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肝脏占位的8大常见病变

CT:肝脏占位的8大常见病变!

从浅到深,缓缓道来

一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是由许多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组成,大小不等,可由几毫米至10cm,部分肝血管瘤内部可见瘢痕。CT可见血管瘤边缘光滑,平扫CT与血管密度相似,肝血管瘤的强化方式与血管也类似,即动脉期与主动脉强化类似,门脉期与门静脉强化类似。

让我们复习上一期的图片:

A-D 平扫、动脉、门脉、延迟期。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血管密度相似。动脉期明显强化,与主动脉一致。门脉期仍可见强化,与门脉一致。延迟期与肝实质密度一致。把肝血管瘤想象成血管团,就能理解它的强化方式了。

巨大肝血管瘤平扫可见血管瘤内坏死,坏死疤痕组织增强扫描各期均未见强化,但血管瘤内强化的部分延迟期与血液密度相等。

但是,小的肝血管瘤可能强化不明显,单纯观察动脉期不能做出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期相,做出诊断。

肝左叶被膜下小血管瘤,动脉期、门脉期均可见强化,注意:强化方式与血管相同。需要与小肝癌和小转移瘤鉴别。

肝血管瘤鉴别诊断肝右叶病灶,平扫至延迟期似乎有边缘强逐渐向中心填充的趋势,但左下图的门脉期,病灶强化较差,低于门静脉。故我们认为,该病灶不是血管瘤。边缘强化,逐渐填充可见于很多疾病,如胆管癌、转移瘤。该病灶最终确诊为胆管癌,逐渐强化的成分是病灶内纤维组织,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过。

肝血管瘤超声:左图为典型强回声肝血管瘤,右图为脂肪肝背景下肝血管瘤,此事对比肝实质,血管瘤呈低回声。

二肝细胞癌(HCC)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腹部肿瘤,亚洲发病率较高。肿瘤可以是单发、多发、浸润生长的,内部因出血或坏死,经常密度不均匀。而且肝癌患者是由85%肝硬化发展未来。

早期肝癌:小肝癌可能一过性强化,只在动脉期高强化,部分小肝癌可能边缘强化,需要与血管瘤鉴别,一定注意其他期相观察结节强化方式是否与血液强化方式一致。

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癌,可见动脉期结节状强化(中图箭头),门脉期呈等密度。

晚期肝癌:肝癌可无临床症状,直到晚期被发现,晚期肝癌可密度不均,可有包膜、出血、坏死、分隔。门脉期因为对比剂快速流出,可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在延迟期包膜和分隔可有延迟强化。

巨块型肝癌,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包膜。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癌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好发于肝硬化病人,可有门静脉血栓或瘤栓。鉴别门静脉内血栓或瘤栓很重要。瘤栓可有强化,动脉期最明显,可使门静脉增宽,有时瘤栓内可有新生血管形成。

浸润型肝癌门静脉瘤栓右图可见门静脉低密度瘤栓,可见瘤栓内可见血管。

肝癌鉴别诊断上排、下排均可见平扫期等密度,动脉期强化病灶,诊断依赖第三幅门静脉期图像。上排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比血管强化程度弱,门脉期呈等密度。下排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均与动脉、门静脉强化类似。故上排诊断为肝癌,下排诊断为肝小血管瘤,您诊断对了吗?

平扫期也同样重要,下图,左图动脉期肝左叶结节状强化灶,但右图平扫,我们观察到病变仍然呈相对高密度,因此病灶实际无强化。病灶是肝硬化伴铁质沉积,肝硬化患者非常常见。

10%的HCC是低密度,此时诊断困难。

低密度肝癌门脉期呈低密度,最终证实为肝癌。

三肝腺瘤

肝腺瘤为较大、边界清楚、含包膜的分化良好的实性肿瘤,中央可有出血或坏死。好发于年轻女性,与口服固醇类激素或糖原蓄积症有关。

CT可为高强化,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密度脂质成分。可见出血、包膜,包膜可延迟强化。但这些表现均不特异,但恶性肿瘤如肝癌相对腺瘤来说,对比剂流出较快。约7%肝腺瘤可见脂肪,MRI显示更清楚。

腺瘤,可见包膜MRI检测脂肪和出血更敏感,化学位移反相位可见低信号脂肪,但肝癌也可含有脂肪,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腺瘤破裂出血,腺瘤出血常见,还有转变为恶性倾向,故>5cm或AFP升高的肝腺瘤推荐手术治疗

腺瘤延迟期可见包膜强化四

四局灶结节增生FNH

FNH是肝脏组织过度增生、排列紊乱,内部可见瘢痕。

典型FNH,CT门脉期(右上)可见病灶强化,其内瘢痕组织在延迟期(左下)轻度强化。

FNH可无中央瘢痕组织,但较均匀,上图左图病变在动脉期高强化,但右图门脉期呈等密度,延迟期也未见对比剂流出(未上图),不符合恶性征象。但CT与肝腺瘤鉴别困难。

T2、T1、T1增强延迟期图像。T2病灶中央高信号,可考虑坏死,但右图T2延迟期中央又可见强化,故中央为纤维组织,病灶为FNH。

五纤维板层癌FLC

FLC是不常见的肝恶性肿瘤,侵袭性低于HCC。典型FLC可发生在年轻人,10-20cm实性不均密度占位,边缘结节状,中央瘢痕,影像学瘢痕呈低密度,MR低信号,可见延迟强化。

左图动脉期肝左叶巨大不均匀片状强化占位。右图门脉期可见低密度瘢痕。

FLC和FNH都可含有纤维成分,但FLC往往是不均质的。

六胆管癌

胆管癌可呈环形、息肉样、局限或浸润性生长,可发生在肝内、胆管近段或远段。观察下图:

典型胆管癌平扫呈低密度,动脉期、门脉期均可见低密度灶,伴延迟期强化,病灶密度不均,同时看见肝被膜收缩(因纤维组织交联导致,上篇提到)

易忽视的胆管癌,左图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灶,但右图延迟期看见强化,病灶为胆管癌的纤维成分。

七转移瘤

肝脏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部位,常来源于:结肠癌、唯爱、胰腺癌、乳腺癌、肺癌。转移瘤常同时累及肝左右叶。

乏血供肝转移瘤常见于胃肠道肿瘤、肺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门脉期相对肝实质呈低密度,边缘可见强化。乏血供肿瘤应与局部脂肪浸润、脓肿、不典型HCC、胆管癌鉴别。

转移瘤,动脉期、门脉期可见中央低密度坏死,周围异常强化。

富血供肝转移瘤不常见,常发生于肾细胞癌、软组织肿瘤、胰岛素瘤等。富血供肿瘤应与多发性肝血管瘤、FNH、腺瘤、HCC鉴别。

转移瘤伴钙化也不常见,但转移瘤伴钙化首先考虑结肠癌转移。囊性转移瘤少见,见于卵巢粘液癌、结肠癌、软组织肉瘤等。转移瘤MRI T1WI常为低信号,T2WI高信号,转移瘤周围可见水肿。脂肪肝背景下转移瘤可能不明显,同时局部脂肪浸润可能会误认为转移瘤(详见脂肪肝章节),此时需要进一步MR检查明确。

左图门脉期未经明显异常密度,但右图因脂肪肝肝脏实质密度弥漫减低,肝右叶转移瘤凸现出来。

八肝脓肿

细菌进入肝脏的途径有4条:

1. 经门静脉,最常见,常由腹部感染波散而来,常发生在右叶(与血供有关,详见肝脏解剖)。

2. 经动脉,败血症(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经动脉波散至肝脏,常发生于肝外周部分。

3. 经胆道,如胆道操作(ERCP等),细菌逆行感染,常发生在一处,向四周扩散。

4. 外伤,直接感染。

患者肝右叶低密度灶,无明显强化,首先考虑可囊肿,即病灶内为液体,但这些多发囊性灶比较聚集,不是随机出血,是肝脓肿的特点。患者为肠憩室炎经门静脉肝内波散感染。注意,门静脉左支可见低密度血栓形成。

ERCP术后,左图可见小低密度灶,囊肿可能大,但3周后可见明显脓肿形成。参考:[1]Oliver JH, Baron RL: State of the art, helical biphasic contrast enhanced CT of the liver: Technique, indications, interpretation, and pitfalls. Radiology 1996; 201:1-14.[2]Brancatelli G., Baron RL, Peterson MS, Marsh W. Helical CT screening for HCC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Frequency and causes of False-Positive interpretation. AJR 2003; ISO: 1007-1014.

肝脏疾病CT表现

肝脏疾病(肝肿瘤)的CT诊断 肝肿瘤的正确诊断是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及判断预后的最重要的手段。随着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不断发展。对肝肿瘤的诊断综合起来应包括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进展程度诊断及预后诊断。 定位诊断即首先确定肝内有无肿瘤存在,进而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确定病变部位时,要根据肝脏脉管解剖基础以及分段、叶的概念,来达到确切地定位诊断。同时结合B超、CT等检查,对肿瘤大小进行测定。 定性诊断最主要是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在定性诊断中要充分利用B超、CT、MRI等所显示的肿瘤各个断面的内部结构特征以及CT增强、dynamic CT等所提示的肿瘤内部血流动力学特征,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在此,应充分掌握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对肝肿瘤诊断的作用与限度,合理应用,综合分析。 进展程度诊断在定位,定性诊断确定之后,要进一步对肝内病变全貌及肝外病变情况全面了解,从而,综合判断肿瘤的进展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治疗措施。 预后诊断,肿瘤进展程度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判断预后也极有价值。这方面有待于结合有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一、原发性肝细胞癌 1总述 肝细胞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75%~85%。世界各地发病率不同,亚洲、非洲发病率较高,欧美较低,我国为高发区。任何年龄都可发病,40~49岁发病率最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呈多样性,早期无明显症状,一般症状有消瘦、无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约1/3~1/2患者有低烧。黄疸为晚期症状。有的表现为急性腹痛,肿瘤破裂、出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以及高烧等。 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很高,统计约占80%左右。同时,肝硬化患者中有25%~40%合并肝细胞癌。此外,HBsAg阳性者、特发性血色病、al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以及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等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高。 肝细胞癌的分型,1901年Eggel将之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弥漫型,一直延用至今。 结节型:肿瘤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晰,可有纤维性假被膜,一般早期无或极少向被膜外浸润及形成门静脉内瘤栓。此型约占肝癌的50%以上至2/3。分为①单结节型: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晰。尤其合并肝硬化者有明显的纤维性假被膜形成,称为包被型肝癌。此外,在癌结节的周围可有子结节,并可相互融合而继续增殖。此时其被膜的一部分于癌结节内残留呈纤维性间隔,其内有时也包含门静脉支。②多结节型:为多中心发生或肝内转移,可见二个以上基本相同的癌结节。 巨块型:癌组织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不规则,形成巨大肿块,可占据一叶。其内常有坏死,周围可有子结节,常形成门静脉内肿瘤栓子。此型约占33%左右。 弥漫型:肿瘤呈5~10mm直径大小之无数散在性小癌结节,可相互融合。分布于全肝。结节大小比较一致,一般不超过肝小叶大小。全部合并肝硬化,癌结节与假小叶呈置换性增殖,部分两者鉴别困难。肿瘤在肝窦中呈浸润性生长,并有向血管内浸润、生长、进展趋向,常于门静脉、肝静脉内形成瘤栓。此型比较少见,统计占5%左右。 特殊型:①外生性肝细胞癌:为带蒂或无蒂向肝外突出并形成巨大肿瘤。此型肝细胞癌一般发生于肝被膜下,向肝外生长发育,或以肝副叶及异位性肝组织为发癌中心。②小型肝细胞癌。

肝脏占位病变的分类

重要意义: ? 肝占位病变的检出率提高(影像技术、保健意识)? 中国为肝癌高发区 ? 及早明确诊断、正确鉴别、恰当处理 肝脏占位病变的分类 手术切除肝实质占位病变统计 一、原发性肝癌 ? 世界肿瘤发病第5、死因第3 ? 年发病56.4万、死亡54.9万 ? 中国第2肿瘤死因(占世界54%) 5%) ? 恶性度高,预后差(5年率 ? 根治术后5年率40-50% ? 早期发现、早诊、早治 ? 肝细胞肝癌占80-90% (一)临床表现 1.病史 (1)肝炎、肝硬化史:58% (2)HBV(+)90%,HCV(+)10-30% (3)肝癌家族史:12% 2. 症状

早期无,中晚期出现,乏特异性 ? 肝区疼痛:首发症状,间歇/持续,放射痛 ? 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腹胀、腹泻 ? 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出血倾向、 ? 转移灶症状:肺、骨、脑等 3. 体征 早期无,中晚期表现 ? 肝区肿块 ? 黄疸:胆管受压、肝功障碍 ? 腹水:肝功障碍,门V主干、肝V、下腔V癌栓 ? 癌旁综合症: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钙血症、男性乳房发育等? 其他: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 (二)实验室检查 ? AFP(甲胎蛋白):特异指标 – 60-70%肝癌AFP阳性( >20ng/ml ) –除外肝病活动、妊娠、生殖腺肿瘤、消化道肿瘤 ? HBV:90%阳性 ? ALT、r-GT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 B型超声 ? 彩色超声 ?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磁共振显像(MRI) ? 同位素扫描

? 血管造影 1. B型超声 ? 实质不均质光团、晕圈 ? 小肝癌低回声、大肝癌高或混合回声 ? 伴管道癌栓(门脉、静脉、胆管) ? 肝硬变、腹水 2. 彩色多普勒超声 ? 丰富的动脉血流(95%) ? 动脉频谱 ? 流速快、阻力系数高(RI>0.6) 诊断价值高:鉴别良恶性病变 3.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 ? 平扫:低密度 ? 增强:A相早期填充(不均匀),V相低密度 (快进快出) ? 伴肝硬化征象(肝裂增宽、表面不平、脾肿大) ? 准确直观:肿瘤与管道及周围的关系 具特殊地位:切除率、安全性、彻底性的保证 (外科医师的慧眼、术前必备)4. 磁共振(MRI) ? 表现:T1加权低信号,T2高,A相早期填充 ? 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成像 ? 显示管道优于CT:肝门区肝癌 ? 微小肝癌、血管瘤诊断优于CT

肝脏右叶巨大占位病变--肝细胞肝癌

肝脏右叶巨大占位病变--肝细胞肝癌病史:患者,女,80岁,因“阵发性上腹部不适半个月、发现肝占位”入院。 图1-CT平扫 图2-CT增强动脉期

图3-CT增强门脉期 图4-CT增强延迟期基础解剖影像:

图6 图6为所示病例同层面正常腹部CT增强门脉期图片,蓝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肝脏右叶,其内见强化血管影,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胃,其内可见高密度对比剂影像,棕色箭头为下腔静脉,白色箭头所示为脾脏,绿色箭头所示为胰腺体尾部,其背侧贴边见强化脾静脉。本图节选自《CT 与MRI断层解剖学袖珍图谱》。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CT平扫(图1)蓝色箭头所示肝脏右叶见巨大低密度占位,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CT增强动脉期(图2)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白色箭头所示为强化肝动脉血管影。CT增强门脉期(图3)绿色箭头病灶强化程度迅速减低,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内部不均

匀可见多发小囊变影。CT增强延迟期(图4)绿色箭头病灶强化程度持续减低。CT平扫介入治疗术后(图5)棕色箭头可见病灶内多发高密度影。 影像描述:肝右叶见巨大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内部密度不均匀,增强病灶快速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迅速减低,内部见多发无强化小囊变影。临近下腔静脉轻度受压。 影像诊断:肝右叶巨大占位病变,考虑原发性肝癌可能。 分析思路: 1.临床病史:老年女性,隐匿起病,考虑转移瘤或恶性肿瘤可能。 2.CT增强:对肝脏肿瘤诊断有鉴别意义。 肝细胞肝癌具有特征性“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即动脉期迅速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快速减低,可见假包膜形成,本例强化方式符合。 海绵状血管瘤为动脉期边缘结节或斑片样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呈填充式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即为“早出晚归”强化方式,本例不符。 腺瘤因含有脂肪呈低密度或合并出血呈高密度,增强因完全由肝动脉供血,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减低与肝实质相同,部分患者可低于肝实质,本例不符。 最后诊断:肝细胞肝癌。 知识巩固: 肝细胞肝癌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在肝脏占位病变临床诊疗中的实效性评价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在肝脏占位病变临床诊疗中的实效 性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肝脏占位病变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的临床诊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来本院会诊的8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3次诊断,分别为CT检验、常规超声检验以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检验,比较3次诊断的病变类型所占比例,临床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结果: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病理学检验结果为原发性肝癌22例,占2.75%,慢性乙型肝炎18例,占2.25%;肝硬化16例,占20.00%;肝细胞肝癌8例,占10.00%;非酒精性脂肪肝7例,占8.75%;转移癌5例,占6.25%;慢性肝炎2例,占2.50%;酒精性肝病1例,占1.25%;增生结节1例,占1.25%。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检验的敏感性81.25%,特异性85.00%,准确性92.50%,显著高于常规的超声检验,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是临床上一种安全、有效应用于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手段,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来本院会诊的8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9~73岁,平均(47.23±18.56)岁,病程17 h~10年,平均病程(4.78±1.84)年。入选标准:(1)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疼痛,肝区不适、隐痛,胸闷,乏力,肢体浮肿,黄疸,发热等;(2)经CT扫描检查表现为低密度程度平扫,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表现出结节状高密度与主动脉接近,延迟扫描造影剂出现中心区域常不能完全充填或者向心性充填状态;(3)所有患者在接受穿刺前均接受常规检查,且均符合行穿刺活检术标准,均自愿参与并签署协议。 1.2 诊断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 仪器规格:选用LOGIQ 400CL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3~12 Hz频率的探头,带有可调式的超声引导穿刺架。选用Bard公司生产的可调式弹簧活检枪,带有刻度线,最远射程为2.2 mm以及16G或18G的组织切割针。 穿刺活检准备:对所患者在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血型以及肝功能检查,保证患者出、凝血时间的正常后才可进行手术,术前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并签署协议,手术前禁止服用食物和药物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对于出现凝血障碍的患者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对于出现大量腹水的患者给予及时补充白蛋白和利尿治疗。穿刺前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穿刺步骤解释,减轻患者的紧张感,同时训练患者如何在穿刺过程中进行屏气行为,可以更好的配合医生进行手术。结合影像学的检验的结果,在超声下进行病变处的具体定位,了解病变处的具体位置以及周围存在重要血管和器官,同时选择医学上最适合的穿刺部位并用

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

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疑似 肝占位患者70例(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患者均进行CT扫描,与病理 检查相比,观察诊断情况。结果:病理检查,70例患者有62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CT扫描57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敏感性91.94%,特异性100%,准确性92.86%,病检肝恶性病变18例,占100.00%,良性病变44例,占100.00%,CT 扫描肝恶性病变16例,占88.89%,良性病变41例,占93.18%,两组对比,P >0.05。结论:在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CT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能鉴别肝脏恶性、良性病变,值得借鉴。 关键词:CT扫描;肝占位病变;鉴别诊断;效果 肝占位病变主要有肝腺瘤、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等,这些 病变病理特征不同,其预后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疾病的治疗需进行早期诊断, 但是这些病变在诊断时会表现出较为相似的症状与体征,加大了鉴别诊断难度[1],必须进行更加准确的鉴别诊断。本文选取我院疑似肝占位患者70例(2017年4 月至2018年6月),分析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70例肝占位患者(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男、女为42例、28例,年龄27至85(61.24±11.76)岁。所有患者病例资料保存完整。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肝脏CT扫描,Discovery64排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局部CT平扫患者肝区,层厚、准直器宽度分别为6.5mm、5mm,获取图 像后,应用9900P高压注射器在患者肘前静脉团注300mgⅠ/mL碘普安,总剂量 为85mL,注射速率为3.0mL/s至3.5mL/s,单层管电压、电流分别为120Kv、 60mAs,螺距、矩阵分别为1.0/512×512,准直器宽度为0.5mm×64,注射对比剂 后10s开始进行动态扫描。扫描得到的原始数据传输至后处理站,三维立体重建 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和最大强度投照法,由专业医师进行阅片、诊断,医师人数 为2名。 1.3观察指标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肝恶性病变、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工具:SPSS20.0,计量资料:(x±s),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n,%,2检验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结果对比 病理检查,70例患者有62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CT扫描57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敏感性91.94%,特异性100%,准确性92.86%,见表1。 表1 诊断结果对比

ct:肝脏占位的8大常见病变

CT:肝脏占位的8大常见病变! 从浅到深,缓缓道来 一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是由许多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组成,大小不等,可由几毫米至10cm,部分肝血管瘤内部可见瘢痕。CT可见血管瘤边缘光滑,平扫CT与血管密度相似,肝血管瘤的强化方式与血管也类似,即动脉期与主动脉强化类似,门脉期与门静脉强化类似。 让我们复习上一期的图片: A-D 平扫、动脉、门脉、延迟期。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血管密度相似。动脉期明显强化,与主动脉一致。门脉期仍可见强化,与门脉一致。延迟期与肝实质密度一致。把肝血管瘤想象成血管团,就能理解它的强化方式了。 巨大肝血管瘤平扫可见血管瘤内坏死,坏死疤痕组织增强扫描各期均未见强化,但血管瘤内强化的部分延迟期与血液密度相等。 但是,小的肝血管瘤可能强化不明显,单纯观察动脉期不能做出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期相,做出诊断。 肝左叶被膜下小血管瘤,动脉期、门脉期均可见强化,注意:强化方式与血管相同。需要与小肝癌和小转移瘤鉴别。 肝血管瘤鉴别诊断肝右叶病灶,平扫至延迟期似乎有边缘强逐渐向中心填充的趋势,但左下图的门脉期,病灶强化较差,低于门静脉。故我们认为,该病灶不是血管瘤。边缘强化,逐渐填充可见于很多疾病,如胆管癌、转移瘤。该病灶最终确诊为胆管癌,逐渐强化的成分是病灶内纤维组织,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过。 肝血管瘤超声:左图为典型强回声肝血管瘤,右图为脂肪肝背景下肝血管瘤,此事对比肝实质,血管瘤呈低回声。 二肝细胞癌(HCC)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腹部肿瘤,亚洲发病率较高。肿瘤可以是单发、多发、浸润生长的,内部因出血或坏死,经常密度不均匀。而且肝癌患者是由85%肝硬化发展未来。 早期肝癌:小肝癌可能一过性强化,只在动脉期高强化,部分小肝癌可能边缘强化,需要与血管瘤鉴别,一定注意其他期相观察结节强化方式是否与血液强化方式一致。 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癌,可见动脉期结节状强化(中图箭头),门脉期呈等密度。 晚期肝癌:肝癌可无临床症状,直到晚期被发现,晚期肝癌可密度不均,可有包膜、出血、坏死、分隔。门脉期因为对比剂快速流出,可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在延迟期包膜和分隔可有延迟强化。 巨块型肝癌,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包膜。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癌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好发于肝硬化病人,可有门静脉血栓或瘤栓。鉴别门静脉内血栓或瘤栓很重要。瘤栓可有强化,动脉期最明显,可使门静脉增宽,有时瘤栓内可有新生血管形成。

肝脏常见占位灶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常见占位灶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研究肝脏占位灶在CT影像学征象上的表现,提高放射科及临床医生对肝内占 位灶在影像学征象上的判别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8年至2015年4月经手术切除并病理 确诊的肝内占位灶(直径>=1.0cm,实性成分为主)150例并对其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原发性肝癌75例,转移瘤19例,肝脏血管瘤38例,FNH9例,肝腺瘤7例,肝脓 肿2例;结论肝脏恶性肿瘤是肝内常见的占位灶,患者症状出现晚,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 属晚期,5年生存率低,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肝内占位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能力,争取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肝内常见占位灶;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诊断 肝脏占位灶是临床常见病变,以恶性肿瘤多见,MSCT图像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能准确 定性,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图像的采集是连续的,且大多 数患者可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整个肝脏扫描,消除了呼吸移动导致的病灶遗漏,并能得到 最优的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图像。加之螺旋CT能在一次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完成肝动脉、门 静脉及延迟扫描,观察占位灶的动态增强特征,并可提供连续性数据,所以使三维图形重建 成为可能,同时对显示血管闭塞和血管受包绕的征象方面十分有用,为术前影像诊断及临床 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至2015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以实性成分为主 的占位灶150例,其中男109 例,女41 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3.5岁,患者临床表 现有所不同,但多以肝区不适、疼痛,食欲较差为主,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有消瘦。 1.2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16层螺旋CT机,高压注射器(美国Liebel-Flarlsheim公司),非离 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mgI/ml),Philips图像处理工作站。平静呼吸下屏气时扫描,扫描 范围自剑突至双侧髂嵴连线,常规延时60S后增强,注射总量按每千克1.5ml为标准,注射 速率2ml/s。主要技术参数:120KV,150MA。扫描层厚、重建层厚均为1mm,重建间隔 1mm,重建矩阵512X512。 2 结果 2.1 原发性肝癌 75例,病灶以中低密度为主,发生钙化1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强 化明显,静脉期强化程度减弱,呈速升速降表现。 2.2 肝转移癌19例,边缘模糊,低密度为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8例,出现牛眼征[1]15例。 2.3 肝血管瘤 38例,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及片状高密度强化,延迟 强化后进行性向中心扩展。本组均行延迟扫描,肝实质期呈等密度充填。 2.4 肝脓肿2例,一例呈蜂窝状改变,病灶边缘见环形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明 显强化,出现环征[2],坏死液化区域无明显强化。 2.5 肝脏腺瘤 7例,均为单发低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未见分叶状,边缘大多清楚,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明显强化,延迟期,密度明显减低。 2.6 肝脏FNH 9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中央疤痕无明显强化,门 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延迟期,中央疤痕稍有强化征象。 3 讨论

肝脏胆系疾病CT表现

肝脏胆系疾病CT表现 1.目的和要求 (1)熟悉肝囊肿、肝脓肿、肝血管瘤的CT表现。 (2)熟练掌握肝癌CT表现。 2.方法 教学片、挂图、多媒体等。 3.内容提要 (1)肝囊肿:呈边缘光滑,分界清楚,呈水样密度的球形病灶,大小不一,数目不等,无强化,囊壁薄而不显。增强后囊肿无强化。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性肝囊肿常于肾、胰、脾等其他器官的多囊性病变同时存在。 (2)肝脓肿:①平扫呈低密度占位,中心区平均CT值为17Hu,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巨大脓肿,形态不规则;②病灶边缘多数不清楚;③脓肿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靶征或单环、双环;④增强后液化区CT值不变,周围的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⑤多房脓肿:显示单个或多个分隔,常有强化;⑧病灶内气体比较少见。

(3)肝血管瘤: 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区,境界较清楚,密度较均匀CT值为40-45HU。较大的血管瘤,其中心部分呈更低密度区,平扫所见难于肝癌鉴别。密度均匀,直径在4cm以上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裂隙状疤痕组织。以60%泛影葡胺90ml于30秒内注入静脉,注射完毕立即对病变区层面进行扫描,然后在1、3、5分后再对病变区层面扫描,必要时最后一次扫描可延迟到注射后15分钟扫描。增强表现:在注射造影剂60秒内的扫描片上,血管瘤边缘出现结节状,高密度的增强灶,代表瘤中的“血窦”,其密度与主动脉的密度相近,明显高于正常肝。在其后的扫描片上,可见增强的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而增强灶的密度则逐渐减低,最后整个血管瘤被造影剂“填满”,即整个血管瘤与肝的密度相等。这个过程,约为几分钟到10~20分钟。对比剂呈“快进慢出”的特点。造影剂在血管瘤内持续时间长,是与肝癌鉴别的重要征象。较大的血管瘤,其中心可始终保持低密度。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为其特征性CT表现。

CT及MRI诊断弥漫性肝疾病科普

CT及MRI诊断弥漫性肝疾病科普 弥漫性肝实质疾病(diffuse hepatic parenchymaldisea-ses)指的是由于 多种原因造成的肝细胞和肝间质的疾病,在病理学上,它主要指的是除了肿瘤、 囊肿、脓肿等局灶性病变之外的其他肝脏疾病,根据其形成原因,它可以被划分 为储存性(storage)、血管性(vascular)和炎性(inflam-matory)疾病。弥 漫性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变,其早期影像特征不明确,后期常出现肝硬化,目前对其的诊断仍以实验室检查为主,而近年新兴的影像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可能。那么文章就为您科普CT及MRI诊断弥漫性肝疾病! 1、什么是弥漫性肝病呢? 弥漫性肝病是由多种肝病引起的,它是一种在全肝范围内分布相同的病变, 如脂肪肝,肝纤维化等,均为肝脏局部的占位性病变,对于弥漫性肝病,应做进 一步的检查,明确自己的病情,及时的治疗。在临床上,很多患者都会被提示有 弥漫型肝脏疾病,这对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也会因为这个名称而产生畏惧。这就是弥漫性肝病的症状。B超显示肝脏有弥漫的病变,这让患者很是担心。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以下内容。 2、CT如何检查弥漫性肝病呢? 2.1CT的技术特点 CT以滑环为核心,通过多列检测体系实现大区域容积性扫描,与单列 CT相比, Z轴向的解析度明显增加;它拥有更高的扫描速度、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以及 更好的图像质量,构建的图像也达到了各向同性,而扫描时间与常规 CT相比, 要快5-8倍。 2.2 CT 的图像后处理技术 多层次重构(MPR)是将体积数据在任何一个平面上进行多个层次、多个角 度的重构,能够从多个平面、多个角度解析病灶的内部结构以及与周边组织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