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乌夜啼最终版

浪淘沙令乌夜啼最终版
浪淘沙令乌夜啼最终版

《乌夜啼》、《浪淘沙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体悟情感,初步掌握词的鉴赏方法。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而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鉴赏《乌夜啼》,体会词人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白描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艺术魅力。

3、以文本研究为主,结合拓展了解作者词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如何评价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教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段时间一起学习过的李煜的《虞美人》吗?(全班一起背诵《虞美人》)

2、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王,一个亡了国的帝王,在漫天萧瑟的落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煜的诗词,走进他的悲情世界。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1、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词(投影《虞美人》),给大家介绍李煜其人。(教师投影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诗人郭麟对李煜的为文和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用血泪所写成的作品。(板书:词中帝亡国君)

三、反复朗读《浪淘沙令》体会情感,进行赏析。

1、学生反复朗读作品,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2、昔日锦衣帝王,今日笼中囚徒,强烈的反差让李煜无所适从,于是他试图从梦中抓住失去的天堂。因此,他常常写梦。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中写梦的句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注1】客,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此处是指身为俘虏,远离故国。【注2】饷,音同赏,时间短。

3、想想他都梦到了什么,可以展开具体想象,描绘他的梦境。梦里,李煜又回到了金陵,坐在金銮殿上,接受百官的朝拜,听着百官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梦里,李煜携后宫妃嫔,佳丽美人在御花园里赏花品酒,笙歌艳舞;梦里,他凭栏远眺,看到的是南唐的大好河山,尽在脚下……

4、这是李煜的美梦,那词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写的梦境呢?(不是)那写的是什么?开篇两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潺潺,是细雨滴落的声音。阑珊是衰残、凋落的意思。这两句写的是景,是醒来时所听所见凄清之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凄清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阑珊”二字,既是写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生命亦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

5、他是怎样从梦里醒来,回到现实中的?是“雨潺潺”,是“五更寒”。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这“寒”不仅是因为下雨,因为五更时的寒冷天气,更是因为“心寒”。

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7、词的上片,先写梦后,再写梦中,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帘外雨,春意阑珊,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词人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一虚一实。(投影“故国梦重游,觉来双泪垂。”——李煜《菩萨蛮》《菩萨蛮》所写与此词相近,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写得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具典型性。再读词的上片。

8、下片首句“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独自,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凭阑远眺是为了看什么呢?无限江山,是为了看昔日的宫阙楼阁,来满足故国之思。然而关山阻隔,见不到啊。更何况,这“无限江山”已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的属地,如此情况下再凭阑岂不是徒增心中的悲痛吗?

9、“别时容易见时难。”与谁分别?和谁相见?“别时”又是何时?与故国相别,“别时”是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想回到故国,只是已不是“难”,而是不可能了。

10、结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春去也”和上片中“春意阑珊”相照应,落花啊,随流水而去。“去”除了指自然之景逝去之外,还有故国已亡,还有自己的命不久矣,和“阑珊”一样饱含深意。“天上人间”,遍寻天上与人间,也难以再见故国。同时,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这从天上跌落人间的巨大反差。昔日的锦衣帝王,今日的阶下之囚,对李煜个人来说,是个悲剧,但也正是这样的特殊经历,给李煜的创作带来了活力。

四、引导学生自读《乌夜啼》(按照上一首的方法学习)

明确阅读方法:1、初读:理解字词,弄清大意;2、抓住关键句子、词语——“词眼”,揣摩词中的情感(语气、速度、节奏、感情);3、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通过哪些物象体现出来的呢?4、联系背景深入体会(知人论世);5、拓展理解(举一反三)。

下边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方法来阅读(注意停顿、语气、重音、言外之意)。

1、花谢花开,风风雨雨,本是自然现象,而作者却认为是“太匆匆”“无奈”。林花(谢)——匆匆,寒雨、晚风——残忍,胭脂泪——留念,水长东——人长恨

2、关键词语、意象

林花(谢)——怀念

寒雨、晚风——无奈、凄苦恨

胭脂泪——留恋

水长东——长恨

【“恨”:遗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怨恨,“长者虽有恨,役夫敢申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讨论,哪种理解好?

“遗憾”好,人生充满了遗憾,就像林花悄然凋谢、江水日夜默默东流一样,是无法改变的规律。就像刘诗《西塞山怀古》说的那样:“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寒流。”就像《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诗一样,“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怨恨”好。好景短暂,就像林花匆匆凋谢;相见无期,几时重;国家灭亡,沦为阶下囚,失去昔日

的地位、富有、享受,失去了自由,能不怨恨吗?

(诗无达古,只要紧扣文本,紧扣词人的身世,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寒”,“罗衾不耐五更寒”,不仅仅写的是词人生理感受,还刻画了词人心理的伤痛。像“小楼吹彻玉笙寒”,写怀远的闺中少妇,思念远人却不能相见的心寒。】

3、思考“品读与探讨2”《乌夜啼》是一首深挚感人的伤别之词,词人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人类的生命共感。请反复诵读作品,谈谈“无奈”和“自是”这两组虚词在上下片中的作用。

“无奈”:这首词是伤别之作,全篇从惜花写起,惜花惜人,语带双关。上片中“无奈”句,由惊叹转为怨恨,其中“无奈”二字,满蕴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

“自是”:下片“自是”句,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其中“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词人就是这样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人类的生命共感,不仅是写人生一己的失意的情怀,更是融汇和浓缩了人生体验的浩叹。

此首伤别词,上片写惜花,下片写人事。既是叹花,也是自叹!表达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存环境的感怆。本词感情基调是低沉悲怆或婉转凄苦。

五、作业布置(多媒体展示)

1.“独自莫凭阑”中的“莫”,有的版本用作“暮”,比较一下,用哪一个更有意味?(参考:两种理解都通,但似乎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2.搜集古代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句子,看看各运用了哪些手法?

附:板书设计

词中帝亡国君

意象情感艺术手法

乌夜啼林花春红风、雨无奈、凄苦比喻

胭脂泪水东流惆怅由景及情

情景交融

对比虚实浪淘沙令雨江山孤寂、忧伤白描倒叙

流水落花由景及情情景交融词

教学反思:

浪淘沙令

《浪淘沙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及其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2、对词的意向有个把握,体会词人的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找出词眼,最能表达词人思想感情的词。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作者以“寒”统领全文。 三、精读课文,赏析词文 请同学们朗读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寒”的?选择你喜欢的句子鉴赏。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 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 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光无限好,好景不长,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虚隐着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罗衾不耐五更寒 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梦境与现实的结合,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晌”而已。以梦的短,写现实的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浪淘沙令》导学案

《浪淘沙令》 主备:庙诗仙审核:王超课型:新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词风转变。 2、掌握本文通过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3、在反复诵读中分析意象把握词人的凄切哀婉的悲情、真情和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李煜内心的痛楚情感。 学法指导:通过反复诵读找出本文的词眼,围绕此词眼把握本文表现的作者内心世界。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 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2、其词: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 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阵子》等,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凉,主要抒发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眷恋。故有人说:李煜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的词人。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3、后人评价: 沈谦(徐釚《词苑丛谈》引语):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周之琦《词评》: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2012届高考复习同步测试 专题七 浣溪沙 乌夜啼 浪淘沙令 (苏教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七浣溪沙乌夜啼浪淘沙令同步测试(苏教选修-唐 诗宋词选读)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题。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1.体会“还与韶光共憔悴”一句,想一想“韶光”一词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韶光”即美好的时光,“韶光”的憔悴,既是指在美好的时节中景物的凋残,也是指美好的人生年华的消逝。 2.《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前两句写眼前实景,为什么却用反语作结说“不堪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作者已由景及情,由外在的芳草联系到了美人自身,这就是“还与韶光共憔悴”,韶光之憔悴,既是美好的时节景物之憔悴,也是美人的年华容色之憔悴。既有这种悲感的认知,因而作者说是“不堪看”。 3.这首词下阕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阕交代“愁”的原因,并具体描写思妇念远人之情。用秋雨绵绵、梦境邈远、玉笙呜咽这几个意象,构成一个声色虚实相生的意境,最后推出一个依栏杆的主人公,使全词悲凉凄清、惆怅伤感的气氛更加浓烈。 4.悲秋怀人乃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李璟的这首词是否有其特异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衰败的景物,也会因个人的境遇不同而有所差异。李璟所处的时代,便会感觉到其词不仅有悲秋怀人的一面,还有时代伤感和忧患意识。这里的秋,已不单是自然界的秋天了,而还含有南唐的秋天;这里的梦,也不单是怀人之梦,而还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诗国余晖的晚唐诗课题《浪淘沙令》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2.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3.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 他的词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也特别强。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凄凉心境。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试分析 寒: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思考2】这首词写了哪些情感,通过哪些物象表现出来的? 雨潺潺、春阑珊——惆怅、凄冷 无限江山(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怀故国――对往日荒淫误国的追悔 落花——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 “雨”意象拓展——以雨烘托悲凉的心境,还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骤雨初歇,都……”“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深切悲凉的亡国之痛,失去自由的囚徒之悲。 【思考3】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了一个失去自由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2)虚实结合,今昔对比:“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赏析【苏教版选修】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可以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 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王观感受的艺术手法。岑参写八月胡地的奇寒云:“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罗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它与下面两句,一写梦后,一写梦中,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写梦后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梦后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梦中的情景作了铺垫:既然梦醒之后是如此痛苦悲凉,那么,还不如长梦不醒了。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这种以梦后之苦去与梦中之乐相映衬,从而更见梦后之苦的可憎与梦中之乐的可爱的写法,确实是很高明的。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并且,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响”而已。这样写进一步突出了国亡被俘后处境的可悲可怜。 词的下片,起曰:“独自莫凭栏”。“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限关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前者“容易”后者“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要知道,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别离,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更何况这样的别离是如何的“容易”——国家竟是那样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这岂不是痛上加痛吗?这样的难于再见,不就是对词人的死刑宣判吗?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真实而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说:“《颜氏家训》云:‘别易会难,古今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李后主盖用此语耳。故长短句云:‘别时容易见时难’。”由此可见,“别时容易见时难”,既是李煜独特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现,也是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再次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24岁即位南唐国君,当时南唐形势已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被灭,李煜被俘虏、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二、目标展示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三、自学指导(一) (齐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为什么而“寒”?为了体现这种寒,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明确: 1、原因: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罗衾不耐五更寒——身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作为亡国之君而产生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2、意象: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教案 (修改稿)

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教案 (修改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2、通过自读,鉴赏《乌夜啼》,体会词人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通过对比、探讨李煜前后期词的不同点及其在中国词坛的承前启后重要地位。 4、能拟写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虞美人》 2、同学交流:谈谈你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 3、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4、教师多媒体: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朗读《浪淘沙令》,体会情感 1、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字,以字领篇,以读悟情。(重点讨论“寒”字的“词眼”作用) “阑珊”——将尽,哀落。 “凭阑”——凭栏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七专题 《浣溪沙乌夜啼浪淘沙令》同步测控

专题七浣溪沙乌夜啼浪淘沙令同步测试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题。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1.体会“还与韶光共憔悴”一句,想一想“韶光”一词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韶光”即美好的时光,“韶光”的憔悴,既是指在美好的时节中景物的凋残,也是指美好的人生年华的消逝。 2.《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前两句写眼前实景,为什么却用反语作结说“不堪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作者已由景及情,由外在的芳草联系到了美人自身,这就是“还与韶光共憔悴”,韶光之憔悴,既是美好的时节景物之憔悴,也是美人的年华容色之憔悴。既有这种悲感的认知,因而作者说是“不堪看”。 3.这首词下阕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阕交代“愁”的原因,并具体描写思妇念远人之情。用秋雨绵绵、梦境邈远、玉笙呜咽这几个意象,构成一个声色虚实相生的意境,最后推出一个依栏杆的主人公,使全词悲凉凄清、惆怅伤感的气氛更加浓烈。 4.悲秋怀人乃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李璟的这首词是否有其特异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衰败的景物,也会因个人的境遇不同而有所差异。李璟所处的时代,便会感觉到其词不仅有悲秋怀人的一面,还有时代伤感和忧患意识。这里的秋,已不单是自然界的秋天了,而还含有南唐的秋天;这里的梦,也不单是怀人之梦,而还含有对已逝韶光和逝去青春的追怀。所以此词表面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伤秋怀人之作,但其

专题7《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导学设计(含答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一、词人名片 李煜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确实可悲可叹,但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泣血词章。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等“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词的最大特点是纯真、直抒胸臆,尤其在亡国之后,他毫不掩饰地倾吐自己内心难解难排的悔恨和巨大悲痛,如泣如诉。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他是我国诗歌文学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二、诗词故事 宋太宗鸩杀李后主 李煜被俘来到汴京后,其词一经写成,很快便在其住所传开。宋太祖赵匡胤一时不知该怎么处理他。后来,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后,准备对他下毒手。一年的七夕时分,探子密报:李煜带着他的大臣们一起在屋中唱着一首悲凉的曲子,君臣都在流泪不止。赵匡义赶忙去听他们在唱什么。一去,就听见南唐君臣正在唱《虞美人》。词作一唱三叹,曲折反复地表现了被俘虏的南唐君臣们的愁苦心情。赵匡义听后,知道再也不能让南唐君臣们继续这么颓废下去影响民心了。第二天,他就暗地里下了一道命令,把李煜给毒死了。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词,一般编集的人都认为是李煜的绝笔之作。李煜不堪被俘之后囚徒生活的一腔悲怨之情,在这首小令里得到了尽情的抒发。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教案[教学目标]

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2、通过自读,鉴赏《乌夜啼》,体会词人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通过对比、探讨李煜前后期词的不同点及其在中国词坛的承前启后重要地位。 4、能拟写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虞美人》 2、同学交流:谈谈你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 3、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4、教师多媒体: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二、朗读《浪淘沙令》,体会情感 1、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字,以字领篇,以读悟情。(重点讨论“寒”字的“词眼”作用) “阑珊”——将尽,哀落。 “凭阑”——凭栏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浪淘沙令》中,就词的因果关系来看,为什么而“寒”?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苏教版语文高二《乌夜啼》《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2)

《乌夜啼》《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李煜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词,学习要求主要是了解李煜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二、朗读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三、理解 1、了解作者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 他的词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也特别强。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2、看注解,合理想像,进一步理解词的语言,同学合作,用现代语言串通词的大意 (林花调谢,失去了春天的艳红,未免过于匆匆。无奈摧残她的,有那朝来的寒雨和晚来的风。风雨中的残花,像女子脸带胭脂把泪淌,使人迷醉,更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人生长恨,自象那流水长向东。) 四、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从词中寻找出关键字,理出其情感思想。 2、有人评论说这首词上片中的“无奈”和下片中的“自是”最有情味,试作说明。 (关键字:人生长恨。进一步拓展:可以是情感方面的,爱情的或者亲情的都可以;可以是人生失意方面的,前程事业的或者生命状态的都可以。)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无奈”,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自是”,一语点破这种普遍性,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 五、背诵 六、赏析第二首 1、朗读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看注解,合理想像,进一步理解词的语言,同学合作,用现代语言串通词的大意 (帘外一夜雨声潺潺,暮春时节万花一片凋零衰残。丝绸被褥挡不住清晨的寒意,梦里不知自己已经做了人家的俘虏,还那样贪图欢情。傍晚时分,独自靠着栏杆,放眼远望,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故国江山,离开得容易,再见到就难,流水带走落花,春光也随之而去,不知是在天上还是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解读

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复备人:备课时间:2011-11-4 单元章节《唐诗宋词选读》课题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课时1课时教法学 法 诵读法, 情景感悟 法 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2、分析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作的意境; 3、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走进词人的悲情世界 重点难点借助反复诵读,把握词境,领会情感。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 我们前段时间一起学 习过的李煜的《虞美 人》吗?(全班一起 背诵《虞美人》) 2、一千多年前,秋

风中的西楼,一个帝 皇,一个亡了国的帝 皇,在漫天萧瑟的落 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 唱《虞美人》,也正 是透过这忧郁、悲怆 的词句,我们看到了 李煜那张孤寂的脸。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李煜的诗词, 走进他的悲情世界。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1、文学作品和作家 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 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 切的关系,因而只有 知其人,论其世,即 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 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 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 思想内容,这就是我 们常讲的“知人论 世”。 2、现在,请同学们 结合这首词(投影 《虞美人》),给大 家介绍李煜其人。 (教师投影补充) 3、有人对李煜的为 文和为政作了一个评 价“做个词人真绝 代,可怜博命做君 王”!王国维《人间 词话》中说“尼采谓 ‘一切文学,余爱以 血书者也。’后主之

词,真所谓以血书者 也。”今天让我们再 次走近李煜,去聆听 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 怨的浅唱低吟,去感 受这位亡国之君用血 泪所写成的作品。 三、反复朗读《浪淘沙令》体会情感 1、学生反复朗读作 品,理解字句,体会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2、昔日锦衣帝王, 今日笼中囚徒,强烈 的反差让李煜无所适 从,于是他试图从梦 中抓住失去的天堂。 因此,他常常写梦。 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 中写梦的句子——梦 里不知身是客,一晌 贪欢。[注1]客,作 客,指寄居在别处, 如作客他乡。此处是 指身为俘虏,远离故 国。[注2]晌,音同 赏,时间短。 3、想想他都梦到了 什么,可以结合这首 《望江南》(投影出 示)展开具体想象, 描绘他的梦境。梦 里,李煜又回到了金 陵,坐在金銮殿上, 接受百官的朝拜,听 着百官齐呼“万岁, 万岁,万万岁”;梦 里,李煜携后宫妃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拼音版

浪l àn ɡ淘t áo 沙sh ā令l ìn ɡ·帘li án 外w ài 雨y ǔ潺ch án 潺ch án 【五w ǔ代d ài 】李l ǐ煜y ù 帘li án 外w ài 雨y ǔ潺ch án 潺ch án ,春ch ūn 意y ì阑l án 珊sh ān 。罗lu ó衾q īn 不b ù耐n ài 五w ǔ更ɡèn ɡ寒h án 。梦m èn ɡ里l ǐ不b ù知zh ī身sh ēn 是sh ì客k è,一y ì晌sh ǎn ɡ贪t ān 欢。独d ú自z ì莫m ò凭p ín ɡ栏l án ,无w ú限xi àn 江ji ān ɡ山sh ān 。别bi é时sh í容r ón ɡ易y ì见ji àn 时sh í难n án 。流li ú水shu ǐ落lu ò花hu ā春ch ūn 去 q ù也y ě,天ti ān 上sh àn ɡ 人间。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注 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白话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选修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 浣溪沙 乌夜啼 浪淘沙令 同步测试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浣溪沙乌夜啼浪淘沙令 同步测试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题。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1.体会“还与韶光共憔悴”一句,想一想“韶光”一词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韶光”即美好的时光,“韶光”的憔悴,既是指在美好的时节中景物的凋残,也是指美好的人生年华的消逝。 2.《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前两句写眼前实景,为什么却用反语作结说“不堪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作者已由景及情,由外在的芳草联系到了美人自身,这就是“还与韶光共憔悴”,韶光之憔悴,既是美好的时节景物之憔悴,也是美人的年华容色之憔悴。既有这种悲感的认知,因而作者说是“不堪看”。 3.这首词下阕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阕交代“愁”的原因,并具体描写思妇念远人之情。用秋雨绵绵、梦境邈远、玉笙呜咽这几个意象,构成一个声色虚实相生的意境,最后推出一个依栏杆的主人公,使全词悲凉凄清、惆怅伤感的气氛更加浓烈。 4.悲秋怀人乃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李璟的这首词是否有其特异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衰败的景物,也会因个人的境遇不同而有所差异。李璟所处的时代,便会感觉到其词不仅有悲秋怀人的一面,还有时代伤感和忧患意识。这里的秋,已不单是自然界的秋天了,而还含有南唐的秋天;这里的梦,也不单是怀人之梦,而

李煜 《浪淘沙令》赏析

春残花落尽亡国恨重重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宋人比唐人更喜欢词中并入“帘”。帘的功能是遮光保暖隔音附带着装饰点缀,上讲究的是珠帘丝帘,一般的是布帘珠帘,古代的帘子多数是卷起来放下去,左右对开的比较少。大户人家有丫头专司其职,卷帘人。帘是最有诗意的居家饰物,不管是放下来还是卷起来抑或半卷,映着一方窗户一片雕檐、斜入一枝青梅掠过一双家燕,看过去便似舞台镜框,恍惚间不知帘外帘内哪个是真实的,凭栏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极易引发无尽的遐思。书写外面的世界的时候自然多了一重甚至是几重隔断,有了景深更有了立体感。画面更丰富更有层次。 晚景纳凉诗(南北朝·萧纲)“珠帘影空卷,桂户向池开。” 怀故人诗(南北朝·谢朓)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 赋得珠帘诗(隋·卢思道) 鉴帷明欲敛,照槛色将晨。可怜疏复密,隐映当窗人。 浮清带远吹,含光动细尘。落花时屡拂,会待玉阶春。 赋得婀娜当轩织诗(南北朝·萧诠)绮窗犹垂翡翠幌,珠帘半上珊瑚钩。 阑珊是复音单纯词,衰、尽的意思。春阑珊则是时序到

了晚春,夏天的气氛更加浓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去写这个交替变化,春意阑珊是春天的意蕴渐渐消失了。作者更在意这种变化中的盛而衰,并不关注一个新的开始。衰落衰老和他时下的处境是如此相应,触景生情境由心生。绵绵潺潺的春雨平添寒意,即使重帘也难阻断,帘外飒飒风雨声帘内孤客冷心寒。再好的被子都难以捂暖身体。冷得实在睡不着了,早早醒来。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定孤寂伤悲吧。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所能有的高兴只能在梦里,欢乐如此短暂难得,只有在梦里才能忘掉令人悲痛的根源“身是客”,求之不得求之难得才显得珍贵珍惜,“贪恋”是自然的了。但愿一辈子不醒来,就在梦中,在往昔,在故国。梦碎湿巾伤心泪,罗衾不暖囚客身。此处才觉是倒叙入词,梦醒肠断难眠。往日繁花落尽。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江山改写恨悔微露平常言语百姓心情。凭栏即倚靠栏杆,凭栏必登高楼台,古人常观景望远怀古思乡,凭栏常常引发感慨“凭栏须是心无事,谁是凭栏无事人。《楼上寄友人》(宋·邵雍)”独自莫凭栏,谆谆告诫实为难抑胸中长久不平。凭栏惜别成为常态常情,其痛苦缠绵可见。凭栏吊客形象皆触目惊心。 (唐·卢仝)《楼上女儿曲》:相思弦断情不断,落花纷纷心欲穿。心欲穿,凭栏干。

古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

古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翻译】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时最好不要在高楼上依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鉴赏】 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

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全词翻译赏析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别时容易见时难。”全 词翻译赏析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罗衾④不耐⑤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⑥,一晌⑦贪欢⑧。 独自莫凭栏⑨,无限江山⑩,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 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⑨凭栏:靠着栏杆。 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句解: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这几句是说,帘外,雨下个不停,春天已经完了,但罗衾薄,寒气重,已感不支;在梦中竟不知已客居异地(作了俘虏),还以为像往日做帝王时一样,贪片刻的欢乐。这几句词从当时难堪的生活感受,与不识趣的贪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中,引出失国的悲哀情绪和深长愁恨。从对比中加深了词中所含蕴的意味,增强了感染力。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 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

浪淘沙令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王观感受的艺术手法。上片前三句和后两句是采用倒装句法,为使梦中之欢和醒后之悲,两者相反相成,互为映衬,从而造成心理时空上的转换和交替。以实写之现实愁苦来造成反差,引导出虚拟之梦境欢娱,以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要作“贪欢”之美梦的潜意识活动。梦是潜意识的心灵投影,梦是自由而模糊的感情联想。词中正是通过“梦里”的“贪欢”,把词人内心深处虽然微弱但却顽强、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艺术地表现出来了。 词的下片,起曰:“独自莫凭栏”。“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限关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以“流水”、“落花”、“春去”等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来反复暗喻南唐的灭亡和欢乐的消逝。“天上人间”一声呼唤,正透露了其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情结,也就是一种绝望者的希望。其实,对死的恐惧也就是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词人多么留恋这美好的人世间啊!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