度退色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以有机染料为色素成分的字迹,光对其影响更大;

2、温度。字迹色素的退变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高温会加速光、氧化剂、酸、碱等因素对字迹的影响;

3、湿度。环境湿度大,一方面会使耐水性差的字迹发生扩散,另一方面,潮湿还会加速光、热、氧化剂、酸、碱等因素对字迹耐久性的影响。

4、酸、碱。在酸、碱介质的作用下,会使某些字迹变色或退色;

5、氧化剂。破坏档案字迹的氧化剂,主要是指空气中存在的一些氧化性气体,如NO2、O3、CL2,他们具有氧化性,能

与字迹色素中的某些发色团发色作用,从而使色素中的发色团遭破坏而退色;

6、有害气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十分复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自字迹产生影响;

7、灰尘。在档案整理、保存、利用过程中,随着移动和翻阅,会引起灰尘对档案纸张的摩擦,使纸张表面起毛,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保护措施:首先在文件形成时,就要注意选择耐久性好的书写材料和印刷材料,其次在档案保管过程中必须注意防光、防热、防潮、防水、防尘、防有害气体、防酸碱物质接触等

第四章

一、平时使用计算机时如何保护硬盘:110

1、防止随意关机和频繁启动;

2、保持电源稳定;

3、保持空气洁净;

4、防止温度骤变;

5、硬盘的反震;

6、磁头的归位;

7、降低写电流

第五章

一、影响光盘耐久性的因素:129

主要因素有光盘材料的性能和生产工艺过程和环境因素。?二、如何保护光盘档案:138

1、减少使用。光盘档案寿命的长短,与光盘累计使用时间的长短息息相关

2、防治空气污染物。光盘档案的保管环境要注意远离使用有机溶剂的工厂和实验室等场所

3、调控空气温湿度。光盘档案保存比较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4 –24摄氏度,较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是45%-60%,且每天温度的变化不应超过+-2摄氏度,湿度不要超过

+-5%。

4、保持信息读取面的清洁。每次拿光盘档案时,职能接触光盘档案的内外沿,使用完毕后要立即放回盒中

5、防止标记面的机械损伤。绝对禁止在标记面上进行任何的书写、划伤,以免造成信息记录不可挽救的损坏

三、档案保护环境的概念:142

是指围绕档案保存和利用等各种环境相关因素的总和。具体包括库房建筑及设备、库房内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光线)和档案在使用流通中所使用或与之相关的设备或所处的暂时环境条件(包括档案利用、展览、修复等过程)

第六章

一、档案库房建筑原则(原则基础上+绿色档案馆内容):144

1、适用原则。适用是建筑物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档案库房建筑的适用性首先是它必须长期有利于档案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满足“九防”的要求上,即防潮(水)、防高温、防光、防尘、防虫、防有毒气体、防盗、防火、防震。档案需要长久保存和提供利用,库房则是满足这一条件的基本前提,适用是衡量档案库房建筑成败的关键,是档案库房建筑应遵循的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2、经济原则。档案库房建筑在贯彻经济原则时,首先到考虑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其次是档案库房建筑的要求应该与所保存的档案重要程度相适应。经济原则中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智能化管理要求。

3、节能环保原则。节能环保是目前建筑行业中强调的主流原则和新观念,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节能环保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其核心内容是倡导在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贯彻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4、美观原则。一个建筑物是环境整体的一部分,在适用、经济基础上适当考虑美观,与周围建筑即协调一致,又体现独自的专业建筑特色,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是最佳选择。美观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要考虑到建筑文化的内涵,注意把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传递出档案文化、地域特色的内涵则是更高境界的一种美观原则。但要注意不能片面追求外观美,而影响了适用、经济等其他基本原则

?二、库房选址:146

1、防水、防潮:远离江河湖泊和地势低洼区,远离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

2、防有毒气体、防尘、防雾、防虫:远离工业区、居民区、交通要道口,选择上风口

3、防火、防盗:远离城市繁华中心区

4、便于利用:选择绿化环境好的城市近郊,交通方便

5、便于扩建:库房周围留有空地,便于扩建

三、库房围护结构的防热:152

库房围护结构的隔热重点是对屋顶、墙体、门窗,采取相应的隔热、遮阳措施

1、屋顶的隔热:a外形:基本上分为平屋顶和坡屋顶两种,一般选择坡屋顶更为有利隔热;b结构:有实体材料隔热和空气间层隔热屋顶

?2、库房外墙的隔热:a利用墙体材料、结构进行隔热;设内走廊隔热;c植被绿化隔热

3、门窗的隔热:尽量少而小,每间房的窗洞面积与外墙面积不应大于1:10,同时不应采用跨层或跨间的通长窗。门应做成保温门,或用过渡间隔离

(库房外墙如何进行隔热:1、利用墙体材料、结构进行隔热:加厚墙体,提高其隔热效果;墙体使用隔热材料;空气层墙体;2、设内走廊隔热。指环绕档案库的封闭式走廊;

3、植被绿化隔热。即在库房周围种植树木、花草、可降低库外热源对墙体的作用。在实施以上措施时,应充分考虑节能技术的应用)

四、耐火极限的定义:162

建筑构件从受到火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发生穿透

裂缝,或者背火一面温度升高到220℃时,这一段对火的抵抗时间,单位为小时。

五、防火间距的概念:164

一栋建筑着火,对面建筑物在热辐射作用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不会起火的间距。防火间距一般不小于30m-50m 六、空调“四度”:164

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流动速度

七、建筑上的环保节能与智能化管理之间有什么关系(论述、利用):145+174

节能环保是经济原则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目前建筑行业中强调的主流原则和新观念,其核心内容是倡导在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贯彻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的环境。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在于它采用多元信息传输、监控、管理以及一体化集成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共享,以达到“节能、安全、高效、舒适、环保”的目的,取得较高的建筑投资效率。有关建筑设备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技术核心是综合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

4C技术建立了一个由计算机管理的一元化集成系统,实现系统管理的最优化设计和节能目的。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体现在智能化建筑上主要包括建筑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和结构化布线系统。

“智能”是今后建筑行业采用的重要技术手段,而“绿色”则是建筑行业追求的建设目标,绿色建筑就是要为人们提供节能、降耗、环保、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智能化建筑必须体现出对“绿色”理念的追求,将新能源、绿色生态等体现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中。智能化建筑不仅应该包括绿色能源与生态设施的运用与管理,也应该涵盖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才能够实现智能技术与绿色建筑的完美结合

八、试述BAS的含义。档案库房设备的管理中如何应用该技术:175

含义:BAS即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又称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或建筑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

应用:对于档案库房来说主要是把各种设备和档案馆的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温湿度调控系统、防火监控安保系统、终端控制等进行智能化的设计和管理。目前已经研制成功档案库房计算机安全监管系统,它是一种可对库房温度、湿度进行自动调节和对火警、盗警进行自动监视的微机综合管理系统,有效地保证了档案库房各种功能的实现

九、4C技术:175

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图形显示技术

第七章

一、概念:温度/湿度/绝对湿度/饱和量/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焓湿图:178-182

温度:是物质分子、原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用来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状态参数湿度:一般物质的湿度用含水量表示,它指每一克物质所含水分的重量克数

绝对湿度:是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重量,通常以每立方米实际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重量克数表示,单位是g/m3

饱和量:即空气中所含的最大限度的水蒸气的量

相对湿度:是指每立方米空气所含水蒸气的重量与同温下饱和状态所含水蒸气重量的百分比

露点温度:是指空气在含湿量不变的条件下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焓湿图:由四组等值线(等焓湿量线、等焓线、等温线、等相对湿度线)一条水蒸气分压力线和一组热湿比线共六种线条构成的

二、温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三者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达):181

相对湿度=

空气中实际水蒸气重量

同温下饱和状态所含水蒸气重量

×100%

相对湿度=

绝对湿度

同温下的饱和量

×100%

第一,在一定温度下,绝对温度越高,相对湿度就越高,空气越潮湿;反之,绝对湿度越低,相对湿度就越低,空气就越干燥

第二,当绝对湿度不变,温度增高时,相对湿度减小;温度降低时,相对湿度增大

第三,如果相对湿度不变,若温度升高,则绝对湿度增大;温度降低,绝对湿度减小

三、温湿度对档案寿命的影响:185

温度:温度对档案的影响主要通过促进档案制成材料大分子转变和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两种途径实现的,对一般化学发言而言,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温度在30℃以上就是高温,高温会加速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有害生物因子对档案载体的破坏作用,还会促进自己材料及声像材料档案的影像的分解;低温有利于档案室的保管,但是,并不意味着温度越低越好,必须坚持低温不得低于纸张等载体材料中的水结冰时的温度这一原则

湿度:湿度主要通过直接途径、间接途径影响档案材料。一般将相对湿度高于70%的湿度环境成为高湿,高湿对档案耐久性是不利的,高温加速了档案载体强度的破坏,并且会使耐水性较差的字迹材料泅化退色;低于50%的湿度环境称为低湿,当环境湿度太低时,档案制成材料所含的水分向外蒸发,会使档案制成材料变硬、变脆,柔性下降,强度降低

温湿度的协同效应:温度和湿度对档案纸张耐久性的综合作用,大于天它们独立作用之和

四、高湿/低湿:188

高湿:相对湿度高于70%的湿度环境

低湿:相对湿度低于50%的湿度环境

五、库房温湿度标准及制定依据:192

1、有利于档案的耐久性

2、考虑我国气候和经济条件

3、考虑工作条件

4、参考国外有关标准

六、库房温湿度的调控:203

库房温湿度的调控方法很多,如密闭、通风等。事实证明,采取增温、降温、增湿、将湿相结合是调控库房温湿度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如何做好库房的通风工作:203

通风方法经济、简便、收效快,但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对比已经测定的库内外温湿度状况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以当时当地的风力、风向为参考,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通风原则:1、通风调节库内温度的依据:通风的目的是为了库内增温,只需库外温度高于库内即可。如果是为了库内降温,库外温度必须低于库内;2、通风调节库内湿度的依据:当库外绝对湿度小于库内绝对湿度时,可以通风降低库内的湿度;当库外绝对湿度大于库内绝对湿度时,可以通风增加库内湿度

通风时应注意的事项:1、根据以上原则调节库内温湿度时,要随时观察库内温湿度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通风;2、通风时调节库内温湿度的手段之一,必须与密闭等控制手段相结合,才能使通风后得到改善的温湿度状态维持较长时间,以保证通风的效果;3、通风不仅可以调节库内温湿度,还可以调节库内空气流速,空气洁净度,有害气体的浓度,但库外风力不得超过3级。如果风力过大,空气中含尘量也会增加,此时不利于库房防尘。尤其是当库房没有空气过滤与净化装置时,更不宜通风;4、通风过程应注意防虫防鼠。库房应配备纱门、纱窗,以防虫、鼠入库;5、库内外温差较大(如10℃)或梅雨季节、库外温度低于库内露点温度1℃~2℃时,不宜进行通风总之,根据库内温湿度状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采取通风措施可以调节库内温湿度。

八、某库房相对湿度高达85%,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湿度?并说明理由:

九、如何实施密闭措施:203

库房密闭的重点是门窗。考虑到自然通风的需要,库房门窗、通风空洞应尽量做到密闭时不透气,需要时又可敞开通风。这样,库房的密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永久性密闭,即封闭部分窗户,为美观起见,在外面做上装饰假窗。再一种是暂时密闭,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密闭,一旦需要通风时又可以打开。这种暂时性密闭又可分为库房密闭、箱柜密闭和档案密闭三种情况

第八章

一、档案制成材料最敏感的紫外线波长:218

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

二、光化学第一定律:220

只有被物质吸收的光才能有效地引发光化学反应

三、影响光化学反应危害档案的因素:220

光的波长、物质的结构及环境条件

1、光的选择性吸收(光化学反应能否发生);

2、光的强度与功率(光化学反应发生速度快慢);

3、光的作用时间(光化学反应的破坏程度);

4、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氧气、其他物质

四、光的照度概念::224

表示档案所处环境的光线照明情况,用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光通量来表示

五、防光措施(大题):225

1、减少光照:

A-选用合适的照明光源:档案工作中的照明光源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自然光源具有无偿和取用不尽的巨大优势,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人工光源启闭适时,波长与强度易于调节,辐射温度能予控制,其中人工光源的白炽灯紫外线含量较低,对档案的危害要轻与其他光源。自然光的损伤率高于人工光,因此档案馆宜选用人工光

B-确定光照适宜的强度:为了保护档案,应该尽量避免在强光下长时间利用档案,并在能搞清楚阅读档案、不影响档案利用的前提下,确定档案利用时的适宜光照强度,尽可能使用低功率的人工光源照明,最大限度地降低光照强度,减少光对档案制成材料的破坏;特别是在使用档案原件时,应采取必要的限光及滤光措施,以保护档案原件不受损害

C-减少光照时间:尽量减少档案利用过程中的光照时间,可以复印件代替原件提供利用,但要减少复印次数并严格控制档案外借次数与外借时间,对参展档案的环境限定光源,采用感应光源照明与弱光保护等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光照作用时间,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

D-档案库房建筑的防光:库房的窗户要小而少,并注意窗户的朝向;档案库房宜采用环形走廊;在窗户上安装遮阳板、百叶窗或窗帘,采用内外遮阳措施;在窗户上安装滤光的毛玻璃、有色玻璃及氧化铈和氧化钻玻璃,能阻挡大部分紫外线和部分可见光

E-档案库区的防光:加强库区环境的绿化,阻挡阳光直射作用;库区照明电源开关必须分区设置;查阅与提取档案时,应做到人走灯灭、减少光对档案的损害

F-档案的避光保护:库房采用暗色内遮阳,加装木板窗或铁皮窗,提高防光效果;当库房不需要采光时,将窗户关闭,当库房不作业时,关闭库房光源。此外,档案应入袋、盒及档案柜、档案箱保存,选择使用具有防光能力的黑色的包装袋与盒等,形成一个局部良好的防光环境,并使档案制成材料尽量少接触、甚至不接触光线,从而减少光对档案的破坏作用

2、虑紫外线:

A-物理过滤:滤除入库紫外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物理阻挡。在库房的透光部位安装防光性能的玻璃,尽量减少光的破坏作用

B-化学过滤:某些物质对紫外线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它们能淬灭及传递能量,达到滤除紫外线的目的。如在窗玻璃上涂布一定量的清漆;将白铅粉与桐油的混合物用汽油稀释后,涂布在窗玻璃上,作为一种防紫外线的材料;紫外

吸收剂防护

3、增强档案制成材料自身的防光能力:

A-选择防光性能强的档案制成材料

B-在制成材料中加入部分紫外吸收剂,提高档案耐光性六、洁净空气:230

由恒定组分及正常状态下的可变组分组成的空气

七、空气污染的界定:231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农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性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八、空气污染范围分类:232

根据污染的范围,空气污染可以分为四类:局部地区性污染、地区性区域污染、广域性地区污染、全球性污染或国际污染

九、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的典型:232

一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二次: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

十、灰尘对档案的危害表现、抑制措施:236

危害表现:

1、增加档案制成材料的机械磨损,影响信息的读取。档案制成材料表面的飞尘大多具有一定的色泽,污染档案字迹,影响对档案的解读

2、增加酸、碱对档案的影响。这些具有酸、碱的灰尘落在档案表面上,增加了档案的酸碱性,从而加速了档案制成材料的老化变质

3、使档案黏结成档案“砖”

4、向档案传播霉菌孢子,迫害档案制成材料。

抑制措施:

1、档案库房周围的绿化:由于植物数目枝冠茂密,能降低空气流动速度;加之树木表面粗糙不平,部分植物的绒毛能分泌油脂,使得树木能阻挡与吸附灰尘,因此植物体对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有明显的滞尘过滤和吸附作用

2、库房的密闭:档案库房防尘防有害气体必然要求库房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这样才可以有效杜绝空气污染物进入库房。提高库房围护结构密闭性的对促有:档案库房的门窗应尽可能少而小;库房门窗的密闭性要好,并加用胶条密封及安装双层门窗;建立环形走廊或西廊,达到防尘、防光或隔离的效果

十一、光化学烟雾及其形成条件:237

概念:光化学烟雾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由汽车尾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强烈阳光辐射下经过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混合物,它包括强氧化性的臭氧、有机醛类等

形成条件:1、一定强度的阳光照射;2、适当的温湿度条件:23℃以上,75%以下;3、相对稳定的空气层结构,能使污染物聚集;4、汽油产生的污染物要达到一定的浓度

十二、微生物的六大特征:246 比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大、转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容易变异、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十三、为什么说绿色植物对空气污染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这种作用与那些因素相关联?如果一个馆区周围存在比较严重的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污染情况,请推荐两种能够同时有效降低污染物危害的绿色植物:241

绿色植物对空气污染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为:1、吸收有害气体。绿色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使其大部分积存于叶内,少部分转化为氨基酸和蛋白质;绿色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氯气,使之变成氯化物积存于叶片内降低空气中氯的含量;2、由于植物树木枝冠茂密,能降低空气流动速度;加之树叶表面粗糙不平,部分植物的绒毛能分泌油脂,使得树木能阻挡与吸附灰尘,因此植物体对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有明显的滞尘、过滤和吸附作用

第九章

一、如何预防档案长霉:263

预防措施的基本方法是在库房内设法创造不适于档案霉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条件。

1、严格控制库房温湿度: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中的要求将一般档案库房温度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胶片母片库房温度控制在13℃-15℃,相对湿度控制在35%-45%的做法是比较科学的;

2、认真执行库房清洁卫生制度:净化入库的空气、检查入库的档案、做好库房的清洁卫生、档案存放于装具、保持工作人员的清洁卫生

3、使用安全有效的防霉剂:防霉剂的种类很多,选择档案库房中使用的防霉剂应满足:不影响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具有良好的防霉性能、副作用小。另外,对于纸质档案,选用的防霉剂还需具有挥发性。具有防霉作用的药品很多,选用任何一种药剂,均应试验以后,才能作为档案防霉剂

4、调节保管环境的空气组分比例:将档案进行绝氧或少氧保存,可较好地预防长霉。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整个库房,只适用于局部的空间,一般适用于珍贵的档案保存

第十章

一、昆虫/档案害虫的定义:273

昆虫:是一种微小、多足、爬行的节肢动物

档案害虫:属于仓库害虫,是能够在档案库房内完成其生活史或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并对档案馆的馆藏品、装具及建筑本身造成一定的危害的害虫

二、档案害虫的变态过程:283

档案害虫有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两种。

完全变态:档案害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不完全变态:档案害虫的幼虫从卵里孵化出来后,身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大体相似,只是经过蜕皮后逐渐长大

三、主要档案害虫有哪些:292

档案窃蠹、烟草甲、毛衣鱼、药材甲、黑胸散白蚁

四、修复工作要遵循哪些原则:322

1、有利于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要求在修复工作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不仅在短时期内能改善档案制成材料的状况,而且要长期有利于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因此,修复档案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对档案不能有损害

2、保持档案原貌。要尽量保持档案原貌,不失其真实性。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不能修掉片纸只字,不能任意涂改填写。能否保持档案原貌,合适衡量修复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

3、使用的修复方法要经过试验。由于档案制成材料是复杂的,损害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修复的方法和材料也应有所差别。如果不事先进行试验,贸然行事,就会发生损坏档案的事故

五、档案库房大面积生虫,如何处理:313

先要确认害虫的种类、虫期,了解害虫的虫口密度、杀虫的历史和外界条件,估计药剂损失,并在试验室先做毒力试验,然后确定杀虫剂量和杀虫方案。

( 论述:档案害虫的预防措施:)

一、搞好库房温、湿度管理,抑制档案

害虫的生长。档案库房中温度常年控制在20摄氏度以下,湿度不超过60%,可以有效地阻止害虫生长,也会抑制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

1控制温度防虫。2控制湿度防虫。选择温湿度的范围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档案制成材料寿命基本无影响。

二、库房建筑防虫。

第一,将库址选在地势较高而又干燥的地方,同时还要远离粮食仓库、饭店、医院,以免害虫相互传播。

第二,库房的密闭性要好。

第三,地基采用钢筋水泥或石质结构。

第四,地板、墙面、屋顶等处不能有孔、洞、缝,一旦发现,应及时修补、阻断、迫坏害虫进入。

三、做好档案入库前的检疫和处理。

为了保护已入馆档案不受害虫感染,只有在经检疫无虫之后,才能入馆。在预防防虫害的实际工作中,有部分档案馆采取冷冻处理,在保证无各种害虫在档案中存在再入库。

四、对档案进行定期检查。

一是为了及时发现虫害,处理疫情,防治蔓延;二是通过检查,破坏害虫的生态环境,使其适宜的环境遭到迫害

五、药物防虫(p301)

六、清洁卫生防虫

除了搞好日常的库内外卫生以外,还有坚持定期彻底清扫,做到库内无杂物和其他废弃物。

环境规划复习资料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做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3、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 4、环境规划决策特征: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5、分担率=单个污染源排放量/所有污染源的总排放含量 6、大气环境污染预测:比例法、箱式模型法、高斯烟流模型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8、能源弹性系数是年平均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和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 1、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立的“33211”工作重点指的是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SO2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 3、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按规划内容分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指标;按规划目的划分,可分为: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 4、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来分,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 5、循环经济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复合生态、人类生态和产业生态。 6、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7、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水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8、进行规划方案费用的比较评价,通常可采用净效益和费效比等评价准则。 9、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特性有关。 10、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水环境规划可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 11、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划分为两类,即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12、环境评价中,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源与环境质量两大基本方面。 13、环境规划的重点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14、目前,我国总量控制可以分为3类:①容量总量控制,②目标总量控制,③行业总量控制。 15、我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SO2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 16、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17、土地评价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18、乡镇环境规划的体系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规划范围可分为县域环境规划和镇区环境规划两个层次。 19、环境规划范围的界定是以整体意义上的环境为基础,应该逐步覆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20、我国的七大水系是指: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花江、太湖。 21、综合决策技术方法在未来环境规划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包括:系统模拟与预测技术、规划方案优化技术与决策分析方法、规划实施评估方法。 22、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技术方案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技术方案 为科学全面地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 样性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查清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现状,掌握自然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完整、准确地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一、技术目标 通过为期两年的调查,基本摸清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自然要素情况;掌握区内动植物物种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各类森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及演替情况;掌握“三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充实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科研监测数据;调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技术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调查: A.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B.调查指标: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尤其最高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及千米以上山峰海拔)、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年均气温、绝对最高与最低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雨量、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水质状况等。

C.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环境调查采用野外调查、专家咨询、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气候、水文等可采用实际测量和气象站收集等方法。 2、社区发展调查: A.调查范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威胁因子等。 B.调查指标: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区及周边地区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土地利用类型及权属、交通状况、文化教育、通讯电力、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保护区受威胁现状等。 C.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资料调研、走访调查等方法。 3、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调查: A.植物:调查范围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等高等植物以及地衣、大型真菌等低等植物;以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群落优势种、盖度、频度、物候期、生活力等。 B.动物:调查范围包括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兽类等脊椎动物以及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昆虫等低等无脊椎动物;以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动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生境状况、生态位、重要物种的生态习性等。

智慧树知到《保护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全球严重退化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 答案:13 2、目前全球水量明显减少或被严重污染的河流约占河流总数的 % 答案: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全球目标 3、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两栖类约占两栖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鸟类约占鸟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2章单元测试 1、昆虫雌雄二型是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答案:对 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答案:对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能。 答案:以上都对 4、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答案:DNA 5、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则愈小,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小。 答案:×

1、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于野生的动物、植物,这些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答案:1644年 2、下列关于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的步骤,正确的是()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 答案:爆炸 3、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 答案:正确 4、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在滇池里疯狂生长,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灭绝。导致滇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答案:有意引入 5、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答案:扬子鳄 第4章单元测试 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磷大部分的单向流动的,不能构成磷循环,因此磷酸盐资源也因而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答案:上述都正确。 2、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中的α多样性指数是用于以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变化的速率。() 答案:× 3、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它们均是生态系统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答案:× 4、生态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其分布受制于自然条件,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的格局上看,水分和温度状况是决定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子。()

环境学复习试题及答案范文

一 、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2. 水环境容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 清洁生产 5. 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 主要污染物?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3. 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4. 简述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体系。 5. 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6. 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三、论述题 1. 论述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 及其防防治对策。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2. 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4.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的整体预防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轻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取消使用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降减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5. 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主要污染物? (1)富山事件(骨痛病):镉污染; (2)米糠事件:多氯联苯污染; (3)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煤尘、重金属、粉尘污染; (4)水俣事件:甲基汞污染; (5)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6)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7)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 (8)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预处理:压实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脱水和干燥 资源化处理:热化学处理-焚烧、热解、湿式氧化 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处理 最终处置技术:海洋处置-海洋倾倒、远洋焚烧 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 3.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 (3)扩散范围大 (4)控制复杂

《保护生物学》2020期末复习思考题库

《保护生物学》学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分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5.生境破碎、生境退化、沙漠化、温室效应 ★生境退化: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沙漠化的人工沙漠模型。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最小生存种群(MVP)、物种最小动态区(MDA) 最小生存种群: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数量。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 年。 8.再引种计划、增强项目、引种计划 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再

自然保护区学习考察报告doc

自然保护区学习考察报告 篇一: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前言 1、概述 2、自然环境 2.1地质地貌2.2水文2.3气候 3、生物资源 3.1植物资源 3.2动物资源(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3昆虫资源 3.4菌类资源 4、旅游资源 5、社会经济状况 6、经营管理 7、评价与展望(该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景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面临哪些困境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参考文献

要求 每人从划定的区域范围内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阅资料并撰写简单的考察报告,重点介绍该保护区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省级重点保护名录》) 选择其中一个做PPT,并讲解。 篇二: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 第一章保护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位置与范围 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南临长江,北倚大别山,由龙感湖、黄大湖、泊湖、菜子湖等4个湖泊组成。保护区总面积98700hm2,其中湖泊湿地面积85300hm2。为便于区划和管理,根据湖泊自然地理特点,将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Ⅰ区和Ⅱ区,Ⅰ区为华阳河湖群,由相互通连的龙感湖、黄大湖、泊湖3个湖泊组成,面积74300hm2,地理坐标:N29052/—30015/,E115019/—116033/;Ⅱ区为菜子湖,面积24400hm2,地理坐标:N30043/

—30058/,E117001/—117009/。 表1-1-1 安庆沿江保护区湖泊湿地基本情况表单位:hm2 2 湿地的形成及演化 2.1地质构造 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庆沿江平原。在大地构造上,该区域位于扬子台坳中部的东段—沿江拱段褶带。其褶皱构造最明显的特点是作NE—SW向延伸的“S”型构造,近似NE方向的断裂是本区最主要的构造之一。三叠纪之前接受巨厚沉积(XX—7000M)。中生代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致使大别山、皖南山区强烈上升,长江沿岸下降,形成诸多断陷沉积盆地。特别由于对老的构造骨架的继承性,新构造运动继续使本区经历一个间有上升的缓慢而不均匀的沉降过程,这种沉降至今未止,从而形成今日长江沿岸的构造地貌轮廓。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破碎带对皖江平原内的地貌形态影响亦是很大。如宿(松)—枞(阳)断裂带,明显成为沿江丘陵与平原岗地的天然分界线。 沿江平原西狭东阔,大致在铜陵以西受皖西、皖南两山约束,宽度一般只有30— 50km,成为谷地;在铜陵以东逐渐开阔。安庆沿江谷地

自然保护区管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黄石公园--1872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 为什么要建立保护区:1.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资源的消耗者和破坏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既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要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避免资源的枯竭,就必须研究和监测人类活动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规律。2.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一定面积有代表性的地域,作为人类观察和了解自然的“天然实验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必要的。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把这种有代表性地域具体化、形象化的做法。 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分类:①耗竭性资源(有限):A:再生性资源:森林、作物、牧场及饲料、野生及家养动物、水产渔业、土壤B:非再生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煤石油等。②非耗竭性资源(无限):A:恒定资源:太阳能、原子能 B:易误用及污染资源:大气、广义的自然风光。 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其自然再生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环境所应该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直接劳动时间和间接劳动时间。 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使其免遭退化、破坏和污染。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存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资源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为了拯救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研究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找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物种基因库、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公众教育的博物馆、旅游活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自然保护区的效益: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环境监测等)社会效益(由于自然保护区能够作为向公众介绍、传播和展示自然保护事业所做工作的良好场所,因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感染力)经济效益(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有效管理,使保护区本身和周围地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比如生态旅游的开展) 自然保护区学: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研究内容: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有关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原理和规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自然保护区各论。研究方法: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相结合;系统学的方法;调查研究。 第二章 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一、伦理(规范)原理①伦理基础: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由自然和人类组成;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固定的生存权利;可持续发展是所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②伦理的原理:有机体的多样性是好的;生态复杂性是好的;进化是好的。二、功能原理①进化原理(核心是物种):物种是相互依存的;许多物种是高度特化的;关键种的灭亡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广泛适应性物种的引进可能会减少多样性②生态学原理:生态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其规模的大小;爆炸减少多样性;种群的存活能力依赖其种群的大小;自然保护区对于大的稀有生物存在内在的失去平衡的危机。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人与自然的关系):1.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内部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其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复习题集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 复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型频率、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备择价值、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位、关键地区、关键种、灭绝、外来物种、岛屿、集合种群、自 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孑遗物种、遗传漂变、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灭绝、生境破碎化、自然 资源、自然保护、基因流、模式生物、模式标本 二、填空题 1. 20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加强,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 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 、 、 、 和 等五大危机。这些问题的 解决均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 2. 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测量的三个指标是: 、 、 。 3.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 、和 。 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建立物种受威胁的等级包括 6个: 、 、 、 、 和 。 5.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和一些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经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主要包 括: 、 、 和 。 6. 截止 2006 年,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 处,面积 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 土面积的 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7. 目前,贵州省已建成 个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本地的生物多样性。面积从 2000年的 45 万公顷 增加到 2009年的 96万公顷,增长幅度为 109%。截止到 2007 年 8月,贵州省有 个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8. 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 亿年。但是,通过测定陨 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 亿年前。 9. 古生代的泥盆纪(距今 4.08-3.60 亿年前):珊瑚和三叶虫发生大规模的适应辐射;头足类出现。无 颌类和盾皮鱼达到多样性的高峰。泥盆纪被称为" 的时代"。 10. 恐龙产生于中生代的三叠纪,灭绝于中生代的 纪(距今 0.65-1.44 亿年前)结束时。 11. 为了定量描述某一物种或群落的多样性,可以用多样性指数来测定。一般多样性指数有3 类:α多样 性指数, 、 。其中α多样性指数:用以测量群落内的物种 多样性; 12. 为了更全面反映物种多样性,近些年来,很多学者从系统演化和分类学角度提出了测定物种多样性的 新理论和新方法,Williams 和 Humphries对此归纳为 、 和分类学方 法 3 个类型 13. 通常将生物多样性划分为 、 、 和 4 个层次。 14. 一般多样性指数有: , 和 3 类。 15.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遗传变异,即 、 和 。 16. 基因重组的类型包括 、 和 。 17. 目前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常用以形态学性状为主的 和 的检测两类方法。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2.按不同的分类依据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若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卢公约,是 1992 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 1992 年加入该公约。 1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是指不久的将来具有高度的灭绝可能性的物种。 4、动态种群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种群和若干个附属的种群。 5、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等4项。 6、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为 140-170万种?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在 1000-3000万种之间。 7、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 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华盛顿公约,在美国签定的,中国在 1980 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答:(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及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答:(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1分) (2)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的遗传变异。种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1分) (3)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3分) ①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 ②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 ③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 ④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 ⑤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⑥指导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1)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1分) (2)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1分) (3)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时;(1分) (4)IUCN 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 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2分) 4.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答:(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冗余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保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阈值,当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稳定性降低。当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高于阈值时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即出现冗余物种。

北林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1、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指什么?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根据保护对象,我国自然保护区如何分类? 3、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主要有哪些?* 科学研究; 自然过程的保护; 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的保存; 环境效益的保持; 自然和文化景色的保护; 旅游和娱乐; 教育; 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的持续利用; 文化和传统特征的保持。 4、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面临哪些问题? (一)条例的僵化与不现实:几乎所有的保护区的实验区都有人居住和农耕,违反了立法(二)资金不足 (三)社区发展压力巨大 5、什么是再引入?如何实施再引入工作? 再引入:在一个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内的一部分区域(该区域内此物种已经消灭或灭绝)重新

建立该物种种群的一种尝试。 1.立项前的准备 1)可行性分析和背景研究 确定物种的分类学地位 种群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种群生存力分析 2) 以往的再引入项目的回顾与总结 3)释放地点的选择与评估 历史分布区,确保物种重引入地区长期受到保护,分析该地区物种以前衰退的原因 4)释放种群的选择 最好来自野生种群 圈养或者人工种群,种群统计学和遗传学 5)社会经济和法律保障 2. 计划、准备和释放阶段 政府机构和土地拥有者的统一,与国内、国际保护机构进协调,专家指导 确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设计释放前和释放后监测项目 免疫接种 运输计划 释放测量 当地公众教育 3. 释放后工作 直接或者间接进行所有个体或者释放个体的监测,种群数量统计、生态学和行为学、个体和种群的长期适应进化进程研究、收集死亡个体、死亡原因调查、维持大众教育 6、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是什么? 就地保护(in situ preservation, on-site preservation)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迁地保护)(ex situ preservation, off-site preservation)。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它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 7、野生动物管理中容纳量的含义? 野生动物管理中的容纳量:一定空间范围内,野生动物生活的环境能够维持的特定质量的最大种群饱和数量。 8、掌握几种野生动物调查的方法。 野生动物种类调查 ?通过以往调查及向猎人访问座谈而获得; ?通过现场调查和长期观察而获得 野生动物区系调查 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 栖息地:栖息地或生境是动物生活和繁殖的场所,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场所,是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遗传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即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 2、.孑遗物种:所谓孑遗物种是在较为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非常繁盛,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的一些生物物种。例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和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等等就属于孑(jié)遗物种。 3.基因流: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致使基因从一个居群到另一个居群或从一个亚居群到另一个亚居群成功运动的所有机制。基因流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某分类群存在至少一个以上的居群或亚居群;2)不同的居群或亚居群间有基因交流的机会。 4、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s drift)。 5、基因型频率: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6、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广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例如,湖泊可以看成是“陆地海洋”中的岛屿,林窗可以认为是“森林海洋”中的岛屿。换句话说,只要是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等。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7、自然保护: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根据自然规律,利用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界这一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积极保护,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具有相同的内涵,生态保护是指人类对生态环境有意识的保护,是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及策略。 8、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壤、水、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等。对于人类来说,随着取得和使用资源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无用的物质可以变成有用的资源。 9、就地保护是指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 10、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11、物种灭绝:所谓物种灭绝就是指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不能够通过繁殖自我维持。下列任一情况发生时即发生灭绝:一是最后一个个体死亡;二是当剩下的个体不能够产生有生命或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12、外来物种(或者称非本地的、非土著的、外国的、外地的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13、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共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自然保护区学考试用

自然保护区学考试用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绪论 1、自然保护区学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 2、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自然保护区性质: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基因库)。 ?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一一“美国黄石公园” 4、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名称的由来和含义,性质、类型、作用和职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简史,及其在现代科学、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②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及划分原则和标准。 ?③自然保护的生物学原理,物种基因的保存及其繁殖驯化。 ?④科学系统与管理体系,包括立法、条例及档案管理。 ?⑤科教宣传作用,包括自然科学博物馆。 5、自然保护区学中的几个重要原则 ?(1) 在组成结构上具有非均一性和镶嵌性。 ?(2) 主要单元是生态系统。 ?(3) 主要功能单位是种群。 ?(4) 有年限上的区别。

?(5) 是一个经济实体。 ?(6) 在时向上保持连续性 6、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功物资源的指示》。这是中国第一个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规性文件。 7、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在地区和类型分布上均不合理。 ?2、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统计工作混乱。 ?3、经费短缺,渠道不畅 ?4、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认识不足。 ?5、土地权属未完全解决,依法治区观念淡薄 8、发展趋势: ?1.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 ?2.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 ?3.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4.推进“一区一法”,严格依法管理 ?5.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科技含量,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是高度集中的有序系统,不是各种因素的松散聚集;是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的,并不断趋向于稳定的平衡。 1、生物圈的形成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作者:————————————————————————————————日期:

《保护生物学》教案 课程:考察课,开卷考试90分钟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 由于受现代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的危机。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世界的重要发展战略。保护生态学的目标是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策略,以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从而到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的最终目的。(PPT1+课本P2) 总结(知识摸底) ——保护生物学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主线,探讨了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学的起源特征和发展;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介绍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的机理;阐述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物种保护原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以及物种迁地保护方法和措施;最后介绍了与自然环境保护及环境合理开发,特别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与公约。 (PPT2)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我国始终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简介?1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PPT讲解定义《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与进化等自然科学。

自然保护区复习范围

自然保护区复习范围 一.名称解释: 1.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 和产生的各种生态现象。 2.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简称或《华盛顿公约》 3.3R:是指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 三种原则的简称. 4.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简称 5.生存威胁:是指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人类侵扰压力,这种压力主要包括 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保护区机构实体本身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保 护区内保护对象的侵扰。 6.社区共管:指当地的社区和保护区对于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社区的自然 资源与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共同管理的整个过程。 7.自然保护区管理: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者通过规划、组织、领 导、控制等手段来协调人员、保护对象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保 护区工作人员和与保护区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一起有效率地实现自然保 护区管理目标的过程。 8.自然保护区本地调查:既保护区综合调查,就是对生物,非生物,社会 进行调查,掌握“家底”,是保护区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分为自然条 件,自然资源,社会状况三部分。 9.自然保护区资源:指在特定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对其保护和发展有价 值的生物环境因素及文化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总和。包括生物多样性资 源、景观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人文资源等。 10.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环境发生剧 烈变化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有濒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非人 工饲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软体类及其他 动物。 二、填空题 1.美国黄石公园中国广东鼎湖山 2.保护对象分为:生态系统、自然遗迹、野生生物 3. 规划、组织、控制、协调 4.三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5.生态评价指标: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生存威胁、自然性、面积 适宜性 6.3S是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7.植树节是3月12号,每人每年至少植树2-3棵 8.自然保护审批程序:评审、论证、修改、审查和批准 9.自然保护区能力:人员能力、社会能力、机构能力 三、简答题 1.结合新兴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的应用前景是怎么样的? 答:新技术在现代化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在3S技术的支持下,预测技术和决策技术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比如,在自然保护区信

保护生物学整理

思考题: 1、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2、生物资源的价值: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收益,而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收获、也不受损害。 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 3、物种---面积关系原理:面积缩小10倍的岛屿,其物种数减少一半。 岛屿上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在多数情况是一种曲线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S=CA Z 其中S为物种数;A为岛屿面积;C,Z均为无单位的参数。 Z和C的数值取决于岛屿的类型以及物种的类型(Simberloff 1986a)。Z值一般为0.25左右,变化范围在0.15—0.35之间;C值在种数较多的生物类型较高(如昆虫),而在种数少的类群值较小(如鸟、兽)。 4、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和灭绝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首先考虑迁入,假设一个岛屿上尚无任何物种存在,此时迁入速率会非常高,因为任何一个迁入的个体都代表着这个岛屿的新种。然而,随着定居种类的增加,新种迁入的速率就会下降。当所有来自“种源库”(Source pool)(即大陆或其它临近岛屿)的物种都在岛屿上出现时,新种迁入率降到零。 5、邻近生境的作用:为一些迁徙性很强的种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水源、食物等资源。例如水鸟:海鸟在岛屿上营巢,而在水域中取食鱼类。为一些濒危种群补充一些个体,防止已处于灭绝危险边缘的小种群的灭亡,这一作用也有人称之为“营救效应”。 6、栖息地异质性假说: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7、岛屿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面积的大小; 2地形的复杂与否:地形复杂的岛屿將可供给较多的生物种类栖息。单就蕨类而言,台湾就有四百多种,比起欧洲大陆的种类还多。 3距离大陆块的远近:海洋就一般生物而言,都是极大的地理障碍;故一个岛屿距离大陆块愈远则生物的种类愈少。 4邻近地区生物相的复杂性:在和一个岛屿相鄰的陸地,如果生物相丰富,则此岛屿的生物相也將较复杂。 5生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的生物对于跨越各种地理障碍的能力不同,故在较远的海洋岛,很不容易看到淡水魚及两栖类。 6外來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灭绝:在一个岛屿现存的生物种类较少時,则外來生物能夠入侵的几率也就较大,同時現存种类灭绝的速率也就越慢。相反的,则种的灭绝速度不但加速,而且外来种入侵成功的机遇率將減少。 8、自然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稳定性选择:即淘汰少数极端个体的选择。是自然种群中占优势的一种选择模式。对许多性状而言,其种群的平均值往往具有最大的适合度(fitness)。 定向选择:指有利于某一极端性状的选择。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生作用。同时,它在动植物的人工育种中为一种常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