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教学大纲

Syllabus of lecture for undergraduates

刘昌明讲授

Prepared by Liu Changming

E-mail

导论:全球化研究的价值与现状

一、研究全球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全球化的现实意义

1、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国际政治学科研究的需要

(二)研究全球化的方法论意义

1、传统的研究思维模式:二元结构模式

2、全球化影响下的思维模式:全球思维模式

二、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全球化

(一)对作为变量的“全球化”的研究

(二)对作为常量的“全球化”的研究

三、全球化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一)全球化的研究现状

——国际政治学新兴起的研究领域

1、全球化研究的三个依次演进的层次

经验描述式的研究-----理论规范式的研究----方法论指导式的研究

2、当前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

-----理论规范研究为主

3、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状况

-----经验描述研究为主

4、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向

-----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研究全球化

(二)全球化研究的特点

1、全球化研究的跨国性

2、全球化研究的多学科性

3、全球化研究结果矛盾性

四、主要著述的介绍

(一)国外中译本论著

1、[英]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

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英]保罗·赫斯特等:《质疑全球化----国际经济与治理的可能性》,张文成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商务印书馆。

4、詹姆斯 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5、[英]贾斯廷·罗森伯格:《质疑全球化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6、[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

7、[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三联书店。

8、[美]詹姆斯·米特尔曼:《全球化综合症》,新华出版社。

9、[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 版),门洪华译,北

京大学出版社。

10、[德]乌尔利希.贝克等著:《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政治领域的全球化》,张世

鹏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1、[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二)国内重要论著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化研究中心编译:《全球化:时代的标识》,时事出版

社。

2、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刘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长征出版社。

4、程光泉主编:《全球化理论谱系》,湖南人民出版社。

5、郁建兴著:《全球化:一个批评性的考察》,浙江大学出版社。

6、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人民出版社。

7、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庞中华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9、蔡拓等著:《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

10、叶江著:《大变局:全球化、冷战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上海三联书店。

第一专题:作为变量的“全球化”问题研究

----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与观点

争论之一:全球化是否存在的问题

----客观的还是虚构的

(一)全球化客观现实说

(二)全球化主观虚构说

(三)对两种观点的分析与结论

争论之二:全球化的定义问题

----本质的还是想象的

(一)关于全球化的不同定义

1、从全球社会意识形成的角度;

2、从市场整合的角度;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

4、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

5、从制度的角度;

6、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角度;

7、从危机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角度。

(二)相关定义的三个层次

1、微观层次;

2、中观层次;

3、宏观层次

(三)学术界常见的几种定义类型

1、本质因素扩张说

2、时空压缩说

3、全球依赖加强说

4、全球意识形成说

(四)全球化的内涵应包括的三个层次

1、全球化是国际行为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通过签订协议、制订规则和市场机制等方式,促进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发展的客观趋势;

2、全球化是超越民族国家疆界和壁垒限制而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展和延伸的过程;

3、全球化是在该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相互渗透和紧密依存的状态。

(五)相关概念的区别

1、表述的方式是“XX化” 的有关概念

(1)区域化(Regionalization)

(2)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3)跨国化(Transnationalization)

(4)超国化(Supernationalization)

(5)一体化(Integration)

(6)现代化(Modernization)

(5)世界化(Cosmopolitanization)

(7)美国化(Americanization)

(8)麦当劳化(MacDonization)

2、表述方式是“XX主义” 的相关概念

(1)全球主义(Globalism)

(2)跨国主义 (Transnationalism)

(3)区域主义(Regionalism)

(4)超国主义(Supernationalism)

(5)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

争论之三:全球化起源与发展阶段的问题

-----历史的还是当代的

(一)关于全球化的起源时间的争论

第一种观点: 全球化古已有之,但形式不同。

第二种观点: 全球化的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时

成为一个实在的历史进程。

第三种观点:全球化是指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

第四种观点: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单方面实行自由

贸易政策为标志。

第五种观点:全球化是指二战以来的经济一科技一信息一文

化的跨国化过程。

(二)关于全球化的起源地

1、如果把全球化看做人类长期发展的过程,全球化进程的起点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2、如果看成是近代以来的现象,那么必须找到一个起点,这个点肯定与西方世界的崛起和扩展有直接的联系。

(三)关于全球化发展阶段的争论

1、认为全球化有久远的历史,其时间跨度非常长。

(1)前现代的全球化(大约开始于9000年一11000年) ;

(2)现代早期的全球化(大约在1500后一1850年之间) ;

(3)现代的全球化(大约在1850--1945年间);

(4)当代的全球化(1945年以来)。

2、认为全球化是自近代以来的事情,依此分期主要观点是:

(1)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从社会学的视野,从民族国家、国际关系、个人观念和人类意识四个维度,把全球化划分为五个阶段:萌芽阶段(从15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期,发生在欧洲) ;二是开始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主要发生在欧洲) ;三是起飞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延续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 ;四是争霸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 ;五是不确定性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并在90年代初显示出危机趋势)

(2)认为全球化的进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重叠,如詹姆逊他把资本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市场整合;二是帝国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殖民地,以攫取原料供应者和国际市场;三是跨国资本主义或消费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扩张建立一个新的整合的全球空间,通过扩张个体的欲求来扩张市场。詹姆逊也称第三阶段为“晚期资本主义”。

(3)全球化可上溯到英国废除《谷物法》、单方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1846年,从此自由贸易政策压倒保护政策,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全球化在1910年前后达到高峰,此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战时的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而一蹶不振。195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几乎是从头再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化的水平才超过1900年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由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的动因,经济全球化掀起新一轮高潮。

(4)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将全球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起源到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结。其特点是美国由于其经济实力处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首位,使得欧洲中心转变为美国中心;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四)全球化发展阶段的新主张:历史全球化与当代全球化及其比较

1、表现形式的比较;

2、内容的比较;

3、性质的比较;

争论之四:当代全球化的发展动力问题

----单因的还是综合的

(一)单因论的主张

(二)多因论的主张

(三)全球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争论之五:全球化性质(实质)的问题

---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一)全球化是西方化说

(二)全球化是客观历史进程说

(三)我们分析的标准与观点

争论之六:全球化的向度(类型)问题

---单一的还是多维的

(一)单一向度说

(二)多维向度说

(三)对上述观点的简要评析

争论之七:全球化的影响问题

----同质化的还是异质化的

(一)对两种观点的简要说明

(二)我们的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

1、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universalization/particularization)

2、一体化与分裂化的统一(integration/fragmentation)

3、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统一(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

4、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统一(internationalization/nativism)

第二专题:当代全球化的主要理论与流派

---理论的分类与主要观点

一、全球化研究的多元化趋向

1、经济学对全球化的研究

2、社会学对全球化的研究

3、政治学对全球化的研究

4、哲学对全球化的研究

5、历史学对全球化的研究

6、文化学对全球化的研究

二、全球化理论的基本分类

(一)分类标准A:

按照对全球化本身所作的现象学上的判断和描述,可以把众多理论分为如下三类:

1、夸大论

2、过程论

3、怀疑论

(二)分类标准B:

按照对全球化潜在影响的预测和分析,可将全球化理论分为如下三类:

1、冲突论

2、变革论

3、新的统治压迫论

第三专题:作为常量的“全球化”问题研究

----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一: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命运问题

热点问题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

热点问题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认同政治问题(The new politics of identity)

热点问题四:全球化背景下文明/文化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

热点问题五: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国际安全问题(国家/国际安全模式的转型)

热点问题六:全球化与全球化治理问题

热点问题七:全球化与地区化的关系问题

热点问题八:全球化与国内政治发展问题

1、全球化与市民社会的成长问题

2、全球化与国内民主政治问题

3、全球化与国家职能问题

热点问题九: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问题

第四专题全球化的影响与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

一、全球相互依赖的增强与边界作用的下降

边界的内涵和功能: 边界是分隔一国领土同他国领土或公海的“限制性的、政治语境中,精确的、线性的分界线”,它在地面或水面上是一些真实或假想的线,在空间、水底和底土,则是沿着地面或水面这条线并与此垂直的面。边界在国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于它确定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空间范围,便于维护领土完整和巩固国防,有利于相邻国家间维持正常的边境关系。民族国家正是依其所固有的边界维持着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至高地位。因此,从传统意义上来看,边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区域范围和屏障,维护边界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是一致的,侵犯国家边界就侵犯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一)相互依赖的内涵及其理论分析

首先,关于“相互依赖”概念的定义问题。

其次,关于对当今国际相互依赖特征的认识问题。

其三,关于相互依赖的动力与权力问题。

其四,关于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的关系问题。

(二)全球化时代相互依赖的增强与边界作用的下降

1、相互依赖的现实表现:

首先,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赖表现为经济上无法割断的联系,它是市场经济向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

其次,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赖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国内政治国际化和国际政治国内化,超国家权力日益强化。

再次,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赖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则是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交流与传播,以及全球文化景观的出现。

2、相互依赖对边界的影响:

一是相互依赖的进一步增强使国家的经济生活脱离国家边界的限制。

二是相互依赖的进一步增强也使社会生活脱离国家边界的限制。

(三)结论

国家安全领域,由于曾经用来排除其外来干涉的边界因受到种种侵袭而变得日益模糊化,导致其安全屏障功能日益退化,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也因边界的模糊而不再分为两个截然相对的领域,安全日益变成一个全球公共问题而非过去想象的那样纯粹是单个国家的个体问题。在一个日趋相互依赖的世界上,安全不只是作为国家安全问题来提出的,更主要的是

作为世界安全或全球安全的问题提出来的。单个国家的安全,与其他国家的安全,也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安全息息相关。

二、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兴起与国家安全威胁构成的变化

一方面,一些长期被视为安全威胁的要素逐渐被国家主动或被动的放弃或淡化;另一方面,伴随公共安全问题的兴起,安全威胁来源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经济、生态等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威胁的构成中日益受到重视。

(一)影响国家安全因素的一般理论分析

首先,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影响国家安全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安全所处的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可分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影响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一国对相关国家是否信任,是否有恐惧感。

其次,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也需从现实的和潜在的角度分析。

(二)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兴起及其原因

1、定义: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就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国家相互作用、并对本国的生存与发展能够构成重大威胁的、非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所引起的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

2、特征:一是从安全问题的主体来看;二是从安全问题的来源和行为主体看;三是从安全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来看;四是从安全问题解决的方式看。

3、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

第一,从紧迫性看,近年来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与军事安全问题对世界和地区安全的影响总体呈逆向发展态势。

第二,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同军事安全问题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日益增加,界限更加模糊。

(三)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经济类安全问题

2、社会类安全问题

3、生态环境类安全问题

4、文化类安全问题

(四)结论

影响国家安全因素的结构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军事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问题中仍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伴随着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兴起及其对国家安全影响的不断加大,其重要性已明显下降。

三、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与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弱化

主权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在国体体系中正是凭借主权地位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因此,国家主权的弱化必定带来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

(一)国家对外主权及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传统地位

1、国家主权的定义与分类

2、国家主权与国家职能

3、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

4、国家对外主权及其意义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与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弱化

1、定义:它由一定的成员(个人或国家)构成,是拥有一定的财政资源(捐款或经营利润)、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活动并足以对全球社会产生影响的组织。

2、特征与分类

(三)非国家行为体对国家对外主权侵蚀的表现:

首先,对国家对外主权的侵蚀源自于政府间国际组织。

其次,国家对外主权受到的侵蚀还来自于非政府组织。

(四)结论

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加速了国家体系的结构分化和调整,推动了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向以国家与其他非国家行为体共同主宰的“多中心世界”转变,即向以全球为中心的世界转变。在此背景下,国际政治模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不断向多元化、多枝化方向发展。

第五专题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模式

一、安全的内涵:政治军事安全的衰退与综合安全的凸显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增生,许多新领域正迅速升位至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另一些曾被视为关键的传统安全却在渐渐脱离于国家安全的主要视野,由此引发了国家安全内涵从以政治军事安全为主导向以综合安全为主导的全方位结构转型。

(一)政治军事安全内涵的衰退及其原因

首先,这是时代主题转换的内在要求。

其次,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使然。

(二)综合安全的凸显与国家安全构成的变化

1、综合安全的内涵

2、综合安全的分类

3、国家安全内涵的发展趋向

4、影响国家安全内涵的因素

(三)“三位一体”的综合安全内涵构成

首先,在“三位一体”的综合安全内涵结构中,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仍将居于基础地位,是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在“三位一体”的综合安全内涵结构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地位日益上升,呈现出核心化的发展趋势。

再次,在“三位一体”的综合安全内涵结构中,还应当包括文化安全的成分,这对处于文化地位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二、安全的维护方式:军事作用的下降与安全手段的多样化

(一)安全手段的内涵与分类

(二)影响国家安全手段的因素

(三)传统军事手段的下降及原因

(四)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安全的手段:军事手段--经济手段--外交手段--科技手段

(五)维护国家安全手段的发展趋向

三、安全的实现过程:独立自助安全削弱与共同合作安全的强化

国家安全内涵的综合性、维护手段的多样化反映在其实现过程中便是独立自助安全形式的削弱和共同合作安全形式的强化。

(一)独立自助安全形式向共同合作安全形式的转变

1、共同安全的内涵:所谓的“共同安全” 是从更广泛和宏观的意义上来说的,是具有多个安全主体的统称。既包括民族国家,也包括小至个人、大至全球的其他非民族国家单元在内的多种行为主体的共同安全或均衡安全。

2、合作安全的内涵:合作安全是国家间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实现国际安全或地区安全,进而实现各自国家安全目标的一种手段或模式。

(二)共同合作安全兴起的原因及其表现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必然孕育着国家共同合作安全形式的产生。

其次,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国家共同合作安全形式的不断强化还源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兴起及其解决方法的国际化。

其三,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空间范围的无限延伸与国际军事发展的新形势也是促使国家间走向共同合作安全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国家安全的转型取向:共同合作治理下的综合安全

1、全球化对国家安全提出的第一个诉求就是国家安全内涵必须综合化。

2、全球化对国家安全提出的第二个诉求就是国家安全实施形式必须共同合作化。

第六专题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

一、“治理”的内涵及其理论

(一)“治理”理念的兴起

“治理”概念之所以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在许多学者看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政治生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因而,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为政治家和政治组织所关注。

(二)“治理”的内涵

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所以,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

(三)“治理” 与“统治”

首先,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

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再次,管理的范围不同。

最后,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四)“治理”与“善治”

善治的基本要素 : (1)合法性(1egitimacy) ; (2)法治(rule of law) ; (3)透明性(transparency) ; (4)责任性(accountability) ; (5)回应性(responsiveness) ; (6)有效性(effectiveness) ; (7)参与(civicparticipation/engagement) ; (8)稳定(stability) ;

(9)廉洁(cleanness) (10)公正(justice)

二、全球治理及其构成要素

(一)全球治理的概念

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regimes)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二)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

1、全球治理的价值:为什么治理

2、全球治理的规则:如何治理

3、全球治理的主体:谁来治理

4、全球治理的对象:治理什么

5、全球治理的效果:治理的怎样

三、全球治理的起源与当代兴起的原因

(一)全球治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主权日益化的发展结果;

(二)全球治理的兴起是人类面临共同问题日益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全球治理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客观要求;

(四)全球治理是国际规制有效性的现实要求;

(五)全球治理是全球公民社会和世界民主潮流的产物

四、全球治理的基础:全球公民社会

(一)公民社会的起源与特征

第一,自由个体性; 第二,民间性 ;第三,自治性 ;第四,契约性。

(二)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

首先,市场经济为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结构基础;

其次,市场经济为公民社会走向成熟提供社会文化支撑。

(三)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

当前国际社会结构的变化:

1.由各种非政府组织发动和组织的跨国社会运动得到极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和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超越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性的网络,由此形成丁一批商业精英和知识精英群体。

3.国际组织也日益发展起来,成为推动全球公民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

五、全球治理的意义与前景

(一)全球治理的意义

1.从实践上看,全球治理强调国际关系的公平和公正,客观上有利于消解和制约单边主

义和霸权主义。

2.从理论上说,它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

(二)全球治理的前景 :制约因素

开题报告及研究综述三篇

开题报告及研究综述三篇 第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方式研究综述 专升本0401-05戴晓蕾 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xx年代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具体体现的区域活动,正为我国幼教接受并采用。但是教师们首先接受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创设活动的硬件并不难,到外面看看,书上翻翻,心中也有了一个大概所以然,关键在于怎样使环境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幼儿充分活动、和谐发展?这就涉及到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师幼互动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⑴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1、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想象、合作探究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张扬,使他们得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能有力地推动我国幼教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它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选择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一线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表现。 (二)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决定人的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而活动区活动以其个别化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2)。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中指出:在领悟《纲要》精神的基础上,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活动区的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发展。并在其中收录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区域活动对早期阅读中的多元创造能力、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美术能力、个性发展、品质的培养等都起了相当的作用;根据活动区的特点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依据和活动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区域内容应该丰富,多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 摘要: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新趋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意味着资源的更加有效利用,扩大了全球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规模,全面调整了世界经济格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种种问题,批判和抨击的声浪也日益高涨,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反全球化运动的认识,本文将用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实质与表现形式 1. 内涵 用“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来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使用这一概念的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至今仍有着不同的界定。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 实质 作为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劳动分工在国际层面的重组、扩展和深化而引发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发展,是国际劳动分工水平和效率配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各国经济在贸易、金融资本以及国际生产上的相互融合,或者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就构成了国际分工演进的必然结果,即随着分工演进导致的生产的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到了一定高度,就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其产生、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而经济全球化作为跨越国界、全球资源配置的同义词,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立场与利益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立场与利益 中国许多传媒,经济学家,甚至政府官员,对于国际主流舆论所宣传的“全球化”,盲目接受,他们已经“升华”为国际主义者,只讲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是必然。最好的也不过少唱几句“双赢”,客观分析一下利弊而已。弊大又怎么样?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在无数个“全球化”论坛中,中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都是积极参与者,没有什么人出来组织一个“反全球化论坛”。结果是巴西办了,世界上许多民间组织办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吗?如果是,为什么没有反全球化的声音?中国“上层精英”们所唱的全球化,比发达国家还要起劲?这只能说明,中国的所谓“经济学主流”,已经严重脱离中国国情,他们的特殊利益,已经损害了中国人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我认为,中国必须要参与全球化,但是应该明确自己的基本利益和立场。 一.参与全球化不能消解民族国家利益和经济政治主权 90年代以来,被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广泛宣传的“全球化,地球村”,与过去的“国际化”有根本性的不同。“国际化”是承认民族国家主权,民族经济,民族产业存在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受到国家关税和其他政策的限制与保护;产业的主体基本上限制在民族国家范围之内;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国家。西方国家严格禁止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入,发展中国家保护国内产业,金融自由化尚未根本触动民族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 90年代以来甚嚣尘上的“全球化”概念,是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经济,金融创新与危机,跨国公司扩张联系在一起的,美圆霸权联系在一起的,在本质上是要对民族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民族产业进行解构。苏联的瓦解,美国对于单极霸权的图谋,海湾战争与科索沃战争,构成经济全球化的总背景。“全球化”的要点是: 第一,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取代社会总体和长远利益; 第二,以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效益,取代民族国家的国家综合效益。 第三,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整合,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业。 第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影响和限制民族国家的政府管理,甚至影响民族国家 的内政和政策制定,以国际协调,影响和限制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使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逐步削弱。 第五,以美圆的世界霸权,主导国际金融和汇率,操纵国际金融市场。 第六,以美国的新经济和技术优势,主导世界高科技发展,影响各国的国家安全。 第七,保持西方意识形态优势,树立舆论导向,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知识分子的思想。 第八,西方国家继续禁止劳动力自由进入,专门吸引世界高科技人才流入,以保持人力资本的优势。 “全球化”概念以及上述基本战略和政策,在本质上是美国单极霸权主义的经济表现。不存在什么完全“客观的经济历史规律”,历史是人创造的,是无数利益主体自由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而作为“人为设计”的过程,“全球化”是由占据国际霸主地位的超级大国,以自己综合国力为担保所推动的,虽然在客观上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一定利益的实现,根本上是为霸主利益服务的。美国通过对国际组织的捐款,提供经费,取得了制定规则,裁判异端,调节纠纷的主导权,美国要保证它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运行,就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得到一定的利益,保证国际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也要保证制裁那些不遵守规矩的国家,这就是霸主的权力,权利和义务。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_共5页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正在起引导作用。然而,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经济治理究竟面临着什么挑战?什么原因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低效率运作?“中国方案”如何回应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关切?上述问题的分析对于理解或者促进未来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失衡治理合作共赢 一、全球治理的背景与挑战 虽然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受关注,但对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仍然缺乏统一的观点,全球经济治理尚没有一致的概念。重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治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简单地进行定义。然而,综合世界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全球经济治理大致包含三层要素,即全球经济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及如何治理。尽管世界各国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但大国巨大的体量及较强的实力注定了全球经济运行通常由大国主导。这套国际规则与制度并非总是最优的,它是某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通过自身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博弈形成的,更多体现强国的意志。 全球化能够促进全球经济更快发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为世界带来巨大好处,那为何当前会出现去全球化的问题呢?观察当前反全球化的相关现象,全球失衡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但世界各国从中得到的好处却并不相同。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较大,这也就不难理解金融危机以来为何发达大国更热衷于推动去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大国对中国等国商品采取更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虽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显然与发达大国在全球化中收益下降有关。2016 年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酵突出了一体化过程中各国的权责分配矛盾问题,欧盟一体化虽然推动了欧盟经济的发展。虽然欧盟与全球化并不一致,但欧盟代表着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发展,客观上也揭示了开放合作的问题所在。 二、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以遏制去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业界关心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中国希望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发展,希望其他经济体能够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借此保障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此充满较高的期待。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外部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近年来正在加速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通过自贸园区战略探索国内高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自贸园区战略将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探索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通过自贸区战略深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向或者多边开放,推动区域经贸规则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相关战略的稳步推进,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日益清晰,全球失衡的问题理论上有望从“中国方案”中逐步得到解决。

开题报告研究现状格式

开题报告研究现状格式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有些学员因为相 应缺乏的撰写方法而头疼不已,其实很简单,我们看看下面吧! 一、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服装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服装的表现形式关乎生理需求、地域气候、政治宗教、民族性格等因素。同时也是审美潮流、人文风俗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不再局限于御寒遮体等功能性的追求。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基于科技发展工业的进步各种合成材料的出现令服装的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同时许多与服装纺织不相干的材料开始被应用于服装艺术设计中。服装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服装的功能性延伸到文化价值的传达、社会地位的象征、艺术审美的表现等领域。服装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服装设计的方式与材料的提高更多体现的是人们社会属性的进步。 服装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服装设计中的关键一环,是服装设计 三要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形式美表达的主体,服装材料的选择对服装的审美表现具有非凡的意义。不同时代的服装材料的选择与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息息相关。在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况下各种社交活动、生活休闲方式的改变促进服装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刺激服装材料的进步。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许多新型材料应运而生,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 在服装设计中,丰富材料的选择也让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放异彩。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非纺织材料的结合运用将让服装造型质感以及色彩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进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羊毛毡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已经流传数千年。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中难得一见其踪迹。然而这宝贵的工艺方法不应该被遗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随着服装材料的进步与发展,羊毛毡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该值得我们创新和发掘其中魅力。其与新型材料结合这种崭新的尝试,也是打破传统羊毛毡工艺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 传统的纺织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非常的常见,例如棉麻、皮毛以及化纤类的织物。而非纺织材料却极少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但非纺织材料的艺术效果却不可小觑。非纺织材料尤其是诞生于前卫科学技术之下的新兴材料,不仅带来感官的冲击,更是功能的飞跃。将传统材料与非纺织材料结合不但是将传统工艺及材料展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形式。更是将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起来。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将羊毛毡工艺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起来,充分展现羊毛毡工艺的塑形性强、又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和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装饰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质感、肌理、形态等艺术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p5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 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负面影响: 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可能会扩大南北的贫富差距。 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转嫁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 现在全球化是在生产贸易、金融、投资、消费、物流这些领域,全方位的都有表现。全球化大大提升了国际间的相互依存度,它不但表现为国家间相互更加依存,也表现在工业间相互更加依存、市场间相互更加依存、各种生产要素和物流采购相互更加依存、同时金融市场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 全球化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就体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旅游业等领域中。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我们在统计的时候,经常把国际旅游作为国际贸易当中服务贸易的一块,但其实不太准确,它们还是有些不同的。贸易,简单来说,是相当于把产品送到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中去;而旅游,是把消费者搬到当地市场来消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二者还是有差别的。很有趣的是,从80年代以后,我们都知道,世界经济一直在上下波动,但是唯独国际旅游业始终发展的比较稳健,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从85年前后到最近20年时间,全球旅游业的年均增长始终保持在5%到8%这个幅度,而且一直是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家间、市场间、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物流采购相互依存着,同时金融、服务市场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在早期,“中国制造”对美国一些当地的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这里举一个小例子。我在美国工作时的一位同事,一位社会学家。她提出一个命题,“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产

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治理

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治理 一、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2.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国家内部社会矛盾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几率都在增大。 3.大国对抗。部分大国实行霸权主义,战略扩张,军备竞赛,遏制其他新兴国家。 4.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5.文化冲突。全球化将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消长不等、凸显不一。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更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演进原则。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有些在相互冲突和撞击中形成了新质——世界大文化,有些则会改变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 二、逆全球化 1.表现 (1)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 (2)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移民、投资、监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去全球化趋势明显。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剖析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剖析 王钦朋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在经济领域上的贸易合作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全球化也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好的办法。本文现实对经济全球化进行阐述,然后比较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之间的利弊,对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进行细致的剖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带来的双重影响,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得当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扬长避短,迎接挑战,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现代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例,进行深一步的全球化论证。 关键词:全球化反全球化 Analysi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Wangqinpeng In toda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trade cooperation is increasingly close, become a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reality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n compar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carries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ring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nl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ctual situation, the right policies and take forceful measures to foste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meet the challenge, to change bad to good, for maximize their interests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o as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Example of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arries on the deep step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 Globalization anti-globalization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编者按“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探讨既多,成 果亦丰。但“拒绝”还是“融入”全球化以及如何在“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坐标中选择“中国现代化”,仍是一个需要现实地解决的课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在 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所积累,并对上述问题多有心得。这里刊出该 所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部分成果,以期学界对这一课题展开进一步思考。 中国现代化与双赢的全球化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王锐生现代化这个概念首先包含 着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但是走出传统社会的文明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现代化不能摆脱全球化 。当今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现代化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助推器”还是“ 陷阱”? 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能够给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的机遇吗?我们的回 答是:能够。所以我们做出迎接全球化的选择,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机遇。之所以这 样回答,第一,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必然性。既然我们已经在上世纪 70年代末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拒绝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么除了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我们 别无选择。第二,因为我们认为,全球化尽管已经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主导,但 仍然有可能经过我们的努力,争取到一种双赢局面——这对双方(主导者与后起的参与者)都 会是有利的。 中国现代化在对外开放方面要求的,就是芄淮 此 娜 蚧 ? “双赢说”的对立面是“陷阱说”。此说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并不是没有根据。根据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越发展,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就越严重。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创造财富和加快进 步,但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在信息革命背景下,全球化是通过世界范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的。而这一调整的 主体力量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以利益必然集中到这些公司手里。根据美国政策研究所的 估算,全世界447名亿万富翁的财富合在一起比占全世界一半人口的最贫穷的人的收入加起来 还要多。该所的计算表明: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二的人被排除在全球化(受益)之外,受到全球 化的伤害或者被全球化所忽视。又据联合国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在全世界的发展中 国家中不超过20个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受益。 但是毕竟还有受益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全球化,并从中得到好 处。在同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覆盖下,由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同,有的地区经济状况得到改 善,有的地区却没有。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从1987年到1998年,亚洲地区(尽管当时已经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_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作者:唐宇 作者单位:啥尔滨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名: 科技与管理 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4,6(4)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4条) 1.Martin W Is globalization in danger?[外文期刊] 2003(04) 2.Stanley F Globalization and its challenges 2003(05) 3.吴红英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应对措施[期刊论文]-贵州社会科学 2002(05) 4.关立新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理论思辩[期刊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伟丽.李伟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观点评述[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2001(10) 2.周从标.贾廷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2(10) 3.杨雁斌全球化的争论及其趋势--《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一书读后[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2004(6) 4.姜少敏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抗衡中的发展中国家[期刊论文]-教学与研究2003(3) 5.李本松.LI Ben-song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 6.韩源略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双重性质[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7) 7.尹琦全球化、反全球化主体间博弈分析[学位论文]2004 8.鞠雪芹资本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分析[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10(30) 9.朱西周.Zhu Xizhou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进程中的国家[期刊论文]-太平洋学报2005(9) 10.蔡娟.CAI Juan反全球化运动的政治意义与逻辑陷阱[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引证文献(5条) 1.王家庆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期刊论文]-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4) 2.朱西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期刊论文]-长江论坛 2006(1) 3.朱西周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进程中的国家[期刊论文]-太平洋学报 2005(9) 4.朱西周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期刊论文]-理论与现代化 2005(5) 5.崔杰广州市外向型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63265153.html,/Periodical_kjygl200404004.aspx

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

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 最近经济学界用超边际分析研究贸易理论,对全球化和加入WTO 对中国的影响有不少新观点。这些新观点与对比较利益说的反思有关。比较利益说其实有两种,一种以亚当;斯密为代表,被当代经济学家称为内生比较利益说,另一种以李家图为代表,被称为外生比较利益说。外生比较利益是指人们天生条件的差别(生产技术或资源方面的差别)产生的一种特别的贸易好处。贸易双方中,一方的生产条件比另一方在所有产品中都差,但只要这种差别在不同生产活动中不一样,则生产效率低的国家可以出口生产力差距小的产品而使两国都有利可图。以资源禀斌而言,劳力相对较多的国家应该出口劳力密集的产品,而资本相对较多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的产品。 近年来这种外生比较利益说受到质疑。从经验观测而言,不少经验数据证明,外生比较利益说并不能得到统计数据的一致支持。根据特勒副勒尔(Trefler) 1993 和1995 在政治经济学期刊和美国经济评论上提供的经验证据,只有一半左右的数据支持外生比较利益说。经济学家们也从理论上对外生比较利益说提出了质疑。有人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不是经验观察为理论提供基础,而是理论决定人们可以观察到什么。”爱因斯坦的论据当然就是红移现象,在人们了解相对论之前,他们对红移现象视而不见。 著名的发展和贸易理论家巴瓜地证明,如果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用来代替传统的替代弹性为一的生产函数,则一种商品可以在生产

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从资本密集的转变为劳力密集的,因此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劳力密集产品,因而资源禀斌的比较利益说变成没有任何意义的了。萨克斯,杨小凯,张定胜最近的论文(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1)证明,如果将递增报酬和多种产品引入一般均衡模型,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两国生产的资本品种类数会越来越多,因此最终消费品的资本密集度会上升。但若一国人口相对另一国较多,则此国有可能既生产很多资本品(资本较多),又出口劳力相对密集的消费品和进口资本密集的消费品。 严格而言,资本密集,劳力密集这类概念对有递增报酬和内生资本品种类数的模型变得没什么意义了。因此测度资本密集或劳力密集程度的数据也变成没有什么意义了。正象牛顿力学产生后,过去物理学中的“刚性”,“本质”等概念都被人们所抛弃一样。 如果一定要套用传统的概念,上述萨克斯,杨小凯,张定胜模型证明,一国有可能出口有外生技术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是因为这个有递增报酬的模型可以产生所谓内生比较优势。只要这内生比较优势超过外生比较劣势,一国就有可能出口外生比较劣势的产品。所谓内生比较或绝对优势是指如果每个国家选择专业生产某种产品,它可以内生地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和绝对优势。这种内生比较和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天生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产生。换言之,内生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外生比较优势不存在时出现。 以实际经验而言,中国这类资本相对稀少的国家最近不也出了象远大这类私人企业,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资本密集的中央空调机吗?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第一讲全球化理论 本讲主要容全球化的概念及全球化进程 一.什么是全球化? 技术: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 经济:由于生产要素在世界围的自由流动而形成的各国相互依存的状态; 文化:(1)人类文明、文化发展要达到的共同的目标,世界的实现;(2)美国化、西方化; 问题: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问题下达成的共识和利益与共的现实;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简言之:一个全球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各方面变得越来越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 二.治理理论与全球治理 (一)治理的概念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既包括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治理与统治在权威、主体、手段与方法、围以及管理向度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涉及权威、合法性、服从性的质变,也涉及世界政治结构、制度体系与思想观念的质变。 (二)全球治理的涵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和行为规,通过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私人企业以及公民社会自治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商行动,解决全球性的共同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全球治理是治理概念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的应用,但并非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翻版,而是一个全新的观念。全球治理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共同利益为目标,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各个主体相对自主和独立的多主体互动过程,以寻求利益平衡点,形成共同的行动指向,扩展了传统管理模式、层次和决策当局。 第二讲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 本讲主要容全球化的概念及全球化进程 治理与全球治理理论 一.全球性问题 (一)全球问题的由来 1.工业文明的异化 ①坚持无限制经济增长的经济主义; ②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忽视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导致了人的异化; ③坚持征服、主宰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紧,并引发资源与环境危机。 2.全球治理危机 围绕着人、社会与自然而形成的全球问题,导致全球治理危机,无法在工业文明的框架求得超越,也无法在民族国家体制的传统治理中求得解决。 (二)全球问题的涵和特点 1.涵 全球公共问题是指当代全球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是全球社会的综合安全问题。 全球公共问题的三大领域: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问题;社会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 2.特点 全球性挑战性综合性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融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关系

经济转轨是整体性的制度结构变迁,这里特指20世纪末许多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运动。对经济全球化则有不同的解释,在俄罗斯比较普遍认同的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球化意味着:第一,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体、经济主体和其他主体之间建立关系的可能性;第二,这些关系与国家法律和规范相比,其重要意义增长得更快。”(注:[俄]π.и.阿巴尔金主编:《俄罗斯发展前景预测——2015年最佳方案》,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上述定义的第一个方面是指全球性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加强,各国各经济主体之间商品、生产要素和信息等各种交易的空前迅速的发展;第二个方面则强调了全球性制度结构在市场经济原则下的一定程度的趋同,经济主体所确立的跨国家边界关系的规则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提出经济全球化将朝着5个方向发展: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形成、经济地区化、世界贸易集约化、趋同发展趋势。(注:[俄]в.库兹涅佐夫:《什么是全球化?》,载《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8年第2期。)有的经济学家则强调各国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区别,提出:由于战后生产、技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金融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开始成为整体性的全球经济,导致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联系的纽带不仅是市场作用下的国际分工,还有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生产和销售结构、全球性的金融体系和信息网络等,使经济主体的运行空间扩大为整个世界。(注:[俄]ю.希什科夫:《20世纪的对外经济关系——从衰落到全球化》,载《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2001年第8期。)在此前提下,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基于以上对经济转轨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我们对经济转轨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可以在许多不同层次上进行,如在全球范围的、国家的和企业的层面上分析。这里,将以经济转轨大国俄罗斯作为研究客体,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转轨与融入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关系是受各类复杂因素影响的,既有国际环境的因素,也有国内条件的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因素又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本文侧重分析政府的经济转轨政策是如何使经济转轨和经济运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使经济全球化因素作用于经济转轨过程的。 预期与现实 20世纪的最后10年,既是世界上大多数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又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反映了经济转轨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向市场经济转轨,就是要使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调节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换成市场机制,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现代经济中,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在一国范围内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为此,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转轨内在地要求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也实行市场化趋向的体制转型,由封闭经济的体制转变成开放经济的体制,使国民经济运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才能利用国际市场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所以,经济转轨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层面上,表现为国内经济转轨与对外经济体制转型在目标模式上的一致性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形成国内经济转轨与国际接轨之间的互相配合和互相促进,对外经济开放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与此同时,经济转轨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紧密关系,还反映在经济全球化因素作用于经济转轨过程的机制方面,进而反映在经济实际运行方面。以融入经济全球化从而利用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国内经济转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旧制度下无法得到的潜在利益,提高全国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制度性基础。因此,经济转轨与融入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良性关系,就国内经济运行的效果看,应该表现为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为本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基础;而开放型对外经济体制所创造的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经济交往关系的扩大和优化,又对本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各种积极的促进效应。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课本重点分析 1.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性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性: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2)消极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例如: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很多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政局动荡。 (3)中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01

年中国上海成功的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领导人会议;同年,中国也正式成为WTO的一员。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课本难点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原因 (1)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2)迅速发展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2)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3)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4)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5)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特点: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③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④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⑦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负面影响:①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③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 三、学法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