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研究生学位课《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第一讲绪论

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

1、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科地位: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联接马克思主

义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二、

1、研究对象: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辨证法的主题)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界是怎样发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改造(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保护(人类运用什么方法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对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了面貌。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作为主体的人能动的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人依赖于自然。

2、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

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科特点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三、

1、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

2、自然辩证法是培育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二讲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重点:1、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科学技术

即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

古代,自然科学以科学的最初形态出现,形成了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文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哲学是奴隶制时代科学发展的高峰。

古代的科学文明

1、农业与手工业技术

2、天文学和数学

3、解剖学和医药学

4、建筑技术(促进了力学和数学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万物的本原、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的涵义。

1、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水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恩培多克勒《论自然》:“爱”和“恨”两种力量。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盖天说。

3、自然的涵义

古希腊: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的生长发育的有机体。在中国古代文化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表述为天人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欧洲中世纪(公元5世纪-15世纪),神学统一天下。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

1、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历史地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

第三讲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学习重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需要资本主义生产条件)

1、城市商业经济崛起和地理大发现

15世纪末16世纪初,城市商业经济崛起,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探险,直接推动了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的发展和许多学科的建立。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2、文艺复兴

以重返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中世纪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中心思想:人文主义

提倡人性,批判神性;提倡人权,鄙视神权;歌颂世俗,鄙视天堂。

3、哥白尼革命

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宣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恩格斯:日心说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从1543年到18世纪,自然科学成为真正有系统的科学实验的科学。

16世纪-18世纪自然科学

1、数学

16世纪-18世纪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转折时期。

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

牛顿、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学。

2、物理学和化学

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建立了动物和植物分类体系。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引起化学革命。(共和国只需要正义不需要学者,杀了他)

3、经典力学体系

16-18世纪,自然科学最光辉的成就是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它以1687年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机器的自然图景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自然界、宇宙的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运转。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拉普拉斯把因果律发展为绝对的机械决定论。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1、重大贡献

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2、局限性

(1)机械性

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切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恩格斯批评:滥用力的概念)(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

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陷入神学目的论。牛顿:上帝“第一推动力”

第四讲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学习重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第一次技术革命(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为标志)→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进入理论概括的阶段。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天体演化的“星云说”

1755年,康德发表了《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2)地质的地质“渐变论”

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根据生物化石和地层的不连续性,提出了灾变论。(剧变)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主张地壳演化的渐变论。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德维勒)、

(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1859达尔文《物种起源》

(7)电磁场理论

(8)元素周期律

第五讲系统自然观

学习重点:1、系统科学2、系统思维方式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1汤姆生发现电子○2伦琴X 射线○3居里夫妇放射性原始镭

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

两朵乌云:○1以太漂移——相对论○2黑体辐射——量子论

2、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1)相对论

1887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否定了以太风的存在。“以太漂移”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建立了侠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扬弃了牛顿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2)量子力学

黑体辐射研究

维恩公式:不适用长波

瑞利-金斯公式:不适用短波——紫外灾难

1900.12.14 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3)分子生物学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等人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1953年美生物学家沃森和英生物学家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3、系统科学

20世纪40年代兴起“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迅速发展成为系统科学。

控制论:美数学家维纳创立,控制论是最早把对象作为系统考察的学科。

系统论:加拿大裔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建立

机体系统论——一般系统论(1948)

信息论:美数学家仙(申)农建立

1948年,美国应用数学家申农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建立了信息论。

初衷是解决通讯过程中的噪声干扰,减少信息的失真。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处理这类对象的科学。追求目标:整体最优。

70年代前后出现了耗散结构论(普里戈金)、协同学(哈肯)、突变论(托姆)、起循环论等自组织理论,80年代以后出现了混沌学。(新三论)

4、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第六讲生态自然观

学习重点:1、生态理念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1、“生态危机”的概念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范围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寂静的春天》敲响人类生态危机警钟的划时代的书。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罗马俱乐部和“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尤为突出和紧迫。

这些问题意味着生态环境正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米斯都写的《增长的极限》

3、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当代,生态学成为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

生态理念:生态学中的整体的理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思维的重要理念和科学依据。

二、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上最早出现于《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一是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要有利于后代人的发展

二是代内公平:发展必须满足整代人。而不是一部分人的需要。

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正确选择。

3、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个层面:物质生产层面、社会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层面。

第七讲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知识的构成

学习重点:1、科学事实及其作用2、科学假说3、科学理论及其特征

一、科学的涵义及其本质属性

1、科学的涵义

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的哲学分析:

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

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总而言之,科学是难以定义的。

综合以上观点:

(1)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相对独立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事业。

(2)科学是一种文化——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方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东西)

(2)可检验性: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践的检验。

(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

(4)主体际性:可在不同认识主体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科学活动要求科学家将他们的理论向所有的同行作出确切的说明,并有公认的方法和手段检验理论成果。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分两类:

事实一:客观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体温)

事实二: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的作用:

1、是形成科学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2、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二)科学定律

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科学定律的特征: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2、简明性。

科学定律的作用:

1、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2、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3、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三)科学假说

1、概念

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2、作用

(1)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2)是发展思维能动性的有效形式

(3)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四)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2、特征

(1)客观真理性

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全面系统性

能对与它有关的一切现象与事实做出统一的、比较精确的解释与说明。

(3)逻辑完备性

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和完备性。

(4)科学预见性

不但能解释已知,而且预见未来。

科学理论应有广阔的视野,能超过最初所解释哪些经验事实产生大量新的研究成果。

第八讲科学知识的形成

学习重点:1、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2、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

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进行思维加工→提出科学假说→验证→建立理论体系

第一节科学问题的提出

一、科学问题是研究的起点

1、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波普尔)

经验主义:科学研究始于观察

科学问题: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组成问题的一定的概念和判断。

科学问题=已知成分+预知而未知成分(研究目标)

未知:以“是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来表现的疑问项。

已知成分包括问题的指向和求解的应答域。

2、科学问题的来源

(1)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2)从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产生问题

(3)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4)从社会需要与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二、科学问题的选择

四个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知识背景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

(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4)需求性原则:好的选题要把握好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包括经济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国防建设……

第二节科学事实的获取

一、观察与实验室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1、科学观察的特点和功能

观察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其中间接观察能提供更准确的观测结果。

2、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典型性:一是典型的观察对象

二是典型的观察环境

(2)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3、科学实验

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实验是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观察客体的,因此又比观察能获得更精确可靠的科学事实。

实验主动地从自然现象索取所期望的东西,因而比观察更能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证实其客观必要性。

第三节科学假说的形成

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致对应性:假说应当与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相互支撑。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

可解释性: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哪怕只有一个事实不能解释,这假说也就必须被抛弃或修正。

可预测性:假说可以对未知的或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第九讲科学理论的创立

学习重点:1、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2、归纳方法3、发散思维与

收敛思维

一、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关于创立理论思维过程的研究:

三阶段论(如美国的奥斯本、兰德公司等)

四阶段论(英国的沃斯勒、法国的彭加勒等)

五阶段论(如美国的杜威)

晚晴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做学问“三境界”

第一,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四,验证阶段——问题或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二、科学语言

科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1、记录科学事实

观察与实验是获得科学事实的重要途径,其结果必须运用科学语言加以记录、整理、描述和交流,才能成为确切的科学事实。

规范、严格的科学单位,如:长度、重量、体积、温度等。

2、表达科学概念的术语

表达科学概念的内容,指称科学研究对象。

3、确立科学定律命题

规律性的判断和表达形式是命题,命题是逻辑推理的基本单位。(凡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小麦是绿色植物,所以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

以牛顿力学理论为例。

三、科学语言的形式化——人工语言

第一步,给出初始符号,相当于语言中的字母;

第二步,确定形成规则,相当于语言中的语法规则;

第三步,提出公理,相当于科学中的基本假设;

第四步,确定变形规律,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推理规律。

四、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

1、演绎方法

即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中的“三段论”,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的根本观点: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含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2、非演绎方法

分析: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归纳: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

归纳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

“天鹅都是白色的”怎样证实?为伪证

五、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基本要素,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细胞”。

形象思维主要以图像、音调、动作等形象的符号再现某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共性。

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能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收敛思维,或称求同思维:尽可能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系列中去。

3、直觉与灵感

直觉: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

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这种领悟和理解取决于经验的积累,只有当经验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产生“共鸣”时,直觉的领悟和理解才能发生。

灵感:主体对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概念。

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的发挥的一种心理状态。

作用:或沟通发明思路,或涌现新颖的创造方案,或指出全新的探索方向。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给问题以新的解决。

两大特征:(1)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

(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综合。

第十讲科学理论的发展

学习重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三种科学理论发展观:累积式发展观

否证式发展观

社会历史观

一、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观

1、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

代表人物:培根

科学的基础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的原理。

2、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明确地把可证实性作为“科学的”划界标准。

19世纪末,实证主义加数学逻辑分析成为正统观点。

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上是正确的。

积累式的科学发展途径,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但它的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是怎样提出革命性新理论的。

二、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

1、理论的可否证性

否证原则不仅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而且还是推进知识增长的主要手段。

没有否证就没有科学革命,就没有科学知识的发展。(波普尔)波普尔从伪证主义出发,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逐渐积累。

伪证主义的科学发展的模式:

P1(问题)→TT(提出试探性理论)→EE(排除错误)→P2(新的问题)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包含的合理思想:

(1)把“问题”看作科学知识的起点和动力,科学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中发展的。

(2)强调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主张在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这对鼓励创造性思维、推动科学发展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3)强调革命的批判精神:认为科学只有在不断批判】不断否定中才能前进,在科学实践中有助于促使人们(没记下来)

主要缺陷:

(1)否认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否认科学发展中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显然是一种片面观点。

(2)在归纳和演绎的关系上,在反对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的同时,片面地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

三、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美】库恩的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1922- 】库恩既反对归纳主义的静态的科学发展观,也不同意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认为他抹煞了实际存在的常规科学的长期积累。

库恩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

范式指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法等。前科学:尚未形成该学科范式的阶段。

常规学科:科学家们形成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这一阶段是科学渐进性发展时期。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科学革命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指向危机)

第十一讲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学习重点:1、技术2、技术价值3、技术创新

一、技术与技术认识

1、技术的本质

技术中国古代:百工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种子型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种子型技术:直接依据科学原理创造的技术)

《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知识形态;技术:一定的物质形态

(2)目的不同。

科学:认识世界;技术:改造世界

(3)可预见程度不同。

(4)评价标准不同。

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监督不同,对科学的监督小,对技术大。

3、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种互相重叠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过程”

三阶段

(1)课题规划满足社会需求

(2)方案的构思与设计多种方案的比较

(3)试验与实施调整与改进

二、技术价值

1、技术价值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切菜刀)自然属性: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是对自然规律的应用。

社会属性: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

会条件的制约。对同一社会需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技术的反应形式(具体实现形式)往往不同。

2、技术价值的特点:

其一,客观性。技术属性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中所显现出的技术价值有其客观基础。其二,实践性。技术只有通过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显现出其价值来。

其三,历史性。技术价值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其四,相对性。技术本身有用的自然属性是绝对的,但它对人们或社会是否有用却是相对的。

三、技术评估

1、技术评估(TA):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

在技术被应用之前充分评价和估计技术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或者选择“社会代价”较低的技术,或者鼓励其他的技术以替代不适宜的技术。【美】贝尔2、技术评估的程序(1)调查研究

(2)寻找影响

(3)影响分析

(4)制定改良方案

(5)综合评价,明确被选择方案

四、技术伦理

1、技术伦理的概念与形成

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技术伦理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

古代:科学与道德统一

“尊德性而道学问”,学问与道德浑然一体。

近代:科学与道德分离

科学探索世界的“真”,道德追求世界的“善”。“人类中心主义”

2、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

德国技术伦理学家汉斯·尤纳斯在《责任原理》中提出“责任伦理”观: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

(2)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真善美的统一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

(3)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

人工生殖技术生殖技术伦理学

“试管婴儿”英国路易斯·乔治·布朗

人工受精的方式生育符合道德吗?

邱仁宗:可接受,应视它是否增进家庭幸福。

人体器官移植安乐死“克隆”技术无性生殖

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畜牧业、农业、渔业、医学

何祚庥:宽容的看待

第一,重视它的社会意义;第二,正当使用;第三,反对滥用。

北大吴国胜《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克隆人

五、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本质: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

狭义: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

广义: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制纸新工艺如果不用就是发明,推广使用就是创新。

星野方郎的技术发展过程:——技术阶段性发展模式

技术的局部性改造←技术的原理性发展

第十二讲科学技术体制和社会规范

学习重点:1、科学共同体2、科学的社会规范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

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

(1)价值观念:

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

如:科学技术的现代价值观念: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行为规范:

是一系列关于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

(3)组织系统:

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

(4)物质支撑:

是社会建制运行的基本保障

实体性物质保障象征性物质保障(信念)

2、科技体制改革

(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政府拨款

(2)科学研究的结构比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3)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科学技术立法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写于1873-1886年间,由10篇论文和一些札记、片段组成。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的总称。 就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哲学门类。在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哲学之间,处于中间层次,属于交叉学科。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人来自自然界,并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存在的实质是实践,即人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存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实践; 科学实践——认识自然的实践; 积极斗争——改造社会(调整和革命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人在实践中创造出实践手段。 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 1、发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 2、系统阐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并以最新自然科学成果论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3、历史上首次将自然科学视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此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观点:“社会实践的需要时科学发展的动力”;“自然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及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史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等。 第二部分 名词解释: 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系统论 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就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看待自然所形成的哲学观点,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它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也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上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外力的推动所致。 系统论: 系统论以系统观点认识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与局限性: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源做出了实质上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源都处于运

2017年秋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简答5-6;论述3 第一讲绪论 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一、写作目的 1.对自然科学以及自然界进行辩证唯物解读。 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性:将正统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哲学相对立,认为自然研究与社 会历史研究格格不入。但只研究社会历史是否足够?黑格尔的辩证法对此表示否定。 (*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为出发点,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马克思的辩证唯 物主义进行论证或补充) *正统马克思主义:(1)恩格斯,以及以他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2)列宁,以及以他为代表的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 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原因:(1 )马克思与恩格斯没有分歧;(2 )二人所关注的领域不同,恩格斯-自然科学(自然辩 证法);马克思-社会科学(历史和经济类)(唯物主义、辩证法,独创-唯物史观和 剩余价值学说),但最后的重点相同-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以一种变化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 *马克思是否可以但从经济和历史领域来完整分析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来源于 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哲学全书》(绝对精神),三个阶段: 自我阶段(正):存在论(正,表象)-本质论(反,本质)-概念论(和,绝对理念) 非我阶段(反):力学-物理学-有机物理学(自然界-植物-动物) 回到自我阶段(合):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艺术[感性卜宗教[表象]-哲学[概念]) 总结:精神决定-命定论-“理性的狡计” VS马克思:物质是一切的本源 因而,对于自然界的辩证法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恩格尔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 补充。 2.以往的自然科学存在有问题: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二、写作过程 第一阶段:1873-1876 *1873年萌生写作想法,搜集资料、写作笔记;1876年杜林从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批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反驳,成书《反杜林论》。 第二阶段:1878-1883 *1881.10-1881.12,燕妮病重;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续写《资本论》,完书后1895年去世。 把已经写好的总计划草案、反杜林论旧序、论文、札记、片断等分成四束,第一束 共127篇,都是较短的札记和片断,标题是《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第二束共6篇, 篇幅较大,总标题是《自然研究和辩证法》;第三束是已经完成的6篇论文,总标 题是《自然辩证法》;第四束是42篇札记和片断,总标题是《数学和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 三、结构与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的哲学方法。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 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1. 矛盾 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

的存在形式。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 在动力。 2. 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 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 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 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 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 工具。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答:科学的定义见题7。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区别于理论的普遍陈述(全称命题)。科学事实类型:事实I——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观察实验得到的结构的陈述和判断;事实III——理论事实。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科学的进步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更好的对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更好的描述和判断,也就是促进科学事实的形成。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答: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经验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经验证伪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范式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12个条件为标准 科学理论评价的四种基本观点 ①.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评价理论(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是证明了的真理。卡尔纳普提出的归纳支持理论。) ②.波普尔的科学评价观(理论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则它愈可检验、愈可证伪。第二个标准是理论必须经受住更加严峻的检验。第三个标准是理论的逼真性。理论的逼真性越大,它就越接近真理。) ③.库恩的历史主义评价观(不同的科学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不可比的,因而,持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本就不存在越越历史的评价原则。) ④.费耶阿本德相对主义评价观(不能从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科学理论,因为证据被理论所污染了,即证据被迫按理论的模型解释过了,证据不再是单纯的证据,而是理论的一部分了。民主判定高于“真理”和专家的意见。) 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事实上是对相互竞争性的理论给出优选的程序和判别的实质性标准。 第一,该理论体系的各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无矛盾性。 第二,必须能够包容和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 第三,相容性评价仅限于与科学家们公认的理论原理相容,但并非必然与所有旧理论相容。 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1)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2)将某一理论推广到原适用范围之外时,对未知规律做出推测。 (3)为解决新旧事实、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作用: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新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同时假说之争推动科学发展。 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答: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演绎的方法,非演绎的方法和思想模型法。演绎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其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的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非演绎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法。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由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联想到另一个对象,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篇一: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导言》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 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他在导言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过程,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无限发展过程,阐明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而且,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的发展的方向。 通过这次阅读导言,加深了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我深刻的体会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 的,互相影响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舞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的支持。而且自从进入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远远超过了19 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 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将自然辩证思想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且当前我们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

大系统之中; 尤其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与科学结合起来。文中提到: “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而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过程。比如大气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影响人们的健康等一系列危害。我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敌人后才发现最危险的敌人竟是我们自己- 人类妄自尊大,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自然的报复。这些事实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变,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跟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脚步。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当作无止境的盘剥的对象,而应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根基。为了我们生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子子孙孙,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实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现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之快有目共睹。但是在这样高速的发展模式下所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尚未解决;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资源短缺严重; 技术创新能力低,尤其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低,技术转化的速度慢;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可持续须发展得要求; 教育体制落后和投入不足; 人口增长较快且不合理; 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是中国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如何有效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2000年11 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而后,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思考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贡献、缺陷)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块理论基石是什么?(社会理论革命理论) 3、《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4、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有什么特征? 5、试述马恩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要点 6、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一书是怎样总结巴黎公社的创举和经验教训的?(马恩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 (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格律恩) (19世纪70年代后,马恩可以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 含义:(一)未来要实现的社会制度 (二)实现这种理想制度的科学思想(理论) (三)为实现这制度的思想而进行的社会实践,即共产主义运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种社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问题” (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科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 (一)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一门科学 (二)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概括和总结都达到科学水平,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中成为严谨的科学体系,并发挥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历史作用。 (三)再次,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批判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主题转换 1、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主题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2、第二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这是科学社会基本原理运用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预言转变为社会革命、建设实践的阶段。 主题是: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 3、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科学社会主义由革命实践为主转变为建设实践、改革实践迅速发展的阶段。 主题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16世纪初——19世纪30、40年代) (一)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英国:托马斯·莫尔(1478-1535)《乌托邦》 意大利: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 德国:托马斯·闵采尔(1489-1525) (1)对莫尔《乌托邦》评价 正面影响: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 局限性: 首先,莫尔所处的社会地位。 其次,莫尔的英雄史观。 最后,莫尔所处的社会条件。 康帕内拉《太阳城》 闵采尔“千年天国”“暴力革命” 《论对诸侯的讲道》《致录得的答辩书》《书简》 他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政权,建立“千载太平天国” (二)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法国的摩莱里(1700-1780)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研究生学位课《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第一讲绪论 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 1、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科地位: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联接马克思主 义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二、 1、研究对象: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辨证法的主题)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界是怎样发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改造(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保护(人类运用什么方法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对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了面貌。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作为主体的人能动的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人依赖于自然。 2、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

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科特点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三、 1、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 2、自然辩证法是培育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二讲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重点:1、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科学技术 即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 古代,自然科学以科学的最初形态出现,形成了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文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哲学是奴隶制时代科学发展的高峰。 古代的科学文明 1、农业与手工业技术 2、天文学和数学 3、解剖学和医药学 4、建筑技术(促进了力学和数学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万物的本原、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的涵义。 1、万物的本原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一章绪论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的始终。 二、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杂记、计划草案三部分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分为6大部分。 1.导言:阐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成就; 论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 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会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有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构成的。 4.物质的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时空 之间的内在联系。 5.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 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三、简述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及重大成就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试验来证实的。 (2)伪证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和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古代自然观,无论是探讨世界本原的元素论(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水、无限者、气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等。),抑或是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如刘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等。),还是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如泰勒斯的“平地模型”,圆柱模型,毕达哥拉斯的“十天体模型”,托勒密的“九重天模型”,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都是从物出发解释其他现象,排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坚持物质第一性,本原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感而形成他物,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在于:古代自然观都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从本原上来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 二、简述八卦学说、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篇一: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历史的发展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哥白尼革命”使“自然科学从此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己发展的权利,开始了新的历程。当然,在中世纪,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是科学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顽强斗争而开创的历史。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透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超多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近代,自然科学多数处于搜集材料阶段。由于力学有了较高发展,人们似乎以为力学规律是万能的,企图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械论的观点,从而逐渐构成自然科学研究中长达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移植到哲学中来,就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其中心思想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与自然科学相悖的,阻碍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最终使它陷入神学的禁锢之中。由于产业革命的推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高度。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划时代发现,导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恩格斯在此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了新的自然观。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到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完成了人类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指导,具体地描绘了从原始星云到地球,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命起源到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图景,证明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恩格斯以物质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说明自然界总是处于各种运动形式的生灭转化之中,整个自然界就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展开自己的发展历程。恩格斯最后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无限循环的'重要思想并确立了它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重要地位。 读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我掩卷沉思。在恩格斯的眼里,历史上所有的科学成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此感到个性佩服。这是对知识掌握到必须层次的境界,一种永远激励我们后人上进的境界。透过《自然辩证法》导言的学习,对我启迪最大的,是前人博大的哲学思想,是前人为科学奋斗甚至献身的精神,当然,那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自然辩证法笔记

第一部分自然辨证法课堂笔记 第一讲自然辨证法概论 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 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 2、自然辨证法的内容 (1)自然观:自然界、时空观、系统性、规律性。 (2)科技观: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规律。 (3)方法论:科研选题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4、当代科学与自然辨证法:数学部分(非欧几何、拓扑学、现代数学等)、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分子生物学(DNA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论、结构论、突变论)]。 5、当代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位置:各门具体学科——〉自然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是具体——〉特殊——〉一般。 7、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总得来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不能独立存在)(2)特殊表现一般。 第二讲自然界的系统结构 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叫系统。系统就是要素加关系。 2、系统的分类:按大小分:大、中、小型系统。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按规律的性质分:确定型、随机型系统。按组织方式:自组织、他组织系统。按可逆与否:可逆系统(有记忆)、不可逆系统(无记忆)。按动态分: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3、系统的性质:要素的关联性、动态相关性、系统整体性。 4、系统的非加和性:即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原因在于要素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协同作用,内耗作用)。意义:在认识上,要从整体出发;在时间上,要追求整体最优化。 5、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相邻层次间存在着过渡区,表现着不同层次的联系和转化。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自然读书笔记3篇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自然读书笔记3篇 本文目录自然读书笔记《让 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读书笔记《大自然的语言》读书笔记妈妈 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人与自然》,我立刻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打开书,一个醒目的标题正朝我微笑: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在这里,通过科技手段,我了解到:在我国西部的雪域高原,肯定有许 多山,在林线以上,约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是高山流石滩。这里,有许多植物,如:雪莲、绵参、塔黄等。像雪莲这种棉毛植物,就像穿了一件羽绒服一样,身上布满了像蚕丝的东西。而像塔黄这 种植物,是把自己包起来,把水分储存在里面,这样它的寿命就长些。南极是一个寒冷的地方,在这里却生活着一种在食物链底部的 动物磷虾。磷虾繁衍速度很快,雌磷虾每次产6000-10000粒卵,而 且在夏季多次产卵。这样,就提供给当地的鲸鱼、海豹、企鹅等动 物丰富的食物。南极大陆极其寒冷的雪域,高海拔的强光照在山地 的岩石上,这里是苔藓和地衣的王国。这些植物虽不显眼,但生命 力强,在高山、荒漠、热河谷都有它们的身影。xx年,欧洲航天局 将地衣带上太空,它依然存活。这本《人与自然》讲述了许多生命 的传奇故事,令我大开眼界、爱不释手。以后我还要继续看。【《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读书笔记】自然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近日,阅读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感叹于他时刻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感叹于他用整个身心与学生融为一体,感叹于他的生命与使命同行,让自己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 李镇西老师的一篇随笔《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引起了笔者 的共鸣!文中引用了孔子对学生志向的引导颇耐人寻味:一次聊天, 当孔子问及学生们的志向时,子路等人踌躇满志地大谈治国安邦的 理想,孔子不以为然。孔子的弟子曾点则认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子的意 思是说,在暮春三月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相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 歌儿走回来。曾子的志向和子路等人比起来,似乎并不崇高,但他 的话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鸣,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道:吾与点也!

自然辩证法考试笔记-精品文档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交叉学科。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 研究对象: 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 简述古代、近代自然观产生的基础以及对它们的评价? 答:古代自然观产生的基础:1、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世界本原是水;2、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3、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本源的“四根说”;等一系列观点。 评价: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但是朴素的、直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缺乏实验科学基础,把物质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这是有缺陷的。 近代自然观产生的基础:1、近代天文学成就: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以及布鲁诺的泛神论者和哥白尼主义者;2、近代力学的和数学的成就: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笛卡尔的坐标几何学。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基础及其基本内容? 答:产生的基础:①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②赖尔的地壳“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4细胞学说;5.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基本内容:1、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自然界的物质结构是有层次的,物质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2、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盾;4、规律观: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一旦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可按照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己。 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功能? 答:(1)推动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2)自然辩证法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部署和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提供理论根据 (3)自然辩证法具有育人的功能 怎样学好自然辩证法? 答: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向;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重视原典和经典的研读; 4、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答: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自然辩证法整理笔记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其原意指自然界的辩证法。但自20世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问世以来,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与发展。 2.《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手稿由2个计划、10篇论文、169段札记和片段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1)自然科学史、自然观史和自然史; (2)自然科学与哲学; (3)辩证法; (4)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 (5)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 (6)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3.自然观 答:(1)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2)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此外,20世纪以来在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4.形而上学自然观 答: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就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看待自然所形成的哲学观点,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它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5.拉普拉斯妖 答:根据牛顿的力学理论,一个物理系统的未来一切时刻的行为,都由系统内部所有物体在某一给定时刻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完全而精确地确定。拉普拉斯据此认为,可以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作宇宙的过去状态的结果,同时又把它看作今后接着发生的事件的原因。拉普拉斯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intelligence),他不仅知道一定时刻支配宇宙运动的所有作用力和组成宇宙的一切物体的位置,而且还具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巨大能力,那么,这个智能生物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并将所有运动纳入同样的公式中。对这个智能生物来说,不存在任何不确定的东西,未来与过去,都能清晰地呈现在他的眼前。后人把拉普拉斯所假定的这个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 6.系统论 答: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认识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二.简答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1)性质 首先从其研究对象来看,它是一门关于科学技术发生发展和研究的一般规律,并由此揭示出自然界存在、演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其次,从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以人类各历史时期的自然哲学、心理与逻辑哲学和历史哲学以及科技成果为基础,由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 (2)特征 a.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相比(自然观、科学技术、科技与社会); b.与传统自然哲学相比较。 2.试说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与作用。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