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艾尤

内容提要都市作为一种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女性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都市舞台中旋转的女性文学,不仅表现了女性阅读都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塑造和想象了都市的现状与个性。都市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其欲望化空间为女性欲望在文学中的表达提供了可能,而女性文学又使都市的欲望得到具体呈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假如没有都市,就不会有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写作。都市作为一种

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女性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都市舞台中旋转的

女性文学,不仅表现了女性阅读都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塑造和想象了都

市的现状与个性。都市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它对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都市与女性、

都市语境与女性文学究竟是怎样一种纠缠关系呢?

一、都市与女性

王安忆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女人天生是属于城市的。”的确,都市与女性

的关系自现代以来就纠缠难解。所谓都市,是指现代社会工业化、科技化和商品化所逐渐

产生的城市人的文化话语环境。都市作为城市的一种形态,代表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溯

源都市与女性的关系,首先涉及到城市化进程问题。因为,是城市化进程把女性从“闺房”

的幽囚中解救出来,让她们逃离了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田园,步入了都市空间,实现“地

理的突围”,从而为她们进行性别突围建构了基础。

都市为她们开辟了广泛的活动天地,给了她们机遇和舒展自身的舞台。在这一人造自然中,

女性的个体意识日益突显,女性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到调整她们的生存状态、尝试改变依

赖男性的命运中去,从而确立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到了作为个体人的自由和权利。同

时,城市不断提高的物质文明,也唤起了女性沉睡已久的性别意识。都市最主要的特征就

是消费文化,女性又是都市消费的主要承载体,她们在品尝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喜悦之后,

开始了对女性自我的内心需求。她们逐步将自我形象的塑造恢复到不附属于任何意识形态

的本真样态,将之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创造出一种在审美形态上极具女性魅力,在文化心

理上指向人性复归的都市女性文化。作为都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加速了都市文

明的发展,又展示了都市文明中从未停歇过的女性话语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女性不

仅发展了自己,且一反以往的“她”者地位,成为都市的“精髓”与“灵魂”,而都市也

在女性的文化心理及日常情绪的演变中亦步亦趋。可以说,都市使女性再生,女性则为都

市注入了新的理解和诠释。只有在都市中女性才有自己的舒展天地,而都市也因女性的挥

舞更精彩。

通过以上对都市与女性的关系探究,便可知都市的女性情结和女性的都市情结。社会转型和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都市已不可避免地充满女性的幻想和欲望,消费社会中的女性,也必须通过都市来实现自己的女性幻想和欲望。因此,所谓都市的女性情结和女性的都市情结是相融相通的。

二、都市语境与女性文学

我们也同样可以说,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是一对纠缠不清的概念范畴,女性文学与都市文明的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评论家将迄今为止的女性文学状态概括为“只在都市的上空盘旋”[7]。可见,女性文学与都市语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都市是高度现代化的物质景观,在繁华的都市中,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闪烁不定的霓虹灯、高耸入云的商业大厦、花样百出的娱乐设施等物质形态,共同组成了都市繁荣的外在景观。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都市欲望化空间里,在各种各样的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矛盾关系中,人的潜意识得到张扬,人被压抑的欲望得到突显,人性也不可避免地得到了重新模塑,人性的深刻、复杂也得到了极为真实的展现。就此意义上,都市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它更预示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社会形态和文化样式。从此,擅长描摹和表现复杂人性的文学,也有了更自由、丰富的语境——更多的表现对象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蒋述卓等在《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一文中,就系统地分析了城市之于文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在共时性的维度上,城市生存空间本身的独特性,使城市生活方式与乡村生活方式相比,更有利于文学对于复杂人性的展示;在历时性的维度上,城市的发展随历史的变迁而发生的巨大变化更促进了文学的空前繁荣[8]。然而,女性与都市更有一种天然亲近感,由于婚姻规定了女性空间的位移性,即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重新组成新家庭,因此,女性在进入都市空间时不会有一种漂泊感、流浪感,她们很容易融入都市中;男性则不然,他们有太多家的负担,由于追求土地上的那种家园稳固性,使他们在进入都市后容易产生漂浮不定的无根感,所以他们不似女性那般容易融入都市。另外,女性还是都市文化消费的承担者和制造者,同时也是都市文化的最好表现者。正是都市这一独具包容性、公平性的文化空间,让女作家获得了自由抒发自我的写作权利。在现代文学史上,就有许多女作家以都市为生存背景、城市文明为文化背景,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女作家之所以偏爱都市,因为她们大多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都市女性,讲述城市的故事就是在讲述她们自己的故事。女性主义可以说是都市化的产物,女性文学是依托都市文明而发展起来的。对此,文学史实已经予以证明。20世纪前期女性创作的异峰突起,就是最初的近代化都市文明在中国萌芽的结果,如现代史上三位最具女性意识的女作家丁玲、萧红和张爱玲,她们都是在上海这一最接近近代气息的大都市中找到自己位置的。而20世纪末女性文学的勃兴,女性创作明显由以前的相对

平寂转为热腾,也恰逢中国全面驶入都市化轨道之际,这绝非某种巧合或偶然,而是都市文明树上结出的又一颗硕果。所以,女性文学的都市化也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毋庸讳言,“女性写作”命名的凸起是20世纪90年代最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当然,这里指的是对这一现象的“命名”,而并非指女性写作本身。因为,女性写作并非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而是溯源久远。自从五四运动对“人”的解放的强调、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以来,许多女性就以她们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走在了时代创作的前列,独领一代风骚。仅以小说领域来说,本世纪从老一代的丁玲、萧红、张爱玲起,到中年的张洁、谌容、宗璞等等,有许多女作家都以各自的文学实绩,展现了女作家与男作家同样卓越不凡的力度,而且在某些关于人性本质描写的优美细腻方面,甚至令男性作家也稍逊一筹。但是,由于受“存天理、灭人欲”的“非性”文化传统的制约,以及声势浩大的女权运动的缺乏,女性性别特质难以从国家、社会、阶级和人伦宗族中剥离出来而独立呈现。这样一来,女性文学创作的特色,对城市文明的另一种性别体验,也就被压抑在历史的地表下面没有尽情显露。在一种固有的文学社会批评标准的框定下,没有人愿意就她们的性别为“女”而发表看法,她们也以被当成无性别或准男性的“中性”作家解析。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这一情形才有了微妙变化,女作家们以女性视角直面人生的书写更有力度,直抒胸臆的表白更加大胆。都市文化语境中,商业视野下的女性写作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批以写作为职业的都市女作家,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将女性的性别体验,用自己独到的方式描绘出来,逐渐形成一股90年代的新女性写作潮流。女作家们似乎对都市更有话可说,都市的故事激发了她们更多的发言兴趣,这是90年代女性创作能够与男性创作争强的实质性背景。在都市文化背景中,许多女作家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了自己对世界、生命、社会情感体验表达的契合点,以及自身独特创作的生长点。而且,这些90年代的女作家,试图以女性话语的“欲望之流”超越现存的性别秩序和文化秩序,重新发现和找回女性曾经丢失和被湮灭的自我。像王安忆与都市女性的历史回思,残雪与都市女性的梦魇分析,徐坤与都市女性的文化价值怀疑,陈染与都市女性的精神自恋,海男与都市女性的个性探秘,徐小斌与都市女性的内心迷宫,以及更年轻的卫慧、棉棉等所偏重的对都市女性在物化现实中对女性欲望人生的新体验表现……如王安忆就以一曲《长恨歌》作了一次煌煌的女性发言,奠定了她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中的地位。主人公王琦瑶一生都为之伤感的,就是一座在岁月长河中陨落了的魔都,她渴望的对象其实并不局限于某个人,而是整个上海这个巨大的欲望舞台。方方笔下的黄苏子,《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中的主人公,同样受过高等教育,一个优雅的白领丽人,由于长期的身心压抑导致了精神和灵魂的极端变异,在追求一种个性化的人生方式中,也堕落为一个让人不齿的妓女。都市知识女性王琦瑶和黄苏子的人生悲剧警醒所有女性,面对多元化的世界与生活,在实现自我欲望时决不能失去“自我根基”。

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一领风骚的铁凝,90年代则以遒劲的力度、成熟的风姿,透视着这个正在勃兴的商业社会,无情地拆解着游戏规则。她笔下的小黄米,是一位农村小姑娘,面对金钱的诱惑,居然能坦然地在汽车旅店做暗娼而不觉羞耻,这是一种多么让人无奈的心伤。面对90年代市场经济的冲击,涌入都市的农村女孩,她们的出路究竟何在?同样是一个关于女性在都市生存的问题,铁凝时机恰当地提出来了。在打工潮奔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都市女性的生存问题,同时也应关注从乡村涌入都市的这类女性的生存,这是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意义的女性欲望问题。女作家徐小斌的中篇小说《双鱼星座》,是她大胆探幽都市女性隐秘心理的又一力作。女主人公卜零的精神生活,一直摇摆迷失于自身、丈夫和情人之间,同时她的肉身还要承受种种现存的物质外在压力。卜零可以不为现实利益所动,却能为虚无飘渺的爱情舍弃一切。当岁月将她遗忘,变质的家庭、外部世界的压抑让她窒息,她只渴望有一份真实的爱能打破生活的沉闷,拯救生命于无声息的枯萎中。当情感及肉身得救的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惨遭失败时,她选择了自恋、自慰,选择了逃回女性自我内心,或到荒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以求天人相接。这实在是女性向外部祈求失败后的一种反向逃逸,也是都市女性自我拯救的一种方式,表达了徐小斌对都市女性在自我欲望实现遇难航程中进行自我救赎的独到关注和深刻思考:除了女性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真正拯救女性。以“个人化”写作凸起的陈染和林白,她们的创作也是20世纪90年代文坛有趣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可以说,欲望是女性个人回忆中最深埋的内容,也是异己的历史话语无法触及的死角。正如陈染所说:“在父辈停止思索的地方,她将继续思考。”陈染和林白分别用独语的方式展示了自我的孤独幽闭、个人身体以及与个人相关的欲望、梦幻、记忆和潜意识,用“我手写我心”和“我手写我身”,展现了曾经被男性遮蔽、挤兑的私人生活和私人领域,对女性欲望不加伪饰地进行了书写。陈染和林白的字字句句,都浸透着撕裂自身的血泪和疼痛的忧伤,充满了愤怒的决绝。同样决绝的还有海男,“我们知道,拯救的欲望是人类诸多欲望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欲望,当人类面对终极、面对上帝、面对死亡的时候,拯救的欲望就特别强烈,也特别虔诚”[9]。而海男的作品似乎总与“死亡”相关,如《坦言》、《私奔者》及《蝴蝶》等都具有“死亡情结”,通过梦境的真实和现实的虚幻以及对都市女性的个性探秘,探究了女性该如何找到自己位置,表达了她强烈而持久的女性自我拯救欲望。另外,“新写实”派的女作家池莉,女性白领丽人写作族中的张欣、张梅等,也从其他角度对都市女性的生存以及生活与精神进行了关照。

在都市的舞台中,女性作家仿佛是一个永不疲惫的舞蹈家,一直在旋转着优美舞姿,都市赋予她们源源不绝的文学灵感,给予了女性抒发欲望的机会,女性也让城市的欲望得以展现。可以说,正是开放的都市文明带来了女性文学的百花齐放,女作家终于不言忌讳地诉说自身的情感经历、生命感受、内心体验,真实呈现属于女性自身的欲望表白。

三、结语

都市的女性欲望和女性的都市欲望纠缠不清地紧密联系着。都市的欲望化空间为女性欲望

在文学中的表达提供了可能,而女性文学又使都市的欲望得到具体呈现。女性文学构成了

20世纪90年代都市文化景观中最具特色的一面。然而,如果女性文学对都市生存中女性欲

望的剖析仅滞留于表层状态,那么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会大打折扣。作为一种精神性的

存在,文学最终指向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都市文化语境中的女性文学,只有触及到

生命个体在都市沉浮中的生存痛苦、精神困惑时,才能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学品质,它必须

透过千奇百怪的欲望图景,对女性生存的深层内涵进行重新审视,才能显现出其理性深度

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 李小江.夏娃的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4] 约翰·奈斯比特,帕特丽夏·阿伯丹.2000年大趋势——90年代十个新趋向[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赵树勤.自由的飞翔——知识经济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J].理论与创作,

2001,(2).

[7] 荒林.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文学[J].文艺争鸣,1997,(1).

[8] 蒋述卓,王斌.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1,(1).

[9] 张钧.蝴蝶的死亡与困惑——海男小说的死亡情结[J].当代作家评论,1998,(3).

王琦瑶,一个典型的上海女儿,她从房顶有着老式天窗的弄堂中走了出来,一阵鸽哨,清冽地掠过她的耳畔,裂帛似的,伴着她走入了片厂,走入了《上海生活》,蹋上了上海小姐的竞选舞台。她不仅属于晨雾里弄堂中那些细雕细作的木框窗,那沟壑般的弄底和那波涛连天的碎了的屋顶瓦片,她的半个身子已经融入了上海的都市文化之中。这种融合,不是刻意,而是勇敢地适应,坦然地接受,让城市成为她这个都市女人命运的主宰。

在《长恨歌》中,王琦瑶几乎可以和上海划上等号。王琦瑶离不开上海,上海不能没有王琦瑶。女人的身体弱势决定了她们对于城市的依赖与寄托。在茫茫都市中,她们不断搜寻着身体的栖所与精神的慰藉,而光驳陆离的都市又点燃了女性对城市的依托之情。《长恨歌》中,女性与城市一样,她们都和政治无关,即使是在动荡的年代,她们依然固守着自己的心灵阵地。在这安守心灵的地方,她们看似沉静,却执着而顽强地建构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王安忆说:王琦瑶的形象就是我心目中的上海。在我眼中,上海是一个女性形象。她是中国近代诞生的奇人,她从一个灯火阑珊的小鱼村变成东方的巴黎,黑暗的地方漆黑一团,明亮的地方又流光溢彩得令人眩目,她真是一个神奇的女人。在经历过历史的风横雨狂之后,她有一种美人迟暮的感觉,她终于倒地死去了,在旧上海的尸骸上又生长出一个崭新的上海。王琦瑶是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女人,她和上海一样非常能受委屈,但她百折不挠。她在小事情上很能妥协,但在大目标上决不妥协。眼看没有路了,她又能走出一条生路。

《长恨歌》就像一支青春的挽歌,王琦瑶在那华丽的岁月中慢慢踱着,最终无望地看着那花雕木盒子和她

的生命一同离开。《长恨歌》更像是一部历史画册,画里既有发黄的象征城市记忆的旧照片,也有一个女人一生岁月的真实记录:从提着荷叶边花书包的小女儿情态到昏黄暮色里映出的下坠的眼睑。这,也许就是女人的无奈。

《长恨歌》是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册。因为它所承载的,既是城市的历史,也是女人的历史,这也才称得上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浅谈王安忆笔下的城市女性

内容提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去探索王安忆笔下的城市女性的特点。王安忆以她在城市的体验,在回忆着男人在外面赚钱,女人在家中操持“家的模式”时,思考着城市女性在家庭中的新的位置,带着女性敏锐细腻的心理感受,走进忙碌而务实的城市,和她笔下的女性以感谢生活的态度,珍惜她们在变化万千的生存境遇中的体会,这些女性在经历了作为女性个体对孤独这一生命原生状态的反叛与认同,在家庭的独立与依附中完成女性由女儿到妻子再到母亲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城市女性孤独母性独立与依附

一、小说中的女性一般是城市中的女性

从王安忆目前呈现的作品来看,王安忆文本中呈现的书写空间很广,有上海,也有小城镇以及乡村,但她的绝大多数作品的叙述空间仍是上海。这座城市如《流逝》、《米尼》、《悲恸之地》、《好婆和李同志》、《逐鹿中街》、《长恨歌》、《纪实与虚构》等等。

在王安忆的小说世界中,上海对于她不象鲁镇对于鲁迅,北京对于老舍,湘西对于沈从文那样“仅仅是作为一种地域色彩浓厚的现实背景存在”,①而是作为一种作用于人和事之间的潜在力量存在着的,没有这种力量,人物的命运也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在她的小说《长恨歌》中,“上海作为时间性和角色性的存在被突出出来”。②小说的女主人公王绮瑶假如不是生活在这个大城市,她也就是另外一种命运了。王绮瑶的饱经世故的外婆曾有这样独特的见解:“这孩子没开好头的缘故全在这一点,就是长得忒好了。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长得好,自己要不知道还好,几年一过,也就蒙混过去了。可偏偏是在上海这地方,都是争着抢着告诉你,唯恐你不知道。所以不仅是自己骗自己,还是齐打伙的骗你,让你以为花好月圆,长聚不散。”这样,“上海的角色性”就凸现出来了。在王安忆笔下的上海还具有“时间性”,王绮瑶的悲剧是一种繁华落尽的悲剧,是一种“明日黄花”的凄苦却不美的悲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时间顾不了许多,只管哗哗地向前流,而人都仍停留在过去的时代中。在王绮瑶参加“上海小姐”竞选一节,描写的是四十年代的海上繁华梦,写尽了其中一切的风情,但王绮瑶却深深意识到“这一刻的辉煌是具有份逝之痛的,是时远感的,良霄有尽的含义。”不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商场及大欢场中,怎么能体会到时间的威胁?上海给予王绮瑶的是匆匆的时代感,而她是上个时代的弃儿,在新的时代里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进的动力。”列宁曾如此给城市定性,现代城市与农村是

有着本质区别的。“土地向人索取的劳动,是太过单一,太过狭隘,又太苛求体力,女人无法取得优势,无法改变必须依附于男人生存的命运。”③,而“离开柔软的土地,走进的是水泥与金属的世界,这却是比人类出生地更富有生存的源泉的世界。机器代替了繁重的劳动,社会分工全过程解体成为琐细的、灵巧的,只须少量体力同智慧便可胜任的工作。谋生的手段千差万别,女人在这个天地里,原先为天地所不屑的能力却得到了认可和发挥。”④因此,女人有了资本与男人走在同一起跑线,这是城市给予女性的恩赐。女性在这个天地里,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调整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尝试改变依赖男性的命运,从而确立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个体意识日益觉醒起来。而同时,城市不断提高的物质文明又唤起了女性沉睡已久的性别意识,她们又开始了对女性自我的内心需求,对人们淡薄已久的日常生活重新关注。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温柔正逐步取代男性的雄健,女性似水的柔情化解了翻滚的风云,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消解在柴米油盐中,女性成为城市故事中的主角之一,再不是男性的陪衬,女性对“人”和“女性”的新的理解使她们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城市又是个开明而严肃,充满游戏规则的生存空间,它既偏爱女性,又不溺爱女性,它使女性获得了在土地上从未有过的权利,又在她们肩上加上了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负担。对城市深谙世事的王安忆凭着她一颗敏锐细腻的心,走进了忙碌而务实的城市,和她笔下的女性一同感受女性,体悟生活。

城市使女性再生,女性又对城市加进了新的理解和诠释,城市与女性合二为一。四、城市女性的“母性”

女性的“母性”是现代文学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在王安忆的小说世界中的城市女性不仅具有传统的女性对于孩子的母爱,还有着作为妻子,作为情人的一种母性。

五、结语

“我对生活采取了认可的态度,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我认为一个能心平气和,承认现实就行了,就胜利了,所以,我的胜利不在于我是一个作家,而在于我的心境平静下来。婚姻是很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乐趣,承认它,面对它,平静下来,就战胜了自己。”⑩王安忆这样坦白她对生活的理解,正是她这种平静的心态使她始终理解探索着城市的女性命运,深切关注着城市里说不尽,道不完,涓涓细流的日常生活。王安忆以她细腻的内心,绵绵的情思,敏锐地感受着城市这片天地,关注着城市女性,对她们予以体贴入微,深入洞察的关照,而同时又以她博大的胸襟,体谅着男性支撑的疲倦和软弱,她没有一味地去幻想、编织亘古不变的爱情游戏,她不做无谓的精神逃亡,她带着她笔下的女性,冷静、勇敢地直面着人生,间或回忆传统的家的模式来作暂时停靠,逐步成长为坚韧的城市女性。

注释:

①李文波,《惯看海上繁华梦,江山依旧枕寒流》,《小说评论》1997年第2期;

②李文波,《惯看海上繁华梦,江山依旧枕寒流》,《小说评论》1997年第2期;

③王安忆自选集之四《漂泊的语言》中的《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④《小鲍庄·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

⑤王安忆自选集之三《香港的情与爱》卷首语;

⑥王安忆自选集之三《香港的情与爱》卷首语;

⑦见王安忆中篇小说《流逝》;

⑧王安忆、斯特丹亚、秦立德《从现实到人生的体验到叙述策略的转型――一份关于王安忆十年小说创作的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6期;

⑨王安忆、斯特丹亚、秦立德《从现实到人生的体验到叙述策略的转型――一份关于王安忆十年小说创作的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6期;

⑩文学对话录《(小庄)文学虚构、都市风格》,《语文导报》1987年第4期。

参考书目:

①李洁非,《王安忆的新神话――一个理论探讨》,《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5期;

②焦桐,《天生是个女人――谈王安忆》,《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

③陈思和,《营造精神之路――忆王安忆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④张志和,《王安忆小说近作漫评》,《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⑤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以人为中心 引领都市文化建设

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建设 [摘要]以人为中心就是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的创新和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都市文化建设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都市文化;建设 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这一理念在都市文化建设中表现为:在对人的高度关心的基础上寻求实现现代都市文化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具体地,从社会即都市的“外部”角度来看,以“人”为中心,是指一切为了大众,即尊重大众、服务大众、方便大众,树立“一切为了大众”的都市文化建设观念;从都市自身发展即都市“内部”的角度来看,以“人”为中心,是指一切从市民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树立“一切从市民出发”的都市文化发展观。人是都市的必要条件,没有人就不可能有都市。都市文化建设,就必须遵循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建设的原则,才能最终实现都市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的创新 “文化”是什么?纵观中外学界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至少可以肯定,一致的共识是:文化是与人有关的。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1〕〔3〕爱德华·泰勒则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2〕〔1〕从各种文化定义中,我们至少能领略到文化的内在意蕴和外在普适范围:文化主要包含了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创造文化的唯一主体,是文化的源头和中心。而且,文化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文明的进步而日益完善、发展,都市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了高级阶段。“都市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3〕P105都市文化,是生活在都市这个特定的人类生存空间中的市民所创造的,并反过来对市民社会有着巨大统摄作用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精神思想等组成的文化系统。它与其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守成性的乡土文化不同,都市文化具备更强的开放性、融合性和生长性的特点。因为,都市是个流动的社会,是当今区域社会乃至国际社会政治、金融、娱乐、商业贸易的中心。都市文化随着都市的拓展与流动,更加容易接触、融纳各种异己文化,并在各种文化的激荡、流变中蕴育出自己文化的生长点和创新的机制,从而使都市文化本身不断地得到精进与完善。在这里,与其说是都市文化的融纳、激荡、流变与创新过程,还不如说是都市的人们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精神思想的融纳、激荡和创新更精确。说到底,都市文化还是由市民创造,也是为更好的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求更有利于都市人的生存,所以其创新也必须是以“市民”为中心、以“大众”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要创新都市文化,必须做到:一方面尊重人才,广纳文化贤才。因为都市文化创新是以创意为核心而展开的“头脑风暴”,它更多地依赖个人的才能、智慧以及对外界的感悟能力,优秀而又丰富的人才能更敏锐地洞悉市场文化需求和引导更明确、更健康的大众文化审美价

女性文学论文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朱思思 2014050501282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经常出现悲凉的意象描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这种悲凉意象体现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自觉。本文以悲凉意象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凉意象; 一、月亮的意象——苍凉的载体 Beverley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Nichols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张爱玲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月亮是她最显著典型的意象。有人甚至统计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张爱玲的31部作品中,“其中22部小说里出现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及与其有关的比喻,共约140处。”这是个很有意蕴的意象。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一直是作为一个阴性的原型象征物出现在文学中的,月亮的阴冷和自恋是女人另一面的镜像。如果说沈从文建构了一种女人的神性之美,那么张爱玲则是建构了一种女人的反神性之美。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残缺、不完全之美,是都市现代人内心病态欲望的一种形象化的呈现。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倾城之恋》) 这是在柳原打了一通肉麻的电话而不愿娶流苏,让她觉得自己想得到的经济上的安全不可靠了,柳原再问她:“你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泪眼里的月亮。此时在流苏的眼里,月亮该是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被愚弄的绿的莓苔的、苍凉的荒原湿地,让人不敢涉足,太滑……这些对她似乎是一个想嫁而嫁不出的梦而已。它端端地照着手握话筒的流苏,照着她脸上的惊疑,眼中的凄楚。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倾城之恋》) 当柳原来到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时,她知道他爱她,但在流苏看来,他不娶她就是对她不好,她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因此月亮是“玻璃窗上的霜花”“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那霜花的冰冷和镜中月的虚空反映了流苏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她不想屈服,但她屈服了;她喜欢柳原,但却在拥吻时想到最实际的利益,人生的苍凉和寒薄,就在这

小升初名校文言文集训阅读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以严歌l苓为例

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以严歌苓为例 [内容摘要]海外华人写作中始终有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做出的文化选择。而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优秀的华人作家,以历史记忆对中国形象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中国形象;历史记忆; 王德威在《想象中国的方法》一书的序言中,这样讲到:“由涕泪飘零到嬉笑怒骂,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之命运,看似无甚枚关,却每有若合符节之处。在泪与笑之间,小说曾负载着革命与建国等使命,也绝不轻忽风花雪月、饮食男女的重要。小说的天地兼容并蓄,众生喧哗。比起历史政治论述中的中国,小说所反映的中国或许更真切实在些。”尽管中国形象确实是一个具有多重的矛盾和歧义丛生的概念,但就文学而言,一直都充当这一形象的实践与阐释。中国文学中一直就有一种极其浓郁的家国关怀,尤其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路途,在强烈的向往与焦虑之中,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书写了自己心中的中国形象:梁启超的理想是一个“少年中国”,在胡适的眼中,古老的中国仿佛是一个沉睡了太久太久的“睡美人”,只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神奇的一吻方可将其唤醒,而在鲁迅看来,中国是一个无比郁闷的“铁屋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奋力将其摧毁。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会在这一维度上留下自己的发言。“如果从形态的角度来看,

所谓文化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指精神文化,亦即哲学、宗教、艺术所体现的某种精神意识;其二是指社会文化,亦即某一民族的历史中具体的生活方式、行为结构、社会组织、实用技术、民俗习惯、礼制宗法等,。不难发现,在对中国形象的呈现中,这种种的文化质素都可以包括在内,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形象成为从文化和审美两个层而上理解文学时的一个交汇之处。 海外华人作家,作为在异乡的漂泊者,始终都与身处的社会、文化存在着隔阂与疏离,转身注视曾经的祖国,在时间与空间的重重阻隔之下,也有了别样的出口。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境遇中,海外华人作家在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上必然有其独到的切入点。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入手,来考察海外华人写作的种种文化心理机制的可能。本文正是通过对严歌苓这位海外华人作家的典型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梳理出在其小说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并通过对其人生遭际和文化心理的把握,力图窥一斑而见全豹,寻找到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的主要叙事模式。 严歌苓是一位“旅美作家”,她有着长久的大陆成长经历,很小时就作为文艺兵在部队里生活,对那个时代显性的和隐性的规则都有着切实的体会,自九十年代去美国读书生活,可以说,不同的的生活和文化给了她很大的震动,使她的写作在原本就敏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严歌苓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应该说是在她旅美以后的作品中才清晰起来的,也许只有处身于国外,才会有更多的心志和精力为自己身后的国家所吸引,而在这样的一种迁徙之后,严歌菩在其小说文本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更多的具有“历史记忆”的特征。 《人寰》是严歌苓在美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中国的历史、政治及身在其中的中国人的情感、命运的言说。小说以一种极富意味的形式展开。“我”是一个四十五

女性文学

第三节女性作家群的崛起 一、概述 ●三个支脉: ●1、崛起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如谌容、茹志鹃、宗璞、张洁、戴厚英、张抗抗等); ●2、出现于80年代并一直延伸到90年代以后的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铁凝、迟子建、 池莉、方方等); ●3、主要出现于90年代,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文本实验意识的女性作家(如陈染、林 白、徐小斌、徐坤、海男、卫慧及棉棉等)。 二、活跃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 ●(一)张洁(1937-) ●80年代:《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女性的婚姻、情感问题等。 ●长篇《沉重的翅膀》,改革题材。 ● 90年代:自传性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无字》。 (二)谌容(1936-) ●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 到。 ●1980年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陆文婷。 ●“马列主义老太太”。 (三)茹志鹃(1925-1998) ●当代著名女作家。 ●《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题材:“实事求是”。 ●电影“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 (四)宗璞(1928-)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知识分子题材。含蓄蕴藉。 ●《三生石》 ●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五)戴厚英(1938-1996 ) ●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三部曲:《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 ●闻捷。 (六)张辛欣(1953-) ●中篇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张抗抗(1950-) ●《北极光》等。 ●共同构筑了8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女性世界。 ●双重视角:性别和超性别。 二、跨越80-90年代的女作家 ●(一)王安忆(1954-) ●丰富的创作、多变的风格。 ●80年代初期描写知青生活:《69届初中生》、“雯雯”系列; ●1985年发表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

(现代文阅读题)论城市文化阅读答案

论城市文化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 论城市文化 ①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搞了这么多的文化建设,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这个问题很大,依我个人之见,或许三点要义是可以简单讲一讲的。 ②文化是什么?第一,文化是我们的家,文化是我们感觉到人生的温暖的地方,是关怀,是生命的意义,一个城市有文化,就表明这个城市让我们留连忘返,像家一样的温暖适意。没有文化,我们就会感觉到在现代社会漂泊无依,无家可归。上海的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根的,其实中国文化就是心灵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即是时于心灵的重视。应该多创造条件,多提供机会,扩大人们之间心灵交流的空间,加强心灵相通的纽带,让大家都能有机会表达心里想说的话,就像在一个现代民主空气的家里,长辈小辈可以平等地无拘地自由地坐下来谈心一样,有丰富的心灵表达的城市,这样一个城市,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 ③第二,文化是花样,有文化的城市,正是提供着不同的花样,让人们可以在其中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寻求意义的城市。越是选择的可能性多,越是自主,就越是有文化。而只有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不管是什么追求,不管是升官发财还是求神拜佛,都是一个平面化的城市,都是没有文化的城市。一个最有魅力的城市,其实就是最自主、最从容,最有花样的城市,是最有自己独立品格、尊重每个人自己寻找乐趣,富于充实的人生意味的城市。

④第三,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胎记,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可抹去的生命记忆。上海文化很大程度源自中国江南文化,我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江南文化,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多强调地方性,这既是文化发展的重大策略,也是珍惜我们的家底,保护我们的财富,因为在上海江南文化的底子里,有多少好东西!在杭州,每天我从西湖边上走时,我都会发现有女子在练习武术,或操练剑术,她们穿着传统的服装,旁若无人地完成她们的动作,她们做得相当认真专注,神情动态,那样从容,那样安静,那样自信。从她们的神态,可以读出几千年江南风土人情积淀所发育的一种文化的尊严与美的混和。这里面有一种很自主的力量,很自发的需求。上海文化里,就比较少有这样有本有源的民间人文意识的自觉。上海对它的身上的江南文化因素,还是不够充分重视。譬如至今张爱玲的故居,还没有能在这个城市里现身,张爱玲其实是很大程度上的江南文化的呀,譬如弘一法师和丰子恺,以及众多的上海近代人物,他们的故居都没有能留下来。 16.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3分) A.而且B.并且C.但是D.因而 17.第④段加点词“胎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 (3分) 18.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论证方法,其作用是(3分)

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建设

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这一理念在都市文化建设中表现为:在对人的高度关心的基础上寻求实现现代都市文化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具体地,从社会即都市的“外部”角度来看,以“人”为中心,是指一切为了大众,即尊重大众、服务大众、方便大众,树立“一切为了大众”的都市文化建设观念;从都市自身发展即都市“内部”的角度来看,以“人”为中心,是指一切从市民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树立“一切从市民出发”的都市文化发展观。人是都市的必要条件,没有人就不可能有都市。都市文化建设,就必须遵循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建设的原则,才能最终实现都市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的创新 “文化”是什么?纵观中外学界研究,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至少可以肯定,一致的共识是:文化是与人有关的。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1〕〔3〕 爱德华·泰勒则提出:“文化是一个综 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 〔2〕〔1〕 从各 种文化定义中,我们至少能领略到文化的内在意蕴和外在普适范围:文化主要包含了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创造文化的唯一主体,是文化的源头和中心。而且,文化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文明的进步而日益完善、发展,都市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和文化发 展到了高级阶段。“都市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3〕P 105都市文化,是生活在都市这个特定的人类生存空间中的市民所创造的,并反过来对市民社会有着巨大统摄作用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精神思想等组成的文化系统。它与其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守成性的乡土文化不同,都市文化具备更强的开放性、融合性和生长性的特点。因为,都市是个流动的社会,是当今区域社会乃至国际社会政治、金融、娱乐、商业贸易的中心。都市文化随着都市的拓展与流动,更加容易接触、融纳各种异己文化,并在各种文化的激荡、流变中蕴育出自己文化的生长点和创新的机制,从而使都市文化本身不断地得到精进与完善。在这里,与其说是都市文化的融纳、激荡、流变与创新过程,还不如说是都市的人们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精神思想的融纳、激荡和创新更精确。说到底,都市文化还是由市民创造,也是为更好的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求更有利于都市人的生存,所以其创新也必须是以“市民”为中心、以“大众”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要创新都市文化,必须做到:一方面尊重人才,广纳文化贤才。因为都市文化创新是以创意为核心而展开的“头脑风暴”,它更多地依赖个人的才能、智慧以及对外界的感悟能力,优秀而又丰富的人才能更敏锐地洞悉市场文化需求和引导更明确、更健康的大众文化审美价值取向;而这种需求和价值取向又能促进和激发文化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使都市文化创新与人才发展呈现一种良性互动、循环的发展态势。因此,都市文化创新常常表现为优秀人才的创新。另一方面,都市文化创新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必须以民众的文化 以人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建设 王 敏 (广州大学社科部,广州 510006) [摘 要]以人为中心就是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都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 为中心,引领都市文化的创新和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都市文化建设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都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3—0054—02 [收稿日期]2012—04—13 [作者简介]王敏(1964—),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与人的主体性。 2012年第3期理论观察 N o.3,2012(总第75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5 54——

地域文化对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简论地域文化对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刘超091120080 南大物理基地 摘要本文简要讨论了地域文化在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浅层分析了古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语言运用的差别,地域文化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影响。另外讨论了作者的个性在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学作品作者个性 引言 地域文化对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的影响很明显,很多人在评论一位作家的作品是,都会结合这位作家的出生地或生活的地方来分析。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来看,区域文化作为区域历史的投影总是深深地烙印在生于斯长于斯世代相传永生不灭的群体身上,而这群体又借助于人的生活和心理因素把这种文化复印于每个单个的人的身上,从而铸造出一个个既凝聚着区域的历史文化内容,又活动于现实社会中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人来。这样一来,每个个体虽然因为生命的有限而不能直接面对该群体所面对过的全部历史,但又成了特定区域历史文化的鲜活的载体。因此,我们要研究一个作家的文学世界,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透过纷繁的现象,去深入地透视和把握这个作家在其生命的初始阶段所经历的那个具体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及这种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深深烙印于这位作家身上的文化心理特征[1]。但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却很少会提及作者受到了生长地的区域文化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的建立,在语体上以现代白话文取代了具有超越地域书写性质的文言文,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可能。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对“写实性”的重视,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对生活的观察和描摹,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现实。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等,一些作家以文学的地域色彩作为明确的追求目标,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学现象。无疑,这一切拓展了文学探索和表现的领域,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道风景线[2]。白话文取代文言,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得方言大量出现在小说中,这样使得小说更加真实更具有地方特色。鲁迅《阿Q正 传》里的大量对话都有方言色彩,比如“阿Q ,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 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阿Q ,你的妈妈的!你连赵家的用人都调戏起来,简直是造反。害得我晚上没有觉睡,你的妈妈的!……”这些都使得阿Q显得非常真实的活在某个地方。沈从文《萧萧》里“我唱花狗大告我的山歌。”,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很能使小说更亲近。 [1] 《沈从文论》王继志1992年4月 [2]

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

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 相信自己,学会坚强。一切困难,都是虚无。忘却过失,把握现在。失之坦然,争其必然。永远愉悦,无暇挑剔。永远豁达,不会忧虑。永远硬朗,不知畏惧。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好的爱情,是让彼此变成更好的人 在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恋人身上的缺点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 底下有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森林住着一个有礼貌的小孩,他认识了一只小熊,并很快和小熊成为朋友。但小熊的嘴太臭了,还喜欢凑近和他说话。由于小孩很喜欢这只熊,于是他就忍住了这股臭味。可是后来孩子开始嫌弃小熊的口臭,还为小熊改变口臭而生气。 终于有一天忍不了了,孩子对小熊大发脾气:“我再也不要和你做朋友了,你这个又脏又臭的笨熊!”小熊伤心地离开了。 小熊离开后,孩子开始怀念小熊的温暖和憨厚,怀念他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甚至记不起熊的口臭了。可是小孩已经永远失去小熊了。 我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其实我明白,在亲密关系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恋人的缺点难以忍受会出现什么后果。其本质上讨论的是,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却发现和他并不合适时,我们该怎么办? 喜欢一个人,是喜欢他真诚,喜欢他眼神清澈,喜欢他笑起来像孩子,喜欢他给了你毛毯般的厚实感,喜欢他每一天睡前都会和你互道晚安。 总之,在谈恋爱的最初,吸引我们互相靠近的,一定是彼此身上的那些好的地方,那些闪着光的优点。 这些优点散发出的光芒很耀眼,挡住了隐匿在暗处的缺点,所以我们常常忽略了,眼前喜欢的这个人有一些真实存在的缺点,甚至可以说,这些缺点是往后长久相处中更应该引起注意的部分。 就像故事里的小孩,如果小孩想要经营好他和小熊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学会和有口臭的小熊好好相处,而不是怪小熊有口臭,怪小熊不改变他的口臭。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抱负阅读答案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抱负--阅读答案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抱负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抱负。 城市的主体是人,从某种意义可以说,创造城市文明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现代人的过程。人与城市之间的主客体相互影响改变着对方,没有城市人的高素质,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建设取决于认识主体的文化修养和客体的文化特质,是城市群体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城市文明可以抽象为各种文化符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代表着城市文明。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文明程度是映射城市各类主体综合素质的镜子,城市形象的毁坏、历史文脉的断裂、城市个性的丧失都归因于政府的不当行为和开发商对利润的过分追逐,源于政府官员好大喜功和政绩冲动,正所谓一个庸医能使生命长眠地下,一个蹩脚的建筑师能使遗憾长留城市,而一个平庸的决策者几乎可以轻易毁掉一座城市。 城市文化选择决定城市文明走向,这一选择既与权力者素质有关,又与社会选择机制有关,成功的选择取

决于社会精英群体选择权力的大小、参与机会的多寡以及选择机制的完善。巨变时代的城市文明建设,需要睿智的城市决策者,更需要具有深厚文化素养、超前思维模式、强烈社会责任、鲜明城市意识的城市建设者。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文明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精英和市民创造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如欧美的伦敦、巴黎、纽约等一流国际大都市都是西方城市文明的高地和集大成者。伦敦作为老牌帝国都市,科学理性、渐进求变构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座,这里的文化孕育出《大宪章》、《政府论》、《国富论》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煌煌巨制,培养出培根、牛顿、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家巨匠。“知识就是力量”的大力倡导,经验主义、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变革,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禁锢,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先河,加速了伦敦现代化的进程。 巴黎之所以受到尊重,不仅仅在于它是时装之都、香水之都,也不仅仅在于美丽的塞纳河、著名的卢浮宫和高耸的埃菲尔铁塔,更重要的是它曾经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中心,是启蒙运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重镇。十八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巴黎的思想推动,伏尔泰、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们所阐

关于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 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 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

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答案

一、单选题 1 清代康熙年间为了编纂《全唐诗》,在今天的哪座城市建立了诗局,聚集江南文人进行《全唐诗》的编纂和刊刻? A、 杭州 B、 扬州 C、 苏州 D、 镇江 我的答案:D 2 “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荷兰琐伏西番锦,怪怪奇奇洋货街。”诗歌中的“琐伏”是指什么? A、 黄金打造的锁片等饰品 B、 玉石雕刻的兽形摆件 C、 鸟的羽毛编织的衣料 D、 来自欧洲荷兰的玻璃工艺品 我的答案:C 3 下列有一部著作不是出自黄宗羲之手,它是()。 A、 《明夷待访录》 B、 《明儒学案》 C、 《晚明史籍考》 D、 《南雷文定》 我的答案:C 4 在宋代,苏轼有诗曰:“天下西湖三十六。”下列哪个城市没有西湖? A、 浙江杭州 B、 江苏苏州 C、 安徽阜阳

广东惠州 我的答案:B 5 《春在堂全书》是哪一位学者的著作集成? A、 俞樾 B、 俞平伯 C、 俞陛云 D、 章太炎 我的答案:A 6 《朴巢诗文集》是哪一位文学家的诗文作品集? A、 钱谦益 B、 侯方域 C、 冒襄 D、 吴梅村 我的答案:C 7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A、 高适 B、 杜审言 C、 陈子昂 D、 岑参 我的答案:C 8 在历代诗人所作的以南京为题材的咏史怀古诗歌中,下列哪一个意象一般不会出现?A、 乌衣巷 B、 白鹭洲 C、 燕子矶

馆娃宫 我的答案:D 9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的总集。 A、 《花间集》 B、 《尊前集》 C、 《草堂诗余》 D、 《酹江集》 我的答案:A 10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哪一位著名词人的名句? A、 冯延巳 B、 柳永 C、 欧阳修 D、 李清照 我的答案:A 11 《题画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歌的作者是()。 A、 清代顾炎武 B、 宋代郑思肖 C、 宋代陆游 D、 明代于谦 我的答案:B 12 下面哪位诗人提出了“四声八病”学说? A、 谢朓 B、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放眼当今中国文坛,女性作家写作愈来愈蔚为大观,惹人注目。而且已形成燎原之势,新老作家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作家有宗璞、杨绛、张洁、谌容、王安忆、毕淑敏、池莉、铁凝、方方、迟子健、张抗抗、徐小斌、斯妤、残雪、陈染、凌力、林白、海南、周洁茹、徐坤、李碧华、安妮宝贝、卫慧、棉棉、魏薇、戴来、蔡蔡等等。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还未曾有过。女作家张抗抗说:今天的新锐女作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观。 女性作家写作的普及,对于古代崇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说,这是个质的飞跃,这是个可喜的社会现象,但是近来却又发现了一个堪忧的现象:那就是对于写作的女性作家,在称呼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前冠以“女”字。甚至于还有“美女作家”地称呼。 写作是有关灵魂的事,我们不应该主张在文学上有性别的区分和偏见。没听说过谁特意叫男主席,为什么偏要强调女作家呢? 当“美女作家”及“用身体写作”这些词频繁地出现在一些评论文章中,甚至津津乐道,蔚然成风。这就值得深思了。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原因。其中,不可否认,有商业性炒作的成份,鼓吹个人不择手段地攫取名利与地位,发泄个人的畸变心理,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情绪渲染,歇斯底里的病态表露等等往往被冠之以“创新”、“突破”而受到大肆吹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王绯说:“我认为首先是金钱这只魔手在作怪。面对商品经济,女性写作的人文价值被商业性炒作贬损了。不能不承认,女性文学、女作家的性别身份、甚至关于女性的理论,也被有些人操纵成为市场的”卖点“,这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悲哀。”对文学事业整体来说,“性别”毫无理论上的判断价值,只能令人隐约地感到某些畸型心态。曾经沈从文就说过,成名前的丁玲、胡也频夫妇同时寄稿子给编辑,往往胡遭退稿;而将退稿改用“丁玲”这个女性化的名字再寄去,则又往往被采用了。这个事件无可辨驳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看事物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毕竟无风不起浪,毋庸讳言,这也与这些词针对的作家有关,今天的女作家似乎正竭力张扬着这个“女”字。并引以自豪和沾沾自喜。不仅有“小女人”写的“小女人散文”,还有“美女作家”号称“用身体写作”。但清者自清,就拿丁玲来说,在她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名声大噪之后,曾有上海某著名女性杂志为出一期“女作家专号”向她约稿,丁玲非常反感———作家就是作家,干吗特别加一个“女”!她竟把登门求稿的编辑关在了门外。如果,今天的女作家都能象丁玲一样,那么可以肯定地断言“美女作家”“用身体写作”这些词眼自然会销声匿迹。 我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也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远的不说,就说“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就有五、六代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正是这种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世纪末的女性散文在恢复“五四”现代女性散文的同时又超越了它。一批引人瞩目的女性散文家,如张洁、宗璞、叶文玲、铁凝、张抗抗、王英琦、斯妤等她们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她们更加真诚地表露女性自我身心的体验,以显见的性别意识,关照女性生命,感悟女性坎坷的人生与命运,并以超越“五四”女性的成熟心态,思考和探寻女性在社会中的主体位置。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从不自觉到自觉,并超越了前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中青年女作家脱颖而出,大放异彩,令人惊喜,引人瞩目。这批新一代女性作家与往昔的女作家迥然有别,风格各异。她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经历、性格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和话语方式都很别具一格。 新一代女性作家活跃于文坛,是中国社会生活不断进步的反映和结果,是中国新一代女性自立和自强的明证。女性文学不再只是文坛的一种缀饰,而成为文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白烨语)。不可否认,现代女性作家在当今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不久前,在人才济济、群星闪烁的女作家群落中挑选出张抗抗、残雪、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林白、陈染、徐坤、迟子建十位作家列入《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中国方阵》,毫无疑问,她们是当今中国文坛最具实力、最为活跃又最有影响的10位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展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实有风貌与最新水准。如张抗抗的《情爱画廊》、王安忆的《长恨歌》、铁凝的《大浴女》、池莉的《来来往往》、方方的《乌泥湖年谱》、林白的《玻璃》,陈染的《声声断断》和《不可言说》、迟子建的《伪满洲国》、徐坤的《狗日的足球》。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女性文学似乎也缺少一些东西,如对历史风云的切实关注,对社会纠葛的有力把

单霁翔《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单霁翔《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什么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不是把文物锁在库房里面,死看硬守,而是应该把这些文物藏品细心地进行修复保养,让它们保持健康的状态,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文物的魅力,才会精心地呵护这些文物,这些文物才有尊严,有尊严的文物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都有尊严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之后,文化遗产才能惠及更多民众,让更多民众感受到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人们才能共同保护文化遗产。 一座好的博物馆不是盖高大的馆舍,而是要不断深挖馆内藏品的内涵,凝聚力量,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展览,不断举办人们喜欢的好的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人们休闲的时候才愿意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人们流连忘返,不愿回去;回去之后,人们还能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 中国对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的尊重和保护,良好地和城市发展融合的做法,感动了世界。 不断在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在文化领域,这是大事件。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真正在中国普及,始于 2004 年在中国召开的第 28 届世界遗产大会。我们和国际组织有了更密切的沟通,也把过去的“文物保护”推进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比如这些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像澳门历史城区、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山西五台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元上都遗址等,开拓了我们保护的眼界。过去的文物保护,往往保护的是那些有文化要素的文物,比如泰山的摩崖石刻等,而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文化和自然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过去的文物保护,我们注意保护那些宫殿建筑、考古遗址、纪念性建筑,但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强调还要保护人们正生活在其中的古村落、正在使用的工业遗产。过去的文物保护,保护的是点、面,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还要保护一些文化线路,保护大运河、丝绸之路。这些提高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认识。 真正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理念有两条,第一条是世代传承性,第二条是公众参与性。世代传承性,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代人都有他的责任,任何一代人都不能用现实的优势来随意处置遗产,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保护、享受文化遗产的权利。过去我们经常争论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今天看来保护不是最重要的,利用也不是最重要的,传承最重要,把今天的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给下一代才是最重要的。

2019秋小学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2)先自度其足: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3)而置之其坐: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2、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脚的尺寸 ) ②至之市(到、往) ③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④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⑤何不试之以足( 鞋子) 3、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dúo量(长短)) (2)吾忘持度(dù尺寸\尺码) (2)宁信度(dù尺寸\尺码)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偷偷地) ②辄默记辄 ( 就 ) ③儿痴如此痴( 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若不见恬 ( 坦然) ⑤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打)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hé同“何”,怎么,为什么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_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2.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吃 ) ②欲以去热也去( 驱除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四)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