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白斑病

对虾白斑病

对虾白斑病的发病症状:头胸甲是否容易剥离,头胸甲上是否有白斑是判断白斑病的明显特征。早期白斑病在头胸甲上可见到针尖样大小的白色斑点,数量不多,此时对虾胃内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中晚期白斑病白斑大且连成片,严重的全身甲壳都有白斑,胃内空无食物,头胸甲容易剥离。

预防措施:经常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选用维生素或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添加到饲料中

内服,增强对虾免疫力,常用含碘、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经常监测水质指标使之维持在合

适的范围。

注意事项:发病期间要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泼洒药物前后一定要注意增氧。每天多次捡死虾,防止其被健康虾吞食后感染病毒,出现恶性循环。同时要驱赶池塘上空和水边鸟类,并注意将捡拾死虾埋掉,以免被蛙类、水鸟吃掉后感染未发病池塘。发病期间所用工具和管理人员要随时注意消毒和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减少感染机会。需要指出的是,当确定对虾得白斑病后,如果70%以上对虾还摄食,尚可用药救冶,如果大多数已不摄食,用药已意义不大。

对虾黄头病

对虾黄头病的发病症状:病虾活动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虾体体色变淡,头胸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魄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红色,该病尤以幼体及50日龄〜70日龄虾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9广90机

预防:1、放苗前彻底晒塘、清塘;

2、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的良好和稳定,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

3、高温季节要适当加深水位,以保持池底相对较低的水温;

4、台风和暴雨过后及时泼洒“复合vc应激灵”,以防水质的突变,减少

对虾应激反应的发生;

5、平时每天在饲料中添加一次“复合vc应激灵”来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

对虾红腿病

由弧菌感染造成

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更加明显),头胸甲的鲤区呈黄色,病虾多在池边慢游,厌食。

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清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桔红色,形状为三角形。最主要的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足及尾肢也呈鲜红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附肢变红是由于红色素细胞扩张;头胸甲的鲤区呈黄色, 第二触肢鳞呈黄色。血淋巴液释薄,凝固性差,甚至不凝固,并失去原来的淡兰色;血淋巴液中有大量细菌,在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鲤等组织器官中也都有大量细菌。肝胰腺萎缩,或呈白色、软化,在组织切片中可以看到血细胞包围细菌的团块

对虾杆状病毒病

流行病学

病虾和带毒虾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为经口感染,通过消化道侵害肝胰腺和中肠上皮。本病主要危害斑节对虾,长毛对虾也感染本病。桃红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蓝对虾、长毛对虾、许氏对虾、缘沟对虾、加州对虾等十几种对虾均可感染,尤以对桃红对虾、褐对虾、万氏对虾和缘沟对虾危害最大。

本病可危害对虾的幼体、仔虾和成虾,以幼体受害最严重,通常表现为急性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感染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虾体色呈蓝灰色或蓝黑色,胃附近白浊化。病虾浮头,靠岸,厌食,昏睡。鲤上及体表易附着聚缩虫、丝状细菌、藻类及污物,容易并发褐斑病等细菌性疾病,病虾最终侧卧于池底死亡。

解剖后可发现肝胰腺肿大、软化、发炎或萎缩硬化,肠道发炎等。肝胰腺和中肠上皮细胞核内存在数量不等的金字塔状的包涵体

防治

加强检查,发现携带病毒的对虾,要及时销毁、池塘要彻底消毒。加强对幼体的监测,发现病毒感染,立即销毁、消毒。改善水质,合理养殖密度,预防本病发生

对虾桃拉症病毒(红体病)

流行病学

带毒的亲虾和虾苗、水和甲壳动物、水鸟粪便、冰冻虾(病毒可在体内存活一年以上)都可能是传播途径。

症状

病虾不摄食,消化道内无食物;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变红,尤其是尾扇变红,所以本病又称为红尾病。一般幼虾(0.5〜5克)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虬幸存者甲壳有黑斑,即虾壳角质有黑化病灶。

桃拉症病毒有急性期和慢性期(恢复期)两种病程。其症状有些不同。

急性感染常发生在幼虾期。虾苗放养至养殖池后(14〜40天),会发生养殖虾群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90虹病虾不摄食,昏睡,体表色素扩散,即肢体及尾部发红。

残存的虾会转为慢性感染,在下次蜕皮时会再次转为急性感染:成虾多为慢性感染,死亡率通常小于50%,其次,外壳有多处坏死区域。那些感染急性期残存并处于蜕皮阶段的个体表皮上会有多个随机分布形状不规则凹下的黑色素沉着损伤,这种症状是慢性期和恢复期的特征。慢性期的虾大多行为正常,经过蜕皮,病虾会蜕掉带有黑色斑点的外表皮。这样的病虾表皮没有黑色斑点,不过有的虾外表皮有已褪色的损伤,这些损伤可能是原先坏死区域的痕迹。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除害。

2严格对种苗进行检测,杜绝病原从种苗带入

3放养无病毒感染的健康苗种,严格控制放养密度

4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

5喂优质高效的配合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0.2%〜0.3%的安进vc

6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的稳定,千万不可滥用药物。

7虾池要有增氧设备,常用增氧机,并进行水质检测。

8加强巡塘,多观察,发现池水变色要及时调控,遇到流行病时,暂时封闭不换水。

9要科学投喂饲料少吃多餐。

10防止细菌、寄生虫等继发性疾病,或采取相应药物防治

常见虾病防治方法

虾类病防控常识 根据《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虾类养殖产量409万吨,约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2%,其中主要养殖品种有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等。近年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主要疫病和新发疫病有6种,其中病毒性疾病4种、细菌性疾病1种和真菌性疾病1种。为普及这些重要疫病知识,宣传防控措施,我们组织编写虾类疫病相关知识和防控常识,供有关方面参考。 1.2.1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目前我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属于线头病毒科,白斑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粗棒状的线团,一端露出线头。该病毒大小为(80~120 )纳米×(250~380 )纳米,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白斑综合征病毒可感染虾类的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等。养殖水温在20~30℃时均会有病毒感染发生。易感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养殖虾类。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对虾摄食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甲壳类会导致病毒进行水平传播。 【临床症状】白斑综合征暴发时,患病虾行动异常,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并很快死亡。患病虾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甲壳上出现白点,直径小于3毫米,或连成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病虾甲壳上仅有少量或几乎没有白斑。在患病的群体中,虾的颜色变化很大,主要呈淡红色或粉红色。

患病中国对虾头胸甲部位出现的白斑 患病南美白对虾出现红体和白斑症状 病虾体表出现白斑症状 病虾头胸甲甲壳上的白斑 1.2.2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在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流行。【病原】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角对虾浓核病毒属。病毒无囊膜,呈二十面体状,颗粒大小20~22 纳米,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该病毒可感染对虾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各生长阶段。

高温对虾白斑病毒的影响

高温对虾白斑病毒的影响 细胞免疫 对虾血淋巴细胞分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主要具有吞噬、包囊和胞吐功能,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免疫活性因子参与体液免 疫[16]。研究发现,30℃高温组的罗氏沼虾(Macrobr achiumrosenbergii)血淋巴细胞的吞噬和清除能 力显著高于20℃常温组,说明高温具有促进对虾血淋巴细胞免疫力 的作用[17]。而且高温感染组对虾的血淋巴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常 温感染组[10],表明在高温下感染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能诱导宿 主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力升高。 体液免疫 对虾等甲壳类动物体内没有类似T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等特异性抗体,酚氧化酶激活系统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酚氧化 酶是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能诱导多种血淋巴细胞的体液防御反应 [18]。在高温下用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 umdamsel)感染对虾,其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呼吸 爆发活性均显著高于常温感染组[19]。高温下感染对虾白斑综合 征病毒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as)诱导出的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常温感染组[10]。表明高温 条件下感染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高于常温感 染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感染。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高度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维持多细胞动物细胞稳态、细胞数量和组织大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外凋亡信号依靠着一系列精确调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介导的酶 促级联反应和能量依赖性,最后由半胱氨酸蛋白酶-3执行关键的凋 亡程序[20]。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病毒会激发宿主细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养殖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池水pH值的调节。南美白对虾养殖适宜的池水pH值范围是,整个养殖过程都要求池水pH值保持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虾的生长。 解决方案:池水pH值过高,可施用降碱菌(醋酸菌及乳酸菌制剂)或工业醋酸调节;pH值过低,可施用熟石灰调节;若pH值不稳定,上午和下午变化差值太大,可施用大理石粉、白云石粉(碳酸钙)和小苏打,以提高水体的缓冲能力(即增加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水色发红、发白、发黑的处理。虾池水色发红是甲藻繁殖过盛,而水体发白一般意味着细菌大量滋生,发黑则是水质严重老化、有机物含量过多。 解决方案:先排掉50%的池水,在晴天上午施用强克202,3小时后加水,下午施用超级底净,晚上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72小时后再施用绿水利生素或益水宝(芽孢杆菌),水质即可转为正常。 3、防止“转水”和“倒藻”。在“转水”发生前,虾池水体表面暗淡,此时排水30-40厘米,施用活性黑土(腐植酸钠),再加水至原水位。养殖前期出现“倒藻”,主要原因是水体缺乏营养盐类,应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出现“倒藻”,是因为水质老化,应先排水30-40厘米,施用益水宝,然后加水至原水位。 4、怎样抑制丝状藻。南美白对虾虾苗下池后,池底产生丝状藻,主要原因是肥水后时间过长,池水太浅,水质偏瘦。此时不能施肥,否则丝状藻会迅速长满整个池底,也不能使用药物。 解决方案:添加新水至水位达1米左右,每亩水面1米水深施用光合细菌5公斤,或从其他健康池抽水引进藻种,在晴天上午施用活性黑土处理水质,并遮挡阳光,再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快速肥水,保持水体透明度20厘米,两天后丝状藻会因得不到阳光而死亡。 5、暴雨之后的虾池管理。台风、暴雨容易造成养殖池水体温度、盐度、溶解氧出现严重分层现象,pH 值急剧下降,并可能产生底部缺氧,出现“倒藻”现象,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极为不利。 解决方案:暴雨过后要开启增氧机,用熟石灰调节池水pH值至正常,投饲量适当减少,也可以暂时停喂。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C、对虾病毒净及生物酶活性添加剂等,增强对虾抗应激能力。 6、养殖前期不宜大排大灌。关于养虾能否“大排大灌”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但这主要看对虾体质、虾池水质和水源供应情况而定。南美白对虾养殖前期和中期(养殖60天以内),不宜大排大灌。养殖后期(养殖90天左右)水色浓,透明度低,可以进行大排大灌,排水量可达到或超过50%。但在疾病发生期,则不能大排大灌。 7、怎样提高淡水养殖成活率。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虾类,在淡水内养殖,生长速度和病害防治比海水养殖更具优势。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虾苗淡化技术和提高虾苗下池成活率技术。虾苗从海水到淡水,需要一个渐进的淡化适应过程,淡化时间不能过短。南美白对虾育苗场只能将盐度淡化到2-5‰,养殖场要设置小水池(30-50平方米),配制与育苗场盐度相同的人工海水,用工业盐和海水微量元素配制,也可用盐卤或自然海水配制。先将虾苗放到小水池中,投喂虾片或丰年虫,并充气以防缺氧,每天添加淡水,注意观察虾苗的反应,每天可降低盐度0.5-1‰,约经10天左右,盐度降到0.5‰以下时,虾苗适应淡水,可以从小水池转移到大池中养殖。在养殖后期,要控制蓝藻过度繁殖,防止水华危害。

虾病

对虾养虾殖技术已由半精养进入人工集约化精养新阶段,产量大幅度提高。但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养殖环境及水质状况的恶化等原因,虾病日趋严重,种类增多了,发病时间提前了,传染范围扩大了。一些对虾流行病常给养殖生产造成有极大的经济损失,虾病的暴发和流行已经成为发展养虾业的制约因素,所以,提高和普及虾病防治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是丞特解决的问题。 一、对虾白斑综合症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发病初期摄食减少,在池边慢慢游动,多数虾壳变软,体色微红,蜕壳困难,有的易剥开虾壳,头胸甲有圆点状白斑,病虾体稍变红。 防治方法:该病无有效方法治疗,以采取预防为主,常用一些预防病毒的药物泼洒,同时投喂"病毒灵"、"解毒灵"之类的药物。 二、对虾肝胰脏细小病毒症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甲壳表面有大量蓝色斑点,腹部肌肉变白。 防治方法:同(一) 三、对虾黄鳃病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活力低下,在池边缓游或伏于塘边,援食减少,鳃丝水肿,外观头胸甲两侧肿大,鳃和肝胰腺呈淡黄色,体色苍白。 防治方法:同(一) 四.对虾红腿病 病因:由弧菌和气单胞菌引起 病症: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防治方法: 1)强氯精O.3克/米3 泼洒,一日一次连用2-3天。 2)澳氯海因或二溴海因 0. 2克/米3 全池泼洒,一日一次连用 2天。 3)其他中成药按说明使用 1.虾褐斑病防治方法 病虾体表有斑点状黄褐色的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在头胸部和腹部发生较多,有时触角、尾扇及其他附肢也有,严重影响虾的生长蜕壳。主要由起捕及运输过程中机械损伤引起的。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虾种,由于它们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口感好等优点,被广泛地养殖于亚洲各国。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也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影响着养殖效益,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 白斑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南美白对虾罹患白斑病时,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白色斑点,而且身体显得虚弱,抵抗力下降,会影响到养殖效果。 防治措施: 1.疫苗预防:常常在对虾幼苗液化过程池和育苗池中加入病毒金龟子进行预防。 2.饲养管理:养殖者需要及时清理饲料残留,保持水质清洁,添充营养饲料,增强对虾的健康免疫系统。 3.水质管理:定期进行水质检测,适时增换新水,减少对虾间过度挤压等进一步强化环境消毒以提高水质安全性。 二、石斑病 石斑病是一种虾躯干表面因寄生虫或细菌感染而形成的病变,南美白对虾罹患石斑病时,体表会出现水疱,此外疾病逐渐加剧后虾体表面还会长出褐色瘤块,严重时还会造成虾体夭折。 2.药物防治:可使用氧氯化磷等药物短时预防对虾鳃壳细胞呼吸道病的病原体。 3.环境管理:通过增进环境条件改善水质,安排科学饲料配方,合理控制水体条件等维护水体均衡性。 三、黑球菌病 黑球菌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也时有发生。当南美白对虾罹患黑球菌病时,其身体表面会出现红色显芒,表皮会逐渐剥落,同时身体亦会变得虚弱,增加死亡率。 1.疫苗预防:在抗生素防治黑球菌病前期,可先通过疫苗预防来消除病原体。 3.药物防治:通过使用卡邦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抑制和消除病原体,防止疾病发生。

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南美白对虾抗病能力强,一般不易发生疾病。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对症下药。要从虾苗、水质、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杜绝疾病的发生。 养殖期间南美白对虾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一、白斑病 属病毒性疾病。病虾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斑点,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 防治方法:①种苗须经过病毒检测确定无毒后,才能进入养殖环境;②投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并在饲料内添加0.2%“多糖”、0.1%“人参皂甙”及稳定型0.2%Vc;③每5~7天向养殖水体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5~0.6ppm或“二溴海因”0.3ppml次;④养殖季节内,每15天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1.5ppm;⑤在养殖水体内使用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二、红腿病 由弧菌感染造成,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更加明显),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多在池边慢游,厌食。游泳足变红是红色素细胞扩张造成的,鳃区变黄是甲壳内面皮肤中的黄色色素细胞扩张形成的。 防治的方法为:①对虾放养前,须采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的综合法进行清塘处理;②在高温季节,定期向养殖水体泼洒“光合细菌”及活化沸石粉,其用量分别为2~5ppm及 l0ppm;③全池泼洒0.8~1.0ppm的C1O2;④全池泼洒“二氯海因”0.6ppm或“溴氯海因”0.5ppm;⑤在外泼药物的同时,内服“虾毒灵”或“迪芬克利”,其添加量分别为1%及0.2%。 三、丝状细菌病 由毛霉亮发菌(发状白丝菌)和硫丝菌引起,主要与养殖环境的水质及底质恶化有关,通常当池水呈富营养化时极易发生。丝状细菌生长在对虾的鳃丝、附肢刚毛、游泳足上,严重时甲壳表面也可看到。由于鳃丝上着生丝状细菌及其他污物,影响虾呼吸功能,从而使病虾生长缓慢,并易因缺氧下死亡。 防治的方法为①保持水质及底质的清洁,放养前必须经过彻底清塘;②放养密度切勿过大,并适当增加换水量;③饲料内应适量添加“脱壳素”,以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及生长;④全池泼洒“季胺盐络合碘”1.0~1.5ppm;⑤全池泼洒茶粕,其用量为12ppm,待病虾脱壳后大换水。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WSV)衣壳蛋白Vp28的纯化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WSV)衣壳蛋白Vp28的纯化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班级: 2 姓名: 学号: 2 同组者: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WSV)衣壳蛋白Vp28 纯化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摘要: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是一种能快速繁殖并且传播的病毒,它感染的宿主范围很广,而且致死性很高,严重危害虾蟹养殖业,衣壳蛋白VP28是WSSV病毒粒子的一个重要的囊膜蛋白。本试验成功构建了VP28的原核表达体系,并对表达的蛋白进行亲和纯化,最终成功制备了VP28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防治措施的免疫试验提供抗体和依据。关键词:Vp28 WSSV 亲和纯化多克隆抗体

1 引言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养殖业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体,可造成大面积对虾死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白斑综合征病毒于1992 年在中国台湾首次被发现,随后迅速扩散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1]。WSSV 是一种无包涵体、具囊膜、一端有尾巴状结构、杆状的双链环状DNA病毒[2],毒力极强,宿主范围较广泛,可造成对虾厌食、空胃、红体和白斑。WSSV的DNA分子长度为305Kbp,约有181个开放阅读框,其病毒粒子至少包含5种结构蛋白,分子大小分别为:28kDa(VP28)、 26kDa(VP26),24kDa(VP24),19kDa(VP19)和15kDa(VP15),其中VP28和VP19是囊膜蛋白,VP26/VP24、VP15是核衣壳蛋白。VP28 是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囊膜蛋白,研究证实VP28 是对虾致病的主要蛋白之一。vp28首先由Mari?lle C.W van Hulten从纯化的病毒中分离并进行蛋白N-末端测序[3],他们发现抗VP28的动物血清对于WSSV具有中和作用,这显示VP28可能在WSSV的吸附与入侵中具有关键作用[4],而且研究发现,VP(19+28)融合蛋白的抗血清在15~22℃对对虾抗WSSV有100%的保护率,在26℃时有65%的保护率[5],所以vp28的诱导表达以及抗体的制备对对虾养殖业有重大意义。 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构建了VP28的原核表达体系,并使蛋白得到大规模表达,最后用纯化后的蛋白成功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了检测,为深入研究 WSVV 的致病机制和开发新型生物制剂奠定基础。 2

对虾白斑病

对虾白斑病 对虾白斑病的发病症状:头胸甲是否容易剥离,头胸甲上是否有白斑是判断白斑病的明显特征。早期白斑病在头胸甲上可见到针尖样大小的白色斑点,数量不多,此时对虾胃内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中晚期白斑病白斑大且连成片,严重的全身甲壳都有白斑,胃内空无食物,头胸甲容易剥离。 预防措施:经常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选用维生素或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添加到饲料中 内服,增强对虾免疫力,常用含碘、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经常监测水质指标使之维持在合 适的范围。 注意事项:发病期间要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泼洒药物前后一定要注意增氧。每天多次捡死虾,防止其被健康虾吞食后感染病毒,出现恶性循环。同时要驱赶池塘上空和水边鸟类,并注意将捡拾死虾埋掉,以免被蛙类、水鸟吃掉后感染未发病池塘。发病期间所用工具和管理人员要随时注意消毒和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减少感染机会。需要指出的是,当确定对虾得白斑病后,如果70%以上对虾还摄食,尚可用药救冶,如果大多数已不摄食,用药已意义不大。 对虾黄头病 对虾黄头病的发病症状:病虾活动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虾体体色变淡,头胸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魄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红色,该病尤以幼体及50日龄〜70日龄虾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9广90机 预防:1、放苗前彻底晒塘、清塘; 2、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的良好和稳定,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 3、高温季节要适当加深水位,以保持池底相对较低的水温; 4、台风和暴雨过后及时泼洒“复合vc应激灵”,以防水质的突变,减少 对虾应激反应的发生; 5、平时每天在饲料中添加一次“复合vc应激灵”来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 对虾红腿病 由弧菌感染造成 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更加明显),头胸甲的鲤区呈黄色,病虾多在池边慢游,厌食。 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清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桔红色,形状为三角形。最主要的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足及尾肢也呈鲜红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附肢变红是由于红色素细胞扩张;头胸甲的鲤区呈黄色, 第二触肢鳞呈黄色。血淋巴液释薄,凝固性差,甚至不凝固,并失去原来的淡兰色;血淋巴液中有大量细菌,在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鲤等组织器官中也都有大量细菌。肝胰腺萎缩,或呈白色、软化,在组织切片中可以看到血细胞包围细菌的团块

常见虾病

一、虾病 (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 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

虾的病虫害调研报告

虾的病虫害调研报告 虾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水产资源之一。然而,虾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许多病虫害问题,这对虾的养殖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文将对虾的常见病虫害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帮助虾养殖者更好地应对病虫害问题。 一、病虫害的种类 虾的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和寄生虫两类。常见的虾病害有白斑病、黄颗病、即死病等。白斑病是由白斑病毒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虾体表出现白色小斑点,严重时会造成虾体溃烂,导致虾群死亡。黄颗病是由黄颗病毒引起的,会导致虾体变黄、发育不良,从而影响虾的生长和免疫能力。即死病是由即死菌引发的,会导致虾体活动能力下降、食欲不振,并最终导致虾群死亡。 虾的寄生虫主要包括各种蝦蛄、沟蚌等。蝦蛄可寄生在虾的体表、鳃腔和消化道等部位,造成虾体表溃烂、生长发育不良,对虾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沟蚌则会寄生在虾的鳃上,干扰虾的正常呼吸,导致虾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二、防治措施 1. 环境管理:保持养殖池水的清洁,并加强底泥处理,及时清除池底的残饵、虾粪等有机物,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

2. 良好的养殖技术:建立科学的饲料投喂和水质管理制度,提高虾的抵抗力,并创造适合虾生长的环境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疫苗接种:在养殖过程中,适时接种病虫害疫苗,提高虾的免疫力,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4. 药物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后,可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如使用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等,但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投药,以避免对虾体产生不良影响。 5.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和寄生虫的天敌,如鱼类、甲壳类等,以降低病虫害密度,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6. 彻底消毒:定期对养殖设备、水泵、养殖池等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保证虾的健康生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虾的病虫害对虾养殖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养殖者应重视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加强养殖管理和技术的学习,以保证虾养殖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病的病原、症状和防治,难治愈防为主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病的病原、症状和防治,难治愈 防为主 一、流行情况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病(wssv)为全球对虾危害最大的病毒,毒力极强,污染宿主后致死率高达90%-100%。对虾一般污染后48小时出现白斑,4天内死亡率达100%。全球因此每年对虾养殖产量减产一半,损失几百亿人民币。该病1994-1995年在泰国、印度、朝鲜、日本及太平洋沿岸国家酿成暴发性流行病。1996年,由于病毒性虾病 暴发,斯里兰卡80%以上养虾场频于绝产。 该病自1998年首次在台湾暴发以来,随后从福建沿海蔓延到黄 海和日本海对虾养殖水域,并逐年导致养殖对虾暴发性、毁灭性死亡,到目前为止白斑仍没有特效药,建议以提高对虾免疫系统及合理消毒控制弧菌滋生为最佳方法。 1993年以来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造成对虾大面积死亡,这 是危害对虾养殖业最严重的病毒性疾病。 养虾:南美白对虾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二、病原 病原体为一种无包涵体病毒。但不同学者研究方法及侧重点不同,对此病害的叫法不一。分别为白斑杆状病毒(WSBV)、皮下造血组织 坏死杆状病毒(HHNBV)、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病(PCBV)等。 主要传播途径为带病毒的食物,水中的病毒粒子亦可经鳃腔膜的

微孔进入虾体,引起鳃及全身的病变。死亡的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大而缩短,即大虾死亡要比小虾快得多。 环境条件是诱发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水温在20℃~26℃时发病猖獗,为急性暴发。天气闷热(南方是遇到寒潮)、连续阴天、暴雨、池中浮游藻类大量死亡、水变清、池底质恶化均可诱发本病暴发。如果种苗带病毒,随时可诱发,特别是在环境突变时,带病毒的虾会像不定时炸弹一样暴发而死亡。 三、症状 对虾厌食、摄食减少或停止摄食,死虾空胃。行动迟钝,弹跳无力,静卧不动或游动异常(围着池边在水面兜圈或在水中翻滚)这种行为上异常行为可在几小时内重复出现,直到最后无力活动,腹面朝上慢慢沉到水底。或被其他对虾吃掉。 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会改变。发病初期可在头胸甲上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数量不是很多,需注意观察才能见到。并且可见对虾肠胃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有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有部分虾伴肌肉发白,肠胃也没有食物,空空的,用手挤压甚至能挤出黄色液体,头胸甲很容易剥离。病虾的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淡且有糜烂现象,血凝时间长,甚至不凝。发病的对虾活力下降,应激性下降,病害呈暴发性,死亡率高,因此又称为暴发性白斑病。 四、病理变化

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组织特异性共4页文档

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组织特异性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属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该病毒曾被误以为杆状病毒,曾被称为皮下及造血坏死杆状病毒等[1]。对虾白斑综合病毒可以引起对虾严重的传染病-白斑综合征(俗称白斑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对虾的养殖安全。该病毒诱发疾病的特点是发病急、发病率高、死亡速度快。病虾停止摄食,部分濒死虾甲壳出现白色斑点,白斑综合征因此得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强制通报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对虾病毒性疾病频繁暴发,严重影响了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对虾养殖是广东省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产业,由于WSSV致病性强、危害性大、流行范围广,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检测系统极为重要。WSSV 检测方法有多种,如现场快速诊断、常规组织学、电镜、免疫学、PCR和原位杂交等。PCR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都很高的特点,是检测WSSV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对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组织特异性进行分析,为实现对虾养殖中对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监控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病虾取自广东省江门市对虾养殖场,病虾为疑似白斑综合症、濒死的南美白对虾,用95%乙醇保存,运回实验室用于检测。 1.2 试剂和引物 Tissue DNA Kit D3396购自美国OMEGA公司;Easy PureTM Quick Gel Extraction Kit和Easy PureTM Plasmid MiniPrep Kit 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Ex Taq DNA聚合酶、dNTP、10×buffe r、

虾的病害及解决方法--病毒性虾病

虾的病害及解决方法-- 病毒性虾病 一、对虾白斑症病毒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disease) 【病原】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首先停止吃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有白点,白点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有的病虾白点不明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白点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清楚,中部不透明。野生虾类感染WSSV后,活动能力减弱,身体褪色,并在光照下略呈微红。病虾血淋巴混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脏肿大,鳃、皮下组织、胃、心脏等组织均发生病变。这些组织受感染的细胞核肥大,核仁偏位,浓缩成电子密度很大的团块或破成数小块,分布在核边缘。核内有大量病毒粒子,严重者核膜破裂,病毒粒子散于细胞质中。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虾的不同组织均存在广泛的变性、坏死、上皮细胞大量解体脱落;被感染的细胞核肿大约为正常核的1.5倍以上。 【流行情况】对虾白斑症病毒病是从1992年开始在我国乃至东南亚对虾养殖 地区普遍发生的、危害性极大的一种急性流行病。此病发生在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等对虾上。在我国大陆沿岸是1992年首先发生在福建省,在1993年很快蔓延到广东,以后迅速沿海岸向北发展,一直到辽宁省,几乎遍布全国各养虾地区。一般虾池发病后2,3d,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 虾死亡。病虾小者体长2cm,大者7,8cm以上。 该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但还不能证实就是垂直感染, 也可能是亲虾排出的粪便污染了水体后传给虾苗。【诊断方法】 1(外观症状: 2(解剖:

对虾白斑病的症状图片.doc

对虾白斑病的症状图片 概述:对虾白斑病由白斑病毒引起的对虾严重传染病。可危害多种养殖对虾。病毒主要侵害皮下和造血组织,故在头胸甲出现白斑。病虾症状 1、养殖虾厌食,摄食减少或停止摄食,死虾空胃。行动迟钝,弹跳无力,静卧不动或游动异常(围着他边在水面兜圈或在水中翻滚),这种行为上异常行为可在几小时内重复出现,直到最后无力活动,腹面朝上慢慢沉到水底,或被其他对虾吃掉。 2、患病的对虾在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的斑点,使整个虾体在外观上呈现一种花斑样改变。而患病的斑节对虾在濒临死亡时则显示出明显变蓝的现象,并多伴有腹部肌肉混浊。一些幸存的对虾可缓慢恢复正常。个别虾可在甲壳、鳃部的表皮下出现大量黑色素斑点。 3、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出现白色斑点。甲壳软化也较常见,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肝胰腺呈棕黄色且易碎。发病的对虾活力下降,应激性下降,病害呈暴发性,死亡率高,因此称为暴发性白斑病。 延伸阅读 发病原因 1.清池不彻底。特别是养虾老池或养鱼池,底泥较多,以后则随

水温升高而引发。 2.虾苗自身携带病毒。在池水恶化及病菌侵袭时而引发致病 3.投饵不足或投喂劣质饵料。对虾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导致体质较差,免疫力下降,诱发细菌及病毒病。 4.水源不足或池塘渗漏,使池水处于长期老化或不稳定状态,甚至消毒不及时,而导致发病。 5.放苗密度过大,致使发病快,传染率高。 预防措施 白斑症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根本措施是强化饲养管理,进行全面综合预防。 (1)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对虾抗病能力。增强对虾体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给对虾喂食伴有正康元--高能应激营养素的饵料,准确计算用量;二是加强水质管理,为对虾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条件。 (2)放养健康、优质的种苗。种苗是健康养殖的关键环节,选择健康、优质的种苗可以从源头上切断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传播链。 (3)调整养殖模式。养殖中因地制宜,打破单一养殖模式,探索混养模式。利用虾、鱼、蟹、藻对空间水质的不同要求及虾、鱼、贝的不同食性开展虾池立体综合养殖,以改善虾池生态环境,预防虾病。 (4)控制合理的放苗密度。放养量不宜过多,放养密度过大,虾体互相刺伤,病原更易入侵虾体;此外大量的排泄物、残饵和虾壳、浮游生物等不能及时分解和转化,产生有毒物质,溶解氧不足,虾体

对虾白斑综合征检测标准

对虾白斑综合征检测标准 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对虾养殖业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为了确保对虾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以及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制定合适的检测标准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虾白斑综合征检测标准的相关内容: 1. 检测方法: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免疫学方法(如ELISA)和生物学方法(如病毒分离和鉴定)等。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2. 检测样品:检测样品主要包括对虾的组织(如肌肉、肠道、神经系统的匀浆液)和体液(如血液、淋巴液)。在采集样品时,应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以便准确反映病毒感染情况。 3. 检测指标: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病毒基因组片段、病毒抗原和病毒核酸检测等。不同检测方法对应的指标略有差异,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指标。 4. 检测限: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限是指检测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到的病毒最低浓度。通常情况下,检测限越低,检测方法越敏感。针对不同检测方法,应制定相应的检测限标准。 5. 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结果可以分为阳性(感染病毒)和阴性(未感染病毒)。在结果判定时,应结合检测方法和检测指标,确保判定结果的准确性。

6. 检测机构:从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的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养殖户和相关部门应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病毒检测。 总之,对虾白斑综合征检测标准包括检测方法、检测样品、检测指标、检测限、结果判定和检测机构等方面。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感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保障对虾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对虾养殖11种常见病害

对虾养殖11种常见病害 1、暴发型流行性虾病 病虾症状主要表现为肝胰脏萎缩,中肠腺浑浊。有的病虾体表无明显病变,但体色趋向灰绿色,腹部常呈暗蓝色。游动缓慢,有时潜栖池边,摄食减少,胃内不饱满。严重时急性发作,行为异常,绕圈翻滚,最后虾体弯曲颤动死亡。 对虾养殖:幼虾培育之幼虾收获 2、红腿病 患病的对虾,活动能力减弱,多数沉于水底不动,食量大减,个体消瘦,肌肉与甲壳之间空隙加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青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橘红色,形状似三角形。腹部游泳肢先变红,以后步足、尾扇也呈红色。进行镜检,可发现虾的血液中有大量杆状细菌,凝聚时间明显减慢,红细胞数量减少。 3、烂眼病 又叫瞎眼病。病虾行动迟缓,翘首匍匐于池底或水草上。不时浮于水面作无方向乱游,或漂浮于水面,以自身为轴作旋转翻滚。全身肌肉由无色透明逐渐变为白色不透明。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进而溃烂。另外,测定血凝时间,正常对虾为1分钟左右,而病虾需要3分钟以上。大多数病虾在1周内死亡。 4、褐斑病 发病初期,虾腹部背面或头胸甲两侧出现褐色斑点或小的孔穴。

继之发展为带褐色的腐蚀区,形成直径约1~5毫米,中心凹陷的圆形褐斑。由于甲壳被破坏,病菌侵入,新壳与旧壳粘连,常在脱壳困难时死亡。 5、白斑病 发病初期,病虾甲壳上可见白斑,以头胸部最多,腹部次之,有时输卵管末端也有。至后期,由白斑转为黑斑,病虾离群独游,泳动力减弱,直到死亡。 6、黑鳃病 虾的鳃部由红色、棕色变成黑色。呼吸困难,致使虾体消瘦,游动停滞,直至死亡。 7、真菌病 病菌侵入后,其菌丝充满体内。通过镜检,可看到病体的触角、头胸甲边缘等均有分枝的菌丝,不仅受感染的虾体很快死亡,而且传染很快,危及全池。 8、缘毛类纤毛虫病 这是由原生动物缘毛类纤毛虫附生引起的病害。而且常与细菌或其他原生动物同时发生,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降低病虾对缺氧的忍耐能力,容易造成死亡。 9、软壳病 病虾甲壳软而薄,体形消瘦,活力减弱,生长缓慢。由于吃食少,池底的残留食物增多。 10、气泡病

对虾用氟苯尼考的功能主治

对虾用氟苯尼考的功能主治 1. 什么是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Fluorfenicol)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属于氯霉素类药物。它广泛应用于兽医领域,特别用于虾类养殖业中,用于防治虾类疾病。 2. 氟苯尼考的功能 •抗菌作用:氟苯尼考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效杀灭多种细菌,对虾类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抗病毒作用:氟苯尼考还能够抑制一些虾类病毒的复制,减轻病毒感染对虾类养殖的危害。 •抗真菌作用:氟苯尼考对一些虾类常见的真菌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氟苯尼考的主治 氟苯尼考主要用于虾类的防治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虾类疾病,以及氟苯尼考在其中的具体主治作用: 3.1 软壳病 软壳病是虾类常见的疾病之一,病菌主要是细菌。氟苯尼考对软壳病常见的细菌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病菌对虾体的危害。 3.2 白化病 白化病是虾类养殖中常见的病害,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氟苯尼考能够抑制一些虾类病毒的复制,减轻病毒对虾体的危害,对白化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3.3 溶血病 溶血病是虾类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常由细菌感染引起。氟苯尼考能够抑制溶血病的致病菌的生长,对溶血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3.4 白斑病 白斑病是虾类常见的病害之一,由真菌感染引起。氟苯尼考对一些常见的虾类真菌病具有治疗作用,可以减轻白斑病对虾体的损害。

3.5 黑死病 黑死病是虾类养殖中的重要疾病,常由细菌感染引起。氟苯尼考对黑死病的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轻黑死病对虾体养殖的危害。 4. 注意事项 •在使用氟苯尼考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兽医的指导,合理确定剂量和使用方法。 •使用氟苯尼考时应注意遵循兽药的使用规定和操作规程,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 •使用氟苯尼考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中的禁忌事项进行使用,避免对虾类养殖产生不良影响。 结论 氟苯尼考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在虾类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病毒和真菌对虾体的危害,对多种常见的虾类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然而,在使用氟苯尼考时,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和兽医的指导合理使用,遵循使用规定和操作规程,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

对虾白斑病的防治方法

对虾白斑病的防治方法 内容提要: 对虾白斑病又叫对虾白班综合症,是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害。这种病毒在多个国家的对虾养殖中都出现感染。发病很严重,是养殖对虾... 对虾白斑病又叫对虾白班综合症,是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害。这种病毒在多个国家的对虾养殖中都出现感染。发病很严重,是养殖对虾的大敌人。所以养殖对虾的养殖户对于这个病害都比较重视,也有一些对于防治的经验。今天我们就着重介绍白斑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 1、发病原因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感染对虾引起病害,主要危害对虾的结缔组织、血细胞、腮这些系统感染危害。这种病毒的毒性很强,容易感染,传染速度很快,发病很严重,过去淡水中很少发现危害,现在越来越多。 2、发病表现 感染后,食欲快速下降,发病后头甲和腹甲容易剥离,容易脱壳。发病后,行动迟缓,不行动,有些沉入水底,死亡的很快。病虾的头部有白色斑点,分布不均匀,但数量很多。虾的身体会慢慢变红。严重的虾肌肉会发白,肠胃可以挤出黄色液体。 3、传播途径

病毒从口感染,传染主要是因为病虾将带毒的排泄物排在池中,水质和食物都被污染,其他虾吃了以后就会感染。有时候一些健康的虾吃了其他感染死虾就会感染。污水传播到哪里就感染到哪里。发病死亡很快,发病几天后一周左右所有虾都会感染死亡。 4、预防治疗 预防最重要,虾苗不带病毒,消毒放养,池塘消毒,水源保持干净,定时消毒。使用高能氧、亚硝酸盐降解灵消毒。使用颗粒饲料,提高虾的营养。饲料添加维生素,增强虾的抵抗力。治疗方法就是高能氧喷洒池塘,第二次使用强克101喷洒,第三次泼洒二溴海因。六天以后洒益水宝。泼洒时要开增氧机。 对虾白斑病的发生范围广,发病速度快,感染传播快,死亡率高,是对虾养殖严重病害。主要靠预防,治疗再有效,也抵不住损失。一旦发病应该及时治疗。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番石榴叶水提取物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有效成分初探

番石榴叶水提取物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有效成分初探 阴晓丽;李卓佳;管淑玉;温为庚;郭志勋 【摘要】利用有机萃取技术对番石榴叶水提取物进行了初步分离,得到石油醚相(S)、乙酸乙酯相(Y)、正丁醇相(Z)和水相(W)4个组分.然后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了各组分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效果,并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了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及各组分对WSSV的影响.人工感染的结果显示:用乙酸乙酯相与正丁醇相这两种组分分别处理WSSV后,对虾在用WSSV人工感染后未出现死亡,而用石油醚组分 处理WSSV后,对虾在用WSSV人工感染后第5d开始出现死亡,第12d全部死亡, 表明番石榴叶中影响WSSV致病性的有效成分的极性较强,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近.用番石榴叶水提取液及其各萃取组分体外处理WSSV不同时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的病毒拷贝数随时间推移略有降低,但在第120 h结束时,各组中的病毒拷贝数还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将WSSV核酸暴露,并在体外用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及其各 萃取组分处理,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各组病毒基因拷贝数 无显著性变化.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4(041)013 【总页数】7页(P87-93) 【关键词】番石榴;水提取物;WSSV 【作者】阴晓丽;李卓佳;管淑玉;温为庚;郭志勋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

学院,上海210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5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全球水生甲壳类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且至今仍无有效的控制措施[1]。自然条件下,经口感染是WSSV水平传播感染宿主的主要途径,宋晓玲等[2-5]报道指出,健康对虾摄食患白斑综合征的病虾和死虾或摄食带病毒的饵料生物时均能感染WSSV。另外,Chou 等[6]报道,用浸泡方法感染对虾,可使之患病死亡。戴俊逸等[7]研究发现WSSV可通过鳃感染对虾,当水体中的病毒粒子浓度等于103copies/dm3时,2 d即可从虾血中检测到病毒,但海水中的病毒粒子浓度在104copies/ dm3以上时,1 d后对虾血液中的病毒量就达到了105copies/mm3,5 d后约达到 108copies/mm3。因此,水体中游离的WSSV同样可能使健康对虾感染,只是感染的病毒量很少,不足以使对虾发病,而以潜伏的方式存在于对虾体内,遇到天气突变如季节转换、台风、大雨或者寒潮时,体质较弱的WSSV携带者免疫功能下降,体内病毒可能会大量繁殖,使体内病毒增多成为传染源,导致白斑综合征(WSS)的大规模暴发[8-9]。因此,水体中游离病毒的存在对对虾存在严重的潜在危害,通过水体消毒清除水体中的病毒,对WSS的预防非常重要。 传统的水产病害防治中,通常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不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