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产业状况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产业状况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产业状况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产业状况

洪琅俞观文

维生素是人类和动物维持正常代谢与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长期以来,人们研究证明,大多数维生素必需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体内合成或由肠道内细菌产生。维生素在人的机体内需要量虽微,但不可缺少;人体中若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某种维生素缺乏的疾病,例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就会引起佝偻病等等,可见维生素在机体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维生素按其理化性质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维生素有60多种,但迄今被世界公认的维生素仅14种,即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烟酸、维生素B6、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2、胆碱、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等。

维生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决定了它们的生产方法的多样性。在工业生产上,大多数维生素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得到;近年来,在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产量高、成本低、质量好,而且污染少,易处理,是代表着今后的发展方向。

用化学法合成的维生素主要有烟酸、烟酰胺、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等;采用人工培养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维生素目前有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生物素等。

几十年来,国际市场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一直在稳定的增加,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维生素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使维生素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推动了维生素生产和销售的快速增长,现在,维生素已成为国际医药、保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市场上一类主要的大宗产品。其中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是维生素产业中,生产和销售最突出的产品,仅这三个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20亿美元,维生素E的销售额最高,维生素C的产量最大。

现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几个主要产品分别简述如下:

1.维生素C

1.1概况

维生素C(Vitamin C)又称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饮料及饲料工业,是维生素类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随着维生素C新用途的不断开拓,全世界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是目前全世界产销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维生素产品,2003年全球市场年销售额达6亿美元左右,年产量约10万吨。

1.2产业概况

1.2.1国外产业概况

早在1910~1921年间,维生素C是从柠檬酸等天然物中提取制得,价格昂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933年德国化学家Reichstein等采用化学法合成维生素C获得成功,并推上工业生产,称为莱氏法。该法工艺成熟,生产稳定,质量好,总收率高,可达66%左右(以山梨糖计),但工艺较复杂、步骤较多、耗用原料多。以后,在国际上虽然生产工艺上有一些改进,但总的工艺路线变化不大,一直延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末,瑞士罗氏制药公司(Roche)是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大的公司,其中有三个规模庞大的合成维生素C的工厂,分别设在美国、德国和英国,设计生产能力均在万吨以上,都采用莱氏法工艺路线生产。其次日本武田药厂(Takeda)生产的维生素C,产量达数千吨,多数销往美国。还有德国的BASF、E.Merck,美国Pfizer等年生产能力都在1000吨以上,日本盐野义、丹麦、南斯拉夫等国也有生产。到20世纪90年代由瑞士罗氏公司发动的价格大战中,不仅中国受到极大冲击,而且国外维生素C生产也受到较大影响,目前世界上维生素C的生产大户有德国的BASF(2万多吨),由罗氏公司转让给的荷兰DSM集团(2.3万多吨)等企业。这些企业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由葡萄糖“一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新工艺,如果研究成功,生产成本肯定会大大下降,到那时我国的两步发酵法就没有优势了。

1.2.2我国生产概况

我国生产维生素C有40多年的历史,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安装第一个年产30吨维生素C车间,在东北制药总厂投产,当时的工艺

为莱氏法(Reichstein),生产总收率接近国外水平,从而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维生素C的历史。其后,较早生产的工厂还有上海第二制药厂(上海三维制药公司)、西安制药厂、北京制药厂、南京制药厂和太原制药厂等。

1969年2月,北京制药厂、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协作开展两步发酵法新工艺的研究;1971年东北制药总厂发现并优选大小两个菌种搭配方法;1972年上海第二制药厂、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选育出高产酸菌种;1975年9月,两步发酵法在上海第二制药厂投产;80年代,国内维生素C生产企业多数采用两步发酵法。

1985年底,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技术以550万美元转让给瑞士罗氏公司,是我国当时金额最高的医药技术出口项目。转让协议规定该技术不能转让给第三国,该协议有效期至2001年。

维生素C莱氏法,由山梨醇生产山梨醣采用发酵法,由山梨醣生产酮基古龙酸,以丙酮保护4个羟基,以次氯酸钠氧化,最后转化维生素C时脱去丙酮。

我国的两步发酵法由原两分子丙酮保护羟基,以次氯酸钠氧化改为细菌氧化,即第二步发酵。以细菌氧化代替化学氧化,有选择性的氧化,免去丙酮保护,再脱去丙酮的工艺。两步发酵法缩短了工艺,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简化了设备,改善了劳动条件,减少了污染,提高了竞争能力,其工艺路线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1995年数据对比,两步发酵发和莱氏法比较:原料总消耗减少40%,水减少32%,电增加19%,蒸气增加67%,COD减少15%,

有毒有害物质较少。(当时两步发酵法收率只有50%左右,目前已达67%)。

莱氏法生产维生素C工艺,维生素C对山梨醇收率在70%左右,两步发酵法收率上世纪90年代一直在50%左右,目前已提高到67%,成本下降到3美元/公斤。(国外莱氏法成本5美元/公斤。)1996年中国维生素C生产25964吨,比1993年报12153吨增长1倍,1996年出口22834吨,比1993年9450吨提高1.4倍,净增13384吨。由于我国维生素C在国际市场上的崛起,震撼并影响了主要生产出口商罗氏制药公司的利益,罗氏制药公司采取大幅度降价的措施,使我国维生素C出口价被迫从1994年的11美元/公斤降至1996年的5美元/公斤,当时国内所有厂家生产维生素C全部亏损,多数企业维生素C停产,1997年维生素C产量、出口量均大幅度下降。这场维生素C的价格大战中,我国主要维生素C生产厂家没有后退,经受住严峻考验,并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发展壮大,四个大型生产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品种规格增加,中国维生素C 产业,与瑞士罗氏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003年中维生素C市场又出现了一次价格的大起大落,由于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实力壮大,市场竞争经验的积累,就比较自如的应付了这次市场冲击。2003年5月全国维生素C出口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4%,出口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出口平均价格8.61美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9.4%。10月降至3.78美元/公斤,12月又升至5.8美元/公斤,全年平均价格6.10美元/公斤。目前我国生产

能力已达到8.2万吨,其中东北制药总厂2.2万吨,维尔康药业(华北制药集团)1.5万吨,维生药业(石家庄制药集团)2004年10月将达3万吨,江苏华源江山制药公司1.5万吨。

世界生产能力12.5万吨,中国四大主要生产企业能力8.2万吨,占世界生产能力65.6%。

维生素C在我国医药工业中,是一个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目前世界市场为9万吨,2003年我国产量为6万吨,出口量为5.4万吨,占世界总量的60%,位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据海关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金额为3.298亿美元,为维生素类也是药品类的第一位,占药品总出口金额16.18亿美元的20.38%,维生素C也是药用利润最好的品种之一。

1.3存在问题和对策:

(1)、生产能力增长过快,又过多依靠出口;我国维生素C的

产量从1992年底的9981吨增长到2003年的65000吨,出口量则从1992年的7388吨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54000吨,出口增长率每年大概在130%左右,而国际需求的年增长率为5%,另外,加上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2002年9月美国商务部曾向我国提出反倾销调查,后因价格上升而暂停,如低价竞争,仍有可能继续,因此,过多依赖国际市场,风险很大。

(2)、努力扩大应用领域;首先要增加品种规格,使之能适应

不同的深加工需要,国外维生素C的衍生物很多,有钠盐、钙盐、棕榈酸酯、硬脂酸酯、硫酸酯、甲醛衍生物、双异丙胺盐等。当前,

不仅仅应用在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饲料添加剂、保健品,而且用途已扩大到油脂、农业、照相业、冶金等方面。相比较来说,我国的维生素C产品过于单调,虽然近几年来也开发了一些品种,如维胺颗粒制剂(Vc+V B1+V B2+V B6)、维喜铁口服液(Vc+亚铁)、维体康颗粒(Vc+V E),但市场广度不够。因此,必须重视医药业外的市场领域。国际市场上55%医药用,35%用于食品和饮料,10%用于饲料。

(3)、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目前我国对维生素C原料药的年用

量为6000吨左右,相当于人均维生素C年用量5g,发达国家人均60~90g,以美国为例40%的维生素C用在医药领域,而60%用于食品、饮料,保健品及饲料行业等方面。国内当前维生素C 90%用于医药,用于饮料等还不多。如果我国维生素C消费水平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以人均年用量30g和13亿人口计算,就可以开辟出一个高达4万吨的大市场。

(4)、努力研究开发新剂型;在国际维生素C原料药市场拥挤

不堪的状况下,应在制剂方面寻找突破,应改变我国维生素C生产企业重视原料药生产,轻视制剂的研究开发的现象,目前维生素C 制剂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剂型单调,制剂技术不过关,质量不稳定,产品容易发黄变质,影响了产品出口。而国际上品种很多,如瑞士罗氏公司维生素C泡腾片“力度伸”,在世界上销路极好,仅在我国年销售额已近1亿元,其它新剂型维生素C-钠、维生素C-钙等等也十分畅销。因此,我国维生素C产业必需重视维生素C制剂的研发工作,除开发注射制剂外,开发口嚼片、婴儿滴剂、糖浆、以及含多种

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复方口服制剂。

(5)、进一步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当前粮食、能源、水等涨价,成本提高,维生素C出口退税率由17%、降至13%,以上两个因素将使每公斤维生素C减少利润0.5美元。因此,应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以抵消成本提高、退税降低的不利影响。

2.维生素B12

2.1概况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氰钴胺Cyanocobalamin )是一种含钴的水溶性维生素,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促进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缺乏时,可致叶酸缺乏,并因此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成熟。还促使甲基丙二酸转变为琥珀酸,参与三羧循环。促进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维持有鞘神经纤维的功能完整。临床上主要用于因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疾病,如恶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巨幼细胞贫血、吸收不良综合症等的预防和治疗,也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末梢神经麻痹等。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维生素B12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我国生产和出口大幅度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2 生产概况

2.2.1国外产业概况

维生素B12早在1925年由Castle发现,1948年Rickes等人先从

肝脏中分离到维生素B12,同年又从链霉素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维生素B12。1949年美国施贵宝(Squibb)公司、礼来(Lilly)公司、普强(Upjohn)公司、阿伯特(Abbott)公司等制药企业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

维生素B12生产方法主要为微生物发酵法,如用薛氏丙酸杆菌进行发酵,以葡萄糖、玉米浆、磷酸二氢钾、氯化钴等为发酵培养基,采用深层、静止、厌氧三级发酵,发酵周期约11天。中间还须加入5,6-二甲基苯骈咪唑。发酵液经过滤、浓缩、氰化钠转化、结晶得到成品。

还可从链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等发酵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另外,国外也有报导,采用阴沟污泥同亚硝酸钠、氰化钾反应,然后再经树脂处理,得维生素B12。

由于维生素B12生产工艺较复杂,步骤较多,因此,多年来产量较小,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产量只有几百公斤,60年代产量增加到1000多公斤,以后几十年里全球维生素B12增长仍然缓慢,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起,产量才有较大的增长,目前全世界产量达到20多吨,主要生产国家有美国、德国、中国等。

2.2.2 我国产业概况

我国最早于1958年,上海第三制药厂在金霉素发酵废液、华北制药厂在链霉素发酵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为了提高发酵液中维生素B12的含量,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了氯化钴,发酵废液经酸化后用阳离子树脂吸附,洗脱、氰化钠转化,再经水萃取、浓缩、氧化铝层析、结晶得到维生素B12。抗生素发酵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成本高,产

量小,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和食品、饲料需要。1976年以后,华北制药厂采取纯种发酵生产维生素B12,生产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生产规模扩大。

目前我国维生素主要生产厂家有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和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等,其中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的产量最大,多年来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左右,目前该集团的出口量已占我国出口总量的90%左右。华北制药集团不久前与美国永胜国际有限公司合资创建河北威可达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维生素B12,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几十年来,我国维生素B12产量不断增长,产量由20世纪60~70年代的几公斤到几十公斤,增长到目前年产10吨的生产能力,2003年产量9.43吨,比上年增长42.2%,其中供出口5.717吨,比上年增长5.34%。

2003年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出口维生素B125.7吨,创汇3130万美元,居2003年中国药品出口金额第13位。在维生素类产品中列第四位,仅次于维生素C 32980万美元、维生素E 12830万美元、维生素B1 3750万美元。维生素B12出口单价为5491.2美元/公斤。

2.2.3存在问题和对策:

(1)、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维生素B12纯种发酵所用的主要原料是葡萄糖、玉米,以及水、电、汽等能源,由于涨价因素,提高了成本。另外,维生素B12主要是出口,现在出口退税率下降,也影响该品种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攻关,提高发酵水平,提高

收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2)、开拓国内市场,促进维生素B12工业发展

我国是个13亿人口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维生素以及添加各种维生素营养食品、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大,而我国生产的维生素B12大部分是出口,国内主要用于医药方面,但用量不大。国外维生素B12除了用于医药方面外,还大量应用于营养补充剂和动物饲料等,显然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方面,可开发添加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的食品、保健品、婴儿食品、饮料等。饲料添加剂方面,由于维生素B12是畜禽生长发育必要的生物催化剂,对畜禽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增重、饲料转化、产肉、肉的品质、皮毛、生殖能力、运动系统等都有影响。因此,加大市场开发,既能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和畜禽业的发展,又可发展我国的维生素B12工业。

(3)、加快医药新品种开发

目前国际市场上除了氰钴胺(维生素B12)外,还有氯钴胺、羟钴胺、腺苷辅酶维生素B12等诸多系列产品。它们在临床上各有特色,如羟钴胺具有长效作用,又称长效维生素B12。腺苷辅酶维生素B12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活性强,临床上用治疗各种贫血疾病、白细胞减少症等。近几年来,还用于治疗多发性神经炎、三叉神经痛等等,该产品我国目前产量不大,只有华北制药集团和石家庄制药集团两家生产,今后发展潜力很大。

3.维生素B2

3.1概况

维生素B2(Vitamin B2)又称核黄素(Rib0flavin),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它是生物必需的有机物质,与人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氨基酸的代谢有密切关系,是体内黄酶类辅基的组成部分。当缺乏时,就影响机体的生物氧化,使代谢发生障碍,其病变多表现为口、眼和外生殖器部位的炎症,如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

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被发现,并了解了它的生理效能,但直到1933年才被Kuln氏分离出来,2年后,Kuln氏首先完成了它的化学合成,并确定了它的化学结构式,于1937年通过霉菌发酵生物合成得到了维生素B2,世界各国在工业生产上,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都有采用,目前,生产维生素B2以发酵法为主。

3.2生产概况

3.2.1国外产业概况

世界各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重视维生素B2工艺研究,

投入经费比较多。维生素B2是一个结构较庞大异咯嗪分子,其结构可分为核糖、二甲基苯胺和巴比妥酸三部分。传统的生产工艺是以葡萄糖为起始原料,经氧化、转化、内脂化、还原成核糖,再与二甲基苯胺缩合、氧化成核糖胺,经偶合后,与巴比妥酸合成维生素B2。以后世界各国对传统工艺作了重要改进,缩短了工艺,简化了操作。

与此同时,生物发酵法制备维生素B2也有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发酵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采用微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生产维生素B2各有优缺点,微生物合成法最大的优点是用的原料少,生产步骤少,不需要大量的化工原料,三废易处理。

目前维生素B2世界产量已超过6000吨,最大的生产厂Roche公司在德国新建了一家年产3000吨的发酵工厂,此外日本的武田公司也建立了年产量超过550吨的工厂。

3.2.2我国产业概况

我国于1959年天津河北制药厂最早采用发酵法投入生产,现在有维生素B2生产批文的医药企业有20多家,主要生产企业为湖北广济药业有限公司、天津太河制药有限公司、山西集翔生物工程公司、上海迪赛诺维生素有限公司等。我国以发酵法为主,但长期发酵水平徘徊不前。湖北广济药业有限公司,于90年代后期基因工程菌用于生产,技术水平大为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一,生产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大。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功例子之一。广济药业有限公司维生素B2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00吨,仅次于瑞士罗氏公司(维生素和精细化工已转让给荷兰DSM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居世界第三。广济药业维生素B2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2001年该厂出口600吨,2003年出口100吨。我国维生素B2生产能力2003年为1800吨,产量超过1500吨。

3.3 存在问题和对策

由于维生素B2在医疗、食品保健、饲料工业中广泛应用,市场潜

力很大,目前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在饲料工业中的用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建议:

1.继续选育高产菌种,提高发酵水平;进一步改进提取、精制工艺,提高收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采用先进的计祘机控制系统,进一步改进生产落后局面,使生产水平稳定、提高;

3.增加新剂型,增加新品种,扩大市场,满足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0年医药工业发

展规划基础资料。

2、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站,医药科技发展资

料汇编,2002年。

3、张伦:中国制药信息2003.2. 5~9; 2004.3. 4~10。

4、吴惠芳:维生素C“星球大战”正酣医药经济报2004.3。

5、胡芳:Vc向“内”还要向“外”中国医药报2004.4.1。

作者简介

俞观文男, 1930年11 月出生。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本科。药物化学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任中国医药

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全国医药发展规划,组织实施计划等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参与全国化学制药工业第一至第十个五年计划编制工作。

1992年10月获国务院(科学技术)特殊津贴。

洪琅男,1931年5月出生。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管理中心副主任、副司长。

长期从事抗生素研究、开发和工业化大生产。先后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其中链霉素提取、精制创新工艺项目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79年以后从事全国科研计划管理和创制新药研究开发管理工作。参与并组织编制全国医药科技“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计划。

享受国务院(科学技术)特殊津贴。

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

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大分子的粘多糖,是一种由-D-N -乙酰氨基葡萄糖和β-D-葡萄糖醛酸为结构单元,β-1,4-糖苷键连接成的一种链状高分子粘多糖。其分子量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又称糖醛酸,透明质酸具有特殊的保水作用,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保湿性最好的物质,被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为目前所公认的最佳保湿成分,在化妆品工业、医学研究、临床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透明质酸的提炼的方法有三种:组织提取,微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组织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的成本高,产量低,受原料资源限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具有不受原料资源限制、成本低、产量高、有较高的相对分子量、分离纯化工艺简便、易于大规模生产等特点成为透明质酸生产的发展方向,因此开发先进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HA的技术十分必要。目前HA产业前景广阔,发酵法己成为HA生产的主流工艺,而发酵法生产HA的工艺仍需进一步完善。 微生物产HA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1937年,Kendall发现链球菌可以产生HA,后来发现主要是一些A群和C群链球菌,它们具有合成与代谢以HA为主要成分的荚膜的能力。随后很多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某些种属链球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同化吸收葡萄糖或其他碳源,以代谢物形式产生HA。随后经过不断地选育菌种和优化工艺,借助现代深层发酵技术与设备,HA的微生物发酵法被建立和应用起来。目前多选用链球菌、乳酸球菌类等(因此以下均以链球菌举例说明)。日本用发酵法生产了HA制剂.并对该产品做了大量的药效、毒理、药代动力学等非临床实验和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法生产的HA无局部及全身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主要包括两部分:发酵部分和下游提取工艺部分。发酵法生产HA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菌种、培养基和分离提纯工艺的选择。 一.发酵部分: 经过阅读与分析文献,我个人将发酵部分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菌种的筛选 2.菌种的诱变 3.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4.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 首先以链球菌制备HA的过程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基本流程:链球菌复苏培养后,用诱变剂诱变,挑出不溶血、不含HA酶的高产率菌株。进行稳定传代后增菌培养,所得的菌种即可作为生产菌株。放入发酵培养液后,在通风搅拌的情况下发酵40小时,对粘稠的发酵醪进行提纯分离等处理后得到分子量高、粘度大的HA。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E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E 一.部门人员分配:市场部邢卫强万军训 技术部周焱罗刚 品控部曹卫东 总经理汤隽语二.市场部:①维生素E的结构 维生素E结构式 维生素E定义: 一组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生育酚类、三烯生育酚类。都有抗氧化功能,为动物正常生长和生育所必需。 中文名称:维生素 英文名称:vitamin E 外观:透明粘稠液体 颜色:微黄绿色 分子式:C29H50O2

分子量:430 维生素E的功能与用途:维生素E (Vitamin 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症、美容等方面。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 维生素E(Vitamin 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

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症、 美容等方面。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可抑制眼 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 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 三确定维生素E的生产菌种,工艺流程。 生产菌种:外硫代红叶植菌 工艺流程: 外硫代 发酵原料 红叶植菌 活化预处理 扩大培养发酵培养基的配 进一步扩大培灭菌 代谢产物和细胞的分离 大型发酵 细胞的加代谢产物的分离副产品和废物处理 代谢产物的纯化或加工

发酵法生产γ-亚麻酸技术

发酵法生产γ-亚麻酸技术 一、简介 γ-亚麻酸Gamma linolenic Acid;通用名异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维生素F,Octadecatrienoic Acid,GLA),分子式:C18H30O2。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γ-亚麻酸主要来源于月见草。此植物原产于北美,我国东北地区也有野生,近年来国内已进行大面积的人工栽培,仅吉林延边地区1988年的种植面积即达2O00公顷。 本品是组成人体各组织生物膜的结构材料,也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作为人体内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成年人每日需要量约为36mg/kg。如摄入量不足,可导致体内机能的紊乱,引起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 二、γ-亚麻酸的营养保健作用 1、抗心血管疾病作用 血栓素A2(TXA2)是内源性最强烈的血小板聚集剂和血管收缩剂,而前列腺环素(PGI2)为最强烈血管扩张剂。正常机体两者保持平衡,以维持血小板生理作用。一旦TXA2合成增多,PGI2生成减少,则增加血小板聚集作用,引起血栓。γ-亚麻酸抗血栓心血管机理:(1)GLA作为PGE1前体抑制血小板聚集;(2)GLA转化成DHA,γ-亚麻酸抑制血小板TXA2合成酶活性。因此对血栓症方面,γ-亚麻酸具有减轻的效果,可降低引

起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外,它也能抑制动脉粥样状硬化症的形成,保护缺血性心肌,减少坏死区,维持血小板的正常功能。 2、降血脂作用 γ-亚麻酸作为PGE1的前体可降低总胆固醇,γ-亚麻酸能增大胆固醇的 极性和水溶性,使之易被酶解,还可从血液中清除甘油三脂,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减少β-脂蛋白的生成。因此,γ-亚麻酸能降低 血液中总胆固醇含量,起到降血脂的作用。γ-亚麻酸是目前报道的治疗高血脂症疗效较佳、安全性最高的药物。 3、降血糖作用 由γ-亚麻酸组成的磷脂可以增强细胞膜上磷脂的流动性,增强细胞膜受体对激素(包括胰岛素)的敏感。由γ-亚麻酸而来的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质,可以提高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γ-亚麻酸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还可以帮助恢复糖尿病人细胞的脂肪酸去饱和酶的活性。 4、抗癌作用 γ-亚麻酸可作为潜在的抗癌药物。对γ-亚麻酸的研究表明,它具有明显的抗脂质氧化作用,因γ-亚麻酸在体内首先被氧化,从而减轻了细胞脂质过氧化损害。研究表明,γ-亚麻酸可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人结肠癌、胃癌和胰癌细胞DNA的合成,γ-亚麻酸加Fe(II)对治疗乳腺癌效果 显著。

维生素c的发酵流程

目录 1绪论 1.1引言-------------------------------------------------------------------- 1.2维生素c-------------------------------------------------------------- 1.2.1维生素c的性质-------------------------------------------- 1.2.2维生素c的功能与用途----------------------------- 1.2.3维生素c的生产现状------------------------ 1.2.4维生素c的发展状况------------------------- 2.发酵机制 2.1我国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发酵机制------------ 3.发酵工艺及特点-------------------------- 3.1二步发酵法--------------------------- 3.2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工艺流程---------- 3.2.1加热沉淀法-------------------------------- 3.2.2化学凝聚法-------------------------- 3.2.3超滤---------------------------- 3.2.4其他方法--------------------- 4.菌种培养基及种子的扩大培养------------- 4.1第一步发酵----------------------- 4.1.1菌种---------------------------- 4.1.2一级种子扩大培养---------------- 4.1.3第一步发酵培养----------------- 4.2第二步发酵--------------------------- 4.2.1菌种--------------------------------- 4.2.2二级种子扩大培养--------------- 4.2.3第二步发酵培养---------------------- 5.发酵工艺中的部分设备------------- 5.1机械搅拌罐--------------------- 5.2气升式发酵罐---------------------- 6.无菌空气制备系统------- 6.1发酵空气的标准----------- 6.2空气预处理与设备------------------ 6.3空气除菌的工艺流程----------------- 7.部分工艺计算--------------- 7.1物料衡算------------------- 7.2每天发酵液体积---------------- 7.3发酵罐公称体积-------------------- 7.4种子罐容积和台数------------------ 7.5种子罐公称体积------------------- 7.6发酵罐发酵过程中热效应计算------------- 8.三废处理---------------------- 8.1三废生物处理的目的------------- 8.2废水处理方法-------------------------- 8.3生物滤过法净化处理------------

维生素C合成工艺

第一节维生素类生产工艺 维生素是一类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既不是细胞的组成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一般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直接参与代谢的调节作用,而水溶性维生素是通过转变成辅酶对代谢起调节作用。不同的维生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时,可使物质代谢过程发生障碍,从而使机体不能正常生长,以至发生不同的“维生素缺乏症”。例如,缺乏V Bl可引起脚气病,缺乏V 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V C会引起坏血病等,总之,维生素在维持机体的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维生素C ( Vitamin C,V 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呈白色粉末,无臭,味酸,熔点190~192℃,易溶于水和甲醇,略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受光、热、氧等破坏,在碱液中或有微量金属离子存在时,分解更快,但干燥结晶后较稳定。V C 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领域。 维生素C的合成常通过化学或微生物方法获得,下面介绍主要的维生素C合成法。 1. 莱氏法 1933年瑞士化学家莱齐特因等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维生素C取得成功,也称莱氏法。该法是最早生产维生素C的方法,也是国外采用的方法。工艺路线如图8-1所示。 图8-1 莱氏法合成维生素C的工艺路线 工艺流程如下: (1)菌种的获得以D-葡萄糖为原料,加氢催化生成D-山梨醇,再加入醋酸菌如A cetobacter suboxyclans、A.raucons、A.aceti、A.Xylinoides等将山梨醇氧化成山梨糖,常使用的是A.suboxyclan和A.melangenum,这是该工艺过程中关键的一步。 (2)第一步发酵 a. 在进行发酵时采用的条件是温度为26~30℃,最适pH值为4.4~6.8。 b.培养基的成分: 0.5%酵母浸膏为主要营养源,山梨醇浓度为19.8%,通气量比1:1.8,30℃培养30~40h,收率可达97.6%。可采用流加山梨醇的方式发酵;有机氮提供氮源。 发酵结束后经低温灭菌,得到无菌的发酵液用于第二步发酵。 (3)第二步发酵 将氧化葡萄杆菌或假单胞杆菌经过二级种子扩大培养转移至含有上述发酵液的培养基中,于发酵罐28~34℃培养60~72h,发酵液转化,精制,获得维生素C。 注意在发酵过程需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将山梨醇中的金属离子去掉,因为Ni2+,Cu2+阻止菌的发育,Fe抑制发酵。 该法生产的维生素C产品质量好、收率高,达60%,而且生产原料易获得,中间产物化学性质稳定,一直是国外生产维生素C的重要方法。此法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如生产工序繁多、劳动强度大、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易造成环境污染等。 188

两步发酵法制维c

维生素C的制备 --浅析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技术㈠维生素C简介 中文名称:维生素C 英文名称:vitamin C 其他名称: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定义: 显示抗坏血酸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通称,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在氧化还原代谢反应中起调节作用,缺乏它可引起坏血病。结构式: 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晶体 熔点:190 - 192℃ 沸点:(无) 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 荧光光谱:激发波长-无nm,荧光波长-无nm 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 比旋度:+20.5°至+21.5° 化学性质 分子式:C6H8O6 分子量:176.13 IUPAC名: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 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1] ㈡两步发酵法制备维生素C: 历史:我国从1969年开始在微生物发酵-化学合成法的基础上进行维生素C二步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在1974年取得很大成功,是目前唯一成功应用于维生素C工业生产的微生物转化法。 意义: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实质上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代替莱氏法中的化学合成阶段,避免了丙酮,酸,碱或苯等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其工艺是D-葡萄糖以为原料,经催化氧化得D-山梨醇,然后经两步发酵(微生物氧化)得2-酮基-古龙酸,再经转化得葡萄糖。目前在我国已应用于生产,因其简化和缩短

了莱氏法,加快了维生素C 的生产速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2] 制备流程: (1)D-山梨醇的制备 原理:D-山梨醇是己六醇化合物,含有4个手性碳原子,具有D-葡萄糖的构型,故将D-葡萄糖C-1上的醛基还原成醇基而制得[3] [4] 工艺过程: 将水加热至70-75℃,在不断搅拌下,逐渐加入葡萄糖至全溶,制成50%葡萄糖水溶液,再加入活性炭75,搅拌10min,滤去碳渣,然后用石灰乳液调节PH 至 8.4。料液压到氢化釜!,加入骨架镍催化剂(葡萄糖量的20%),通入氢气,于 3.43MPa ,140反应至不吸收氢气为反应终点,料液先静置沉降,除去催化剂,再经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处理后,减压浓缩至浓度60%-70%的无色或淡黄色透明的黏稠液体。收率为97%左右。 (2)2-酮基-L-古龙酸的制备(两步发酵法) 原理:以D-山梨醇为原料,先经黑醋酸菌氧化得L-山梨醇,再以氧化葡萄糖杆菌和假单胞杆菌或芽孢菌组成的混合菌种氧化得2-酮-L-古龙酸 工艺流程 第一步发酵:黑醋酸杆菌(从D-山梨醇到L-山梨糖) [4] CH 2OH C C C C CHO HO HO H HO H H H OH H 2CH 2OH C C C C CH 2OH HO HO H HO H H H OH O 2CH 2OH C C C C CH 2OH HO H HO H O H OH COOH C C C C CH 2OH HO H HO H O H OH 内烯D-葡萄糖D-山梨醇L-山梨醇2-酮基-L-古龙酸氢化Acetobacter Pseudomonas CH 2OH C C C C CHO HO HO H HO H H H OH H 2CH 2OH C C C C CH 2OH HO HO H HO H H H OH O 2CH 2OH C C C C CH 2OH HO H HO H O H OH COOH C C C C CH 2OH HO H HO H O H OH 内酯化烯醇化D-葡萄糖D-山梨醇L-山梨醇2-酮基-L-古龙酸氢化Acetobacter Pseudomonas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综述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综述 摘要:维生素C(英语:Vitamin C,又称L-抗坏血酸)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 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抗坏血酸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著的例外。最广为人知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其广泛的食物来源为各类新鲜蔬果。 维生素C(英语:Vitamin C,又称L-抗坏血酸)为酸性己糖衍生物,是稀醇式己糖酸内酯,Vc主要来源新鲜水果和蔬菜,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Vc有L-型和D-型两种异构体,只有L-型的才具有生理功能,还原型和氧化型都有生理活性。 其结构是一种含有6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分子式为C6H8O6,分子量为176.1。 天然存在的抗坏血酸有L型和D型2种,后者无生物活性。维生素C是呈无色无臭的片状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由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较多,故蔬菜储存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流失。但在某些果实中含有的生物类黄酮,能保护其稳定性。 0 前言 维生素C的发酵是指通过发酵作用将原料转化为维生素C,再通过生物分离技术将其从发酵液中分离提纯,获取满足要求的维生素C产品。维生素C的发酵过程中包含菌种的培育、菌种的保藏、种子的制备、发酵动力学、发酵环节的控制和染菌及防治六个方面。概括地说,在发酵的整个过程中要选育出优秀的发酵菌种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予以保藏,保持其优良性状;在实际生产时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满足生产上对发酵菌的数量要求;对于发酵还应全面的考虑发酵的消耗、产率问题,并通过适当的控制方法提高效率;染菌和污染是发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严格控制,频繁检测确保发酵罐安全,避免或较小损失。 1 发酵机制 目前,维生素C发酵主要有葡萄糖发酵和山梨醇发酵,工业中使用的发酵方法分别为莱氏法和二步发酵法。 1.1葡萄糖发酵 葡萄糖发酵是以葡萄糖为原料生产维生素C的发酵方法。该方法包括莱氏法、新二步发酵法和一步发酵法,但后两种由于技术等原因尚未应用到生产中,这里将简要介绍介绍一下。 氏法是一种化学合成与一步发酵相结合的生产方法,生产工艺路线成熟,生产原料便宜易得,产品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产业状况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产业状况 洪琅俞观文 维生素是人类和动物维持正常代谢与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长期以来,人们研究证明,大多数维生素必需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体内合成或由肠道内细菌产生。维生素在人的机体内需要量虽微,但不可缺少;人体中若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某种维生素缺乏的疾病,例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就会引起佝偻病等等,可见维生素在机体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维生素按其理化性质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维生素有60多种,但迄今被世界公认的维生素仅14种,即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烟酸、维生素B6、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2、胆碱、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等。 维生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决定了它们的生产方法的多样性。在工业生产上,大多数维生素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得到;近年来,在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产量高、成本低、质量好,而且污染少,易处理,是代表着今后的发展方向。

用化学法合成的维生素主要有烟酸、烟酰胺、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等;采用人工培养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维生素目前有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生物素等。 几十年来,国际市场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一直在稳定的增加,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维生素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使维生素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推动了维生素生产和销售的快速增长,现在,维生素已成为国际医药、保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市场上一类主要的大宗产品。其中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是维生素产业中,生产和销售最突出的产品,仅这三个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20亿美元,维生素E的销售额最高,维生素C的产量最大。 现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几个主要产品分别简述如下: 1.维生素C 1.1概况 维生素C(Vitamin C)又称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饮料及饲料工业,是维生素类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随着维生素C新用途的不断开拓,全世界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是目前全世界产销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维生素产品,2003年全球市场年销售额达6亿美元左右,年产量约10万吨。 1.2产业概况 1.2.1国外产业概况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氨基葡萄糖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氨基葡萄糖 D-氨基葡萄糖(D-glucosamine,GlcN)盐酸盐,又称盐酸氨基葡萄糖,是生物细胞内许多重要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合成双歧因子的重要前体,在生物体内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主要用于临床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癌细胞或纤维细胞的过度生长,对癌症和恶性肿瘤起到抑制和治疗作用;对于各种炎症,也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最新研究证明,氨基葡萄糖硫酸盐的效果更优于盐酸盐。另外,由于氨基葡萄糖可防止人体胆固醇的蓄积,长期使用可达到抗衰老的保健目的。 目前,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硫酸盐是壳多糖保健食品系列中最新的第三代保健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婴幼儿食品添加剂、糖尿病患者低热量甜味剂,也可作为抗癌、防癌、降血脂、降血压的食品添加剂;同时也应用于医药行业,如作为生化试剂用于药物合成以及用作抗细菌感染及免疫佐剂,是人体抗流感病毒的活化剂。 1生产工艺

目前,国内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传统生产方法有生物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两种,其中生物提取法为主要生产方法。生物提取法是指先从虾蟹壳中提取甲壳素或壳聚糖,再经盐酸水解而成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该生产方法的缺陷主要包括: 第一、来自水产品壳提取的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对许多有水产品过敏反应的患者不适用; 第二、纯化工艺复杂,产品有鱼腥味,不稳定; 第三、受环境污染影响,从虾蟹壳中提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不可避免地受到重金属污染。相比较而言,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是一条更好的工艺路线。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产品无鱼腥味,生产资源不受限制;利用代谢工程进行菌种改良,可得到产量极高的工程菌,具有工业化大生产的潜力。 江苏海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美国最新的专利技术和高效转基因E. coli菌株,以葡萄糖等为原料,经发酵、提取、纯化、浓缩、结晶干燥等工艺生产氨基葡萄糖系列产品(盐酸盐、硫酸盐),具有转化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产品全部指标符合WS1-XG-028-2001国家药品标准要求,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