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对肠道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4种致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对这4种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其菌落数下降3~5个数量级;鼠李糖乳杆菌可降低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菌落数;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可使4种致病菌菌落数均下降3~4个数量级。由此可见,两种菌混合培养对 4 种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无协同作用。

[关键词] 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肠道致病菌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mixed culture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and Lac-

tobacillus rhamnosus on intestinal pathogens,including Salmonella gallinarum,Staphylococcus aureus,Clostridium perfrin-

gens and Escherichia coli.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Clostridium butyricum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number of these

four types of bacteria and made them down 3 ~ 5 orders of magnitude;Lactobacillus rhamnosus reduced Clostridium per-

fringens,Salmonella gallinarum colonies;the mixed culture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an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made

four kinds of bacteria down 3 ~ 4 orders of magnitud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xed culture of strains had no syner-

gistic inhibition effect on the four kind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Key words] Clostridium butyricum;Lactobacillus rhamnosus;mixed culture;enteric pathogens

丁酸梭菌属于梭菌属,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

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其广泛分布于土壤,也能从

健康动物的肠道中分离出来。丁酸梭菌适合动物

的肠道厌氧环境(呼慧娟等,2011),可以控制消

化道紊乱(张晓阳等,2012),有效抑制有害菌(曹

广添等,2012)。鼠李糖乳杆菌属于乳杆菌,具有

较强的酸及胆碱耐受能力(王玉华等,2008),有

抑制有害菌的作用(吴光伟和韩建春,2009),具

有抗氧化活性,并且可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目

前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均被广泛用作饲料

添加剂,本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

联合培养对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

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为微生物制剂联

和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试剂及培养基丁酸梭菌(Clostridi- um butyricum,HJCB998),由浙江惠嘉生物科技有

限公司提供;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 sus,ATCC7469)、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 um per- fringens,ATCC13124),均由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

藏中心提供;大肠杆菌 C83928 (Escherichia coli C83928)、沙门氏菌(Salmonella gallinarum,C79)、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aus,SHZ018),均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室提

供。琼脂、氯化钠为分析纯。厌氧液体培养基、LB 液体培养基、LB 琼脂培养基、强化梭菌培养基(RCM)、DRCA 梭菌选择性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

基(EMB)、乳酸细菌培养基(MRS)、BP 培养基、

HE 培养基、SC 培养基,均购自北京陆桥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厌氧培养箱、灭菌锅、恒

温培养箱、培养皿、超净工作台、试管、接种环等。1.2 试验方法

1.2.1 菌种活化丁酸梭菌活化:将冻干管保藏

菌株接种于装有梭菌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置于

厌氧培养基中37 ℃静止厌氧培养 48 h,取 0.1 mL 转接装有 9.9 mL 厌氧液体培养基的试管,厌氧静

止培养 16 h。

产气荚膜梭菌及鼠李糖乳杆菌活化:在超净

台内,取一定量的无菌水迅速加入打开的冻干管,

轻轻将菌粉混匀溶解,然后将菌液分别转接 LB

斜面及厌氧液体培养基,置37 ℃厌氧培养 48 h 后,取 1 环菌种接种于装有 9.9 mL 厌氧液体培养

基的试管,厌氧静止培养 16 h。

1.2.2 培养物的制备将活化好的 0.1 mL 丁酸

梭菌、鼠李糖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分别接种于装有 9.9 mL

厌氧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

菌、产气荚膜梭菌均于37 ℃厌氧静止培养24 h,

其余肠道致病菌普通培养 16 h,并分别计数。

1.2.3 混合培养取 16 个装有 19.9 mL 厌氧液

体培养基的三角瓶,将活化的菌液稀释到 10

4

10

5

cfu/mL,分组混合:(1)丁酸梭菌与大肠杆菌按

浓度100∶1 比例混合接种到三角瓶中;(2)鼠李糖

乳杆菌、大肠杆菌按浓度100∶1 比例混合接种到

三角瓶中;(3)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及大肠杆

菌按浓度100∶100∶1 比例接种至三角瓶中;(4)将等量的大肠杆菌接种于三角瓶中作为对照。随后

置厌氧培养箱中37 ℃恒温静止培养。

活菌计数方法:分别在培养的 0、4、8、12、24、36、48、72 h 取各组培养物样本,检测试验组与对

照组中各致病菌的数量(cfu/mL),并与单独培养

进行对比。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将待测菌液摇匀,每组分别取 0.1 mL 样品进行 10 倍连续稀释,选取适当稀释度的菌悬液 0.1 mL,分别滴加在伊

红美蓝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每个稀释度 3 个重复,置37 ℃培养 48 h 后,计算其菌数后取平均值(三个平板菌落总数/3×10×稀释倍数)。由于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是严格厌氧菌,在有氧情况下

无法长出,计数结果为准确的致病菌菌数。

丁酸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

研究方法同上。选用的计数培养基分别为 SC 培

养基、BP 培养基、HE 培养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丁酸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对沙门氏菌的体

外生物拮抗作用从图 1 可以看出,培养 12 h

时,丁酸梭菌培养组沙门氏菌数量比沙门氏菌单

独培养有明显下降趋势,菌落数差别达 2 个数量级,24 h 后菌落数差别达 4 ~ 5 个数量级。鼠李糖乳杆菌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从 24 h 开始比较

明显,菌落数差别为 1 ~ 2 个数量级。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时,沙门氏菌菌落数从

12 h 开始明显下降,24 h 后菌落数差别达 3 ~ 4 个数量级,可见,两种菌联合培养对沙门氏菌的抑

制无协同作用。

2.2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从图 2 可以看出,丁酸

梭菌可以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从 12 h 开

始,其菌落数比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独培养时下降

2 ~ 4 个数量级;鼠李糖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无明显抑制作用;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

培养时,从 12 h 开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下

降 2 ~ 3 个数量级,两菌株混合培养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的抑制无协同作用。

时间

/h

/

l

g

c

f

u

图 2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沙

/

l

g

c

f

u

图 1 丁酸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对

沙门氏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

时间

/h

0481224364872

7

9

3

5

沙门氏菌

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沙门氏菌丁酸梭菌+沙门氏菌

鼠李糖乳杆菌+沙门氏菌0481224364872

7

9

5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丁酸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鼠李糖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02013 年第 21 期中国饲料

2.3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

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从图 3 可以看出,丁酸梭

菌对产气荚膜梭菌抑制作用明显,从 8 h 开始,可

使菌落数下降 2 ~ 5 个数量级,在 36 h 时抑菌效

果最明显;鼠李糖乳杆菌单独作用于产气荚膜梭

菌时,从 12 h 开始,可使其菌落数下降 2 个数量

级以上;两菌株联合培养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

作用在 24 ~ 48 h 时低于丁酸梭菌单独培养,其

他时间无显著差异。

2.4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对大肠杆菌的体外

生物拮抗作用从图 4 可以看出,丁酸梭菌能明显

抑制大肠杆菌,从 8 h 开始,其菌落数比大肠杆菌

单独培养时低 3 ~ 4 个数量级;鼠李糖乳杆菌对大

肠杆菌无明显抑制作用;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

混合培养时,可以使大肠杆菌菌落数降低 3 ~ 4 个

数量级,并且抑菌曲线和丁酸梭菌大体一致,表明

两菌株混合培养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无协同作用。

3 讨论

丁酸梭菌是肠道正常微生物,可以调节肠道

菌群,抑制肠道有害菌。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可以

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均产生抑制

作用(曹广添等,2012;Yang 等,2012;Cao 等,2012),降低产气荚膜梭菌在微生物群体中的比例(Kong 等,2011)。丁酸梭菌可以产生有机酸降低

肠道 pH 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张晓阳等,

2012),同时丁酸梭菌及其脂磷壁酸也可以抑制有

害菌在细胞上的附着(Gao 等,2012),另外丁酸梭

菌可以减轻艰难梭菌毒素蛋白的毒力并且降低该

菌的数量(Woo 等,2011)。本试验表明,丁酸梭菌

对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

肠杆菌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已有研究表

明丁酸梭菌通过产生丁酸、乙酸等短链脂肪酸,产

生细菌素,以及对营养物质黏附位点的竞争等途

径来抑制有害菌(张晓阳等,2012;Gao 等,2012)。

鼠李糖乳杆菌具有很好的黏附性和抑菌性。

Mack 等(1999)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可以体外

抑制大肠杆菌,除此之外,鼠李糖乳杆菌对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鸡白痢沙门菌、肠杆菌、肠球菌等有害菌均有一定的抑制

作用(刘冬梅等,2005;魏华等,2001)。刘冬梅等(2006)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可以有效抑制有

害菌,其抑菌原因主要是产生了乳酸,改变了肠道

酸性环境,对有害菌产生抑制作用。本试验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可显著抑制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

菌,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无明显抑制

作用,这与之前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其原因有待进

一步研究。

随着益生菌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大量应用,

单一益生菌应用效果的局限性也慢慢表现出来,

因此几种益生菌的联合发酵和联合使用成为益生

菌制剂发展的新趋势(冯树和张忠泽,1990)。Stadie 等(2013)研究表明,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培养,酵母菌释放精氨酸有助于乳酸菌生长。双歧

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混合培养时可加快产酸,双歧

杆菌可促进嗜酸乳杆菌增殖(张香美等,1999)。丁酸梭菌、肠膜芽孢杆菌、粪肠球菌三种菌的无细胞

上清液彼此之间均有促进生长作用(薛胜平等,2008)。丁酸梭菌与双歧杆菌体外共培养可以明显

抑制大肠埃希杆菌 O157、痢疾杆菌 F2a、伤寒杆菌、艰难梭菌及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吕存女等,2011a、b)。丁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对霍乱孤

菌有拮抗作用,并且其主要拮抗作用是由丁酸梭

菌引起的(陆俭等,2000)。本试验结果也表明,丁酸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联合培养时对产气荚膜梭

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

出较强的生物拮抗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丁

酸梭菌。

4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对产气荚膜梭菌、

/

l

g

c

f

u

图3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时间

/h

图 4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对大肠杆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0481224364872

8

10

时间

/h

/

l

g

c

f

u

4

6

大肠杆菌

丁酸梭菌+鼠李糖乳

杆菌+大肠杆菌

丁酸梭菌+大肠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大肠杆菌0481224364872

8

10

4

6

2

产气荚膜梭菌

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丁酸梭菌+产气荚膜梭菌

鼠李糖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11中国饲料 2013 年第 21 期

!!!!!!!!!!!!!!!!!!!!!

(上接第 8 页)

[29] Joo S T,Lee J I,Ha Y L,et al.Effects of dietary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lipid oxidation,color,and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pork loin[J].Anim Sci,2002,80(1):108 ~ 112.

[30] Karin N,Klaus F,Gerd N,et al.Effects of dietary olive and linseed oil on lipid composition,meat quality,sensory characteristics and muscle structure in pigs[J].Meat Science,2005,70:63 ~ 74.

[31] Loughmiller J A,Nelssen J L,Goodb,et al.Influence of dietary total sulfur amino acids and methionine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of finishing gilts[J].J Anim Sci,1998,76(8):2129 ~ 2134.

[32] Mahan D C,Cline T R,Richert B.Effects of dietary level of selenium- enriched yeast and sodium selenite as selenium sources,fed to growing-finish- ing pigs o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and loin quality[J].J Anim Sci,1999,77 (8):2172 ~ 2179.

[33] Matthews J O,Higbie A D,Southern L I,et al.Effect of chromium propi- onate and metabolizable energy on growth,carcass traits,and pork quality of growing-finishing pigs[J].J Anim Sci,2003,81:191 ~ 196.

[34] O’Quinn P R,Smith J W,Nelssen J L,et al.Effects of source and level of added chromium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of growing finishing pigs[J].J Anim Sci,1998,76(2):125.

[35] Okeudo N J,Moss B W.Interrelationships amongst carcass and meat qual-

ity characteristics of sheep[J].Meat Science,2005,69:1 ~ 8.

[36] Olivares A,Daza A,Rey A I,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genotype,dietary fat saturation and vitamin A concentration on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pigs[J].Meat Sci,2009,81(4):641 ~ 647.

[37] Shehon J L,Payne R L,Johnston S L,et al.Effect of chromium propi-

onate on growth,carcass traits,pork quality,and plasma metabolites in grow- ing-finishing pigs[J].J Anim Sci,2003,81:2515 ~ 2524.

[38] Wiegand B R,Sparks J C,Parrish F C,et al.Duration of feeding conjugat- ed linoleic acid influences growth performance,carcass trails,and meat quality of finishing barrows[J].J Anim Sci,2002,80:637 ~ 643.

[通讯地址: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枫林大

道,邮编:3300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生长均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鼠李糖乳杆菌可抑制沙门氏菌

和产气荚膜梭菌,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

菌无明显抑制作用;丁酸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联

合培养时对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出较强的生物拮抗作用,

但未表现出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广添,刘婷婷,周琳,等.丁酸梭菌对致病菌和有益菌的体外作用效果

研究[J].中国饲料,2012,4:16 ~ 19.

[2] 冯树,张忠泽.混合菌-一类值得重视的微生物资源[J].中国食用菌,1990,9

(1):4 ~ 7.

[3] 呼慧娟,范小燕,周琳,等.不同氧需求特性菌株在模拟肠道厌氧条件下

的增殖[J].饲料工业,2011,32(20):38 ~ 41.

[4] 黄琴,黄怡,崔志文,等.鼠李糖乳杆菌对巨噬细胞先天性免疫应答的

调节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8):1621 ~ 1626.

[5] 黄怡,黄琴,李卫芬,等.鼠李糖乳杆菌对 Caco-2 细胞抗氧化功能和细

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2,43(2):250 ~ 254.

[6] 刘冬梅,李理,梁世中,等.鼠李糖乳杆菌产生抗菌物质的抑菌作用和特

性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6,34(1):13 ~ 16.

[7] 刘冬梅,李理,梁世忠,等.鼠李糖乳杆菌的抑菌及其在大豆奶酪中性质

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4):6 ~ 10.

[8] 陆俭,张雪平,孟筱琦.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对霍乱弧菌的拮抗

试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0,27(5):338 ~ 341.

[9] 吕存女,邝欣,崔萱林.酪酸梭菌与婴儿型双歧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

试管内生物拮抗作用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a,13(1):38 ~ 40.

[10] 吕存女,邝欣,张雪平,等.酪酸梭菌与婴儿双歧杆菌对艰难梭菌体外

生物拮抗作用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b,13(4):222 ~ 224.

[11] 王玉华,高晶,陈萍,等.鼠李糖乳杆菌不同组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11,36(9):27 ~ 31.

[12] 王玉华,高晶,冯印,等.鼠李糖乳杆菌耐酸及胆盐能力研究[J].食品科

学,2008,20(12):449 ~ 451.

[13] 魏华,徐锋,徐玉琴.鼠李糖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发酵性能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9):11 ~ 15.

[14] 吴光伟,韩建春.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产细菌素的研究[J].东北

农业大学学报,2009,40(8):81 ~ 85.

[15] 薛胜平,杜连祥,路福平.三种益生菌混合培养及共生机理研究[J].工业

微生物,2008,38(2):28 ~ 32.

[16] 张香美,江汉湖,董明盛.双歧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混合培养时微生态关

系研究[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3(2):5 ~ 10.

[17] 张晓阳,卢忆,马艳莉,等.丁酸梭菌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

食物与营养,2012,12:31 ~ 35.

[18] Cao G T,Xiao Y P,Yang C M,et al.Effects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on Growth Performance,Nitrogen Metabolism Intestinal Morphology and Cecal Microflora in Broiler Chickens[J].J Anim Vet Adv,2012,11(15):2665 ~ 2671. [19] Gao Q X,Qi L L,Wu T X,et al.Ability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to

inhibit Escherichia coli-induced apoptosis in chicken embryo intestinal cells[J]. Vet Microbiol,2012,160(3 ~ 4):395 ~ 402.

[20] Kong Q,He G Q,Jia J L,et al.Oral Administration of Clostridium bu- tyricum for Modulating Gastro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Mice[J].Curr Microbio,2011,62(2):512 ~ 517.

[21] Mack D R,Michail S,Wei S,et al.Probiotics inhibit enteropathogenic

E -coli adherence in vitro by inducing intestinal mucin gene express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1999,276:941 ~ 950.

[22] Stadie J,Gulitz A,Ehrmann M A,et al.Metabolic activity and symbiotic

interaction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yeasts isolated from water kefir[J].Food Microbiol,2013,35(2):92 ~ 98.

[23] Woo T D H,Oka K,Takahashi M,et al.Inhibition of the cytotoxic effect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 vitro by Clostridium butyricum MIYAIRI 588

strain[J].J Med Microbiol,2011,60(11):1617 ~ 1625.

[24] Yang C M,Cao G T,Ferket P R,et al.Effects of probiotic,Clostridium butyricum,on growth performance,immune function,and cecal microflora in broiler chickens[J].Poult Sci,2012,91(9):2121 ~ 2129.

[通讯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 866 号,

邮编:310058]

12

人体各部位常见的致病菌

人体各部位常见的致病菌 一、人体中的常见的致病菌: 1、葡萄球菌: 属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人体皮肤上寄居最多的致病菌,也见于鼻咽等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许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和伤口感染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 2、链球菌: 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的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溶解破坏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使炎症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特点是比较稀薄,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属厌氧菌,常和大肠杆菌一同引起混合感染。 3、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寄居于肠道内。对维生素K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不大,若和其他致病菌在一起时,可造成严重的混合感染,如大面积烧伤感染、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粪臭。 4、绿脓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寄居于肠道和皮肤上,它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中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感染时,可引起难以控制的绿脓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常不易愈合,其脓液呈淡绿色,有腥臭味。 5、变形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面积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形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耐药性。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6、无芽胞厌氧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在一般外科感染中,此类细菌为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具有临床意义的有脆弱类杆菌、核梭形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多种。这些无芽胞厌氧菌寄生在人体内的腔道,特别是胃肠道(结肠内的数量最多)、口腔、阴道等处。它们与需氧菌共同构成机体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相对平衡,对人体无害。其致病条件是:当某些原因(如血液供应障碍、组织坏死、需氧菌共生等)造成局部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便有利于无芽胞厌氧菌的繁殖。在机体许多封闭部位,单纯厌氧菌可造成感染,但多数厌氧菌是与其他需氧菌共生而引起感染的。厌氧菌感染脓液有恶臭。目前有效的治疗药是甲硝哒哇(灭滴灵)。 二、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 1、肉毒杆菌: 偏爱高蛋白食物。肉毒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菌,在土壤、动物粪便等地方经常可以见到它。它尤其喜欢肉肠、火腿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同时在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类食品中也可能含有。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因自制发酵肉制品而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2、沙门氏菌: 多在动物性食品中出现。它是导致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元凶之一,通常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内。它主要污染动物性食品,包括禽畜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如果没有彻底加热,则可能感染。美国曾多次出现大规模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包括鸡蛋等。

【CN109811031A】一种新型鼠李糖乳杆菌鉴定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62463.0 (22)申请日 2019.03.05 (71)申请人 扬州大学 地址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申请人 丹阳市康力乳制品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顾瑞霞 张玉律 张臣臣 黄玉军  陈霞 陈大卫 印伯星 管玉新  张兆俊  (74)专利代理机构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2222 代理人 沈志海 (51)Int.Cl. C12Q 1/04(2006.01) C12R 1/225(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新型鼠李糖乳杆菌鉴定方法(57)摘要一种新型鼠李糖乳杆菌鉴定方法,属于微生物发酵及食品加工领域,利用生长曲线对本实验室保藏的12株鼠李糖乳杆菌进行区分,严格限定菌株传代时间,对12株菌进行3次传代,使菌株的生长状态稳定,利用自动生长曲线分析仪在600nm波长处测定12株菌在不同碳源条件下的光密度值,连续测定48小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测得的生长曲线进行分析,综合考虑3种碳源,鉴定方法科学,原理清晰,与现有的核糖体分型技术操作流程相比,本发明操作流程为菌株纯化-同步-生长曲线测定-分析,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建立了快捷可靠的株水平上的鼠李糖乳杆菌区 分手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2页CN 109811031 A 2019.05.28 C N 109811031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811031 A 1.一种新型鼠李糖乳杆菌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鉴定方法如下: (1)鼠李糖乳杆菌培养 利用生长曲线对12株鼠李糖乳杆菌进行区分,无菌条件下,将12株菌的菌粉接种于MRS 肉汤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将复苏的菌液在MRS固体培养基上划线纯化; (2)鼠李糖乳杆菌形态观察 将纯化的菌落转接至MRS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收集1mL菌液,6000g离心5分钟,用纯净水重悬菌体;吸取10μL至载玻片,固定制片,染色,在光学显微镜100倍油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3)鼠李糖乳杆菌生长曲线测定 严格限定菌株传代时间,对12株菌进行3次传代,使菌株的生长状态稳定,将活化的菌液按3%的接种量接种到不同碳源的MRS肉汤培养基中,混匀后用移液枪精确吸取300μL至蜂窝培养板,每株菌做三个平行样,然后放入微生物自动生长曲线分析仪,参数设置为37℃培养48h,每隔15min读取一次数据,重复试验5次; (4)鼠李糖乳杆菌生长曲线比较 选取所有测定的时间点及其对应的OD600nm值,利用SIMCA 14.1软件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考察不同菌株之间的生长情况的差异,采用分类PCA的方法对各个菌株所有时间点的OD600nm值进行处理,将每一株鼠李糖乳杆菌分为一类,共12类,直观考察各组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情况,样本与所选模型的相似度>0.05,记为“×”,相似度<0.05,记为“√”; (4-1)葡萄糖作碳源,PCA分类法的比较 在葡萄糖作碳源时,PCA分类法的效果较差,151m和hsryfm1301相似度高,BG和F相似度高,Bm01和F、grx19、LV1、SP1相似度高,CRL1505和F相似度高,F和grx19、hsryfm1301、LV1相似度高,grx19和LV1、SP1相似度高,LV1和SP1相似度高,其它菌株均可区分,将12株菌分为5个类型; (4-2)乳糖作碳源,PCA分类法的比较 在乳糖作碳源时,Bm01和F、LV1相似度高,F和grx10、grx19、LV1相似度高,其它菌株均可区分,将12株菌分为9个类型; (4-3)蔗糖作碳源,PCA分类法的比较 在蔗糖作碳源时,只有151m和hsryfm1301相似度高,BG和grx10相似度高,其它菌株均可区分,将12株菌分为10个类型; (5)鼠李糖乳杆菌菌株的区分 葡萄糖是大多数乳酸菌的偏爱碳源,因而葡萄糖对菌株的区分能力不佳,乳糖和蔗糖的区分能力较好,综合三种碳源下,在试验进行的12株鼠李糖乳杆菌菌株中,均可利用生长曲线数据进行区分。 2

肠道菌群小知识

1代谢作用 ? 提供热量 ? 生产短链脂肪酸 ? 合成维生素K 和叶酸 ? 胆汁酸的分泌 ? 参与药物代谢 2. 免疫效果: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 刺激免疫球蛋白A (IgA )的生产 ? 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 ? 诱导调节性T 细胞 3. 预防病原体入侵: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菌群间存在的生物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病原体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人类肠道菌群 什么是肠道菌群? 人的肠道内寄居着种类 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 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 一定的比例组合,各种菌间 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它们 与宿主存在着共生关系,共 同维护着宿主的生理平衡。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 有的,当胎儿还在母体子宫 内时,胎儿所处的环境几乎 是无菌的,因此胎儿肠道内 是无菌的,婴儿出生时迅速暴露在母体阴道或皮肤的微 生物下,随着从婴儿到老年 的发展变化,我们的肠道菌 群在出生后几个月迅速增多, 多样性增加,到成年后达到 稳定状态,之后老年时期多 样性渐渐减少[1]。这些微小 的生物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 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分类 据推测,正常健康成人 肠道菌群总数高达1×1014, 种类超过1000种,而一个成 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约为 1×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 我们肠道内的菌群数量是人 体细胞总和的10倍。在胃和 小肠中,细菌的种类相对较少。结肠中,每克肠道内容 物存在1012个细菌细胞,细 菌种类达300-1000种,而其中99%的细菌来自于其中30-40种[2] 。 正常人肠道中包括四种主要的细菌门类:厚壁菌门 Firmicutes (约50-75%,包 括梭菌属),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约10-50%, 包括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放线菌门 Fusobacteria (约1-10%,包括双歧杆菌),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常常约少于1%,包括大肠杆菌),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人类肠道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细菌属于拟杆菌属、梭菌属、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其他属,如埃希氏菌属和乳杆菌属较少。拟杆菌属约占肠道中所有细菌的30%[][3]。 我国科学家在健康年轻人体内观察到的9个属的细菌广泛存在,分别为厚壁菌门的考拉杆菌属、罗氏菌属、Blautia 、 Faecalibacterium 、梭菌属、Subdoligranulum 、瘤胃球菌属和粪球菌属以及来自拟杆菌门的拟杆菌属。这9个属的细菌均具有在人体肠道内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能力,而短链脂肪酸具有维持人体健康的多重作用,例如充当肠道上皮特殊营养和能量组分,保护肠道黏膜屏障,降低人体炎症水平和增强胃肠道运动机能等[4] 。 Phylum Proporti on (%) [3]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50-75% 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 10-50% 放线菌门 Fusobacteria 1-10%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 a 少于1% 肠道菌群的作用 正常肠道菌群具有重要 的自我平衡功能[5]。 肠型 未来某一天,当你走进 医院的时候,医生可能不仅 会询问你的过敏史、血型, 还会问到你的肠型。 来自德国海德堡欧洲分 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 ) 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这个概念 ——肠型,他们通过全球性实验国际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发现以肠道内的 细菌种类和数量划分,人类拥有三种肠型,研究人员把这3种肠型命名为拟杆菌型 (Bacteroides )(肠型Ⅰ)、普雷沃氏菌型(Prevotella )(肠型Ⅱ)和瘤胃球菌型 (Ruminococcus )(肠型Ⅲ),

肠道致病菌(本科)

第7章肠道杆菌(Enteric bacilli) 第一节概述 肠道杆菌是指寄生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大群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们为兼性厌氧菌, 属于肠杆菌科。本科细菌不产生芽孢, 形态相似,? 但含有多种酶类, 故生化反应繁多, 根据它们的特殊构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可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6族13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及部分埃希氏菌属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其它各属细菌大多是肠内常居菌或机会致病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肠杆菌科的细菌皆为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 多数有周鞭毛, 有些菌株有性菌毛可传递质粒。 (二)生化特性生化反应活泼, 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 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 这都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一般说来非致病性的埃希氏菌属和肠杆菌属细菌具有β-半乳糖甘酶,而致病性的志贺氏菌属和沙门氏菌属细菌无此酶, 可利用乳糖发酵试验作为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重要依据。 (三)抗原构造与血清学分型 1.抗原构造复杂: 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K)抗原三和种。 (1)O抗原: 脂多糖分子最外层, 由重复的低聚糖所组成的聚合体 (2)H抗原: 是组成细菌鞭毛的蛋白质成分, ?按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空间构型决定鞭毛抗原的特异性。 (3)K抗原: 是多糖质, 它存在于荚膜或微荚膜中。 2.血清学分型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待测菌株细菌表面的特异性群或型抗原, 这需要单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 (四)抵抗力 肠杆菌科的细菌无芽孢, 对热力和一般消毒剂的抵抗力都不强。雾化器,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传染来源。 二、微生物学诊断原则 粪便是最常采取的标本, 初次分离时, 一般采用具有选择和鉴别性质的培养基, 如S.S.琼脂和中国兰培基。对肠科细菌的鉴定, 主要是根据生化反应。 第二节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大肠埃希氏菌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非致病菌是人和哺乳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且可帮助机体合成维生素B、K和大肠菌素(colicins)等,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阻止外来的病原体生长、繁殖及引起疾病。生物间若失去平衡或因机体过度虚弱或外伤而其它无菌部位时,它们也会乘机侵害, ?成为机会致病菌。 一、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或称粘附素):为大肠杆菌一种特殊菌毛,抗原性强,可粘附于宿主体肠壁。 2.肠毒素分耐热不耐热两种。 a 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60C时30分钟灭活。与霍乱弧菌外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类型 肠道传染病是由相应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它可以引起散发、流行、暴发、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旅游、经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急性胃肠炎 多由被细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群、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其媒介食物主要为肉类、蛋类、水产品、凉拌菜等。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4、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以粪便排出,经口使人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对肠道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4种致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对这4种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其菌落数下降3~5个数量级;鼠李糖乳杆菌可降低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菌落数;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可使4种致病菌菌落数均下降3~4个数量级。由此可见,两种菌混合培养对 4 种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无协同作用。 [关键词] 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肠道致病菌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mixed culture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and Lac- tobacillus rhamnosus on intestinal pathogens,including Salmonella gallinarum,Staphylococcus aureus,Clostridium perfrin- gens and Escherichia coli.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Clostridium butyricum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number of these four types of bacteria and made them down 3 ~ 5 orders of magnitude;Lactobacillus rhamnosus reduced Clostridium per- fringens,Salmonella gallinarum colonies;the mixed culture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an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made four kinds of bacteria down 3 ~ 4 orders of magnitud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xed culture of strains had no syner- gistic inhibition effect on the four kind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Key words] Clostridium butyricum;Lactobacillus rhamnosus;mixed culture;enteric pathogens 丁酸梭菌属于梭菌属,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 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其广泛分布于土壤,也能从 健康动物的肠道中分离出来。丁酸梭菌适合动物 的肠道厌氧环境(呼慧娟等,2011),可以控制消 化道紊乱(张晓阳等,2012),有效抑制有害菌(曹 广添等,2012)。鼠李糖乳杆菌属于乳杆菌,具有 较强的酸及胆碱耐受能力(王玉华等,2008),有 抑制有害菌的作用(吴光伟和韩建春,2009),具 有抗氧化活性,并且可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目 前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均被广泛用作饲料 添加剂,本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 联合培养对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 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为微生物制剂联 和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肠道感染细菌简述

第11章肠道感染细菌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肠道杆菌所没有的一种抗原是 A. M抗原 B. H抗原 C. O抗原 D. K抗原 E. Vi抗原 2. 关于肠杆菌科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 肠道杆菌均为G—杆菌 C. 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3. 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主要依据 A. 是否发酵葡萄糖 B. 是否分解乳糖 C. 是否具有鞭毛 D. 是否具有菌毛 E. 是否具有芽胞 4. 大肠杆菌IMViC试验结果应是; A. +、—、+、— B. —、+、—、+ C. +、+、—、— D.—、—、+、+ E.+、—、—、— 5. 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 A. 痢疾志贺菌 B. 福氏志贺菌 C. 鲍氏志贺菌 D. 宋氏志贺菌 E. 以上都不是 6. 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变异 E.对外界抵抗力变异 7. 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的肠道杆菌是A.沙门菌的某些菌株

B.志贺菌的某些菌株 C.埃希菌的某些菌株 D.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 E.克雷伯菌的某些菌株 8.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产生H2S+++,动力试验+、尿素酶试验-,可能是下列肠道菌中的 A.大肠埃希菌 B.伤寒沙门菌 C.志贺菌 D.变形杆菌 E.肖氏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杆菌) 9. 主要流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是 A. O6 B. O25 C. O157 D. O111 E. O158 10. 关于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致病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潜伏期,可在肠系膜淋巴结繁殖 B. 不引起菌血症 C. 发病2周内没有第二次菌血症 D. 不侵犯肝、脾、肾等器官 E. 患病后机体获得的免疫力不强 11. 志贺菌属常引起: A. 阿米巴痢疾 B. 细菌性痢疾 C. 慢性肠炎 D. 假膜性肠炎 E. 肠热症 12. 机体抗伤寒的免疫主要依赖于 A. 体液免疫 B. 补体的作用 C.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抗生素的使用 E. 细胞免疫 13. 肠热症病人发病1周内,检出伤寒沙门菌阳性率最高的方法是 A. 尿培养 B. 血培养 C. 粪便培养 D. 痰培养 E. 胆汁培养 14. 疑为肠热症的病人常需抽血做细菌学检查,什么时期采血样最好 A. 发病第1周 B. 发病第2周 C. 发病第3周 D. 发病第4周 E. 疾病恢复期 15. 肠热症并发症之一是肠穿孔,其原因是 A. 细菌的直接作用 B. 肠梗阻所致 C. 肠壁淋巴组织发生超敏反应

肠道益生菌常见种类

肠道益生菌常见种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益生菌种类:到目前为止,已有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弧菌属、假单孢菌属的众多种类及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应用于水产养殖业。 根据中国农业部2013年发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征求意见稿)》,可用于养殖动物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菌种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乳酸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沼泽红假单胞 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罗伊氏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黑曲霉、米曲霉、迟缓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纤维二糖乳杆菌、发酵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 1.乳酸菌 乳酸菌是最早用作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益生菌,种类繁多。从微生物特性来说,乳酸菌为革兰阳性、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无芽胞; 通常在厌氧或者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 耐酸,在pH 3. 0 ~ 4. 5 下仍能够生存; 不耐高温,经80 ℃处理5 min,损失达70% ~ 80%; 包括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片球菌属[15]。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乳酸菌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①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阻止和抑制致病菌,降解消化道内的有害物质; ②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强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③产生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消化酶; ④产生细菌素,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2.芽胞杆菌 芽胞杆菌是应用很广泛的一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如枯草芽胞杆菌和地衣芽胞杆菌,属于需氧菌,以内孢子的形式零星存在于动物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中[1]。与乳酸菌相比,由于芽胞杆菌能够耐受高温、高压,经过饲料制粒等过程依然可保持良好的活性,更加适宜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添加应用,在饲料中比较稳定。芽胞杆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芽胞,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具有以下优点: ①抗性强,耐高温、酸碱、高压,对颗粒饲料加工具有良好的耐受力; ②贮藏过程中以孢子形式存在,不消耗饲料的营养成分; ③在肠道上部迅速 复活,复活率接近100%; ④可产生多种氨基酸及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 ⑤消耗肠道内的氧,维持厌氧环境,抑制致病菌生长。2013饲料添加剂目录中允许使用的芽胞杆菌有枯草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迟缓芽胞杆菌、凝结芽胞杆菌、侧孢短芽胞杆菌等。 3.酵母菌 饲料添加剂目录( 2013) 中,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使用的酵母主要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等。酵母在动物肠道的作用包括: ①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②提高动物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力; ③可直接和肠道病原体结合,中和肠道中毒素; ④促进动物生长。 4.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主要应用于水产方面。该类细菌是一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光合细菌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①净化水质条件,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 ②菌体蛋白中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为水产动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③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增强动物的免疫力。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致病菌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致病菌 一、人体中的常见的致病菌: 1、葡萄球菌: 属革兰氏阳性球菌。是人体皮肤上寄居最多的致病菌,也见于鼻咽等处。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许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和伤口感染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 2、链球菌: 属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的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溶解破坏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使炎症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特点是比较稀薄,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属厌氧菌,常和大肠杆菌一同引起混合感染。 3、大肠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寄居于肠道内。对维生素K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不大,若和其他致病菌在一起时,可造成严重的混合感染,如大面积烧伤感染、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粪臭。 4、绿脓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寄居于肠道和皮肤上,它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中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感染时,可引起难以控制的绿脓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常不易愈合,其脓液呈淡绿色,有腥臭味。 5、变形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面积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形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耐药性。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6、无芽胞厌氧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在一般外科感染中,此类细菌为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具有临床意义的有脆弱类杆菌、核梭形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多种。这些无芽胞厌氧菌寄生在人体内的腔道,特别是胃肠道(结肠内的数量最多)、口腔、阴道等处。它们与需氧菌共同构成机体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相对平衡,对人体无害。其致病条件是:当某些原因(如血液供应障碍、组织坏死、需氧菌共生等)造成局部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便有利于无芽胞厌氧菌的繁殖。在机体许多封闭部位,单纯厌氧菌可造成感染,但多数厌氧菌是与其他需氧菌共生而引起感染的。厌氧菌感染脓液有恶臭。目前有效的治疗药是甲硝哒哇(灭滴灵)。 二、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 1、肉毒杆菌: 偏爱高蛋白食物。肉毒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菌,在土壤、动物粪便等地方经常可以见到它。它尤其喜欢肉肠、火腿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同时在豆制品和煮熟的黄豆、豆酱类食品中也可能含有。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因自制发酵肉制品而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2、沙门氏菌: 多在动物性食品中出现。它是导致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元凶之一,通常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内。它主要污染动物性食品,包括禽畜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如果没有彻底加热,则可能感染。美国曾多次出现大规模沙门氏菌污染事件,包括鸡蛋等。

益生菌动物双杆菌BB-12、嗜酸乳杆菌LA-5和鼠李糖乳杆菌LGG对孕产妇影响的临床性研究

研究综述: 益生菌动物双杆菌BB-12、嗜酸乳杆菌LA-5和鼠李糖乳杆菌 LGG对孕产妇影响的临床性研究 研究领域:代谢状况 研究类型:人类研究 益生菌菌株:LGG和BB-12 Aaltonen, et al. Impact of maternal diet during pregnancy and breastfeeding on infant metabolic programming: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Eur.J.Clin.Nutr. 2010 研究目的:评价怀孕和哺乳期妇女的饮食情况和饮食咨询对婴幼儿代谢状况的影响。 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56个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分成一个空白对照组和两个饮食咨询组(饮食/益生菌和饮食/空白对照组)。双盲随机分配两种益生菌(LGG 和BB-12)或空白组(咨询对象是大量的饱和脂肪和低纤维饮食)。通过记录3天的饮食情况来重复评价孕产妇在怀孕期间和产后的饮食。测定194个6个月大的健康婴儿的代谢标志物,血清中32-33裂解的和完整的胰岛素原,人瘦素与脂联素的比值,皮褶厚度和腰围。这些指标值高就标明代谢状况差。 研究结果:与空白对照组(n=17/63, 27.0%)相比,益生菌饮食咨询组(n=6/62, 9.7%)或空白对照饮食咨询组(n=7/69, 10.1%)中32-33裂解胰岛素原高的婴幼儿的比例较低。在婴幼儿中,裂解胰岛素原高的同时,皮褶厚度和腰围较大,人瘦素与脂联素的比值也较高。对于怀孕期间孕妇的饮食,最高和最低脂肪摄入量会增加婴幼儿患高裂解胰岛素原的风险,而奶油的摄入和婴幼儿的腰围是相关的。与用奶粉喂养的婴幼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患高裂解胰岛素原和高人瘦素与脂联素比值的风险较低。 研究结论:怀孕和哺乳期间孕产妇饮食的改善有利于婴儿代谢健康。高裂解胰岛素原反映了婴幼儿体内代谢状况很差,这可以通过早期的饮食咨询来改善。 研究领域:特应性疾病 研究类型:人类研究 益生菌菌株:BB-12,LGG和LA-5 Dotterud, et al. Probiotics in pregnant women to prevent allergic diseas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Br.J.Dermatol. 2010 研究背景:之前的报道暗示给母亲和有患特应性疾病的小孩吃某种益生菌可以将2岁时患特应性疾病(AD)的机率降低一半。 研究目的:检测通过让孕妇吃益生菌是否可以预防2岁前的婴幼儿的特应性过敏或过敏性疾病。 研究方法:在一项对婴幼儿随机的双盲试验中,妇女从36个月的怀孕期到前3个月的哺乳期收到了含益生菌的牛奶或空白对照。益生菌牛奶含有鼠李糖乳杆菌LGG,嗜酸乳酸杆菌LA-5和动物双歧杆菌BB-12。判断得了发痒的皮疹超过四周的小孩是否是AD。在两岁时,评价所有小孩的特应性过敏性,AD,哮喘

常见致病菌

革兰阳性致病菌革兰阴性致病菌 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化脓性链 球菌) 支原体目(肺炎支 原体) 放线菌目(结核分 支杆菌) 埃希菌属(大肠杆 菌) 沙门菌属(伤寒杆 菌) 志贺菌属(痢疾杆 菌) 螺旋体目(苍白 螺旋体) 衣原体科 生物学特性形态 与结 构 球形,多呈葡萄串 状排列。无鞭毛, 无芽胞,有的有荚 膜。G+ 球形,链状排列。无 鞭毛,无芽胞,幼龄 菌多由荚膜。G+ 无细胞壁,呈高度 多形性,吉姆萨染 色呈淡紫色,胞外 繁殖最小微生物, 细胞膜,荚膜,环 状双链DNA 有菌丝和孢子,具 有原始核质,无核 膜核仁,肽聚糖和 磷壁酸组成细胞壁 细胞壁(分支菌酸) 杆状,多数有周身 鞭毛,有菌毛,无 芽胞。G- 具有周身鞭毛,无 芽胞,有菌毛,有 荚膜。G- 短小杆状,有菌毛, 无芽胞,无鞭毛。 G- 体纤细,螺旋致 密规则,两端尖 直,Fontana镀银 染色为棕褐色, 菌体弯曲成S或C 形 体积微小,呈圆 形或椭圆形体, 肽聚糖细胞壁, 有原体(胞外,高 度感染性)和网 状体 抗原 构造 有葡萄球菌蛋白A (SPA)、磷壁酸等。 A群链球菌细胞壁上 多有多糖抗原,再外 层有蛋白质表面抗 原。 1、蛋白质抗原: 血清学分型依据 2、糖脂抗原 细胞壁含有独特的 分枝酸 主要有菌体(O)、 鞭毛(H)和K抗原 三种。 O抗原产生IgM;H 抗原产生IgG;Vi 抗原有助于诊断。 有O、K抗原,依据 O抗原将志贺菌属 分为4群 密螺旋体抗原 (属共同抗原) 1、脂多糖抗原: 属特异性 2、外膜蛋白抗 原:种特异性、 型特异性 代谢 与培 养 需氧或兼性厌氧,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 长良好,耐高温。 兼性厌氧,血平板或 含血清的培养基培 养。 1、兼性厌氧/厌 氧 2、营养要求高, 10-12%血清培养 基 3、高pH (7.8-8.0) 4、荷包蛋样典型 菌落 正常寄生菌,培养 困难,血平板,厌 氧/微需氧 代谢活跃能发酵乳 糖,产酸、产气; IMViC:+ + - - 对营养要求不高, 兼性厌氧/需氧,普 通培养基,无色半 透明S型菌落,可 根据生化反应的不 同区分种与亚种, IMViC为-+-+ 能分解葡萄糖,产 酸、不产气,不发 酵乳糖。普通平板 IMViC试验为-+-- 厌氧、毒力株: 家兔单层上皮细 胞 非毒力株:活细 胞人工培养基 专性细胞内生 长,6-8天鸡胚卵 黄囊或Hela299 细胞培养 抵抗 力 较强,80℃30min 可杀死,对青霉素、 红霉素、庆大霉素 等过敏。 不强,60℃30min即 被杀死,对消毒剂、 青霉素、红霉素、磺 胺敏感。 1、弱,对理化因 素较细菌敏感。2、 对醋酸铊、结晶紫 有抵抗3、化学消 毒剂敏感。4、对 干扰细胞壁的抗 菌素耐药。5、对 干扰蛋白质合成 的抗菌素敏感 抗理化因素,抗干 燥和酸碱,对结晶 紫和孔雀绿有抵抗 力,对乙醇、湿热、 紫外线、结核治疗 药物敏感,抗菌素 敏感 强,56℃60min、 60℃15min有些仍 可存活。对化学消 毒剂敏感,胆盐、煌 绿等对其有抑制作 用,对磺胺类、链霉 素、氯霉素敏感, 但易耐药 不强,60℃15min 可被杀死,对氯霉 素敏感水中存活 2-3周、粪便存活 1-2月,理化因素敏 感(60℃30min ), 氯霉素等敏感,消 毒剂敏感 较其他肠道杆菌 弱,60℃10min即 被杀死,对酸敏感 极弱,对热、冷、 干燥、消毒剂和 肥皂水敏感,对 青霉素、四环素 和庆大霉素敏 感。 对热和消毒剂敏 感,耐低温,在 室温下迅速丧失 传染性,60℃ 5-10分钟、75% 乙醇半分钟或2% 苏打水5分钟即 可被杀死

几种常见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的效果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912687189.html, 几种常见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的效果评价 作者:傅翔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1期 摘要:目的评价几种常见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的效果。方法根据大肠杆菌O157、副溶血性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特异基因作为目的基因,设计相应的引物,并进行实验优化以确立对4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体系。并对市售经果汁样品人工随机染菌后进行模拟样品验证。结果该多重PCR方法能够有效地扩增出相应致病菌的目的基因片段,且特异性较强。同时能够检测出模拟样品中随机接种的任意3种细菌。结论利用建立的 多重PCR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大肠杆菌O157、副溶血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关键词:肠道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效果评价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对于食品安全事件来说,其中最大的元凶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存在。这些食源性致病菌的组成是多样性的,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志贺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杆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产气荚膜梭菌及变形杆菌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居于世界前列。在这种情况下,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重视[1]。在传统的致病菌检 测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为生理生化、血清型水平等等,但是,以上种种方法具有测试时间较长,费时、费力等特点,在灵敏度测试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应建立一种较为快速、简便并具有一定灵敏度的检测方式,其中,以多重PCR检测最具效力,并成为研究的热门。本次研究拟建一种多重PCR检测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 O157、副溶血性弧菌及普通变形杆菌4种肠道致病菌,以期达到临床检测效果,现报道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菌种以及来源:副溶血性弧菌、普通变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均购于北京兰博瑞公司。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志贺氏、空肠弯曲菌及大肠杆菌O157等均保存于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要试剂及仪器:DNA的提取试剂盒、PCR试剂都是由北京全式金生物有限公司提供。营养琼脂培养基以及胰酪胨大豆琼脂培养基、血平板以及溶菌肉汤液体培养基、革兰阴性增菌液等都是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成品配置而成。其中,为了有效培育菌群,还准备了恒温培养箱以及水浴箱,均为德国进口产品,同时,所用的离心机3K30型号、梯度PCR仪器

肠道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肠道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的主要步骤 (2)掌握平板划线分离法 (3)掌握玻片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以及实际意义 二、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试管、玻片、酒精灯、接种针、接种环、试管架、(2)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细菌培养基、伤寒诊断血清、伊红美蓝培养基(EMB)、克氏双糖铁培养基(KIA)、葡萄糖发酵管、乳糖发酵管、甘露醇发酵管、尿素培养基、蛋白胨水、半固体培养基 三、实验流程 (1)肠道致病菌的分离 ①待测标本的制作:把接种环放置于点燃的酒精灯火焰处对其进行灭菌,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在细菌培养基中取少量待测细菌于盛有5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混匀。 ②细菌的分离接种:用接种环取适量配置好的细菌悬液,在酒精灯附近进行划线分离法接种细菌于EMB培养基。将培养基置于37℃培养18~24小时。 (2)肠道致病菌的纯化 ①单菌落接种:从已培养待测细菌的EMB培养基上用已灭菌的接种针挑取某单个菌落接种到KIA培养基上,一部分直接深入培养基中底部,一部分直接涂抹于斜面处,置于37℃培养18~24小时。 ②待测细菌的初步判断:取出已纯化培养待测细菌的KIA培养基,观察现象,初步断定该细菌是致病菌或是非致病菌。

(3)肠道致病菌的鉴定 ①生化鉴定:分别取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发酵管各一只(注意管内的小倒管则应充满液体,不含气泡),用已灭菌的接种针取已培养的KIA培养基上的培养物接种于各发酵管,将各发酵管于37℃培养18~24小时。取出并观察记录现象。(注意每次使用接种针前都应用酒精灯火焰进行灭菌) ②动力检查:用已灭菌的接种针取KIA培养基上的培养物分别接种于蛋白胨水、尿素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中,将各个培养基于37℃培养18~24小时。取出后将靛基质(吲哚)加入到蛋白胨水培养基中,并观察记录现象。(注意每次使用接种针前都应用酒精灯火焰进行灭菌) ③血清学鉴定:取洁净玻片一张,将其用蜡笔分为两格,两边各取生理盐水一滴,再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分别取KIA培养基上的培养物加入两格中,与生理盐水混匀不摊开。(注意每次使用接种环前都应用酒精灯火焰进行灭菌)然后在第二格中滴入一滴伤寒诊断血清,混匀不摊开,轻轻摇动玻片,经1~2min观察两格中有无凝集现象。注:本实验涉及细菌接种都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由于条件有限,因而可在燃烧的酒精灯附近进行实验操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EMB培养基现象与分析: ①培养基下部呈现黑色现象,上部培养基仍为红色,培养基斜面有细菌明显蔓延生长。 ②分析:培养基下部出现黑色现象,说明该细菌能够分解培养基中的物质并产出硫化氢气体,由于培养基中含铁,因而硫化氢能够与其

肠道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肠道致病菌得分离与鉴定 一、实验目得 (1)掌握肠道致病菌得分离、鉴定得主要步骤 (2)掌握平板划线分离法 (3)掌握玻片凝集试验得操作方法以及实际意义 二、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试管、玻片、酒精灯、接种针、接种环、试管架、(2)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细菌培养基、伤寒诊断血清、伊红美蓝培养基(EMB)、克氏双糖铁培养基(KIA)、葡萄糖发酵管、乳糖发酵管、甘露醇发酵管、尿素培养基、蛋白胨水、半固体培养基 三、实验流程 (1)肠道致病菌得分离 ①待测标本得制作:把接种环放置于点燃得酒精灯火焰处对其进行灭菌,用已灭菌得接种环在细菌培养基中取少量待测细菌于盛有5ml生理盐水得试管中,混匀。 ②细菌得分离接种:用接种环取适量配置好得细菌悬液,在酒精灯附近进行划线分离法接种细菌于EMB培养基。将培养基置于37℃培养18~24小时。 (2)肠道致病菌得纯化 ①单菌落接种:从已培养待测细菌得EMB培养基上用已灭菌得接种针挑取某单个菌落接种到KIA培养基上,一部分直接深入培养基中底部,一部分直接涂抹于斜面处,置于37℃培养18~24小时。 ②待测细菌得初步判断:取出已纯化培养待测细菌得KIA培养基,观察现象,初步断定该细菌就是致病菌或就是非致病菌。

(3)肠道致病菌得鉴定 ①生化鉴定:分别取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发酵管各一只(注意管内得小倒管则应充满液体,不含气泡),用已灭菌得接种针取已培养得KIA培养基上得培养物接种于各发酵管,将各发酵管于37℃培养18~24小时。取出并观察记录现象。(注意每次使用接种针前都应用酒精灯火焰进行灭菌) ②动力检查:用已灭菌得接种针取KIA培养基上得培养物分别接种于蛋白胨水、尿素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中,将各个培养基于37℃培养18~24小时。取出后将靛基质(吲哚)加入到蛋白胨水培养基中,并观察记录现象。(注意每次使用接种针前都应用酒精灯火焰进行灭菌) ③血清学鉴定:取洁净玻片一张,将其用蜡笔分为两格,两边各取生理盐水一滴,再用已灭菌得接种环分别取KIA培养基上得培养物加入两格中,与生理盐水混匀不摊开。(注意每次使用接种环前都应用酒精灯火焰进行灭菌)然后在第二格中滴入一滴伤寒诊断血清,混匀不摊开,轻轻摇动玻片,经1~2min观察两格中有无凝集现象。注:本实验涉及细菌接种都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由于条件有限,因而可在燃烧得酒精灯附近进行实验操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EMB培养基现象与分析: ①培养基下部呈现黑色现象,上部培养基仍为红色,培养基斜面有细菌明显蔓延生长。 ②分析:培养基下部出现黑色现象,说明该细菌能够分解培养基中得物质并产出硫化氢气体,由于培养基中含铁,因而硫化氢能够与

肠道致病菌

肠道杆菌(enteric bacilli ) 是一大群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生物学形状近似的G -杆菌。如:大肠杆菌,肠道致病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 (一)SS 平板 一种强选择性培养基。主要成分为营养物质、抑菌物质、促进待检菌生长的物质及指示剂(指示剂为中性红:酸红,碱黄)等。乳糖被非致病菌分解产酸,蛋白胨被致病菌分解产碱。大肠杆菌形成分解乳糖,呈红色菌落。而肠道致病菌不分解乳糖,菌落呈透明微黄色。 乳糖发酵试验:大肠杆菌菌落大,分解乳糖——“大红” 肠道致病菌菌落小,不分解乳糖——“小白” (二)双糖铁培养基 用于观察细菌是否产生硫化氢及对糖的发酵能力,初步鉴别细菌。此培养基上层含乳糖、酚红、硫酸亚铁,固体斜面;下层含葡萄糖、酚红,半固体(可以观察细菌是否运动——是否有鞭毛)。大肠杆菌能发酵乳糖和葡萄糖产酸产气,使斜面与底层均呈黄色并有气泡。而肠道致病菌一般只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故底层为黄色;上层因接触空气而氧化,并因细菌生长繁殖会生成碱性化合物,使斜面部分变为红色。(指示剂为酚红) (三)糖发酵试验 酸性复红为指示剂,若能分解糖,则变红。内置一小试管,以便收集气体。 (四)靛基质(吲哚)生成试验 具有色氨酸酶的细菌能够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形成靛基质,试剂中的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油性,浮于液面)与靛基质结合形成玫瑰色靛基质,容易识别。 血清学鉴定 SS 培养基等分离培养 粪便或肛拭子 双糖铁培养基 上、下层均发酵 (大肠杆菌) 生化反应 下层发酵、上层不发酵 (可疑肠道致病菌)

将试验菌接种在蛋白胨水肿,37℃温箱培养24h后取出,加入柯氏试剂2~3滴,震荡后两者接触面呈玫瑰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 (五)尿素分解试验 又有尿素酶的细菌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培养基pH上升,酚红指示剂变为红色。 将试验菌接种到尿素固体培养基上,37℃温箱培养18~24h,培养基呈红色为阳性。 霍乱弧菌 G-;菌体呈弧形或逗点状(一个弯曲);一端有单鞭毛,有些菌株有荚膜。根据O(耐热)抗原不同,可将其分为139个血清群,O1和O139群能引起霍乱流行。 厌氧芽胞梭菌是一类在有氧环境下生长不良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有芽胞细菌。厌氧菌一般在含有10%H2、10%CO2、80%N2条件下可以生长。常用培养厌氧菌的方法有厌氧罐、箱;气袋法等;也可用庖肉培养基培养。 1、破伤风梭菌(庖肉培养基),G+,芽胞位于菌体顶端,大于菌体使细菌呈鼓槌状,菌体 细长,有周身鞭毛,外毒素致病。对人致死量1ug。 血平板上菌落呈羽毛状。 疱肉培养基呈灰色 2、产气荚膜梭菌,两端钝圆的G+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在体内有明显的荚膜。无 鞭毛。环境优良时形成荚膜,环境恶劣的时候形成芽孢,位于次极端。 (1)疱肉培养基呈粉色,有大量气体 (2)高层琼脂断裂—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大量气体将固体琼脂冲断,成多段。 (3)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能分解牛乳中的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并能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封口蜡(凡士林)冲至 试管上部,气势汹涌。 (4)靶样溶血—血琼脂平板上,有双层溶血环。 内环完全溶血—θ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α毒素 3、肉毒梭菌 G+ 粗大杆菌,次极端芽胞,芽胞卵圆形大于菌体,使细菌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周身鞭毛,无荚膜。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物中毒性最强者,对人的致死量0.1μg,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 4、伤寒杆菌 实验中伤寒、甲乙副伤寒杆菌被稀释了40,80,160,320,640倍。 初次发病血清IgM,即O抗体,出现早,维持时间短。 恢复后血清IgG,即H抗体,出现晚,维持时间长。 伤寒沙门菌O≥1:80,H ≥ 1:160;副伤寒沙门菌:H:≥ 1:80;动态观察:恢复后血清抗体是初次发病的≥ 4倍 H、O抗体高感染可能性大 H、O抗体不高感染可能性小 O高,H不高感染早期/交叉反应 O不高,H高感染晚期/预防接种/特异性回忆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