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4版

天然药物化学(2016简答题)

1*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答: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操作技术及实际应用。 2*如何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答:有效成分是指天然药物中经药效实验筛选具有生物活性并能代表临床疗效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天然药物中不代表其治疗作用的成分为无效成分。一般认为天然药物中的蛋白质、多糖、淀粉、树脂、叶绿素、纤维素等成分是无效成分或杂质。 3*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 4*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答: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互不相容)>丙酮>乙醇>甲醇>水(与水相混溶)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7*聚酰胺吸附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①与溶剂有关:一般在水中吸附能力最强,有机溶剂中较弱,碱性溶剂中最弱;②与形成氢键的基团多少有关:分子结构中含酚羟基、羧基、醌或羰基越多,吸附越牢;③与形成氢键的基团位置有关:一般间位>对位>邻位;④芳香核、共轭双键越多,吸附越牢;⑤对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吸附力减弱。 8*简述苷的分类。 答:据苷键的构型不同分为α-苷、β-苷;依据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不同,可分为原生苷和次生苷;依据苷的结构中单糖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依据苷元结构不同,可分为黄酮苷、蒽醌苷、香豆素苷;依据糖链的数目不同,分为单糖链苷、双糖链苷;依据苷的生物活性,分为强心苷、皂苷等。 9*简述苷键酸水解的影响因素。 答:①苷原子不同,水解难以顺序:N-苷>O苷>S苷>C苷②呋喃糖苷较吡喃糖易水解③酮糖苷较醛糖苷易水解④吡喃糖苷中C5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⑤吸点子基的诱导效应,尤其是C2上取代基的吸点子基对质子的竞争吸引,使苷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化能力下降,水解速度下降⑥芳香族苷因苷元部分有供电子基,水解比脂肪族苷容易。 10*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葡萄糖、丹皮苷、丹皮酚。 答:三种样品分别做α-萘酚-浓硫酸反应,不产生紫色环的是丹皮酚。产生紫色环的,再分别做斐林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葡萄糖,不反应的是丹皮苷。 11*为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新采集的大黄必须储存两年以上才可药用?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简介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产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一门学科。课程重点讲授天然产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理活性、天然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学科介绍,即发展状况、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相关性,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型以及它们的生源途径、类别划分状况、物理化学性质、鉴别、提取分离和波谱学特征等。重点内容为生物碱、糖和苷、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 为了使传统的中药与国际上的天然药物接轨,加强中药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药学领域发展的重点,而加强天然药物化学的课程建设,也成为培养新型的药学人才的重要环节。 自我院药学专业成立以来,天然药物化学一直是本学科的主干专业课之一。在历届院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随着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队伍得到了稳定和发展,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目前课程面向药学、中药、制剂、制药工程、药品营销五个专业本、专科生开设,新教学计划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学时为 112 学时。理论授课52学时,实验课60学时。授课对象包括:上述专业本科、专科、中专、高职、高等自学考试各专业学生等。 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特点和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大胆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适应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满足国内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立了新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群。增加了与之相适时的选修课程《色谱的应用》、《波谱解析》、《天然药物化学与营养保健》等选修课,不断地完善、充实了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 早期教学中,采用王宪楷主编的《天然药物化学》第一版教材,理论教学采用教师讲授结合板书、挂图的方法;随着学科的迅猛发展及教学条件的改善,采用姚新生主编的《天然药物化学》第二版教材,制作了大量的黑白和彩色投影片,理论教学中基本采用投影片、幻灯、板书及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近年以全国统编教材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为主,结合中医院校《中药化学》教材及网上天然药物化学的相关素材,教研室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声图并茂,把现代多媒体手段应用到教学中,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不断把天然药物化学新技术的发展、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作为实例纳入到实验教材中。 历经30年,本学科发展为目前5人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平均年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一、总学时数、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学分数: (一)总学时数:108学时 (二)理论学时数:54学时 (三)讨论学时数:6学时 (四)实验学时数:48学时 (五)学分数:6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教研室名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药学院中药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学生在具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光谱解析、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后,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源途径、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的化学研究、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能力,为继承、整理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和全面弘扬、提高祖国药学事业水平奠定基础。 四、所用教材和参考书 (一)所用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吴立军主编,天然药物化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参考书: 1、吴寿金、赵泰、秦永琪主编《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徐任生主编《天然产物化学》科学出版社。 3、Nakanishi K.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第一章绪论 一、学时数:6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2、掌握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原理及常用方法; 3、掌握层析分离法的分类及其原理、各种层析分离要素、相关因素及应用技术;

医学院十二五规划

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大学,整体办学水平处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努力实现办学层次、特色构建、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新突破的总体目标。在学校全面深化特色大学建设进程中,医学院紧紧围绕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综合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学校建设特色大学的目标,特制定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学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五年来,学院根据学校建设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定位与规划,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资源优势,加强建设,学院的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和临床医学(定向农村社区医学)专科专业,在校生1900余名。 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3人,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其中博士生9名。另有附属医院临床教师115人。 学科和科研建设成果显著。护理学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是省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口腔医学的口腔修复学科是市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在全省率先开展面向农村社区培养临床医学人才,并被确立为全省三个培养基地之一。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获得市厅级以上课题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新世纪教改课题4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教学条件建设得到改善。实验仪器设备总资产约1200万元,形成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与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并立的

天然药物化学问答题总结

1.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1.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质。 2.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不|>| 丙酮>乙醇>甲醇>水 3.溶剂分几类?溶剂极性与ε值关系? 3. 答:溶剂分为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或亲水性溶剂和亲脂性溶剂两大类。常用介电常数(ε)表示物质的极性。一般ε值大,极性强,在水中溶解度大,为亲水性溶剂,如乙醇;ε值小,极性弱,在水中溶解度小或不溶,为亲脂性溶剂,如苯。 4.溶剂提取的方法有哪些?它们都适合哪些溶剂的提取? 4. 答:①浸渍法:水或稀醇为溶剂。②渗漉法:稀乙醇或水为溶剂。③煎煮法:水为溶剂。④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⑤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5.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萃取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6. 答:①水提取液的浓度最好在相对密度1.1~1.2之间。②溶剂与水提取液应保持一定量比例。第一次用量为水提取液1/2~1/3, 以后用量为水提取液1/4~1/6.③一般萃取3~4次即可。④用氯仿萃取,应避免乳化。可采用旋转混合,改用氯仿;乙醚混合溶剂等。若已形成乳化,应采取破乳措施。 7.萃取操作中若已发生乳化,应如何处理? 7. 答:轻度乳化可用一金属丝在乳层中搅动。将乳化层抽滤。将乳化层加热或冷冻。分出乳化层更换新的溶剂。加入食盐以饱和水溶液或滴入数滴戊醇增加其表面张力,使乳化层破坏。 8.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8.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9.凝胶色谱原理是什么? 9.答:凝胶色谱相当于分子筛的作用。凝胶颗粒中有许多网眼,色谱过程中,小分子化合物可进入网眼;大分子化合物被阻滞在颗粒外,不能进入网孔,所受阻力小,移动速度快,随洗脱液先流出柱外;小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受阻力大,移动速度慢,后流出柱外。 10.如何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 10.答: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可通过样品的外观如晶形以及熔点、溶程、比旋度、色泽等物理常数进行判断。纯的化合物外观和形态较为均一,通常有明确的熔点,熔程一般应小于2℃;更多的是采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方法,一般要求至少选择在三种溶剂系统中展开时样品均呈单一斑点,方可判断其为纯化合物。 11.简述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分子式的方法。 11.答:分子量的测定有冰点下降法,或沸点上升法、粘度法和凝胶过滤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是质谱法,该法通过确定质谱图中的分子离子峰,可精确得到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的确定可通过元素分析或质谱法进行。元素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仪完成,通过测定给出化合物中除氧元素外的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并由此推算出化合物中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得出化合物的实验分子式,结合分子量确定化合物的确切分子式。质谱法测定分子式可采用同位素峰法和高分辨质谱法。 12.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中,IR光谱有何作用? 12.答:IR光谱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具有如下作用;测定分子中的基团;已知化合物的确证;未知成分化学结构的推测与确定;提供化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立体构象的研究信息。 13.简述紫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及用文字表示的方法和意义。 13.答:紫外光谱是以波长作横座标,吸收度或摩尔吸收系数做纵座标作图而得的吸收光谱图。紫外可见光谱中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收曲线的谷所对应的波长称谓最小吸收波长(λmin),若吸收峰的旁边出现小的曲折,称为肩峰,用“sh”表示,若在最短波长(200nm)处有一相当强度的吸收却显现吸收峰,称为未端吸收。如果化合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则可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及吸收峰的数目和摩尔吸收系数来确定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或是确定化合物的部分结构。 1.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 1.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 2.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2.答: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酸催化水解难易大概有以下规律:(1)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2)按糖的种类不同1)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2)酮糖较醛糖易水解。3)吡喃糖苷中,吡喃环的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其水解速率大小有如下顺序: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C-5上取代基为-COOH(糖醛酸苷)时,则最难水解。4)氨基糖较羟基糖难水解,羟基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其水解的易难顺序是: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1.简述碱溶酸沉法提取分离香豆素类成分的基本原理,并说明提取分离时应注意的问题。 1.答: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内酯环,在热碱液中内酯环开裂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溶于水中,加酸又重新环合成内酯而析出。 在提取分离时须注意所加碱液的浓度不宜太浓,加热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破坏内酯环。碱溶酸沉法不适合于遇酸、碱不稳定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2.写出异羟肟酸铁反应的试剂、反应式、反应结果以及在鉴别结构中的用途。 试剂:盐酸羟胺、碳酸钠、盐酸、三氯化铁 反应式:反应结果:异羟肟酸铁而显红色。 应用:鉴别有内酯结构的化合物。 1.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种类型,写出基本母核,各举一例。 答: 醌类化合物分为四种类型:有苯醌,如2,6-二甲氧基对苯醌;萘醌,如紫草素;菲醌,如丹参醌Ⅰ;蒽醌,如大黄酸。 2.蒽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类,举例说明。 蒽醌类分为1)羟基蒽醌类,又分为大黄素型,如大黄素,茜素型如茜草素。2)蒽酚.蒽酮类:为蒽醌的还原产物,如柯亚素。3)二蒽酮和二蒽醌类:如番泻苷类。 3.为什么β-OH蒽醌比α-OH蒽醌的酸性大。 3.β-OH与羰基处于同一个共轭体系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使羟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容易解离,酸性较强。而α-OH处在羰基的邻位,因产生分子内氢键,质子不易解离,故酸性较弱。 4.比较下列蒽醌的酸性强弱,并利用酸性的差异分离他们,写出流程。 A. 1,4,7-三羟基蒽醌 B. 1,5-二OH-3-COOH蒽醌 C. 1,8-二OH蒽醌 D. 1-CH3蒽醌 答:酸性强弱顺序:B>A>C>D 5.显色反应区别:(1)大黄素与大黄素-8-葡萄糖苷(2)番泻苷A与大黄素苷(3)蒽醌与苯醌 (1)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加Molish试剂,产生紫色环的为大黄素-8-葡萄糖苷,不反应的为大黄素。(2)将二成分分别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溶液显红色的是大黄素苷,溶解后溶液不变红色的为番泻苷A。(3)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滴于硅胶板上加无色亚甲蓝试剂,在白色背景上与呈现蓝色斑点为苯醌,另一个无反应的是蒽醌。 1.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结构的分类依据,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1.答:主要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具有6C-3C-6C为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分类依据是根据中间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状,及B环的联接位置等特点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黄烷醇类.花色素类.双黄酮类。 2.试述黄酮(醇)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醇)不显色的原因。 2.答:黄酮(醇)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多显黄色;而二氢黄 酮(醇)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不显色。 3.试述黄酮(醇)难溶于水的原因。 3.答:黄酮(醇)的A.B环分别与羰基共轭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具共平面性,分子间 紧密,引力大,故难溶于水。 4.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液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4.答:二氢黄酮(醇)由于C环被氢化成近似半椅式结构,破坏了分子的平面性,受 吡喃环羰基立体结构的阻碍,平面性降低,水溶性增大;花色素虽为平面结构,但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所以水溶性较大。 5.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5.答:可采用(1)盐酸-镁粉反应:多数黄酮产生红~紫红色。(2)三氯化铝试剂反应:在滤纸上显黄色斑点,紫外光下有黄绿色荧光。(3)碱性试剂反应,在滤纸片上显黄~橙色斑点。 6. 简述黄芩中提取黄芩苷的原理。 6. 答:黄芩苷为葡萄糖醛酸苷,在植物体内多以镁盐的形式存在,水溶性大,可采用 沸水提取。又因黄芩苷分子中有羧基,酸性强,因此提取液用盐酸调pH1~2可析出黄芩苷。 7.(1)流程中采用的提取方法是:碱提取酸沉淀法 依据:芸香苷显酸性可溶于碱水。 (2)提取液中加入0.4%硼砂水的目的:硼砂可以与邻二羟基络合,保护邻二羟基不被氧化。 (3)以石灰乳调pH8~9的目的:芸香苷含有7-OH,4'-OH,碱性较强可以溶于pH8~9的碱水中。如果pH>12以上,碱性太强,钙离子容易与羟基、羰基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降低收率。 (4)酸化时加盐酸为什么控制pH在4-5足以是芸香苷析出沉淀,如果pH<2以上容易使芸香苷的醚键形成金羊盐,不易析出沉淀。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实验一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天然产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种类很多,在深入研究之前应首先了解其中含有哪些类型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皂苷、黄酮类等等。这就需要进行各类化学成分的系统定性预试验。或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单项预试法来初步判断。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未知成分的天然产物是怎样初步提取分离的,熟悉各主要成分的试管试验、沉淀反应和纸层析、薄层层析的方法并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含有什么类型的化学成分。 二、基本原理 利用各类成分的颜色反应和沉淀反应,对天然产物的提取液进行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其中的化学成分。由于提取液大多数颜色较深,影响对颜色变化的观察,可以使用薄层层析(TLC)或纸层析(PC)等方法对天然产物的提取液进行初步分离,再进一步检查。 三、实验内容: 利用不同成分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的不同,一般可采用以下3种溶剂分别提取,试验。 1.水浸液:取中草药粗粉5 g加水60 ml,在50~60℃的水浴上加热1小时,过滤,滤液进行下列试验。

*在试管进行,△在滤纸或硅胶CMC-Na薄层板上进行,下同。 糖鉴定 (1)α-萘酚一硫酸试剂检查还原糖。 ①溶液I:10%α-萘酚乙醇溶液。溶液II:硫酸。取1ml样品的稀乙醇溶液或水溶液,加入溶液I 2滴~3滴,混匀,沿试管壁缓缓加入少量溶液II,二液面交界处产生紫红色环为阳性反应。 (2)斐林试剂检查还原糖。 溶液I:6.93g结晶硫酸铜溶于100ml水中。溶液II:34.6g酒石酸钾钠、10g氢氧化钠溶于100ml水中。取1ml样品热水提取液,加入4滴~5滴用时配制的溶液I、II 等量混合液,在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产生砖红色沉淀为阳性反应。如检查多糖和苷,取1ml样品水提液,加入1m110% 盐酸溶液,在沸水浴上加热10min,过滤,(成盐去除杂质)再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中性,按上述方法检查还原糖。 或者直接用高效液相色谱看色谱图。 酚类鉴定试剂 (1)三氯化铁试剂检查酚类化合物、鞣质1%~5%三氯化铁水溶液或乙醇溶液,加盐酸酸化。取1ml样品的乙醇溶液,加入试剂1滴~2滴,显绿、蓝绿或暗紫色为阳性反应。作色谱显色剂用,喷洒后,显绿或兰色斑点为阳性。 2.乙醇提取液 取中草药粗粉5 g,加5~12倍量95%乙醇,在水浴上加热回流提取1小时,过滤,滤液留2 ml作(1)项试验,其余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并浓缩成浸膏状,浸膏分为二部分,一部分加少量2% HCL振摇溶过滤。分出酸液,作(2)项式验,附于滤纸上的一部分再以少量乙醇溶解,溶液作(3)项试验;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大纲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54 学分:3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从事天然药物的生产和研究能力。主要任务是讲解天然药物中主要有效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特点、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化学成分的检识和结构测定,其次是生物合成和生物活性。 二、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了解典型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方法以及生物合成途径;理解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以及鉴别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从事天然药物的生产和研究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无)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在已修课程的基础上,掌握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研究的内容、任务和方法;熟悉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范围和课程的学习重点;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天然药物化学的

定义、性质、任务;薄层色谱、各类柱色谱技术和UV,IR,MS,NMR等光谱方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各类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教学内容:绪论;生物合成;提取分离方法;结构研究法。 第二章糖和苷类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糖和苷类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单糖的立体结构,苷键的裂解方法及特点,糖的核磁共振性质;熟悉糖的化学性质,糖链的结构测定方法;了解糖和苷的分类;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 教学重点:糖的立体结构,糖的化学性质,糖的结构鉴定。 教学难点:五碳及六碳单糖的立体结构的几种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单糖的立体化学;糖和苷的分类;糖的化学性质;苷键的裂解;糖的核磁共振性质;糖链的结构测定;糖及苷的提取分离。 第三章苯丙素类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掌握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特点、结构鉴定方法;熟悉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了解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生物活性。 教学重点:香豆素的内酯性质、香豆素和木脂素的波谱学特性、木脂素的结构类型。 教学难点:利用香豆素的内酯性质及木脂素的性质,指导提取分离工作。 教学内容:苯丙酸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熟悉苯醌、萘醌、菲醌、蒽醌的典型化合物,蒽醌的波谱特征;了解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教学重点: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紫外光谱特性、NMR波谱学特性。 教学难点:羟基蒽醌类成分的波谱特征及结构测定。 教学内容: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及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和颜色反应,提取和分离方法,紫外、质谱、氢谱和碳谱的特征;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生源及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活性。 教学重点: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及结构类型;紫外光谱法用于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紫外光谱法用于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概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结构研究实例。 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萜类和挥发油的定义性质,掌握萜类的定义、结构类型及其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 (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及偶合常数J)可以得出分子中1H 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15、偶合常数:裂分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J),单位Hz。其大小取决于间隔键的距离。16、糖的检识,主要是利用糖的还原性和糖的脱水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等现象来进行理化检识,利用纸色谱和薄层色谱进行色谱检识。 17、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苷化位移值和苷元的结构有关,与糖的种类无关。 18、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 19、色谱法原理:是基于混合物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20、分配柱色谱是利用混合物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物分离开。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流动相(极性)极性小的化合物,先出柱,极性大的化合物,后出柱。 21、将含水量高的硅胶加热到150℃使其失去吸附水后可重新获得活性,此过程称为活化。 22、吸附强弱规律(含水溶剂中)a.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b.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其吸附性能减弱。c.分子中芳香化程度越高,则吸附性能越强。23、糖匀体:是指均由糖组成的物质。 24、苷类:又称糖杂体,是指糖与非糖物质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指糖与苷元组成的苷。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 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核酸(DNA/RNA) 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virus) 蛋白质 核质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 细胞壁 如:细菌(Bacterium) 衣原体(Chlamydia) 支原体(Mycoplasma) 立克次体(Rickettsia) 螺旋体(Spirochete) 放线菌(Actinomycete) 细胞核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质如:真菌(fungus) 细胞膜细胞器 微生物及人类的关系 益参及自然界中C、N、S等元素的循环。 农业方面:杀虫、造肥、固氮…… 工业方面:食品发酵、石油脱蜡…… 医药方面:制药、正常菌群……

害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病害 导致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和 生活用品的腐烂和霉烂。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及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 1.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微生物的发现及病原微生物学的建立 Leeuwenhoek----显微镜 Pasteur----巴氏消毒法 Koch----分离细菌,郭霍法则 Iwanovsky----烟草花叶病毒 Loeffler,Frosch----口蹄疫病毒 Walter-Reed----黄热病毒 Twort----噬菌体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抗感染免疫、化学疗法及抗生素的发现 Jenner----牛痘预防天花 Pasteur----霍乱、炭疽、狂犬疫苗 Behring----白喉抗毒素 меЧНИкоВИИ----吞噬细胞学说 Ehrlich----体液抗体学说 Wright----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Ehrlich----砷凡纳明 Fleming,Florey----青霉素 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 朊病毒,军团菌,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疯牛病,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H5N1 (2)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认识 内源性感染,细菌耐药性,分子水平上的致病机制的研究…… (3)微生物学诊断技术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讲义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讲义目录 一、芦荟粗多糖的提取及鉴定 二、大黄中蒽醌苷元的提取、分离与鉴别 三、槐米中芦丁、槲皮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别 四、八角茴香挥发油的提取及鉴别 五、黄柏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别 六、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 前言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印证并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掌握由天然药物中提取、分离、精制有效成分,并对其进行鉴别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作风。

实验一芦荟粗多糖的提取及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高速冷冻离心机、旋转蒸发器等仪器的用法 3、了解芦荟多糖在医药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芦荟的多糖类可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治愈皮肤炎、慢性肾炎、膀胱炎、支气管炎等慢性病症,抑制、破坏异常细胞的生长的作用,从而达到抗癌目的。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主要是指能溶于水及乙醇的单糖和寡聚糖,所以本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芦荟中的粗多糖。 三、试剂、材料及仪器 1、试剂:盐酸、无水乙醇、丙酮、乙醚、葡萄糖对照品、苯酚、浓硫酸 2、材料和仪器:芦荟叶、烧杯、移液管、量筒、容量瓶、玻璃棒、旋转蒸发仪、电子天平、真空泵、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离心机、真空冷冻干燥机。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芦荟鲜叶50g,洗净,去掉叶尖和叶底,在蒸馏水水中浸泡0.5h,已除去由表面滲出的黄色液体。然后切去表皮,将内层凝胶(匀浆后)置于烧杯中,加入三倍蒸馏水,置于55℃恒温水浴锅中加热浸提4h。 2、浸提液离心分离(2500r/min,5min)并过滤(直接6层纱布过滤),将所得液汁减压浓缩(至30ml),用6mol/L的盐酸调pH值3.2左右,向经过调酸处理的芦荟凝胶浓缩汁中缓慢加入6倍量的95%乙醇,边加边搅拌大约需要15~30min,室温下静置2h,离心分离(2500r/min,7min)得多糖沉淀。依次用乙醇、丙酮和乙醚洗涤,然后真空干燥(通风橱干燥),最终得到的沉淀即为芦荟多糖粗品。 3、芦荟多糖的鉴定 对芦荟多糖的鉴定利用改进的苯酚一硫酸法。苯嘞一硫酸试剂能与芦荟多糖中的己糖起显色反应,在一定波长下其吸光度的变化与多糖含量呈线性关系。采用苯酚一硫酸显色法鉴定芦荟多糖,芦荟中的多糖在硫酸的作用下,先水解成单糖,并迅速脱水生成糠醛衍生物,然后和苯酚缩合成有色化合物共轭酚在490nm处有最大波长,由此可以鉴定出芦荟中的多糖(图1)。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4版) 教学大纲 (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急危重症护理学》教研组 (2019年02月)

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 2.课程代码: 3.课程类别:(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学实践环节) 4.适用学生层次:本科(类)专业护理专业 5.学时: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 6.学分:2分 二、师资介绍 副高以上比例(理论)比例各为75%,实践课程中级以上比例为75% 三、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田永明,, 教研室负责人:田永明 课程秘书:徐禹,,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教学目标 (二)技能教学目标 (三)职业素养教学目标 五、教学安排 课堂授课24学时,见习8学时。 六、教学内容(附后) 七、见习 1.时间:3月18日14:00-15:40,4月15日14:00-15:40,5月13日14:00-15:40,6月10日14:00-15:40, 2.地点:华西医院急诊科和ICU病房 3.要求:着装整齐,不得旷课或迟到早退;同时注意保持病房环境及案件。 八、成绩评定标准 采取综合评价方法:

1.学习状态(含出勤率)占10% 2.临床见习占20% 3.平时成绩占20% 4.非标准答案测试占10% 4.期末理论考试(闭卷)占40% (1)期末考试时间:2小时。 (2)期末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3)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综合案例分析应用六种类型。内容涉及每个章节。 (4)成绩计算: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 九、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张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 十、主要参考资料 1.田永明主编.《ICU护理手册》(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5. 2.康焰主编. 《临床重症医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李庆印主编. 《重症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金静芬主编. 《急诊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桂莉主编. 《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践与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十一、本课程教学要求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了解: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其资质认证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了解: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