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诊疗方案word版

盆腔炎诊疗方案word版
盆腔炎诊疗方案word版

盆腔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t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⑨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

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寒湿瘀滞证

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

④经仨紫黯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4)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自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5)气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③带下量多,宦白质稀。

次症: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⑧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莲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银蒲四逆散《伤寒论》四妙散《成方便读》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银花藤、蒲公英、柴胡、枳壳、赤芍、苍术、黄柏、薏苡仁、川牛膝、生蒲黄、炒五灵脂、延胡索、炒川楝子。

②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金银花、连翘、桔梗、生黄芪、红藤、生鳖甲、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琥珀粉(冲服)、砂仁、蛇床子。

中成药:妇科千金胶囊、金刚藤胶囊、花红片、妇康口服液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②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3.寒湿瘀滞证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

②暖宫定痛汤《刘奉五妇科经验》。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制香附、乌药。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等。

4.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生蒲黄、五灵脂、川牛膝、大血藤、没药、延胡索、丹参、三棱、川芎。

②宽带汤《辨证录》加减。白术、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党参、杜仲、莲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川续断。

中成药:妇宝颗粒(冲剂)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当归、丹参、广木香。

②举元煎《景岳全书》合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生蒲黄、五灵脂、川芎、当归、丹参、莪术、香附。

中成药:丹黄祛瘀片(胶囊)等。

(二)外治法

1.直肠给药

(I)中医灌肠或直肠滴注推荐方药:大血藤、败酱草、丹参、赤芍、延胡索、三棱、莪术。随证加减。

上药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可选用结肠透析机或电脑大肠灌注仪灌肠。

(2)直肠纳药

康复消炎栓等。

2.中药外敷:下腹或腰骶部。.

(1)中药封包外敷:推荐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2)中药药渣外敷:辨证口服中药两煎后药渣外敷。

(3)中药研粉调敷:推荐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4)中药穴位敷贴:推荐方药:三七、血竭、蒲黄、白芷、沉香、羌活。可根据证型酌加减,研末或制成丸剂,贴敷于三阴交、气海、神阙、血海、归来、子宫、太冲、关元等穴位。

3.中药离子导入

推荐方药: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红花、三棱、莪术、延胡索、透骨草、苍术、白芷、川芎。随证加减。上述药物亦可应用经皮给药治疗仪进行治疗。

4.中药熏蒸治疗

推荐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三)灸法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疗法。可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

疗。

(四)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指标疗效标准

缓解盆腔疼痛疗效

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

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2.次要指标疗效标准:

(I)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一治疗后证候积分和证候疗效数= ×100%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2)局部体征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局部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有所减轻,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依据分级量化标准,包括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采用症状、体征积分法,分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级别进行疗效评价。

在患者进入路径的不同时间对主观症状下腹痛、腰骶痛、带下情况和局部体征情况

进行评价。

①进入路径当天,按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进行病情程度分级。

②结束路径时,按照疾病主要指标疗效和次要指标疗效标准进行评判。主要疗效指

(三)分级量化标准

1.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1)湿热瘀结证:

湿热瘀结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3)寒湿瘀滞证:

寒湿瘀滞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4)肾虚血瘀证:

肾虚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5)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2.体征分级量化标准——盆腔体征轻重分级:

盆腔体征轻重分级表

3.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

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分。

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分。

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28分。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2012年) 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

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 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 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 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 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 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 小便黄;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或弦数。

盆腔炎中医医术专长综述

中医医术专长综述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 我所学的医术来源于上学和临床实践经验与名师的指导,我于1995年- 1998年在赤峰卫校中西医结合班学习,开始接触中医知识,毕业后回到村卫生室做了调剂,2010-2013年在鄂尔多斯学院进修中医,又认真学习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治疗妇女的盆腔炎掌握更多的学习经验剂验证妙方,适用于临床运用。 盆腔炎主要是月经期、产褥期、流产后术后感染了外邪,具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的主要有下腹疼痛,腹胀还有腰痛,此外身体发热、寒战、口干、口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带下增多而黄,甚至脓一样或赤带的出现、舌头红、舌苔厚,持续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慢性的了。主要症状是经常下腹隐痛或者胀痛,长期的反复发作,月经前或月经期间加重。 盆腔炎的论中医辨证:盆腔炎属于祖国医学月经病、带下病、不孕血症、淋浊、疝痛、腹痛、积聚等病范畴。湿聚成痰,血滞成淤,痰瘀互结,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冲任二脉损伤是主要病机,导致了脏腑功能失调,即使是寒湿症,起始亦有湿热的过程,所以祛湿清热是治疗盆腔炎的关键,肝经郁久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导 致湿热之邪蕴滞而形成了盆腔性病变,所以以肝脾湿热为基础病变的盆腔炎亦应谨守调经为主,调肝为先,扶脾益肾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坚持辨症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调肝危险,调经为要的思路,认为湿热之邪贯穿于盆腔炎的始终。 湿热之邪贯始终,盆腔炎患者多见面如油垢,大便粘滞不出,白

带过多切黄、白、赤、褐详见,带下腥移难闻。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脾胃阴土,主运化水湿,故湿邪致病、常先困脾,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常伴腹脘胀满,四未肿胀。 急性盆腔炎急性期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热驰张、寒战、高烧、头痛、食欲不振,形成腹膜炎,盆腔脓肿,伴有尿道刺激症和直肠刺激症,都与热邪致病有关。湿热之邪、纠合为病,转归为慢性盆腔炎后,病人常见为身热不扬和小腹灼热。 湿热的内淤与血相搏,阻滞气机,不通则痛,伤及血络则月经失调,如月经提前,量多,质稠、湿聚成痰、血滞成淤,所以痰瘀互结,就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冲任二脉损伤,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也导致了脏腑功能失调,即使是寒湿症,起始亦有湿热的过程,所以祛 湿清热法是治疗盆腔炎的关键。 (注重从肝经论治) 妇人经水所以能应时而至,届时而竭,全赖肾气盛衰,肾主藏精,肝主藏血,肝肾精血之要。所以在调经门中反复强调“肝气之郁结”肝气不舒,肝气之逆等为经水失调之缘,而其治法也正是以调肝为先。 盆腔炎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二脉的损伤,而在十二经脉中,足厥阴肝经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肝脉与任脉交会于曲骨,又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而冲、任、督三脉同起与胞中,一源而三歧,肝脉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中医所论之肝,功能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面议及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所以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与肝脉息息相关,患病后带下异常是肝经湿热下注的表现,盆腔炎疼痛时多牵及股阴疼痛,当感染

急性盆腔炎个案护理病例1精编版

急性盆腔炎个案护理 姓名:XXX 床号:XXX床性别:女/男婚否:已婚民族:汉入院日期:2010年05月18日入院方式:步行 主诉:左下腹隐痛4天 现病史:自诉于4天前出现下腹部隐痛,能忍受,伴腰骶部坠胀,无畏寒发热,无腹泻,无尿频尿急,无转移性腹痛。今日在本 院门诊作彩超检查提示:左侧卵巢肿大(约5.7*3.7*4.2cm), 门诊拟“急性盆腔炎”收住院。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有肝炎、肺结核、痢疾等传染性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无中毒史;否认药物及食物 过敏史;无输血史及性病史。 个人史:出生于原籍,无外地长久居住史,未到过流行病疫区,否认特殊放射、化学物品接触史,无特殊嗜好。 月经及婚育史:153-5 28-30 末次月经史2013年10月9日,既往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中,色鲜红,无痛经史,成年后结婚,配偶健 康,平素夫妻感情和睦,孕4产3,育有2女1男,均体健; 于2006年作引产术1次。 体格检查:T36.9℃,P82次/分,BP120/70mmHg,R20次/分。发育正常、神清、自动体,全身皮肤无黄染、出血点、皮疹,全身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未见异常,巩膜无黄染,口唇无发 绀,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不无隆起,心尖搏动正 常,腹平软,左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触及包块; 专科情况:阴道口已产型,阴道畅,白带正常,宫颈常大,光滑,宫颈无抬举痛,左侧附件压痛,未触及包块。

辅助检查:彩超检查提示:左侧卵巢肿大(约5.7*3.7*4.2cm)主要护理诊断:1、疼痛; 2、舒适改变:腰骶部坠胀; 3、自理能力缺陷。

出院指导: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加强营养; 2、注意个人卫生,禁止同房一周; 3、按时服药; 4、不适随诊。

慢性盆腔炎患者切忌乱服抗生素

慢性盆腔炎患者切忌乱服抗生素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如已形成慢性附件炎,则可触及肿块。 因为反复下腹痛到妇科就诊的女性很多。这些患者的症状很不典型;进行检查,也没有摸到包块,也就是附件稍稍增厚。这类病,一般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引起盆腔痛的原因很多,一些患者生活不卫生,或人工流产后过早进行性生活,可能会有症状不明显的隐性感染。要诊断“慢性盆腔炎”,还需要和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粘连等病症进行鉴别。由于很多病例的症状很不典型,所以鉴别诊断有时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慢性盆腔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合肥安琪儿妇产医院专家表示,应对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措施是,好好休息,避免劳累,适量服用中成消炎药。 合肥安琪儿妇产医院专家还提醒,西药抗生素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效果不佳,所以如果不是再次感染导致的盆腔炎急性发作,就不要服用,以免引起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 很多人在有阴道炎症的时候会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只要用了抗生素无论是口服还是打针都会抑制阴道的乳酸杆菌扰乱阴道的自然生态平衡,改变了阴道的微环境,致病的细菌病源体就可能繁殖,最终导致局部的念珠菌性阴道炎发作。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要大量服用抗菌素类药物。 合肥安琪儿妇产医院妇科中心---德国生物氧净疗技术“德国生物氧净疗技术”,是目前国际妇产协会已知可利用的最强的氧化剂之一。它运用生物效应作用不产生耐药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弥漫性且扩散均匀,能全方位接触病灶,不留死角,治疗效果彻底;具有快速杀菌,安全无痛、无损伤的特点;不会破坏阴道内酸碱环境,同时辅助酸碱平衡法调治妇科炎症。对于各种细菌性、真菌性、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具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从此打破了妇科炎症无法根治的神话。 德国生物氧净疗技术适应症: 外阴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炎、尿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妇科炎症。 德国生物氧净疗技术技术优势: 1、技术成熟国际领先

妇科诊疗方案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 盆腔炎,中医古籍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证中。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已将“盆腔炎”作为中医病名编入,为中、西医通用病名,《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已采用此病名。盆腔炎现西医又称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2006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定义〕,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PID 可局限于某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若盆腔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盆腔炎后遗症(包括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症及异位妊娠)的发生。 盆腔炎急性期因病势急,病情较重,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而中医药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相当于以往所称的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防止病情复发、缓解患者疼痛,缩小或消散炎性包块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该诊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疼痛的中医综合治疗。 一、诊断 中医病名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规范》(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以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出版)相关内容拟定。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妇产科学》教材(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相关内容拟定。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湿热瘀结证 症状: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带下色黄质稠,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小便黄,大便干燥,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1.辨证论治 方药:银蒲四逆四妙失笑散加减。银花藤20g,蒲公英15g,柴胡10g,枳壳15g,赤芍15g,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24g,川牛膝15g,生蒲黄20g,炒五灵脂15g。 加减:下腹疼痛甚酌加延胡索20g,炒川楝子10 g,五香藤15g;腰骶胀痛明显酌加怀牛膝15g,川续断15g;带下量多色黄酌加贯众15g,土茯苓15g;形成盆腔包块者酌加三棱15g,莪术15g,连翘20g。 2.中成药 ①银甲片:该药为我院医院制剂,具有清热燥湿,活血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蕴结于胞脉所致的赤白带下、盆腔炎等症。口服,1次4片,1日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 ②盆炎康口服液:具有清热除湿,行气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盆腔炎所致的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盆腔包块,输卵管粘连、阻塞等。口服,1次10~20ml,1日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

慢性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 1.定义 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 2.1诊断依据: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1.2 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2.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 1

血沉增快;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血清CA125可增高; C反应蛋白可增高; 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 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2012年) 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

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 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2016最终版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编码BFZ001) 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TCD-1(编码:N73.90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 案”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 急性期: 感染邪毒证 慢性期: 湿热瘀结证 气滞血瘀证 寒湿血瘀证

肾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TCD-1(编码:N73.901 )的患者。 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5)盆腔超声

慢性盆腔炎诊疗常规

妇人腹痛(慢性盆腔炎) 【概述】 妇人腹痛是指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亦称“妇人腹中痛”。 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临床常见的有肾阳虚衰、血虚失荣、气滞血瘀、湿热蕴结及寒湿凝滞等类型。禀赋肾气不足,或房事过度,命门火衰,或经期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寒邪人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行迟滞,以致腹痛。素禀体虚,血虚气弱,或忧思太过,或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耗伤血气,以致冲任血虚,胞脉失养而痛;且血虚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亦可致腹痛。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气滞而血瘀,冲任阻滞,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宿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滞气血,瘀积冲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伤及胞脉,血为寒湿所凝,冲任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 本诊疗技术是指西医慢性盆腔炎(CPID)等引起的腹痛。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1.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3.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增高;或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可增高;血清CA125可增高。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及治疗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可作出急性盆腔炎的初步诊断。此外,还需作必要的化验,如血常规、尿常规、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物检查。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下列3项:1)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2)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3)附件区压痛。下列标准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宫颈分泌物培养或革兰染色涂片淋病奈氏菌阳性或沙眼衣原体阳性;体温超过38℃;血WBC总数>lOxl09/L;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性液体;双合诊或B型超声检查发现盆腔脓肿或炎性包块。由于临床诊断急性输卵管炎有一定的误诊率,腹腔镜检查能提高确诊率。腹腔镜的肉眼诊断标准有:1)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2)输卵管壁水肿;3)输卵管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在作出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后,要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剖腹探查或腹腔镜直接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最准确。宫颈管分泌物及后弯隆穿刺液的涂片、培养及免疫荧光检测虽不如直接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培养及药敏准确,但对明确病原体有帮助,涂片可作革兰染色,若找到淋病奈氏菌可确诊,除查找淋病奈氏菌外,可以根据细菌形态及革兰染色,为选用抗生素及时提供线索;培养阳性率高,可明确病原体;免疫荧光主要用于衣原体检查。除病原体的检查外,还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特点做出病原体的初步判断。急性盆腔炎应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等急症相鉴别。盆腔炎急性发作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支持疗法: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窝而使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液体,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必要时少量输血。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2)药物治疗:抗生素的选用根据药敏试验较为合理,需根据病史、临床特点推测为何种病原体,并参考发病后用过何种抗生素等选择用药。由于急性盆腔炎的病原体多为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的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又有革兰阴性及革兰阳性之分,因此,在抗生素的选择上多采用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配伍须合理,药物种类要少,毒性要小。抗生素的应用要求达到足量,且须注意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治疗反应,随时予以调整。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收效快。3)手术治疗:下列情况为手术指征:①药物治疗无效:盆腔脓肿形成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患者中毒症状加重或包块增大者,应及时手术,以免发生脓肿破裂。②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药物治疗病情有好转,继续控制炎症数日,肿块仍未消失但已局限化,应行手术切除,以免日后再次急性发作仍需手术。③脓肿破裂:突然腹痛加剧,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胀,检查腹部拒按或有中毒性休克表现,均应怀疑为脓肿破裂,需立即剖腹探查。手术可根据情况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手术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患者年龄、一般状态等条件全面考虑。原则以切除病灶为主。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以采用保守性手术为主;年龄大、双侧附件受累或附件脓肿屡次发作者,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对极度衰弱危重患者的手术范围须按具体情况决定。4)中药治疗:主要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等。

指南规范 ▎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修订版)

指南规范▎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修订版) 盆腔炎症性疾病(PID)的诊断PID诊断的最低标准在性活跃期女性及其他存在性传播感染(STI)风险者,如排除其他病因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应诊断PID并给予PID经验性治疗:子宫压痛,附件压痛,宫颈举痛。下腹痛同时伴有下生殖道感染征象时,诊断PID的可能性增加。PID诊断的附加标准口腔温度≥38.3℃;子宫颈或阴道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查有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宫颈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大多数PID患者都有子宫颈脓性分泌物或阴道分泌物镜检白细胞增多。如果宫颈分泌物外观正常,并且阴道分泌物镜检无白细胞,则诊断PID的可能性不大,需要考虑其他可能引起下腹痛的病因。如有条件,应积极寻找致病微生物,尤其是与STI相关的病原微生物。PID的特异性诊断标准子宫内膜活检显示有子宫内膜炎的组织病理学证据;经阴道超声检查或MRI检查显示输卵管管壁增厚、管腔积液,可伴有盆腔游离液体或输卵管卵巢包块;腹腔镜检查见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输卵管水肿、输卵管伞端或浆膜层有脓性渗出物等。PID的治疗治疗原则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抗菌药物治疗静脉药物治疗●静脉给药A方案:①单药治疗:第二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抗菌药物静滴,根据具体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间隔时间,如头孢替坦2 g/12 h,静滴;或头孢西丁2 g/6 h,静滴;或头孢曲松1 g/24 h,静滴。②联合用药:如所选药物不覆盖厌氧菌,需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0.5 g/12 h,静滴。为覆盖非典型病原微生物,可加用多西环素0.1 g/12 h,口服,连用14 d;或米诺环素0.1 g/12 h,口服,连用14 d;或阿奇霉素0.5 g/d,静滴或口服,1~2 d后改为口服0.25 g/d,5~ 7 d。 ●静脉给药B方案:氧氟沙星0.4 g/12 h,静滴;或左氧氟沙星0.5 g/d,静滴。为覆盖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0.5 g/12 h,静滴。●静脉给药C方案: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3 g/6 h,静滴;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 g/(6~8)h,静滴。为覆盖厌氧菌,可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0.5 g/12 h,静滴。为覆盖非典型病原微生物,可加用多西环素0.1 g/12 h,口服,连用14 d;或米诺环素0.1 g/12 h,口服,连用14 d;或阿奇霉素0.5 g/d,静滴或口服,1~2 d后改为口服0.25 g/d,5~7 d。●静脉给药D方案:林可霉素剂量0.9 g/8 h,静滴;加用硫酸庆大霉素,首次负荷剂量为2 mg/(kg·h),静滴或肌内注射,维持剂量1.5 mg/(kg·1.8 h);2种药物均可采用1次/d给药。非静脉药物治疗●非静脉给药A方案:头孢曲松250 mg,肌内注射,单次给药;或头孢西丁2 g,肌内注射,单次给药。单次肌内给药后改

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盆腔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盆腔炎是很容易复发的,因此,对于盆腔炎的治疗,一定要进行一段长时间的治疗,确保一次到位,这样对于患者自己所承受的痛苦也会少很多,或许大家对于西医疗法会更了解一些,但是其实中医也是可以治疗的,那么中医疗法是怎样进行的呢? 盆腔炎的中医分类 (1)湿热淤结:一侧或两侧小腹疼痛拒按,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月经量多,低热起伏,尿黄便艰,舌质红、苔黄 方药:金银花、连翘、赤芍、丹皮、红藤、败酱草各15克,三棱、莪术、川牛膝各10克。 (2)寒湿淤结:小腹及腰骶冷痛,得温则减,经行或劳累后加重,带下清稀量多,无臭味,月经后期,有血块,畏寒肢冷,舌质淡或有淤点、苔白腻,脉沉迟。方药:桂枝、茯苓、丹皮、意苡仁、丹参各15克,三棱、莪术、桃仁各10克,吴茱萸6克。 (3)气滞血淤:小腹胀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或少,色白质黏,经前乳胀,胸胁胀痛,月经色暗,有血块,舌质暗红或边有淤斑淤 方药:醋柴胡、香附、枳壳、投药各10克,赤芍、丹皮、白芍、白术各15克,炙甘草6克。 盆腔炎的中医方法 1、穴位按摩:患者仰卧,双膝屈曲。术者居其右侧,先进行常规腹部按摩数次。再点按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各半分钟,然后双手提拿小腹部数次。痛点部位多施手法。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 2、中药治疗:中药[清炎妇善纺贴]可以活血化瘀,开通腠理,促进膏药药性之快速发挥、直达病所,有效治疗盆腔炎顽疾。 3、艾灸:艾灸穴位: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和八髎穴。方法:用三眼艾灸盒同时插两根艾条或三根艾条施灸,每次灸15-20分钟。这期间根据自己对温度的感应而适当调整艾条的高度及热度。 4、耳穴按摩:选内生殖器、盆腔、肾上腺、内分泌、交感等穴,施按、捻、摩手法弱刺激10分钟。每日3-5次。

急性盆腔炎(妇产科)

急性盆腔炎基本诊疗路径 一、急性盆腔炎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N73.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和体征 (1)常有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 (2)发热前可先有寒战,头痛,体温可高达39~40℃; (3)下腹痛为双侧或病变侧痛,可伴有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也可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4)由于炎症刺激,可有膀胱及直肠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腹胀、腹泻等; (5)妇科检查见阴道充血,宫颈充血,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时带异味,宫颈举痛,双侧附件增厚或附件触及包块,压痛明显。 2.辅助检查 (1)C反应蛋白升高; (2)血沉增快(>20mm/h); (3)白细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4)阴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检查多可找到致病菌; (5)B超检查发现盆腔炎性包块。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盆腔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急性盆腔炎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急性宫颈炎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半卧位,物理降温,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2.药物治疗:可选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3.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盆腔炎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中毒症状加重,包块增大,脓肿持续存在;脓肿破裂;有反复急性发作史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建议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现在多采用腹腔镜手术。原则上切除病灶,年轻的患者保留卵巢。 4.物理治疗:适用于慢性炎症,可促进盆腔组织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退。 5.中药治疗: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半卧位,使脓液积聚于子宫直肠陷凹。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水分,

-2012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

鄄城县中医医院妇产科 盆腔炎(N73.901)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度)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院本科实际,总结近两年应用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概述: 盆腔炎,中医古籍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证中。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已将“盆腔炎”作为中医病名编入,为中、西医通用病名,《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已采用此病名。盆腔炎现西医又称盆腔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盆腔炎急性期因病势急,病情较重,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而中医药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相当于以往所称的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防止病情复发、缓解患者疼痛,缩小或消散炎性包块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该诊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的中医综合治疗。 二、诊断: 中医诊断:盆腔炎N73.901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性疾病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

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急性盆腔炎健康教育

急性盆腔炎的健康教育 尊敬的患者: 你好,为了让你对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和护理有个全面的了解,现将有关这个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告知于你。希望你能努力的遵照执行,度过一个安心的住院时期。 1 在急性期卧床休息,宜取半卧位,以利于炎症局限及减少毒素的吸收。 2. 每天护士会为你测量体温,当你出现高热时护士会遵医嘱为你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你 要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补充液体,以免脱水。 3. 根据皮试结果,护士遵医嘱输液并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比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的药物) 并观察输液反应,在输液的过程中有什么不适,请及时的通知我们医护人员。 4. 观察腹痛及阴道分泌物情况,如果分泌物的颜色,气味,量有异常要及时的通知医生。 5 .根据腹痛情况,可以选择听音乐,看书等,以分散注意力,腹痛严重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 剂. 6. 下腹部理疗:每天我们的护士会遵医嘱为你进行两次红外线烤灯治疗,有效的缓解疼痛. 健康教育 心理指导:急性盆腔炎应积极彻底治疗,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保持心情舒畅,以免肝郁气滞而影响康复和加重病情。取得家人的理解和帮助, 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避免不洁性交及滥交,丈夫有性病者,需一同治疗, 饮食指导:加强营养,根据不同体质,加强饮食调护:饮食宜以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如瘦肉、鸡蛋及各种新鲜蔬菜,可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淮山、白果、莲子、 茨实、薏米等,急性盆腔炎发热期宜多饮水,可喝西瓜汁或绿豆汤、鲜果汁;气 滞血瘀者可用益母草、红糖煎水服;忌辛辣、煎炸、燥热、刺激之品,炎症期间 忌食鱼、虾、蟹等海腥食物 作息指导: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根据身体情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舞蹈等增强体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脓 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而使炎症局限,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引起炎症扩 散。 行为指导:坚持经期、产后、流产后的卫生保健,经期勤换经垫及内裤,并用温水清洗外阴,每日2日,经期及月经未净禁性生活、盆浴及游泳,以防感染。保持外阴清洁, 勤换内裤,另设专用盆,毛巾、袜子、内裤要分开洗,毛巾、内裤用开水烫,并 在阳光暴晒6小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可用蜂蜜冲水 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外阴瘙痒者,勿用手指搔抓,以防感染 重钢总医院妇产科

重用薏苡仁调理慢性盆腔炎之验谈

重用薏苡仁调理慢性盆腔炎之验谈 发表时间:2011-11-02T10:08:01.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朱益斌[导读]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未潮,足月分娩一男婴,随访1年,诸症未发,妇科检查,B超正常。 朱益斌(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 214000)【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271-01 【关键词】薏苡仁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病程较长,易反复,治疗较困难,现介绍重用薏苡仁调理慢性盆腔炎共23例,有8人取得明显效果,10人有好转,简单且效果明显,具体介绍如下: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肺,清热排脓之功效。我个人经验对多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重用薏苡仁调理,取得满意效果,举例介绍如下:例1:陈某某,女,26岁,2008年8月10日初诊。自诉白带量多2年,加重3个月。于3年前结婚后白带逐渐增多,色黄,质稠,小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且月经先期量多,经行腹痛,夹有血块,经带均臭,味难闻,婚后未孕,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妇科检查,B超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予薏苡仁150g 煮粥,一天2次,并以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5g,黄柏12g,牡丹皮10g,香附12g,牛膝6g,败酱草30g,水煎服,每日一剂。二天后白带由黄转白,余症减轻,6天后白带有较多黏稠物排出,并夹有二块1*1.5cm大小的结痂,月经按期来潮。经期在上方去牛膝,加益母,墨旱莲,治疗后,经量,色,味臭,腹痛均有明显好转。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未潮,足月分娩一男婴,随访1年,诸症未发,妇科检查,B超正常。 例2:赵某某,女45岁,于1989年4月5日来院就诊,诉反复下腹疼痛2年余,加重三天,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曾到多家医院诊治,疼痛时轻时重。患者除主症外,伴人疲无力,食少纳呆。舌质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二便正常。中医诊断:腹痛辨证,气虚血瘀症。B超及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予薏苡仁150g 煮粥,一天2次,并以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5g,黄柏12g,牡丹皮10g,香附12g,牛膝6g,败酱草30g,水煎服,每日一剂。三天后白带量有所减少,余症减轻,月经按期来潮。经期在予上方去黄柏,加生黄芪30g,红花10g。服药二剂后疼痛及伴随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守方五剂后,诉诸病已愈,但仍感疲乏,上方加茯苓15g,党参20g,陈皮6g,服三剂后已愈,随访二年,未再发作。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易于复发,由于盆腔瘀血,可有月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可有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常损及肝,脾,肾诸脏功能,且呈湿热蕴滞,多虚,多瘀的复杂病理。由于始终有白带异常,所以笔者多湿论治,薏苡仁是常用的中药甘淡微寒,入脾经,有淡渗利湿,健脾,清热排脓之功,治疗本病祛邪,能顾护脾气,使湿邪及瘀腐之物得以排除,瘀去新生,炎症病灶才能恢复。参考文献 [1]魏晓芬,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62例四川中医,2002,20(12):44. [2]中医杂志.2006.47卷.08期.专题笔谈.

治疗盆腔炎中药方

治疗盆腔炎中药方 治疗盆腔炎中药方 1.处方:土茯苓、芡实、金樱子、石菖蒲,猪瘦肉, 用法:加水,慢火煲汤,加盐调味,饮汤食肉。每日一次。 功效:具有健脾补肾,解毒祛湿的功效,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2.处方:山药、白芍、车前子各15克,党参、苍术、炒白术、陈皮各10克,柴胡、荆芥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疏肝健脾,渗湿止带。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慢性盆腔炎。 3.处方:当归9克、芍药18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川芎9克。 用法:每服6克,每日3次。 功效:有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的作用,适用于盆腔炎。 4.处方: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穹、牛膝。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调气活血,消症散结,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盆腔炎。 5.处方: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盆腔炎急性发作,腹痛发热,便秘者。 盆腔炎中药茶饮 1.当归9克,香附9克,益母草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桃仁10克,败酱草15克,黑木耳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3.小茴香30克,栀子30克,甘草10克。共研末,每服2-3克,每日2-3次。 4.黄芪50克,当归15克,大枣10枚,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2次。 盆腔炎西药西医多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抵抗炎症,用药请遵医嘱,宜联合用药,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 1.青霉素g:每日240万-1000万单位,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减至每日80万-160万单位,分次肌肉注射。 2.红霉素:每日1-1.5g,静脉滴注,加用卡那霉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 3.庆大霉素:每日16万一32万单位,静脉滴注或分2-3次肌肉注射。 4.林可霉素:每次0.3-0.6g,一日3次,肌肉注射。 5.克林霉素:每次0.6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体温降至正常后改为口服,每次0.3g,每6小时1次。 治疗盆腔炎的偏方 1.苦菜莱菔汤治疗盆腔炎 组成:凄菜10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25克,青萝卜200克(切片)。 用法:上四味共煎煮,去药后吃萝卜喝汤。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盆腔炎,属湿热瘀毒型,发热,下腹胀痛,小腹两侧

盆腔炎的诊疗方案

盆腔炎的诊疗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盆腔炎 西医病名:盆腔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 (1)病史:急性盆腔炎近期有经行、产后、妇科手术、房事不洁等发病因素。慢性盆腔炎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妇科手术感染史。 (2)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3)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

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t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⑨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