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复习教学案

古诗词复习教学案
古诗词复习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古诗词阅读专项复习

【方法指导】

一、诗词赏析解题指导:

1.体味诗词的遣词,应从诗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词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二、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1.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2.选材方面的反衬。

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3.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4.结构方面的对比。

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5.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三、悟感情

一首诗歌,从遣词造句到营造画面,从选择物象到融情于景,无不深深打上作者的情感烙印,所以在品读诗歌时要结合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所列古诗文常见感情,希望同学们注意体会:

(1)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欢快、风趣、平淡。(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3)不同诗歌类别的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

风光;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夏日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中表现了农村儿童天真情趣的诗句是

2.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农村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3.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

3.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和对田园生活得憧憬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赏析: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中哪两句犹如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施浓彩于图中,有令读者目迷神夺的魅力。

2.诗的一二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描述第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2.衬托,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画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3.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赏析: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的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作者对词中农家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赏析: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

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2.这首诗后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咏雪或者咏梅的诗句。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2.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3.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赏析: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1.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无声、弄春柔、不鸣

2.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赏析:这首诗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呢?“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山林呢?连一声鸟叫都没有,那山林深处究竟有多幽静就可想而知了,何况还特意在“幽”前边着了一个“更”字呢?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令人读来身生战栗,心生恐慌。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早行”?

2.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1.露侵、晓、星斗阑干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赏析: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感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

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的 了解设题特点。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重点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复习过程 一、导入 诗词曲的赏析,今年已成为中考题型之一。它是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类试题的做法,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那么中考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有哪些呢? 二、分析考点 【例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例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问)结合对具体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考查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例3】(05年广州课改区)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 考点归纳 1、诗词曲的思想内容、情感倾向; 2、诗词曲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3、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语言品味。 三、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4】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漫步诗林 高埗镇中心小学李淦成 设计理念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 2.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突出“方法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复习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升能力,增加积累。 教学目标: 1.复习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创作诗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古诗文,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古诗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紧扣主题 导语: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思想,陶冶性情。今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板书:漫步诗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点明课题,直接进入学习,明确学习的内容。】 二、画中藏诗,诗中显画 1、画中藏诗 导语:下面进行闯关游戏,共有五关。本次比赛的规则是:根据最后成绩高低分别设立“状元组”、“榜眼组”、“探花组”。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进入第一关“画中藏诗,诗中显画”。要求:每组派一个学生作答,教师解说画面描绘内容,说出是哪首诗的内容并背出来,答对加10分,答错本关不扣分。(分成A、B、C、D四组让学生随机抽签,抽完出示相应的画面。)导语:首先,我们进行“画中藏诗”。 A、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明月。 B、作者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作者认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教案(优选.)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名句的赏析 【教学目标】 1.探讨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2.熟悉常考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句赏析是热点考题,名句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因此,对名句赏析的考查是很重要的。 二、近几年中考题: (一)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3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2分)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给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1分,共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2分) 1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两题。(5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中考古诗文复习教案

中考古诗文名句积累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熟悉古诗文名句默写中考题型,了解中考评分标准。 2、认识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在古诗文默写中存在的问题。 3、促进复习:激励学生在课后有计划、有技巧地展开自我复习。 教学重点:了解中考题型,了解中考评分标准。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掌握记忆的技巧,对所积累的古诗文加以灵活运用和归类记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古代诗坛,群星灿烂,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考里,古诗词背诵默写是一个重要考点。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古诗文的学习要做到:能诵读古代诗文,准确背诵,默写一定数量的名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随机背诵十首古诗 二、中考风向标 中考考查名句积累的形式主要是默写,题型有如下几种:(1)直接型默写。(2)理解型默写。 三、分析题型,注意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一)直接型默写。(续写型,要求根据上句写下句或根据下句写上句;整首诗的默写)特点:此题难度不大,只需把诗文记熟(特别是宋词与文言文中出现的结构不对称的句子),不写错别字,不添不漏不换位就能得分。 应试技巧:熟背写对,细辨差别,书写工整。 (二)理解型默写。(提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考生根据提示进行默写) 特点:有条件限制,有目的导向,要求大家不仅要熟背课文,还要理解诗句含义。 应试技巧:审清题意,弄清要求,正确默写。 感悟: 1、博览强记是古诗词掌握的最佳途径。 2、理解记忆是古诗词运用的最好方式。 四、古诗词知识竞赛 一、能力加速度 比赛规则: 1.起始分数均为60分。 2.比赛采取必答的方式,每个人将答案写下,五分钟后同桌互对,答对一题得2分 3.若有提醒、偷看或喧哗,每人每次扣十分。 4.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 1、待到重阳日,——————。(孟浩然·唐《过故人庄》) 2、—————,禅房花木深。(常建·唐《题破山寺后禅院》)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唐《夜雨寄北》)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诗歌语言,揣摩诗歌中的词语,体会诗歌炼字炼词的妙处,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人、事、物、景的特点,扩写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阐明诗歌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即体会诗歌主旨,明白作者情感、态度等。 教学难点:诗词的写作技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多数同学能背会写,甚至有人在作文中还会引用,一些千古名句更是信手拈来。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赏析指导 (一)品字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问:“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

“风正”,。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二)说画面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问:这首诗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从沉潜诵读熟背于心、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读诗要抓诗眼、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探究了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背景诗眼意象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

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

(完整版)六年级古诗词总复习教学设计--定稿(1)

六年级古诗词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组织形式: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体现学生为主体. 课前准备: 1、教师将小学阶段的重点古诗进行了整合归类,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整理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思,目标定向。 导入: 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 二、走进古诗 第一环节:诗句齐放 1.填颜色 师: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自然万物色彩缤纷,美不胜收。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句中有哪些颜色吧。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 填地点 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放眼望去,无论是岳阳楼还是黄鹤楼,无论是滕王阁还是蓬莱阁。哪一处,没有留下古来圣贤的名篇佳句,奇绝文笔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找找诗句中出现的地点吧。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教学难点 古诗词的积累 四、教学方法 思考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古诗音乐材料

七、教学过程 1.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同学们!刚才你们欣赏了几段优美的音乐,你发现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歌词都是古诗)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老师相信,多年的学校生活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今天, 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倘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来个古诗词知识大比拼,你们说怎么样?老师知道为了今天的竞赛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大家团结协作、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因为你们才是这课堂的主人。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小队争得荣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我们自 己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6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并朗诵出来,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看大屏幕! 2.主实践,互动感知 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A组: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说课稿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说课稿 25团中学刘艾丽 九年级的语文新课程在年前已经全部结束,年后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而在复习阶段中,古诗词的复习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这次讲课我安排了《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一块呢?其一是为了近期目标,即保证学生的中考。在近些年的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一直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而且多为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课外诗词,并且难度也越来越大,题型也越来越完善,因此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备考的一个亮点。然而,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发现古诗词鉴赏,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他们甚至连其中一些常见的说法都不甚明了,更不用说去体会和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哲理了,针对于此,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专题复习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了;其二可以说是一个长远目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积淀了几千年的诗歌文化正是千万朵奇葩异卉中最为灿烂夺目的一朵,因此,我非常的希望,通过我们教师的引导,能够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去传诵、欣赏古诗词。自豪一点说,也算是为我们的古典文化传播尽一点绵薄之力了。 下面我就先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以具体说明,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一、内容安排 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是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和《2012年新疆语文中考说明》为指导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012年新疆语文中考说明》也要求学生能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总结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古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一般一首诗设置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以考查浅易的古代诗词为主,其考查内容概括起来无非是赏“情感”、赏“技巧”、赏“妙语”三个方面,只要我们教会学生这三方面的技巧,古诗词鉴赏这块“大骨头”啃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此,下面我从学生情况方面作以简要分析。 我长期担任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于学生的接触中让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古诗词方面所能做到的仅仅是背诵与默写,而对于赏析类题目很是棘手,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地解答。因此不管是从近期目标还是长远目标而言,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复习阶段针对这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如同为学生雪中送炭。 三、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国有句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不管是什

古诗词背诵积累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古诗词背诵积累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古诗词背诵积累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根据中考题型系统检测古诗词背诵积累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内容和竞赛规则: 内容:第一回合——试试你的观察力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记忆力 第三回合——测测你的理解力 第四回合——检验你的应辨力 竞赛总规则: 第一:123小组为红队;456小组为蓝队。红队与蓝队进行pk。 第二:pk时遵守课堂纪律,纪律分占总成绩的xxxx。 第三:学习知识第一、比赛结果第二。 比赛的口号:团结、尊重、信任、守纪 三比赛内容: 第一回合——试试你的观察力 比赛规则: a必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一次,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 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b抢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后本队没有补充机

会,对方队员可补充,补充正确+ 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内容: 必答题: a组: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入胡天。 ②秋风箫瑟,洪波踊起。 ③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 ④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⑤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组: ①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 ②路转山回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③征篷出汉塞,归雁洛阳边。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 ⑤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抢答题: ①溯游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②剪不断,是离愁,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④安得广夏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夜来南风起,五月人倍忙。田家少闲月,小麦覆

陇黄。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记忆力 (一)补充上、下句: 比赛规则: a必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一次,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 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b抢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后本队没有补充机会,对方队员可补充,补充正确+ 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必答题: a组: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 b组: ①飞来山上千寻塔, ②,忽复乘舟梦日边。 ③怀旧空吟闻笛赋, ④,拄杖无时夜叩门。 ⑤何当共剪西窗烛, 抢答题: 第 3 页共8 页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人物分析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了解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一: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知识储备 1、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四.了解人物鉴赏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3)请简要分析诗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壮志未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的形象陆游 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柳宗元 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形象陈子昂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王维 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岳飞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学生答案误例分析】 (2)、【对比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归纳总结】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课堂演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答案展示】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课堂讨论交流】本诗主旨是什么? 【归纳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四看 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时代; 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四看关键语言——明主旨。 【强化训练】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苏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本文所述皆以苏教版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一、赏“情”。“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苏教版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如何来确定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

古诗文默写复习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专题:古诗文过关复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考古诗文默写的出题方式,并能积极主动的去熟 记七年级上册的古诗文默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 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去熟记七年级上册的古诗文默写。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等。 五、设计思路:好处见反思。 (一)课前预习: 1.简单向同学们阐述中考默写题的出题方式。 2.给每个小组平均分配2~3道古诗词和文言文(其中文言文和现代文指定出老师挑的句子,题型不限)。 3.每位同学根据老师分配给自己小组的篇目各出5道题目抄在自己制作的卡片上。 4.题源指导:创新练习、试卷、老师发的其他相关资料和网络。 5.规定5道题的总分是8分。 (二)预习检测:见自学导航一 1.在对学中,让对子尝试答题,测试难易程度。 2.在群学中,互相指出组员各自的不足及优点,并摘取好的题目,去除不够好的题 目,为游学做准备。 (三)课堂检测:见自学导航二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留下了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传承,而古诗文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检测一下,看看你继承了多少! (二)学习目标 1.我能了解文言、诗歌的出题方式。 2.我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掌握其中的千古名句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宜春有一家大型超市准备招聘大量店长,你们就是前往应聘的求职者。为了挑选出优秀的店长,超市老总精心准备了一次“古诗词试卖会”,让你们既当店长又当顾客。 (三)自学导航一 清点自家超市商品,准备开张。 组内对学2分钟,群学3分钟。 方法提示:1.在对学中检验商品质量(注意易错的字词),对子每答对一空给1分。2.在群学里精选商品,丰富自家超市。 在经过一番筛选后,我相信你们一定把那些残次品、劣质品、品相和包装不好的商品给下架了。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试运行(开张)。 (四)自学导航二 ◆开张大吉,开始逛超市。 班级游学(每组3分钟)。 ◆方法提示:1.在互相出题的过程中,注意记录客人出现的错别字词句。2.客人每答 对一空给1分。3.出题人随机抽查背诵(时间充裕的情况下)。 在这次试运行中,我相信你们肯定收获良多。下面就请你们花3分钟的时间总结一下,形成报告,为自己拉分加油! (五)自学导航三 报告会及花落谁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 3.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诗作收入《丁卯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晚唐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等多方面的才能,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3卷等.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激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二、朗读指导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15-06-12T13:33:33.4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6期供稿作者:黄英腾[导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英腾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直镇中535032 摘要:本文从沉潜诵读熟背于心、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读诗要抓诗眼、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探究了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背景诗眼意象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学生即使能将其背得滚瓜烂熟、琅琅上口,也未必能理解其精髓。如果知其诗眼是“欲济”而“欲济”就是想做官时,便会豁然开朗。因此,如果我们悟得诗眼一处,其他妙处往往也就如画龙点睛一般,境界全出,也会有“百川春水自东流”的感觉。 四、研究意象,把握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音乐曲调形象等。例如: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鸟象征自由……同时要善于把握最能体现作者核心思想的意象。一首诗往往有许多意象,但是从表达感情的角度说还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注意在把握诗歌基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剖析主要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叠用九个意象,每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把它们勾连起来便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进而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一个成熟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 五、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于采用写作手法赏诗时,要教会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鉴赏。 1.修辞手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常用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鉴赏诗歌时,让学生通过分析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的情感。如《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了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 2.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了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3.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1)直抒式,直抒胸臆。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2)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等。(3)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春望》、《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4)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静心探究,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复习教案

古诗词复习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积累运用,掌握知识。“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突出“方法与能力”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复习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升能力,增加积累。 教学目标: 1、复习古诗。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和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读古诗文,并学会灵活运用古诗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的文化源渊流长,古诗是其中的一座大观园,那一首首古诗就是花园里奇丽的小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大观园。 1、先说说你熟悉的诗人有哪些? 2、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王维、陆游、王昌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说是自成一派。于是,人们便送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美称。 3、同学们知道这些称号分别是指哪个诗人吗? 诗仙白居易《赠汪伦》 诗圣王维《春夜喜雨》 诗佛李白《忆江南》 诗魔杜甫《游子吟》 诗囚孟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知识补充。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他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后来人们就称李白为“诗仙”。 诗圣——唐代诗人杜甫他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代的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 诗魔——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写诗非常刻苦,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诗囚——孟郊:孟郊把诗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成为诗的囚徒一般。 诗佛——王维:王维一生信仰佛教,而且在他的诗歌中也透露出浓浓的佛教意味。 二、回顾交流,熟记诗词 1、其实 ,我国各个朝代都有许多著名的诗人、词人 ,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同学们都记住了哪些呢?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组里背背吧。 2、小组交流、背诵。(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你们能给这些诗词分分类吗?(指导学生给古诗词归类) 4、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给古诗词分成几类。 (有表达思乡之情的、有表现爱国热情的、有表现母爱的、有描写一年四季的……) 5、我会背。 各小组成员轮流背诗词,比一比,哪个小组积累的多、背的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