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的终极精神

浅谈艺术的终极精神
浅谈艺术的终极精神

浅谈艺术的终极精神

首先,怎样理解艺术的“终极精神”?

艺术的“终极精神”并不是说艺术的极端完成或绝对实现,更不是艺术的最后终结。

关于艺术的终极精神,其实就是人类在艺术活动中显现出的终极价值观念。

一、艺术与人类终极意识

(一)人类的终极意识表现为对宇宙天地的敬畏意识、对世界生命的感悟精神、对现实人世的超越诉求。

(二)人类的终极意识也流露出对生命的忧患、对世界的怀疑。(三)对光阴的流逝、时间的无情、世界的广阔无垠,乃至生命的脆弱和万劫不复的追问反省,成为艺术世界和艺术活动的深刻主题。

二、艺术与人类终极追求

(一)终极追求,是一种超越,超越一切限定;又是一种本真,对本真的寻找和回归。

“终极追求”表现为一种对“永恒性”的渴盼。大抵有两种:

一种是指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达到了某种完美的巅峰,后人难以企及,价值永恒。

另一种,是指某种文化艺术精神的恒久性。

许多人习惯于“时代”的走马灯,机械认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而无视在一个特定地域空间,尽管表面上新桃已把旧符换,但其深处底处依然有一种相对恒定的文化艺术精神在顽强、顽固地延续。

(二)追求的表现是驻留,目的是实现永恒。

三、艺术与人类终极关怀

人类的关怀可分为物质的关怀和精神的关怀,或叫有形的关怀和无形的关怀。终极关怀是种站在崇高的宇宙意识、历史意识、生命意识之巅的精神性关怀,是高山临绝、俯察万象的宏远旨趣,也是一往情深的别出境界。

如果我们把“人的实现”看作一个终极问题,那么,艺术也必然存在一个不会终结的终极问题。这种终极性将随着人的丰富性的显现和无限性的展开而展现,是一个永无终点的过程。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讲过:“你的本质达到多远,你的无限的感觉也就达到多远,你也就成了这样远的范围内的上帝”。

由此,关于艺术的终极精神,其实就是人类在艺术活动中显现出的终极价值观念。

人的核心价值体系源于人类“内心的尺度”,即马克思所提出的“内在尺度”,反映了人类最深层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理性尊严、生命意义,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展现出来。人的丰富性,用马克思的思想,是源于实践的,是全部历史发展的结果。用这种实践的人学来看,艺术的终极精神恰恰是人的主体本质的丰富性、无限性的充分表达。

近现代以来的人类文明,是以分工、专门化、程序化,尤其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迅疾发展,造成的标准化、数字化、符号化,使人的发展片面化、表面化、异化情形的扩大,和人类对之忧患的加深,现代派艺术中,如绘画、诗歌、戏剧,乃至电影等等,以荒诞、怪异,乃至颓废、厌世的态度,表达了人性的扭曲、变态、分裂、危机。在空前发达的物质文明、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面前,是人的失落、人的焦虑、迷茫、孤独无助……马克思提出的“人性复归”、“人的解放”、“以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的思想理论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和反省。

(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在何处?我们向何处去?》)

20世纪中叶以来,艺术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日本更

是将艺术列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重的第三大科学。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更是为21世纪的艺术之于人类生活作出预测:“在2000年到来前的最后几年里,人们的休闲习惯与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的、根本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艺术活动将逐步取代体育而成为社会的主要休闲活动。当下,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势头迅猛,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复兴这一出人意料的大趋势之端倪……从美国、欧洲到环太平洋地区,富裕的信息经济社会一旦形成,人们便需要借艺术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2000年大趋势》P65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版)。

今天,我们的生活更加“艺术”,几乎每时每刻每地每处,人们都得从艺术的角度做出抉择,从选购服装,到居室装潢,从选购餐具、电器,到买房、买车。艺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此普遍存在的艺术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艺术的辨别和判断,这便涉及到如何实现艺术自身的提升和艺术对人的提升的双重课题。因此,对艺术的价值追问和探寻成为必须和必然。

一、艺术与人类终极意识

题旨线索:终极意识-感怀-敬畏-忧患-无限性-怀疑-反省-超验-觉悟

李白《将进酒》开篇连续两个慨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怀大自然的澎湃壮伟、川流迅疾,感怀人生脆弱短暂、转瞬即逝。这里透着终极意识。

康德曾深深感慨:“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的、反复的加以思维,它们就愈给我们心中灌注时时翻新、无以复加的敬畏与赞叹,就是头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

律令。”(又译做“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种对遥远的宇宙星空和难以穷尽的精神世界的由衷敬畏也是一种终极意识。

孔子也曾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老子更借艺术提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主张。圣人的微言大义、述而不作,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根植于终极意识。

二、艺术与人类终极追求

题旨线索:终极追求-超越性-回归-不即不离-自我燃烧-巨大张力-美大圣神-永恒性

尼采针对现代文明的弊端极言之“倘若人不是诗人、解迷者和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一个人。”舍斯托夫在论及果戈理的《死魂灵》是说:“果戈理在《死魂灵》中不是社会真相的‘揭露者’,而是自己命运和全人类命运的占卜者。”

终极追求,是一种超越,超越一切限定;又是一种本真,对本真的寻找和回归。

放逐漂泊是为了超越,怀旧思乡是为了找回本真。正如诺瓦利斯所感慨的:“哲学就是带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司空图“超于象外,得其环中”。王国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魏晋南北朝的名士追求的“感于物不滞于物”,不即不离的追求。

另一种追求的表现,是驻留,目的是实现永恒。

在古埃及时期,人类表现出对超越生死的强烈欲求,当时的雕塑家所以被称

为“使人永生的人”,是由于那些等于、甚至大于真人的雕像,不仅成为对王权长久稳固的确保,也是永生、永恒的期盼。被称为法老的皇帝和后妃的雕像的确存世众多,在为了使雕像更加真实的表层彩绘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绘画的踪迹。

一种对“无”的追求。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贝克曼指出绘画的“有形”是为了展现有形现实背后的“无形”:“我要在我的作品中向你们说明隐藏的所谓的‘真实’背后的理性概念。我在寻找一座从可见事物通向不可见事物的桥梁,正像那位著名的犹太神秘哲学家所说的:‘如果你想捕捉到无形的东西,你就必须尽你所能地深入到有形的事物中去。’”。“我的目标始终是捕捉现实的魅力,并把这和现实移入到绘画中——通过现实使无形事物变成有形之物。这听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但实际上,正是现实构成了人类存在的秘密。”

“终极追求”表现为一种对“永恒性”的渴盼。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指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达到了某种完美的巅峰,后人难以企及,价值永恒。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那些能够超越“时代风尚”、“不入时趋”、坚定走自己路的人。伦勃朗只有蔑视那个“时代”时尚的卢本斯一路的“行画”,才得以创立自己辉耀西方艺术史的绘画风格。真正伟大的艺术品也不会只局限于一个时代,只被一个时代的人所欣赏,而是会流传千古。

另一种,是指某种文化艺术精神的恒久性。许多人习惯于“时代”的走马灯,机械认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而无视在一个特定地域空间,尽管表面上新桃已把旧符换,但其深处底处依然有一种相对恒定的文化艺术精神在顽强、顽固地延续。亨廷顿的批判世界主义,强调了“文化个性”,很现实地看到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世世代代最珍重执著的价值、规范、制度和思想方式”,

其寿命“往往很长”,或者说是一种“极恒久的现实”。

三、艺术与人类终极关怀

题旨线索:终极关怀-宏远旨趣-绝对精神-真善美-艺术与哲学、科学、宗教、道德-光耀大千-“世界忠诚”

关怀,是日常生活中的关注、关心、关切的升华,人类的关怀可分为物质的关怀和精神的关怀,或叫有形的关怀和无形的关怀。终极关怀是种站在崇高的宇宙意识、历史意识、生命意识之巅的精神性关怀,是高山临绝、俯察万象的宏远旨趣,也是一往情深的别出境界。

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把艺术与宗教、哲学汇通于终极性中。

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一种理性,不等同于艺术活动中的终极关怀,“所产生的不是知识,而是行动”(克罗齐)。如同中国古人讲的理趣不同于情趣。所以,站在音乐家的立场上的贝多芬讲“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终极关怀在艺术活动中的展现与宗教活动有相似形,就是它们的实践性质,因此,有“艺术是非宗教的宗教”之说。例如,戏剧艺术的“仪式性”有似于宗教。

艺术与宗教、科学的相通就在于超越尘世利害的献身精神,是心灵向着无限和永恒飞跃的升华,也是忘我超我的牺牲。然而,艺术有根本区别于宗教的独特实践性,不仅仅是精神活动、心灵活动,是形而上的精神活动与形而下的物质活动的统一体,是直接丰富性与普遍有效性的统一,是身心、灵肉、主客、天人统一和谐的诉求。

为什么在哲学宗教的终极关怀之外,还需要艺术的终极关怀呢?在黑格尔的论述中,明确提出,诉诸于绝对精神的三者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即之于艺术的感

性、之于宗教的意志(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之于哲学的理性,这里,黑格尔最早触及到艺术的终结问题。但是,是艺术在哲学里终结,还是哲学在艺术里终结反而成为今天争执的难题。

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人所共知,然而,艺术与科学的最高境界仍是相通的。或许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对将艺术与科学连接起来的众多议论心领神会。意大利哲学家卡尔达诺更将文艺复兴的绘画透视法视为“由科学变得万能的人”的成就:“人的最大幸福在于认识天体的奥妙、自然的奥妙、神的精神、宇宙的秩序,而这种知识能把人从那害人的愚昧中摆脱出来。文艺复兴透视的变换在这儿全力地表现了出来——处于中心的不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由科学变得万能的人。”达·芬奇曾运用了科学一词来强调绘画的合法性,其意却在指出绘画与自然神灵的亲缘关系:“绘画的确是一门科学,并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为了更确切起见,我们应当称它为自然的孙儿,因为一切可见的事物一概由自然生养,这些自然的儿女又生育了绘画,所以我们可以公正地称绘画为自然的孙儿和上帝的家属。”“绘画科学的神圣性质,将画家的心灵变得和神灵的心相仿佛。”更信心满怀的补充道:“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承认在自己的身上始终有种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宗教感情”,尤其当发现大自然的那种宏伟壮丽的结构时,与发现的骄傲随之而来的是为人的自我“谦卑”,这种带有宗教情感的自我谦卑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正如爱因斯坦说道的:“这不会使我们创造一个类似人形的神,由它来向我提出种种要求,照管我们每个人的事务”它其实就是一种伟大崇高的关怀之心,终极追问的精神境界。就是文克尔曼讲的“无限远景”,“无限的远景可以扩大心灵的视野,使心灵最初好像迷途忘返,但当以后回返到我们身边的却是更

加的伟大了。”是怀特海讲得“世界忠诚”。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走向”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走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观念走向:传统的回归 艺术家从本土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然后完成一系列的成长与蜕变,而所有的成就都需要文化之根做支撑。艺术家离不开母体的滋养,需要以传统文化作坚实依托,这不仅是艺术家生命的归宿,而且是文化的自觉回归。 艺术大师马蒂斯对东方文明充满了无限憧憬,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东方绘画的线条律动,他的率性与纯真,散发着浓厚的东方写意气息。但是马蒂斯的根在西方,他用色彩拓展了西方野性十足的装饰画风。画家张大千通过重彩的泼墨写意,创造了有别于传统画风的全新气象,两位大师不仅有相似的愿望,而且有相遇的机缘,但是两人最终还是选择以本土文化作为自己的生命与艺术归宿。虽然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但文化是有根的,艺术是在交融互通中得到发展的。但若是画家失去了本土文化的支撑,就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与那些急功近利的艺术家相比,大师们少了些空想和浮躁,多了些沉潜与内涵,这也是为何他

们总能在变幻的精神空间中始终坚持自我。 因此,中国当代艺术要在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在新旧的更迭与对接中,牢牢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实现艺术观念向传统的回归。 二、心灵走向:自然的回归 艺术作品要凭借内容的美来吸引和打动人心。没有好的内容,形式毫无意义,同样没有好的形式,内容之美也难以彰显。没有不同的形式就不可能有独特的、个性的艺术创造。好的内容源于艺术家丰富的心灵收藏。事实上,抽象艺术并非形式与内容的完全抽象,而是以形象元素为支撑的形式抽象。所以,艺术家不仅要向大师和传统学习,而且要丰富生活体验,让心灵回归自然。 许多艺术家之所以创作不出满意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心灵收藏匮乏,没有深入自然和生活中去挖掘艺术价值。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讲的,要“收尽奇峰打草稿”。万事万物都有其灵性所在,我们疏远自然,自会被自然抛弃,古今中外的伟大艺术家,无一不深深热爱着大自然,并将大自然作为最大的灵感源泉和素材宝库。 有些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生活的美和对人性的思考,是源于生活却高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与生命》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与生命 本组概述:本组围绕“艺术与生命”这一专题,安排了21篇文章,其中课文4篇,《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9篇。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都以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作家在描写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生命时,无不倾注了对艺术家生命的讴歌,有的侧重从艺术的精美绝伦写起,赞叹艺术的超凡魅力;有的从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入手,赞美艺术家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品质。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文章以“艺术与人生”为主线,形成了“读艺术、说艺术、写艺术”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材料。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艺术与人生”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线,以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完成21篇文章的阅读。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艺术与人生”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内容: 莎之约》《我的舞台》 2.《新语文主题阅读》:《二泉映月》《一个冬天的夜晚》《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弹琴的姑娘》《妙趣横生的虾》《红虾》《精卫的震撼》《姥姥的剪纸》。 3.《主题式·经典诵读》:《朝天子·咏喇叭》《听邻家吹笙》《赠花卿》《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金陵图》《乡间的音乐》《音乐之歌》《英国圆号》《不死的音符》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两翼”目标 1.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文章9篇,背诵喜爱的经典诗文。 2. 在批注式阅读中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各种艺术形式的美,体会作家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的旺盛生命力

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的旺盛生命力_孙丹 从塞尚开始,西方现代主义就将艺术从宗教与 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注重“画什么”,而将“怎样画”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目的,追求的是形式主义,“为艺术的艺术”!‘:从那时起,艺术主要是围绕着其构成因素,即作品内在规律进行研允这种倾向 历经了七八十年,从野兽派“表现”主义、光辐射主义、光效应艺术机动艺术等形形色色的抽象艺术, 穷尽了形式,最终脱离了作为生动的人的思想和情感,变得毫无生气、机械呆杭贫乏重复因此,必须 重新对现代艺术进行思考,努力注入新的血液,回归到注重渗透历史、社会的人的心理和情感表现之路 上来 在现代派的美术史上,表现主义是一个重要的 艺术思潮和流派表现艺术从确立之初,就从自然的 梗桔中解脱出来,充分地表达作为主体人的感人至 深的力量与如实描画的“再现”绘画艺术相对,表现绘画艺术有着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之么深受西方 哲学和表现风格影响的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经 过了现代艺术的洗礼,开辟了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贴 近的新的绘画方向。在艺术理念上,保持了同物像的视觉联系,借鉴抽象绘画的概括性和形式感,引入观

念艺术,重视画面的主题思想和视觉语言相结合,产生极具张力的画面效果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面 向现实生活和人的真实情感,强调中国文化历史内涵,既不停留在客观如实描写世界,又不盲目追随西方竭力表现主观情感,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1表现绘画艺术的意义 首先,主观性与情感性的表达在表现性绘画中 始终存在,并将永恒地存在下么通过对自然对象的 融入血肉的观察,发现艺术家心中具有持久生命力 的真实,不是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叙述上,而是超然忘我地进入到创作的自由境界,从而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和情感共鸣他们顺应时代,审视 当代人的心理,将当代人的感情“抽象”地融入到传统的具象表现之中。 其次,在表现中有创造性的东西产生比如,以 再现为目的,如实表现世界的作品是被动的,缺少深刻而痛苦的思索而表现艺术重视的是不一样的“呈现”,是体现心灵的真实,而非眼中的真实塞尚的绘画,看起来有些粗糙,也不老练、精巧;贾克梅蒂的作品,下笔踌躇,总是未完成的状态,感觉很艰亲正因如此,才能体会到他们的疑问,不重复别人,有新的视觉追求的愿望这也是大师的经典具有永恒的艺

浅谈西方当代艺术

浅谈西方当代艺术 西方当代艺术是一个比较广义的范畴,从现代艺术以来,包括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后现代艺术,达达艺术,观念艺术等等诸多艺术流派。了解西方当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以及现状,对我们理解美术史,理解今天世界千变万化的当代艺术作品是必要的基础和逻辑训练。 从最初的历史起源来看,相对于古典艺术或传统艺术来说,现代艺术的起源就应该算当代艺术的萌芽阶段。我们所熟悉的现代艺术之父塞尚,表现主义的高更和梵高和毕加索等天才艺术大师是对传统艺术的变革起了转折性的关键作用,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开拓了艺术的边缘,启动了艺术革命。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的方法风格都和过去大不一样了。对于创造性的追求进入前台,对画面内容,技法和写实功底的追求退潮,独特风格和个性化语言成为了衡量艺术好坏的主要标准。这就是现代主义的主要贡献和价值。当毕加索的艺术风靡世界时,欧洲的艺术发展也达到顶峰而进入瓶颈期。此时美国作为新崛起的年轻国家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到文化艺术都充满了活力。商业的高度发展领先于世界。而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事其文化地位,作为排头兵的艺术自然是先锋前卫的代表。以商业为内核的波普艺术应运而生,通过夸张的表现商业消费主义对世界的控制和表现,波普艺术把低俗市井文化,流行商业符号创造性的引入艺术领域,从而诞生了贾思博琼斯,安迪沃霍尔,汉密尔顿,利希滕斯坦等波普艺术明星,为什么说他们是明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大师呢,因为这正是波普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巨大差别,这些艺术明星创作的更像是艺术产品,

而他们也更像是消费明星。安迪沃霍尔更是宣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15分钟的明星。波普艺术对后来艺术的发展直到今天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西方艺术哲学从此围绕着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史终结了吗这样的意义追问而不断辩证探讨。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德库宁,罗斯科,米歇尔让巴奎斯特,基斯哈林在纯绘画的领域开拓了边际,坏画,行动绘画,观念抽象绘画,涂鸦的艺术创作表现方式使这些艺术家不仅仅是在画面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风格,更是在艺术方法论上,在观念上推进了艺术史。这对于今天的当代艺术都是起到了核心价值的作用。可以说,从本质上说,今天的世界当代艺术和他们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形式上变化多端,但从哲学和方法论上并没有走远。后现代艺术的概念也一直有争论,就是因为从本质上说后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并没有区别,只是加入了各种主义和符号元素。比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达达主义等等,因此也有史学家把后现代主义称之为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杜尚,他的代表作“泉”(又称小便池)可以说推翻了艺术的传统概念,使得艺术从表面上越来越不像“艺术”。艺术的本质从传统的表现美和风格变成了推翻过去的风格和方法,创造或解构一个以前没有的东西。附加在艺术品之外的意义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意义。但是,这件小便池虽然离经叛道,惊世骇俗,却从本质上和汉密尔顿的“是什么让今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贾思博琼斯的“国旗”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没有区别,那就是挪用现成品,使用别人的或已有的图像和材料,加入自己的主观观念,

《论艺术的精神》读书笔记

“有人说,艺术是时代的产儿。但是这种艺术,只能艺术地重复那些以被同时代人清楚地认识了的东西。所以它没有生命力,它仅仅是时代的产儿,无法孕育未来。这是一种被阉割了的艺术。它是短命的,那个养育它的时代一旦改变,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艺术完全由一个具有着亚裔血统欧洲人用“精神”的力量释放包围——艺术,在伟大的20世纪显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被无数注重人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重新解读与创造。从这本书的总体风格来看,书中弥漫着沃林格尔对艺术表现的本质解释以及20世纪整个思想文化氛围下的尼采、叔本华等所提倡的自我意志的含混氤氲,这是把二元论作为世界观的典型体现,并且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创作的思想源泉及理论基础。 自康德起,艺术就不断地寻找它自律的道路,像现代人寻找个人位置一样,艺术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注重“写实”的探索之后,逐渐的开启了新的方法道路。“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不但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20世纪,抽象主义作为主导艺术之一“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纪的面貌”(米歇尔.瑟夫)叔本华在《康的哲学批判》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可见世界幻觉的产物,是一种骗人的巫术,一种把视觉幻想和空间加以比较所产生的无根基、即无自身本质的外观,这个可见世界是一层环绕着人类意识的浑浊的迷雾,它是那种同时是错误和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人们可以在说他不存在的同时说他是存在的。”康定斯基在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文化产生着巨变的背景之下,追求精神自由,强调内在力量的作用,成为了《论艺术的精神》的原动力与理论出发点。 第一篇论艺术的精神 论艺术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的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这篇文章分为了概论与绘画两个部分。概论中用引言、运动、精神转折点与金字塔四个小部分解释了他对于艺术品、艺术家等的定义与互动把艺术的过程与变化归结到精神的作用并以一种运动的方式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读者。 第一部分概论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有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举,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件优美的作品是内涵和外表统一和谐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幅画是个精神有机体,他像一切物质有机体一样,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艺术的原动力来自于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中,灵魂与肉体紧密相连,它通过各种感觉媒介产生印象。演绎了欣赏艺术品的整个过程: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感受——>感情(观赏者的)。在这里,整个过程包含了几个概念:艺术家的感情,感受1,艺术作品,感受2,观赏者感情。整个过程似乎揭示了作者的理论主旨:精神至尚。艺术品的形式应该“内在的,所以它孕育着希望和未来。”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是“能够描绘一切事物的人。”抽象的论述和高亢的基调铺垫了艺术精神的“运动”,精神生活所代表的“巨大的锐角三角形”,也许也是康定斯基绘画思维的产物,又也许是他抽象成果的宣言符号。这个巨大的三角形需要冲破的,不仅仅是旧的“怎样表现”的向上的物理运动,同时在内部的形式里也有着层出不穷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稳定结构。随着三角形的运动,内部的结构似乎在一个临界状态开始动荡,带着摇摇欲坠和呼之欲出的惊悚,人类的精神终于出现了康定斯基所认知的“转折点”。在“精神的转折点”一节中,蕴含着批判的影子,康定斯基提出了他对于时代思想混乱的出路及自己的艺术理论基础:通神学,并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内心。他标榜了布莱维斯基夫人的理论把梅特林克与瓦格纳作为了例证的典型从象征与重复的文学手法与结构等发掘了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在他所引证的伟大的艺术家之中,有音乐家和印象主义、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画家,但无一不都指向了他所旨在阐明的艺术的内

力量与生命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雕塑实体,一块大理石,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上网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设计: (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 出示一块大理石。

《寓言: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艺术》阅读用答案

《寓言: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艺术》阅读用答案 寓言是什么?说得通俗一点,寓言就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作为一种很独特的文学样式,寓言具有双重结构:表面上讲一个故事,即“寓体”,但故事里往往寄托着特殊的意义,即“寓意”。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它和神话一样,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有文字记录的寓言出现在春秋末年,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战国时代是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不仅创作数量大,而且艺术性、思想性都非常高。在《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著作中,就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邯郸学步”、“望洋兴叹”、“鹬蚌相争”、“揠苗助长”等。诸子百家、谋臣策士在阐述思想、说理论辩的过程中,为了增加说服力,往往会引述或编造一些寓言故事。可以说,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寓言对人类有启蒙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寓言创作也在发展,一直到元明清时期,寓言创作又形成了一个高峰,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寓言专集。我们从元朝刘基的《郁离子》,明朝冯梦龙的《笑府》,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人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很多优秀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特点非常鲜明。从内容上说,寓言的寓体大多为人物故事,也有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寓意大多是讽刺、劝喻或教训,如阐述哲学、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道理,讽刺不良的社会现象,宣传道德观念等。用故事来讲道理,浅显易懂,形象生动。从艺术风格来

看,其表现多样化,比喻、夸张、白描、说理和拟人最为常用。寓言故事与小说不同,不需要曲折的情节,也不需要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它的语言简洁、朴素,笔调幽默、诙谐。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也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它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正如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所说,一则寓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从童年到老年。 13.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寓言的双重结构表现为“寓体”“寓意”两个方面,即表面的故事和蕴含其中的意义。 B.神话和中国寓言一样,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艺术性、思想性都非常高。 C.诸子百家和谋臣策士对人类的启蒙作了大量工作,他们利用寓言增强辩论的说服力。 D.战国和元明清是寓言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笑府》《聊斋志异》分别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14.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寓言作品的艺术风格,勾勒出这一古老文体的特点。 B.文章列举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说明战国时期的寓言创作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浅谈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7374087.html, 浅谈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作者:赵尊恒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何为“当代艺术”?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今天的艺术,一种体现当下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并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在艺术发展的潮流中,当代艺术从其产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评价亦是良莠不齐。马塞尔.杜尚作为代表人物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了解杜尚是了解当 代艺术的关键。本文以杜尚的代表作品《泉》为例,结合相关艺术作品,对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展开剖析。 关键词:当代;艺术;思想;时代特征;表现形式 何为“当代艺术”?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今天的艺术,一种体现当下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并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当代艺术又有着比较广义的范畴,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现代艺术、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后现代艺术、达达艺术、观念艺术等等诸多艺术流派。 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是马塞尔.杜尚,他的当代艺术代表作《泉》完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 对于“艺术”一词的理解。那时的人们在大众审美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似乎已经习惯了现代派艺术,但是当一个小便池以它原本的模样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会评价?难道还会说这件作品很“像”?或者说这件作品很“好看”?当然都不会。人们只会觉得既尴尬又哭笑不得。1917年,杜尚将一件“现成品”以艺术品的名义呈现在了全世界的人们面前,在人们的震惊和讥笑中展现着与以往不同的艺术特色,谁又能料想到那件看似闹剧般的小便池后来成为了西方现代艺术的里程碑。迄今为止,在现代艺术史中,杜尚的《泉》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经常性的代表着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突破。的确,杜尚的这一作品有些略显怪异,更多引人发笑,他使得艺术从表面形式上变得不像“艺术”。在大众的眼中,这件小便池已然脱离了艺术的轨迹,但不得不说杜尚使用了这样一件生活中的现成品,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思想,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这件看似平常的生活用品成为了一件艺术品,附加在艺术品之外的意义变成了最重要的东西,换句话讲,重要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意義。百年来人们对于这一作品的各种理解、赞扬、批判、评述良莠不齐,欣赏这些观点中的反差也许会比走进美术馆欣赏那件作品有趣的多。 然而杜尚的《泉》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此,杜尚本人否认那座小便池具有所谓的“价值”,以往那些和古典主义艺术作品相比肩的所谓的“价值”并不是杜尚所追求的,在我看来他似乎在否定以往一切传统的艺术准则,更多的在于发挥自我价值,要在自己的一切艺术行为和传统的艺术之间划清界限。《泉》这一作品的出现绝不是为了与传统艺术比肩取悦观众,而是想彻底推翻以往的一切传统艺术观念,不论是题材、构思、技法甚至表达方式。现如今,杜尚作为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在受到人们赞美的同时似乎也遭受着指责,但无论我们如何去评价杜尚,提起当代艺术,都无法无视《泉》的存在,即便《泉》这一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显的那样的突兀,但杜尚最独特的地方在于给所有艺术家出了个巨大的难题——既然连小便池都可以是艺

(完整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是生活的客观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又得益于艺术反馈而进步、文明。 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会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人类生活正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丰富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四年级)贴近生活的艺术课更具有生命力教学设计

(四年级)贴近生活的艺术课更具有生命力教学设计 (fourth grade) art class close to life has more vitality teaching design

(四年级)贴近生活的艺术课更具有生命力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建议思考的问题: ⒈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⒉如何使课堂教学艺术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案例描述: 突发事件 一年级的第一节艺术课,刚上课几分钟,我发现坐在第三排的小江面带怒色,用手打了一下同桌小芳,而同桌小芳也毫不相让,用力还击。我用眼神示意,想让这场“战争”停息,以免影响课堂秩序和原定教学计划。可再看小江和小芳,虽不敢公开对抗,却显然很不服气。 改变思路

我忽然想到艺术教材第一单元原本准备下一节课再上的《小 伙伴、好同学》一课,于是我马上调整了这节课准备的畅谈假期 生活和复习上学期内容的计划。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现在 教师给你们唱首歌,好吗?”同学们都说:“好!”并鼓掌欢迎。于是我一边唱着:“我和小刚在一起做游戏,一不小心我把他绊 倒在地,我急忙扶起他,说声对不起,他笑着对我说,没关系……”这首歌曲,一边慢慢走到小江和小芳身边,用双手轻轻 地摸了摸他俩的头。唱完歌后,我请同学们为歌曲取个名字,同 学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小江和小芳也参与其中, 为歌曲起名“对不起,没关系”。 开展活动 然后,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讲一讲、演一演自己与 同学、伙伴之间的故事,同学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悄悄 构思,有的与同桌窃窃私语,有的则激动地举起手来,马上要上 台讲述、表演……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故事及要求,为他们提供 一些简单道具,并及时配一些恰当的音乐,放一些合适的录音, 有时还进行一下旁白,作一些解释。 于是,在活动中我了解了小芳不小心把小江的书碰掉在地上 的故事,我倾听到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学习的故事,我知道了 同学们在校运会上团结一致,为班争光的故事……在活动中,同 学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妈妈生下我,就有你我他,同在一片蓝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普通人们对于艺术与设计有着模糊不清的概念,就连一些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不见得能很好的把握,也总是模棱两可,捉摸不定。 通过学院举办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座谈会》,邀请的嘉宾是今日美术馆的馆长——张子康先生(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9月在《河北图书商报》任美术编辑。1992年5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化编辑室工作。1998年9月——1999年7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助教研修班,现为今日美术馆馆长。今日美术馆是以“民营非企业”,2002年由今日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先生创建并首任馆长,2004年底由张子康先生接任。张子康先生还兼任《东方艺术》杂志主编。今日美术馆系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按照国际美术馆规范建设和运营的纯民间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无梁无柱全开放自由展览空间及恒温恒湿、自动展板、自动灯光、多媒体声光展示系统等,系中国美术馆最高硬件标准,同时也跻身于国际一流美术馆行列。今日美术馆现有和正在筹建的下属企业有: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香港)、今日美术馆杂志、今日美术馆网站、中国当代美术家数字资料库、中国当代书法家数字资料库、今日美术馆拍卖公司、今日美术馆画廊以及今日美术馆画院、今日美术馆研究院、今日美术馆艺术产业联盟等综合艺术产业实体。今日美术馆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流派及领军人物的同时,更注重对艺

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和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产业机构相适应的艺术运营模式,为当代艺术家及其艺术品提供一个面向世界的全开放式平台。今日美术馆开馆的《彩墨江山展》、《流行书风展》,其鲜明的学术性以及在美术史、书法史上的重大意义不仅受到国内外媒体及艺术机构的关注,也给中国美术界、书法界带来强烈震撼,促进了中国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今日美术馆展览面积1800余平方米,展线长约1000余延米,其全开放自由空间和活动展板、活动灯光不仅能适应所有二维平面作品展览,同时更能适应雕塑、装置等三维空间作品展览。)听了他的讲解以及他和设计系的老师的讨论,我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有点心得体会: 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的理解事实上它们是即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的。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辩证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对于设计会有影响,反过来设计的发展也影响着艺术。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1、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概念 纯艺术和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以形态思维为中心的,一个是以逻辑思维引导形态思维的,如果和在一起,在各种具体问题上的冲突将是没完没了的。包豪斯在魏玛时期曾经有过这方面的问题。格罗佩斯在1919年建立学院时,根据魏玛共和国政府要求,把早就在

_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_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读后感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书, 是朱良志先生奉献给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界的一本重要 著作, 也是近年来这方面研究难得的成果。这本专著从生命这一独特的角度对中国艺术进行 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四编,16章。第一编“生生之源”, 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广阔背景 上, 探讨中国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根源, 选择了生命结构(“生”)、生命时间(“时”)、 生命基础(“气”)、生命符号(“象”)这四个重要问题, 逐一剖析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 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契合点。第二编“生生为艺” , 作者选择了画、书、园林三个重要的 艺术种类, 对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作了实证性的研究。在这种返道于艺的考察中, 作者发现 重视生命是横亘于中国艺术背后的重要纲领, 正是这一点, 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运思方式, 塑造了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形式, 制约着艺术的历史发展, 也培养了中国艺术家的独特趣 味。第三编“体证生生” , 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论, 作者将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 论析出三个理论层面:虚静(体验的发端)---共感(体验的开展)---物化(体验的高峰), 指 出这三个层次由神定到神入再到神合, 实际上是一个生命飞升的过程, 在此活泼泼的运动中, 最终托出一个鲜活灵动的艺术意象。第四编“生生之韵” , 这是有关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 若干原型研究, 打通文化哲学和艺术的界限, 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界限, 从“会通和合”的 角度, 力求展示生命精神的独特韵味, 研究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境界, 作者以诠“明”(中 国艺术的光明境界)、辨“远”(中国艺术的生命距离观)、论“适”(中国艺术的生命 愉悦观)、议“新”(中国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说“圆”(中国艺术的生命系统观) 为题, 从艺术境界、审美迫求到艺术家的理想人格等方面, 作了富于开拓性的研究。这本著 作选择了生命这一角度来论述中国艺术, 走的并不是“以西释中”的道路, 它奉行的是一 种“接着讲”的方法(冯友兰先生语)。作者的这一角度是从中国文化的固有肌理中得出的。 本书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一般的中国艺术理论间题, 而是追溯那种导致产生中国艺术独特精 神的内在原因。由于中国文化的“会通和合”的特点,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文化哲学观念、 思维方式等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于是作者便从文化哲学的分析谈起。作者指出, 中国哲学 具有强烈的重视生命的倾向, 儒家哲学具有“生”“仁”一体的结构, 道家哲学以“达 生”“卫生”“赏生”“畅生”为其重要特点, 而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宗派禅宗也十分看 重生命。这种生命哲学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取之不尽的源泉。在对哲学观念分析的同时,作者 又把视角伸入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中去。如作者指出, 中国文化有一种“有机生命观” , 强调生命之间无所不在的联系, 作者对这种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这种联系有多种 侧面# 一是后生续于前生, 即是同一生命不同生长过程的联系.. 二是新生替于旧生, 即是 不同生命的新旧替转、交替上升的联系.. 三是此生联于彼生, 即是不同类别生命的平行联 系。在这三种联系中包括在时间之轴中展开的纵向联系和空间之轴中展开的横向联系, 前者 表现为生命的擎生和化育过程, 后者表现为生命体之间的关联和类推。作者对中国文化这种 生生不息、新新不停的精神把握是深刻的。再如作者对“生理”问题投入了充分的注意, 在 《黄帝内经》等的细致研究中, 本书指出, 中国文化中原本有一种重视生理的倾向, 对,管子》、 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两种, 精神生命是对自然生命的提升, 但是中国文化并不 将二者对立起来, 而认为精神生命奠定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 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融合, 才能达到思维的旺盛状态, 思维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正是在此基础上, 中国文化乃至 中国艺术才如此重视“养气” , 要‘’养得胸中宽快, 意思悦适” , 要“凝神静气”。 作者就是以中国文化哲学原本具有的“重生之目”来看中国艺术的, 他指出, “生为万物 之性, 艺术作为宇宙生命最形象最生动的表现形式, 理所当然地将生命作为表现的最高目 标。生为万物之性, 同理, 生也为艺术之性”。作者认为, 明白了这一层, 才能从根子上理 解中国花鸟画为何叫“写生” , 中国书法为何要“探取创化元精” , 中国园林为何以“活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 “五四”时期,文学流派和文论思想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文学研究会,持“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另一派则是创造社,持“为艺术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浪漫主义的文学观。这两种文论看似对峙,却都来自于西方近代文论的传统,都是对之加以中国化的转换的结果。正如周作人所归纳:“从来对于艺术的主张,大概可以分作两派:一是艺术派,一是人生派。艺术派的主张,是说艺术有独立的价值,不必与实用有关,可以超越一切功利而存在。……人生派说艺术要与人生相关,不承认有与人生脱离关系的艺术。这派的流弊,是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艺术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一种坛上的说教。”虽然,这两种文论思想都着眼于艺术功能论,但是,“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实际上暗含着文学能够再现“现实的人生”的思想,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实则强调了文学能够作为“我的表现”而存在。二者都打上了西方传统再现论的烙印。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中国逐渐滋生蔓延,这与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情境是不可分的,与推崇“德先生”“赛先生”是不可分的。那时,社会的进步急需文艺的先行与振兴,故对传统“文以载道”的文论采取了激进批判的立场,但同时,这时的文论也强调艺术对人生所产生的推进作用。不断涌现的关于“艺术——人生”的论文蔚为大观,如《美感与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一羽)、《由美学上所见之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雷颂常)、《艺术与生命》(穆时英)等等即可见一斑。仅1919至1929年间的论文,以“文学与人生”为题的就有8篇,“文艺与人生”为题的5篇,“艺术与人生”为题的3篇。这一思想的主流,就是主张“文学现在也成了一种科学,有它研究的对象,便是人生——现代的人生”! 这里的“人生”,或者“现代的人生”,其实就是沿着胡适“唯实写今日之情状”路线而生发的文学主张。传统中国文学行至近代之前,似乎对“社会写实”的问题不太关心,而往往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闲物。作为一种反拨,呈现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就是“写实主义”,这是西方现实主义在“五四”时期中国的变形延续。正如茅盾在《文学与人生》里所分析的那样:“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中国的写实主义的出现与对科学精神的推重也是同向的。显而易见,这种文论带有一种科学实证主义的倾向,它反击的是中国古代只将文学“视为抒情叙意的东西”,而要对文学进行根本的科学性改造。 其实,胡适早在《文学改良刍议》里就率先发出了“言之有物”的呼吁,抨击了旧文学“摹仿古人”、“无病呻吟”、“烂调套话”等等消极取向。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倡“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形态现实主义文论的先河。早期的茅盾曾经主张“新浪漫主义”,但在胡适的“以写实主义作手段”的纠偏之下,也转向写实主义的主张。为匡正文学传统远离现实和人生的积弊,1922年《小说月报》开展了一场关于“自然主义”的讨论,试图进一步推进“写实主义”。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观念,在当时的中国是由西方舶来的最新文学思潮之一,它也是针对中国古近代文学弊病而下的一剂急救西药。“客观描写与实地考察”,是“自然主义”的鼓吹者为中国文学界开的新药方,他们认为由此才能开拓一种“科学的描写法”。但是,“自然主义”自有其不能为中国人所理解的方面,这种“记帐式”的创作方法并没有为中国文

《中国艺术精神》5000字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徐复观认为,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如果穷究到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典型。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和纯化,进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并使这种人格修养的作用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而具体地看,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又呈现出两种典型性格。由孔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由孔门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是善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人生而艺术”,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唯有“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但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而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疏释,是徐复观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画龙点睛之笔。 徐复观进而通过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绘画史圆融于一体的考察,对庄子的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论析。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在绘画方面,通过魏晋玄学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通过人物画与山水画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

精神不息,艺术生命不息

精神不息,艺术生命不息 ——读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有感 浦东新区凌兆小学杨慧华记得曾在夜大学西方美术史的课堂上,那位年轻知性的女老师在讲到荷兰印象派画家温森特?凡高的作品《星夜》时,她播放了一首同名歌曲Starry Nigh 又名Vincent 。这首献给文森特的歌曲在美国民谣歌手Don Mclean温厚的嗓音娓娓唱来极为伤感、煽情。歌者用原声吉他自始至终伴着他叙事诗似的歌,把大家带入那冬天落雪的风景中,带入这位以自杀结束短暂生命的画家浓烈的色彩中,带入对他深切的缅怀中,去触摸他爱与美的世界。艺术品的灵魂力量让绘画和音乐互相交融,彼此感动。肃静中,随着老师的潸然泪下,所有同学无不动容……。末了,老师用低低的声音说:“如果有机会,请大家去看一看《凡高传》。” 对于凡高,我一直是有偏见的。他的作品固然有种震撼人的力量,他的成就固然伟大,但是,他割下自己的耳朵,他饮弹自尽,不免太不自爱,太不珍惜生命;他在留下那么多艺术财富的同时却也给后人留下那么多遗憾,也不免太不负责任。后来翻阅了《凡高传》,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我全身打着冷战、手脚麻木的合拢那本书,静静地闭上眼睛,泪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洗尽我的自责。这是一个多么苦难的灵魂,他为了几段感情倾尽所有的爱,然而爱情却欺骗了他。做传教士期间,他目睹那么多的矿工在社会底层繁衍生息,为了救济他们他不惜顷尽其蘘。书中有太多使人心颤的情节,为了救一位全身烧伤的矿工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他一条条撕下身上仅有的一套棉质内衣,为衣不附体的孩子缠盖正在溃烂的伤口。但是他自己却在又脏又冷的小屋忍冻挨饿,以至于重病缠身,奄奄一息。如果不是他弟弟题奥的及时出现,就不会在日后成就了这位举世瞩目的艺术家,人们也不会看到他那么多能听得见呼吸声的不朽名作。他虽然没能帮助那些可怜的人最终摆脱贫穷与疾病,但是你能说他不热爱生命吗?残酷的现实让他得了疯病,他用自残结束自己苦难的一生,人也许能改变命运的安排但却不能选择自己得什么病,你能说他不负责任吗?他追求艺术的执着精神以及作品中宣泄的生命力量感动并鼓舞了一代代人,他无私地倾尽自己身上所有的热量,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却没有带走任何东西,甚至没有等到自己的画展,没有亲眼目睹壮观而轰动的场面,你能说他从事的这份事业比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那些抛头颅洒

艺术与生命的关系

艺术与生命的关系 主要内容: 本文论述的是艺术与生命的关系,主要论述如下几个关系:1.艺术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发展。2.艺术可以丰富生活,影响生命的发展进程。3.生命可以体现艺术的价值,艺术可以表达生命的信念。 关键词: 发展丰富生活影响发展体现价值表达信念 艺术与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的一生中会欣赏到各种艺术品。艺术品不局限于书画,你可以说一个精致的雕塑是艺术,也可以说一幢宏伟的建筑是艺术,甚至我们可以说一本好的小说是艺术,一部精彩的电影是艺术。但无论我们所说的艺术是什么,它都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早在大约4.5万年前,人类进化到了晚期智人阶段。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像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也许这就是艺术最早的阶段,随着人类的生命发展艺术也进行了发展。如劳动中的口号,图腾部落象征等等。 在人类生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陆地的分离,社会变迁,战争破坏,文化冲击,经济干预等等,使艺术也变得多样化,世界各地的艺术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发展。从建筑艺术来说,有明显的中国长城与埃及金字塔的差别比较;从绘画艺术来说,有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方的写实素描、油画之差。从音乐艺术来说,有各种风格的音乐在各个地域出现;从舞蹈艺术来说,有着西方的芭蕾舞剧与中国的京剧之分……就算是在同一个国家下,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地域,风俗不同,艺术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就我们中国的戏曲艺术来说,中国的戏曲主要可以分为:彩调剧、桂剧、汉剧、黄梅戏、山东梆子、四川曲剧、甬剧、壮剧、粤剧、豫剧、湘剧、曲剧、琼剧、秦腔、黔剧、评剧、昆剧、梨园戏、京剧、晋剧、沪剧、河北梆子、赣剧、川剧等等……同样西方的也有芭蕾舞剧、歌舞剧、默剧的区别。 举例来说秦腔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中国剧种,是因为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形成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的特点。也正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造成了在这个地域中的人类生命发展的特殊戏曲艺术。 可见随着人类的生命的发展,艺术也在发展,而且是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生命的进程中,艺术是伴随着我们一同发展的,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劳动我们有劳动号子,战场我们有军歌、进行曲,在家里我们能看见装修艺术,走出去我们能看见建筑艺术,还有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的广告艺术……不管我们是否在意它们的存在,艺术确实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在丰富我们的生命。我们可是在听一首音乐时内心或澎湃,或伤感;我们可以欣赏一场电影后亢奋许久,过后还能津津乐道;我们可以在博物馆感受画作中画家的心灵,也会在那里看见历史的文物而震撼不已……而这些感受或多或少的给我们的生命一些触动,甚至每当我看见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