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载计算

风荷载计算(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4.2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4.2.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式中:

1.基本风压值Wo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0(m/s)按公式确定。但不得小于0.3kN/m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标准。一般当房屋高度大于60米时,采用100年一遇风压。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给出全国各个地方的设计基本风压。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荷载规范》把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岸、湖岸、海岛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城镇及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μz

计算公式

A类地区=1.379(z/10)0.24

B类地区= (z/10)0.32

C类地区=0.616(z/10)0.44

D类地区=0.318(z/10)0.6

位于山峰和山坡地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度系数还要进行修正,可查阅《荷载规范》。

3.风载体型系数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表面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表示不同体型建筑物表面风力的大小。一般取决于建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等。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书中P57表4.2-2确定各个表面的风载体型系数或由风

试验确定。几种常用结构形式的风载体型系数如下图

注:“+”代表压力;“-”代表拉力。

4.风振系数βz

风振系数βz反映了风荷载的动力作用,它取决于建筑物的高宽比、基本自振周期及地面粗糙度、基本风压。《荷载规范》规定对于基本自振周期大于0.25s的工程结构,如房屋、屋盖及各种高耸结构,以及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其中风振系数βz可按下式计算:

(4.2-2)

式中:ψz——基本振型z高度处的振型系数,当高度和质量沿高度分布均匀时,可以近似用z/H代替振系数;

ζ——脉动增大系数,查表时需要参数ω0T2,其中ω0为基本风压值,T为结构基本周期,可用近似法计算;

υ——脉动影响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脉动增大系数ξ

ω0T1(kNs/m) 0.01 0.02 0.04 0.06 0.08 0.10 0.20 0.40 0.60

钢结构 1.47 1.57 1.69 1.77 1.83 1.88 2.04 2.24 2.36

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1.26 1.32 1.39 1.44 1.47 1.50 1.61 1.73 1.81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1.11 1.14 1.17 1.19 1.21 1.23 1.28 1.34 1.38

ω0T1(kNs/m) 0.80 1.00 2.00 4.00 6.00 8.00 10.00 20.00 30.00

钢结构 2.46 2.53 2.80 3.09 3.28 3.42 3.54 3.91 4.14

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 1.88 1.93 2.10 2.30 2.43 2.52 2.60 2.85 3.01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1.42 1.44 1.54 1.65 1.72 1.7 1.82 1.96 2.06

注:计算ω0T1时,对地面粗糙度B类地区可直接代入基本风压,而对A类、C类和D类地区应按当地的基风压分别乘以1.38、O.62和0.32后代入。

根据我国的实测数据进行计算,再结合我国的工程设计经验加以修正而确定的c值列于表

H/B 粗糙

度类

别总高度H(m)

<=3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0.5 A 0.44 0.42 0.33 0.27 0.24 0.21 0.19 0.17

B 0.42 0.41 0.33 0.28 0.25 0.22 0.20 0.18

C 0.40 0.40 0.34 0.29 0.27 0.23 0.22 0.20

D 0.36 0.37 0.34 0.30 0.27 0.25 0.24 0.22

1.0 A 0.48 0.47 0.41 0.35 0.31 0.27 0.26 0.24

B 0.46 0.46 0.42 0.36 0.36 0.29 0.27 0.26

C 0.43 0.44 0.42 0.37 0.34 0.31 0.29 0.28

D 0.39 0.42 0.42 0.38 0.36 0.33 0.32 0.31

2.0 A 0.50 0.51 0.46 0.42 0.38 0.35 0.33 0.31

B 0.48 0.50 0.47 0.42 0.40 0.36 0.35 0.33

C 0.45 0.49 0.48 0.44 0.42 0.38 0.38 0.36

D 0.41 0.46 0.48 0.46 0.46 0.44 0.42 0.39

3.0 A 0.53 0.51 0.49 0.42 0.41 0.38 0.38 0.36

B 0.51 0.50 0.49 0.46 0.43 0.40 0.40 0.38

C 0.48 0.49 0.49 0.48 0.46 0.43 0.43 0.41

D 0.43 0.46 0.49 0.49 0.48 0.47 0.46 0.45

5.0 A 0.52 0.53 0.51 0.49 0.46 0.44 0.42 0.39

B 0.50 0.53 0.52 0.50 0.48 0.45 0.44 0.42

C 0.47 0.50 0.52 0.52 0.50 0.48 0.47 0.45

D 0.43 0.48 0.52 0.53 0.53 0.52 0.51 0.50

8.0 A 0.53 0.54 0.53 0.51 0.48 0.46 0.43 0.42

B 0.51 0.53 0.54 0.52 0.50 0.49 0.46 0.44

C 0.48 0.51 0.54 0.53 0.52 0.52 0.50 0.48

D 0.43 0.48 0.54 0.53 0.55 0.55 0.54 0.53

4.2.2总体风荷载

1.总体风荷载

?设计时,使用总风荷载计算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及位移。总风荷载为建筑物各个表面承受风力的合力是沿建筑物高度变化的线荷载。通常,按x、y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分别计算总风荷载。按下式计算z高度的总风荷载标准值:(4.2-3)

式中:n——建筑外围表面数;

Bi——第i个表面的宽度;

——第i个表面的风载体型系数;

——第i个表面法线与总风荷载作用方向的夹角如图4.2-5

图4.2-5

各表面风力的合力作用点,即为总体风荷载的作用点。设计时,将沿高度分布的总体风荷载的线荷载换算成集中作用在各楼层位置的集中荷载,再计算结构的内力及位移。

2.局部风荷载

风力作用在建筑物表面,压力分布很不均匀(如图4.2-2和图4.2-3),在角隅、檐口、边棱处和在附属结的部位(如阳台、雨蓬等外挑构件),局部风压大大超过平均风压.根据风洞试验和一些实测结果可知,迎风面的中部和一些窝风部位,由于气流不易向四周扩散,出现较大风压,因此应计算局部风荷载。

当计算维护结构时,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Wk=βgz·μs·μz·W0(4.2-4)

式中:

β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见P58表4.5

?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1)外表面

(1)正压区按正常情况采用。

(2)负压区。

对墙面,取μs=-1.0;对墙角边μs=-l.8;对屋面局部部位(周边和屋面坡度大于100的屋脊部位),取μs=-2.2;对檐口、雨篷、遮阳板等突出构件的浮风,取μs=-2.0,对墙角边和屋面局部部位的作用宽度为屋宽度的0.1或房屋平均高度的0.4,取其小者,但不小于1.5m

2)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外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μs=-0.2或0.2; 计算围护结构风荷载时的阵风系数应按P 表4.6采用。

例题---风荷载

【例4.2-1】某8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为一般的高层办公建筑,其平面及剖面如图4.2-6和4.3-7所示,各层楼面荷载及质量、侧移刚度沿刚度变化比较均匀。当地基本风压为0.7kN/m2,地面粗糙度C类。

求在图4.2-6所示横向风作用下,建筑物横向各楼层的风力标准值,在计算时不考虑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可采用经验公式计算。

4.2-7剖面图

【解】该房屋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高32.1/13.5=2.38),因此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1.求房屋横向基本自振周期,n=8

根据经验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基本周期为:

取,因此应计算房屋的风振系数。

2.各楼层位置处的风振系数,按公式(4.2-2)

求脉动增大系数ζ时。应先求出

由于地面粗糙度为C类,应乘以0.62,得0.1085后查表4.2-3,得ζ=1.235。

?求脉动影响系数υ时,考虑到迎风面的宽度较大,H/B=32.1/47.752=0.678,查表4.2-4得

υ=0.411

求振型系数时,根据本例的条件可近似用z/H代替振型系数。

求各楼层位置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可根据表4.2-1中地面粗糙度为C类查得其值。

据此各楼层位置处值计算结果见表4.2-6。

各楼层位置出的值计算结果?表4.2-6

楼层号楼面距地

面高度

Z(m)

相对高度

Z/H

ζ υ

1 6 0.187 1.235 0.411 0.187 0.74 1.128

2 10.5 0.327 1.235 0.411 0.327 0.74 1.224

3 14.1 0.439 1.235 0.411 0.439 0.7

4 1.323

4 17.7 0.551 1.23

5 0.411 0.551 0.794 1.352

5 21.3 0.664 1.235 0.411 0.664 0.861 1.391

6 24.9 0.776 1.235 0.411 0.776 0.918 1.429

7 28.5 0.888 1.235 0.411 0.888 0.976 1.462

8 32.1 1.000 1.235 0.411 1.000 1.027 1.494

3.各楼层位置处风力标准值本例题的风荷载体型系数是封闭式房屋情况。由于平面为矩形,因此迎风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为0.8,背风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为-0.5。

各楼层迎风面背风面的受风面积相邻楼层平均层高×房屋长度各楼层位置处所受风力(迎风面与背风风力之和):

其计算结果见表表4.2-7。

各楼层位置处的风力标准值表4.2-7

楼层号受风面积(m2)

1 5.25*47.75=250.69 1.128 1.3 0.74 0.7 190.42

2 4.05*47.75=193.39 1.224 1.

3 0.7

4 0.7 159.40

3 3.6*47.75=171.9 1.323 1.3 0.7

4 0.7 153.15

4 3.6*47.75=171.9 1.352 1.3 0.794 0.7 167.92

5 3.6*47.75=171.9 1.391 1.3 0.861 0.7 187.35

脉动增大系数ξ

ω0T1(kNs/m) 0.01 0.02 0.04 0.06 0.08 0.10 0.20 0.40 0.60

钢结构 1.47 1.57 1.69 1.77 1.83 1.88 2.04 2.24 2.36

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1.26 1.32 1.39 1.44 1.47 1.50 1.61 1.73 1.81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1.11 1.14 1.17 1.19 1.21 1.23 1.28 1.34 1.38

ω0T1(kNs/m) 0.80 1.00 2.00 4.00 6.00 8.00 10.00 20.00 30.00

钢结构 2.46 2.53 2.80 3.09 3.28 3.42 3.54 3.91 4.14

有填充墙的房屋钢结构 1.88 1.93 2.10 2.30 2.43 2.52 2.60 2.85 3.01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1.42 1.44 1.54 1.65 1.72 1.7 1.82 1.96 2.06

注:计算ω0T1时,对地面粗糙度B类地区可直接代入基本风压,而对A类、C类和D类地区应按当地的基本风压分别乘以1.38、O.62和0.32后代入。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总5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2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2.1 2.2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KN/m²)按下式计算: 风荷载标准值(kN/m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2.2.1 2.2.2基本风压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0.3kN/m2,其中的单位为t/m³,单位为 kN/m2。 也可以用公式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0.3kN/m2。

2.2.4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B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粗糙度类别 A B C D 300 350 450 500 0.12 0.15 0.22 0.3 场地确定之后上式前两项为常数,于是计算时变成下式: 2.2.5 2.2.6风荷载体形系数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n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 (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的十字形、高宽比,长宽比的矩形、鼓形平面;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欢迎共阅 1 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KN/m2)按下式计算: 1.1.1 基本风压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50年一遇按公式 其中的单位为,kN/m 2。 也可以用公式 1.1.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 粗糙度类别 场地确定之后上式前两项为常数,于是计算时变成下式:

1.1.3风荷载体形系数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n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 (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的十字形、高宽比, 长宽比的矩形、鼓形平面 (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2 3 檐口、雨棚、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不宜小于 1.1.4 米且高宽比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 虑脉动风压对结构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且可忽略扭转的结构在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1g为 ○2R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方法如下: 为结构阻尼比,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

为地面粗糙修正系数,取值如下: 为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Hz); 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以由结构动力学计算确定,对于较规则的高层建筑也可采用 ),B为房屋宽度(m)。 ○3对于体型和质量沿高度均匀分布的高层建筑, 、为系数,按下表取值: 为结构第一阶振型系数,可由结构动力学确定,对于迎风面宽度较大的高层建筑,当剪 力墙和框架均其主要作用时,振型系数查下表,其中H为结构总高度,结构总高度小于等于梯度风高度。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1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ω(KN/m2)按下式计算: ω 风荷载标准值(kN/m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1.1.1基本风压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0.3kN/m2,其中的单位为t/m3,单位为kN/m2。 也可以用公式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0.3kN/m2。 1.1.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范以B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1.1.3风荷载体形系数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n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 (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的十字形、高宽比,长宽比的矩形、鼓形平面; (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2)群体风压体形系数 详见规范规程。 3)局部风压体形系数 檐口、雨棚、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不宜小于2.0。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规程。 1.1.4风振系数 对于高度H大于30米且高宽比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的各种高耸结构都应该考虑脉动风压对结构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对于高度H大于30米、高宽比且可忽略扭转的 高层建筑,均可只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 结构在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1g为峰值因子,去g=2.50;为10米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取值如下: ○2R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方法如下: 为结构阻尼比,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 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以由结构动力学计算确定,对于较规则的高层建筑也可采用

风荷载的计算

风荷载的计算 垂直于建筑物外表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1、当计算主要承重构造时: Wk=βz·μs·μz·W0 ……………………〔7.1.1-1〕 式中: Wk----风荷载标准值〔KN/mm〕 βz---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W0----根本风压〔KN/mm〕 2、当计算维护构造时: Wk=βgz·μs·μz·W0 ……………………〔7.1.1-2〕 式中: β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 根本风压应按本标准附录 D.4中附表 D.4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不得小于 0.3KN/mm。 对于高层建筑、高耸构造以及风荷载比拟敏感的其它构造,根本风压应适当进步,并应由有关的构造设计标准详细规定。 一、风荷载计算 1、标高为33.600处风荷载计算 (1).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Wk: 作用在幕墙上的风荷载标准值(kN/m2) βgz: 33.600m高处阵风系数(按B类区计算): μf=0.5×(Z/10)-0.16=0.412 βgz=0.89×(1+2μf)=1.623 μz: 33.600m高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B类区计算): (GB50009-2001) μz=(Z/10)0.32=1.474 风荷载体型系数μs=1.50 Wk=βgz×μz×μs×W0 (GB50009-2001) =1.623×1.474×1.5×0.600 =2.153 kN/m2 (2). 风荷载设计值: W: 风荷载设计值: kN/m2 rw: 风荷载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1.4 按?建筑构造荷载标准?GB50009-2001

风荷载计算公式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计算: w k=βgzμzμs1w0……7.1.1-2[GB50009-2001 2006年版] 上式中: w k:作用在门窗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计算点标高:61.2m; βgz: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按5m计算):βgz=K(1+2μf) 其中K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μf为脉动系数 A类场地:βgz=0.92×(1+2μf) 其中:μf=0.387×(Z/10)-0.12 B类场地:βgz=0.89×(1+2μf) 其中:μf=0.5(Z/10)-0.16 C类场地:βgz=0.85×(1+2μf) 其中:μf=0.734(Z/10)-0.22 D类场地:βgz=0.80×(1+2μf) 其中:μf=1.2248(Z/10)-0.3 对于C类地形,61.2m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βgz=0.85×(1+2×(0.734(Z/10)-0.22))=1.6876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A类场地:μz=1.379×(Z/10)0.24 当Z>300m时,取Z=300m,当Z<5m时,取Z=5m; B类场地:μz=(Z/10)0.32 当Z>350m时,取Z=350m,当Z<10m时,取Z=10m; C类场地:μz=0.616×(Z/10)0.44 当Z>400m时,取Z=400m,当Z<15m时,取Z=15m; D类场地:μz=0.318×(Z/10)0.60 当Z>450m时,取Z=450m,当Z<30m时,取Z=30m; 对于C类地形,61.2m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z=0.616×(Z/10)0.44=1.3669 μs1: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3.3条: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 一、外表面 1. 正压区按表7.3.1采用; 2. 负压区 —对墙面,取-1.0 —对墙角边,取-1.8 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 本计算点为大面位置。 由于大部分门窗都有开启,按[5.3.2]JGJ102-2003条文说明,门窗结构一般的体型系数取1.2(大面区域)、2.0(转角区域)。 另注:上述的局部体型系数μs1(1)是适用于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A小于或等于1m2的情况,当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A大于或等于 1 / 2

风荷载计算方法

风荷载计算方法 风荷载计算方法是针对建筑物在面临自然环境中风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在该方法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形状、结构、高度以及环境中风的速度、方向和形态等因素。 在风荷载计算方法中,风是建筑物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之一。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是由风对建筑物表面造成的压力和力矩所引起的。风的速度、方向和形态均会影响到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因此,在进行风荷载计算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和高度等因素,同时也需要确定环境中的风速梯度和风向等影响因素。 主要的风荷载计算方法有几种,其中一般都是依据建筑物的形状和所处的环境来确定的。以下是三种主要的风荷载计算方法: 1.平面上的压力系数法 平面上的压力系数法是通过建筑物平面面积所受风压力系数的计算,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该方法适用于规则形

状的建筑,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确定压力系数 和风速,然后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风荷载。 2.体型系数法 体型系数法是通过建筑物在统一比例下的实物模型,来计算建筑 物所受到的风荷载。该方法适用于比较规则的建筑物,如楼房、塔等。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确定建筑物在实物模型上的体型系数和风速,通 过计算可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 3.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建筑物的复杂形状和结构,通过计算机对空气 流动的模拟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该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 建筑物,如立交桥、大型建筑等。在计算中,需要先对建筑物进行数 字化建模,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来得出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 在进行风荷载计算时,需要注意将其纳入到结构设计和校核中, 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 象环境和风场要素,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1 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ωk (KN/m 2)按下式计算: ωk =βz μs μz ω0 风荷载标准值(kN/m 2 )=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1.1.1 基本风压ω0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 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 ω0=1 2ρv 02 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0.3kN/m 2 ,其中ρ的单位为t/m 3,ω0单位为 kN/m 2。 也可以用公式ω0=1 1600v 02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0.3kN/m2。 1.1.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ωω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规以B 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ωωω =(ωωω) 2ωω (10ωω )2ωω (ω)2ωω ωωω=1.248(ω 10) 0.24 ωωω=1.000(ω 10) 0.30 ωωω=0.544(ω ) 0.44

ωωω=0.262(ω 10 ) 0.60 1.1.3 风荷载体形系数ωω 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 (1)圆形平面ωω=0.8; (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ωω=0.8+ √ω ,n 为多边形边数; (3)高宽比ω ω≤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ωω=1.3; (4)V 形、Y 形、L 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ωω >4的十字形、高宽比ωω >4,长宽比ω ω≤1.5的矩形、鼓形平面ωω=1.4; (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 2)群体风压体形系数 详见规规程。 3)局部风压体形系数 檐口、雨棚、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ωω不宜小于 2.0。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规程。 1.1.4 风振系数 对于高度H 大于30米且高宽比ω ω>1.5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ω1>0.25s的各种高耸结构都应该考虑脉动风压对结构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对于高度H 大于30米、高宽比ω ω>1.5且可忽略扭转的高层建筑,均可只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 结构在Z 高度处的风振系数ωω可按下式计算: ωω=1+2g ω10ωω√1+ω2 ○ 1g 为峰值因子,去g=2.50; ω10为10米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取值如下: ○ 2R 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方法如下: R =√ω 6ω1 ω1 2 (1+ω12 )34 ω1= 30ωωω0

风荷载计算

风荷载计算(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4.2风荷载 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4.2.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 ?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式中: 1.基本风压值Wo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0(m/s)按公式确定。但不得小于0.3kN/m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标准。一般当房屋高度大于60米时,采用100年一遇风压。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给出全国各个地方的设计基本风压。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荷载规范》把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岸、湖岸、海岛及沙漠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城镇及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μz

计算公式 A类地区=1.379(z/10)0.24 B类地区= (z/10)0.32 C类地区=0.616(z/10)0.44 D类地区=0.318(z/10)0.6 位于山峰和山坡地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度系数还要进行修正,可查阅《荷载规范》。 3.风载体型系数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表面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表示不同体型建筑物表面风力的大小。一般取决于建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等。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书中P57表4.2-2确定各个表面的风载体型系数或由风 试验确定。几种常用结构形式的风载体型系数如下图

风荷载计算公式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计算: w k=βgzμzμs1w0……7.1.1—2[GB50009—2001 2006年版] 上式中: w k:作用在门窗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计算点标高:61.2m; βgz: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按5m计算):βgz=K(1+2μf) 其中K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μf为脉动系数 A类场地: βgz=0.92×(1+2μf)其中:μf=0。387×(Z/10)-0.12 B类场地:βgz=0。89×(1+2μf) 其中:μf=0.5(Z/10)—0.16 C类场地: βgz=0.85×(1+2μf)其中:μf=0。734(Z/10)—0.22 D类场地:βgz=0。80×(1+2μf) 其中:μf=1。2248(Z/10)—0。3 对于C类地形,61.2m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βgz=0.85×(1+2×(0.734(Z/10)-0.22))=1。6876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A类场地:μz=1.379×(Z/10)0.24 当Z>300m时,取Z=300m,当Z<5m时,取Z=5m; B类场地:μz=(Z/10)0.32 当Z〉350m时,取Z=350m,当Z<10m时,取Z=10m; C类场地: μz=0.616×(Z/10)0。44 当Z>400m时,取Z=400m,当Z<15m时,取Z=15m; D类场地:μz=0.318×(Z/10)0。60 当Z〉450m时,取Z=450m,当Z〈30m时,取Z=30m; 对于C类地形,61。2m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z=0.616×(Z/10)0。44=1。3669 μs1: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3.3条: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 一、外表面 1. 正压区按表7.3.1采用; 2. 负压区 —对墙面, 取—1。0 - 对墙角边,取—1.8 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 本计算点为大面位置. 由于大部分门窗都有开启,按[5.3。2]JGJ102—2003条文说明,门窗结构一般的体型系数取1.2(大面区域)、2.0(转角区域)。 另注:上述的局部体型系数μs1(1)是适用于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按老版本规范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方法: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方法 幕墙属于外围护构件,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006年版)计算: wk=βgzμzμs1w0 ……7.1.1-2[GB50009-2001 2006年版] 上式中: wk:作用在幕墙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计算点标高:15.6m; βgz: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按5m计算): βgz=K(1+2μf) 其中K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μf为脉动系数 A类场地:βgz=0.92×(1+2μf) 其中:μf=0.387×(Z/10)-0.12 B类场地:βgz=0.89×(1+2μf) 其中:μf=0.5(Z/10)-0.16 C类场地:βgz=0.85×(1+2μf) 其中:μf=0.734(Z/10)-0.22 D类场地:βgz=0.80×(1+2μf) 其中:μf=1.2248(Z/10)-0.3 对于B类地形,15.6m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βgz=0.89×(1+2×(0.5(Z/10)-0.16))=1.7189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A类场地:μz=1.379×(Z/10)0.24 当Z>300m时,取Z=300m,当Z<5m时,取Z=5m; B类场地:μz=(Z/10)0.32 当Z>350m时,取Z=350m,当Z<10m时,取Z=10m;

风荷载计算公式

风荷载计算公式(共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计算: w k=βgzμzμs1w0…… 2006年版] 上式中: w k:作用在门窗上的风荷载标准值(MPa); Z:计算点标高:; βgz: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高度不足5m按5m计算): βgz=K(1+2μf) 其中K为地面粗糙度调整系数,μf为脉动系数 A类场地:βgz=×(1+2μf) 其中:μf=×(Z/10) B类场地:βgz=×(1+2μf) 其中:μf=(Z/10) C类场地:βgz=×(1+2μf) 其中:μf=(Z/10) D类场地:βgz=×(1+2μf) 其中:μf=(Z/10) 对于C类地形,高度处瞬时风压的阵风系数: βgz=×(1+2×(Z/10))=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按以下公式计算: A类场地:μz=×(Z/10) 当Z>300m时,取Z=300m,当Z<5m时,取Z=5m; B类场地:μz=(Z/10) 当Z>350m时,取Z=350m,当Z<10m时,取Z=10m; C类场地:μz=×(Z/10) 当Z>400m时,取Z=400m,当Z<15m时,取Z=15m; D类场地:μz=×(Z/10) 当Z>450m时,取Z=450m,当Z<30m时,取Z=30m; 对于C类地形,高度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z=×(Z/10)= μs1: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条: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 一、外表面 1. 正压区按表采用; 2. 负压区 —对墙面,取 —对墙角边,取 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或。 本计算点为大面位置。 由于大部分门窗都有开启,按[条文说明,门窗结构一般的体型系数取(大面区域)、(转角区域)。 另注:上述的局部体型系数μs1(1)是适用于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A 小于或等于1m2的情况,当围护构件的从属面积A大于或等于10m2时,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10)可乘以折减系数,当构件的从属面积小于10m2而大于1m2时,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A)可按面积的对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