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DOC范文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DOC范文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DOC范文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31授

时间

学习内容4、运动起来会怎样

学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使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

学习难点同上

学习准备每组:水盆1个、水、洗耳球1个、塑料管1段、记录单1张。

集体备课二度备

程温故互查:

人在运动过程中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设问导读:

我们跳动时,呼吸的次数增加了,心跳的次数同时也增加了,运动与心跳有什么关系呢?

合作探究:

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平静时学生测心跳。

学生在教室跳动3分钟测心跳。

交流比较两次测得的心跳次数。

思考:人运动时心跳加快是什么的需要?

体验心脏的工作

出示洗耳球,并讲解实验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实验感受

讲解:洗耳球代表了心脏的心房与心室,手捏的力量代表心肌的收缩功能,塑料管代表了血管,输送的水代表了血液。

想一想:心脏无时无刻地工作,它会疲劳吗?

比较不同人运动后心跳恢复到正常值所用的时间。

巩固练习:

人体需要的氧气由吸入后进入,再由通过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等废物,排出体外。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体需要更多的,心跳也,以便输送出更多的。

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拓展延伸:

为自己制定一个科学的锻炼计划。

板书设计运动起来会怎样

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排出体外

导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32授

时间

学习内容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学习目标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

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学习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学习难点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学习准备小馒头,听诊器,。

集体备课二度备

程设问导读:

质疑:我们在学习、工作、运动时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能量来自每天吃的食物。食物是怎样实物伞兵身体吸收和利用的呢?

合作探究:

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

讲述:我们身体里哪些器官是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的?请同学们在74页人体轮廓图中,标出食物可能经过的主要器官。

学生活动:画食物消化过程图。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人体的消化器官

出示人体消化器官图。学生对照人体消化器官图说说这

些器官的形状

和功能。

利用人体消化器官图进行消化过程的分析。

师小结

问:我们在其他动物身上看到过这些类似的消化器官吗?

模拟胃和食道的实验

?师讲解实验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实验结果。

?思考:我们的哪一个消化器官的活动像这个袋子?塑料管相当于消化器官的哪一部分?

汇报点评:

食物中毒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主要经历了哪些过程?

巩固练习: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从进入

到了、、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食物的消化主要在。

拓展延伸:

查资料,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消化过程: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导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33授

时间

学习内容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学习目标1、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学习难点学生会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学习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

集体备课二度备

程温故互查:

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哪些?

设问导读: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合作探究:

观察口腔

学生用小镜子观察口腔,交流口腔内有什么。

小组讨论:舌头、牙齿和唾液各有什么用?

学生咀嚼馒头的体验活动。要求学生把活动中的感受填在76页的表格中。

小结:舌头起搅拌的作用,牙

齿起咀嚼的作用,唾液起消化的作用。

观察牙齿

学生用镜子观察牙齿,并把不同牙齿的分布和各种牙齿的形状特征记在记录本中。

分组讨论: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

交流讨论结果:最前面的牙扁扁的,能切下食物,两侧的牙齿有个尖,能撕开食物,后面的牙齿比较宽,能磨碎食物。

提问:牙齿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老人们常说的‘细嚼慢咽’是什么道理?

牙齿健康教育。

巩固练习:

、和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板书设计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切磨食物

舌搅拌食物

唾液润湿食物

导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34授

时间

学习内容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学习目标1、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反复对自己画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

学习难点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学习准备为每位学生准备:画图纸张若干。

集体备课二度备

程温故互查:

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

学生制作一些硬纸卡片,把所学的各种器官写在上面。

分组讨论: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的呢?提示可用文字或者画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可尝试进行反向描述。可参考第78页下图的描述。

交流各组讨论的结果。并展示画图。

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79页的图。这幅作品表达了学生对于运动、消化、

呼吸、循环系统相关器官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表达形式。

讲解:关系图绘制的基本方法:

学生试着画人体主要器官在人体活动过程中的联系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要求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的修改和补充。

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健康地生活?

巩固练习:

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才能完成。

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和之后,爱护它们,促使它们更。

手拉手,好朋友。

口腔

心脏消化器官

气管

大肠呼吸器官

胃血液循环器官

血管

鼻腔

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本单元后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协同工作互相联系

导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练习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35授

时间

学习内容第四单元检测练习

学习目标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练,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难点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练,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准备练习题。

集体备课二度备

程一、我会填

我知道我的身体内部有心脏、、等器官。

骨骼不能独立运动,还必须有和的协调,才能使我们进行各种运动。

把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比较,会发现呼出的气体中增多了,减少了。

我们跳动起来后,我们的和都会增加。

食物主要在人体内的和内消化和吸收。

人的牙齿可以分为种,其中的齿主要是嚼烂食物。

二、辨一辨

用手拿起放在地上的哑铃的时候,只有肌肉参与了活动。

人呼一次气和吸一次气才算一次呼吸。

经常刷牙可以预防龋齿。

心脏在不停地跳动,没有时间休息。

人体的各个器官是互不相关的。

爱运动的同学和不爱运动的同学运动后恢复正常心跳的时间是一样的。

三、对号入座

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使我们能进行各种活动的器官是

A关节B骨骼c肌肉

运动三分钟后,呼吸和心跳会

A加快B减慢c不变

人体活动需要能量来自于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消化和吸收。

A呼吸B消化c循环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肺的呼吸就会

A越多B越少c加快D减慢

从外形看,人的身体可分为部分。

A三B四c五

食物是通过运输到胃里的。

A口腔B食管c小肠

食物开始消化的地方是

A口腔B胃c小肠

人的心脏一分钟大约跳动次

A30—50B60—100c120—150

四、简答。

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第四单元知识点

导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练习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36授

时间

学习内容第四单元检测练习

学习目标通过整理与练习,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练,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难点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练,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准备练习题。

集体备课二度备

程一、我来填

从外形上看,人体一般可分为、、、几部分,身体左右。

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它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使我们能进行。

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

二、对号入座

人在运动时,呼吸次数增加的原因是。

A、心跳加快

B、耗氧量增大

c、人体紧张

对于人体来说,补充最有益。

A、可乐

B、白开水c、纯净水

为了保护牙齿,应该。

A、早晚都刷牙

B、只需要晚上刷牙c、只需要早上刷牙

跳远的时候,我们的等器官参与了活动。

A、眼睛、腿、脚、手

B、口腔、食道、胃、小肠

c、大脑、神经

三、我是小法官。

对身体有残疾的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们。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

我们呼出来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屈臂、伸臂时,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四、连线。

骨骼台灯架

吊车臂

关节铁塔架

挖掘机

肌肉折叠门

板书设计第四单元知识点

导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身体的结构.doc

课题:7.保护我们的听力 导学补充: 【学习目标】 1.认识过高国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 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国强的声音并控制噪音。(重点) 2.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 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难点) 【预习案】(约10分钟) 一、填空。1、在、、等场所,我们应控制音量。2、耳朵是我们的, 需要精心呵护。3、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我没有一个能 够发声的器官,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匚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5分钟)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听力受到伤害? 【探究二】(5分钟)在生活中,那些声音属于噪音?描述噪音的特 征和我们的感受。我们怎样才能控制物体发生呢? 【检测案】(10分钟) 1、在、、等场所,我们应控制音量。 2、耳朵是我们的,需要精心呵护。 3、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出声音,是 因为我没有一个能够发声的器官,叫° [训练案] 这在课堂、医院、图书馆我们怎样控制自己说话的声音? 【学后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题:1.身体的结构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到身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认识人体 结构的精巧与和谐美。(重点)2.能够应用触摸、手捏、耳听等观察 方法认识身体的外部器官,观察身体的内部器官。(难点)

编写人:刘鹏审核人:上课时间:2014年—月—日 导学补充: 【预习案】(约10分钟) 1、声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由、、四 部分组成。2、人体内部器有、、等。 3.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比较观察身体 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 【探究二】:选择一个活动做一做,观察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 活动,试着用气泡图记录。 【检测案】(10洲0 2、声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2、人体内部器 有、、等。 4.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 【训练案】(约5勉10 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还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课题:2。骨骼、关节和肌肉 【学习目标】 1、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 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重点)

最完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 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 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 、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期末试卷全套

2020年最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全套) 一、填空题。20分 1、常用的简单机械种类有滑轮、、等。像螺丝刀这样的,属于机械。 2、自行车上应用了许多机械原理,如:车把运用的是原理;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人脚蹬的力通过传到车轮上。 3、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________形,这种形状更_______。 4、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L”“T”或“工”字等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而增加了材料的。 5、能量有很多表现形式,如:电能、、、等。 6、由和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用电产生, 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7、具有脊柱的动物叫,例如,没有脊柱的动物叫,例如。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但不一定改变用力的方向。() 2、轮轴的轮越大,轴越小,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能越省力。() 3、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费力。() 4、高塔不容易倒是因为它的结构上面大,下面小;上面重,下面轻。() 5、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当个人意见与同学意见不一致时,应该无条件听从其他同学的意见。() 6、机器工作需要能量,人体思考问题不需要能量。() 7、小电动机的转子是一个电磁铁,通电后会产生磁性。() 8、有些物体工作可以不需要能量,如石头从山顶向山下滚。() 9、有的双胞胎很难区分,因为他们的相貌是一样的。() 10、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生物,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0分 1、科学家()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他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A、阿基米德 B、牛顿 C、伽利略 2、下列哪种情况的斜面最省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导学案

11、蝙蝠和雷达: 学习目标12个生字和相关词语①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正确书写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学法提示:、课前充分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达 1 到正确流利,能正确的识写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与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飞 2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图文对照,自己组织语言,说清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工作的原理,或者3课上向同学介绍在课下搜集的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学习准备: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3至5遍,我能独立的完成下列任务:、通过正确的读课文 1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i) (māǐn ruì)i zhu) (bǔō) (fēé) (wén zi) (bì k n f(biāú (líng dāng)(cāng yíng)(zhàng ài) (jiē kāi)(yíngguāng píng) ②、我能抄写下列词语并能听写 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 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③、下列形近字,我能注音组词。 1 / 4 骗()饿()绳() 蝙()蛾()蝇() 。我要展示自己的识字方法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预习,我要批注24、我 把几点疑问批注在课文中。 【挑战自我】:我想仔细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发明雷达的?

四年级科学下册 点亮小灯泡 1学案 教科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学案 第一单元电 2.点亮小灯泡 [一]学什么 1.了解小灯泡的构造。 2.怎样使小灯泡发光。 [二]怎样学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三]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四]重点提示 (一)生活中使用的电都是靠电源提供的,电源有电池、发电机等。 (二)小灯泡的构造 1.观察小灯泡的构造 2.猜猜小灯泡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试着画一画电流的路径。 在小灯泡中,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人,经金属架流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 3.只有电流流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才会发光。 [二]让小灯泡发光 1.用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下面几种连接方式,哪种能点亮小灯泡,哪种不能点亮小灯泡? 图一: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小灯泡的金属头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用导线连接。小灯泡亮。 图二:电池铜帽和底部的锌壳直接用导线连接,小灯泡只有金属头接触电池铜帽。不亮。短路! 图三:小灯泡的金属头与电池锌壳接触,电池铜帽和小灯泡螺纹用导线连接。小灯泡亮。 图四:小灯泡的金属头与电池铜帽接触,导线连接小灯泡螺纹与电池旁的外壳,没与电池的锌壳连接。小灯泡不亮。断路。

2.小灯泡能点亮的电路的共同点: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小灯泡中的两个连接点(金属头与金属螺纹)这四个点中,灯泡中的一个点与电池中的一个点连接,其他两个点用一根导线连接,小灯泡就能亮起来。 3.电流的路径 电路中的电流总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小灯泡的灯丝,流回电池的负极。 4.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 5.短路和断路 (1)短路:当电线的两端直接用电线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损坏。 (2)断路:电路中某处断开连接,没有形成一个回路。 6.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只有1.5V,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 _________。我知道的费力的杠杆有____________。 2.能直接生小动物,并用________喂养小动物的脊椎动物叫 ______________ 我知道是哺乳动物。 3.人体自然形成的结构非常巧妙,_______ 、_________等部位都有拱形的保护。 4.不同的能量可以通过能量转化器相互转化。两只手相互摩擦,我的手会感觉比较热。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______转化成______。而我们的小电动机是将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 5.用来提起重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 6.小电动机上的换向器起_________电流并转换电流方向的作用。 7、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_______或改变材料的_________。 8、煤大多夹在岩层中,它是由___?___转化而成的,它所具有的能量来自______. 9、1820年4月,科学家__________发现小磁针放在通电直导线旁会发生偏转,右图中小磁针偏转的方向是_________ (填写“顺时针”或“逆时针” )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编号填入括号中) 1.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A、茂密的森林 B、低等的植物 C、低等的生物 2.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国际上颁布《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并把每年的()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日-----------------()

A.2月25日 B.12月5日 C.5月22日 3.下列植物中,属于绿色不开花植物的是 -------------------------() A.松树 B.柳 树 C.苔藓 4.材料的厚度和宽度,()地影响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A.同样程度 B. 厚度更 多 C.宽度更多 5.下列哪种情况最省力()。 A、 B、 C 6.下列不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A.狗 B.蚂 蚁 C.金鱼 7.()的物体最不容易倒 A.上小下大、上重下轻 B、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C、上大下小,上轻下重 8.据说,阿基米德曾经对自己的国王夸口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撑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他说明阿基米德已经掌握了()省力的原理。 A.轮轴 B. 杠 杆 C. 斜面 9.东北虎的腿和耳朵和比华南虎长得小,但个体却长得比华南虎大,这是为了更好地 -------------------------------------------------- () A.捕猎食物 B.野外奔 跑 C.适应寒冷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三单元)修改后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四单元) 课题:1.身体的结构Array【学习目标】1. 与和谐美。(重点)2. 官,观察身体的内部器官。(难点) 【预习案】(约10分钟)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2.人体内部器有、、等。 3.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 。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从外形上看, 有什么特点? 【探究二】 用气泡图记录。 【检测案】(10分钟)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2.人体内部器有、、等。 3.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 。 【训练案】(约5分钟) 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还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导学案编号 () 课题: 2。骨骼、关节和肌肉 【学习目标】 1、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Array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重点) 2、通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难 点) 【预习案】(约10分钟)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划出重点内容,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 2.人体的活动由、、和共同完成,不同等的运动形 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人的头骨近似于,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 【探究案】(约10分钟) 【探究一】:我们在活动时,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运动呢? 【探究二】:自在拿哑铃的过程中,分别有哪些部位的骨骼、关节肌肉参与了活 动?并记录下来。 【检测案】(10分钟) 1.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 2.人体的活动由、、和共同完成,不同等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3.人的头骨近似于,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 【训练案】(约5分钟) 课后思考题: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和我们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的作用相似? 【学后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李)

1.我们关心天气 科学概念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与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与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准备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个性调整 活动一: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 1、阅读课本第2页,图中有哪些天气现象? 图中的天气现象有: 2、小组讨论,我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还有: 导入 1.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播放 一段音乐,大家来猜猜就是什么节目 好不好? (播放音乐)学生猜出:天气预报节目 2.师:大家平时瞧天气预报不? 从天气预报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揭题:我们关心天气)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就是一幅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提问:您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活动二: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 观察天气,用一段话描述今天的天气。 今天的天气: 2、 小组讨论,交流描述的天气现象。 3、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不? 试着用网状图表示出来。 二、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 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 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 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 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与笔排队到操 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您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瞧谁的描述真实,完整。 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 温、风向与风速等天气现象来

科教版四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学案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习目标】 1、解释静电现象 2、认识正负电荷及其作用。 3、根据已有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学习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学习流程】 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合作探究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2)小组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4)小结 2、小组讨论怎样让电荷流动起来 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静电现象? 2、电荷有什么性质

3 、简单电路 【学习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理解什么事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学习重难点】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学习流程】 温故互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一)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提示:(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 3、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4、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二)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学生小组讨论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2、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3、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巩固练习: 教室的电灯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 请你画一个简单电路图。 拓展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四年级科学导学案文档 3.doc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二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口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慕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了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己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耍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木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索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岀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耍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而(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來描述声音,宜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 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4 ?我们的身体》 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2.溶解》 物质科学光、热、电、磁--------- 《3.声音》 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1.天气》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口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单元一:《工具和机械》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 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内容由“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和“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 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科学概念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方便。 3、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1、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2、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3、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工具和机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2、能够将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安全与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 3、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4、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科学概念 1、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2、增加梁的宽度、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3、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4、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5、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6、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预测和测试结构的承受力。 2、用简单材料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3、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0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目标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 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合作探究: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小组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3. 汇报点评。 (1)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小组互评、教师点拨: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2)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教师板书)

导学过程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2、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溶解了吗? 3、汇报点评: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5、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 6、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7、汇报点评。 巩固练习: 1、像()的现象叫溶解。 2、过滤时要做到()。 拓展延伸: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留心观察生活中水还能溶解哪些物质,作好记录在小组 中交流。 板书设计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在水中的现象不见了容易溶解食盐在水中的现象看得见不容易溶解过滤沙子、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及食盐溶液、 注意事项 观察现象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1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学习目标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2、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自行车的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转速快,用力大;转速慢,用力小。) 13、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 14、写出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15、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表格式全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表格式全册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2、1、18—2、8 课时 1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习目标1、解释静电现象 2、认识正负电荷及其作用。 3、根据已有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学习重点解释静电现象学习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学习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细线、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集体备课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合作探究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2)小组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导学过程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4)小结 2、小组讨论怎样让电荷流动起来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静电现象? 2、电荷有什么性质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电荷能流动起来 导学反思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2、1、18—2、8 课时 2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点亮小灯泡 学习目标1、掌握科学概念。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学习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学习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学习准备导线小灯泡电池 集体备课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温故互查 二人小组互查;1、什么是静电现象。2、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会有什么现象? 合作探究 1、小灯泡的构造 1)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2)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3)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四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2.3《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加热和冷却》导学案 学习内容分析:这一课主要通过学习,认识加热和冷却 会使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加热和冷却会使物体的体积发生改变,会加热冷却解决问题。 导学目标: 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 变物体的形态。 2、通够通过做实验,认识物体的加热、冷却会改变物体 的体积。 3、认识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作的。 4、能够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5、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6、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实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学习重难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使物体发生变化。 学习准备:巧克力、三角架、石棉网、火柴、酒精灯、蜡烛、铜球、铁环、带细管的锥形瓶、水槽、冷水、热水、饮料瓶、气球。 学习过程: 导学活动一: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1、做巧克力实验: 把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巧克力放在石棉网上,用火柴 点燃酒精灯,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

验说明什么?填写记录单,小组长汇报 做蜡烛实验: 2、 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熄灭蜡烛,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说1、做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明什么问题?填写记录单,小组长汇报。 导学活动二: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积的影响 先使铜球通过铁环,再加热铜球,铜球还能通过铁环吗? 说明什么问题?把铜球放在进冷水槽,冷却后,铜球还能通过铁环吗?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填写记录单,小组长汇报,

2、做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在锥形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酒精,用有吸管的胶塞住锥 形瓶,在吸管的液面处作标记,把锥形瓶放进热水槽里,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在把锥形瓶放在冷水槽里, 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说明什么? 做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3、 给饮料瓶上套一个气球,放进热水槽里,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再把饮料瓶放进冷水槽里,发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填写记录单,小组长 汇报。 导学活动三,加热和冷却的应用 1、扁了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会科学依据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最新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2) 第二单元生生不息——繁殖的奥秘 (9) 第三单元位置与运动 (20) 第四单元力与运动 (36) 第五单元物质的变化 (43) 第六单元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 (53)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第1课时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学内容:第1—3页。 教学目标: 1.搜集并认识种子一些常见的种子。 2.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蚕豆、黄豆等植物的种子、图片、卡片、培养皿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期情装况,提出本期要求。 二、总体把握本期要学习的知识和任务。 三、搜集对认识种子 1.教师出示各种种子,让学生来认识。 2.剥开浸泡过的种子,观察它的结构。 3.小结:种子里面都有胚,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四、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按照教材P3图准备好,并放上豆种。

2.将培养皿放在不同的地方,每天观察种子萌发情况,并作好记录。3.一周后小结: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种子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 胚充足的水分 充足的空气 教后随笔: 第2课时播种 教学内容:第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播种再一次认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初步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3、意识到细致的、乐于与他人合作的态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花盆、泥土、种子、图片、资料卡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动手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提问:上节课,我们准备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哪些种子萌发了呢?为什么? 学生汇报讨论小结。 二、播种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你们想不想亲手实践一下?现在我们就来种种辣椒,看看播种的时候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 垫瓦片——保证种子的水份不会过多 浇水——保证种子有充足的水分 撒一层薄薄的土——保证有充足的空气 三、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1.找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把种子靠杯壁种在玻璃杯里,观察并种子是怎样长成小苗的?并作好记录。 2.简单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