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学术生成的奥秘:“依经立义”

中国传统学术生成的奥秘:“依经立义”
中国传统学术生成的奥秘:“依经立义”

中国传统学术生成的奥秘:“依经立义”

摘要:“依经立义”是古代惯例,几千年来却隐而不彰。从个人来讲,“依经立义”是借引经典以证明自己正确的话语言说方式;从学术来讲,它是借助社会公认经典进行学术创新和阐发的意义生成方式。因此,从横向上看,经史子集的学术构建是在“依经立义”话语方式下展开的,从纵向上看,汉学到清学的学术流变是在“依经立义”话语方式中演进的。所以,“依经立义”话语方式是中国学术生成的奥秘所在。

关键词:依经立义;话语言说方式;意义生成方式;经典;权威金克木先生说:“按照古代惯例,无论什么新思想都得依傍并引证古圣先贤,最好是利用古书作注,好比新开店也要用老招牌,不改字号。中国儒家是‘言必称尧舜’,其他家也多半这样标榜祖师爷。外国古代也不是例外。从印度到欧洲古代总要引经据典,假借名义,改窜古籍,直到‘文艺复兴’还要说是‘复兴’(再生)。其实古书的整理和解说往往是已经‘脱胎换骨’了。柏拉图的‘对话集’中的苏格拉底已是柏拉图自己了。中国汉代‘抄书’整改了一次,宋代‘印书’又整改了一次。”①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把中国哲学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上篇谓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古代即子学时代之哲学中之术语表出之。此时诸哲学家所酿之酒,无论新旧,皆装于古代哲学,大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而此旧瓶,直至最近始破焉。”②

刘泽华先生说:“‘五经’与圣人之言被普遍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引经据典,联系实际便成为普遍论述问题的方法和套套。许多人的聪明才智用来进行两者的结合。”③

金先生说是“古代惯例”,刘先生说是“套套”,其实也就是“俗套”,有“套路”、“惯例”的意思,只不过是更为口语化的表达。冯先生没有说是什么,但他“旧瓶装新酒”的比喻与金先生的“新店老字号”差不多,都是指儒家“言必称尧舜”之“古代惯例”。金先生讲这个“古代惯例”,应用很广,不仅是儒家,其他各家,乃至外国,从印度到欧洲古代都是如此,“言必称尧舜”与“言必称希腊”异曲同工;冯先生讲这个“古代惯例”,历史悠久,从董仲舒到康有为,从汉代到清朝,整个经学时代都是如此。刘先生讲这个“古代惯例”影响很深,许多人的聪明才智都耗费在上面去了。

那么,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最有意思的,诸位先生都没有给它命名!大家都意识到它的存在却无从指称。不过,诸位先生就自己的理解给出了他们的解释。金先生说是“无论什么新思想都得依傍并引证古圣先贤,最好是利用古书作注”。冯先生说:“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

收稿日期:2012—07—19

王庆,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成都610064)。

以发布其所见。”刘泽华先生说是”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并认为这是我们“普遍论述问题的方法”。可是绕来绕去,我们究竟有没有名字来指称它呢?“依经立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_周可真

23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周 可 真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是以形上直觉思维为本质特征的。顾炎武学术首次突破了形上直觉思维传统,开创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清代考据学者吸取了顾氏学术中的归纳法,建立并发展了“征实之学”,其特点是重“实事”而轻“求是”。 近代学问主要是传统今文经学的发展,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吸纳了“西学”中某些科学思维因素,但尚未突破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当今中国学者应该像顾炎武那样,既自知“匹夫之贱” 的身份,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气,才能站到实事求是的起点上。 关键词:学术 思维方法 形上直觉 实事求是 豪杰 一、顾氏以前的中国学术传统 中国古代学术寓于中国古代学问之中。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中国古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问的一种自觉形态,是对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的一种反思形式;其二,中国古代学问有其内在的学术理路,即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 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与中国古代学术之间存在着一种互通、互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后者能动地反映前者,认同或批判、修正前者;另一方面,前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者的渗透或指导。 在中国古代学问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有学者起而反思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以此达成其对思维规律的把握。 先秦时期在诸子百家中居“显学”地位并以“名学”(逻辑学)见长的墨家,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代表。其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所提出的“三表”说,是他对历史上和当时现存的学问进行反思的思想结晶。“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三表也。”(《墨子?非命上》)这里,第三表实际上是解答“为何思”的问题的,对此,墨子的回答是:为“刑政”之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第一表、第二表则是解答“怎么思”的问题的,墨子的回答是: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所谓“古者圣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实”,便是墨子为人的思维所确定的两个逻辑前提,凡离开这两个前提而进行的思维,即被视为不合逻辑的思维,是无效思维。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墨子的学术思想,更围绕“思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

理论文章: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家强盛离不开文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它不是专指哪一家、哪一派的文化,而是融合各家思想精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沉淀在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如自强不息、为政以德、民惟邦本、为政清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主张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善于将其放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人类文化是人类的共有财富和共同精神家园,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推动人类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独特内涵,由此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今天,我们要善于从人类文化总体出发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充分认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前途命运,从更宏阔的视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关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并不是要搞自我封闭甚至唯我独尊。一种文化如果不与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就容易失去活力,容易脱离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新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以宽阔胸怀借鉴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但需要指出的是,对外来文化必须作一番符合本国特点的文化选择,绝不能一味拿来、盲目接受。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是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在几千年的

马三立去世前后

马三立去世前后 相声大师马三立去世前后 刘连群文汇报2012-05-23第十五版 1998年,马三立在中国大戏院参加抗洪救灾募捐义演,时年84岁,这是他最后一次登上这座华丽的舞台。2000年年底,马三立被确诊为膀胱癌。2001年和2002年,他分别接受了两次手术。2003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一)清晨,马三立溘然长逝。遵照老人生前的遗嘱,后事从简,当天入土为安。 晚年再创“单口”艺术高峰 我与马三立,曾有过长时间的交往。我撰写的《马三立别传》一书,完稿于1990年4月,次年出版后,引起一些反响。 20世纪90年代,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活力,演出虽然逐渐减少了,社会活动却越来越多。 这时,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达到了最高峰。1992年11月1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在天津举办“庆祝马三立从事相声艺术六十五周年”活动,与会专家对马三立的艺品和人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一周后,由文化部群文司、中国曲协艺

委会、天津市文化局等联合举办的“马三立杯”业余相声邀请赛揭幕,马三立担任顾问,那是相声界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以艺术家名字冠名的全国性赛事。 1992年,为马三立捧哏的合作者王凤山去世后,马三立就只说单口的小段子了。没想到,这一来另辟蹊径,开辟了另一方艺术天地——随着马三立的单口小段《家传秘方》、《八十一层楼》、《讲卫生》、《练气功》、《卖鱼》、《内部电影》、《老头醉酒》的广为流传,人们津津乐道。 大师的幽默是不受舞台限制的,晚年的马三立似乎随时随地能抓出笑料,信手拈来,激起笑声一片。他接受采访或出席活动,往往有人要求拍照。当时还没有数码相机,人家刚把照相机举起来,马三立故作严肃地问:“胶卷是正品吗?”还没等对方反应过来,他又说:“现在骗人的事太多,不行,先打开看看!”拍照者急了:“一打开胶卷不就……”话到半截,马三立和在场的人都乐了,原来是个“包袱”。马三立受邀去劳教所向失足青少年讲话,刚走下汽车就有两位女警察走上前来,一人一条胳膊搀扶着马老,记者们一路追随照相。走着走着,马三立忽然对女警察说:“能不能由一位扶着我?”女警察不解:“马老,您年纪大了,俩人扶着走不是更稳当吗?”马三立显出为难的样子说:“是,这样是稳当,可你们看这么多记者照相,明天一准儿见报,群众看见我让俩警察架着往里走,会说马三立这么大年纪还犯案,这不,被警察押着进

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在今天的发展,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包容中外优长,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标。传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以文献档案的方式作用于当下;二是有选择地汲取阐发,与当代文化相融以传续发展。中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其在今天的繁荣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所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选编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其中,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发展并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丰富的智慧和优秀的精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操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时代精神,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经验成果,发展现代科技,创造现代文化形式,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竞争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快速发展所遭遇的挑战和困难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国走出了一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在国际上树立起全新的大国形象,这正是得益于中国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巨大的勇气和底气,努力践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转化”是在已有基础上做出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完善,“创造性”则是在前人没有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的新创新建;“发展”是在既有基础上的向前开发拓展延伸,而“创新性”是在旧有基础上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创新思想理论,创新价值观念,并通过理论成果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教化国人,进而确立并形成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理念。 中华民族在历尽百年屈辱之后痛彻意识到:只有国力强,文化才能强;文化强,国力则更强的深刻道理。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转变发展模式,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物质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强国人文化需求的意识和文化消费能力是基础;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服务体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统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行为养成、艺术鉴赏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国粹、研究阐释新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是要务;不懈努力,不断推出和积累真正具有世界水准的人文学术研究成果和文艺作品,鼓励艺术大胆创新实验是核心;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对话的参与和发声意识是重要的举措。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为中国的伟大变革与复兴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冯远)

马三立老年公寓

马三立老年公寓,曾经是天津市河东区新开路的标志性建筑。它高达11层,紧邻天津站,占地8000多平方米。但现在这个名字早已成为历史。 “那是三四年前的事了,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涉足老年产业,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投资。”文光集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企业家》。而马三立先生之子,老年公寓的原总经理马志良,对此也三缄其口,以“那只是我现在办的马三立老人园的前身”一语带过。 谁都不愿去触碰过去的伤疤,尽管这一事件让政府、企业和马三立父子本人都感到尴尬。 该老年公寓源于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一个心愿。在亲眼目睹了许多旧社会艺人晚年悲惨凄凉的生活状况之后,马三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1995年,马老以天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了一份议案,呼吁热心公益的企业家为赡养老人出一份力。他公开宣称:“谁愿意建一个老年公寓,可以无偿使用我的名字,我支持。” 这份提案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天津企业家高文光的注意。不久,他与马三立达成协议,高文光投资4000万建设一家老年公寓,马老则无偿捐献出自己的名字。而政府对此也相当支持,在政策、土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幅度的优惠。 两年后,一栋11层的大楼拔地而起,马三立老年公寓的牌子正式挂出,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各方都尴尬不已。 “打从开业那天起,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收进多少老人,最多的时候住进了6个人,然后就停滞不前了”,天津养老业一资深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马志良其实是被气走的,那是1990年代啊,入住的价格每人每月超过3000元,还不包括护理。即使是现在,天津条件最好的养老院,包括护理每月也不超过2000元。” 这必然促使老年公寓的性质产生质变。大楼建成后不久,文光集团便整体迁入其中,占据了最高的两层楼。紧接着,一层层的房间相继被挪作他用,有搞培训的,有被当作证券公司办公地址的。等到了2006年,马三立老年公寓的牌子正式寿终正寝,大厦底下九层全部租给了如家快捷酒店。 “早在1999年,马志良就被迫离开了。看着好端端一个老年公寓越来越偏离建设初衷,马志良别扭啊。当时马三立老先生还健在,父子俩出面谈了好几次,但都没办法,因为当初捐赠名字签了协议。最后人家干脆拿出几十万,说也不为难您老人家,也不耽误您儿子,这个老年公寓我干不下去了,把父子俩扫地出门了。父子俩气得够呛,又拿着这笔钱和自己的积蓄,到东丽区建了一个马三立老人园,但马三立老年公寓的牌子此后仍挂了好几年,两边为此还颇发生了一些名誉权争议。”上述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 “我现在办的马三立老人园,才是我父亲真正想做的东西,这里面也有那位天津企业家的一些投资。”马志良并不愿正面回应当初的不愉快,但他也承认,马三立老年公寓运营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过于高端,远远脱离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养老意识,“那个价格放在现在做还差不多”。马志良说。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最初的高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人有意为之,价格只是一种手段,本质上是打着福利性的老年公寓之名行商业性的房地产开发之实。“不把价格定高,大家不就都来了,要是不要钱,那不更得排队了,这才是真正的潜台词。” 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则更为尴尬,随着当初决策的领导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类似的事件甚至找不到一个对应的主管部门,土地部门会觉得这是民政部门的事,民政部门会觉得这是老龄委的事,管理的真空状态就此形成,哪个部门对这种状态都无能为力。而这些前车之鉴,又会让政府对此类审批极为谨慎,从而给那些真正想做养老事业的企业和机构造成事实上的障碍。“著名企业家侯立尊,曾经想拿出1亿元办一个养老机构,但由于此前连续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1.中国古代阴阳家的代表是(C)。 A.申不害 B.管仲 C.邹衍 D.吴起 2.鬼谷子是我国哪个时期的思想家?(C)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3.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不包括(C)。 A.阴阳家B.小说家C.释家D.农家 4.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A)。 A.董仲舒B.张载C.程颐D.陆九渊 5.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D)。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 6.儒家取得独尊地位,开始于(D)。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高祖时期 D.汉武帝时期 7.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C)。 A.仁者爱人B.轻徭薄赋C.天人感应D.大一统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C)。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9.董仲舒的思想不包括(D)。

A.“天人感应” B.“大一统” C.“三纲五常” D.“敬鬼神而远之” 10.经学起源于(B)。 A.秦代 B.汉代 C.南北朝 D.隋朝 11.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是(C)。 A.班固 B.贾谊 C.郑玄 D.张衡 12.玄学盛行的时代是(D)。 A.西汉 B.隋朝 C.东汉 D.魏晋 13.魏晋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是(D)。 A.儒学 B.黄老之学 C.汉学 D.玄学 14.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15.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A)。 A.《周易》 B.《孟子》 C.《道德经》 D.《周礼》 16.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C)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A.家族观念 B.忠君观念 C.个体人格 D.社会群体 17.魏晋时期的玄学也被称为(D)。 A.新佛学B.新儒学C.新易学D.新道家 18.魏晋玄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何晏和(D)。 A.孔融 B.许慎 C.郭象 D.王弼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马三立相声名段节选

一代宗师马三立相声名段节选 (一) 《家传秘方》 我表弟翔凤,聪明、机灵!怎么样了呢?上当了!———他呀是个大胖子,有一毛病,喜欢泡澡,每天都得到澡堂子找那个最热的池子,把浑身上下都泡红了、泡紫了,他才美———要不他身上刺痒,睡不着觉!那天晚上一出门,赶上一位,拿着个大塑料包,里面放着好多锡纸包儿,一边走一边吆喝:“带零钱的算来着了啊!吗玩意儿———家传秘方儿、家传秘方儿,专制皮肤病———长疖子、长疮、蚊子叮、身上刺挠、痒痒,就用我———家传秘方儿,一毛一包,不灵不要钱!”旁边儿这还有翘托的———“来、来、来十包、来十包。”“十包不卖您呐,一人就能买两包,家传秘方儿!不灵不要钱!”翔凤一听,不灵不要钱?赶紧过去了:“来两包!来两包!”买这么俩锡纸包儿回去了。刚巧赶上那天没泡澡,晚上身上刺痒,睡不着啊……想起这家传秘方儿

来了, 拿出这锡纸包儿来打开一瞧啊,是个红纸包儿,把红纸包儿打开一瞧是一白纸包儿,打开白纸包儿一瞧,又一白纸包儿……越打越着急,越着急身上越刺痒———“这家传秘方儿吗玩意儿这家传秘方儿?!”打开最后这个白纸包儿啊,里面是一小纸条儿,打开纸条儿一瞧啊,上面写俩字儿———“挠挠”……《家传秘方》 (二) 《逗你玩》 母亲说:“小虎,妈妈刚洗了被单晾在外面,你帮妈妈看着点,有事就大声叫。”小虎说:“嗯。”来了一位中年男人,对孩子说:“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小虎说:“我叫小虎,叔叔你呢?”男人说:“我叫逗你玩。”然后,这个男人开始收小虎妈晒在门外的被单,这时小宝大声地叫:“妈,拿被单了。”他妈说:“谁啊?”小虎说:“逗你玩。”他妈说:“你这小鬼。”男人又开始偷晒在外面的其他衣物,小虎又叫了:“妈,拿被单了。”他妈说:“谁啊?”小虎说:“逗你玩。”等到那个男人走了,小虎他妈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及其社会机制

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及其社会机制 摘要:中国传统的女性道德观是以对女子要求“三从四德”为主的不平等的道德观。“三从四德”的精神实质是女子对男子的绝对服从。产生这种使女子屈从的道德要求的道德观的经济根源是自然经济,其社会根源是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度。 关键词:三从四德;自然经济;宗法制度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of women and its social mechanisms tian li-rong abstract:“three kind of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 is the main embodi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of women in is based whose essence is inequality and asks woman’s absolute obedience to man. its root of economy is the natural economy and its social root is traditional feudal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key words:three kind of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natural economic; patriarchy 女性道德观是人们以性别对依据的对占人口半数的社会成员应 当有着怎么的行为和规范的道德要求的总称。在人类文明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女性所处的特殊社会地位,即处于夫权制之下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行为对家庭所具有的影响力量,几千年来的

论述类文本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上文提到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经学研究本身则更能说明问题。在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在西方学术中有着严格分野的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沌的模糊,但是,恰恰是这种浑沌给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西学东渐,明晰和严格的学科分类,带给我们的是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它使研究的方法趋于简洁和便于运用,因而很快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中国特色的整体研究被遗弃,甚至被当作落后的思想方法而受到批评。更严重的是,由于西学学科分类的思维方式借重西方文明的学术霸权对中国学术的压迫,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学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又从学理上加速了经学的衰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复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 “仁”: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他编订《诗》《书》《春秋》等古代典籍;在教学中,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等。 (2)汉武帝采纳了哪位学者的什么建议,使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你认为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从图片和文字探寻原始社会 第一组:图片资料 图1 装饰品图2 纺轮图3 陶器上的稻穗纹图4 人面鱼纹盆 图1:山顶洞人已经会磨制和钻孔技术,他们把石头磨得非常光滑,并钻成孔,串起来,制成装饰品,这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爱美了。 图2:半坡发现的纺轮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纺线了。 图3:河姆渡陶器上的稻穗纹,说明当时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图4:半坡的彩陶,说明当时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制作彩陶,在上面画的鱼等图案,说明他们主要还会捕鱼。 第二组:文字资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答:材料一:说明远古时代,自然环境恶劣,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能生存,只能群居。材料二:在神农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业。从事农业的生产工具是耒耜。 三.探寻文明渊源,感悟中华魅力 材料一元谋是东方人类的故乡,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据新华网2009年4月8日报道,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政府近日完成了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项目规划和选址工作。祭祖台预计投资60亿元,初步设计高170米,基座呈正方形,祭祖台内部由下到上分别为奠基层、世界珍藏馆和人类博物馆。据悉,?祭祖台?修建的初衷是为了宣扬东方古人类悠久的历史,展现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人类一脉相承的系列文化,并给缅怀和祭拜者提供一个平台。 材料二2009年6月24日,?北京人的故乡?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72年后再次进行清理发掘。发掘队长高星表示,?‘有望发现北京人头骨’这样耸人听闻的说法会给发掘工

中国可以称得上大师的人物都有谁

中国可以称得上大师的人物都有谁? 我说的大师是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并非象棋大师或老和尚。例如相声大师马三立,京剧大师梅兰芳等。 拜托细致一点 例如:文学大师、哲学大师…… 还有,拜托专业点,什么老子、孟子、庄子,那都是圣人,圣人明白吗,孔圣人~~~说白了就是~~非人!!不是人,是神 提问者采纳 2008-07-22 23:04热心网友 王国维,陈寅恪,鲁迅,钱钟书,梁漱溟,汤用彤,冯友兰,熊十力,黄侃,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马三立、侯宝林、马季…… 不要太多哦!温总理在处理事务上也够大师级水平! 评论(5)|32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30条回答 2008-07-02 23:09ssr213|十四级 文化界的国学之尊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还有微子等,再到司马迁、韩愈、李白、白居易、王维、苏轼、李清照、吴承恩... 陈振濂、王国维,陈寅恪,鲁迅,钱钟书,梁漱溟,汤用彤,冯友兰,熊十力,黄侃...近代学术史上有很多名人... 鲁迅,钱钟书,梁漱溟,汤用彤,冯友兰…… 杨秀武戴廷斌李富胜…… 评论|2 2008-07-05 21:00阿希王|十一级 经济学界没人,中国的经济并不怎么样啊 文学界,应该首推;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还有四大名著的作者.诗坛还有一人应 该是顶级人物,他就是柳永.连最狂傲的苏大学士都极力推举.桀骜不驯的王安石 视其为顶尖人才。现代的只有鲁迅和毛泽东. 自然科学方面,古代的人太多了,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法医学的鼻祖,宋慈。李时珍。张衡. 现代的人太少了. 评论(1)|1 2008-07-03 00:37嬴一|七级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马三立

马三立 “我,马三立。”他说,“身高五尺四寸,体重从小到老,始终没能超过一百斤,看来今后希望也很渺茫。甲寅年出生在北京,回族。祖辈世居甘肃省永昌,究竟是永昌府呀,还是永昌县,我一直没搞清楚。你看,连我父亲、二叔、爷爷老人家们都不清楚,我打哪儿清楚去?所以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糊涂人。”马三立说起自己来也就跟说相声似的。 大耳凹腮,睁不开的一双小眼,细瘦的身条在灰布大褂里晃来晃去,哑嗓子说起话来从容又机警,傻乎乎的表情中夹带着锐利。对他来说,最普通的事情也可以挖出笑料,最平常的语言也能刺激人的笑神经。 生活磨砺的“冷面滑稽” 当年在会上的一番即兴发言就曾使得相声界奇才梁左和姜昆咀嚼好一阵儿才品出味来,我们不妨也品一回:“我就说一条,咱们到了海边可不准背着领导下海游泳,回头有个大事小情的可没人捞你去。咱们得让领导放心,让领导高兴,领导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马先生的此番“笑谈”,有着对中国社会某些不良现象的辛辣鞭挞,也是他自己坎坷人生路途的总结,1959年马三立就是因为领导不高兴他说的《买猴子》相声段子,而被打成右派,直到1979年才被平反。您说,受迫害长达20载的老艺术家的“傻乎乎”言谈中,怎能缺少机敏与睿智吗? 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王凤山逝后,他就只说单口的小段节目了,这一来倒另辟蹊径,开拓了又一艺术天地,随着《家传秘方》《八十一层楼》《讲卫生》《练气功》《卖鱼》《内部电影》《老头醉酒》等小段的广为流传,他的保留节目增添了新的内容。他以老者的神态、语气讲笑话,乍听起来絮叨细碎,茫无头绪,可就在你不知不觉间流水无痕地转入正题了,他仍旧不慌不忙循循善诱峰回路转,直至“包袱”设就,从容“抖”开,让你先怔一下才幡然醒悟忘情失笑,而且越笑越有味道,有时还会依稀咀嚼出一丝哲理来,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和境界了。 接受采访或出席活动,往往有人要求拍照,当时还没有数码相机,人家刚把照相机举起来,他随意问道:“胶卷是正品吗?”没等对方反应过来,接着要求:“现在骗人的事太多,不行,先打开看看!”拍照者急了:“一打开胶卷不就……”话到半截,他和在场的人就都乐了,原来是个“包袱”。去劳教所向失足少年讲话,走下汽车就有两位女警察从两边搀扶,记者一路追随照相,走着走着,马三立忽然温和地对女警察说:“能不能由一位扶着我?”女警察不解:“马老,您年纪大了,两人扶着走不是更稳当吗!”他显出为难的样子回答:“是,这样

马三立自我介绍

马三立自我介绍 篇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如何介绍自己呢?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爱好、优缺点、简历……如果都这样一成不变地写,往往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有些名人的简短“自传”(也就是通常说的“自我介绍”),写法极为自由轻松,别开生面,风格迥异,姿态纷呈;语言幽默含蓄,诙谐风趣,耐人寻味,意蕴隽永……读来,让人拍案称妙的同时,还会想到:原来“自我介绍”还可以这样写…… (一)意味深长“分项摘要”式——一代科学巨匠诺贝尔的自我介绍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仁慈的医生本该在他呱呱坠地之际,就结束他多灾多难的生命。主要美德:平素清白,不牵累别人。 主要过失:终生未娶,脾气暴躁,消化不良。 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 最大罪恶:不敬鬼神。 重要事迹:无。这样说是不够的,还是多余了呢?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哪些事情才能叫做“重要的事迹”呢?在我们这个被称为银河系的小小的宇宙漩涡中,大约运行着一百亿颗太阳,但太阳如果知道了整个银河系有多大,它肯定会因为自己的渺小无比而感到自愧不如。

(二)自我解嘲的散文式——“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自我介绍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儿出息! (三)诙谐的“三字经”式——著名学者启功的自我介绍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太厚。妻子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年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四)单口相声自述式——著名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的自我介绍 我叫马三立。三立,立起来,被人打倒;立起来,又被人打倒;最后,又立起来(但愿不要再被打倒)。我这个名字叫得不对;祸也因它,福也因它。 我今年85岁,体重86斤。明年我86岁,体重85斤。 我很瘦,但没有病。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体重没有超过100斤。 现在,我脚往后踢,可以踢到自己的屁股蛋儿,还能做几个“下蹲”。

传统文化与女性

传统文化与女性 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女性中国女性文化伴随着中国漫长的父权封建制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形成,形成了一种可谓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这个内涵中,“性别/位置/角色/属性”是一串重要的文化识别符号。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中间任何一个符号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其余符号意义的同在。 在实际运用上,它们成了可相互取代的指称。假设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个“女性”的,那么,她就被社会意识“意识”了自己这一生所处的“阴”的位置。而阴位,即“坤位”,早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卜筑之书《易经》里,这种位置的属性便已被规定好了:“坤,顺也。”①顺,即顺从。之所以要“顺从”,是因为这个位置的“卑”,阳为天处上而尊,阴为地处下而卑,“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②这是中国数千年以来至今仍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处之“男尊女卑”观念的显在。同时,她的角色分配业已注定:主内,做一个媳妇、妻子与母亲。在这之前,她必须在娘家(女儿期)接受一整套的妇德教育,为着将来扮演好这些角色而精心准备。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做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她们会因之受到男权社会的极大称颂,会被记载在男人专权的典籍中,尽管她们大多数仍旧无名,只以某氏、某妻或某女的模糊名目出现。④当时社会,人们对孝妇褒扬与崇尚的程度,贤妻,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丈夫对娶妻的最普遍心理期待,也是社会对妻子角色是否称职的评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为夫妻关系的主从性质,妻子的本份与职责就是为满足丈夫的需要而存在的。汉时的女教圣人班昭形象地说:“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⑥事夫便当如事天。如何“事”呢?其一,是需对丈夫的事业及生命有助,谓之贤内助也。⑥其二,是对丈夫的忠贞守节,从一而终,不管丈夫在世不在世。中国大地上虽经文革破坏而今犹存的贞烈石头牌坊,就是用节妇们的青春与生命换来的。⑦女性在这场推翻封建固有秩序的斗争中,可以说是不“自觉”地就成为一个“妇女解放”的天然同谋者、参与者与受益者。另外,在中国女性文化传统主流之外,也一直存在着一种反女性文化传统的声音。她们并不安于既成命定,她们通过改变服装的方式来改变文化性别,从而改变了自己命定的身份与位置;从而脐身于男性角色的行列中得于一展毫不逊色于男性的才华;从而打破了一种有关于男女能力与智力有别的神话界限。 70年代末80年代初。包括女性主义在内的西方现代思潮,世界性文化交流之气候与中国加速现代化之契机,堂而皇之地涌进国门,给思想文化界带来了革故鼎新的助燃剂。中国文化女性在较为宽松而活跃的人文环境中,开始尝试直面男性谈论男权状态下存在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压迫问题。女作家开始在自己的文学本文中呈现这个问题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孝妇贤妻良母”的角色内涵在两性关系的历史层面上,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剖析。 它使中国女性从中苏醒过来;从停滞在“男女都一样棗以说男性的话、做男性工作、穿男性服装”为标志的“平等”之中,开始性别的觉醒,针对有史以来于今仍存钩两性间的不平等状态,真正关注自身性别的历史状况,审视其文化形成,呈现其性别生存现状,争取其性别利益。从近几年来的女性文学本文中,我们发现,新一代的知识女性不仅拒绝女性传统角色“孝妇贤妻良母”在自身上的延续,而且反过来质疑并解构“孝妇贤妻良母”的定义及其存在。她们正在寻找“女性是什么”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如果说,中国女性在前一次现代性的进程中有男性同盟者的话,那么,这一次,她们不能不、不得不呈孤军奋战之势,是在进行“一个人的战争”⑩:在外部,它似乎直接表现为一个性别针对另一个性别的思想之争;在内部,它直接表现为现代女性针对传统女性的思想之争。但是,与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对两性关系、对性别文化呈愈演愈烈的探秘之势相比较,一种属于公众的、社会的、传统的,实际上就是男性视点的强大话语则表明了不以为然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可见,虽说在目前的中国,女性要摆脱自身的旧文化因袭已不可能不接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而且改革开

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 王

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 试述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姓名:王艳双 学号:150314215 班级:15会计学系审计学本科二班 指导教师:申在文 时间:周四

试述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一、原因 1.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书院产生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学的发展是书院得以普及的必要条件随着封建社会生 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出现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发展的途径。 2)中国渊远流长的私学传统为书院产生奠定基础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 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宗教的广泛传播是书院得以普及并发展的基础。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南北朝时期至极盛。佛教重要派别禅宗流行,禅宗把禅定作为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4)学者名师在书院著述讲学提高了书院的影响。名师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 的教学质量,扩大了书院的影响,不仅使旧有的书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诱发了新书院的萌生。 2.社会动荡、官学衰败促使了书院的产生和发展。 1)统治阶级选拔人才方式—科举制度是书院得以普及的必要条件。封建王朝为 了统治国家,维护其统治利益,需要选拔一大批人才,作为官僚来为其统治的社会服务。 2)社会动荡、官学衰落加速了书院的产生步伐。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由 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相互征伐,征战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育事业,造成官学日趋衰落,士人大量失学。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 3.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书院的产生是必然,填补了官学的空白。 4.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5.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各种教学活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8850253.html,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永莲 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2期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和整个发展历程,优秀的的传统文化能够使中国走上复兴的道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对于我国文化环境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复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作为人们的精神适量,能够带来人们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改变,良好的传统文化发展方向能够为民族的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当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指明传统文化健康发展方向,提出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措施。 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著名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科学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髓就是与时俱进、批判继承,根据客观事实灵活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科学的态度提供了积极的思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孝道、尊老爱幼等。但由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较为消极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当中,传统文化当中也存在诸多的糟粕的部分,例如:男尊女卑等重男轻女的消极社会风俗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部分偏远地区的社会风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带来了如下启示:首先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现阶段的社会背景,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传统文化创新的路程当中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通过多种渠道吸收积极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新的时代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具有批判的态度,面对文化交融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既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又要分辨低俗文化,抵制外来的低俗文化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不良影响。世界的各种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言,文化交流能够使传统文化的实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的诸多的变化与发展,传统文化不断经历着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这对于传统文化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一些腐朽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腐朽的文化逐渐被人们摒弃。例如:一些民间的迷信相关的文化正在被人们所摒弃,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随着国际间文化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