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2_遗传与进化_《DNA分子的结构》名师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六、教学流程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DNA的结构

层次并板书

(优教提示:打开素材动画演示: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元素:C、H、O、N、P

碱基有几种呢?分别是什么?

在我们的材料中这四种碱基是用不

同的颜色代表的,教师板书四种碱基

对应的颜色A--绿色G--蓝色C--

红色T--黄色

这三种小分子连接起来就组成了

DNA的基本单位,请大家书写脱氧

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教师同时板书

脱氧核苷酸

都写的非常好!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

的书写,制作几种不同类型的脱氧核

苷酸。

(教师巡视教室,指导学生)

待学生制作完毕,幻灯片播放:

探究任务1:脱氧核苷酸之间如何相

的。

学生回答4:4种

学生从桌子上的材料

中找出这三种小分子

学生回答:四种。分别

是A、G、C、T

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材

料对应不同的碱基。

邀请学生到黑板上书

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简式

学生边讨论边制作脱

氧核苷酸

的模型。

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的观

察能力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

通过自己书写以

及动手制作,加

深对脱氧核苷酸

结构的理解。

为学生的自主探

连呢?

讨论(1)可以在脱氧核苷酸的哪些

部位把它们连接起来?

(2)结合课本图,给出正确的连接

部位

非常好!我们提出的这几种连接方式

都有可能,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请

大家仔细观察课本图3-11,找出正确

的连接方式。

教师总结,在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会

形成一个化学键,把一个个的脱氧核

苷酸连接起来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

这个化学键叫磷酸二酯键。

现在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制作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

教师板书:脱氧核苷酸长链

并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制作脱氧核苷

酸链的模型

教师提问:DNA分子有几条链?

我们制作另外一条链时应注意些什

么呢?

引出第二个探究任务,并用幻灯片展

探究任务2:DNA分子的两条脱氧

核苷酸链具有什么联系

教师幻灯片展示两条相同的脱氧核

并踊跃发言,提出可能

的连接部位:磷酸与磷

酸之间、碱基与碱基之

间、碱基与磷酸之间、

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

碱基与脱氧核糖之间

等等。

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图,

并得出是在脱氧核糖

和磷酸之间连接。

学生认真制作脱氧核

苷酸长链

学生回答:两条

究活动指明方向

并做好恰当的组

织引导,避免盲

目探究

创设新的情境,

苷酸长链,

请学生思考:

1.这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能构成DNA

吗?

2.有哪些错误,该如何改正?

教师总结,非常好,那我们现在把这条链旋转一下,看看还有问题吗?(幻灯片展示)

很好,那最终这样子正确了吗?(幻灯片展示两条正确的脱氧核苷酸链)现在请大家按照我们刚才分析的两条链的关系再制作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教师巡视教室,并指导学生正确制作)

待每组同学都制作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具备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它们是DNA分子吗?学生回答1:不能

学生回答2:脱氧核糖

与磷酸应该位于链的

外侧,碱基应位于链的

内侧,两条链的方向应

该相反

学生回答:有,碱基与

碱基之间没有正确对

应。

学生回答:正确

学生边讨论边制作另

外一条链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回答:碱基与碱基

引导学生探究两

条脱氧核苷酸的

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归纳总结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

那么,我们如何让这两条链成为一个

整体?引出探究任务3

幻灯片展示

探究任务3:如何将两条脱氧核苷酸

链连接固定?

现在请大家观察手中的两条链,在哪

个位置连接就可以成为一个整体?

教师讲解:嘌呤和嘧啶之间通过氢键

配对,形成碱基对,且A只和T配

对、C只和G配对,这种碱基之间

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叫做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

提醒学生观察不同碱基对之间的氢

键数目

幻灯片展示资料:为什么A只和T

配对,C只和G配对。

现在请大家将我们手中的两条链连

接固定

很好,现在观察我们手上制作好的模

型,有没有一个螺旋的结构?

教师总结: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拼接

到一起只是DNA的平面结构

教师板书:DNA的平面结构:两条

长链

引导学生总结DNA平面结构的内

容:(1)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

酸长链反向平行。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

之间

学生总结A与T之间

是两个氢键,C与G之

间是三个氢键

学生动手连接固定两

条长链

学生回答:没有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

认真做笔记。

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

总结能力。

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

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

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

引导学生思考,手里的模型如何做就

可以呈现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

构?

(优教提示:打开素材三维动画:DNA

分子的结构)

现在请大家对手里的模型螺旋化,使

它呈现出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双

螺旋结构

教师板书:DNA的空间结构:双螺

旋结构各组模型完成后,教师展示提

前做好的一个DNA的双螺旋结构模

型。

学生回答:扭一下

DNA分子

结构特性

现在请大家相邻两个或三个组,把你

们制作好的模型放在一起,观察不同

小组的模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

点?

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回答讨论结

三、DNA分子结构特性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引

导学生总结出DNA分子结构的多样

性和特异性。

进一步分析DNA分子的结构,引导

组间进行模型的比较、

观察和讨论

学生回答:相同点为骨

架的组成成分相同、都

为双螺旋结构;不同点

为碱基的排列顺序不

同、分子的长度不同。

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获取信息

的能力。

将学生头脑中已

使得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归纳总结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时间偏紧,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在问题的设置方面也待进一步加强。

九、板书设计

11/ 11

高一生物必修2_遗传与进化_《DNA分子的结构》名师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六、教学流程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分析DNA的结构 层次并板书 (优教提示:打开素材动画演示: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元素:C、H、O、N、P 碱基有几种呢?分别是什么? 在我们的材料中这四种碱基是用不 同的颜色代表的,教师板书四种碱基 对应的颜色A--绿色G--蓝色C-- 红色T--黄色 这三种小分子连接起来就组成了 DNA的基本单位,请大家书写脱氧 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教师同时板书 脱氧核苷酸 都写的非常好!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 的书写,制作几种不同类型的脱氧核 苷酸。 (教师巡视教室,指导学生) 待学生制作完毕,幻灯片播放: 探究任务1:脱氧核苷酸之间如何相 的。 学生回答4:4种 学生从桌子上的材料 中找出这三种小分子 学生回答:四种。分别 是A、G、C、T 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材 料对应不同的碱基。 邀请学生到黑板上书 写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简式 学生边讨论边制作脱 氧核苷酸 的模型。 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的观 察能力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 通过自己书写以 及动手制作,加 深对脱氧核苷酸 结构的理解。 为学生的自主探

连呢? 讨论(1)可以在脱氧核苷酸的哪些 部位把它们连接起来? (2)结合课本图,给出正确的连接 部位 非常好!我们提出的这几种连接方式 都有可能,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请 大家仔细观察课本图3-11,找出正确 的连接方式。 教师总结,在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会 形成一个化学键,把一个个的脱氧核 苷酸连接起来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 这个化学键叫磷酸二酯键。 现在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制作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 教师板书:脱氧核苷酸长链 并巡视教室,指导学生制作脱氧核苷 酸链的模型 教师提问:DNA分子有几条链? 我们制作另外一条链时应注意些什 么呢? 引出第二个探究任务,并用幻灯片展 示 探究任务2:DNA分子的两条脱氧 核苷酸链具有什么联系 教师幻灯片展示两条相同的脱氧核 并踊跃发言,提出可能 的连接部位:磷酸与磷 酸之间、碱基与碱基之 间、碱基与磷酸之间、 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 碱基与脱氧核糖之间 等等。 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图, 并得出是在脱氧核糖 和磷酸之间连接。 学生认真制作脱氧核 苷酸长链 学生回答:两条 究活动指明方向 并做好恰当的组 织引导,避免盲 目探究 创设新的情境,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DNA分子的结构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DNA分子的结构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导航 1.学习目标 (1)说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2)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构成碱基对。 (3)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 2.学习建议 学习dna分子结构时,要明确构成dna的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结构和空间立体结构。要区别构成dna的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结合教科书中dna 的化学组成平面图和双螺旋结构的空间立体图,明确dna的结构。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要理解dna结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构成dna主链的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尽管构成dna的碱基只有四种,碱基配对方式只有两种,然而,不同dna的碱基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由于每个dna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dna结构的特异性。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马和豚鼠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DNA分子的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对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的分析,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 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 3.科学探究 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基于资料提供的证据,得出DNA 的结构特点。 4.社会责任 通过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认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四、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五、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他们喜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以基础的语言启发他们,从已知的遗传物质话题开始,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小组之间的讨论完成对DNA结构探究历程的分析,动手合作进行模型构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效果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讲是比较抽象的,能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一.教的效果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开始,让学生思考要具备这些功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探究;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及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构建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将抽象的微观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的效果分析 1.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结构特点。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展开对DNA结构的探究之旅。 2.通过对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了解,在思考了沃森和克里克已知和未知的情况下,结合材料的分析,感悟到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搭建模型,体验了探究DNA结构的思维过程,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都学有所获,对待生物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许多。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II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与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通过学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一、本章内容结构: 二、本章课程标准 (1)内容要求: 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 DNA 分子上 3.1.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 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 3.1.2概述 DNA 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1.3概述 DNA 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2)教学提示: 搜集 DNA 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学业要求 结合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 DNA 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以及通过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本章的关键词是 DNA 和基因,本章将遗传学深人分子水平,引导学生认识基因的本质,进而理解遗传的本质。 三、核心素养侧重点 (一)生命观念 本引导学生通过对遗传物质本质的认识,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信息性,本章还以 DNA 的结构和功能为载体,渗透了结构与功能观。 本章的四节内容基本按照科学史的顺序,讲述人类如何一步步探索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揭示DNA 的结构和复制方式,并最终揭示基因的本质。由此,学生将深人理解基因的本质,认识到 DNA 碱基序列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 DNA 中储存者丰富多样的遗传信息。此外,通过对 DNA 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学习,学生还将理解 DNA 的准确复制是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基础,也是生命延续的基

础,从而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本质。 本章体现了结构和功能观。例如,DNA 的双爆能结构决定了DNA 的稳定性,而稳定的结构适于储存遗传物质;DNA 的双螺能结构与其半保留复制方式也是相适应的;第3 节介绍了沃森和克里克基于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作出了DNA 半保留复制的预测,体现了科学家利用结构和功能观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科学思维 本章内容体现了很强的科学思维。一方面,正文中介绍了科学家发现遗传物质、揭示 DNA 的结构和复制方式的科学史,反映了科学家基于观察(或实验)提出假说、然后实验验证的过程。而且,不同实验之间还具有逻辑关系,如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是艾弗里实验的基础: 富兰克林拍摄的 DNA 衍射图谱、查哥夫对 DNA 碱基含量的测定,是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揭示 DNA 双螺旋结构的基础,等等。另一方面,本章体现了自变量控制、假说一演绎法等科学方法。例如,通过对艾弗里实验的分析,理解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运用假说一演绎法探究DNA 的复制方式;通过“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建构模型的科学思维;等等。 (三)科学探究 本章安排了多个探究活动,如“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究.实践”活动,“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DNA 结构模型的构建”“证明 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的“思考.讨论” 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等。 (四)社会责任 通过对本章介绍的离心、同位素标记、体外转化体系等技术的了解,理解物理学和化学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领悟多学科交叉的必要性。基于科学家对基因本质的探索历程,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家的探索求真、交流合作等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另外,本章还通过练习题渗透社会责任教育。例如,以DNA 检测在严查偷猎野生动物中的应用为素材设置练习题,培养学生爱护野生动物的情感。此外,本章的科学史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家以质疑(提出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根据实验证据,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推理的研究过程,体现了科学的本质。 四、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 DNA 和基因这两个重要概念。另外,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DNA 亲子鉴定、基因检测等热点词汇早已渗人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并不阳生,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学生可以了解许多相关内容。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初步了解了基因、DNA 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知道DNA 是长链状的分子,呈螺旋形;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后,知道核酸、蛋白质等物质的组成,了解氢键、碱基、核糖、磷酸等内容。此外,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面, 教材前两章介绍了假说一演绎法。以上这些都为学生开展本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虽然学生对基因、DNA 都有所认识,但这种认识比较粗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可能仅仅知道 DNA 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是 DNA 上的片段等;对 DNA 的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 具有与结构相适应的功能、基因怎样发挥作用等问题尚不清楚。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案一: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理解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功能。教学重点: 1.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掌握DNA分子的组成和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 1.理解和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了解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功能。教学准备: 1.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幻灯片和视频资料。 3.DNA分子模型。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图与生物体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Step 2: DNA分子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使用幻灯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DNA分子的组成和基本结构。解释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由糖、磷酸和碱基组成。阐述碱基是形成DNA的双螺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强调DNA是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的,形成一个螺旋。 Step 3: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详细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展示DNA分子模型。通过比较DNA与梯度的形状和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DNA的结构。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沿着中心轴向相对旋转而成。 Step 4: DNA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和功能 介绍DNA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解释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控制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生物体的正常功能。提及DNA replication 和蛋白质合成等基本过程。 Step 5: 拓展知识和应用 让学生查找和分享DNA的其他相关知识,如DNA的变异、突变和基因工程等。通过讨论和互动,加深学生对DNA分子的理解和应用。 Step 6: 小结和复习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3.2 DNA分子的结构 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2节DNA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简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2、依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分析并掌握有关DNA分子结构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依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分析并掌握有关DNA分子结构的计算。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细胞生物和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那么DNA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呢?上图是坐落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像和雅典奥运会中关于人类发现DNA的过程,这就是科学家模拟的DNA模型,下面就让我们重温科学家构建DNA模型的研究历程,分析DNA的结构特点。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者: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J.D.Watson,1928-)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E.Crick,1916-2004) 2、研究DNA结构常用的方法:X射线晶体衍射法。 3、构建历程 ①当时,科学界已经认识到:DNA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G、C4种碱基。但是,人们并不清楚这4种脱氧核苷酸如何构成DNA。 ②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和他的同事富兰克林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了高质量的DNA衍射图谱。沃森和克里克主要以该照片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呈螺旋结构,并尝试构建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都被否定。 ③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在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

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④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撰写的《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在英国《自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这一研究成果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的启示: (1)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2)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碰撞中获得的;科学研究需要协作精神。 (3)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和激情等。 二、DNA分子的结构 1、双螺旋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的规律是:A与T 配对,G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注意:①脱氧核糖上与碱基相连的碳叫作1'-C,与磷酸基团相连的碳叫作5'-C。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一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这一端称作5'-端,另一端有一个羟基(一OH),称作3'-端。DNA的两条单链走向相反,从双链的一端起始,一条单链是从5-端到3-端的,另一条单链则是从3-端到5'-端的。 ②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这样组成的DNA分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 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2.方法 人工异花传粉的一般步骤:去雄→套袋→采集花粉并传粉→套袋。 3.概念 (1)自交: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植物的自花传粉,同株异花传粉均属于自交。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因此,难以进行人工杂交( ) (2)人工去雄时,要去除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进行套袋( ) (3)豌豆的不同品种之间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 (4)狗的长毛对兔的短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 答案(1)×(2)√(3)√(4)× 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父本是____________,母本是____________。 提示矮茎豌豆高茎豌豆 2.操作①是什么?应该在什么时期进行?为什么? 提示去雄;花蕾期;避免自花传粉。 3.该过程中进行两次套袋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 2.

3.概念 (1)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2)性状分离:杂种的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理论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1)配子的结合方式:4种。 (2)遗传因子组成:3种,分别为DD、Dd、dd,其比例为1∶2∶1。 (3)产生后代的性状表现:2种,分别为高茎、矮茎,其比例为3∶1。 (4)上图亲本中的高茎 (DD)或矮茎(dd)个体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称为纯合子;F1 中的高茎(Dd)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称为杂合子。 (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且F1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 ) (2)双亲为显性,杂交后代有隐性纯合子,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 ) (3)杂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杂合子( ) (4)杂合子与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 答案(1)×(2)√(3)×(4)× 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选择了子叶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其中豌豆子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1.教学内容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本节是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具体地说是从DNA的物质基础、分子结构、复制功能以及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DNA。从而再具体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其构建。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原教材比较,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目标: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结构,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以教材中的资料故事和课外读物为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通过沃森、克里克不断探索、团结合作、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态度。 2.重、难点分析: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他们从结构方面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重要内容之一。而本节的重难点就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构建。 4.重、难点突破方法: 本节课图片、设问的方式提出:“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DNA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引出DNA的结构。接着以“核酸的元素组成----- DNA的基本单位-----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 ------DNA的结构特点”为线索安排内容。中间穿插了脱氧核苷酸结构、DNA分子平面结构、立体结构,变抽象为直观。另外,教材增加了“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学生实验,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的特性和亲子代DNA分子在遗传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小资料中还介绍了发现DNA结构所使用的X射线衍射法,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DNA的化学组成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讨论总结DNA的组成单位及组成成分。 在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教学中,可应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阅读、讨论解释DNA双螺旋的3个主要特点。然后让学生展示课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理解。 5.教学手段分析 教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DNA双螺旋结构属于分子水平且为三维立体结构,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DNA的空间结构3D动画,化抽象为直观。此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设问----讨论-----补充------结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导 学案无答案

1 / 2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第3章 第2节 DNA 分子的结构(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概述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 分子的平面和双螺旋结构模型。 3、简单推算DNA 分子的碱基比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命现象。 学习重点:1、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2、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 学习难点:1、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简单推算DNA 分子的碱基比例 课前预习 1、DNA 中文全称:_______________ 2、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并画出其结构简式。 3、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DNA 是主要的_______________ 学习-探究 一、 D NA 双螺旋模型的构建 模型制作 【模型建构1】: 脱氧核苷酸(4种) 【模型建构 2】: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模型建构3】: 【模型建构4】: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DNA 分子结构主要特点 1、DNA 分子是由 条 长链按 方式盘旋而成的 结构。 2、 和 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在内侧。

2 / 2 1 2 3 4 5 6 7 8 10 9 G T C A (2)已知:1链上碱基共有100个,其中A1+A2共30个 问:这个DNA 分子中碱基一共有多少个?G1和G2共多少个?? 四、小结 (一)、DNA 双螺旋模型的构建 脱氧核苷酸 单链 双链 双螺旋 (二)、DNA 分子的立体结构 (1)2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主要特点 (2)外侧——基本骨架: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 内侧——碱基对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课堂练习 1、下列哪一组物质是DNA 的组成成分( ) A .核糖、嘧啶、嘌呤、磷酸 B .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C .核糖、碱基、磷酸 D .脱氧核糖、核酸、磷酸 2、在DNA 分子的同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A 与T 之间的连接结构是( ) A .氢键 B .肽键 C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3、下列关于DNA 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每一个DNA 分子由一条多核苷酸链盘绕而成的螺旋结构 B .外侧是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骨架,内部是 碱基 C .DNA 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且A 与T 配对、G 与 C 配对 D . DNA 的两条链等长,但是反向平行 4、右图是DNA 分子结构模式图,用文字填出1—10的名称。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5、__________ 6.__________. 7._____ _____. 8.__________. 9.__________. 10.____ ______. 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课本51页练习 2、思考:如何以本节课构建的模型为基础,形成2个完全相同的DNA 分子(即DNA 分子是如何完成复制的) 3、上网查一查有关DNA 的信息,收集你感兴趣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共享。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 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3.师: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通过的DNA分子时同一个DNA分子吗?组成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 排列顺序。) 4.师: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 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请结合教材,尝试构建DNA双链结构。(备注:预设有两种情况,见下图,设置纠错环节)

高一生物必修2_遗传与进化_《DNA分子的结构》公开课导学案3

人教版必修II 导学案 2019年4月11日 1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2节 DNA 的分子结构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基本知道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通过对建构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分析总结,准确说出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 3.通过画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正确理解DNA 分子的特性。 【复习提问】 1. DNA 的基本组成元素是 ; 2.DNA 全称是 ; 3.组成DNA 的基本单位是 。 3.DNA 中所包含的碱基有 。 5.以1种碱基为例画出1个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课堂活动】 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47-48页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将下列科学家和他们所做的贡献连起来 2思考与讨论: (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 探究活动二:阅读教材50页,设计和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运用材料构建DNA 模型 2.总结DNA 的结构特点: (1)DNA 分子是由两条 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 结构。 (2)DNA 分子中的 交替连接,排列在 ,构成 ; 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连结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 原则。 3.思考与讨论: (1)DNA 的两条链的“反向平行”是如何体现的? (2)DNA 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连接几个磷酸?每个磷酸连接几个脱氧核糖? (3)DNA 分子两条链间的碱基通过什么相连?DNA 分子单链上的相邻两个碱基通过什么相连? 探究活动三: 1.画出由3个碱基对构成的DNA 分子 2.比较你所画的DNA 分子结构与其他同学有什么异同?并总结DNA 分子的特性。 相同点: 不同点: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世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导教案 课题导教案 备课时间讲课时间编号 备课教师备课组长课型 1.概括 DNA 分子构造的主要特色。 学习目标 2.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构造模型。 3.议论 DNA 双螺旋构造模型的建立历程。 生物技术与平时生活亲密有关,经过生物技术的学习,能够激发对德育浸透 学科的学习兴趣。 学习要点 1. DNA 分子构造的主要特色。 2.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构造模型。 学习难点DNA 分子构造的主要特色。 学法指导课前预习,达成自主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内容教师活动 1. DNA双螺旋构造模型的建立 ( 1)建立 DNA双螺旋构造的两位科学家是和。( 2)沃森和克里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别人的哪些经验和成就? ①科学界对 DNA 的认识是: DNA 分子是以 4 种为单位连结而成的长链,这 4 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四种碱基。 ②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供给的DNA 衍射图谱表示 DNA 分子呈结构。 ③查哥夫测定 DNA 的分子构成,发现腺嘌呤( A )的量老是等于的量;( G)的量老是等于的量。 ( 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构造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的模范, 在科学界传为美谈。他们的这类工作方式赐予你哪些启迪? 2.构成 DNA的基本单位是,是由、、组成。 3. DNA分子的构造 DNA是规则的双螺旋构造,其主要特色是: ( 1)DNA是由条链构成的,这条链按方式回旋成双螺旋构造。( 2)DNA分子中的和交替连结,摆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摆列在内侧。 ( 3)两条链上的碱基经过连结成碱基对。碱基配对的规律是: A 与配对,G与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类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原则。 合作研究 研究点一: DNA 双螺旋构造模型的建立 【资料 1】: 20 世纪 30 年月,科学家认识到:构成DNA 分子的五种基本元素是________ ,其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并且每个基本单位是 由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三种小分子化合物构成的,含有的 四种碱基分别是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问题 1:依照这则资料,你能试着建立出脱氧核苷酸的构造模型吗? 请同学们从模型盒中取出一个白色小球(代表磷酸)、一个黑色的圆柱(代表脱氧核糖)、彩色的的圆柱(代表碱基)试着建立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建立好一 个的同学,请用相同的方法多建立几个。 【资料 2】:科学家认识到:DNA 是由脱氧核苷酸连结而成的长链构成的。 问题 2:一个个脱氧核苷酸怎么连结成长链呢? 请同学们利用方才达成的脱氧核苷酸模型,试着建立脱氧核苷酸链。 【资料 3】:奥地利有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得出:腺嘌呤( A )的量老是等于胸腺嘧啶( T )的量,鸟嘌呤( G)的量老是等于胞嘧啶( C )的量这一碱 基之间的数目关系。

《DNA分子的结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二

课堂教学设计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 准备 温故知新DNA的化学组成 回忆知识点,回答问题 温故知新,为DNA 分子的结构的学 习打下基础 脱氧核苷酸的连接动画展示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 学习连接方式,记忆化 学键的名称 逐步认识DNA分 子的结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952年富兰克林(R.E.Franklin)等采 用X射线衍射技术拍摄到DNA结构的照片。确 认DNA为螺旋结构,并且是由不止一条链所构 成的。 阅读资料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 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提出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阅读资料 1952年查戈夫(E.Chargaff)定量分析DN A分子的碱基组成,发现腺嘌呤(A)的量总是 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 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观察、理解 为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做铺垫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撰写的《核酸的分子结构 —脱氧核苷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在英国《自 然》杂志上刊载,引起极大地轰动。 感悟学习

DNA 分子的结构 观察、理解、记忆 以色彩斑斓的图 片形式呈现,满足 学生的视觉需求 DNA分子的特性 (1)稳定性:两条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 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碱基配对方式稳定不变。 (2)特异性:每个DNA分子有其特定的碱基对 排列顺序 (3)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碱 基对的排列顺序=4n (n代表碱基对的数目)

动手制作DMA 结构模型教师展示模型,分别展示实验室里的DNA分子结 构模型和自己亲手制作的DNA分析结构模型 对学生进行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 前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制 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体会DNA分子的 双螺旋结构 成果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 对学生予以鼓励 欣赏作品相互学习 生活中的DNA 提问:DNA分子的结构并不是离我们非常遥远, 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生活中就有许多 实实在在的DNA双螺旋结构,哪位同学能列举生 活中的DNA模型? 只要留心,处处都可以找到DMA的结构 引用《自然》杂志上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分子像 DNA那样动人,它让科学家着迷,给艺术家灵感, 向社会发出挑战。 列举生活中的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 感悟自然界神奇的创造 力 将生物学习与生 活联系起来 对学生进行情感 态度价值观熏陶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构建知识、能力体系 整理笔记巩固知识 练案 拓展 出示练案习题完成练案上的习题巩固提高讲解练案习题纠错打分知识巩固 评选 明星 小组及个人根据小组量化评价法,评选出本节课的明星小组及明星个人 相互鼓励,激发学 习的学习热情

DNA 的结构教案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 3章第 2节DNA 的结构 (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感受 DNA 实物),贴近生活 (一)观 DNA 实物实验材料:高浓度白酒;水果(草莓);洗涤剂;食盐;塑料密封袋;纱布;烧杯;蒸馏水;吸管等。 实验过程: ①在密封袋中加入 3 颗草莓(或其他食材)、一勺食盐、一瓶盖洗涤剂; ②密封塑料袋,用手掌按压草莓至糊状;③用纱布过滤密封袋内糊状物质,收集滤液到烧杯内; ④将低温处理后的高浓度白酒(95%的酒精)倒入滤液中,观察到混合液上层出现白色丝(絮)状物质。近距离观察烧杯内上浮且呈白色、丝状(或絮状)的 DNA 实物,感受 DNA 的实物形态。使学生认同 DNA 就在身边,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回忆上节课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为什么能作为遗传物质,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和特性才能承担起遗传物质的重任。 二、沿着科学史建构 DNA 的结构模型 (一)讲述科学史DNA 结构研究上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做出来卓越的贡献,首先从一位具有学科思想引领的科学家——薛定谔说起,1933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的兴趣转向了生命科学的研究,1943年写了一本《生命是什么》,本书最前沿的思想是试图用物理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这一新的突破,使一些物理学家、化学家都转向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克里克、鲍林、威尔金斯,

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鲍林是美国化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当时已经解析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研究蛋白质的思路:基本单位(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这为DNA 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沿着科学家的步伐理解DNA 的分子组成,1911 年美国化学家列文和琼斯两位科学家确定DNA 的基本组成是——脱氧核苷酸。核酸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对基本单位结构的深入理解,说出各核苷酸名称,并归纳核苷酸的结构特点:碱基与脱氧核糖中的1 号碳连接,磷酸与 5 号碳连接。并且化学家已经研究出脱氧核苷酸是通过磷酸二酯键链接。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采用 X 射线衍射技术,对 DNA 的结构进行射线拍摄和计算,仅停留拍摄和计算的阶段,DNA 的结构并不是他们发现的。沃森和克里克换了一种方法研究DNA——搭积木,也就是模型建构的方法。快速建构了 DNA的模型,和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建构模型过程 1.建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教师提供资料:英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 X 射线对 DNA 形成的衍射图像,分析组成 DNA 的原子排列,了解到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与脱氧核糖 3 号碳原子形成磷酸二酯键而发生聚合。 2.建构DNA 平面结构模型教师提供资料:科学家富兰克林不断完善研究工作,通过解析X 射线的衍射图片推断出DNA可能由两条链组成。与此同时,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以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 DNA 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断出 DNA 分子呈螺旋结构,

高中生物_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是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重视探究性学习和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基于新课程的这些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并没有照搬教材顺序,而是在学生了解了科学家进行DNA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后,大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动手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以构建出的DNA结构模型为主线进行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主动探究DNA分子的结构。进一步以各小组构建出的DNA结构模型为依托,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及DNA分子的特性。在边探究边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模型构建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思维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制作DNA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该节内容既是对已学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学习整个遗传部分的基础。特别是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涉及。 本节教材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研究历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学习和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捕获和分析信息,合作研究及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在引导学生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的基础上,本节又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概述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核酸及脱氧核苷酸的相关知识,了解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待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并乐于参与动手探究活动,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高中生物_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DNA发现的过程; 2. 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DNA结构发现过程的阅读思考,对DNA结构的相关知识作一定的梳理; 2.通过DNA分子模型搭建,学生能主动获取建构模型需要的知识,并应用、整合知识解决问题; 3.通过比较分析各小组搭建的DNA模型,理解DNA分子的稳定性与多样性在结构上的体现。(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DNA发现之旅的阅读思考,感受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以及科学家创造思维的智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合作搭建模型,体验探究DNA结构的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DNA模型的材料(每小组圆片10个,含氮碱基5对,五边形10个,双面胶,白纸板)。 六、教学方法指导阅读、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七、教学环节设计(第1课时)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的基本单位 二、DNA的结构 三、DNA的特性 “DNA分子的结构”学情分析 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的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的内容:从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分子生物学崛起的有关知识屡见报端和其他媒体,这些都是学生自主了解与本节有关知识很好的途径。随着生物科学的概念,以及生物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DNA的作用也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如DNA指纹技术在亲子鉴定中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DNA的特异性与多样性以及它在遗传中的作用有所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有关宣传报道,可以使学生对基因与DNA的关系、碱基的排列决定DNA的遗传特性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联系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