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常考考点

高等教育学常考考点
高等教育学常考考点

高等教育学常考考点汇总

知识点:

1.1862 年林肯总统签署“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有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威斯康辛思想,标志着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确立。具体为:

(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人才培养)

(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科学研究)

(3)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服务社会)

2.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学,

教学内容是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3.德国的洪堡提出了两条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教

自由”、“学自由”。

4.班级授课制是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后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赫

进一步完善得以推广。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成为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5.1903 年,颁布“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

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通儒院开创了中国研究

生教育的先河。

6.美国学者马丁?罗特的量化标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比例小于15,就认为

该国家的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比例在15至 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比例大于 50,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19 世纪中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

才模式。2002 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7.211 工程:面向 21 世纪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985 工程:1998 年 5 月,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8.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培养高级政治领导人才。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

促进其社会政治延续。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

等,促进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

要阵地。

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

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基础教

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在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9.学术人才,专指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诸如哲学家、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

实用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诸如工程师、教师、医生、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等。

10.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宽广的是通才。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11.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或一门教学科目,又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或所有教学科目。

课程编制的六种形式:学科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 5 点原则:科学性、量力性、满足性、过程性、经济性。课程内容包括:课程方案(即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教材。

高校课程的结构: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常考,阅读)

我们通常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 或 manifest curriculum)、常规课程(regular 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学生们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事实上,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通过特殊过程来内化社会规范,先是在学校这个较小的社会中经过有效的培训,再到真正的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师和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态度和理念的形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隐性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即 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nm 或 implicit curriculum)的概念在课程研究中曾处在中心和显著的地位。该术语最初由杰克逊(P. Jackson)使用。杰克逊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Lifein Classroom)》(1968)中首先使用了潜在课程一词。他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观点超越了传统的对行为对象、涵盖内容、保持秩序、提高考试成绩等的关注。同时,隐性课程也提出了一些难题,包括如何知晓、证明和理解被掩盖的力量的存在。

布卢姆(B.Bloom)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并说历来的课程研究忽视了隐性课程。布卢姆认为,

隐性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平等、互助。各个学校还有各自所强调的主要品质。布卢姆指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这些社会性品质,以后走入社会所起的作用与学生形成的学习技能对以后工作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

一、隐性课程的特性

认识隐性课程的特点, 有助于我们了解课程的本质。经初步研究, 隐性课程有以下特性:

1.它普遍地存在着, 简直是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2.它是动态的、发展的;

3.学生从隐性课程中所学到的, 要比从显性课程学到的更深刻, 甚至刻骨铭心, 终生

难忘;

4.因其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 易被人误解;

5.它有突发性, 其是非曲直并无绝对客观标准, 因此有时极具争议性。

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两者关系密切,可谓难分难解, 而学校经验的成功与失败,愉悦与伤悲, 就是在两者

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进行的;

2.正式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但两者

之间也互相影响;

3.显性和隐性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某些隐性部分一旦被人充分认识,通过分析、反省, 给予重视和肯定, 会转为显性。反之, 显性的某些结果被认为不重

要或得不到重视, 也会转为隐性;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互动互补的,而非主从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使学校课程由显性

到隐性的深层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司琦,1989:350);

5.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影响可以是反面的, 也可以是正面的; 既可以妨碍正式课程

的发展, 也可以促进正式课程的发展; 既可以破坏正式课程, 也可以充补充、完善正式

课程。理想是两者处于合协状态。

12.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订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

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

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也规定了

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一般分为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和附录部分。13.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

编写教材要遵循 3 点原则: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观点与材料相一

致的原则;“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

14.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的一种活动,是

教与学的一种统一。

教学原则:开始的时候是一些单一、零散的原则,并不全面,直到 17 世纪捷克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15.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

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自 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校教育过程的发展性表现在: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的积累和知

识结构的优化。

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16.教学方法的定义: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1.学生自学作用递增,教师教的作用递减;2.教学发现性递增,教学传习性递减;3.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

*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如教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力。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选择好讨论的课题;2.设计好讨论课的机构;3.灵活引导与控制;4.注意讨论小组的成员组合和环境。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1.参观前,教师应确定参观的目的,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2.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具体解说,并要求学生收集材料或分散独立活动,作必要的记录。3.参观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整理参观或活动记录,且写出书面报告,使现场教学内容系统化、理论化。

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者向学生作示范,以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的一种方法。始于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于 1918 年首创的。

发现法:是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教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程序教学:是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

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的范称。因为它不具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具体环节,所以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考核的作用:主要是了解教学情况。

合理有效的考核应满足:要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命题内容要全面;考查、考试次数不宜过多;评分应当有分量。

17.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其科研可从 19 世纪初算起。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可以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高校科研管理方法与形式:激励法(包括,经济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组织激励);计量法。

18.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智力:是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智力发展理论。

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19.教师的 2 层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教师的角色: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

教师的教育情意: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20.教师职业专门化应具备以下条件:1.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

21.我国教师享有 6 种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2.我们高校教师资格应具有 4 个方面的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2)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3)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4)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2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上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气氛活跃。

24.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教育性和学术性。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三大模式:集权模式:法国、苏联、中国;分权模式:美国;

并重模式:日本、英国、德国。

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高校发展的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

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

25.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长善救失是指,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教师要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学生顺从;在开导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启发,但要保留余地,让学生自己思考。

“文以载道”: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说明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寓理想性于教

学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启发式教育):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朱熹提出:循序渐进原则。

26.国外教育思想:

英国的斯宾塞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提出 38 条教学原则。

美国现代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兴趣”和“主动”几条原则。强调知行合一。

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及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体系。

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强化原则。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洛克提出绅士教育。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罗素强调民主。

27.我国五部教育相关法律:

198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最大)

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主观题:

0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0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哪几个方面:

(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 (2)

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决策。

(3)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03、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

为美国 1929~1957 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 33应归因于教育。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04、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益,增加个人收入。

(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05、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1.科技进步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2.科技进步改变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内容。

3.科技进步改革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其中研究生教育层次不断扩大,研究生

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4.在当代社会,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表现为促进高等学校强化科学研究。

5.科技发展强化了高等院校与产业的联系。

6.科技进步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为高等学校的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06、高等学校的职能: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校之所以为高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这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为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

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既是高等学校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等学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07、教师在高等学校的作用:

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相呼应。

(1)他们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是:1.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2.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3. 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他们是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他们通过知识的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08、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1)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4)学科发展的基础。

(5)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6)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09、教育方针的定义: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0、教育目标的定义、特征和意义(或作用):

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特殊性。它的意义在于:

1.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即导向作用。

2.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即调控作用。

3.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即评价和激励作用。

11、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反映政治和经济的需求,反映占统制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其次,还必须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

2.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人需要在社会中发展自己。其次,高等教育对象是活动着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因此,高等教育应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设定自己的目的,也应该以人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定自己的目的。它通过满足人自身的发展需求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满足社会的发展最终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发展需求。

3.制定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一,是心与身的关系,即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是德与才的关系,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即要求德才兼备。

第三,是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即要求完满人格。

第四,是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

12、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13、课程目标的定义: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14、高等学校课程的三大特征:

1.专业性:高等教育要把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大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要依据发展专门职业的要求,或发展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的要求,开设专门化的课程。

2.探究性:高等学校课程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高深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指导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

3.前沿性:高等学校课程应该把大学生引向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研究的前沿,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发展专门职业或创造新的文化、新的科学。

15、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具有 3 方面特点:

(1)特殊性: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发现的实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们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有所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2)双向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

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

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

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16、高等学校的 8 条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高等教育教学

原则的特点:科学术、实践性。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具体为: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

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任选两条原则发挥: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发展。即以创设民主、宽松、和

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教师激励为手段,精心设计和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以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

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知行统一的规律。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获得完全的知识,只有坚持

合理的理论教学为主,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17、为什么说直观性教学不是目的,仅是一种手段?

直观性教学不能让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物的感知阶段,必须进一步将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加以运用。直观法作为一种手段,教师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明确直观的目的、要求,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和抽象概括,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1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按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

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体现因材施教。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19、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教材: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同时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力求反映本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补充。

(2)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3)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20、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2)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21、怎样理解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其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其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其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其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22、高等学校教师素质的具体体现:

(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4)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

(5)身心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开朗的心胸、愉快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23、大学生身心的特殊性表现在:

1.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2.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3.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4.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5.他们面对的压力也很大。

6.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24、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1)定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

(2)表现形式可从三方面理解:

从社会学意义上: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从心理学意义上: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从伦理学意义上: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履行自身道德和义务的关系。

25、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1.认识和理解学生。

2.树立威信。

3.让学生积极参与。

26、大学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狭义指人品、为人;广义指对人的德、识、才、学、身心综合评价和要求。所谓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甚至畸形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2)素质教育的定位: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A.教育发展潮流的引领:四个著名文献:1972 年《学

会生存》,1979 年《学无止境》,1989 年《学会关心:21 世纪的教育》,1996 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B.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得职位的变动和岗

位的转换成为常态,可迁移性、可再就业性就更加突出了。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有了新的要求。

(4)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的含义包括:A.所有学生的素质

都有所提高;B.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5)素质教育内容包括:A.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素质、生理素质;

B.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即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社

会适应能力、自我心理修养能力;C.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如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动。

(6)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科学与人文(两翼)。

(8)素质教育的难点是:发展情感。

27、如何理解“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才,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

价值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

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这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

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但它实际上把社会视作个人的简单结合,使得教育面对个体

的复杂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

感下降。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

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性。但也导致了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于高等

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学生个性的抹杀。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社会与个人的

单项选择,已被证明是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和特

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

27.简述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答: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1)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28.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内涵?

答:教学活动的内涵如下:

(1)广义:凡是涉及知识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学活动。

(2)狭义:教学活动特指发生在学校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29.高校教师如何参与社会服务?

答:(1)科研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3)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

30.简述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主要方面。

答: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主要方面有:

(1)职称结构

(2)年龄结构

(3)学历结构

(4)专业结构

(5)学缘结构

材料题:

1.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因为大学以一身兼备职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这三重身份。人们曾经试图强迫大学在这三种可能性之中选择其一。他们曾经问过,我们到底要让大学做些什么。经过考虑他们就说,既然大学不能十全十美,那它不妨在这三种选择里面确定一个。甚至有人建议,大学大可以解体,而代之以三种专门类型的学校:职业训练的机构、可以容纳一批专职人员的普通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话虽如此,但在大学的理念看来,这三个方面是却是三位一体的。将一个方面从另外两个当中剥离出来,势必损害大学的精神实质,也必然殃及这个被剥离出来的方面本身。所有这三个方面都是一个活生生整体的必备要素。倘若将他们割裂开来,大学的精神就会枯萎凋敝。(选自雅斯贝尔斯著《大学之理念》)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学精神内涵和特性的理解。

(答案来自网络)

答:据上述材料,我的理解如下: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

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大学理念更多的是表达大学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

办学主张。每所大学都有理念,但并非都有精神。

2大学精神源于大学理念。

3大学理念又基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文化创造过

程中积淀、整合、提炼 ,并为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自我意识。它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 , 既体现大学

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 ,又体现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如 1940 年汤用彤先生在致信北大校长胡适中所言:“大学之大 , 在于精神之大 ,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人不可一日无魂,大学亦不可一时无精神。

二、上述材料的内容核心是:“ 大学以一身兼备职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这三重身份”。表明大学精神的内涵既包括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又包括研究与学习的统一。也就是说,大学是真理得到系统的研究又得到传播的场所,所以研究与教学必须统一,唯有如此,真理可以变得深刻而彰显。塑造“整全的人”,是促进学生精神生命成长之需要,它们的目标应该是塑造“整全的人”,实现一种最宽泛意义上的教育。学生通过对真理的探索和研究,可以促进生命的成长。学生认识到学术研究的意义,获得深刻的人生满足感,以塑造恰如其分的个体人性,促进个体人性的完美,使个体人性获得自由的发展。研究与教学的统一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研究与教学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大学想通过科学的途径去寻求真理,研究就必然成为大学的基本任务。又因为这一基本任务以传承为先决条件,所以研究工作离不开教学,研究与教学必须统一在两者中科学研究是最重要的。

三、我认为,大学精神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大学精神的特性有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与个性。发展性包括继承的发展和创新的发展,如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至今仍为不少学者接受和理解,是一个较理想、完美的观念,就需要我们传承下去;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性而言,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并包;二是对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并包;整合性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大学精神文化的个性,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例如哈佛的求是崇真,剑桥的严谨、自由 , 北大的包容 , 清华的严谨务实。

2.有一位学生,她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想过自己四年后的出路。她觉得自己的性格挺外向的,不属于那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而且自己也很想进入一家较好的外资企业,做一名白领。于是,大学四年,她一步步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专业课程较认真地对待,保持平时的成绩在优秀之列,并几次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鼓励。由于想进入外企,这名同学重点强化了自己在英语方面的能力:前

两年认认真真地考完了四、六级之后,又去考了 GMA,TOEFL,还考出了高级口译证书,使得自己基本具备了用英语流畅交流的能力。课余时间,参加班级、社团的一些活动,并利用暑假期间找了两个不错的外资公司实习,积累了一些待人接物的经验,并借此更加了解外企工作的特性和他们对于人才的一些要求,最终在大四时她如愿以偿地被一家外资银行聘用,成为了同学心目中的“牛人”。其实,她的成功并不意外,是她朝着目的脚踏实地努力的结果,也是她合理规划意料中的结果。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高校教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工作。

答:上述材料说明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对大学生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发育已趋成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理念、提高自我素质等,对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尤为关键。我个人认为学习指导要加强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个性,指导因人而异,不采用单向灌输、说教式宣传,用富有教育意义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如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明确个人知识、能力和德育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内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修正大学学业计划和设计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2、能力目标:教师指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3、德育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二、答题注意事项 1、名词解释:概念解释,考的是概念的理解是不是规范?概念比较长,按照主 谓宾模式背诵记忆;可能四分一题,可以多答一两句,则更加长度,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 2、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联系实际就要举例说明,要说专业术语不要 说别的;字迹整洁; 三、名词解释(精简版) 1、大众教育 西方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公民,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

极低。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而且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 或: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成员,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目的除了培养未来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一部分高等教育经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学校数量多,与各种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2、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包含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4、高等教育目的p48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精品】最新高等教育学考点知识梳理(考前必背8页纸)

《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一、一般知识,涉及选择和判断 1)在英国,1963年之前,高等教育只指传统大学,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育都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指的是培养“精英”、培养“文雅”的“精神贵族”的那部分教育,而培训生活、生产领域的专业人员的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 1.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一般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2.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3.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三种类型。 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等特点。 5.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开始于清末,先后经历了学习日本、欧洲、美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6.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开年会,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7.1978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8.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9.在学术界比较权威的衡量一门学问是不是学科的标准有三条:要有特殊的研究对象,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有工人的专门术语和方法论体系。有的还加上要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代表著作。 10.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问题一般有坚持的三个原则: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11.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有是一门艺术,作为高校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不懂得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就很难做好教学工作。 1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开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13.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属于学生大学。14.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主要借鉴了巴黎大学的模式,属于教师型大学。 15.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 16.学习文科课程是大学正规教学的第一个台阶。 17.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神学性质。 18.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19.中世纪学已经有学位制度,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 20.中世纪大学的特征有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此外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1.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 22.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有:大学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的统一。23.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洪堡在各学院设立了研讨班和研究所,大学在传统的教学职能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职能-科学研究。 24.洪堡的三个反对是:反对肤浅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反对经验知识凌驾于理论知识之上、反对缺乏人文教育的大学教育。 25.1861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的《莫里尔法案》在美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26.现代大学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职能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

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六、选择题(P30)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复习要点: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4页)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 律的科学。(第一章,第1页) 1、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5—16页)?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法、英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美国立国后,高等教育全力仿效德国。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的交往日增,其影响随着时代 的变化,而逐渐为亚、澳等诸洲所接受。现行的高等院校,从所有制上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从学校建制上分 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为国立,地方直接管理为公立,行政上不受国家管理的为私立;从基本学制、修业年限和培 养目标上一般分为4—5年的大学本科,着重学术研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 的人才;2-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1-3年的短期大学,其中2-3年的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上和生活上的必需能力,1-2年的进行职业培训,一般由地方自办,结业后,在本地工作。学习通常采用学分制。为了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各国有条件的大学,均建立研究员, 美国有的教育机构就将美国大学分类,划分出研究型大学,日本则将部分国立大学确定为研究院重点大学。在管理体制上,一些国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如德国、意大利。另一种管理体制是教育管 理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地方,国家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诸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制定“教 育目标”进行宏观引导,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会这类国家机构的政治影响力、政府拨款、设立各种研究基金这类 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志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6—19页)?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我们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 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剖析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 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愈来愈烈。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这也就突出了高等教育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内容及特点,第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企业和大学要力争在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互补的需要中 产生双赢的结果。 3、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页)?学习和研究高度教育学,旨在揭示高度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度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力量指导。 4、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23页)?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一点对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 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 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 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 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 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 会与未来负责。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 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学 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 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 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知识愈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发展史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 殷商时期“右学”--我国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某些属性的机构 战国中后期《大学》《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汉代“太学”--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从萌芽时期跨入雏形阶段 “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类专科学校 唐代“六学”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经学教学,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业教育--确立专业教育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西学学堂--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我国第一所近代分科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1912年《大学令》、1913《私立大学规程》、1917《修正大学令》--废除“忠君”,标志近代高等教育制度逐步定型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 蔡元培--开启我国近代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 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规定基本任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 1998年8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5年11月18日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内容:①学校整体条件;②重点学科;③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宣告、1999年国务院决定“985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①机制创新;②队伍建设; ③平台和基地建设;④条件支持;⑤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国古代高等教育 公元前200年,雅典大学--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大学 中世纪大学--由学生和教授仿照手工业行会形式组织起来,打破教会对大学的垄断,获得较大自治权,并从普通教育体系中脱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的独立教育层次,成为欧美近代大学的渊源,包括; ①意大利-波隆亚大学、萨莱诺大学 ②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③法国-巴黎大学 ④捷克-布拉格大学 ⑤德国-维也纳大学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 巴黎工业专科学校--欧洲工业大学最早的模范 1810年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洪堡大学)--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开启近代大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 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 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

新版教材-2018江苏省高等教育学考点整理和题库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的教 育. P3 2)高等教育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P1 [1].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 的高等教育机构 [2].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概念。 [3].20世纪60年代,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出现。 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 2.高等教育学的作用 1)引导观念更新 2)服务政策咨询 3)推动实践发展。 3.高等教育学的作用(简答题、论述题,P12-15) 二、题库 1.1984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A冰B洪秋雨C懋元 D.孟宪承 正确答案:C 2.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P10 A、主观性分类 B、客观性分类 C、“解剖分类” D、理论性分类 标准答案:C 3.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30分) P10

A、记忆 B、想象 C、判断 D、分析 标准答案:A,B,C 4.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 等教育机构。(30分)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格拉底 D、康德 标准答案:B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1)专门学校:修辞学校,哲学学校 2)西方古国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场所。代表:亚历山大 大学(缪思翁博物馆)。古伊斯兰国家的许多清真寺也是传授高深知识的教育场所。 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1)西周时期就已萌芽。 [1].西周大学:西周时期已建成比较严密的学校体系,分国学、乡学两轨。大学旨 在培养统治人才,教育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私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官学衰败,私学繁荣的局面。代表:齐国的稷下学宫。 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 3)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置明师”,“兴太学”。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 学的标志,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教育水平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峰。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1 第一章 绪论 1. 在英国,1963 2. 3. 4. 高等教育学:((2 (3 )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 殊教育活动。 5. 6. (记忆:大学的3 大职能——教学、 7. 8. 4。 9. 10. )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 ——非好即坏)(411. 12.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3.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 14. 15. 16.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17.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 3原则:(1(2(3 18.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19. 20. 为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21.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 22.:(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 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章 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 1. 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 堂。 2. 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

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