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版毛概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讲课教案

第七章科学发展 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是() A.《党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C.《党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党的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 D.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实事求是 B.求真务实 C.全面协调 D.以人为本 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实事求是 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实事求是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实事求是B.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D.均衡发展 7.以人为本,就是() A.以人民的利益为本 B.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C.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D.以多数人的经济利益为重 8.胡锦涛在十七大指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党的建设 B.群众路线 C.统一战线 D.解放思想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D.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 A.为什么发展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发展 D.怎样发展 3.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要做到() A.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C.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D.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D.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6.科学发展观的()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 D.根本方法又好又快 7.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 A.认识规律 B. 运用规律 C.把握规律 D.遵循规律 8.胡锦涛指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 A.把握规律性 B.增强主动性 C.克服片面性 D.减少盲目性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练习题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 1、( 150 )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2、( 151 )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十七大 B.十六届三中全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是( 153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4、( 152 )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 155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6、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 157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161 )。 A.无产阶级专政 B.党的领导 C.以法治国 D.人民当家作主 8、( 162 )是兴国之魂。 A.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科学发展观强调,( 165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建设生态文明 B.建设和谐社会C.建设文化强国 D.建设民主政治 10、科学发展观强调,( 166 )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A.执政能力建设 B.党的制度建设C.传统文化建设 D.依法行政建设 11、以人为本就是以( 153 )的根本利益为本。 A、全体公民 B、最广大人民

2018科学发展观演讲稿(4篇)

2018科学发展观演讲稿(4篇) *目录2018科学发展观演讲稿落实科学发展观演讲稿安全月演讲稿——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关于科学发展观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战友们:你们好!单刀直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开创科学发展的美好明天》。 当伊拉克的混乱纷扰不断,当金融风暴的影响余波未平,而我,正躺在祖国的怀抱,享受着慈祥的抚慰与关怀--我庆幸,我有一个安宁的祖国。 当非洲的儿童渴盼充饥的泥饼,当朝鲜的居民寻找度荒的草根而我,正依偎在母亲的臂弯,品味着超然的舒适与温馨--我骄傲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然而,雨中听风吼,铁马跨冰河,奔腾的黄河水无时不在诉说着苦难的历史;举目天涯路,热泪湿衣襟,巍峨的昆仑山不知堆积了多少辛酸的回忆--中华民族,一个经历呢热血洗礼的苦难民族,曾经也在黑暗中摸索,在坎坷中前行!如今我们靠的是什么迈向新的征程?靠什么应对新的挑战?靠什么开创新的局面呢? 一个声音,在历史的回音壁上传来,那就是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那就是科学发展观!自从有了它:中华民族就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就有了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光辉旗帜;就有了激励人心、凝聚人心的科学指南。

我们也曾摸着石头过河,播种严寒,收获温暖;我们也曾顶着风雨上路,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可我们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硬道理,那就是发展!发展是中国人民不二的选择。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是实践呼唤与思想回应的和谐共振,向太阳一样鲜艳;它是时代脉搏与巨龙心跳的强烈共鸣,如泰山一样坚定。它是伟大祖国永不停息的脚步声,它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进行曲,它是当今时代振奋人心的最强音。 科学发展观是一面旗帜,民族复兴离不开伟大旗帜的指引。从港澳回归到“三通”开启,从“飞天”夢想的实现到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从沿海率先到西部大开发,从中部崛起到东北振兴,13亿中国人民从僵化中觉醒、从沉闷中奋起,顺应时代潮流,从此稳步走上富裕安康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思想,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支撑。曾经,洪水冲走了我们的房屋却冲不倒坚强的臂膀;曾经,冰灾阻挡了我们的归路却挡不住我们传递的温情曾经,地震摧毁了美丽的天府却震不倒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民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愈战愈勇,愈挫愈强!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朋友请看: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有我们武警战士矫健的身姿。一出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精彩大戏正在隆重上演。 我,作为一名光荣的宜昌武警,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

2018思想汇报: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

2018思想汇报: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 敬爱的党组织: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是我们党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其科学内涵,在实践中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然而,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包括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居环境的改善、人的道德水平和体能素质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的健全等等。如果只有经济增长而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贫富悬殊,在社会领域产生诸如犯罪率上升、道德水准下降、公共卫生问题突出等种种弊端。因此,强调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还应当确保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当然也必须认识到,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同样也不会有社会发展。因为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总量的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社会发展与进步。 既重视当前发展,也考虑长远发展;既从长远利益出发,也

从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当地的基本情况出发;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社会和生态效益。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不能搞掠夺性开发,断子孙财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不能盲目“创奇迹”;合理利用资源,不能以破坏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保持生态平衡,不能以污染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着眼未来,不能剥夺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

毛概复习题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选题 1.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A.江泽民 B.毛泽东 C.胡锦涛 D.邓小平 2.科学发展观在()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A.抗击非典疫情 B.举办世博会 C.汶川地震 D.举办奥运会 3.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 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反映了我们党对()的新认识。” A.政治问题 B.社会问题 C.外交问题 D.发展问题 4.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5.以党的()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A.十七大 B.十六大 C.十四大 D.十八大 6.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恐怖主义 B.国际金融危机 C.经济全球化 D.政治多极化 7.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经济升级 B.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改善投资 D.发展金融 8.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科技进步和创新 B.加大投入 C.科技人才 D.经济环境 9.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经济增长 B.综合国力增强 C.文化繁荣 D.保障和改善民生 10.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 力点。 A.经济增长型 B.文化繁荣型 C.政治昌明型 D.环境友好型 11.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18版本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复习上次课内容并导入新课】 接力奋进续伟业,继往开来谋新篇。历史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让我们认识它。 【讲授新课】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胡锦涛简历】 胡锦涛,男,汉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曾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主要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2、实践基础: 十七大概括的“十个结合”。 3、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2018毛概最新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章 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如何评价思想的历史地位(简答题) 1.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象)的革命 新主义革命的动力(多选)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畴的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新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依然是资产阶级主义革命 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前途) 新主义的经济纲领(多选)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新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949-1956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主义社会。 党的过度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四章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 理论的形成条件: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党的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