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镇毛织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方案》(2009年—2020年

大朗镇毛织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方案》(2009年—2020年
大朗镇毛织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方案》(2009年—2020年

朗府办〔2009〕49号关于印发《大朗镇毛织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方案》(2009年—2020年)的通知

2010-4-13

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单位:

《大朗镇毛织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方案》(2009年—2020年)业经镇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 O九年十月十一日

大朗镇毛织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方案

(2009年—2020年)

为认真贯彻《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大朗毛织特色产业,特制定本方案,对我镇毛织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进行规划,规划时间近期为2009至2012年,中长期到2020年。

一、重要意义

毛织产业是我镇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朗积极承接香港毛纺织产业转移,毛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群,从加工生产到自产自销,从贴牌加工到自有品牌,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全国精选19个市县和19个镇作为“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第一批试点”,大朗荣列其中,同年12月,评为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2005年,大朗被列为广东省创建区域国际品牌3个试点单位和广东省首批15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0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毛纺织特色产业基地”;2008年,被列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集群试点单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朗毛织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一是产业集群度高。目前,以大朗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内,有近万家毛织企业,仅大朗就有30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整个产业集群毛衣年销售量超过12亿件,在大朗集散的有8亿件,大朗毛织对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以巷头社区为中心,形成了6平方公里的毛织商贸区,5条毛织专业街,2600多家毛织企业。二是配套能力较强。大力完善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展销物流、融资服务“六大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中国(大朗)毛

纺织产品研发中心、广东省质量监督毛织品检验站(东莞)、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东莞市毛织服装设计师协会、大朗镇毛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毛织贸易中心等,创办了一年一届的“织交会”,建设了大朗毛织服装时尚设计创意区,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了毛衣设计、毛衣生产、辅料机械、销售服务等完善的产业链,具备了毛织行业的各个环节、要素,为毛织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平台。三是地理位置较好。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地处港穗深经济走廊腹地,深切接受香港、广州、深圳等国际大都市的辐射,市场容量大,对外开放程度高,交通和信息高度发达,能够迅速捕捉珠三角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各种信息。四是政府扶持力度较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以及各级政府对大朗毛织业的关注程度高,扶持力度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转型扶持措施。近年来,镇委、镇政府为做强做优毛织产业,从组织领导、平台建设、资金补贴、市场开拓到品牌培训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五是以信息化改造升级传统技术效果较好。毛织业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镇电脑织机总量不足1000台,2005年后企业大规模地更新设备,目前,全镇共购置数控织机6000多台套,总投资达20亿元。六是产生了一批创新创业的优秀企业家。随着毛织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培育和锻炼一批具有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成为做强做优毛织业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大朗的毛织业起步较低,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发展中存在着“四多四少”的问题: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小,领军企业少;生产加工企业多,销售企业少;贴牌加工企业多,自有品牌企业少;被动接单的企业多,主动接单的企业少。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朗毛织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在国家实施拉动内需政策基础上,国务院出台《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和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另外,增值税转型、技改贴息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产业集群竞争压力加大。随着《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全国纺织工业蓬勃发展,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纺织产业的扶持力度,产业集群越来越多,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协作分工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大朗的先发优势正逐步减弱。三是结构调整面临机遇。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市场需求总体下降,竞争更加激烈,纺织服装业面临严峻挑战,竞争力弱的企业将退出市场,有实力的企业将抓住机遇,利用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以产业重组带动产业发展,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我镇毛织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进行规划,促进毛织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做强做优大朗毛织产业,提高行业竞争力,提升区域影响力,推进集约集群发展,创建区域国际品牌,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找准大朗在全国产业集群的战略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培育品牌和拓展国内外市场相结合,坚持扶持骨干企业和带动中小企业相结合,坚持技术改造和

淘汰落后相结合,加快完善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展销物流、融资服务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提升研发设计、品质监管和营销策划等三种能力,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生产基地向现代毛纺商贸城转变,把大朗打造成为世界毛织之都、高档毛织品生产基地、毛织服装研发设计中心、毛织服装销售中心、毛织服装品牌集散地、数控织机制造和销售基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将大朗建设成集高档毛织品生产基地、毛织服装研发设计中心、毛织服装销售中心、毛织服装品牌集散地、数控织机制造和销售基地于一体的世界毛织之都,成为世界毛织服装流行趋势风向标,持续提升大朗区域国际品牌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一)高档毛织品生产基地。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到2012年,规模以上毛织生产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0%,形成20家能发挥积极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到2020年,我镇“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小,领军企业少”的产业结构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以强大的生产配套能力和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毛织产品,吸引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毛织品牌在大朗下单生产,成为高档毛织品生产基地。

(二)毛织品研发设计中心。改造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优化以设计人才为主的专业人才构成。到2012年,全镇规模以上企业100%设立独立的研发部或设计部,生产设备工艺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全镇每年设计新款毛衣50万件;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达50%。到2020年,以中国(大朗)毛纺织产品研发中心为核心,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技工贸一条龙的研发格局,成为引领世界毛织服装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及全国反应速度最快的毛织新款、新材料、新工艺研发中心。

(三)毛织品销售中心。依托毛织商贸片区的集聚效应,吸纳本地龙头企业和更多的上下游厂商在片区内设立销售点;变革营销方式,积极提高企业的市场化运营能力。到2012年,20家龙头骨干企业在商贸片区内均设有销售点;市场和特色街区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镇形成完整的毛织产品销售体系;形成内外兼顾的市场格局,内外销比重从4:6调整为5:5。到2020年,大朗成为全国最完善的毛织品销售中心,为采购商提供一个一站式采购的大平台。

(四)毛织品牌集聚中心。强化品牌推动,以构建品牌集聚中心为目标,力争到2012年,吸引国内外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落户大朗;以产品为龙头,以企业为依托,创建1—2个品牌联盟;大朗获得国家名牌名标产品2件以上,省级名牌名标产品达15件以上。到2020年,大朗成为国内外主流品牌的聚集地,成为区域国际品牌知名度高、产品附加值高、中介服务机构功能完善的品牌中心。

(五)数控织机制造和销售基地。大力引进世界品牌数控织机在大朗设立销售点,逐步引进国内知名数控织机生产企业在大朗设厂,延长供应链条。到2012年,全镇共有数控织机生产企业6家以上,年产数控织机2000台以上。到2020年,大朗建成全国最大的数控织机制造和销售基地,成为行业企业采购数控织机的首选地。

四、做旺以毛织贸易中心为龙头的毛织商贸片区

升级改造毛织商贸片区的外部环境,将做旺“织交会”与做旺毛织商贸片区相结合,活跃商贸氛围,引导资源向毛织商贸片区集聚,力争将毛织商贸片区打造成为全国最旺的毛织商业区。

(一)提升商贸区的经营环境。成立毛织商贸片区协调小组,由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社区(村)、专业市场组成,建立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升级周边路网,改善富康路、富华路的交通现状,加强环境、卫生、治安整治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对销售伪劣毛织产品的店铺进行严厉打击,杜绝不合格产品,为商户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完善大朗物流中心和汽车客运总站的配套建设,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

(二)提升商贸区的招商活力。积极调整商贸区的招商引资策略,拓展招商渠道,鼓励集群内的龙头生产企业在商贸区设立销售总部,重点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辐射带动效益强的大型纱线企业和机械企业,在商贸区内的专业市场或特色街区设立销售点或营业部,提高商贸片区的企业质量。

(三)提升商贸区的贸易氛围。加大宣传造势力度,提升毛织商贸片区的对外影响力。每年在商贸区内举办若干场不同类型的商贸活动,由协调小组统筹,统一策划、统一组织、统一形象,包括专题展会、采购会、购物节、新产品发布会、客商对接会等,帮助商户拓展经营空间。

(四)提升“织交会”的办展水平。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毛织产品交易会。要切实提高办展水平,通过每年一届的“织交会”平台,做旺毛织商贸片区。加快展会的市场化改革。成立专业展览公司,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推进展会在招商招展、广告宣传、专项活动等方面的市场化运作。强化展会的招展、招商。注重每届“织交会”的市场推广在目标定位、重点区域等方面,更好地组织目标展商与客商,培育新增长点;建立与国内外展览组织机构、行业协会的交流与沟通渠道,借力进行推介活动。完善展会的专业化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专业化服务的理念与思路,与国际接轨。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利用每年展会休整期对服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打造在线“织交会”。办好“织交会”专题网站,安排专人负责信息采集和更新;积极打造在线“织交会”,将展会服务功能集成在网络中,有效利用网络手段和各传媒系统构建“织交会”的信息平台,及时向国内外发布展会信息,实现网上和网下的互联、互通和互动。

(五)提升毛织贸易中心商贸水平。优化布局。推动毛织贸易中心的升级改造工程,并加大招商力度,提高铺位出租率。提升档次。做好贸易中心一至三层的功能规划,重点引进国内优势企业进驻。完善管理。聘请或成立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实行专业化的统一管理。加强贸易中心周边的治安管理和环境整治,增设固定岗哨、安装监控设备,完善公共交通和路牌指示等设施。

五、以创建区域国际品牌为抓手推进品牌提升工程

以品牌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毛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实现由“大朗制造”向“大朗创造”转变。

(一)引进知名品牌。凭借大朗的信息、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综合优势,加大吸引国内外名牌产品的力度,积极吸引10家以上国内外服装品牌到大朗落户发展,用名牌引导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提高整个行业的档次和水平。

(二)培育大朗品牌。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努力营造培育品牌、经营品牌、争创品牌、使用品牌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名牌带动战略,继续加大对创牌企业的奖励和扶持力度,把销售总部设在大朗、并在国内外其他市场发展销售网络的企业纳入奖励范围,鼓励企业在各地进行品牌发布和形象展示。

(三)推广区域品牌。以提高“大朗毛织”区域品牌的综合价值为目标,加强区域品牌的策划、推广和经营。制定区域品牌推广计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品牌塑造和发展的思路,通过联合优势企业、组织赴外参展等方式将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发展同区域品牌的发展有效融合起来,并充分利用“织交会”及各类媒体资源,形成区域品牌比较完善的运作体系。到2020年,大朗区域国际品牌要在海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四)推进品牌联盟。以产业基础为依托,大力发展以抱团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企业联盟。引导企业通过建立联手共创品牌、联手开发产品、联手做大市场的联盟关系,加大行业整合,形成整体竞争力,解决毛织企业小而散的问题,发挥整体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产业的有序良性发展,形成强大的规模优势。

(五)搭建品牌孵化平台。大力推进大朗毛织服装时尚设计创意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已签约院校及企业的入驻工作,充分发挥政策、市场、人才、环境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制订扶持政策,鼓励本土毛织企业入驻创意区,吸引国内外的名企、名牌、名校、名师在创意区设立工作室或展示厅,加快高端资源的集聚,以带动镇内毛织业界的品牌经营能力,使时尚创意区逐渐成为毛织品牌的孵化器。

六、完善六大公共服务平台

以建设大朗毛织服装时尚设计创意区为抓手,加快完善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展销物流、融资服务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提升研发设计、品质监管和营销策划等三种能力。

(一)质量检测平台。加强与东莞标检沟通合作,鼓励其引进更多的检测项目,强化对毛纺织产品的质量监管。广东省质量监督毛织品检验站(东莞)要根据企业需要,拓宽服务项目;加快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企业提供权威的原材料品质监管、成品品质监管等业务;定期举办毛织产品质量知识讲座或向企业派发质量宣传手册;建立和加强有关质监部门、权威质量检测单位的合作关系,打破质量贸易壁垒。

(二)研发设计平台。完善中国(大朗)毛纺织产品研发中心功能:一是提高研发设计功能。针对企业或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和新工艺;帮助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和培训设计团队;帮助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推介和品牌宣传活动。二是提高展览展示功能。通过设计创新推广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应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进产品个性化。通过在展示厅展示设计作品,组织企业参观学习;举办发布会、订货会等方式,推动设计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三是提高研讨交流功能。加强与国内的研发机构和服装院校等开展技术合作,利用外部资源为本地企业服务;不定期举办培训讲座或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大朗企业授课。加强东莞市毛织服装设计师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设计师协会作为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大朗毛织设计师的总体水平。通过职业培训、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及时传播国内外时尚信息;通过作品展示、优秀设计师评选,建立时装设计创新体系,发布服装流行趋势。规范大朗设计师职业标准,加强横向联合,推动设计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大朗毛织产业提供人才服务。擦亮中国毛衫流行趋势发布基地的名片:大力推进“三大体系”的建立,强化大朗流行趋势发布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一是研究体系。组建研发团队,邀请行业协会领导、服装院校教授、行业专家和学者以及国内著名设计师参与,站在全行业的角度上,引导全行业的主要趋势,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大朗流行趋势与国际流行趋势的接轨。二是发布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发布体系,以一年一届的“织交会”为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平面和网络媒体组成的媒介平台,把大朗最新的设计研发成果向行业发布。三是推广体系。认真做好一年一届的中国(大朗)国际毛织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积极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畅销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广阔、更立体化的市场空间。力争到2012年,每年推出两季符合中国市场需要的流行趋势发布。

(三)人才培育平台。建立健全引才用才机制,创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高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平均每年培训的设计人才达2000人次,销售、管理人才达1000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才达3000人次。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全面梳理和完善现有人才政策,通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条件,逐步形成符合产业特点和顺应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各地人才到大朗施展才化。二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依托大朗职业中学,拓展教育培训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毛织企业家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他们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

提高对市场的宏观把握能力;培养一批精于专业、善于管理的管理人才;引导或协助企业做好技术人员培训,做好中高级电脑操作技工和电脑图纸设计人员的培训;培养和引进一批引领时代潮流的毛织研发设计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懂市场、会策划、懂外语的营销策划人才。三是继续举办各类专业赛事选拔人才。精心举办一年一届的中国(大朗)毛织服装设计大赛和网上毛织服装设计大赛,不断壮大赛事规模,提升专业化水平,扩大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大赛成为挖掘和选拔设计人才的权威平台。

(四)展销物流平台。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大力发展电子物流,加快我镇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精心办好每年一届的“织交会”,不断提升“织交会”的商贸功能。充分利用我镇毛织服装市场网络,强化和完善本地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建设,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空间。由毛织办与行业协会牵头,组织重点毛织企业以“大朗毛织”的统一形式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如北京服装会、深圳服交会、美国纺织服装展、法国纺织服装展等,镇财政在展位制作、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一定补贴。

(五)信息咨询平台。加快完善大朗毛织网的电子商务功能,建立网上专业市场,支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营销的创新,缩短产品流通周期,降低产品营销成本,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扶持行业杂志的发展,培育1家有影响力、较全面的本土毛织产业杂志,促进大朗建成全面、快捷、专业、丰富的毛织信息传播渠道。

(六)融资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为信誉和市场前景较好的毛织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加快发展。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毛织企业引进数字化和自动化生产设备,进行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采取奖励政策和奖励资金的办法,鼓励毛织企业通过联合、收购、控股、兼并等方式发展投资多元化的企业集团,进行资产重组,走联合发展道路的办法。对引进电脑织机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帮助企业做好申报工作,加快设备进口速度。

七、加强行业引导和帮扶

以政府为主导,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和内容,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引导毛织企业创新创优,抢占市场份额,提高行业竞争力。

(一)成立大朗镇毛纺织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民营工作的镇领导牵头,镇毛织办、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求富路社区、巷头社区、巷尾社区、黎贝岭村、大井头社区等为成员单位,成立大朗镇毛纺织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实行镇毛织办、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织交会”组委会、镇毛织研发中心、大朗毛织服装时尚创意区、大朗毛织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六位一体”的管理架构。(管委会具体工作机构和职责见附件)

(二)鼓励企业创新管理体制。鼓励毛织企业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投入,增强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鼓励企业把握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努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使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与市场紧密结合;鼓励优势企业利用自身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要求广大毛织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培训,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和谐企业。

(三)培育30家重点毛织企业。继续加强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重点毛织企业制度,努力为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扶持颖祺、和利达、众圣、兴业、英伟、百盛等30家有自主品牌、发展较快、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优势毛织企业,重点在开拓市场、创建名牌、宣传造势、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生产要素向这些优势企业集中,形成资源优势集聚和资源效率提升,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推进毛织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环保和节能建设。加快建设900亩的毛织环保专业基地,实行统一供水、统一供气、统一供电、集中治污,促进毛织产业集群向专业化分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循环经济发展。利用环保、土地、信贷等行政手段,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生产企业的淘汰力度。全面加强毛织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五)延伸产业链条。稳固原有的以成衣品牌生产、销售为核心的链条,并在此基础上,把纺织机械装备制造、销售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近期内,要以东莞市缝神机械有限公司和东莞市盛星电脑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一批本土缝盘机、电脑织机生产企业发展,引进5家世界一流水平的毛织电脑机生产企业落户大朗,进一步完善毛织产业链。

(六)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务实有效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长效机制。对已建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实行重点扶持,促进项目纵深发展,包括研发中心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的西安工程大学(大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的产学研合作、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和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校外实习基础项目,时尚创意区与广东工业大学、西纺广东服装学院、广州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国际职业设计师学会、深圳泛美职业培训学校、东莞市大朗职业中学等6家服装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合作,支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各种形式进入毛织企业,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八、保障措施

做强做优毛织特色产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镇各有关部门加强联动,互相配合,协同作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全力支持。为保证规划顺利贯彻实施,要加强六个方面的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全面加强毛织办、毛织行业协会、设计师协会的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为推动毛织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企业诉求,引导企业落实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二)加强政策保障。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三)加强资金保障。设立扶持毛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镇财政每年用于扶持毛织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积极申报省财政挖潜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等省、市扶持资金。积极利用大朗1亿元创新基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四)加强环境保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遏止无牌无证经营、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等行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查处整治,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对拒不办理营业执照、不符合安全生产或环保生产条件的,坚决进行整改取缔,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优胜劣汰。

(五)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大朗网、大朗周刊、大朗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我镇毛织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加大宣传镇委、镇政府扶持毛织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举措,宣传重点毛织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镇各级领导、各部门切实提高认识,各司其职,肩负起做强做优毛织特色产业的重任;广大毛织企业要切实加强联系沟通,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调动企业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六)健全行业统计分析机制。对我镇毛织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规模以上毛织企业进行常态监控,定期整理详细的统计分析数据,认真开展分析研究,用详细的数据指导行业发展。

附件:大朗镇毛纺织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和职责

附件:

大朗镇毛纺织产业发展管理

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和职责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镇毛纺织行业的组织领导,有效整合我镇的产业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现成立大朗镇毛纺织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具体工作机构及工作职责如下:

一、管委会的机构设置

主任:林熙仿(镇委委员)

副主任:陈锡培(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周菁(东莞市毛织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

陈仲轩(镇经贸办主任、质监站站长)

叶建华(镇毛织办主任)

委员:陈焕明(求富路社区)

陈柱权(巷头社区)

陈德铭(巷尾社区)

彭润田(黎贝岭村)

叶钦水(大井头社区)

钱贺怀(大朗工商分局)

叶创其(大朗国税分局)

叶暖芬(大朗地税分局)

钟杰辉(大朗国土分局)

黄锦辉(大朗环保分局)

叶沃东(大朗劳动分局)

叶伟强(大朗社保分局)

邝效光(大朗安监分局)

曾雪霞(镇外经办)

黄庆波(镇民营办)

叶惠强(镇民营办)

谢志良(镇毛织研发中心)

李谋任(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

任清伟(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

梁海潜(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

钟秋明(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

关伟(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

陈敬东(东莞市毛织服装设计师协会)

管委会办公室设在镇毛织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二、管委会的工作职责

(一)职能定位。

大朗镇毛纺织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作为镇政府的直属机构,由镇政府授权,行使毛织产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确保毛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具体职能。

1、贯彻执行镇委、镇政府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

2、加强与各级协会的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机会;

3、制定和实施全镇毛织产业具体管理规定和优惠政策;

4、编制全镇毛织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5、对全镇毛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监督;

6、协调解决毛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7、承办镇委、镇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管委会的工作体制

1、实行镇毛织办、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织交会”组委会、镇毛织研发中心、大朗毛织服装时尚创意区、大朗毛织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六位一体”的管理架构。

2、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

3、实行每季度一次的基层调研制度,做好产业发展分析。

4、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办公室例会,每星期召开一次,汇报和部署管委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主任办公会议,每个月召开一次,研究毛织业发展的存在问题,检查督促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审议管委会的重大决议和年度工作计划,讨论并协调解决毛织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广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2020年工作方案

广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2020年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培育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微企业上平台,以区域整合产业、以行业聚合应用,按照“一行一策,成熟一个、试点一个”的集群试点原则,制定2020年工作方案。 一、组织实施 (一)组建产业联合体 1.服务商牵头。由深耕垂直行业领域的第三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牵头会同行业设备商、本地产业链变革型企业等组建产业联合体,深入调研产业集群,科学确定集群试点的垂直行业领域范围和起步区域。起步区域原则上应为产业聚集的专业镇、工业园区或县区,且起步区域数量原则上为1个,服务商以牵头方式只能参与1个集群试点,以参与方式的不作限制。 2.平台商牵头。由广东省内的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商牵头,市场化机制自主严格筛选优秀服务商组建产业联合体,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原则上平台商每年牵头试点不超过3个集群,每个集群试点的起步区域要求与服务商牵头方式相同。 (二)制定实施方案 产业联合体基于垂直行业领域的产业变革与升级方向,

筛选基层政府思路清晰和集群企业积极踊跃的起步区域,与集群基层政府、产业链变革型企业等深入合作,系统研究集群产业现状、问题与原因,摸清集群企业分布、集群短板突破实施计划、集群转型整理路径路线图、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区域转移方式等,提出针对性的产业升级路径,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目标、时间计划、投资预算、保障措施等,推动集群试点工作做实做深。起步区域取得良好效果好后,再向全省其他产业集聚区域快速复制推广。 (三)成立工作组 每个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对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组,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区、专业镇(工业园区)与产业联合体单位的工作组机制,对接聚合省、市、县区、专业镇(工业园区)各级各类产业政策和保障措施,聚力打造集群试点区域样板。工作组加强日常协调、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问题,组织打造标杆案例,精心组织开展走进产业集群活动,定期开展集群试点阶段小结和绩效评估,适时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 二、保障措施 (一)创新投资模式,建设共享制造平台 鼓励产业联合体依托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培育发展共享制造平台,包括共享工厂、共享产业园、区域运营平台等。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推动共享制造平台深度整合多样化制造资源,输出融合型的行业团体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一、产业集群的界定与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界定有多种,而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波特,2003)。 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特定领域是指某一产业,它但是三大产业中的任一产业,但一样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多,往往是与某具体产品联系在一起,且多是消费品。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地点特性。该区域可大可小,但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一样都包含五大类相互作用的机构。一个典型产业集群中 图1 产来集群的五大差不多构成单位 这五大类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动主体,这五大行动主

体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该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其中,成品商是该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客商是最终产品的销售者,供应商是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与供应者,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成品商、供应商与客商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研究所、行业协会等机构,规制治理机构是指为集群中各类经营性单位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与监督机构等。 四是存在着显著的竞合关系。最终产品制造商之间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之间都进行着猛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与机制 1.形成诱因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种:一是诱致性自发形成,即因某些因素诱导而自发的形成;二是强制性培养而成,即通过有目的规划与培养而形成的;三是引导性培养而成,即在产业集群的早期即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养而形成。 诱导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有多种,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专门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马歇尔,1994)①,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 ①注: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讨论产业集群现象,只是他当时称之为“地点性工业”,意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点”。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和开发区“工业立区、项目强区”发展战略,壮大镇(街道)经济实力,根据开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工业立区、项目强区”的发展战略,理清思路,以强镇(街道)富民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镇(街道)工业小区为载体,充分发挥集体、村(居)民闲置资金作用,突出发展工业,服务好企业,不断拓宽镇(街道)经济发展空间,把镇(街道)(块状)经济作为开发区经济重要增长点。 2、基本原则。一是强化特色原则。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做优做强镇(街道)工业经济。二是推动集聚原则。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配套、形成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的企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三是突出创新原则。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增强镇(街道)工业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差异发展原则。错开园区主导产业,扶持和培育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升镇(街道)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质量。

二、发展重点和目标 3、发展重点。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海西经济区建设机遇,将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以项目为生命线,以加工制造业项目、地方财源项目为重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把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配件加工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三、主要措施 5、加强组织领导。开发区成立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副书记黄有盛任组长,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好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6、大力支持全民创业。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抚府发1号),在资金、融资、创业培训、产品营销等方面对初始创业者予以扶持。 7、积极鼓励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保障镇(街道)工业发展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区位条件优越、发展要素齐备的优势,划出500-600亩地,规划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用于承接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镇(街道)工业小区用地仅收取成本价。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争取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中小民营企业,扩大银行放贷规模。积极鼓励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对镇(街道)工业项目融资力度,有效推动政、银、企、保四方的互动发展。同时,灵活筹集镇(街道)工业小区建设资金,在合法和自愿的基础上,引导村(居)、村(居)民将闲置资金参股建

全县承办第十一届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全县承办第十一届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工作实施方 案(最新) 为确保第十一届X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充分展示和提升我县旅游文化形象,提升“美丽X–花海X”旅游竞争力,发挥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积极推动作用,保障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会议时间及内容 X年8月20日至21日,会期一天半。8月20日17时前报到,X时晚餐,19时10分观摩X古镇,参加全市旅游商品展、美食、诗词、书画、摄影等展示活动,20时举行旅游产业发展推介会及观看X民族文化展示活动;8月21日上午观摩旅游项目,下午召开全市旅游项目建设现场观摩总结暨第十四届省旅发大会筹办工作动员会。 二、活动主题及名称 推介主题:美丽X–花海X 大会主题:发展全域旅游,助推脱贫攻坚 三、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共X市委、X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X县委、X县人民政府、X市旅游 发展委员会 协办单位:X市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四、出席人员

(一)省有关部门领导 省旅游发展委领导。 (二)市领导及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约81人) 1.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市人大、市政协分管(联系)旅游工作的领导;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X职业技术学院、X医学高等专科学校、X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X市财贸学校、X市工业学校主要负责人;市政府秘书长,市委、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 2.市委政研室、市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市政府各驻外联络(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农业发展银行X分行、工商银行X分行、建设银行X分行、中国银行X分行、农业银行X分行、贵阳银行X分行、交通银行X分行、贵州银行X分行、浦发银行X分行、邮储银行X分行、重庆银行X分行、光大银行X分行主要负责人。 (三)各县(自治县、区)相关负责人(约100人) 各县(自治县、区)党委(党工委)或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和政府(管委会)分管旅游工作负责人,旅游部门、旅游公司主要负责人;重点旅游乡(镇、街道)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 (四)重点旅游企业(景区)负责人(约32人) (五)市内外旅行商负责人(40家) (六)市内外新闻网络媒体记者(40家) 五、活动安排

广东省培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19—2025年)

附件2 广东省培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2019—2025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提升我省食品饮料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我省食品饮料工业规模化、智能化、安全绿色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行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集聚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7%左右,带动食品工业化相关产业达到万亿元级规模。培育和创建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服务汇聚配套的食品饮料工业园和产业集聚发展区域,形成4-6个百亿元级食品产业集聚区。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完善我省食品饮料产业结构,推动我省大宗农副食品加工领域持续壮大发展,推动凉茶饮料、酱油等优势领域以及即食食品等

潜力新兴领域规模水平显著提升,推动广州、东莞、佛山、中山、江门、潮州等地特色食品进一步发展,完善生产、仓储、运输、销售、配送等食品饮料配套产业领域。培育壮大4-5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超20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食品饮料品牌。 (三)研发创新能力增强,智能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健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建设一批智能化生产、包装、物流设备研发制造平台和冷冻食品等即食食品产地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四)保障食品安全生产,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完善食品饮料生产及安全的地方团体标准,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进一步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水循环新技术广泛应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五)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食品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推进广式月饼、凉果、肉制品等“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我省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品牌全球知名度不断提升。加强宣传我省岭南特色食品文化,培育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为代表的特色美食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食品文化标的、特色工业旅游路线、特色美食文化节等特色美食文化示范项目,再塑岭南特色美食的新风采。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 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 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 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 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

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 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 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 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资源和市场 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 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典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区域 交通运输设备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萧山、上海、长春 汽车整车长春、上海、广州 摩托车零部件长春、新昌、温岭 摩托车整车江门、重庆、温岭 汽车车身及挂车长沙、顺德、重庆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元件及组件无锡、深圳、苏州 计算机外部设施南京、福州、苏州

关于筹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工作方案.doc

关于筹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9年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西部片区)筹备工作,确保把这次大会办成精彩震撼的旅游盛会,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依托我市西部山区旅游资源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守发展、生态和民生三大底线,充分体现独特的太行山水文化,促进旅游区整体改造提升,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进度,提升旅游发展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确保旅发大会顺利召开。 二、重点工作任务与分工 (一)建设旅发大会主会场及分会场 由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牵头,以东太行景区为大会主会场,以七步沟、京娘湖、朝阳沟等重点景区为分会场。其中在东太行景区建设一个集办公、接待、会议、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商务区;在七步沟、京娘湖、朝阳沟等景区,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提升接待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旅发委、行政审批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林业局、环保局、水利局、电力公司、活水乡、管陶乡) (二)旅游区整体改造提升 1、重点景区整治提升。由市旅发委负责牵头,按照《河北省旅游发展

委员会关于开展a级景区专项整治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从景区环境整治、旅游安全、服务质量、市场秩序、厕所革命、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全面抓好a级景区整改提升工作。在为筹办旅发大会营造良好的景区环境的同时,完成以下工作: (1)东太行景区4a创建; (2)古武当山景区4a恢复; (3)七步沟、京娘湖、朝阳沟、十六沟等重点a级景区提档升级工作。(责任单位:各所涉重点a级景区、市旅发委、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活水乡、管陶乡) 2、完善停车场建设。由市旅发委负责牵头,制定停车场建设计划,实施a级景区和美丽乡村停车场新建、改扩建工程,在停车场设计上更加注重生态化、智能化、特色化。旅发大会承办前,完成以下工作: (1)旅发大会主会场新建停车场建设; (2)七步沟、京娘湖、朝阳沟、十六沟等景区停车场的改扩建等。(责任单位:市旅发委、交通运输局、行政审批局、国土资源局、活水乡、管陶乡) 3、加快标识标牌建设。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牵头,依托旅游专线、旅游环线、太行山高速(武安段),科学合理设置旅发大会承办地旅游外部交通标识,完善景区“最后一公里”标识系统,推动旅发大会承办地旅游标识标牌统一标准、双向互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东太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旅发委、活水乡、管陶乡) (三)加快建设旅游交通网

2020年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发展竹产业,可以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农村就业压力问题。下面是有20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20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范文1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南政综20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建阳区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我区竹产业发展现状建阳全区现有竹林面积59.84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6.65万亩;小径竹面积3.19万亩。竹蓄积量9272万根,经过多年来开展竹业开发擂台赛等活动,建阳的竹产业发展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一是竹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20年,全区竹业总产值19.3亿元,其中竹林经济产值9.38亿元,笋竹加工产值9.92亿元,竹业总产值比20年的6.43亿元,增长了三倍。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年,全区已开设竹山机耕路2700多公里,使边远竹山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通过竹林垦复抚育、开设竹山机耕道,竹山引水灌溉,施肥及建设毛竹丰产高效

基地等科学经营措施,竹林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竹林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全区竹资源培育基础更加夯实。丰产竹林面积达23万亩。 三是竹林增收效果明显。经过多年来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的不断推动,广大农户科技育竹,科学管理竹山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竹山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竹山经济的发展,竹山的年均效益不断增加,竹山平均每亩效益从20年的每亩不足400元发展到现在的600-900元/亩,效益好的可达1500元/亩以上。 20年商品竹材产值5.19亿元,比20年的1亿元,增长了4.19倍,鲜笋产值3.9亿元,比20年的3308.7万元,增长了10倍多。四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笋竹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年全区加工企业161家,其中规模企业13家,超亿元的企业有3家,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2家。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主要有福建庄禾竹业有限公司、建阳区龙泰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福建亿城竹制品有限公司、福建省亚鑫食品有限公司等。 20年,全市笋竹加工产值9.92亿元,比20年的5.08亿元,增长了95.27。清水笋产量49254吨,比20年21829吨,增长了125.6。据统计,户外高耐竹地板、竹工艺品、竹家居用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20年的加工产值共计2.51亿元,比20年的1.60亿元增长了56.87。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一、产业集群的界定与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界定有多种,而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波特,2003)。 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特定领域是指某一产业,它可是三大产业中的任一产业,但一般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多,往往是与某具体产品联系在一起,且多是消费品。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地方特性。该区域可大可小,但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一般都包含五大类相互作用的机构。一个典型产业集群中 图1 产来集群的五大基本构成单位 这五大类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动主体,这五大行动主

体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该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其中,成品商是该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客商是最终产品的销售者,供应商是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与供应者,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成品商、供应商与客商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研究所、行业协会等机构,规制管理机构是指为集群中各类经营性单位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与监督机构等。 四是存在着显着的竞合关系。最终产品制造商之间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之间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与机制 1.形成诱因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种:一是诱致性自发形成,即因某些因素诱导而自发的形成;二是强制性培育而成,即通过有目的规划与培育而形成的;三是引导性培育而成,即在产业集群的早期即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育而形成。 诱导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有多种,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独特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马歇尔,1994)①,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①注: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讨论产业集群现象,不过他当时称之为“地方性工业”,意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为加快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X〕15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X —X年)的通知》(X政办〔X〕9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旅游业是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最具效益的优势产业、最具环保的绿色产业。当前,我市旅游业全面迎来大众旅游时代,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存在龙头产品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政策保障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题,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以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标准化为方向,大力推进产品供给创新、服务供给提升、要素供给完善、政策供给强化,实施18项重点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力争到X年,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0亿元。 二、发展目标 X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X年,X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X全域旅游核心品牌,提升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形成具有带动能力的旅游龙头企业。 X年,X北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X旅游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增长极,提升全域旅游综合贡献和示范效应。 三、重点任务 (一)创新旅游产品供给 1.产品结构优化工程。提升传统旅游产品品质,加快X山、X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步伐,推进X顶综合提升、王母洞片区综合开发、小有河养生谷及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丰富充实旅游服务内容,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和X旅游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支持X北岸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招大引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造X养生养老旅游产业集群。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依托X山、X历史文化资源,丰富X旅游业态,培育精品旅游产品。(责任单位:市文旅集团、X北岸新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2.“旅游+”深化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文化游,深入挖掘X精神文化、道文化、济水文化、创世文化、卢仝文化、乡土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强化城展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探索发展工业游,发挥旅游产业“承一启二”的功能,引导我市

产业强区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产业强区”工程的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加快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推进现代服务、科教文化、旅游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工业)集群发展,全力实施产业强区工程,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市委“1355”总体思路和“再造兰州”战略,把握率先跨越发展主体,坚持和谐共享的发展方向,按照全市产业布局和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意见及区委确定的项目立区、产业强区、高位建区、生态宜区、民生安区“五大工程”,牢固树立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新观念、新面貌、新突破、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全区独特的区位、环境、人才科技优势,努力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的现代化新安宁。 二、发展目标 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全区从东到西建设科教文化、现代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工业)、旅游服务四大产业板块,重点发展科教文化、总部经济、商贸服务、新型工业、

旅游服务、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具体实施目标如下:——科教文化产业板块: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有效发挥全区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科教文化产业。到2015年,全区科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力争突破10亿元。 ——现代服务产业板块:依托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全区服务业发展形成的良好基础,加快发展以总部经济、商贸服务、现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5%,力争达到50亿元。 ——新型工业板块:依托国家级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加快新材料、先进制造、精细化工等新型工业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力争达到40亿元。 ——旅游服务产业板块:有效发挥全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旅游开发为依托,加快旅游服务开发,拓展旅游服务内涵,力争培育区域旅游服务品牌。到2015年,全区旅游服务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达到10亿元。 通过以四大产业板块建设、六大产业发展为主的产业强区工程深入实施,六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二、三、一”向“三、二、一”积极转变,到2015年,以现代服务、科教文化、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的

(发展战略)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状态与方向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状态与方向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俩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且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俩类:壹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壹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 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 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资源和市场 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 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壹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定的八个中心之一的文化旅游业的建设目标,依据《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期限为2006-2010年,是《“十一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指导和促进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与方针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创意主要是释放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设施上。从旅游业角度看,重点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谋划,包括原有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深度发展,以及新型创意产业的培育。旅游创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意(增加文化品位)、旅游活动创意(增加深度体验)、旅游商品创意(加强设计水平)和旅游服务创意(更加人性化)等方面。 (一)发展目标 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丰厚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传播中华文化和首都文化,到2010年,形成北京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把北京建成中国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力争建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创意城市。 (二)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旅游文化创意发展战略措施。总体上包括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善,并不断新增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北京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新力,不仅有创造力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实践新思想、新观念,把新思想和观念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行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实施深度开发战略,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值。 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增进和挖掘文化内涵,

企业管理重庆港桥工业园产业集群方案初.doc

企业管理-重庆港桥工业园产业集群方案初1第一部分:规划篇 重庆永川工业园区港桥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篇) 重庆市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I 目录 第一章园区开发建设的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自然地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社会经济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 资源环境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4 园区发展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基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园区开发研究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产业集群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优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4 基于产业链的园区集群化的战略内涵与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总体发展指导思想及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基本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环境共生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区域协调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生态链接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原则 .................................................... 错误!未定

工业园区建设方案

西部国际家居产业园项目建设初步设想与规划 成都娇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二0 一0年六月

一、项目产业概述 家具产业是一个低能耗、低污染、上下游配套产业丰富、集群发展规模强大的人文生态朝阳产业,它具有就业面广、产业拉动作用强、综合配套产业利税率高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国际国内家具市场格局大调整,特别是家具制造业向集群式、规模化、自动化生产发展,家具市场需求急剧上升,制造业由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大背景下,家具制造及其相关配套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 中国作为世界家具生产第一大国,拥有着近50000多家生产企 业,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在我国家具生产及其相关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四川和东北地区,统计到2007年,我国家具产业产值约5000亿元,出口创汇232亿美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家具出口业务虽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在国家拉动内 需的政策引导下,2009年国内家具市场却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产品外销阻力加大,广东以外销为导向的家具企业开始着眼国内市场开拓,拓宽内销渠道,特别是广东实施产业布局和产业整合,在未来几年,一些低附加值的生产企业逐步外迁的政策,我国第一大家具 生产大省的广东企业以开始从发达的沿海开发区转向内地转移。同时四川、浙江等地的家具企业,考虑到土地成本、物流成本的问题,也开始在国内具备地理优势的地区进行产业的布局。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纵贯南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其区域、交通等条件相对其他区域拥有着承接家具制造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从陕西的产业结构看,重工业、纺织工业、高科技产业、电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家具制造产业在该省还是一个空白,而地处南部的陕南地区,林业资源

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策略研究

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策略研 究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策略研究 09国贸张继云140 一、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的产生原因 产业向沿海集聚是一种趋势,区城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规律,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既有利于参与国竟争,又能带动内地发展,同时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产业向沿海集群是工业化、信息化、海洋开发及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农业经济是内陆经济,工业经济是沿海经济。 无论是先行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正在工业化的国家,所使用的资源还主要是陆地所储藏的资源。但是陆地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已大为减少,有的接近枯歇。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海洋,而海洋又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 现代海洋开发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沿海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原有的港口城市获得提升,而且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港口城市。由于临港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沿海经济的扩张。我国近代兴起的一些沿海城市与此有很大关系,它们推动了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如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等。沿海虽然部分显性商务成本高,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但隐性商务成本低:由于地处沿海交通便捷,水运费用低,信息灵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 资源、两个市场,生产要素获得容易,市场容量大且距离近;一般说来沿海 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同时政府服务周到。这些隐形商务成本远远低于内地,所以总体来说沿海的商务成本大大低于内地,这就导致大里资本流向沿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