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练习题

第8课商鞅变法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

A.管仲

B.吴起

C.李悝

D.商鞅

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 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

4、商鞅变法发生在()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战国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359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年

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

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8、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是()A.管仲改革B.周世宗改革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

9、与右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

A.管仲B.商鞅

C.王安石D.康有为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正确的军事策略

C.正确的外交策略 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11、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

A.邯郸

B.大梁

C.咸阳

D.郢都

1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C.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D.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经开始广泛使用()A.青铜农具 B.铁制农具 C.石制农具 D.木制农具

1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 B.诸候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统一货币、度量衡

1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创新题

19、见右图商鞅在变法实行之前,通过“徙木赏金”的办法,主要是为了()

A.哗众取宠

B.重赏之下发现勇夫

C.确立商鞅讲信用、说话算话的形象,为实行变法寻找良机

D.执行秦王的命令

20、“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战国时期主持秦国变法的改革家的一句名言,此人是A.白起B.商鞅C.苏秦D.李冰

21、下列是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不可能的是()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立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国家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22、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A.勇于公战,怯于私斗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吕氏春秋》记载:“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颤,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材料二:右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中发掘出来的“牛尊”。从牛尊来看,牛鼻穿有鼻环。

请回答:(1)两则材料说明了战国时期,我国哪一项生产技术的改进?

(2)这项生活技术的改进有何作用?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4、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最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称霸天下的欲望

C.缓和阶级矛盾D.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25、商鞅变法中,能使秦国国富兵强的措施是()

①改革土地制度②奖励军功③重农抑商④建立县制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6、齐桓公和商鞅变法之间最根本的不同是()A.性质不同B.目的不同C.内容不同D.结果不同

27、下列选项中属于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是()

①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历史趋势②变法得到了所有贵族的拥护③变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④敢于同旧的势力进行斗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的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③农业产量的提高

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9、阅读下列材料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

(2)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

(3)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探究题

30、阅读材料

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代表奴隶主旧势力的贵族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陈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右图即是他们辩论的情景。

请回答:(1)你认为商鞅说的是否有道理?

(2)这场辩论体现了商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4)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也感想?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20XX年泰州市)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

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C.建立县制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32、(20XX年山东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

些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3、(20XX年襄樊市)为秦的统一打下基础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 B.张居正改革 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

34、(20XX年通州市)秦国能成为其格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而完成全国的统一,主要

是因为

()

A.进行了管仲的改革B.进行了商鞅变法

C.修建了都江堰D.修筑了长城

开放研究典型题

35、阅读下列材料: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

请回答:(1)如果你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你对上面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说出理由。(2)如果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农民,你这些措施的看法如何?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D

2、A

3、A

4、D

5、D

6、B

7、A

8、C

9、B 10、A 11、B 12、C 13、B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4、B 15、C 16、D 17、C 18、D

创新题

19、C 20、B 21、D 22、D

23、(1)说明了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得到推广。(2)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4、A 25、B 26、A 27、C 28、A

29、(1)商鞅变法。内容有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第二方面,重农抑商。凡

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第三方面,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第四方面,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第五方面,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3)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探究题

30、(1)有道理。(2)体现了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坚决要求变法的决心和精神。(3)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4)商鞅变法受到了守旧的贵族的阻碍,说明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C 32、C 33、A 34、B

开放研究典型题

35、(1)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的利益。奖励军功使得只要我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可以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受的爵位和官职。这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3)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07-12年《商鞅变法》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07-12年《商鞅变法》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11.(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9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材料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_1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课前导学 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习题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力图使秦国称雄于天下 B、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满足部下将士的要求 D、发展商业 3.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奴隶消极殆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6.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7.下列是描写公元前351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以下各项不可能发生的

是 ( )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立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国家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请回答: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他的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在春秋五霸中,哪一位国君也是因为注重改革而实现国家富强的?他是重用谁进行改革的? 9.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1 铁制农具图2 穿有鼻环的牛尊

商鞅变法材料题.docx

商鞅变法材料题目 1、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地利不 尽出。于是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本于内,而使秦人于外。故 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国富 兵,天下无。 — —《通典●食》 材料二:之技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士。 — —《荀子● 兵》 (1)根据材料一,并合所学知,分析商鞅什么要" " 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什么会受商鞅之" " ,果如何?( 6 分) (2)根据材料一,并合所学知,分析材料二法的原因。( 4 分)「答案要点」( 1) 因要展生,增力; " 利其田宅 " , 井田,开阡陌,励耕,免除徭役;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的目的。 (2)是商鞅法行的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等励功措施的果;使三晋之人秦所用,而秦得以心于外。 2、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之,非古道,犹以本之故,国 而雄侯。然王制遂,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 而弱者社稷。 ---------《 . 食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百姓用,侯 服,楚、魏之,地千里,至今治。------- 《史 . 李斯列》 回答: ( 1)商鞅法的理基是什么?据材料一、二明法法令推行的原因 是什么?( 2 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4 分) ( 3)材料二、三的作者商鞅法各持什么度?材料二中的“ 本”、“王 制遂”各指什么?( 4 分) 答案: (1) 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2)A、井田,开阡陌 B 、励耕,重抑商( 4 分)( 3)材料二持否定度,材料三持肯定度“ 本” 指重生“王制遂”指奴隶制度被除( 4 分)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篇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

商鞅变法45分钟课堂练习题

商鞅变法45分钟课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52分 1.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度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D.取得军事优势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4、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 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刻的措施是() A.军功爵制 B.什伍制度 C.废除井田 D.建立县制 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商鞅变法首先着手于() A.发展农业生产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普遍推行县制 8、商鞅变法中为了加强基层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 ①二十等爵制②推行县制③户籍什伍制④连坐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0、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1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人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12、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最新范文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最新范文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内容一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内容二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奖励耕织 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12.“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 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 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 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 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 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5.商鞅的“商”姓来源于() A.祖先姓氏 B.出生地 C.封地 D.官 职 16.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 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 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 不生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D、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 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 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 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 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19.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 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 一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各地联系加强 2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 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 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 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2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鞍针对 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舌 2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2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 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 的总结 2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努力等。社 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 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 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 A.铁农具 B.牛的使用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商业的繁荣 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宜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9.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土地私有制 C.赋税制度 D.郡县制 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请回答13~20题。 13.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 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官制改革的性质 C.监察制度的性质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14.当时秦国出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主要是由于()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改革社会风俗 15.商鞅变法中儒家思想的地位() A.独尊的地位 B.禁止 C.与法家思想同等艰要 D.任其发展 16.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A.加倍征收土地税 B.加倍征收户口税 C.加倍付劳役 D.加倍征收农业税 17.商鞅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18.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变法使社会生产关系得以改变 B.秦国的社会风俗有所改变 C.确认的制度有许多影响后世 D.奴隶制的残余荡然无存 1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 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0.读下图回答: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播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1.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其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变法?(15分) 22、(2010年12月山西四校高三联考43题)(15分) 材料一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

历史小剧本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地点:秦国都城咸阳人物:商鞅士兵农民甲,农民乙,农民丙,阿呆,母亲 旁白: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商鞅为获取民心,在咸阳南门口立了一根木头,凡将此木移至北门口者,赏金10两 第一幕咸阳左庶长府内,商鞅低头踱步 士兵:报告大人!南门之木已立三天,尚未有人将其搬至北门口! 商鞅:什么?都三天了,还没有人搬它吗? 士兵:是的,大人。 商鞅:(若有所悟)可能是赏金太低了。传令下去,凡将此木移至北门口者,赏金50两! 士兵:是,大人。(士兵退下) 商鞅:这回应该有人搬了吧! 第二幕咸阳南门,人们议论纷纷 农民甲:听说有个叫公孙鞅(商鞅)的当了左庶长。 农民乙:是啊,你看,还在这儿放了根木头,说是谁把它搬到北门赏金50两,这谁信啊? 农民丙:城里面的人这几天都在说他,说他好像要变法。 农民乙:那他竖着根木头干什么? 农民甲:不知道。 农民乙:而且这木头似乎我们都扛得动啊! 农民丙:看看再说吧! 旁白:这时,人群里走出了一个结实的小伙子(阿呆),肌肉倒是挺发达,不过呆头呆脑的。 阿呆:娘——娘——!阿呆去把它搬到北门,我想我行的! 母亲:阿呆啊,好好想想,就扛这根木头走段路,会给你50两黄金? 阿呆:啊?这个……那也要去试试嘛!好不好啊?娘——! 母亲:好吧好吧,小心点啊! (阿呆上前,摩拳,擦掌,弯腰,踢腿) 阿呆:呀!哈!我来了!(说完他扛起圆木,一直扛到北门口,人群中一片欢呼) 第三幕左庶长府内,士兵来报 士兵:报告大人,有一人将圆木搬至北门口! 商鞅:哦?快快请来! 士兵:带阿呆——! (士兵下,阿呆上) 阿呆:拜见大人!

商鞅:呵呵,你就是那位勇士?不错,不错!来人啊,赏黄金50两! 旁白:阿呆这回真呆了,眼睛盯着那金灿灿的黄金不放。 阿呆:谢谢大人,谢谢……谢谢…… 商鞅:哈哈哈哈………………! 旁白:商鞅立木赏金的这件事很快就在咸阳城里传开了,老百姓们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咱们左庶长可真讲信用,以后,他让我们干什么,准没错!”就这样,商鞅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变法也得以开展起来。 初三(4)班黎子敬郭烨罗俊颖

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课件【三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课件【三篇】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课件篇一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商鞅变法单元练习题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练习题 出题:曹红英审题:李红敏时间:2014/2/16 一、选择题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动荡变革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011·重庆高考)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2012年是农业税取消的第七个年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5.他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尽地力之教”是他的经济策略,主持制定《法经》是他在法律制度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 A.管仲B.李悝C.吴起 D.西门豹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7.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D.农民8.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D.①②均不正确 9.右图为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10.《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

商鞅变法(七年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改革第八课《商鞅变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史实,进而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教材分析: 战国时期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乱”;一个是“变”。《商鞅变法》一课上承第七课《战国争雄》,下启第九课《秦朝的统一》。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相对落后,秦孝公继位后深感落后就要挨打,故而广纳贤士、下诏求贤,此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来到秦国,君臣二人冲破旧贵族的阻扰,齐心协力,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终于使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国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奠定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和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改革开放一样,都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变化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但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有小学升入初中,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 象的能力; 1

商鞅变法材料题

商鞅变法材料题目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 强,天下无敌。 ——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答案要点」(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 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 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 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 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本” 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分)

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精选教

初中七年级历史《xx变法》精选教 案三篇 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精选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xx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xx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xx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xx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xx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练习题

第8课商鞅变法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 A.管仲 B.吴起 C.李悝 D.商鞅 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 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 4、商鞅变法发生在()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战国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359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年 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 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8、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是()A.管仲改革B.周世宗改革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 9、与右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 A.管仲B.商鞅 C.王安石D.康有为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正确的军事策略 C.正确的外交策略 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11、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 A.邯郸 B.大梁 C.咸阳 D.郢都 1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C.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D.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经开始广泛使用()A.青铜农具 B.铁制农具 C.石制农具 D.木制农具 1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 B.诸候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统一货币、度量衡 1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