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土保持规划

江苏省水土保持规划
江苏省水土保持规划

江苏省水土保持规划

(2015-2030)

江苏省水利厅

二〇一五年十月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防洪安全及水质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江苏省经济发达,水土资源承载力大、约束性强,公众对生态环境需求度高,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显著。面对新时期水土保持的挑战与机遇,统筹规划水土资源保护与利用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首要任务。

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先后出台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江苏省水土保持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文件,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江苏省水土保持条例》,按照水利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我省成立了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江苏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咨询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江苏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本规划分析了我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进行了全省水土保持区划,并划定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省级水土流失易发区,确定我省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全省水土保持防治目标、任务、布局,提出预防、治理、监测、监管的措施体系、能力建设和近期重点项目安排,为促进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推动全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规划范围为全省13个省辖市。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本规划经批准后,将作为江苏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全省防治水土流失与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规划依据。

目录

1基本情况 (1)

1.1自然条件 (1)

1.2社会经济条件 (4)

1.3水土流失状况 (5)

1.4水土保持现状 (8)

2水土保持区划 (13)

2.1区划情况 (13)

2.2分区综述 (15)

3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24)

3.1水土资源约束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24)

3.2生态环境状况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 (24)

3.3河湖淤塞加剧与水安全保障程度的需求不相适应 (25)

4目标任务与布局 (26)

4.1指导思想和原则 (26)

4.2目标任务 (27)

4.3总体布局 (28)

4.4区域布局 (29)

4.5重点布局 (33)

5预防保护 (39)

5.1预防范围与对象 (39)

5.2省级水土流失易发区 (40)

5.3措施与配置 (41)

5.4重点预防项目 (46)

6综合治理 (55)

6.1治理范围与对象 (55)

6.2措施与配置 (55)

6.3重点治理项目 (60)

7监测 (67)

7.1监测网络 (67)

7.2监测项目和内容 (70)

8综合监管 (72)

8.1监督管理 (72)

8.2科技支撑 (75)

8.3基础设施与管理能力建设 (77)

9近期工程安排及实施效果 (79)

9.1工程安排 (79)

9.2投资估算 (80)

9.3实施效果 (86)

10实施保障措施 (89)

10.1 加强组织领导 (89)

10.2 严格依法行政 (89)

10.3 拓宽投资渠道 (90)

10.4 创新体制机制 (90)

10.5 强化科技支撑 (90)

10.6 加强宣传教育 (91)

附表:

附表1社会经济现状表

附表2土地利用现状表

附表3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4水土保持各分区近期工程措施量

附表5各市近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量

附表6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成果表

附表7江苏省省级水土流失易发区

附表8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表

附图:

附图1江苏省行政区划图

附图2江苏省水系图

附图3水土流失现状图

附图4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图

附图5江苏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与重点治理区分布图

附图6江苏省省级水土流失易发区图

附图7江苏省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图

附图8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图

1基本情况

江苏省位于东经116°21′~121°56′,北纬30°45′~35°08′,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国土面积10.26万km2。

1.1自然条件

1.1.1地形地貌

全省地势平坦,平原辽阔,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海陆相邻。主要地貌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区、河湖水域。平原面积约占68.8%,自北而南为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5~10m(废黄河高程系,下同);丘陵山区面积占14.3%,自北向南为淮北丘陵山区、宁镇扬丘陵山区、宜溧丘陵山区及太湖丘陵山区,山势低缓,分布零散,高程一般在200m以下;河湖水域面积占16.9%,素有“水乡”之称。

1.1.2气象水文

江苏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气候分明,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温起伏大,除冬季气温偏低外,春季、夏季、秋季气温均偏高。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94.5mm,其中淮河片945.1mm、长江片1054.7mm、太湖片1096.9mm,年均蒸发量为950~1100mm。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1808.5小时(泗

洪)~2534.2小时(大丰)。

1.1.3河流水系

江苏省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长江横穿东西425km,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km,海岸线长954km,境内水系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分为长江和太湖水系,其中长江水系1.91万km2,太湖水系1.94万km2;淮河流域分为淮河和沂沭泗水系,其中淮河水系3.82万km2、沂沭泗水系2.59万km2。全省河湖库众多,其中列入省骨干河道名录的重要河道727条;列入省湖泊保护名录的重要湖泊137个,太湖、洪泽湖居全国五大淡水湖第三、四位;各类水库908座,其中大中型水库48座。

1.1.4土壤与植被

全省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棕壤土、褐土、潮土、滨海盐土、砂姜黑土、沼泽土、水稻土等类型。棕壤土、褐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约占13.5%;潮土、滨海盐土、砂姜黑土、沼泽土等土类,主要分布在平原区,约占50.5%;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平原圩区,约占36%。

全省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影响,原始植被几乎损失殆尽,现多为人工林。灌丛和草丛分布于丘陵山区;沙生植被分布于海边沙滩及黄泛区;盐生植被广泛分布于沿海;沼泽植被分布于江湖沿岸、低洼湿地;水生植被主要分布于湖泊、溪沟、池塘。全省林木覆盖率21.9%。

1.1.5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1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工矿用地等,其中耕地面积459.07万hm2,园地30.62万hm2,林地25.89万hm2,草地4.05万hm2。江苏人多地少,土地负载率、产出率较高,人均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水资源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为321.6亿m3。其中淮河片193.0亿m3,占全省的60.3%,长江片55.6亿m3,占全省的17.4%,太湖片72.9亿m3,占全省的22.3%。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为266.3亿m3,淮河片150.6亿m3,长江片49.7亿m3;太湖片66.0亿m3。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38.7亿m3。

2013年,全省水资源总量283.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02.3亿m3,地下水资源量97.2亿m3,重复计算量15.99亿m3。淮河片164.3亿m3,长江片56.22亿m3,太湖片62.98亿m3。

(3)森林资源

截至2013年底,全省林木覆盖面积224.7万hm2,林地面积194.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8760万m3。全省现有国家森林城市4个,分别是无锡市、扬州市、徐州市、南京市。全省共有国家森林公园18个,省级森林公园48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省级湿地公园25个。

1.2社会经济条件

1.2.1行政区划及人口

全省共有13个省辖市,22个县,23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876个乡镇(其中镇797个)、389个街道;村委会14774个、居委会6817个。全省乡镇平均规模为90.63km2、6.14万人。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总数为7939.49万人,较上年增加19.51万人,增长0.25%。

1.2.2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09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421.7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已调整为6.1∶49.2∶44.7。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4607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24297元,比上年增加10703元。

1.2.3土地利用状况

全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别占42.82%、28.63%、17.29%;其次交通运输用地、园地、林地、草地、其他土地,分别占4.12%、2.86%、2.42%、0.38%、1.51%。全省主要土地利用状况详见表1-1。

表1-1 江苏省土地利用状况

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1.3水土流失状况

1.3.1水土流失类型

江苏省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风力侵蚀。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及岗地,主要为面蚀、沟蚀;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沿线、沿江和沿海平原沙土区;个别地区存在堆土、河道坡面等重力侵蚀。

1.3.2 水土流失现状及分布

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437.96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3%。其中,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3176.96km2、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面积2261.00 km2,分别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58.4%、41.6%,见表1-2。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南京市、连云港市、徐州市、宿迁市和淮安市,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盐城和徐州的丰县、沛县。

表1-2全省各市水土流失面积情况统计表

丘陵山区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2067.72km2,占65.1%;中度水土流失面积为595.11km2,占18.7%;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514.13km2,占16.2%(见表1-3)。

表1-3江苏省各市丘陵山区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情况表(km2)

1.3.3 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全省水土流失状况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降雨量大而集中、暴雨强度大、历时短,地表径流大,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原动力;丘陵山区地势落差较大,坡度较陡,在降雨、径流等作用下易发生水土流失;在黄河故道沿线、沿江及沿海地区存在较广的砂土、粉砂壤土,土壤结构疏散,抗蚀能力弱,在雨水冲刷下易流失,造成河沟淤积;现有植被多为人工纯林,林分结构单一,显著降低了植被的水土保持防护功能。

近年来随着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不断扩展。城镇建设、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开发、采矿等生产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忽视水土保持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依然存在,加剧了人为水土流失。

1.3.4 水土流失的危害

(1)泥沙淤积、影响防洪安全

水土流失夹带着大量泥沙和垃圾进入河道,抬高河床,影响行洪;淤积库塘、河道,可调库容减少,缩短塘库使用寿命,降低其行洪调蓄能力,加剧洪涝灾害,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加剧面源污染,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对江河湖库水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剧太湖蓝藻暴发和城市河道污染等,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恶化生态,影响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在造成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的同时,加剧河流湖泊消失或萎缩,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制约着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损害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水土保持现状

1.4.1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江苏历来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历经了起步、发展和稳定提升阶段。

1956年,成立了江苏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同年,在赣榆区成立了夹谷山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展水土保持科研工作;1984年,省编

委批准成立了水土保持办公室,负责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1986年,开展了全省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全面调查,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为9161.91km2。

199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后,江苏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1994年,颁布实施《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丘陵山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提倡经济效益,发展小流域经济,建设高效经济小流域;按照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先后两批在15个县(市)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工作;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工作逐步加强,基本实现了规范化、正常化。

2011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施行以来,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水土保持条例》。2012年,省编办批复成立了江苏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全省的监测、监督、管理工作。小流域治理,从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转变为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逐步探索出集污水处理、生产垃圾收集处理、河畅水清景美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同时,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化和河沟坡植被建设,综合防治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工作,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全面提高水土保持行政执法监控能力,扎实提升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步入预防监督

法治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1.4.2水土保持主要成效

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为活动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

(1)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强度显著降低

江苏水土保持工作,历经了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为主到丘陵山区与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并重、自然水土流失防治与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并重、水土保持监测与监管并重的历史性转变。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9161.91km2,降为3176.96 km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5.32%;丘陵山区土壤侵蚀强度显著降低,轻度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65.10%。

(2)生态生产状况有效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全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生态经济型逐步过渡到生态清洁型,由水土流失治理逐步过渡到生态环境治理。截至2013年底,南京、无锡、徐州、苏州、镇江等15个县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已建成49条、总面积700多km2,投入资金5.3亿元,有效促进了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同时水土保持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3)监督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三同时”制度逐步落实

全省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建立了各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制度,扎实推进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全省各级主管部门不断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提高监督执法水平,遏制新增水土流失发生。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2011-2014年,全省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746个。

1.4.3水土保持存在问题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437.96km2,其中丘陵山区3176.96km2,平原沙土区2261.00km2。综合全省水土流失防治情况,治理难度小、工程见效快的水土流失区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后续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除传统的综合治理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面源污染控制、河湖水环境治理等新任务不断涌现,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2)水土保持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全省水土保持投入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与经济发展、治理目标的高需求,以及高标准的治理任务相比,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入标准低,同时由于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方式不协调,治理投入大,投资收益周期长、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社会和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水土保持投入不足的问题明显。

(3)人为水土流失依然突出

近20年来,随着全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虽经不懈的努力,将其纳入依法监督管理的轨道,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生产建设单位重建设、轻生态、轻水保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

(4)水土保持综合监管有待加强

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尚未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综合监管能力有待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有待提升,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提高。

2水土保持区划

2.1区划情况

2.1.1江苏在全国区划基本情况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共划分为8个一级区、41个二级区、117个三级区。江苏省涉及2个一级区、3个二级区、7个三级区,详见表2-1,图2-1。

表2-1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江苏省分区

图2-1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江苏省分区图

2.1.2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情况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试行)》,结合全省区域实际和水土保持特点,遵循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主导因素和综合性相结合、区域共轭性与取大去小等原则,在不打破全国三级分区界线的基础上,以乡镇行政区为评价单元,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划分了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并分区开展水土保持基础功能评价。

全省共划分为19个水土保持分区,分别为连云港低山丘陵土壤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二○一六年八月

前言 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和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地貌自西向东突变,山区到平原过渡带短,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貌类型,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加之人口分布密集,生产活动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21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3.2%,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我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万km2。其中“十二五”期间,我省牢牢把握水利发展新机遇,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创建生态文明工程为契机,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持续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0 km2,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一大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心工程、扶贫工程,为抗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推动“生态河南、美丽河南”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

作用。 然而,我省山丘区、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省贫困人口中相当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仍需加强;同时,水污染影响加剧、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新老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我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防治也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精神,省水利厅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等有关部门成立了《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2 年正式启动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咨询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编制完成了《河南省水土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范本

1编制总则 1.1任务来源 (1)《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豪苑”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委托书》,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8月。 (2)《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XX豪苑”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合同书》,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8月。 1.2编制目的和意义 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79hm2,总建筑面积181111.80m2(计入容积率146581.9m2),项目由建筑占地区、场内道路区、附属系统区(休闲设施、游泳池、广场和绿化区等)部分组成。该项目建筑占地面积大,在建设过程中将扰动地表造成区域水土流失,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受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单位编制了《XX豪苑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以下简称《水保方案》,编制本《水保方案》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 (1)编制本《水保方案》,有利于明确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的同时必须承担对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的责任,达到“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目的。 (2)该《水保方案》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建设范围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并提出适宜于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防治项目区自然和建设场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建设场地水土保持工程的监测监理和当地水行政主

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管理等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3)该《水保方案》的全面落实,可有效防治建设场地的各类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 (4)该《水保方案》的编制,有利于“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是该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将该项目水土保持投资纳入整个项目建设的总投资,落实了水土保持工程的资金来源。 (5)《水保方案》的编制,有利于指导下阶段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工作。在编制本《水保方案》过程中,对该项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3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18日); (5)《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2年12月10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1998年4月修改);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发改农经〔2011〕170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地方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124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程根据经批准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强化管护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施。 第四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中央补助地方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小型水土保持项目,实行中央切块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分解安排具体项目的管理办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衔接平衡、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建设管理综合监督等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审查、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实施,有关流域机构做好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水土保持工程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前期工作文件组织实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前期工作

南阳市水土保持规划

南阳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二〇一七年九月

南阳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南阳市水利局 南阳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二〇一七年九月

前言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市域面积约2.41万km2;三面环山,北依伏牛山,东边是绵延起伏的桐柏山,中南部平坦开阔,以河流为骨架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的马蹄形盆地,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各占约1/3,呈半环阶梯状分布,类型多样,姿态万千。南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性大陆半湿润气候,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貌类型,造成自然灾害频发,加之人口分布密集,生产活动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截止2015年底全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5800km2,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市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201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全面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并对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规定。2012年11 月党的十八大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分别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资源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看看下面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概况。坪山河又名新寮水、石头河,是淡水河的一条支流。它起源于深圳市盐田区的梅沙尖,一直向东流经坪山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区,在惠阳区的下土湖纳入淡水河,是一条跨越三个地区的跨境河流。坪山河天然河道全长39km,整个流域汇水面积。 坪山河两岸地势平缓,阶地相对较开阔,地面高程约为18~29m,河床高程约15~20m。坪山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濒临南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坪山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受季风影响,雨量主要分布在 3月下旬~10月中旬,占全年降雨量85%以上。项目区主要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山地黄壤和冲积土,以赤红壤为主。 根据现场踏勘,工程沿线地形较为平坦,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工程沿线自然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程度轻微,其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 工程概况.坪山河治理范围起于大亚湾与深圳交界处的上洋村,终于惠阳与大亚湾交界处新规划的龙海一路桥。河道整治长度,新建堤防长度。本工程等级为Ⅲ等,堤防级别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水闸建筑物工程级别均按3

级设计。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防洪和治涝两部分,防洪部分包括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其中河道整治,堤防建设;治涝部分包括新建水闸2座、新建排水涵管16条;拆除重建翻板闸2座。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28个月,估算总投资为万元。 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工程总体布局、设计和功能区划,将本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营造区以及临时施工道路区5个水土流失防治区,主体工程区包括堤防建设区和水闸建设区两个二级分区。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本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本工程占地类型中园地、林地、荒草地属于水土保持设施,因此本项目建设损坏水土保持面积为。 弃渣量。根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技术资料工程量统计以及土石方平衡计算可知本工程需取土万m3、弃土弃渣万m3。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经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在措施布设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⑴分区治理原则;⑵互补性原则;⑶“五定”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目录 目录 (1)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2) 规划编制说明 (2) 规划提纲 (2) 1规划概要 (2) 2基本情况 (4) 3规划原则与目标 (6) 4水土保持分区 (7) 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预防保护规划 (8) 6监测规划(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监督管理规划 (9) 7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措施规划) (10) 8科技示范推广 (12) 9投资估算 (13) 10效益分析及经济评价 (14) 11近期、远期实施意见 (15) 12组织管理 (16)

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大纲 规划编制说明 1.适用范围:大、中流域水保编制,省、地、县级水土保持编制,专项工程规划,区域性规划 2.编制重点: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调查研究 3.规划期:省级10-30年,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 近期水平年(重点),远期水平年;水平年宜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4.规划编制的任务: ○1.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 ○2.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 ○3.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 ○4.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 ○5.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 ○6.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 ○7.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 ○8.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规划提纲 1.规划概要 2.基本情况 3.规划原则、目标与总体布局 4.水土保持分区 5.预防监督规划(与监测规划可单独列为一章) 6.治理措施规划(综合治理规划) 7.科技示范推广(技术支持) 8.投资估算 9.经济评价(效益分析) 10.近期、远期实施意见(进度安排) 11.组织管理 1规划概要 综述规划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和分区,规划的目标、依据和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及投资、进度、经济条件

水土保持施工方案计划

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宝安四标 沙井街道黄埔广深高速以西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水土保持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宝安四标项目经理部 2016年09月01日

目录 1.编制依据、原则 (1) 1.1 编制目标 (1) 1.2 编制依据 (1) 1.3 编制原则 (2) 2.工程概况 (3) 2.1 项目概况 (3) 2.2 区域自然概况 (3) 3.水土保持措施 (7) 3.1 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7) 3.2 分区防治措施典型设计 (9) 4.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组织 (11) 4.1 施工组织原则 (11) 4.2 主要施工工艺和栽培技术 (11) 5.水土保持机构图 (12) 6.水土保持领导小组 (13)

1.编制依据、原则 1.1 编制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项目和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及有关要求,本方案编制的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履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编制切实可行的水士保持方案,防治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 (2)明确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关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防治重点、防治措施等。 (3)与主体工程实现“三同时”,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作用。 (4)依据本方案设计内容,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新增水土流失的产生,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5)水土保持方案旨在规范主体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为主体工程进一步施工提供指导性意见。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372-1995);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SL387-2007); (8)《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设计采购施工项目总承包EPC)招、投标文件》; (9)《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设计采购施工项目总承包EPC)沙井街道黄埔广深高速以西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施工图纸》; (10)经批准的沙井街道黄埔广深高速以西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 1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1.1 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质构造属川中褶带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区。区内包括有龙凤场向斜、中心镇背斜、钱塘镇向斜和大石桥背斜及合川向斜;它们以龙女寺背斜为核心,呈半环状的构造形迹。 项目区大地构造区域属四川中台坳,亦称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和遂宁组。沙溪庙组面积最大,主要由紫红、棕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灰、黄灰、灰棕色中至细粒长石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泥岩中普遍含钙质结核,砂岩中大型斜层理发育。遂宁组主要分布在峨眉小流域,岩性单一,以棕红色厚泥岩为主,剥蚀风化深,以保水保肥力差的红石骨子为主要成土方式,土壤粘、廋、干旱、缺有机质。 北部地貌为台地、中部地貌为高丘、南部地貌为丘陵。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但从未进行过综合治理。 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及耕地坡度组成情况见下表: 表1-1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 注:耕地坡度是指耕作面坡度。 项目区的气候,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日照、风力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特点是: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风小湿度大。春有连阴雨,夏常有伏旱,秋多绵雨, 冬少寒潮。 表1-4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气温: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7.8℃,一年之中1月最低,日均温度为7.2℃,8月最高,多年日平均温度为28.3℃。历年极端温度,1961年1月17日最低为-3.7℃,1972年8月27日最高为41.4℃。 日照:项目区地处亚热带低纬度、日照资源本应丰富,但是,因受西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交汇影响,造成秋、冬、春三季天空云层多且低厚,雾日持续时间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89h。 降水:项目区降水季节性、地区性差异明显、夜间降雨多于白天。液态水多,固态水(雪、冰雹)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8mm,其中1968年最高,为1428mm;1961年最低,为828mm。 6-8月为暴雨最多时期,最早暴雨5月即可出现,由于降雨不均,暴雨多,强度大,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旱洪灾害几乎年年都有。项目区洪水由暴雨形成,历时一般为一天左右,洪水发生季节与暴雨相应。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09mm,3-6h最大降雨量为72mm;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35mm,3-6h 最大降雨量为86mm。 项目区属涪江、嘉陵江水系。 涪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53 kg/m3;输沙率为665 kg/s,最大为2930 kg/s;输沙量为2112万t/a,最大为9240万t/a;浸蚀模数为731.1t/km2,最大为3130t/km2。 嘉陵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39 kg/m3,最大为5.24 kg/m3;输沙率为5356kg/s,最大为11800 kg/s;输沙量为16910万t/a,最大为37400万t/a;浸蚀模数为1077.4t/km2,最大为2368t/km2。 1.2 自然资源 项目区主要成土类型是灰棕紫色水稻土和灰棕紫泥土,只有峨眉小流域是红棕紫色水稻土和红棕紫泥土。 灰棕色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为上下沙溪庙组的紫色砂泥岩风化的坡积物或残积物。土层深厚,矿质养分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保肥供肥性好,是项目区水稻生产和水旱轮作的主要基地,自然植被为柏树、桉树、竹类、青杠、马尾松、马桑等。 灰棕紫泥土主要分布在各向斜轴部及两翼的丘陵坡地,光热资源丰富,是旱粮作物和多种经营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其成土母质为棕紫、灰棕紫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砂岩,母质风化度不深,矿质养分丰富,先天肥力高,胶体品质好,保水保肥力强,宜种性广。自然植被有柏树、青杠、桉树、马尾松、泡桐、香樟、竹类等;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苕、胡豆、豌豆和其它各种杂粮;经济作物有辣椒、地瓜、南瓜、白菜等;经济林有广柑、梨、桑树等。 红棕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系侏罗系遂宁组,主要岩石为红棕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钙质或石英粉砂岩,底部为砖红色石英粉砂岩。本土属土壤粘重,通透性差,易滞水遭受湿害,且酸碱度较高,磷元素易被土壤固定,锌的有效性低,水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海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海南省水务厅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前言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良好的植被覆盖,举世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相对较低的水土流失面积,使水土流失通常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热带特色农业、旅游业及房地产等生产建设项目的大量建设,水土流失面积和危害有扩大趋势,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海南省有水土流失面积2116.04km2。 为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1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决定在全国开展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海南省水务厅成立了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具体编制工作由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2015年7月31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了《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的组织和实施主体,预防、治理的主要办法和重点对象。 规划着力贯彻《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生态立省总体要求,系统分析了全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分区确定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和措施体系,提出了预防、治理、监测、监管和近期重点项目规划,为海南省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维护生态系统、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海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到2020年,全省初步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重点防治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km2;到2030年,全省实现全面预防保护,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 km2。努力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而奠定坚持的生态基础。 规划工作经过了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等阶段,于2015年底初步完成规划编制工作。2016年4月,海

(整理)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

新疆市水土保持建设规划工作大纲 1.总则 1.1 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市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属于自治区经济最发达的县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土流失的危害已严重的制约着市的经济发展,为了改善市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全县的经济发展,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防止土壤侵蚀、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和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是合理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的基础。 2. 风沙危害及土地沙化,已对市的“灌溉农业,荒漠绿洲”构成严重的威胁。据当地资料,市北部荒漠植被区,串珠状沙堆多分布于农田边缘,高度一般3—5米。 3.风蚀结果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减退,危及农业生产。尤其是市北部风蚀严重,造成土壤表土层的流失,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肥力降低,耕作土壤板结,微生物活动受阻,农作物生长期间,水肥供应失调。根据1996年市土地详查资料,水土流失造成耕地中低产田达57.2万亩,土地肥力普遍降低。 4.水蚀、风蚀结果切割、蚕食、淤积埋压良田,破坏土地

资源。淤积库区,影响水利工程寿命。暴雨或洪汛期间,径流汇集于侵蚀沟或河川,致使侵蚀沟发育,河川向两岸的侵蚀扩张,使原有平坦的土地支离破碎,使大量耕地遭到蚕食。防旱抗旱修建的池塘、水库以及灌溉渠道,经常被泥沙淤积,降低了工程效益,缩短了寿命,甚至完全失效。据资料,市1996年洪水受灾面积达几多亩,冲毁水利工程、农田、房屋损失近亿元,渠道淤沙近万方。 5.威胁城镇,破坏交通。河床淤高威胁公路、铁路及桥梁的安全。 因此,水土保持工作是促进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保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必须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强水利建设,合理配置、节约、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加强各级防护林建设,种草植树,增加地面覆盖率,促进全市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使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1.2规划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公路工程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编制依据 (2) 三、编制原则 (2) 四、编制范围 (2) 五、工作组织机构与职责 (4) 六、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4) 七、防治范围及内容 (5) 八、临时设施建设工程保持措施 (6) 九、施工保护控制措施 (6) 十、关键作业保护方案 (8) 十一、实施保证措施 (9) 十二、水土保持一般规定 (9)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实施方案 前言 本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918”布局方案中的第17横--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广东省“九纵五横两环”高速公路网规划主骨架中“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广东省干线公路网布局,优化沿线干线公路网布局,构筑粤北公路网主骨架,沟通广东省东西向的交通,促进广东省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具体特别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依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与主体工程相结合按照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防治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目的是控制和减免因公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同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对于防治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制依据 1、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施工合同文件; 2、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招、投标合同文件; 3、国家、行业其它相关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公司同类工程施工经验。 二、编制原则 1、遵循招标文件的原则。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方案。 2、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在编制方案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设计文件资料,严格按设计资料编制方案。 3、遵循国家、地方政府、业主对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以预防为主,坚持“谁施工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兼顾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4、坚持“三同时”原则,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陕西省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导则.doc

陕西省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方案技术导则 (试行)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2016年5月

前言 本导则是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SL387-2007)、《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 8-201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 1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等标准、规范的要求,在充分研究陕西省城市建设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的,以指导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 本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 ——相关单位责任 ——各设计阶段任务和要求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附录 本导则主持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本导则起草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水土保持勘测规划研究所、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导则总负责人:张秦岭 本导则主要起草参与人: 宋晓强、李占斌、王埃平、李鹏、刘铁辉、刘莹、彭晓刚、高海东、雷方、刘琦、阎岁胜、时鹏、程圣东、张乃畅、张振师 本导则参与工作人员:梁本岐、任春贤、尤亚楠、高健、任冰、王安娜、宫烁

1 总则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等法律法规,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采取 “蓄、连、净、排、用”,“拦、盖、填、控、复”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减轻城市内涝及管网阻塞,降低城市扬尘和雾霾,治理城市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宜居城市,依据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和城市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经验,融合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等国内外先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行政辖区内城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

水土保持项目实施方案

1.综合说明 项目背景 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是河南省北部的一个边缘县,也是河南省黄河故道面积较大的县之一,属海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92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13个乡镇,其中沙漠化土地336平方公里。境内有连绵起伏的沙带,也有白茫茫的碱坡。沙荒呈条形分布,均为黄河泛滥形成。在沙带之间有平方公里的青沙两合土易于耕作,沙地以下50米内有含水沙层易于打井提灌。 建国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关怀下。内黄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多渠道,多方位对沙荒进行分批治理,采用营造防风林、种植枣树、改良农田,多种方式治沙,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 为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检测体系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支撑,全面推进新水保法宣传贯彻实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据安阳市财政局、安阳市水利局安财预〔2015〕641号文,内黄县水务局组织人员编制了《内黄县2015年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实施方案》,涉及3个乡镇3个行政村,人口5200人。 项目建设内容 新打机井15眼(浅水井),建砼井台15座。 项目施工 项目实施时通过招投标选择专业施工队伍施工,专业队伍监理,实行合同制管理。

本项目总工期40天,有关建设程序完成后开始施工,力争2016年10月底前完成。 项目工程量及投资预算 内黄县2015年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主要工程量:钻孔1050m,砼及钢筋砼90 m3,模板24m2。 主要材料用量:水泥30t,砂子45m3,碎石81m3。 工程投资:工程预算总投资24万元。 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万亩。粮食年增产18万kg,人均年增加收入元。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2.项目概况 自然条件 气候 内黄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全年无霜期210天,蒸发量1640mm,全年日照小时,冬春多北风,夏秋多南风,最大风速17m/s。 地形地貌 内黄县卫河以南属黄河冲积平原,卫河以北属漳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形平坦,起伏较小,海拔高度一般在50~57m。卫河左岸西高东低,卫河右岸南高北低,地面平均坡降1/5000~1/6000。 全县沙地面积6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4%。沙地主要分布在

水土保持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土保持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水土保持规划在水土资源保护工作上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科学、有效、合理化的制定和设计水土保持规划,并且长期正确的去运用,可以促进水土资源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能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化运用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可是在现阶段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问题也在 不断的出现,比如说:设计思想落后,技术参数不正确,设计的时间不充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急需有效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1.1保护和预防 针对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在其保护的方向以及保护的方法 上面做规划,这些重要区域主要有:高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域、饮用水的保护区域、湿地保护区等。这些重点保护区保护的方向是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维护。 1.2综合性的防治 根据水土流失的相关特点、治理的要求以及自然经济条件等因素,对那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做出综合性的防治。这些区域主要有:小流域的防治、坡面的防治、果园地的防治、农耕地的防治、居住环境的防治等。 1.3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 针对人类活动所引发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采用一些监管方案的同时还要进行合理化的统筹和规划。内容主要是:

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机构,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法律法规的设立等。 1.4水土保持的定期监测 具体的内容有:按照水土保持的相关监测职责和监测要求,去规划监测点的布置;在监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综合提高监测的水平和制度的保障能力;对重点的防护区域以及一些重点的治理工程项目要提出监测管理的目标和监测的要求,同时还要制定出监测的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2.1水土规划设计的方法不先进 水土保持的相关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并且目标多样化的技术体系。可是,目前在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当中,设计的目标比较单一,而且技术方法也不先进,同时还没有进行比较具体的调查和研究,这些情况制约着水土保持治理目标的实现。 2.2相关资料的收集方法不先进 在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对资料的采集基本上是通过对实地的调查,相关人员的谈话以及查看当地的统计资料来获得。这些方法很容易出现误差,因为土地相关部门提供的那些资料并不是很全面,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要想采集到更加准确的资料,需要应用更加高科技的手段,比如可以使用导航定位测量仪。 2.3规划设计的参数不是很准确

水土保持规划

绪论 水土保持规划: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防治途径,以及区域的相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将规划区划分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所进行的工作。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轻微,植被覆盖度较高,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需重点加强预防保护的区域。 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资源开发比较集中,基本建设等人为活动频繁,损坏原地貌后极易造成强烈水土流失,给当地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重点加强监督管理的区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风沙灾害加剧,给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危害,对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利用有较大影响,需重点加强综合治理的区域。 水土流类型区根据土壤侵蚀外营力(水力、风力、冻融等)的不同,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特点,所划分的水土流失自然类型区。 水土流失或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和生物侵蚀等形式。 水土保持规划研究内容 研究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研究水土保持治理途径,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位置,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以及治坡与治沟紧密结合,达到集中连片、连续治理、互相促进。 研究规划的科学依据,确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而产生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效益问题。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规划类型 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水土保持规划的步骤:开展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规划实施进度,明确近期安排;估算规划实施所需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水土保持规划的特点:高度的综合性;鲜明的实用性; 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主要为水土保持原理和流域生态经济平衡原理。基本特性体现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平衡、机制平衡和功能平衡三个方面。 平衡模式: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差异,不同类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或同类系统在不同时序上呈现出不同的流域生态经济平衡状态。根据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不同组合,可归纳为3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即稳定的、自控的和优化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 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水土保持规划直接关系着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整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目录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实施方案 前言 本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918”布局方案中的第17横--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广东省“九纵五横两环”高速公路网规划主骨架中“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广东省干线公路网布局,优化沿线干线公路网布局,构筑粤北公路网主骨架,沟通广东省东西向的交通,促进广东省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具体特别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依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与主体工程相结合按照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防治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目的是控制和减免因公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同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对于防治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制依据 1、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施工合同文件; 2、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招、投标合同文件; 3、国家、行业其它相关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公司同类工程施工经验。 二、编制原则 1、遵循招标文件的原则。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方案。 2、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在编制方案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设计文件资料,严格按设计资料编制方案。 3、遵循国家、地方政府、业主对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以预防为主,坚持“谁施工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兼顾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4、坚持“三同时”原则,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讲义

绪论 第一节关于规划的概念 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水土流失地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规划:规划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选择、制定最好行动方针的自觉过程。 从技术层面上解释水土保持规划,为了振兴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而应用各学科的有关理论、技术,将人们利用、保护水土资源的具体目标和意向自觉的、科学的分配到特定范围内的空间和实践的过程。 生态规划: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议对策,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第二节水土保持规划的方针和原则 方针:贯彻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原则:除上面的“24字方针”中大部分可以作为规划原则外,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有关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做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三节水土保持规划的规划期和任务 规划期:省级以上为10—30年,最长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规划编制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任务: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的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第四节水土保持规划的类型与方法 类型:总体规划;实施规划;常规规划;优化规划。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综合说明 1、工程概况 2、编写依据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GB/T15773-2008);(2)《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 (3)《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SL239-1999)(4)现行的施工操作规程,施工验收规。 (5)施工图纸。

第二章施工总体规划 通过对现场的踏勘及详细研读设计文件、图纸,利用我单位人员、设备及丰富的施工经验等诸多优势,拟对本工程施工作以下规划: 一、机构设置 本工程承建中,我单位将实行项目法施工,由单位技术主管任项目经理,负责本工程的施工。项目部对工期、质量、成本等综合经济效益进行高效有计划地组织协调和管理,并配备先进的机具设备。以科学的手段、先进的技术,优质高效地完成本项工作。项目部组织机构见附图1项目部组织机构图。 1、项目经理部的组成 项目经理:代表单位负责本工程合同责任的全面履行,实施对本项目的全面管理,负责项目的行政、技术、财务和施工等各项管理工作,为本项目的管理核心。 项目副经理:主要负责施工管理工作,为工程施工的主要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协助项目经理负责所有技术与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项目经理部共设五个部门,各部门职责如下: ●技术科:负责项目部的施工技术、计划与方案;工程施工管理 测量、统计与计量;图纸设计、竣工资料的整理、技术资料的保管。 ●质检科: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测、验收、试验与控制。 ●施工科:负责整个工程的现场施工。

机构设置框图 ●安全科: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监督及工地治安工作。 ●财务、后勤科:负责项目的财务管理,包括工作款单编制、报送;所需材料、配件的采构与供应;机电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项目部的后勤行政管理,包括接待、医务、炊事、营地管理等。 2、人员组成 项目的管理人员包括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将由我单位人员组成。大部分技工、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

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二0一五年十二月

前言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暴雨频发的气候特征、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密集分布的人口以及生产建设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目前我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21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4.0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我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大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心工程、扶贫工程,为抗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持续推动“生态省”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山丘区、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省贫困人口相当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下阶段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仍需加强;同时水污染影响加剧、水生态退化严重等新老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我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防治也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

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四个全面”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精神,我省成立了《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1 年7月正式启动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咨询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本规划涉及全省境内的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市(县)。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分析了我省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划定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省级水土流失易发区,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拟定我省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为全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