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自动化导师

天津大学!自动化导师
天津大学!自动化导师

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

陈华杰

男,1978年2月出生,福建省闽侯县人,自动化专业讲师。1997年9月至2006年9月就读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并分别于2001年7月获工业自动化学士学位,2006年9月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9月起任教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曾开设研究生课程《智能控制》,本科生课程《科学计算与Matlab》等。现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项。发表EI 收录等论文多篇。

陈德传

男,1959年3月出生,福建省长乐市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现在自动化学院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大自动控制专业,1994年至1995年在浙大研究生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在职进修。1982年7月至1995年9月在中央某部委自动化研究所从事自动控制与智能仪表方面的科研工作,1993年11月起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10月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复杂机电装备的多电机同步协调控制、电气传动与运动控制、电力电子系统、智能仪表、无线控制。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先后在软包装材料彩色印刷、复合、检品、分切、制袋等自动生产设备中的多电机同步、张力、纠偏、定位、彩印套准及温度等自动控制;橡胶同步带自动生产线;工业在线PH测控;智能仪表及电能变换装置等方面完成企业委托项目、省部级项目及新产品开发60多项,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论文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与科技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本科教学工作:《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运动控制系统》。

王家军

男,1975年6月出生,籍贯山东省东平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现任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系主任。1997年7月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3月于天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6月于天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到2005年6月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浙江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现任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控制和智能控制及其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传动中的应用研究、变频技术和伺服控制技术等。当前主持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浙江省教育厅计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完成项目有国家博士后基金一项,浙江省博士后择优基金一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2007年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在《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SCI检索10余篇。

冯秀丽

女,1978年4月生,山东青州人。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主讲课程:单片机技术与实践。主要研究方向:故障诊断、单片机应用等,可承担微机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实践,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

高慧敏

女,1978年5月生,江西高安人,博士,讲师。2006年9月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系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讲课程:建筑电气、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能质量等。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输电与联网中的多直流落点问题‖,承担了江苏电科院横向课题―江苏电网稳定运行综合评估-数学模型与仿真计算‖。在国内外杂志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席旭刚

男,1975年10月生,硕士,浙江金华人。2002年4月硕士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传感器及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主讲课程为《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基础》。2006至2007学年被评为教学优秀奖。曾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事电子预研、省重点攻关等项目和多个横向课题,其中―XX机器人触滑觉复合传感器‖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吴茂刚

男,1976年9月出生,山东莱芜人,讲师。1999年7月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3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9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8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研究方向:电力传动系统及其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及微网技术。参与了浙江大学与宁波海天集团―注塑机用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合作项目,研制出变频器样机,参与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与我校共同实施的―先进稳定的光伏微网并网发电系统‖实证研究项目。第一作者发表国内一级期刊论文4篇,获2006年度浙江大学二等奖学金。

郭淼

女,1979年8月生,山东菏泽人,讲师。2006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学院生物传感器专业,工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生物医用材料。在国内外期刊以及相关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发明专利2项。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细胞组装技术的能量代谢系统建模和应用‖的研究。讲授课程:生物分析化学,生物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生物电子学,信号处理与DSP应用,科技英语等。

韩其国

男,1963年4月生,浙江舟山人,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高压直流输电‖。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主讲课程:《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电力系统自动化》、《供电技术》等课程。目前从事研究方向为:电力电源、交直流传动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成果:电力部葛洲坝至上海500KV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的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成果论文《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调制对电力系统稳定的影响》,已投入批量生产的全数字直流电源系统、全系列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发电厂、石油化工、玻璃水泥生产等交直流传动系统。

黄越雯

女,1978年7月生,籍贯浙江德清,讲师。200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电机检测及其控制,电力电子传动,传感器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并发表论文多篇。目前承担的课程教学与设计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等。

吴锋

男,1965年6月出生,安徽省无为县人, 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教师。1986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86年7月至1990年8月在合肥淝河汽车厂工作。1990年9月至1993年3月在清华大学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读研究生,1996年3月在中科院自动化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在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并先后在美国作高级访问学者15个月、在加拿大工作4年,直至2003年5月回国。研究方向:制造业信息化、离散事件系统、电子商务、移动计算、虚拟现实等。负责、参加工程项目近30项,包括美国政府、加拿大企业、国家863、国家自然资金、欧共体、中国企业横向合作、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河南地方的项目等。在《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包括EI收录9篇、ISTP1篇。

江爱朋

男,1976年12月生,山东人。2005年12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讲师。主讲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制冷空调与自动化》。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智能优化,系统建模,计算机控制。在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范影乐

男,1975年3月出生,浙江省宁波人,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博士,教授,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主任、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9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教师,2006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作为Visiting Professor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健康技术与科学部访问进修一年。研究方向:神经信息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有模式识别、语音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编著2部,

授权发明专利2项。

陈雪亭

男,1963年12月生,浙江海盐人,副教授。199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主讲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控制原理,自动控制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研究方向为: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智能仪表。

罗艳斌

女, 1978年生,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2007年6月在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讲课程: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研究方向:网络控制、饱和控制及模糊控制等。已在―Fuzzy Sets and Systems‖、《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SCI、EI收录论文5篇。曾参与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王瑞荣

男,1973年3月出生,浙江义乌人,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1997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电磁测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3年3月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与仪器科学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任教,现为副教授。2005年9月至2007年7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做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师从Peter T.C. SO 教授从事多光子多焦点显微系统研究。回国后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任教并在信息与控制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自动化测量与控制系统以及生物显微成像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在软件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大部分为EI收录或一级期刊论文。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先后完成国家级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多项以及横向项目多项。获省自然科学论文三等奖一项。目前承担的课程有《楼宇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承担的课题有:省教育厅项目―低功耗自组织无线传感器网络‖、―国防十五预演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合作项目―近红外激光高次谐波多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等。

薛凌云

女,1967年2月生,内蒙呼和浩特人,硕士,副教授,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1999年6月获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

现于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任教,主要从事自动控制与检测、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分析处理等的理论研究,以及微机原理、传感器、检测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等教学工作。

近些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子项——植入式左

心辅助泵的设计;省科技支撑和引导计划面上项目——LED芯片在线快速测试分拣系统开发。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触觉和肌电控制的前臂电动假肢研究;浙江省科技重点项目——转炉炼钢专家系统;浙江省科技重点项目——基于嵌入式现场总线技术的横机控制系统开发。

另外,与相关企业合作,完成了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控制器的研制、标签自动检测/分拣系统开发、河道防汛水位控制监视测试系统开发、棒材和高线生产线温度监控系统开发、生产过程数字监控系统开发等横向科研项目,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国内一级学报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EI、ISTP检索的论文3篇。作为副主编参编教材1部。

金朝阳

女,1974年4月出生,浙江余姚人,讲师。2002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讲师,主讲: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目前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核磁共振图像重建及其后处理算法的研究。近年来,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模态医学图像可视化技术研究》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

罗平

女,1978年12月出生,湖北省随州人, 讲师。2000年7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在浙江大学攻读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主讲过《电磁场与电磁波》、《科技英语》。研究方向:电磁场优化设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储能技术等。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863‖计划两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近几年以第一者作身份在国际国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的论文4篇。曾获第十四届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王俊宏

男,1976年3月生,浙江东阳市人,硕士,讲师。200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原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自动化系。主讲课程:单片机与接口,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信息融合,数据挖掘,鲁棒控制。自1999年以来一直从事倒立摆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先进控制技术和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过程控制经验及软件开发经验。参与了摆杆重心可变倒立摆的自主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业过程不确定采样系统多目标鲁棒优化控制‖(2002.1-2004.12),―连续工业过程的广义多目标鲁棒最优保代价控制‖(1999.1-2001.12)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EI收录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刘栋良

男,1999年7月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3月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3月于浙江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6月于浙江大学电机与电器获博士后称号。2007年6月至今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2002年攻读博士研究生以来,一直从事非线性控制策略、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先后承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电系统中的混沌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混沌动态系统无源控制理论及应用‖、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基于DSP控制的平缝机智能控制系统‖、中国博士后基金―基于鲁棒非线性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研究‖、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的研制‖的主研工作,其中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博士后基金已顺利结题。作为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延续,目前主研方向为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控制策略、无传感器运行研究。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电气传动等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二篇,EI收录5篇。

高云园

女,198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海县人,讲师。200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7年7月在浙江大学直接攻读博士,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任教。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控制、基于仿生信息的机器人控制和多机器人协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技项目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主讲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等。

尚群立

男,工学博士,教授,1964年10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有: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控制仪表与装置、过程控制系统、最优化技术、数值计算方法、最优化与最优控制,教学经验丰富注意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工程技能培训。研究方向为:智能仪表、现场总线技术、综合自动化工程、控制理论及应用。主持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工业自动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与省科技攻关计划、企业委托技术开发等20多项科研项目;成果获得教育部和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奖共4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教育厅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在《自动化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刊物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参编国家―十五‖大型重点图书专著一部。研究开发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气定位器‖和―智能电动阀门控制器‖,解决了工业自动化三大基础装备之一的执行器的国内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多项高技术成果已被产业化推广应用。

徐伟栋

男,1977年9月出生,浙江省绍兴市人,讲师,现任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教师。

1996年~2006年期间就读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01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6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在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从事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基于内容检索方面的研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等。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工作,在软件开发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2002年获得了国家软件水平考试最高级别的系统分析员认证;在数字图像的自动检测与智能识别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200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资助。目前正在教授两门课程:《数字图像处理》与《人工神经网络》,作为骨干人员正在从事一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浙江省国际合作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发。

孔亚广

男,1976年10月出生,江苏省泰州市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生导师,副教授。2002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交通流建模、交通分配理论、实时数据库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主要教学课程为《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主持厅级项目1项和横向1项,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多项智能交通和工业控制产品,并已大规模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检索10篇左右。参与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的《全集成新一代主控系统》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林伟杰

男,1977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海县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讲师。1999年7月毕业于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5年6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2005年6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任教。主讲课程:《楼宇自动化》、《现代建筑电气与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机原理与拖动基础》。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篇论文在国内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

吕强

男,1977年7月出生,辽宁省抚顺市人, 讲师。2000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动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7年3月在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硕博连读),于2007年3月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讲师,主讲: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目前主要从事群体智能技术的理论、方法以及在移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近年来,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上海科委等科研项目5项。参与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多项。近年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ISTP 检索论文10篇,参与了2本学术专著的撰写工作。

马莉

女,1954年3月出生,河南郑州市人,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教授,自动化学院

教师。1976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1977年进入郑州轻工业学院控制系担任教师。1984-1985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进修―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生课程。1993-1994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英国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进行学术访问,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归国后1995-1998在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6月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获得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2年晋升教授。2003年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英国华威大学,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智能系统。现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智能系统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教授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10余门,包括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等课程。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科研项目3项,企业课题1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2篇,EI收录5篇。

彭冬亮

男,1977年1月出生,山西榆次人,工学博士、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自动化系主任。IEEE会员、浙江省自动化学会会员、浙江省电子学会会员。分别于2003、2004、2005、2007年入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浙江省151人才计划第三层次。2007年被评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教坛新秀‖,荣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教学优秀奖。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检测与估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自动化导论、先进控制选讲等多门专业课程,其中主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于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近年来发表论文15篇,完成国防技术报告4篇,获批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参与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完成国防―十五‖预研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1项、国防―十一五‖预研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防预研基金1项、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

刘伟

男,1975年9月出生,陕西省安塞县人,讲师。1996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器教研室CAD课题组工作,主要从事成套电器工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2000年9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于2002年11月毕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作为项目组第三完成人参与开发的―成套电器工厂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Windows版本)‖于2001年获得了九五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2003年2月进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科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于2007年3月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和医学图像处理。目前参与在研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各1项,已在国内一级学报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多篇已经被EI检索。

孙曜

女,1975年1月出生。2004年4月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专业,获硕士学

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任讲师。研究方向:运动控制。主要从事运动控制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开设运动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基础、工厂自动化技术3门课程。主持校教改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在《电子器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吴晨曦

女,1978年8月出生,河北唐山人, 讲师。2001年7月毕业于长沙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8月至2004年4月在华北电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于2004年4月获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教师,主讲: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基础。研究方向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近年来,参加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主持一项校科研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

林岳松

博士,副教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1994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系,获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历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2005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UIC)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访问教授。曾主讲《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可编程序控制器》、《计算机控制技术》、《测试技术》、《线性系统理论》等课程。研究兴趣为信息融合、目标跟踪与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与图像融合等。―十五‖期间负责和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防项目四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负责―十一五‖在研的国防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十余篇。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浙江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一次。

肖宏飞

女,1976年4月生,博士,副教授,2005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讲《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工程基础》等课程。主要科研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电力市场理论与应用。曾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和IEEE PES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数篇(EI收录10篇);现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含有风-光混合发电系统的微型电网频率调整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国际合作项目―稳定而先进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实证研究‖;曾作为重要骨干参与国家电网公司东北电网有限公司主持的两项科技攻关项:―吉林省网过网损耗计算方法的理论与实用化研究‖及―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发电报价网损修正计算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

徐莹

女,1978.1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生医研究所,讲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从事基于MEMS技术的细胞传感器设计制作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开展了有关神经、嗅觉芯片等基于硅的微型器件的研究,共发表了十余篇SCI、EI及一级论文,并参与编写了2本著作。在浙大参与和完成的课题,受到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的资助。目前工作涉及生命科学、信息检测科学及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主讲课程方向可包括微弱信号检测、传感器检测技术、微机电集成制造技术、生物传感器等。

张日东

男,1977年9月出生,辽宁葫芦岛人,讲师。2000年7月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7月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2月进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3月获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主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理论与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预测控制,专业英语等。研究方向:预测控制、非线性控制、工业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等。曾获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一等奖学金,华为奖学金、东芝奖学金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I已收录9篇。

章娟

女,1977年10月出生,浙江兰溪人。200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生仪学院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获硕士学位,讲师。主讲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处理及医学图像三维重建。目前参加国家基金项目―基于多视角信息融合与非距离式相似性测试的乳腺X线图像BIR研究‖的研究工作。

郑凌蔚

女,1978年10月出生,湖北省当阳市人,讲师。1999年7月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承担教学科研工作,主讲课程:供电技术、电气工程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目前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微型电力网的运行与控制等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朱胜利

男,1970年12月出生,祖籍:陕西大荔人,讲师。2002年获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6月获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其后入杭电。主讲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图像的目标跟踪等。在国内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篇。

祝磊

男,1979年9月出生,江苏无锡人,讲师。2007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特征识别、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Neurocomputing》、《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讲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邹绍芳

女,1978年6月生,江西赣州人,讲师。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型传感器及其分析仪器的设计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俄国际合作项目和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在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已被EI或SCI收录5篇,2篇待收录。主讲研究生课程《现代检测技术》,本科生课程《智能仪表技术》、《传感器及测试技术》和《单片机技术与实践》。

左燕

女,1980年8月出生,江西井冈山人,讲师。2000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测控技术及仪表专业;2003年获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预测控制,运筹学,专业英语等。研究方向:预测控制,优化调度等。

韩斌

男,1973年6月生,分别于1996年和1999年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自动控制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自动控制系,获控制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计算实验室(Medcomputing Lab)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健康信息学研究中心‖(Healthinformatics Center)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07年11月回国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贝叶斯网络,统计数据分析、挖掘和建模,及其在生物医学系统建模,流行病预测,疾病诊治决策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厉力华

男,1965年1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人,教授。1985和1988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0年在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4-2006年先后任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Research Associate、访问助理教授、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以及H. Lee 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6夏回国任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所长。在国内工作期间, 曾主持承担国家科委―攀登计划‖子

项目、国家863项目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在东南大学获亿利达优秀青年教师奖。在美国工作期间,独立主持和合作完成美国科研项目十余项,获两项美国专利,并被柯达公司所采用,其产品已获准进入市场销售。发表科研论文八十多篇,其中一篇论文为该国际期刊近三年所统计的被下载使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而且曾经被列为计算机科学类116种科技期刊下载使用次数最多论文排名的第十七位。有关成果被收录引用于国外三本著作中。曾担任国际权威期刊Medical Physics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国际期刊Cancer Informatics编委、美国卫生健康研究院及国防部项目评审人,被列入Marquis美国名人录。2006年回国,任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研究所所长。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吴开华

男,1968年7月生,博士,教授,硕士导师。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研究所副所长,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1991年获重庆大学光电精密仪器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重庆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重庆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及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主要从事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光电仪器及设备、精密测量、基于图像的在线检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企业科技攻关项目15项,已有多项成果获得推广应用。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系统研究系列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罗志增

男,1965年8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博士,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电子科技大学学士,浙江大学硕士、博士。是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教学―名师‖,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传感器技术、智能机器人、仿生假肢等。主持完成了国防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要成果有:―三感觉智能抓取系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军用机器人××××××‖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电子学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撰写的著作《机器人感觉与多信息融合》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获1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深入本科教学一线,主讲《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承担本科毕业设计和工程训练指导任务,挑战杯、电子设计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多项省级奖励,是浙江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孟明

男,1975年12月出生,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1996年于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汽车工

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于东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获取与处理、机器人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生物特征识别。

王越胜

男,1964年4月出生,浙江省临海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集散控制。1986.7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系,1996.4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8-1999.12在长沙矿冶研究院工作,199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0.1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7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讲课程:工厂自动化技术,高级过程控制。

长期从事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的研究,致力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广。近几年主持或参与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完成软件著作权1项。以工业炸药、农药化工、水处理、材料合成等领域为重点研究对象,尤其在乳化炸药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安全监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7年7月入选国防科工委民爆行业专家库专家成员。

郭云飞

男,1978年12月出生,河北省武安市人,现任自动化学院信息与控制研究所讲师。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在燕山大学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读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7年6月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理论控制工程专业读直接攻博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师从韦巍、薛安克教授。2007年6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目标跟踪、信息融合、非线性滤波等。2007年当选浙江省电子学会会员,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目前主要从事国防―十一五‖预研项目及国防重点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篇,SCI收录1篇,EI收录8篇。讲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

佘青山

男,1980年2月出生,湖北省荆州人, 讲师。2001年和2004年分别于甘肃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苏宏业教授。读博期间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工业过程的控制理论与总线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序状Petri网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和国家863计划―面向全流程多尺度的综合自动化集成应用平台‖的理论研究工作,以及浙江省信息产业厅软件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嵌入式无线实时图像监控软件开发与产业化‖的研究开发,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效益。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编码与无线传输、机器学习、无线测控,在国内外核和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马玉良

男,1976年3月出生,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满出站,出站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智能控制、鲁棒控制、数据挖掘与信息融合。2007年1月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5月获浙江大学―王国松奖教金‖科技成果奖。曾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共2项,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共7项。在《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煤炭学报》、WCICA等一级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7篇被SCI、EI收录。

谢小高

男,1975年12月出生,湖南省耒阳市人, 博士后,讲师。1997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获应用电子学学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3月在浙江大学电力电子专业读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5年5月在浙江大学电力电子专业攻博士,师从我国电力电子著名学者钱照明教授。2005年月至2007年11月在浙江大学电气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教授仍为钱照明教授。2007年11月来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源管理,电力电子在新能源中的应用等。发表SCI,EI以及国内一级杂志文章20余篇,曾参与《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的编撰工作。

岳伟挺

男,1973年12月出生,山东省济宁市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讲师。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大连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9月到2004年在浙江大学攻读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至2007年在山东省电力工程咨询院从事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工作,参加了多项大型电站的设计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先进控制和检测技术在热力系统的应用等。

王春林

男,1974年12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现为山东大学),获工学(热能工程)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在浙江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2004年3月至2007年6月在浙江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锅炉燃烧优化,节能技术,优化控制与统计学习理论。

王建中

男,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8~1990.8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机器人研究所教师;1986年9~12月,在清华大学?国际机器人技术‘进修班学习;1990.9~1993.3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攻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3.3~至今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师,历任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副院长,现任学院党总

支书记、副院长,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系统建模与优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单片机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等6门课程。近几年主持或参加国家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省部重大/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企业横向等项目30余项;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2项),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

周亚军

女,1956年1月出生,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曾主讲《电机与拖动基础》、《运动控制系统》、《制造过程自动化》、《电气控制及PLC原理》、《自动化技术》等课程。主要从事运动控制、工厂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以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完成国家―863‖项目,省科技重点项目,省科技一般项目;以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完成多项横向课题。主持省、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在运动控制、单片机技术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开发和工程应用经验。

朱亚萍

女,1962年10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7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4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5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为自动化学院本科生主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并主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方向: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自2005至2007年,主持了十多项横向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770多万元,为企业创下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主要参与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省重点项目。

庞全

男,1951年4月生,西安交通大学控制专业研究生毕业,教授。主要从事检测技术与信息处理、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研究。曾主讲《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动态系统辨识与建模》、《自动检测与过程控制》、《智能仪表设计》、《智能控制原理》等十余门课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浙江省重点、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国内大中型企业攻关等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研究成果先后获机电部科技进步奖、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浙江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以及浙江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奖等15项。

黄国辉

男,1963年8月出生,浙江省瑞安县人, 高级工程师。1985年7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电子精密机械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杭州二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于机电、制冷和测控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曾担任该所机电室主任。1994年12月调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曾任教过课程有:《空调制冷技术》、《机电类家用电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现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工系统的计算机测试与控制、单片机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测控软件的开发、机电产品开发。曾主持设计过KF―20GW、KFR―30GW/Y416等空调器及其它机电产品;近几年研究的课题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测控系统的热工综合测试台、PVTs气体热物性试验台、喷管试验台、压气机实验台、燃气轮机空气冷却计算机控制系统、板翅式换热器实验台、高精度通用数据采集器等项目。主要论文有:《电子膨胀阀在智能化模糊变频空调器中的控制》、《直流型变频空调器的智能模糊控制》、《基于HP34970A数据采集仪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基于Delphi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台CAT系统的研制》等,主要获奖成果有: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省级技术鉴定二项。

俞武嘉

男,1979年6出生,浙江湖州人,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2001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就读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2007年12月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先进数控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等。近年来参与863研究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企业及市政府课题3项。在《机械工程学报》等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韩其国

男,1963年4月生,浙江舟山人,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高压直流输电‖,获硕士学位。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主讲课程:《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电力系统自动化》、《供电技术》等课程。目前从事研究方向为:电力电源系统、交直流传动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成果:电力部葛洲坝至上海500KV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的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成果论文《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调制对电力系统稳定的影响》,已投入批量生产的全数字直流电源系统、全系列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发电厂、石油化工、玻璃水泥生产等交直流传动系统。

吴秋轩

1978年3月出生,男,汉族,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2007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从事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方面的教学及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如今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分布式控制及先进运动控制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刘伟

男,1975年9月出生,陕西省安塞县人,讲师。1996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器教研室CAD课题组工作,主要从事成套电器工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2000年9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于2002年11月毕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作为项目组第三完成人参与开发的―成套电器工厂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Windows版本)‖于2001年获得了九五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2003年2月进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科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于2007年3月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和医学图像处理。目前参与在研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各1项,已在国内一级学报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多篇已经被EI检索。

朱亚萍

女,1962年10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7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4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5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为自动化学院本科生主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并主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方向: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自2005至2007年,主持了十多项横向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770多万元,为企业创下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主要参与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省重点项目。

邹洪波

男,1970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克山县人,自动化学院讲师。1995年6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获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2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5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6月到1998年3月在甘肃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作,电气助教。1998年4月到1999年8月在深圳工作,项目经理兼电子工程师。2000年通过国家计算机软件高级程序员考试,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高级程序员(水平)证书。擅长电子线路设计、单片机应用、C/C++语言开发。开发的C/C++代码已累计超过50万行。现阶段感兴趣的方向是切换线性系统稳定性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研究,已经有四篇论文被SCI检索。

徐铭恩

男,1976年11月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博士,博士后,副教授。1999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仪器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郑筱祥教授;2008年3月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师从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奠基人之一颜永年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项目―生物制造研究中心‖引进人才,2007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研究方向生物制造、生物系统建模仿真、组织工程等,在研究领域核心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一等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完成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参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一项。

自动化导师简介[精华]

导师简介自动化学院充分利用学校人才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学院人才贮备得到了质的飞跃。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5人,其中海外归国博士3人,海外归国博士后3人。博士生导师5人。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浙江省特聘教授)1人,校特聘教授1人,校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新世纪151‖第一层次助人员2人,其中重点资助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第二层次助人员3人,浙江省―新世纪151‖第三层次资助人员3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

有多位教师有海外游学经验,其中已归国人员6人,目前有3位老师在海外著名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做高级访问研究。

薛安克,博士(后),教授,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省新世纪151人才重点资助人员,有突出贡献博士后出站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兼任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装备部电子信息综合系统专业组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省电子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薛安克教授长期从事先进控制、信息融合、优化调度等理论及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总装备部军事电子预研、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30余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1项,总装备部军事电子预研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攻关2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其它省部技进步奖励3项。申报发明专利6项(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11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3部。

李德毅(1944.11.28——)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和发现状态空间,用于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数据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专著2本。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叶明,1942年12月出生,江苏省泰兴市人。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

天大工程光学(上)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工程光学(上)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 简答题:(共12分,每题3分) 1.摄影物镜的三个重要参数是什么?它们分别决定系统的什么性质? 答:摄影物镜的三个重要参数是:焦距'f 、相对孔径'/f D 和视场角 2。焦距影响成像的大小,相对 孔径影响像面的照度和分辨率,视场角影响成像的范围。 2.为了保证测量精度,测量仪器一般采用什么光路?为什么? 答:为了保证测量精度,测量仪器一般采用物方远心光路。由于采用物方远心光路时,孔径光阑与物 镜的像方焦平面重合,无论物体处于物方什么位置,它们的主光线是重合的,即轴外点成像光束的中心是相同的。这样,虽然调焦不准,也不会产生测量误差。 3.显微物镜、望远物镜、照相物镜各应校正什么像差?为什么? 答:显微物镜和望远物镜应校正与孔径有关的像差,如:球差、正弦差等。照相物镜则应校正与孔径 和视场有关的所有像差。因为显微和望远系统是大孔径、小视场系统,而照相系统则是一个大孔径、大视场系统。 4.评价像质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评价像质的方法主要有瑞利(Reyleigh )判断法、中心点亮度法、分辨率法、点列图法和光学传递 函数(OTF )法等5种。瑞利判断便于实际应用,但它有不够严密之处,只适用于小像差光学系统;中心点亮度法概念明确,但计算复杂,它也只适用于小像差光学系统;分辨率法十分便于使用,但由于受到照明条件、观察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结果不够客观,而且它只适用于大像差系统;点列图法需要进行大量的光线光路计算;光学传递函数法是最客观、最全面的像质评价方法,既反映了衍射对系统的影响也反映了像差对系统的影响,既适用于大像差光学系统的评价也适用于小像差光学系统的评价。 二. 图解法求像或判断成像方向:(共18分,每题3分) 1.求像A'B'(图中C 为球面反射镜的曲率中心) 2.求像A'B' 3.求物AB 经理想光学系统后所成的像,并注明系统像方的基点位置和焦距 4.判断光学系统的成像方向 5.求入瞳及对无穷远成像时50%渐晕的视场 6.判断棱镜的成像方向

【天大保研辅导班】天大化工学院推免保研条件保研材料保研流程保研自荐信

【天大保研辅导班】天大化工学院推免保研条件保研材料保研流程保 研自荐信 2018年保研自荐信已陆续拉开帷幕,为了方便考生及时全面的了解985/211等名校保研信息,启道保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名校各院系保研汇总信息,以供考生参考。 一、天大化工学院保研资格条件(启道天大保研辅导班) 1.申请人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申请人身体健康状况应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3.申请人必须是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且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成绩或综合成绩名列本专业前茅; 4.申请人须被推荐高校列入推免生名单; 5.申请人在本科阶段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或取得科研成果,或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可优先考虑; 6.申请人在本科学习期间未受过任何处罚或处分。 凡符合上述条件的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均可申请我院推免生。此外,我院录取的学术型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表现优秀者,可申请硕博连读。 二、天大化工学院保研政策(启道天大保研辅导班) 一、招收项目: 本学院所有专业 二、申请材料: 1.《天津大学2018年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申请表》(填报完成后生成打印); 2.本科学习成绩单一份,要求加盖所在学校教务处或院级单位公章(红章原件); 3.本人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 4.国家级外语考试成绩或合格证书复印件。 5. 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或获奖证书者,提供相关证明。 材料整理及提交方式:所提供材料均采用A4纸大小(成绩单可按所在学校格式),按上述顺序沿左侧装订好。申请材料均需在复试时递交所申请学院复试秘书,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天大光学工程实验课程02

实验二 望远系统的参数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望远系统的入瞳和出瞳距的测量方法 2.掌握望远系统放大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 掌握测量方法,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给定的望远镜的入瞳D,出瞳D′及出瞳距p′,计算望远系统的放大率r。 三、实验原理 1.入瞳D的测量 测量入瞳D。对于简单望远镜来说,孔径光阑和入射光瞳就是物镜镜框,其直径D可用量规或卡尺直接量出,也可采用测量显微镜如图2-1那样来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对镜框直径的两端逐个调焦、显微镜的横向移动量,就是入瞳光瞳的直径D。 图2-1 2.出瞳D′的测量: 测量原理如图所示,出瞳D′的大小用测量显微镜或倍率计进行测量,首先将待测望远镜调焦于无限远,再将待测望远镜安置在光具座上,接通平行光管电源,作为无穷远光源照亮望远物镜的外框,则在望远镜目镜后面可看到一亮斑,即为出瞳D′,用测量显微镜或倍率计测出D′的大小。测量原理如图2-2所示。

图2-2 3.出瞳距p′的测量: 在用测量显微镜测出瞳D′的大小时,记下测量显微镜在光具座导轨上的位置A,再移动显微镜至到能看清望远镜后表面(此时看到目镜后表面上有许多灰尘),记下显微镜在导轨上的位置B,则两位置差即为出瞳距p′。 则: p′=A-B 测量装置如图2-3所示 图2-3 4.望远镜放大率的测量: 望远系统放大率即为可见放大率或称为视角放大率,由几何光学可知r 表示视角放大率有如下关系: (2-2) 式中: w——望远镜物方视场角 w′——望远镜象方视场角

D——望远镜的入瞳直径 D′——望远镜的出瞳直径 f物——望远镜的物镜直径 f′ 目——望远镜的目镜直径 根据以上公式,只要任意测得对应的一组数据即能计算出望远系统的放大率P值。 四、实验设备 光具座、待测望远镜 五、实验步骤 1.测量入瞳和出瞳:由公式(2-2)可知视角放大率等于入瞳和出瞳之比。本法与前面望远镜的D和出瞳D′ 测量方法相同。 2.测量物方视场角w,和象方视场角w′ 利用公式E=tgw′/tgw而求出望远镜的视场角放大率,测量装置原理如图2-5所示。 图2-5 平行光管装有已知距离y的分划板。前置镜上装有角度置的分划板。前置镜上装有角度值的分划板,由于平行光管的分划板极准确的安装在就焦平面上。根据公式: tgw = y/2f′ 式中:f′——为已知平行光管的焦距。 y为已知刻线间隔的分划板上线距。故w就是被测望远镜的物方视场角。经被测望远镜后,通过前置镜可看到平行光管两条刻线的象。其夹角为2w′ 即为两倍的象方视场角。

天津大学2020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自命题科目大纲807工程光学与光电子学基础

一、考试模块划分方式: 考试内容分为A、B 两个模块,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模块。A 模块为工程光学,B 模块为光电子学基础。 二、各模块初试大纲: A模块:工程光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门课程的考试旨在考核学生有关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际解决光学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独立完成考试内容,在回答试卷问题时,要求概念准确,逻辑清楚,必要的解题步骤不能省略,光路图应清晰正确。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考试内容包括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两部分。 “应用光学”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包括:几何光学的基本理论和成像概念、理想光学系统理论、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平面和平面系统对成像的影响、像差的基本概念和典型光学系统的性质、成像关系及光束限制等。具体知识点如下: 1、掌握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包括:四大基本定律及全反射的内容与现象解释;完善成像条件的概念和相关表述;几何光学符号规则以及单个折射球面、反射球面的成像公式、放大率公式等。 2、掌握理想光学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典型应用,包括:基点、基面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图解法求像的方法;解析法求像方法(牛顿公式、高斯公式);理想光学系统三个放大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物理意义;理想光学系统两焦距之间的关系;正切计算法以及几种典型组合光组的结构特点、成像关系等。 3、掌握平面系统的主要种类及应用,包括: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光学杠杆原理和应用;反射棱镜的种类、基本用途及成像方向判别;光楔的偏向角公式及其应用等。 4、掌握典型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分析,包括:孔径光阑、入瞳、出瞳、孔径角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视场光阑、入窗、出窗、视场角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渐晕、渐晕光阑、渐晕系数的定义;物方远心光路的工作原理;光瞳衔接原则及其作用;场镜的定义、作用和成像关系等。 5、了解像差基本概念,包括:像差的定义、种类和消像差的基本原则;7 种几何像差的定义、影响因素、性质和消像差方法等。 6、掌握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包括: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定义和特征,校正非正常眼的方法;视觉放大率的概念、表达式及其意义;显微镜系统的结构特点、成像特点、光束限制特点及主要参数的计算公式;临界照明和坷拉照明系统的组成、优缺点;望远系统的结构特点、成像特点、光束限制特点及主要参数的计算公式;摄影系统的结构特点、成像特点、光束限制特点及主要参数的计算公式;投影系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其照明系统的衔接条件等。 “物理光学”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包括:光的电磁理论基础、光的干涉和干涉系统、光的衍射、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等。具体知识点如下:

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硕士研究生导师详细信息

本人为华电在校学生,见证了2011年华电考生如何通过内部题,轻而易举的搞定专业课。如果你看过往届的华电题型,你会发现华电自动控制原理考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高度的重复,所以说如果你把近三年的题搞定,一般上135是一点问题没有的(除非华电换题型,可能性很小,从近几年出题方式上可以看出来)。华电考生一般都在12月份才开始看专业课,凭借华电本校生的优势,搞到了内部的复习题,也就是常说的出题老师为照顾本校学生,根据真题出的复习题(根据往届真题和复习题对比发现,基本就是换一个数,或者已知变求解,求解换已知)。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大家期末考试前老师给同学们划的范围,不过华电的这个范围更小,一共16~18到大题,原因很简单,华电专业课没有选择,填空,问答,全部是大题!!!所以说搞到内部复习题和真题比什么都重要。华电自控专用书是胡寿松的四版自动控制原理,一共600多页,如果你想都看完了估计数学,政治,英语肯定一点复习时间没有,即使看完了你能保证每一个知识点都把握的牢固?!我不相信。如果你有这样的实力,你可以清华了,果断放弃华电吧,呵呵。不说废话,本人提供08~10三年内部复习题和08,10年真题,这些题一般情况下华电内部学生是不会透露给外校生的(除非是你华电内部有人,找关系搞到题,那得花多少钱啊,况且老师也不敢给你,出了事老师可就下岗了),所以说市面上是没有的,你可以随便查,网上肯定没有!至少现阶段我发现只有我独家提供,呵呵。原因2点:1,货真价实!!!2,保证至少节约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复习数学,政治,英语会有质的突破。都是学生,不会骗你们,花100~200买来全都是03~07年真题有什么用,还没有答案,连对错都不知道,本人提供详细答案(我自己做的,有时间我会用数学软件编辑出来,没时间发照片),具体到公式在专业书的第几页,什么思路,怎么来的!除此之外,本人免费提供03~07的真题,绝对货真价实!!!不多说了,联系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学院所有研究生导师名录

学院教职工名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人) 系主任:杨燕 实验室主任:杨斌张新有 教授(5人):诸昌钤曾华燊马永强彭强杨燕 副教授(8人):杨斌戴齐唐慧佳谭献海窦军蒋朝根黄海于张新有 讲师(4人):陈红梅何蓉陈剑波贾真 实验人员(3人):李颖白雅娜(高工)袁霞(高工) 软件工程系(26人): 系主任:周荣辉 实验室主任:郝晓枫 教授(3人):周荣辉尹治本(兼)李天瑞 副教授(11人):陶宏才丁光耀韩丽萍文登敏楼新远黄洪李允朱焱翟东海胡晓鹏赵宏宇 讲师(7人):张跃何太军赵其刚陈帆周杲喻琇瑛胡飞 实验人员(5人):郝晓枫(高工)尹淑倩李勇周晓星王翔宇 通信工程系(26人) 系主任:方旭明(我) 实验室主任:陈红王宏霞 教授(15人):范平志潘炜(光纤)闫连山(编码)何大可(牛)罗斌()方旭明张家树(牛)唐小虎(我) 彭代渊王宏霞尹忠科(0 )邓平(320)王建英郝莉(我)张世昌(320) 副教授(5人):陈红陈庆春刘林马征(320) 讲师(4人):刘浩李晓航张文芳李恒超 实验人员(2人):贾蓓莉王澍 自动化系(13人) 系主任:余立建 实验室主任:王茜杨扬 教授(5人):郭进王长林张翠芳余立建徐志根(兼) 副教授(3人):汪晓宁杨扬侯进 讲师(6人):王茜王小川曾蓉刘利芳王小敏徐图 实验人员(1人):周琴(高工) 电子工程系(15人) 系主任:王丹 实验室主任:杨小雪白天蕊 教授(2人):冯全源陈向东 副教授(5人):杨小雪王丹白天蕊史燕叶文霞 讲师(4人):王平康萍胡香荣张辉波 实验人员(5人):徐安明(高工)贾岱松高洪杰杨磊陈星 院行政办公室(8人) 办公室主任:沈四春 中级职称(7人):陆明向玉兰沈四春徐军夏丽刘明慧 学院党委(3人)

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简介

1.学科基本情况与学科特色 天津大学的光学工程学科始于天津大学精仪系1958年建立的光学仪器专业和1970年建立的激光技术专业,经过54年的建设与发展,并伴随着光电信息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得到不断的拓展与壮大,在着力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同时,瞄准国际光学前沿技术与基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学科早在1987年就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位于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多年来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为宗旨,以美国罗切斯特光学研究所、亚利桑那光学中心等为参考,经长期的发展与凝练,形成以下两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一是激光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技术,高功率多波段全固态激光和新型太赫兹光子学技术等当前国际激光技术的研究前沿。二是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新一代光纤传感、智能传感网技术,新型光电成像技术,集成光电子器件与超高速光通信技术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上述研究方向构建了飞秒激光技术、全固态激光技术、太赫兹光子学技术、光纤传感技术、量子信息调控技术、集成光电子与器件、光电检测技术七个研究平台,聚集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以引领光电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为目标,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光电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三年来本学科在下列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①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技术。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全光子晶体飞秒激光系统。该项技术于2009年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Laser Physics Letters(影响因子5.502)发表的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②全固态激光技术,实现多波长全固态激光器和可调谐近/中红外全固态激光光源,其输出功率和波长均达到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③在太赫兹光子学方面,实现了小型化、高功率飞秒太赫兹辐射源和宽带可调谐纳秒太赫兹波,并在太赫兹等离子激元、人工电磁媒质、隐身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④在新一代光纤传感和智能传感网方面,研制成空心光纤微流体传感器,有源光子晶体传感器等,并实现长距离分布式和周界安全光纤传感网络。⑤在光波导集成光电子器件方面,研制成多种有源和无源光波导器件,长周期波导光栅等。上述研究成果在O.L.、A.P.L.、O.E.、J.O.S.A.、IEEE.P.T.L.等国际顶级光学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其中SCI收录论文354篇,SCI论文被他引XX次(2007.1.1-2011.12.31)。

天津大学20142015学年工程光学期末考试试卷.doc

天津大学工程光学(上)期末考试试卷 一.问答题:(共12分,每题3分) 1.摄影物镜的三个重要参数是什么?它们分别决定系统的什么性质? 2.为了保证测量精度,测量仪器一般采用什么光路?为什么? 3.显微物镜、望远物镜、照相物镜各应校正什么像差?为什么? 4.评价像质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二.图解法求像或判断成像方向:(共18分,每题3分) 1.求像A 'B ' 2.求像A 'B ' 3.求物AB 经理想光学系统后所成的像,并注明系统像方的基点位置和焦距 4.判断光学系统的成像方向 5.求入瞳及对无穷远成像时50%渐晕的视场 6.判断棱镜的成像方向 题2-3图 题2-2图

三.填空:(共10分,每题2分) 1.照明系统与成像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像系统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学生带500度近视镜,则该近视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______, 该学生裸眼所能看清的最远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 4.光通过光学系统时能量的损失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2-4图 题2-5图 题2-6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激光束聚焦要求用焦距较________的透镜,准直要用焦距较________的透镜。 四.计算题:(共60分) 1.一透镜焦距mm f 30'=,如在其前边放置一个x 6-=Γ的开普勒望远镜,求组合后系统的像方基点位 置和焦距,并画出光路图。(10分) 2.已知mm r 201=,mm r 202-=的双凸透镜,置于空气中。物A 位于第一球面前mm 50处,第二面镀反射膜。该物镜所成实像B 位于第一球面前mm 5,如图所示。若按薄透镜处理,求该透镜的折射率n 。(20分) 3.已知物镜焦距为mm 500,相对孔径101 ,对无穷远物体成像时,由物镜第一面到像平面的距离为 mm 400,物镜最后一面到像平面的距离为mm 300。 (1)按薄透镜处理,求物镜的结构参数;(8分) (2)若用该物镜构成开普勒望远镜,出瞳大小为mm 2,求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4分) (3)求目镜的焦距、放大率;(4分) (4)如果物镜的第一面为孔径光阑,求出瞳距;(6分) (5)望远镜的分辨率;(2分) (6)如果视度调节为折光度,目镜应能移动的距离。(2分) (7)画出光路图。(4分) 工程光学(上)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 简答题:(共12分,每题3分) 1.摄影物镜的三个重要参数是什么?它们分别决定系统的什么性质? 答:摄影物镜的三个重要参数是:焦距'f 、相对孔径'/f D 和视场角ω2。焦距影响成像的大小,相对 孔径影响像面的照度和分辨率,视场角影响成像的范围。 2.为了保证测量精度,测量仪器一般采用什么光路?为什么?

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导师信息表

1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刘妙龙男1944.06 教授土木学院 2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周炳中男1959.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石忆邵男1963.09 教授土木学院 4 岩土工程孙钧* 男1926.09 教授土木学院 5 岩土工程周健男1957.10 教授土木学院 6 岩土工程杨敏男1960.05 教授土木学院 7 岩土工程袁聚云男1960.09 教授土木学院 8 岩土工程高广运男1961.10 正高工土木学院 9 岩土工程李镜培男1963.12 教授土木学院 10 岩土工程姚笑青女1964.02 副教授土木学院 11 岩土工程赵春风男1964.04 教授土木学院 12 岩土工程楼晓明男1965.02 副教授土木学院 13 岩土工程蒋明镜男1965.03 研究员土木学院 14 岩土工程黄茂松男1965.05 研究员土木学院 15 岩土工程艾智勇男1966.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16 岩土工程熊巨华男1966.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17 岩土工程钟才根男1966.11 副教授土木学院 18 岩土工程马险峰男1972.02 副研究员土木学院 19 岩土工程钱建固男1972.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20 岩土工程陈宝男1973.10 副教授土木学院 21 岩土工程梁发云男1976.03 副教授土木学院 22 结构工程沈祖炎* 男1935.06 教授土木学院 23 结构工程钱若军男1945.10 研究员土木学院 24 结构工程朱慈勉男1947.07 教授土木学院 25 结构工程苏旭霖男1948.03 正高工土木学院 26 结构工程马人乐男1951.06 教授土木学院 27 结构工程许强男1951.11 教授土木学院 28 结构工程金国芳女1952.07 研究员土木学院 29 结构工程吕西林男1955.01 教授土木学院 30 结构工程刘祖华男1955.09 教授土木学院 31 结构工程陈以一男1955.12 教授土木学院 32 结构工程巢斯男1956.11 正高工土木学院 33 结构工程苏小卒男1956.11 教授土木学院 34 结构工程陈世鸣男1957.04 教授土木学院 35 结构工程郑毅敏男1957.06 正高工土木学院 36 结构工程程才渊男1957.08 副研究员土木学院 37 结构工程丁洁民男1957.09 研究员土木学院 38 结构工程罗永峰男1957.10 教授土木学院 39 结构工程李杰男1957.10 教授土木学院 40 结构工程陆洲导男1957.11 教授土木学院 41 结构工程屈文俊男1958.11 教授土木学院 42 结构工程钱江男1960.01 教授土木学院 43 结构工程祁德庆男1960.09 副教授土木学院 44 结构工程邓洪洲男1960.11 教授土木学院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导师介绍

方明伦 (男),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系统自动化和机器人研究及应用开发。现任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CIMS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机器人学会会长、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教育部第一、二、三届科技委委员,国家“863”计划第一、二、三届CIMS主题中的“质量控制”专题和“先进制造及自动化”专题专家组成员。主持研制“上海二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上海五号工业机器人”并获上海市科技振兴一等奖;“桑塔纳汽车汽缸盖浇注模”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专业” 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荣誉称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至目前已培养20余名博士生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五十余名硕士生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目前承担和参与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种新的制造过程多目标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海市重点基础攻关项目“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仿生组织制造方法研究”;国家“863”计划和上海市科委的“服务机器人”和“机器人关键部件”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021‐56333060; 021‐56331235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校办(200072) 龚振邦 (男),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精密机械。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精密工程。现任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微机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曾是“国际先进机器人计划”(IAPP, International Advanced Robotics Program)合作协调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第四届科技委员会工程技术学部一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和材料学部机械学科第八届评审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第二、三、四届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微机电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副组长。现是IEEE工业电子系统分会传感器和执行器专委会核心委员,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精密机械工程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技术分会理事等。项目获奖有:“高精度大口径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频率控制高精度微细加工技术” 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精密伺服传动精度概率统计计算方法”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IV号机器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钣材零件柔性制造系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称号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留学归国人员、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等。近期负责的研究课题主要有:超小型飞行器系统(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基金资助课题)、反恐防暴立体监测监控系统(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资助重点课题)、废墟缝隙搜救机器人系统(国家863计划资助重点课题)、水域水下目标探测多功能扫测监控系统(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课题、上海市反恐办、世博局委托课题)、地面移动目标低空动态跟踪(上海市国际合作课题)等。 联系方式:021‐56331615(O); E‐mall:zhbgong@https://www.360docs.net/doc/f612417523.html, 钱晋武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机器人技术、智能机械与系统。1987年“仿生载重步行机器人”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1999~2000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目前负责的课题主要有:“步行训练机器人关键技术”(国家863计划课题)、下肢神经康复机器人的人‐机耦合建模和患者主动控制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学术兼职:国际机器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全日制硕士导师信息

信息学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导师信息 云大信息学院编辑:云大信息学院[20121031] 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计算机技术 刘惟一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智能与知识发现、海量数据管理、智能信息处理。 徐丹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 究方向:图形绘制技术、图象与视频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 张学杰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计算、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邓世昆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专业方向:网络信息。 王丽珍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与信息网络分析。 郝林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安全(密码学)。 蒋慕蓉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分布式图像处理算法与应用。 裴以建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自动识别原理及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物联网信息融合及智能交通。 王顺芳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处理技术、统计机器学习、生物医学中的信息提取和数值计算研究 孔兵副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处理、人工智能。 杨军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FPGA技术、计算机硬件设计及应用。 谢戈高级实验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实验中心。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应用。 周丽华副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人工智能。 王瑞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混沌保密通信。 周小兵副教授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混沌保

天津大学 化学工艺导师 杨长生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生导师——杨长生 职称: 职务: 导师类型:硕导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联系电话: +86(0)22- 传真: +86(0)22- 通讯地址: 电子信箱:yangchangs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f612417523.html, 主要教育经历 1982-1986年郑州工学院化工学院读本科 1986-1989年郑州工学院化工学院读研究生 1989-2000年郑州工业大学化工学院任教 2000-2003年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读博士 2003年-至今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 (1)电子化学品的制备 (2)电化学合成及其工业化研究 (3)化工热力学数据测定 主要教授课程 (1)本科生的《化工热力学》

(2)研究生的《高等化工热力学》 (3)研究生的《环境化工热力学》 主要学术成就、奖励及荣誉 (1)转让项目:河北沧州信联化工有限公司“2万吨电子级四甲基氢氧化铵工业化生产”;(2)合作项目:贵州省翁福(集团)有限责任有限公司“工业级无水氟化氢制备电子级氢氟酸的工艺研究”; “热力学性质和传递性质的测定和关联”教育部自然科学贰等奖; 课题组介绍 本课题组长期从事电子化学品的制备和提纯研究,与山东华鲁恒升股份公司合作的由工业级DMF制备电子级DMF的技术已经投入工业化生产,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电子级TMAH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现在合成技术正在转让给河北沧州信联化工有限公司,年设计生产能力2万吨,投资总额六千多万元,本课题组负责成套技术的设计和开车,2011年3月投产;目前,我们正在与贵州省翁福(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开发电子级氢氟酸的生产技术,实验室小试结果得到了委托方的认可,现在双方正在协商进行中试试验还是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另外我们还正在进行电子级氨水的技术开发。 课题组成员 杨长生 张旭斌 胡瑞杰

2015年天津大学工程光学考研真题,复习经验,考研重点,考研参考书

1/10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612417523.html, 1 2015年天津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工程光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本门课程的考试旨在考核学生有关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情况,以及实际解决光学问题的能力。考生应独立完成考试内容,在回答试卷问题时,要求概念准确,逻辑清楚,必要的解题步骤不能省略,光路图应清晰正确。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考试内容包括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两部分,试题内容比例各占50%。“应用光学”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包括:几何光学的基本理论和成像概念、理想光学系统理论、系统中的光束限制、平面和平面系统对成像的影响、像差的基本概念和典型光学系统的性质、成像关系及光束限制等。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掌握几何光学基本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现象解释: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3)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全反射及其应用)4)光路的可逆性5)费马原理6)马吕斯定律:了解完善成像的概念和相关表述掌握应用光学中的符号规则,了解单个折射球面的光线光路计算公式(近轴、远轴)掌握单个折射球面、反射球面的成像公式,包括垂轴放大率β、轴向放大率α、角放大率γ、拉赫不变量J 等公式;理解三种放大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掌握共轴球面系统计算方法(包括过渡公式、成像放大率公式)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掌握共轴理想光学系统四对基点、基面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掌握图解法求像的方法,会作图求像。掌握解析法求像方法(牛顿公式、高斯公式)。掌握理想光学系统垂轴放大率β、轴向放大率α和角放大率γ的定义、计算公式、物理意义及其与单个折射球面公式的异同,理想光学系统两焦距之间的关系,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公式和正切计算法掌握望远物镜、反远距型物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会画光路图。第三章平面与平面系统1.了解平面光学元件的种类和作用。2.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性质,平面镜的旋转特性,光学杠杆原理和应用3.掌握平行平板的成像特性,近轴区内的轴向位移公式4.掌握反射棱镜的种类、基本用途、成像方向判别、等效作用与展开。5.了解折射棱镜的作用,掌握其最小偏向角公式及应用,光楔的偏向角公式及其应用 第四章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1.掌握孔径光阑、入瞳、出瞳、孔径角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2.掌握视场光阑、入窗、出窗、视场角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3.掌握渐晕、渐晕光阑、渐晕系数的定义及渐晕光阑和视场光阑的关系4.掌握物方远心光路的工作原理5.了解光瞳衔接原则及其作用6.掌握场镜的定义、作用和成像关系第六章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像差理论 57 1.了解像差的定义、种类和消像差的基本原则2.掌握7种几何像差的定义、影响因素、性质和消像差方法第七章典型光学系统了解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定义和特征,校正非正常眼的方法,眼睛调节能力的计算,双目立体视觉的原理。掌握视觉放大率的概念、表达式及其意义,与光学系统角放大率的异同点。掌握显微镜系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包括:1)结构组成、成像关系、光束限制2)视觉

天津大学!自动化导师

自动化学院教师简介 陈华杰 男,1978年2月出生,福建省闽侯县人,自动化专业讲师。1997年9月至2006年9月就读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并分别于2001年7月获工业自动化学士学位,2006年9月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9月起任教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曾开设研究生课程《智能控制》,本科生课程《科学计算与Matlab》等。现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项。发表EI 收录等论文多篇。 陈德传 男,1959年3月出生,福建省长乐市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现在自动化学院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大自动控制专业,1994年至1995年在浙大研究生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在职进修。1982年7月至1995年9月在中央某部委自动化研究所从事自动控制与智能仪表方面的科研工作,1993年11月起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10月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复杂机电装备的多电机同步协调控制、电气传动与运动控制、电力电子系统、智能仪表、无线控制。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先后在软包装材料彩色印刷、复合、检品、分切、制袋等自动生产设备中的多电机同步、张力、纠偏、定位、彩印套准及温度等自动控制;橡胶同步带自动生产线;工业在线PH测控;智能仪表及电能变换装置等方面完成企业委托项目、省部级项目及新产品开发60多项,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论文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与科技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本科教学工作:《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运动控制系统》。 王家军 男,1975年6月出生,籍贯山东省东平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现任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系主任。1997年7月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3月于天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6月于天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到2005年6月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浙江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现任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控制和智能控制及其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传动中的应用研究、变频技术和伺服控制技术等。当前主持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浙江省教育厅计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完成项目有国家博士后基金一项,浙江省博士后择优基金一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2007年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在《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SCI检索10余篇。 冯秀丽

天津大学 化学工艺导师 姜浩锡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生导师——姜浩锡 职称:副研究员 职务:副研究员 导师类型:硕士生导师(硕导) 专业:化学工艺 联系电话: +86(0)22-27406119 传真: +86(0)22-27406119 通讯地址: 电子信箱:hxj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f612417523.html, 主要教育经历 1998-2003,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工业催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2-1995,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3-1987,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工业催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 应用催化,超临界流体技术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应用催化: 乙醇一步法制备乙酸乙酯工业催化剂开发 合作开发回收烯烃制取化工产品技术集成项目催化剂开发分项 超临界流体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具有纳米晶结构的MnOx-CeO2 中空纳米球催化剂合成调控机制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纳米晶Cu-Ce-Zr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SAS制备研究 代表性论著及专利 论文论著: 1. 超临界抗溶剂法纳米Al2O3-ZrO2颗粒的制备与表征,无机材料学报2010, l. 25(10):1065-1070 2. 超临界抗溶剂法制备纳米氧化铝颗粒,催化学报,2007, 28(10):890-894 3. Two Kinds of Active Sites on Cu Cr Catalysts for the Dehydrogenation of Ethanol to Ethyl Acetate,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 and sustainable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导师信息

机械电子工程.陆敏恂男1949.03 409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严继东男1949.07 410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乌建中男1953.11 411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王安麟男1954.08 412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奇才男1962.04 413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炯男1963.10 414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訚耀保男1965.02 415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万莉女1965.06 416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米智楠男1967.03 417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爱国男1973.01 陆敏恂教授简介 陆敏恂,男,1949年3月4日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曾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进修,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副秘书长,现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曾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30多项,主持八六三课题新型曲线地下穿孔机方向检测、发讯和导向控制机理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和其它多项奖项,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在各种杂志先后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陆敏恂1949年3月4日生于,汉族,籍贯,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 目录 1简介 2荣誉表彰 1简介 1973年进同济大学机电系工程机械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1993年8月至1994年8月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1994年8月1995年3月在德国狼堡大众汽车公司进修。1997年至2002年在同济大学攻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在同济大学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是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副秘书长。

天津大学2018年《807工程光学》考研大纲

天津大学2018年《807工程光学》考研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门课程的考试旨在考核学生有关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际解决光学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独立完成考试内容,在回答试卷问题时,要求概念准确,逻辑清楚,必要的解题步骤不能省略,光路图应清晰正确。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考试内容包括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两部分。 “应用光学”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包括:几何光学的基本理论和成像概念、理想光学系统理论、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平面和平面系统对成像的影响、像差的基本概念和典型光学系统的性质、成像关系及光束限制等。具体知识点如下: 1、掌握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包括:四大基本定律及全反射的内容与现象解释;完善成像条件的概念和相关表述;几何光学符号规则以及单个折射球面、反射球面的成像公式、放大率公式等。 2、掌握理想光学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典型应用,包括:基点、基面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图解法求像的方法;解析法求像方法(牛顿公式、高斯公式);理想光学系统三个放大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物理意义;理想光学系统两焦距之间的关系;正切计算法以及几种典型组合光组的结构特点、成像关系等。 3、掌握平面系统的主要种类及应用,包括: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光学杠杆原理和应用;反射棱镜的种类、基本用途及成像方向判别;光楔的偏向角公式及其应用等。 4、掌握典型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分析,包括:孔径光阑、入瞳、出瞳、孔径角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视场光阑、入窗、出窗、视场角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渐晕、渐晕光阑、渐晕系数的定义;物方远心光路的工作原理;光瞳衔接原则及其作用;场镜的定义、作用和成像关系等。 5、了解像差基本概念,包括:像差的定义、种类和消像差的基本原则;7种几何像差的定义、影响因素、性质和消像差方法等。 6、掌握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包括: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定义和特征,校正非正常眼的方法;视觉放大率的概念、表达式及其意义;显微镜系统的结构特点、成像特点、光束限制特点及主要参数的计算公式;临界照明和坷拉照明系统的组成、优缺点;望远系统的结构特点、成像特点、光束限制特点及主要参数的计算公式;摄影系统的结构特点、成像特点、光束限制特点及主要参数的计算公式;投影系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其照明系统的衔接条件等。 “物理光学”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包括:光的电磁理论基础、光的干涉和干涉系统、光的衍射、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等。其中傅立叶光学一章可作为部分专业(如:光科等)的选作内容。具体知识点如下: 1、掌握电磁波的平面波解,包括:平面波、简谐波解的形式和意义,物理量的关系,电磁波的性质等;掌握波的叠加原理、计算方法和4种情况下两列波的叠加结果、性质分析。 2、掌握干涉现象的定义和形成干涉的条件;掌握杨氏双缝干涉性质、装置、公式、条纹特 点及其现象的应用;了解条纹可见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概念(包括临界宽度和允许宽度、空

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导师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信自学院是昆明理工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在编教职工 221 人,专任教师 176 人。师资总数 147 人,教辅人员 30 人。教授 20 人,副教授 50 人。师资总数中 35 岁以下教师 66 人, 50 岁以上教师 14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 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86 人。目前,在职攻读博士 20 人,攻读硕士 25 人。学院拥有云南省学术带头人 4 人,云南省创新人才 2 人,和云南省教育厅教学与科研带头人 3 人。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柱,对高质量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给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学院从一九七七年招收第一个专业起,至今已设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自动化” 、“ 通信工程技术” 、“ 生物医学工程” 、“ 测控技术与仪表专业” 四个系、五个本科专业,涉及到信息领域的五个一级学科。学院招生生源情况好,所属的计算机、通信、生物医学工程三个专业都以重点分数线参加第一批录取。由于专业的优势,学生毕业后有很宽的就业领域和很好的就业机会。经过四年的教育学习,学生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学院至今已培养毕业 3000 余名本科生。 学院所属的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生物医学工程是正在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有的已具有一定优势。从 1984 年招收“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硕士研究开始,至今,已形成了 2 个自主设置的工学博士点:冶金工程控制和决策科学与决策支持系统; 3 个一级工学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 1 个二级理学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 个二级工学硕士点(电路与系统)。至今已培养硕士毕业生二百多名,招生人数逐年扩大,最近两年每年均招收 100 名以上全日制研究生。2002 年,学院先后设有“ 控制工程” 、“ 计算机技术” 、“ 仪器仪表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四个工程硕士领域,每年招生人数超过 100 人。硕士点的建设为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学院学术和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学院承担了一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省部级以上的重点项目,科研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奖励,为企业工程实际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创造了较好的效益。与此同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一部分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特别在“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 、“ 车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