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高中生物(新教材)《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学习目标] 1.写出测交实验过程,能设计实验验证分离定律。2.体会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掌握分离定律。3.说出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小桶、彩球含义及抓取、统计要求。 知识点一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01测交实验,即F1与□02隐性纯合子杂交。 2.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 孟德尔根据假说,推出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应为□071∶1。 3.实验验证 进行测交实验,统计后代性状比例。 4.实验结论:测交后代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081∶1,符合预期的设想,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问题探究为什么用测交法可以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测交即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分析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即可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从而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 [例1]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F1×隐性类型→可检测F1遗传因子组成 B.通过测交实验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根据孟德尔假说,推测测交结果为高茎∶矮茎=1∶1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解题分析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应为隐性纯合子。 答案 D [例2]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 ①性状的显、隐性②产生配子的比例③遗传因子组成④产生配子的数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③④ 解题分析测交实验是已知显隐性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不能用来推测显、隐性,①错误;根据测交子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但不能推测产生配子的数量,②正确,④错误;测交可用来推测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③正确。 答案 C 知识点二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的内容 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01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②在形成配子时,□02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03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的时间:有性生殖形成□04配子时。 (3)适用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超自然现象

超自然现象 不明飞行物 超自然现象可以理解为超越自然科学的常规可知性范围的象。或者说,超越了当代自然科学 知识的极限而被认为不可能产生或无法解释的现象。超自然通常指超自然力量或者超自然现 象,即在自然界无法见到同时无法用通常手段证实的力量或现象。一旦超自然能够被证实, 则它就不再是超自然了。超自然超出科学的范畴,因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可证实的测量 以及通过同行评审(请参见科学方法)。超自然一般同宗教信仰和形而上学紧密联系,有时 跟超常现象一词同义。 目录[隐藏] 超自然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超自然现象的范例 心理学家解释超自然现象 世界各地的超自然现象集合

图书信息 超自然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超自然现象的范例 心理学家解释超自然现象 世界各地的超自然现象集合 图书信息 [] 超常现象是英文「anomalous phenomenon」的翻译,是指与科学和常识相互矛盾的现象。因为超常现象无法用已存在的逻辑架构、或普遍被接受的现实知识来解释。 [1] 这些真实性并未确定的现象,通常不被主流的科学家所承认。这些「难以再现」 的超常现象被认为是伪科学,有一部分是因为科学是需要能重现、重制的现象来证实 的。 这些包含拥有特异功能的人类(预知、透视、意念显影),以及在偶然的情况下 发生,但无法以常理来说明的事件,例如:图坦卡门的诅咒、灵异照片等突然失踪飞碟事件等等。 也有其他的类似现象被认定为确有其事,却无法立即解释。例如,许多人皆曾看 过不明飞行物(UFO);但彼此对不明飞行物的解释却有很大差异。通古斯大爆炸是一种明显且无法否认的超常现象,但是关于爆炸的原因,却从彗星到超空间撕裂(cross-dimensional rips)的解释都有。

基因分离定律 教案

基因的分离规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理解基因型、表现型及环境的关系; 3.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 4.了解显性的相对性; 5.了解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外,着重在提高学科科学素质方面进行下列两点教育: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实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假说──实验验证──理论; 2.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决办法] (1)着重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因为这是分离规律包涵的基本概念。 (2)在分离现象的解释、测交的讲授中强调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两种配子。 (3)应用分离规律做遗传习题。 (4)说明不完全显性遗传F2表现型之比为1:2:1,更证明分离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离规律的实质。 (2)应用分离规律解释遗传问题。 [解决办法]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 (3)应用遗传规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人的高矮遗传。 [解决办法] 相对性状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杂交方法用挂图说明去雄与授粉。 人的高矮遗传说明是多基因的遗传。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法讲述、谈话、练习。

中国近700年灵异事件一览表

中国近700年灵异事件一览表 1324年;福建记录活最长寿的人陈俊,生于881年死于1324年,享年443岁 1626年;北京城被不明原因的大爆炸夷为平地,死伤不计其数,数百年来一直没解开谜团 1782年;河北省南皮县一船夫被2个不明男子背上天飞行,醒来出现在70里外的地方。类似黄延秋案例 1872年,清朝年间,广西发生僵尸袭人事件,死伤村民20多人 1907年;一个外国人在准格尔考察发现了野人,随后俄国派出砖家来华考察 1910年,英国探险家到中缅丛林探险,见一位老僧盘坐的身体慢慢升空,在丛林上空飘一圈,才慢慢地落到地上。 1921年;北京西城发现8具3米高的史前人类骨骼, 1933年;一艘法国考察船在南海发现一座从没见过的小岛,半月后消失。3个月后在50公里外再次发现 1934年;营口在暴雨之后,村民发现了芦苇塘里龙的尸体,它的头上还长有两只带杈的角1936年;江苏射阳发现巨蛇,信子有2米长,昂起头比电线杆子还高,头比大水缸还粗 1937年,演空和尚阻止信徒喧哗怕惊动了三霄娘娘,信徒不听,洞里突然窜出巨大火焰爆炸,当场挂了72个人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川军团二千余人在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地区全部失踪 1938年;青海发现数百个石蝶,经过检测,它已有12000年的历史,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杜力巴石蝶 1944年;松花江坠龙,相貌居然和公认的龙一模一样,数百人围观。半夜就被人秘密的运走了 1944年;辽宁省境内上午11点钟天空突然变黑,伸手不见五指。持续时间一个多小时,原因未查明 1945年4月,2000吨的日本“神户丸”号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沉入鄱阳湖湖底,船上200多人无一生还 1949年;朱秀华借尸还魂,大半中国人都知道,此事曾经甚至惊动了蒋委员长。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 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 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 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 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1.生命观念——通过假说—演绎的过程分析,形 成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科学观念。 水平二 2.科学探究——通过分析测交的原理,理解测交 的作用,并能阐明孟德尔利用测交实验验证其对 分离现象解释的过程。 水平一 3.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一对遗传因子的杂交 实验,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分析一对遗传因 子杂交实验中是如何落实假说—演绎的基本步 骤的。 水平二 4.社会责任——能够利用孟德尔分离定律,已知 亲本遗传因子组成求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 表现类型及比例;并能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 例推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水平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自主梳理——————————————— (1)为什么测交可以用来测定待测个体所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提示测交是指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而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隐性配子,所以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就取决于待测亲本所能产生的显隐性配子的种类及比例。(2)如何根据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确定待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显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

隐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隐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则待测亲本为杂合子。 [典例1]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让F1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通过该测交实验不能了解到( ) A.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F1产生配子的比例 解析通过测交实验可以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验证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A错误。 答案 A [对点练1] 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解析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属于测交,A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出现白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Aa与aa杂交,后代为aa的概率为1/2,D错误。 答案 D 联想质疑 ★与隐性纯合个体交配即可测定基因型 【归纳总结】测交的作用

中国700年来的灵异事件

中国700年来的灵异事件 以下是中国700年来发生的所有重大灵异事件纪实。 云南:高黎贡山原始森林有个“迷人胡”,人在岸边大声讲话就会下雨,声音越大,雨下得越大。 1324年,福建记录活最长寿的人陈俊,生于881年死于1324年,享年443岁。 1626年,北京城被不明原因的大爆炸夷为平地,死伤不计其数,数百年来一直没解开谜团。 1782年,河北省南皮县一船夫被2个不明男子背上天飞行,醒来出现在70里外的地方。类似黄延秋案例。 1872年,清朝年间,广西发生僵尸袭人事件,死伤村民20多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清朝年间,广西发生僵尸袭人事件 1907年,一个外国人在准格尔考察发现了野人,随后俄国派出砖家来华考察。 1910年,英国探险家到中缅丛林探险,见一位老僧盘坐的身体慢慢升空,在丛林上空飘一圈,才慢慢地落到地上。

1921年,北京西城发现8具3米高的史前人类骨骼。 1933年,一艘法国考察船在南海发现一座从没见过的小岛,半月后消失。3个月后在50公里外再次发现。 1934年,营口在暴雨之后,村民发现了芦苇塘里龙的尸体,它的头上还长有两只带杈的角。 1936年,江苏射阳发现巨蛇,信子有2米长,昂起头比电线杆子还高,头比大水缸还粗。 1937年,演空和尚阻止信徒喧哗怕惊动了三霄娘娘,信徒不听,洞里突然窜出巨大火焰爆炸,当场挂了72个人。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川军团二千余人在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地区全部失踪。 1938年,青海发现数百个石蝶,经过检测,它已有12000年的历史,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杜力巴石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松花江坠龙 1944年,松花江坠龙,相貌居然和公认的龙一模一样,数百人围观。半夜就被人秘密的运走了。 1944年,辽宁省境内上午11点钟天空突然变黑,伸手不见五指。持续时间一个多小时,原因未查明。 1945年4月,2000吨的日本“神户丸”号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沉入鄱阳湖湖底,船上200多人无一生还。 1949年,朱秀华借尸还魂,大半中国人都知道,此事曾经甚至惊动了蒋委员长。 1950年,四川黑竹沟里面消失了很多人,包括国民党军队和许多科考勘察队,很多人都是凭空消失的。

最经典总结-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概念

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与相关概念(5年4考) 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一般都为纯合子。 (2)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提出问题 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F1表现一致,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的问题。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过程 ①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②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③实验遗传图解如下: ④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 (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5.分离定律——得出结论 (1)研究对象: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2)时间:形成配子时。 (3)行为: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4)结果: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观察下列图示,请思考: (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①~④中哪一幅?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发生时间及细胞学基础是什么? (2)图示基因分离过程适用范围如何? 提示(1)③可揭示分离定律实质,其内涵是: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

人教版必修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教案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 (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2)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3)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实验过程 (1)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 3.实验结果与结论 彩球组合中,DD∶Dd∶dd比值接近1∶2∶1,彩球组合类型代表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桶内的彩球模拟的是F1产生的两种配子() (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总数一定要相等() 答案(1)√(2)× 据“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装置图,分析问题:

1.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彩球必须相等,这是为什么? 提示杂种F1(Dd)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 2.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1)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2)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3)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 (4)重复多次。 3.有两位同学各抓取4次,结果分别是DD∶Dd=2∶2和DD∶Dd∶dd=2∶1∶1,这是不是说实验设计有问题? 提示不是。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该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有哪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有哪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 第六感 “超越生死”的经历 明飞行物 许多人都曾在天空中发现过不明飞行物,从飞行器到类似流星物体,毫无疑问这种“外星体”是存在的。不管这些物体是否来自外星,但是这些飞行物若是真的历经那么长的距离穿越宇宙最终到达 地球的话,这似乎是不大可能的。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大多数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仍有一些天外不明飞行物的事实未得到合 理的科学解释。 似曾相识 “Déjàvu”是法语单词,意思是似曾相识的错觉。人们有时对于眼前的景象非常熟悉,似乎已经发生过,但你却清楚这是第一次面 对此情此景。比如,一名身处异乡的女子走进一幢建筑物,她也许 会突然感觉到自己以前到达过此地或者有一种非常熟悉的场景,但 事实是她以前未曾来过。有些科学家解释这种错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是一种先知先觉。虽然我们可以用人类心理学,例如直觉,对 此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是这种现象的本质和缘由仍然是一个谜。 人类灵魂 美国广播公司曾播放过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该剧片出示了古往今来民间都流传着人类灵魂存在的事实。同时有报道称,许多 人遇见过一些陌生人的阴影和死去亲人的灵魂。灵魂是否存在仍未 有确切的证据证实,但是连续有亲历者称自己看到过、拍摄到甚至

与幽灵交流过。相关的研究人员希望终有一天能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离奇失踪 人们会因为许多原因而突然消失,事由大多缘于人们或者逃亡、或者死于意外交通事故、或者遭绑架杀害,但是这些失踪的人最终 还是被找到。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奇失踪。一直以来有大量事实 显示许多人毫无踪迹就消失了,比如美国工会失踪的会长吉米·霍 法(JimmyHoffa),由于缺乏相关的证据和线索,就连警方和法庭科 学也无法调查这些离奇案件。 直觉 野人 超自然现象 神奇的尼亚加拉瀑布 神秘莫测的间歇泉 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间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喷发之后,随 着一阵震人心魄的巨大响声,高温水汽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 直径2米以上、高达20米左右的水柱,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冲蓝天。它的喷发周期是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才再次喷发。间歇泉即是因它喷喷停停、停停喷喷而得名。除了中国的间歇泉外,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还有一眼 举世闻名的间歇泉—“盖策”泉。这个泉在间歇时是一个直径20米、被热水灌得满满的圆池,热水缓缓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滚暴怒,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随之有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 色的天幕上飘洒着滚热的细雨,这条水柱最高竟可达70米! 令人望而却步的昆仑山“地狱之门”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因没

僵尸袭人!中国十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超自然现象

僵尸袭人!中国十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超自然现象在中国,几乎每一年都会发生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超自然现象,它们或者让你感到好奇,或者让你感到惊恐。现在为你介绍中国十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超自然现象,而且这些超自然现象至今为止都还是未解之谜。 在中国古代,僵尸袭人时有发生。在1872年的时候,还是清朝年间。在广西发生了一起僵尸袭人事件,事故发生得非常突然,没有人知道这些僵尸为何而会突然集体袭击人,到最后导致了村民死伤二十多人。 1910年,在中国和缅甸的交界处一个丛林中,有一位在丛林中探险的英国探险家,偶然机会看到了一位老僧盘坐在丛林中,突然就在他眼前慢慢升空,而后在丛林上空飘来飘去,随后很从容地落到地上,而当他试图靠近的时候,却发现老僧失去了踪影。 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川军团的两千余人在南京东南

部的青龙山地区突然失踪,随后进行了地毯式搜寻,依然找不到任何的踪影。这样一个人数众多的军团,就这样一夜之间全部失踪。 1945年4月,在鄱阳湖再次发生神秘失踪事件。只不过这一次 失踪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的一艘船。2000吨的日本“神户丸” 号在经过鄱阳湖的时候,毫无预兆地沉入鄱阳湖湖底,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搜救人员再找到湖底的船时发现,船上200多人无一生还。 1949年朱秀华借尸还魂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几乎大半 个中国的人都知道了这件匪夷所思的事。随后相关人员对其进行了仔细研究考察,却依然无法知晓,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黄河一带经常会发生超自然现象,除了黄河底下找到透明水棺外,在1965年的时候,黄河沿岸的居民还在河水中发现了一只比卡车还 要大的王八,而且当人们想要靠近它的时候,河水就会涨起来。它的周围还有很多小鳖,像是在保护着它。1 在中国,穿越事件也时有发生。在1965年的时候,敦煌发现1988生产的十多只南孚电池,虽然外壳已生锈,但商标确清晰可见。这个

高中生物 第1章第1节 第2课时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测控导航表 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抓取时,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表示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在孟德尔的实验中,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 C ) A.环境条件的影响 B.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遗传因子 C.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D.F1产生配子的数量 解析:测交实验中,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隐性遗传因子,不会掩盖F1配子中的遗传因子,因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代表了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该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 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交和反交 实验 D.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解析: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可以彼此分离”;孟德尔时代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孟德尔在提出假说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证明F1可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证明分离定律的正确性。 4.牛的毛色遗传黑色对棕色是显性,要确定一头黑母牛是否为纯合子,选用和它交配的牛最好是( B ) A.纯种黑公牛 B.棕色公牛 C.杂种黑公牛 D.杂色花公牛 解析:由于牛的毛色遗传黑色对棕色是显性,所以黑母牛可能是显性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要鉴定该头黑母牛是否为纯合子,最好选用隐性纯合子与之测交,所以只能是纯种棕色公牛。如果后代都为黑色牛,说明要鉴定的黑母牛很可能是纯合体;如果后代中出现了棕色牛,说明要鉴定的黑母牛肯定是杂合体。

高一生物基因分离定律习题

基因的分离定律 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不用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盂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是纯合子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2.孟德尔做了如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所结豆荚细胞的基因型由植株甲与植株乙决定 B.所结豆荚细胞的基因型与植株甲相同,属于细胞质遗传 C.豆荚中的每一粒种子的种皮是亲代的,胚是F1的 D、豆荚中的种子萌发后的植株表现型都与植株甲相同 3.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基因型,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A、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B.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为高茎,则甲为纯合子 C.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D.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中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4.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①紫花x紫花→紫花②紫花x紫花→301紫花+101白花③紫花x白花→紫花④紫花x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5.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型会导致生物死亡。下面是对某种鼠的黄毛和非黄毛这对性状的观察结果:①黄毛鼠之间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之比为2:1②凡是黄毛与非黄毛个体间交配,后代中黄毛与非黄毛的比例为1:1③非黄毛个体间交配产生的后代总是非黄毛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隐性性状是黄毛B.①的后代致死率为33%C.②过程相当于测交D.③的后代致死率为50%6.关于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F l x隐性类型→测F1基因型B.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C.通过测定F l的基因组成来验证对基因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D、测F1的基因型是根据F1x隐性类型→所得后代表现型反向推知的 7.下列有关推理不正确的是 A.隐性性状的个体是纯合体B.隐性个体的显性亲本必为杂合体 C.显性个体的基因型难以独立确定D.后代全为显性,则双亲必为显性纯合体 8.根据下图实验:若再让F1代黑斑蛇之间自交,在F2代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两种表现型同时出现,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C.F2代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D.黄斑是隐性性状 9.人类多指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一种常见畸形。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双亲一方的基因型为AA,那么子女均患多指 B.双亲一方只要含有A,其后代都有可能出现多指 C.双亲均为Aa,那么子女就患多指 D.双亲均为Aa,那么子女患多指的可能性为3/4 10.已知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在人数中的概率为1/200。现有一表现型正常的女人,其双亲表现型均正常,但其弟弟是白化病患者,该女人和一个没有亲缘关系的男人结婚。试问,生一个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说课稿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六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第五章《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节知识的延续,又是学生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本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生物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我将本块重点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目标 (1)知道杂交的含义及杂交的基本方法。(2)会写遗传学的各种基本符号。(3)能够辨别相对性状、纯合体、杂合体的实际例子。(4)能够理解并表达等位基因的含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以及测交的概念与意义。(5)理解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的解释,理解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①有关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表现型②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③测交实验及分析,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教学的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说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人本主义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交流活动,所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 1、知识掌握上,本课题知识和第五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关系密切,但时间已过去两个月,且那部分知识本

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 目标导航 1. 通过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主要特征和杂交技术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学会依据研究目的使用合适的实验材料。2.结合教材图文,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并能画出遗传图解。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杂交实验的材料——豌豆 (1)选材原因: ①传粉方式: a.严格的自花授粉、闭花授粉; b.花冠的形状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 ②成熟变化:豆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 ③性状差异: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2)相关概念: ①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如豌豆的花色、种子的形状等。 ②相对性状:每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豌豆的紫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2.单因子杂交实验 (1)P:紫花×白花。 (2)F1的分析: ①F1:全部是紫花。 ②判断显隐性:紫花是显性性状,白花是隐性性状。 (3)F2的性状及比例: F2:紫花∶白花=3∶1。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所作的假设 (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称为基因)控制的。 (2)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 (3)每个配子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4)F1的体细胞内有两个不同的基因,但各自独立、互不混杂。 (5)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单因子杂交实验的分析 (1)写出亲本的基因型: P:紫花CC×cc白花。 (2)F1的分析: ①F1的基因型:Cc,表现型:紫花。 ②F1的雌配子:C和c,雄配子:C和c。 (3)用棋盘法推出F2的结果: 3.相关概念 (1)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 (2)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3)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4)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 (5)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判断正误: (1)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 (2)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 (3)配子中的基因是成单存在的。( ) (4)具有隐性基因的个体都表现为隐性性状。( ) (5)同一棵豌豆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 (6)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 ) 答案(1)√(2)√(3)√(4)×(5)×(6)√ 一、豌豆杂交实验的操作 1.豌豆的人工异花传粉操作步骤

中国真龙尸体事件曝光,世界果然有龙的存在

中国真龙尸体事件曝光,世界果然有龙的存在 近日有网友爆料深圳市“强台风”登陆后拍摄到的一组图片,图片中出现疑似“龙”形生物。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震惊。那么这组图中出现的生物到底是不是龙?这种生物又是否真实存在呢? 超自然现象:可以理解为超越现代自然科学常规和可知性范围的一种极端现象。或者说,超越了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极限而被认为不可能产生或无法解释的现象。台风过后拍到的龙 超自然通常指超自然力量或者超自然现象,即在自然界无法见到同时无法用通常手段证实的力量或现象。一旦超自然能够被证实,则它就不再是超自然了。 真实版的“飞龙在天”您见过吗?“神龙”造访2010年9月1日晚21点左右,不少西安市民目击到,夜空中有按某种规律运动的发光透明立体“游动的蟠龙”,这一现象大约持续了一小时。据西安电视台记者统计,多个县都有民众爆料。西安电视台、江西卫视引用“专家”的解释称射灯、车灯或风筝。

2004年曾经在网上流传民众在西藏上空拍摄到的龙,形象逼真。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龙到底在中国存不存在呢,它不是虚构的东西么?中国某地曾发现龙的遗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揭秘真龙的尸体和标本中国龙被首次拍摄到 龙,作为东西方的神话里的神兽,从来都只是在文字里窥见一斑,也是我华夏名族的图腾,但网上总是能时不时的流传一些所谓的真龙图片,先不管这些是不是真的,还是看看我们这些的“老祖宗”们的真容在世人面前都是什么样子。 中国龙一直都是中国人的象征。 那么中国龙真的存在吗? 人们一定会说:“龙是我们祖先想象出来的。”因为龙有马一样的长脸,蛇一样的身躯,鸡爪一样的四肢,还有八十一片鳞。它既能在空中飞舞,又能于水中畅游,神出鬼没,变幻莫测。

第2课时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 律 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 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 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 现型有多种可能,并 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 传性状 1.生命观念——通过假说—演绎的过程分 析,形成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 科学观念。 水平二 2.科学探究——通过分析测交的原理,理 解测交的作用,并能阐明孟德尔利用测交 实验验证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过程。 水平一 3.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一对遗传因子的 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分析 一对遗传因子杂交实验中是如何落实假说 —演绎的基本步骤的。 水平二 4.社会责任——能够利用孟德尔分离定 律,已知亲本遗传因子组成求子代遗传因 子组成和性状表现类型及比例;并能根据 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推测亲本的遗传因 子组成。 水平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自主梳理——————————————— (1)为什么测交可以用来测定待测个体所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提示测交是指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而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隐性配子,所以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就取决于待测亲本所能产生的显隐性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2)如何根据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确定待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显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隐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则待测亲本为杂合子。 [典例1]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让F1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通过该测交实验不能了解到() A.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F1产生配子的比例 解析通过测交实验可以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验证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A错误。 答案 A [对点练1]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解析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属于测交,A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出现白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Aa与aa杂交,后代为aa的概率为1/2,D错误。

高中生物分离定律Ⅱ导学案

分离定律(Ⅱ) 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验证 b b 分离定律的实质 b b 显性的相对性 a a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结果与科学方法 c c 课时 要求 1.阐明测交实验的设计目的,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弄清分离定律的实质。 2.辨别显 性的相对性。 根据孟德尔提出的基因相互分离的假设,能圆满的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理论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是怎样验证他的解释呢? 孟德尔提出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的,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定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一种科学方法——“假设——推理”法。 一、分离假设的验证 1.分离假设的核心内容(即分离定律的实质)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2.分离假设的验证方法——测交法 (1)实验原理 将F1(Cc)与隐性纯合子(白花亲本cc)进行杂交。隐性亲本只产生c型一种配子,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可反映出F1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实验预期 (3)实验结果:F1×白花植株→85紫花∶81白花,接近1∶1。 (4)实验结论:测交实验的结果与预期完全相符。证明了孟德尔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设是正确的,从而肯定了

分离定律。 杂交、自交和测交在遗传中各有不同的用途,请分析以下遗传问题: 1.已知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何来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 答案用纯合的绿豆荚豌豆和纯合的黄豆荚豌豆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鉴定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答案让该高茎豌豆自交,若后代全为高茎豌豆,则该豌豆是纯合子,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豌豆是杂合子。 3.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现有一只白毛公羊,如何鉴定该白毛公羊的基因型是纯合还是杂合? 答案让该白毛公羊和多只黑毛母羊交配,子代如果出现黑毛羊,则该白毛羊的基因型为杂合,若子代全为白毛羊,则该白毛羊的基因型为纯合。 知识整合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用纯合子杂交;鉴定一个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时,动物一般用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 1.测交不能推测被测个体( ) A.基因型 B.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C.产生配子的数量 D.是否为纯合子 答案 C 解析测交实验是将未知基因型的个体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的交配方式,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数与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数一致,即测交后代中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取决于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也能因此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但是测交无法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2.牦牛的毛色中,黑色对红色为显性,为了确定一头黑色母牛是否为纯合子,应选择交配的公牛是( ) A.黑色纯合子B.黑色杂合子 C.红色纯合子D.红色杂合子 答案 C 解析选隐性类型即红色纯合子与黑色母牛交配,若后代全为黑色,则该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红色个体出现,则该个体为杂合子。 归纳总结几种交配方式的比较 含义作用

高中生物最新专题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

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 一、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 1.分离定律解题依据—六种交配组合 2.由亲代推断子代(解题依据正推) (1)若亲代中有显性纯合子(AA),则子代一定为显性性状(A_)。 (2)若亲代中有隐性纯合子(aa),则子代中一定含有隐性遗传因子(_a)。 3.由子代推断亲代(解题依据逆推法) (1)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即Aa×Aa→3A_∶1aa。 (2)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a∶1aa。

(3)若子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AA×AA 或AA×Aa 或AA×aa。 二、杂合子连续自交问题 (1)规律 亲代遗传因子组成为Tt ,连续自交n 代,F n 中杂合子的比例为多少若每一代自交后将隐性个体淘汰,F n 中杂合子的比例为多少 ①自交n 代 ???????杂合子所占比例:12n 纯合子TT +tt 所占比例:1-12n ,其中TT 和tt 各占1/2×? ?????1-12n ②当tt 被淘汰掉后,纯合子(TT)所占比例为: TT TT +Tt =1/2×? ?????1-12n 1/2×? ?????1-12n +12n =2n -12n +1 杂合子(Tt)所占比例为:Tt TT +Tt =1-2n -12n +1=22n +1 。 (2)应用 ①杂合子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纯合度 也就是提高纯合子在子代中的比例。解答此题时不要忽

略问题问的是“显性纯合子比例”,纯合子共占1-1/2n,其中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各占一半,即1/2-1/2n+1。 ②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可用曲线表示如下: 三、遗传概率的计算 1.概率计算的方法 (1)用经典公式计算 概率=(某性状或遗传因子组合数/总数)×100% (2)概率计算的原则 ①乘法原理: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几率为各个独立事件几率的乘积。也就是一件事情需要分几步进行,每一步计算出概率后相乘,即为这件事情的概率。 例如,生男孩和生女孩的概率都分别是 1/2,由于第一胎不论生男还是生女都不会影响第二胎所生孩子的性别,因此属于两个独立事件。第一胎生女孩的概率是 1/2 ,第二胎生女孩的概率也是1/2 ,那么两胎都生女孩的概率是1/4 。 ②加法原理:互斥事件中有关的事件出现的几率,等于各相关互斥事件的几率之和。 所谓互斥事件是指一个事件的出现可能有几种形式,但一个事件的发生只能是几种形式的一种,不可能把几种形式都包在一个事件中。即互斥事件的特点是,一种形式的事件

高一生物必修2 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必修2 分离定律 一、教材分析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遗传的内容是按科学的发展来安排的,即从生物学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是先掌握了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而去研究和掌握是什么导致有这样的遗传规律,体现遗传学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实验、研究、推理、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孟德尔的遗传两个基本定律,是遗传的核心与基础,而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定律中的第一个遗传定律,是学生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讲述: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方法和试验现象。接着,讲述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后来称为基因)对试验现象进行的分析,即阐明了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面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的传递规律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学生已了解“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但对遗传的知识相当贫乏,如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又加上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通过讨论,明白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另外本节概念相当多,教学中应当以概念图形式分析、概括不同的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概念的本质及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假设的验证。 2.举例说明有关的遗传学术语和显性相对性。 3.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4.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依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运用推理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能依据实验结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判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初步学会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依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依据实验结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判断,接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