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中共八大

1、1956年的形势

(1)国际: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批斯大林波匈事件

(2)国内:三大改选完成,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形势一片大好,但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学生罢课,上街,工人罢工,苏联模式的弊端。

2、《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的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探索的开始。

3、八大

1956年9月于北京召开

主要成果:(1)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2)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强调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

中央领导:毛主席,刘、周、朱、陈副主席,邓总书记。

历史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客观地分析了形势,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但后来由于情况变化,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出现了偏差和失误。

二、《正处》的发表

毛泽东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主要内容:(1)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许多矛盾

(2)创造性地提出了严格划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敌我矛盾——对抗性;

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4)提出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矛盾学说,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1957年整风与反右派斗争

1、整风,57年3月开始,鸣放高潮

2、5—6月转向,有极少数右派分子攻击共产党的领导,中央发出反击指示

高潮:7、8、9三个月

当时按比例分配指标,造成严重扩大化,应当说大多数人提意见,批评是善意的,结果遭到处理,终身痛苦,极大地伤害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评价:认为反右是必要的,正确的,错误在于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造成严重扩大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和纠“左”的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发展

1、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召开

此前的南宁会议、成都会议批反冒进

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按照这一总路线,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大跃进运动:高速度,高指标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1070万吨

片面追求速度,随之而来浮夸风盛行。

标志1958年9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

3、人民公社运动

1958年9月北戴河会议通过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企图以此途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人民公社一哄而起,短短几个月就实现了全国公社

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导致农村五风盛行,生产下降,形势紧张。

4、后果:这些措施和运动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严重的困难局面。

二、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1、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1)第一次郑州会议1958年11月

(2)武昌会议

(3)八届六中全会

解决人民公社的重大政策和性质问题,明确其社会主义性质,对进入共产主义进行纠正和降温。

(4)第二次郑州会议,1959年2月

解决公社内部所有制问题,明确“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5)八届七中全会,上海会议

提出“旧账要算”,缓和了人民公社内部和农村的紧张关系。

2、庐山会议

1959年7月——8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

7月4日,彭德怀向毛泽东写了封信表达意见,希望引起重视,更加彻底、系统地纠正左倾的错误,受到毛的严厉批评,会议转向

7月23日,毛予以定性,认为彭是向党进攻,是资产阶级的右倾,对彭黄张周进行批判,并通过决义。

会后解除了四人职务,并在全党开展反右倾运动。

后果:这次会议是我们党内的一大失误,经济上导致纠左的中断,政治上,对不同意见的错误处理方式,严重损害了党内的民主集中制,消极作用甚大,并且第一次把阶级斗争引向党内。

3、庐山会议后提出:“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大跃进”,更加导致了左倾错误的发展,造成了1960年的严重困难。

第三节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和发展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制定

在严重的困难面前,毛泽东不得不承认高速度和大跃进的危害,强调今后要留有余地,要实事求是。

1、1960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李富春,薄一波拟定,周审定加“充实”构成八字方针。

先从农业开始,《十二条》(纠五风)60年11月《紧急指示信》整风整社取得一定成效。

2、八届九中全会

1961年1月8日,通过了李富春按八字方针制定的国民经济报告。

为了彻底纠正和转变作风,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要求1961年成为调查研究年。

会后各级干部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解决了一些工作中的问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报复。

《农业六十条》61年3月

《工业七十条》61年8月

《商业四条》、《手工业三十条》等一系列工作条例。

这些条例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分别制定了适合各方面情况的具体政策,对于纠正做,贯彻八字方针、战胜困难起了重要意义。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七千人大会

1962年1—2月,扩大中央工作会议,刘少奇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毛泽东作自我批评。大会成果:

(1)初步总结了5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

(2)动员全党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3)提倡发扬党内民主,进一步加强团结。

意义:这次会议统一了全党认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

2、1962年,经过西楼会议和五月会议,在刘、周、陈主持下,经济全面调

整,生产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到年底基本渡过困难时期。

三、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962年9月:一是坚持调整工作;二是毛强调阶级斗争。

会议公报对阶级对阶级斗争理论作了绝对化,扩大化的论述。

会议期间批三风(单干风、翻案风、黑暗风)加剧了紧张气氛。

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1963年开始,农村小四清:清帐目、清财物、清仓库、清工分。

但在运动中上纲上线为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斗争,毛并强调“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2)1963年5月、9月中央先后下发《前十条》和《后十条》社教全面展开。

(3)1964年12月,中央在抗州召开会议,制定了《二十三条》。

提出:a、将社教的内容规定为四清,扩大了形势的严重性,认为全国城乡都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b、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规定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

c、第一次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并说走资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

正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导致了文革的发动。

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由于政策对头、措施得力,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回升,64年全面好转,到65年得到恢复和发展。

表现:

(1)工农业生产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农轻重实现平衡发展。

(2)积累与消费比例基本正常,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5)市场、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对外贸易发展。

评价:这一阶段建设成就巨大,但失误也不少,特别是左的发展严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设计_13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教材分析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节课由“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两部分组成。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的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在英雄人物代表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都做了相应的删减。 2.改变了原有历史教材知识点过多的弊端,在降低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共八大内容和历史意义。 3.大量使用了邓稼先、焦裕禄、王进喜的历史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4.自由阅读卡对雷锋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对艰苦朴素有了新的认识。 5.本课主要叙述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明确的任务,又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介绍了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规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学生心里不是十分成熟,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特别感兴趣。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对焦裕禄、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代表感兴趣,而忽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和大会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探究中共八大对未来的影响。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尽管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理论上知识还是较难掌握,本课最好的方法是改变传统的表格式呈现方式,改由多媒体或学生自己制作的ppt资料来学习新知识。才更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相关历史知识,特别是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和多媒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些认识。另外,通过七年级一年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正确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我党的左倾错误。并且,通过经济改革调整的方针,以及各条战线上英模的努力拼搏,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中共八大的路线的正确性”,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及对王进喜、邓稼先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查找、识图和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2.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3.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重大失误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首先,请看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0分) 以此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形势的初步认识。 进一步提问: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回应这样的疑问的?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具体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是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对后来中国2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调整: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提高,是有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众多新兴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熟悉课本。 2.通过课标导读使学生明确复习重点 3.中考零距离使学生直接感受中考 教学过程 一、生齐读课文,导入新课 二、课标导读: 1.翻开《三年中考三年模拟》P50,指定生甲读“考点直击”)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2.知识串讲(教师)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 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时间——1956年底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初,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认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他和中央领导集体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外关系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一、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出转移党和国家工作重点 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问题,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今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1]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制定平稳前进经济方针,改革集中统一经济体制 由于1955年下半年批判邓子恢时不切实际地强调要反对“右”倾保守思想,1956年初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年度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对此,周恩来和陈云等负责实际工作的领导人,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纠正措施,几次压低了指标。党的八大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强调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稳妥地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大会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建议》,提出了稳妥可靠的指标。历史证明,这些方针和思想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的要求。党的八大确定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这一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原则,并肯定了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与“三个补充”,以及周恩来提出的要运用价值规律来影响,那些不必要由国家统购包销的,产值不大的,品种繁多的工农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的思想。1956年12月,针对当时出现的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个体户和手工工厂,也就是所谓的“地下工厂”,毛泽东说,“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刘少奇也提出:允许私营经济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所有制的变更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保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过程与方法: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说明,浮夸蛮干违反经济规律,脱离实际违背科学必受惩罚。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伟大成就,又有重大的失误。这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现实,积极探索,总结经验,遵循规律,才是科学的态度。 【教学要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造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教训。难点: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和未能及时纠正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中共八大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5、成就 二、艰苦创业的好榜样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缺乏经验和受到“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前进道路上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新课探究】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一、大跃进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设问:(1)为什么会出现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思路:(结合26 页一、二两段小字部分),从1957 年下半年国内外形势变化分析总路线产生的背景: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历史先例和足够准备,只能摸索着在曲折中前进。②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③国内反“右倾”斗争展开,毛泽东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④战胜资本主义的“超赶”战略滋长了急于求成情绪,以致脱离客观实际。 (2)提出的时间及内容: 1958 年,党中内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3)评价:总路线的提出造成了什么影响?

8下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8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本知识: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大跃进”时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的表现;利用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图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导入采取歌谣法:通过引用大跃进时期的诗歌,引入主题; 2、目标展示采用板书法; 3、合作解疑部分设计问题包括: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劳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等,引导学生回答; 4、激励引导利用大跃进时期的漫画和报纸等材料,让学生分析大炼钢铁和浮夸风的表现,分析左倾思想错误与危害,以史为鉴; 5、总结部分,正视失误,突出成就,以达到情感目标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2、难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学设计:1、情境导入:“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下马来坐火箭。新的纪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搞几片”配宣传画一幅,提问:“你知道上述充满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的场面出现在什么时候吗?”由此导入主题:社会主义的探索 2、回顾三大改造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关问题,结合板书指出本课重点内容。 (二)展示目标 1、同课标文字叙述; 2、结合板书突出成就与失误两大方面,指出主要事件,完成板书(三)自学检测 1、完成学案P26的填空部分;教师板书并巡视; 2、时间:5分钟;先完成的现场批改,其余的课后批改; 3、检测反馈,在巡视及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错误较多的问题予以指正; (四)合作解疑、激励引导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讲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呢?毛泽东认为,“像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到1955年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为什么毛泽东会有这样的认识呢?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农民作出的牺牲最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使广大农民兄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上幸福生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最为迫切的愿望。于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各项国家建设提上党的重要工作日程。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共三个内容 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深远影响 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内,中国的很多做法包括“一五”计划基本上都是照抄苏联的。对于这种“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在完成“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国照搬苏联经验的许多弊病暴露出来,毛泽东把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一)《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 在“一五”计划后期,一些部门和地方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许多困难,周恩来和陈云提出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得到中

央政治局支持。1956年2月到4月,我们党转向了对工业问题的调查。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长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并就苏联钢铁生产情况提出了中国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经过半年的调查与研究后,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十大关系也即十大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毛泽东对此作了全面的深刻的论述。比如在(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中,毛泽东提出,应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实行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并举,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将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在农村大力发展工业,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在(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认为应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国原则,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方针。注意向外国学习,对外开放,想方设法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孤立。《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邓小平后来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中共八大是初步探索的高峰。 1956年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陈云在讨论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工商业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经济运行调节机制方面,计划生产为主体,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2)内容:1953年6月制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一)正确决策 1、中共八大(1956)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①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③它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含义(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了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化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班级: 组名: 姓名: 设计者 王保平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识目标: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内容,苏联成立的时间,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2、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温故知新】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俄国十月革命》,请你思考: 1.二月革命建立的政权有哪两个? 2. 彼得格勒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建立的政权? 3. 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经济被严重破坏,1920年的工业总产值只等于战前的30%,钢产量只相当于战前的4.6%,生铁只有战前的3%左右。67%的铁路毁于战火。人民生活必需品如面包、衣服和肥皂这样起码的物品都十分匮乏。很多人经常挨饿。俄国的领导人怎么做?我们来学习本课 : 【课内学习】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书7页1-3段)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成立 1、成立时间: 九年级历史 导学案

2、全称: 3、旗帜: 4、最初的四个: 扩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列宁逝世:时间: 2、苏联在 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 。 3、1937年,苏联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4、1936 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 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5、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教师讲解)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三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起止时间:1957-1976年 阶段划分: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 特点:曲折复杂、动荡迭起 1、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我国外交地位的发展趋势如何?从中你得到什么深刻的认识? 发展趋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认识: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成立,改变了社会性质,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异同。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都是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的恶果;都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前者是生产关系方面,后者是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与农业合作化运动:都是公有制,都是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农业合作化运动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化公有化程度更高,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二十年间,我国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哪些失误? 成就: 政治: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 经济:十年建设的成就 国防、科技: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外交: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改善 失误:(1)1958年“总路线”埋下隐患 (2)“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十年“文化大革命” 4、中国在二十年探索期间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 中共八大 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 的探索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两弹一星 重返联合国 十年内乱

①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②“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 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 ④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 ⑤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求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⑥采用正确、灵活的外交方针。 5、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失误? 国内:对国情认识不足; 探索中缺乏经验; 急于求成; “左”倾错误泛滥。 国际:美国的敌视;中苏关系的恶化 6、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总结与评价 (1)1956—1966:两头好,中间差。 其整体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主流是前进的,工作的失误尚局限于局部,集中在1958—1960年。 (2)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主要特征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错误始终占统治地位。 7、你如何认识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过程。 ⑵实事求是,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建设事业发展。 ⑶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中共敢于正视并改正自身错误。 8、单元感悟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应该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必须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实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首要任务; 3、时间;4领导人;5、主要内容;6、作用。 (二)政治上: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建立时间; 2、当时加盟的共和国; 3、扩大。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要措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工业化:(1)主要措施(2)工业化的实现(3)作用。 2、农业化:主要措施 3、颁布宪法:(1)时间(2)内容(3)作用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2、主要作用 3、严重弊端 合作探究: 材料一:列宁领导俄国人民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之后又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他把这个探索比作“攀登一座还没有探测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 材料二: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1)“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指的是什么?这一实践体现了列宁的什么精神?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果是什么?有何作用? (3)他为什么把这个探索比作“攀登一座没有还没有探测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4)“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是指什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检测) 班级姓名审批人日期 一.选择题部分:(20分) 1、俄国国内革命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A、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B、镇压国内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 C、从战时共义政策向社义过渡 D、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2、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义政策 B、建立社义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建立集体农庄 4、小明同学整理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下列不能入选的是() A、领导十月革命 B、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制定苏联新宪法 5、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领导苏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颁布新宪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6、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恢复苏俄国民经济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基础 D、标志着苏联成立 7、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成立的标志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新宪法的颁布D联共的召开 8、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许多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的是() A、农、轻、重的比重要协调发展 B、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C、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D、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9、同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是() A、用剥削农民的办法来积累资金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优先发展轻工业,改善人民生活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0、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曾一度以苏联(俄)为榜样,关于我国向苏联学习的历史 事件,与历史不符的是() A、1936年苏联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苏联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 C、苏联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 D、1917年十月革命——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课程目标: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其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分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会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指导学生课外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法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探究法等. 教学互动设计: 导入:由提问上节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也随之改变。由此导入新课。

一、探索之路: 良好开端: 简介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结合学案材料“有可能高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需,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定地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摘自中共八大会议文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回答: (1)中共八大召开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中共八大确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进而讨论: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结论:中共八大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适合中国国情,所制定的任务是正确的. 然后思考八大以后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执行情况怎样?原因是什么?通过该问题引入下一知识点。 失误: 展示材料: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使学生认识到总路线在实践中的失误。并在此思想的影响下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展示材料: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通提高一倍,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此后钢铁产量又增至1962年9000万吨.从直观上认识“大跃进”的表现。 “大跃进”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九年级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孙香玉 学习目标: 1.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 2.了解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教材分析 重点:1、新经济政策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可以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加以说明。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预习学案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_________________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__________,允许_______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___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____”。当时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后来,苏联扩大到______个加盟共和国。 4._______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______。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________国变成强盛的_________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步伐。5.苏联在_________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______________国家”。 _____________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斯大林模式”是 课内探究学案 二、自主学习: 温故知新 在学习本课前,请大家先复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请思考: 1.二月革命建立的政权有哪两个? 2. 彼得格勒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指挥部、建立的政权? 3. 十月革命的意义? 根据学习目标,通读课文归纳出知识点并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一)、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二)、新经济政策: (1)时间:-----------实施者:----------------------- (2)内容:-------------------------------------------------------------------------------- (3)结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尊敬的各们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解读的内容是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下面就我这一课,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大约10 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走了一条艰难的社会主义探索之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我认为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谓“承前”,是指八大召开在三大改造之后,而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八大提出的“一个原则、两个转变”,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而第二单元的题目正好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见本课在这一单元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背景及八大召开的意义;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整理归纳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左”的错误的表现及其特征,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和不易,认识或体悟“国家的经济建设要结合具体国情,重视客观经济规律”。 ㈢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二、学法和教法设计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色彩较浓,而且许多知识学生也很陌生,不易理解,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就非常重要。因此我尽可能多的举一些例子,以谜语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图片展示法。视频播放法,等我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其参与交流与合作的方式,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1. 回顾上节课知识,引入本节内容。由“三大改造”的内容,“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进行知识的前后联系,并引出本课内容。 2.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1)中共八大的召开,掌握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时间、内容、讨论正确与否。 (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对教材中小字的阅读来理解概念,教师也进行适时的讲授,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在补充知识的同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通过视频播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整个课堂设计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能够举出课本上的例子。(5)引导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 (6)成就:引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 (7)模范人物:不仅仅要求学生知道这些模范人物的名称和事迹,还要引导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