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部分)

目前,蟹类养殖分海水和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梭子蟹和青蟹;淡水养殖主要品种是河蟹。全国河蟹养殖的面积大产量高。目前河蟹养殖特点:技术上相对简单成熟;时间上周期短见效快;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下面主要讲一下河蟹的养殖。河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据分析测定,100克蟹肉中含维生素A达5900国际单位,热量达582千焦,为水产品之冠,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黄素的含量均高于许多名特水产。常说“蟹过无味”。食用母蟹最佳时间为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前后。食用公蟹最佳时间为农历十月刮西北风的时候,这就是常说“九雌十雄”。

第一部:河蟹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河蟹分类: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河蟹的正名,它还有许多别称,各个地方叫法也不一,如螃蟹、毛蟹、大闸蟹、清水蟹等。河蟹属高等甲壳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

河蟹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北起辽河、南至闽江。凡通海的江河湖泊均有它的足迹。在国外除朝鲜黄海沿岸外,整个欧洲平原都有它的分布。中国的河蟹按水系分可以分为: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其中长江水系的河蟹味道鲜美、壳薄、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青壳白肚,金爪黄毛)

第二节:河蟹形态结构

(一)、外部形态:河蟹体分头胸甲,腹部及足等部分。①头胸部:因进化演变的原因,河蟹的头部与胸部是愈合在一起的;是蟹体的主要部分。背面覆盖一层坚硬的背甲也称头胸甲。头胸部腹面为腹甲所包被。腹甲通常呈灰白色、腹甲通常也称胸板。②腹部:河蟹的腹部俗称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紧贴在头胸甲的腹面。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均为狭长形,在生长过程中。雌性渐成圆形,雄性则仍为狭长的三角形,俗称团脐、尖脐,这是区别雌雄性别的最显著的标志。③胸足: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一对螯足和四对步足。

(二)、内部结构:河蟹体内里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①河蟹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肠、肛门。河蟹的消化腺为肝脏,呈橘黄色。②呼吸系统:河蟹的呼吸器官为腮,腮共有6对。③循环系统:心脏,河蟹也有血液,血液组织和颜色与高等动物不一样,河蟹的血液由淋巴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即变形虫形的白血球,而血清素溶解在淋巴里,所以河蟹的血液不是鲜红的,而是无色的。④神经系统:有背面腹面由两个中枢神经系统。⑤感觉器官:包括腹眼一对;平衡囊退化,第一触觉以及第二对颚足指节上的感觉毛有味觉功能,胸体和附肢上的刚毛,有触觉功能。⑥生殖系统:河蟹雌雄异体,性腺位于头胸部胸甲下面,蟹黄和蟹膏。

第三节,河蟹的生态习性

(一)生活习性:①栖居:河蟹的一生中,有5个发育期: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随着各发育时期的不同,栖居习性也各相差异。在蚤状幼体阶段,需要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过着浮游生活;蚤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后,即进入蟹苗阶段,则有浮游生活过渡到既能游泳,又能爬行和登陆,并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大眼幼体变态为幼蟹后,一直至成蟹,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穴居。②食性:河蟹在蚤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以后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螺、蚌、蚬、蠕虫等等。河蟹一般半天白天隐蔽洞中,夜晚出洞觅食。

(二)生殖洄游:河口和入海口浅海里交配、繁殖,自然界河蟹经过两个秋龄的生长、发育长大。每年晚秋初冬,水温开始下降时,江河、湖泊中大批成熟的亲蟹成群结队向河口浅海处迁移,随后滞留在河口交配、产卵,繁衍后代。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秋风响,蟹爪痒)

河蟹的生活史

第四节关于河蟹的专业用语:

(1)、人工育苗:人为控制,河蟹交配产卵、孵化、幼体培育、淡化出苗。

(2)、蚤状幼体:常用Z表示,刚从卵孵化出的幼体,外形并不像河蟹而略似水蚤,故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分为五期,主要以颚足外肢上的羽状刚毛数目为依据,分别是4、6、8、10、12根。

(3)、大眼幼体:常用M表示,五期蚤状幼体变态后为大眼幼体(蟹苗)。大眼幼体因一对延长眼着生于长长的眼柄末端露出于眼窝外面而得名。

(4)、幼蟹:大眼幼体经过第1次蜕皮,变为第一期幼蟹,第2次蜕皮就称第2期幼蟹,依此类推。

(5)、豆蟹:又叫仔蟹,第一期幼蟹,生长发育为三期幼蟹每公斤称1.6至2.4万只,形似豆状,故称豆蟹。

(6)、扣蟹:三期幼蟹培育到每公斤称300至500只,大小似衣服纽扣一样,故称扣蟹(大:100-200只/kg、小:400-800只/kg)。

(7)、蜕壳(蜕皮):河蟹一生中要经过多次蜕壳(蜕皮),其中一次是生殖蜕壳,其余都是生长蜕壳,根据专家研究:河蟹的一生要蜕壳(蜕皮)约18-20次,其中幼体阶段五次蜕皮,其中12-14次生长蜕壳,还有一次生殖蜕壳。

(8)、自切与再生:当河蟹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格斗,常常发生丢弃附肢(胸足、鄂足)的自切现象,是一种保护性的适应,附肢的再生,只限于生长阶段,到了性成熟阶段,随着蜕壳的终止,再生也就停止。

(9)、黄蟹与绿蟹:河蟹生殖蜕壳前,体色呈黄褐色,俗称黄蟹,生殖蜕壳后,河蟹体色呈青绿色(墨绿色)称为绿蟹。雌性“绿蟹”腹脐覆盖整个腹面,边缘密生绒毛,雄性的绿蟹步足较黄蟹明显,粗大而健壮,螯足绒毛密生。人工育苗时应选择成熟绿蟹。

(10)、蟹黄与蟹膏。

第二部分育苗与养成

第一节人工育苗:包括以下过程:

(1)、亲蟹的选择:应选择长江水系的绿蟹,雌蟹:100克,太大活力较差,抱卵后容易死亡。雄性:100克以上,雌雄比例3∶1。

(2)、暂养:选择好的亲蟹运到育苗厂以后,应在淡水中暂养一段时间。

(3)、交配与产卵:盐度为8-33‰,一般在8-20‰,温度8-14℃,一般在10-12℃为最佳。(4)、孵化:温度18-20℃,盐度13-26‰。

(5)、幼体培育:温度21-25℃,盐度13-26‰。PH值7.0-8.5,有一定的光照,溶解氧大于5mg/L。

(6)、幼体培育期的饵料:包括单胞藻、轮虫、卤虫、代用饵料。

(7)、淡化出苗:一般在低盐度10-20‰,海水育苗时,幼体有80-90%已变态成为大眼幼体即可进行淡化,而北方高盐度海水育苗则可略早些,淡化:每天每次3-4‰,淡化到3‰以下时,就可出苗。同时也伴随逐步降温,温度降到接近室外暂养池的水温。

第二节养成

河蟹养殖的现状,目前沿海地区北起辽河宁,南至福建,内陆水域有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云南、贵州、新疆、四川、内蒙古、北京等省市均有河蟹养殖。我国可供养蟹的水域类型其多,养殖方式因地而异,多种多样。目前河蟹养殖有湖泊养蟹、湖泊围栏养蟹、河沟养蟹、池塘养蟹(精养),鱼蟹混养(以鱼为主)、稻田养蟹、庭院养蟹、成蟹暂养等形式。湖泊养蟹和湖泊围栏养蟹效果较有明显,若湖泊选择合理、管理得当,其经济效益可达成本的5-10倍。

河蟹养殖的要素:苗种、饲料·螺蛳、水质·水草、管理。

(一)、苗种选择:应选择长江水系的河蟹作为亲本的人工培育的蟹苗。最好选择长江水系的河蟹土池培育的蟹苗。购苗时应注意区别真假蟹苗,(1)、大小:真蟹苗14-16万只/kg。假:24-30万只/kg。(2)、体色:真蟹的颜色是黄带青,而且有些透明。假的蟹苗的颜色是青黑色的,而且透明不明显。(3)、外形:真的蟹苗体偏长而且细,假的蟹苗体偏粗而胖。(4)、真蟹苗的第二、三对步足的最后一节内侧有四个锯齿,而假蟹苗不具有此特征。(5)、真的蟹苗变成一期幼蟹,具有4枚前额齿,假蟹苗或多或少,不是4枚。

购买蟹苗时,应对蟹苗的质量进行鉴别,鉴别方法如下:(1)、蟹苗的大小应该整齐,要求90%以上的大眼幼体规格一致。(2)、蟹苗的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质量好的蟹苗把水沥干后,用手抓一把后,轻轻捏一下,放在平坦的地方,蟹苗能迅速向四周散开,(3)、从体色和光泽度上鉴别蟹苗,优质蟹苗体色黄中带青,有光泽,劣质蟹苗,外观很嫩,无光泽,(4)、

买苗时应选择个体较大的苗14-16万只/kg,为优质苗,18-20万只/kg,为一般苗,22-30万只/kg,为差苗或假苗。

一. 严把蟹种关

1品种要纯正目前我国养殖的河蟹主要来自三大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实践证明,不同水系的河蟹,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长江水系蟹种的特点与优点长江蟹的背甲为浅黄色、椭圆形、侧冀尖锐,其中第四侧齿明显,额齿中间凹陷明显;第二步足与第三步足等长,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长之比为1:20(这个比例是长江水系蟹种与其它水系蟹种区别的关键),步足毛金黄色,第二、三足上无刚毛。长江蟹的优点很多,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它水系的品种。2 亲本的优选选择顺序为:长江>湖泊>池塘3 苗种的优选选择顺序为:天然(捕捞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以大规格产蟹为亲本的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

二.质量要优良

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提高蟹种成活率性早熟蟹种是指当年的蟹苗,在培育成当年的蟹种后,个体不大,通常在20克左右,性腺却已发育成熟的蟹。用这种蟹种翌年进行商品河蟹生产,绝大部分因蜕壳困难而死亡,从而给河蟹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的方法为四看:

1.看蟹种的腹部。如雌蟹腹部已变为近似圆形,即已呈团脐,脐周围长有绒毛,腹甲第四、五节变宽,则表明该此蟹已性早熟;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若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则表明该雄蟹已性成熟。

2.看蟹种的螯足、步足内侧掌节部有没有绒毛,若有,也不为连续细而短的绒毛;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颜色较深。

3.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而性成熟的蟹种背甲为墨绿色或青色;正常蟹种背部比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个体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

4.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打开头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条紫色条状物,甚至有卵粒,则为性成熟卵巢;有二条白色的条状物,则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枯黄色的肝脏,则表明性腺未成熟。

有条件的最好自育蟹种。自育蟹种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质量明显好于外购蟹种。

(二)、河蟹的饲料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荤素均食。在自然界里如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的均喜食。捕自然界的蟹,解剖其胃部,发现80-90%是浮萍、丝状藻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聚合草、水花生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碎片和泥沙,这与河蟹栖息在水草丛中,以江河、湖泊中获得植物性饵料的机会更多一些有关。河蟹喜食动物尸体,有时还攻击青蛙和残害同类。

人工养殖的情况下,河蟹对饵料有明显的选择性。试验证明:同时投喂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和精饲料,结果最喜食的是动物性饵料,其次是精饲料,最不喜食植物性饵料。河蟹的食性特点

河蟹属杂食性的甲壳动物,它在食性上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即广谱性、互残性、暴食性、耐饥性和阶段性。

1.广谱性河蟹既能摄取附着的藻类,有机碎屑,又能摄食多种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还能摄食人工饲料,如粮食类、饼粕类,以及人工配制的颗粒饲料。天然水域生长的河蟹胃内食物组成有:水草、腐植、碎屑、底栖螺蚌、蚬及水生蠕虫、昆虫,还有附着的藻类,水生植物果实及小鱼、小虾。水草有眼子菜、苦草、浮萍等,附着的藻类有水绵、胶刺藻以及原生动物等。从投喂的饲料看,河蟹对螺蚌肉尤为喜食。红薯干、南瓜、麦类利用率也较高。河蟹喜欢沼菱主茎往返于水底与水表层活动,喜食菱上的附着周丛生物,亦喜食菱的果实。 2.互残性河蟹的同类尽管具坚硬的甲壳不能被残食,但在蜕壳后短暂的软壳期为生命的薄弱环节,易被同类残食。河蟹蜕壳后,机体组织需要吸水膨胀,此时身体软弱无力,俗称软壳蟹,需要在原地休息一小时左右,才能爬动,钻入隐蔽或洞穴中,此时极易受到同类或其它敌害生物的侵袭。

3.暴食性河蟹在饲料充足且适口的情况下食量很大,不停地摄食,消化力很强。含纤维较多的水生植物的碎片都能被消化利用。

4.耐饥性它在饲料缺乏和周围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不摄食也不会饿死。这是因为河蟹在饱食后,把多余的营养贮存在肝脏之中,在适当时就将贮存于肝脏的营养用维持生命。据资料介绍,河蟹离水后,在潮湿环境下不摄食仍可存活38天之久。

5.阶段性河蟹食性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食性,一般可以把幼蟹期分为两个食性不同阶段,蟹种养成成蟹期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放养后的4-5月份是摄食高峰期,入秋前后又是一次摄食高峰期。春夏季以傍晚前后摄食为主,而入秋后,河蟹为全天候摄食。

传统观点认为河蟹喜食动物的腐败尸体,用这种观点指导河蟹养殖,不仅无益甚至有害。河蟹喜食腐败动物尸体,是由于天然环境中河蟹难以获得生长需要的足够饵料,抢食动物腐败尸体是弥补食物的不足。另外,由于河蟹摄食的习惯是以螯足将食物拥抱在胸前搅碎送食,活体动物难以捕获送食,故河蟹有食腐败尸体的倾向。然而,在人工养殖中,食物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饲料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河蟹喜食腐败尸体的倾向减弱。据观察,在同时具有新鲜动物尸体和腐败动物尸体情况下,河蟹往往首先食用新鲜动物的尸体。实际上人工

养蟹中,大量投喂动物腐败尸体作为主要饲料,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会造成水质恶化和诱发蟹病,是不可取的。

另外河蟹在天然生长水域,喜食底栖的螺蚌,它尤其喜欢螺肉。所以投放螺蛳作为河蟹的活饵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养蟹池投放螺蛳不单是为河蟹提供饵料而已,它很重要的方面是,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螺蛳是底栖的贝类,它以池底的附生藻类、微型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底栖细菌及浮游生物为食,是池底的清道夫。凡螺蛳繁盛的池塘,往往水质清沏。正因为此,为保持养蟹池的水质清沏,种水草,投螺蛳双管齐下,收到很好的的效果。池底部由于螺蛳的存在,残饵及败腐菌大幅减少,对预防河蟹的病害亦起到积极的作用。

螺蛳的投放,通常安排在冬春季。一般每亩投放200-500kg。投放螺蛳要避免将钉螺带入,以防血吸虫的传播。投入的螺蛳能自然增殖,蟹塘螺蛳增殖率约为1.5-2倍。螺蛳可食部分占体重的22-25%。螺蛳过度地增殖,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所以过多地投放也是不适当的。

人工养殖河蟹,投喂饵料应是遵循“三看四定”的原则:

三看及“两头精、中间青”的原则

(1)看季节在开春二三月,天气较冷,河蟹较少活动,所以摄食量也少,可选择睛天的傍晚,用少量麦麸、米糠、豆饼拌成糊状,投喂在食台上;清明以后,水温逐渐升高,可投喂小杂鱼虾、嫩旱草、菜叶、莴苣叶,并逐步增加投饵量;小满到白露,水温较高,河蟹摄食量大,可大量投喂浮萍、绿萍、黑表草、苏丹草等,同时搭配投喂动物的内脏、蚯蚓、螺蚬肉、蚌肉等;白露到霜降,水温逐渐降低,此时应加大动物性饵料如血粉、小鱼虾、蚯蚓等的投喂量,以利于河蟹体内脂肪的积累。

(2)看天气与河蟹活动情况投喂时,睛天多喂,阴雨天、闷热天少喂,雨后天睛要适当多喂。

清晨河蟹爬到池边,稍有惊动,立即下水为正常。若赶它也不下水说明河蟹不正常,要立即查找原因,看池水是否缺氧。若受惊动后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和清晨大量聚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体已缺氧,必须立即换水和增氧。鱼虾混养的池中,若鱼浮头号,则说明河蟹早已缺氧,因河蟹在水中对氧气的需求高于鱼类。另外,检查河蟹是否患病,如患病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蔓延。

(3)看河蟹吃食情况和是否有敌害每天早晚巡塘时,检查河蟹的吃食情况。如投饵后2-3小时即将饵料吃完,则说明河蟹活动正常,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反之,则应减少投饵量或调换饵料。如发现河蟹自相残杀现象,应加强适口饵料的投喂和采取保护“软壳蟹”的措施。

在河蟹养殖池中发现水蛇、老鼠和鸟类等敌害动物,应立即采取除害措施。同时要天天检查防逃设施,发现漏洞应及时修补。

四定:

(1)定质饵料要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植物性饵料要无根、无枯茎黄叶、无泥,动物性饵料要新鲜,不腐烂变质。忌单一饲料,大块和有壳的饲料要切成小块或粉碎。为了防止饲料污染水质,少用或不用血粉、米糠、麦麸、豆浆等粉状饲料,改用煮熟的麦粒、黄豆、玉米、碎血块。

(2)定量投饵不定量,河蟹饥饱失度,这种情况不利于河蟹的生长。投饵量要掌握好,以当天吃完为佳。一般幼蟹早期每天每只投喂3-5粒熟麦粒。随着幼蟹蜕壳长大,必须增加投饵量,并适当投喂蚯蚓、小杂鱼虾等动物性饵料。

(3)定时河蟹白天常躲在阴暗的地方或洞穴里,黄昏才出来觅食。因此,可以每天下午4-5时投喂一次,也可通过驯养,使河蟹适应上下午投饵一次的规律。

(4)、定位饵料应投放在池塘岸边浅水处,蟹穴周围及水生植物上适当多撒些。饵料尽量投放均匀。如何做到蟹饲料的合理投饲?

河蟹饲料的合理投饲对充分利用饲料效能,促进河蟹的生长,显得十分重要。为做

到合理投饲,要讲究以下五个方面:

(1)了解不同阶段河蟹的现存量。比如每亩放养400只蟹种,至6月份河蟹已达到25克,在基本没有死亡的情况下,每亩河蟹的现存量达10公斤。每天按现存量的10%——15%投放人工配合饲料,则需1——1.5公斤。

(2)不同生长期的河蟹投放不同标准的人工饲料。早期幼蟹的饲料应该颗粒小,含蛋白质指标高。成蟹的饲料颗粒较大,蛋白质含量相对降低,而投喂量增大。

(3)讲究投饲时间。河蟹的摄食具有一定节律性,它昼伏夜出,摄食活动主要在夜晚,以日落后摄食最旺盛。一般日投食2次,早晚各1次,日落后投饲的量占当天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4)投饲量的计算。投饲量的计算在不同季节有所变化,主要依据为河蟹和生长过程中的现存量。早期(6月旬之前)的投饲量,为体重的10%~15%;中期(6月旬至7月下旬)的投放量为体重的8%~10%;后期(8月至9月底)的投放量为体重的6%~8%。比如每亩投放蟹种(规格60只/市斤)400只,早期每日每亩投放人工配合饲料约1kg ,中期1.5-2kg 后期约2.5kg 。

(5)根据天气变化与水质的变化确定正确的投放量。河蟹的生长最适合水温为22oC-28oC,在高温季节,它摄食量下降,中午高温时段不宜投喂。在大雨、大风天气不宜投喂或减少投喂。当池水水质出现变化时,应注意河蟹吃食情况。水质恶化会大大影响河蟹摄食。可在河蟹池内设几个投饵盘,以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与饲料的余缺。一般投饲后3小时内吃完为好。

(三)、水质水位管理河蟹养殖的池塘与养鱼的池塘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条件为:(1)浅水型的水域,水深0.6—1.5米,最好有深水区与浅水区交汇排列。稻田改造的养蟹塘,可按“回”字或“田”字形的沟渠布置,其它为浅水区。单位面积以10-30亩为宜。

(2)水源充足,最好邻近大河沟,进排水方便。

(3)水质清沏,无污染。底质坚实,少污泥。

(4)种植水草,要求水草覆盖面达全池面积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

(5)投放螺蛳,每亩投放量在250-500公斤。

河蟹养殖的水质标准

(1)水温河蟹成体生存水温在0○C-35○C;蟹苗生活适宜水温18○C-28○C;成蟹生长水温15○C-30○C。

(2)酸碱度 PH控制在7.8-9.0

(3)透明度 60-100厘米为宜。

(4)溶解氧要求4毫克/升以上。

(5)氨氮总氨氮不超过0.4毫克/升

(6)硫化氢底层水中含量不超过0.10毫升/升

(7)化学耗氧 4毫克/升以下。

(8)水色浅绿色或淡褐色为好。

人工养殖河蟹时,管理好水、调好水也比较重要,养蟹池的水质以清净,溶解氧丰富为好。水深以1.5m适宜,如果发现池中的河蟹登岸的数量较多,而且与往常不同,尤其是白天大量爬出水面,极可能是水中缺氧或水质败坏,此时应该立即换水。6-9月份是河蟹生长的旺季,池水要定期更换,7-10天可以换一次水。生石灰定期泼洒(方法及用量作用)稻田养蟹要根据不同季节来调节水位,在遵循“春浅、夏满、秋勤”的管理方法。

另外种植水草是当今生态养蟹中大力提倡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俗话说得好:“蟹大小,看水草”。

种植水草的主要目的:起分散作用,可充分利用水体,利用河蟹的立体良性分布,即上、中、下水体分布适宜。

水草品种:可以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但以伊乐藻为最佳,其营养价值较高,且生命力特强,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种草面积:一般控制在水面的60%左右,若过密,要每隔10—15m开一宽为3—5m 的通道,以确保池底有足够的光线。

种草时间:一般选择在清明前后,不宜过早过晚。

种植方法: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每亩用量25—30kg;苦草以播种为主,每亩用种量0.1kg。

水草管理要点:

(1)要适时适时施肥(复合肥、基肥要足;无机肥要适量,要努力推广磷酸二氢钙的使用)。

(2)水草种植要在蟹种放养前进行,确保蟹种下塘前已有水草长出,否则草的嫩芽被河蟹摄食,影响水草生长。

作用:可净化水质;可隐蔽蜕壳;可以作为食物,补充饵料;可以蔽阴降温;可以防病;可以防逃。

四、防逃、防盗

第三部分河蟹常见的疾病防治

河蟹疾病以预防为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蟹病及预防方法:

(1)、稚蟹暴发性流行病(上岸症)

病因:由细菌感染而引起。

症状:初期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大批爬上岸或躲在岸边石缝中,以腹肢支撑地面将身体支起不动,反应迟钝,甚至人驱之也不回水中。最后造成脱水死于岸上,也有的死在池中,部分表现背壳发红。

流行情况:5-6月份。

防治方法:A、蟹苗入池前,对蟹池要彻底消毒,B、定期泼洒碘制剂,C、投喂药饵。

(2)擅抖病(抖抖病)

病因:由小RNA病毒科病毒引起。

症状: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痉挛颤抖、抽搐或僵直,活动缓慢,反应迟钝,上岸不回,病蟹环爪、倒立、拒食,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鳃部症状;肌肉发红,尤以大螯、附肢中的肌肉明显,肛门有时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头胸甲下方透明肿大,充满无色液体;肝胰脓肿呈灰白色,肝组织糜烂并发生臭味。

流行情况:发病时间5-10月份,特别是水温25-28℃时,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A、引进蟹苗时注意检疫。B、蟹苗入池前对蟹苗消毒。C、定期消毒水体,定期使用生物制剂。D、使用药物饵料,增加蟹体的免疫力。

(3)蜕壳不遂症

病因:可能是因缺钙引起蜕壳困难。

症状:河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不能蜕去旧壳,病蟹背上明显有棕色斑点,全身发黑而死亡。

防治方法:A、调好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B、可用1-2PPM浓度的高磷酸钙全池泼洒。C、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蜕壳素、贝壳粉,增加动物性饲料,D、投喂药饵。

(4)固着类纤毛虫

病因:由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纤毛虫附生于蟹的背壳,附肢或腮等处引起。

病状:大量聚缩虫类附着时,可见病蟹体表有许多灰白色绒毛状物,在水中尤为明显;病蟹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手摸体表及附肢有滑腻感觉。幼蟹发育缓慢,不能蜕皮,严重者死亡。

流行情况:河蟹幼体、成蟹均有发生,尤其对幼体的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A蟹池彻底消毒,B、定期泼洒消毒剂,定期使用生物制剂C、进水时采取严格过滤与网滤,发病时,采用纤毛净杀虫,再用消毒剂消毒。

(5)丝状藻类附着病

病因:此病是由水绵等丝状藻类附着在蟹体上而引起。

病状:河蟹颊部、额部及步足关节上附着棉毛状物,使河蟹行动迟缓,摄食量减少,甚至堵塞出水孔,导致窒息死亡。

流行情况:凡养蟹地区全年均有发生。

防治方法:A池水消毒,B、用生石灰20-30PPM全池泼洒,调节水的PH值,抑制藻类滋生。

C、清苔净。

(6)水霉病

(7)甲壳溃烂病

(8)烂肢病

(9)蟹奴病

饵料系数

饵料用量

饵料系数=

饲养动物净增重量

式中:饵料用量=总的投饵量—浪费的饲料量—其它动物所耗的饲料量

饲养动物的净重量=最后的起捕重量—苗种的重量+饲养动物死亡重量

克/1000L表示什么意思?

很多资料上我们都会看到某克/1000L(即PPM)的字样,它表示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浓度,1吨水中溶解1克重量的物质的浓度即为1克/1000L,也就是说1克/立方水体的浓度就是1克/1000L。同样,5克/1000L的浓度就是5克/立方水体,那么以此浓度计算,1亩1米水深的用药量:5克/立方水体×666平方×1米水深=3330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是我国的优势水产品之一,在我国河蟹的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所有的通海口岸都有天然的蟹苗和蟹种出产。同时由于各水系气候条件和水质条件的不同,也使各地出产的河蟹从个体的大小、口味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也形成了多种河蟹的养殖方式。在这一集节目中,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河蟹的池塘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河蟹的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在民间俗称螃蟹、毛蟹等,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身体扁平宽阔,呈方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背呈墨绿色,腹部白灰色,5对胸足于头胸部两恻,左右对称。 2. 生态习性:河蟹是一种生殖洄游性动物,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到河口地区浅海盐水中交配繁衍后代。进入蟹苗阶段后,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河蟹通常栖居在江河、湖泊等淡水水体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的湖泊、草荡中。河蟹适宜在微碱性的淡水中生长,酸碱度为PH值7.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幼蟹可以在15-20℃的水温中生存,适宜温度为19-25℃,当水温降至4℃

以下或超过36℃时,幼蟹容易死亡。成蟹的生存温度为5-30℃,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28℃左右。河蟹在冬季一般潜伏在洞穴中越冬,能耐零下8℃的低温,但如果环境水温突然改变达3℃以上时容易死亡。夏季水温超过38℃时河蟹不能正常活动,40℃以上时容易死亡。 从人工河蟹养殖生产来说,河蟹的生长期分为蟹苗、蟹种和成蟹三个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个别的最长能活四年。河蟹是甲壳类动物,一生是要经过很多次蜕皮或蜕壳,才逐渐长大的。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只有随着幼体的一次次蜕皮和幼蟹的蜕壳,才能使河蟹发生形态的改变和体形的增大。河蟹每蜕壳一次,体形便增大一次。河蟹一生中要蜕壳20多次,每年10月中旬左右成蟹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 3. 食性: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它即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可摄食水中的鲜嫩水草,随着河蟹的生长,它还可以摄食小鱼、小虾和螺类等,特别是成蟹阶段,一只河蟹在一夜间就可以捕食数只螺类。另外河蟹还有相当强的耐饥性,就是当饵料缺乏时,它也可以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摄食也不至于饿死。河蟹的摄食强度与水温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水温低至5℃时,河蟹基本不摄食,在10℃以下时,摄食强度下降,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河蟹摄食强度逐步增大,但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也会使河蟹的摄食量下降。

螃蟹养殖技术要点

螃蟹养殖技术要点 一、池塘清塘消毒及水位控制 上年养殖结束后,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表层10cm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蟹种放养前15天,可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50-200公斤/亩。早春放苗后水位要控制在40-60cm左右,好处有三个方面: ⑴可以有效平衡昼夜的水温差,减少河蟹疾病发生机率。 ⑵可以有效起到避光作用,为河蟹**脱壳营造比较适宜的环境。 ⑶可以扩大水体空间,防止溶氧不足。 二、合理施肥

在苗种放养前要先肥水,在养殖过程中也要求水质保持一定浓度,对提高河蟹上市规格很重要。尤其养殖早期,水质清瘦时,更应施肥。常用“肥水专家”和“肥宝”进行肥水。 三、栽种水草和螺蛳投放 ㈠栽种水草 水草种植面积为:沉水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主要种类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浮水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主要种类有水花生等。池塘内种植的沉水植物区可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浮水性植物和沉水性植物相互结合,避免品种单一,空间上要有分布,方便风浪形成促进水-空气物质交换。 ㈡螺蛳的投放

螺蛳既可作为河蟹优质动物性饵料,又有着净化养殖池塘水质的功能。但投放太多容易造成水质太清瘦,青苔大量繁殖。可以在清明前每亩放螺蛳250-300公斤,然后在6-8月第二次再放每亩200公斤。 四、种苗的选择、放养 放养的蟹种应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为了提高河蟹的活力,下塘前主要通过新苗复康浸泡提高河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塘时一般选择天气晴好,气温比较适合的日子。放养密度以每亩500-600只为宜。如果养殖的蟹池面积比较大,则需要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栏,进行强化培养,蛻壳数次后再放开养殖。

河蟹养殖技术总结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100-400只/kg)。V期溞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这个过程中有90%变态为大眼幼体即可淡化出苗,一般是4-5天,此时成为幼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和稻田养殖。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8—1.5米左右,池中有浅滩(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有深水区。池塘不要太陡,坡比大一些,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较大的竹子内部掏空,然后多个绑在一起即成)。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外,还可起到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种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水花生

水花生,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 水葫芦

水葫芦(凤眼莲) 凤眼莲喜欢在向阳、平静的水面,或潮湿肥沃的边坡生长。在日照时间长、温度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受冰冻后叶茎枯黄。

池塘河蟹生态标准化养殖技术

池塘河蟹生态标准化养殖技术 一、池塘养殖 1、苗种选择 养殖的河蟹苗种主要来自三大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不同水系的河蟹苗种,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养殖用的河蟹苗种必须纯正,以长江水系苗种为首选,其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他水系的品种。 2、成蟹饲养 A、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a、养蟹池选择与改建: 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厘米。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 3。 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养蟹区四周挖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米,深 0.8米;稻田四周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 b、形状: 培育池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池塘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为好。水深 1. 1 / 13 1._x0005_米。 c、水质: 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饲养环境质量要求是: 水温适宜为150℃-30℃,最佳22℃-25℃。 溶氧≥5毫克/升。pH值适宜为 7. 9.,最佳 7._x0005_- 8._x0005_。透明度适宜30-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硝酸氮(NH 3-N)≤ 0.1毫克/升。硫化氢(H 2S)不能检出。淤泥厚度<10厘米。 底泥总氮< 0.%。 B、放扣蟹种前的准备 a、清塘消毒: 秋冬排干池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二

河蟹养殖技术

目录 前言江都区小纪成人学校简介 (2) 第一章河蟹 (6) 第一节河蟹的认识 (6) 第二节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6) 第三节大闸蟹的营养价值 (9) 第二章青虾 (11) 第一节青虾的认识 (11) 第二节青虾的形态特征 (11) 第三节青虾的营养价值 (12) 第三章泥鳅 (13) 第一节泥鳅的外部特征分布范围 (13) 第二节泥鳅的生活习性 (15) 第三节泥鳅的营养价值 (16) 第四章鳌花鱼 (18) 第一节鳌花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8)

第二节鳌花鱼的营养价值 (21) 第五章仔蟹培养 (22) 第一节仔蟹的培育 (22) 第二节蟹苗质量的鉴别 (23) 第三节慎买几种河蟹苗 (24) 第四节如何识别劣质蟹苗 (26) 第五节怎样提高仔蟹培育的成活率 (28) 第六章幼蟹 (33) 第一节稻田培育 (34) 第二节池塘培育 (34) 第七章成蟹养殖 (36) 第八章日常管理 (40) 第九章水草种植 (45) 第十章蟹病防治 (48) 第十一章蟹池套养 (65) 第十二章商品蟹的捕捞与运输 (71) 第十三章河蟹常用药物功用及分类 (77) 1

前言 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位于名闻遐 迩的里下河千年古镇小纪集镇区。学校初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工作中心以扫盲为主体,辅之以农民文化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行政区划的相继调整,目前我校办学、培训等亦已发展成为扬州市江都区内办学、培训初具特色的知名成人学校,自2003年起至去年已连续七年获扬州市江都区一类学校,并连续四年名列一类第二名,是扬州市示范成人学校,扬州市首批特色乡镇成人学校,江苏省级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学校目前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外实训基地3个。学校占地面积1551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楼及生活用房,总面积2815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育人资源优越,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房(30台计算机)、图书阅览室、兴趣活动室、文体运动场、实验培训设备 等一应俱全。学校现有教育培训师资37人,其中:专 2

螃蟹养殖背景知识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 2、生活习性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

盘锦河蟹养殖技术

盘锦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

河蟹养殖整体管理思路

河蟹养殖整体管理思路 提纲 1、选择合适的塘口,避免“先天性缺陷” 2、使用生态养蟹技术 3、选择合适的放养密度 4、饲料的选择和管理技巧 5、有效实用的水质和底质管理方法 6、简单、易操作的病害防治措施 一、选择合适的塘口,避免“先天性缺陷” 1、良好塘口的特点: 1)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量不足,夏天没水可用) 2)水质良好,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周围有大量农田、工厂,工业污染严重) 3)进排水要方便,分开(共用一条河流) 4)周围敞开,无高大树木遮挡(自然增氧不足,池水不活跃)----背风养殖效果不好。 2、充分清塘: ●清淤、暴晒、消毒----淤泥多(20cm以上),发生问题的池塘没有进行处理。 二、使用生态化河蟹养殖技术 A、栽种水草。 B、放养蛳螺。 C、混养技术。 ●加强生态养殖技术---- A、栽种水草。 ●栽种水草的几个关键: 1、栽种种类:2-3个优势种,避免单一;浮水和沉水。 (推荐: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浮萍、水花生)。 2、覆盖面积:高温季覆盖面积60-70%。 3、时间分布:春夏秋都有。 4、空间分布:东西向有几条“水道”,水面没有水草。忌乱七八糟生长。“水道”的优点: 1)方便船划行,投饵和施用药物; 2)让水体形成风浪,促进水体与空气物质交流。 ●管理水草、防死亡、消除草死亡产生有害物的方法: 1、促进水草生长、防死亡的注意事项(营养盐,光照,DO,T): 1)水体保持充足营养盐(N:P=7:1),特别早期。 2)施肥前后2天以上,避免使用石灰。 3)确保水体有一定的透明度,浑浊时使用一些可以增加透明度的产品(下雨,蟹活动,其他养殖不当)。 4)水草上有泥,在投饲或巡塘时,定期用棍轻轻敲打,抖落污泥,以增加光合作用,利于生长。 5)7月底开始适当增加新活饵料供应,满足营养供应,防止蟹对水草的消耗与破坏,特别是主养苦草。6)尽量不要将耗氧型微生物直接洒在水草上,方案: (晴天上午10点使用微生物,溶氧高) (使用微生物1-2h前,可以使用颗粒型增氧剂) (多选择使用PSB) 7)高温期避免盲目将水位升高,防止死草。控制在1.4m以下。 8)在高温期经常使用缓释型增氧剂,增加溶氧,防死亡。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

河蟹 标准化池塘高密度商品精料集约化精养殖 (方案)

河蟹池塘高密精养殖方案 一、蟹池建池地址选择: 1、要求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水源周围无污染水源的污染源;注、排水方便;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2、泥土底质较硬、土质为稍偏碱性的粘土、沙质土或亚沙质土质。 二、蟹池建池方法与时间: 1、选择在背风向阳处将池塘建造成依南北方向的狭长方形、长宽比宜采用5:2或4:1的比例,每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0亩/池~50亩/池之间【一龄蟹种(扣蟹)培育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5亩/池】,蟹池池堤、池埂高度2m,堤埂面宽2.0m~2.5m,池堤坡比宜采用1:1.5~2的坡比,满足平均水深1.0m~1.5m。 2、蟹池建池时间为当年10月~次年2月底前,可采用挖掘机从两边挖取距池堤底边边坡外侧2.0m~2.5m之外的池土填筑池堤,挖掘深度70~80厘米;池塘堤、埂堆土分层碾压、压实。 三、蟹池清塘、消毒: 1、建好的蟹池随后蓄水,保持水深15~20厘米之间,每亩池塘水面用生石灰60kg~75kg或10kg~15kg漂白粉化浆、化水后全池泼洒清塘消毒,杀灭池塘水体中有害病源微生物和野杂鱼。 2、每亩用“龙虾恨”2ml(1支)兑水70kg~80kg用喷雾器对池塘水体喷洒,杀灭躲藏在池塘泥土中的龙虾。 3、每亩用硫酸铜5~10kg兑水全池泼洒以防池水生长青苔(相对于有青苔生长的池塘)。 四、蟹池移植、栽种水草: 1、池塘水体完成清塘与消毒10~15天待药性消失后,在当年11月~次年2月底之间按行、株距1.5m×1.5m移植和栽种沉水性水草,每亩池塘用种草量约

35kg~50kg(黄丝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尹乐藻),在次年4月上旬往池中拌土撒播2~3斤经过加温催芽的苦草种籽,水草移植栽种后基本保持20~30厘米的水位,不要过深;以保证浅水位池水温度在日光照射下能正常升温,使栽种的水草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促使栽种的水草尽快成活、生长根系、发芽、分蘖,为以后河蟹下池给河蟹提供食用青料及生长、躲藏、蜕壳的环境,同时池中水草大量生长起来后可调节池水水质、改善池水底部泥底质,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体溶氧含量。 2、每亩水体施用腐熟鸡、牛粪300~400kg,磷肥30~50kg,用以培肥池水水质和培育红虫、水蚯蚓等,促使和保持水体“肥、活、嫩、爽”,为蟹种下池后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同时有利于水草加快生长,为随后立体配套养殖的增值鱼种及饵料鱼种提供优良生长环境; 3、各种沉水性水草的旺发生长期: a、尹乐藻旺发生长期为4月~6月和9月~11月; b、黄丝草旺发生长期为4月~11月; c、轮叶黑藻旺发生长期为2月~12月; d、金鱼藻旺发生长期为5月~12月; e、苦草4月上旬播种,用种量2~3斤/亩,旺发生长期为5月~10月; 五、蟹池移种和投放螺蛳: 待池塘水体药性消失后,每亩池塘水体中投放螺蛳500~600kg,用来调节与改善、改良池塘底部泥质及池水水质,并利用螺蛳自身和自身的繁殖仔螺的方式为河蟹提供鲜活的适口饵料,改良商品河蟹的品质。 六、蟹池河蟹防逃设施: 1、离池堤顶部30cm处用幅宽1.0m的聚乙烯窗纱网布顶端与下端穿塑料尼龙纲绳,顶端缝合30cm~35cm宽的长条硬质塑料薄膜,沿池四周用毛竹桩支撑防逃网布将蟹池围合起来,固定用的毛竹支撑桩间距1.5m,毛竹桩插入地下50cm~60厘米(竹桩一定要插在靠池堤的网布外面且稍向池内倾斜约15~20度角度),

螃蟹养殖技术等 [螃蟹的养殖技术(1).pdf]

螃蟹养殖技术等 [螃蟹的养殖技术(1).pdf] 螃蟹养殖技术等螃蟹的养殖技术1.pdf维普资讯/特种养殖41时,应将怀卵蟹清洗消毒,移入育苗池。 23伤和拥挤;5运中应注意潮湿度,适时喷雾天后,孵化完。孵化后母蟹继续养于海水巾,不喷水;6防天气突变。 再与雄蟹交配也能继续第二次第三怀卵。刚孵化蟹苗养殖方法暂养池面积lO-v15平方的体形如水蚤,也叫7蚤状幼体。育苗米,池深081米。池上应建防日晒和暴雨前,应清除幼体培养池底部污泥和积水,并用漂袭击的顶棚,为蟹苗生长提供一个阴暗的环境。白粉消毒池水,茅死桡足类、枝角类及其它敌害池内附着以水葫芦、水花生植物为好,既是饲料,生物。第一期幼体孵化前又便于蟹苗栖息。正常气候下,蟹苗45天先培育肥水,每亩施硝铵28公斤,过磷开始蜕壳成1期幼蟹,后隔57天蜕壳一酸钙115公斤。当幼体进入第三期后,停次,到8期幼蟹时,能钻制洞穴,反应灵敏,避止施肥,投喂盐水,逐日或间日投喂,少量光性强,具一定逃避能力。 3期幼蟹暂养后放多喂,满足幼体需要。第18期蚤状幼体以逐渐加水为主,后期深水适当换水。第5入养殖池。 投入养殖池的蟹苗,可实行粗养,即把期幼体变为大眼幼体时,一次换水约三分之蟹苗放入河中,不管理,不投料,让其自然一。

他中增没增氧机,每天早、中、晚定时开机搅水生长,到秋冬季,成熟螃蟹进行生殖回游时052小时,使池增氧增温,同时捕捉上市。此种适宜于大型湖泊、外荡、沼使饵料、幼体分布均匀,控制池水PH值在泽地带。另一种实行池养,即在池塘中放养螃84左右,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池中进水蟹,投放动物性饲料,如鱼粉、河蚌肉、应经严密过滤,用目孔为367125微米尼龙蚯蚓等,植物性饲料有豆饼粉、麦粉等,也筛绢多层过,防止生物入池伤体,青蛙及某可用配合饲料。青饲料主要是水生植物。投喂些鱼要食幼体,大眼幼体也易捕食潘状幼方法,要求次多量少,不污水质,要注意体,应注意。 苗捕捞与运输当培育池中蚤体80变蟹缺料引起互相残食。再一种办法是鱼蟹混成蟹苗时,白天用网拖拉捕蟹,晚上用100-200养。在鱼池内每亩放蟹苗50-vlO0克,或幼蟹15OO25OO只,并投放草鱼、鲤鱼、青鱼、瓦电灯光诱捕,池内蟹苗起捕率可在95以上。此外,用放水办法在出水口接网也可捕。 团头鲂等,投放的鱼不宜太大,以免吞食蟹苗。混养鱼蟹,最重要的是供足饲料,要防野外捕蟹苗,每年5月下旬在长止争食,螃蟹的取食量低于鱼虾,一般每0公江、钱塘江入海口可见蟹苗,6月上旬为旺斤体重需食1公斤精料,以蚯蚓、螺、蚌、昆汛。捕捞一般采用固定张网和灯光诱捕相结合,虫、动物内脏为主。要防止螃蟹逃逸。注意水可大量捕到海河中蟹虫资源,蟹苗应用专门蟹苗质,要勤换水、进水。一般5月前,9日后每周换箱

河蟹池塘几种指标简述

河蟹池塘几种指标的简述 一、pH值的作用和调节措施 池水是蟹池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是蟹池水质主要指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河蟹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病情等。河蟹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即pH值为7.5-8.5,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河蟹造成不良影响。河蟹在养殖过程中,pH值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河蟹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阻止河蟹呼吸。 1、pH值的作用 养河蟹的实践证明河蟹在酸性(pH值低于5.5)条件下,水体中河蟹对传染性蟹病特别敏感,呼吸困难,即使水中不缺氧,也对饲料的消化率低,生长缓慢。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速度慢,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河蟹鳃会受到腐蚀使河蟹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载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但河蟹会浮头,造成缺氧症,河蟹的活动减弱,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降低,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河蟹病大量发生,如纤毛虫病等。pH值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河蟹的危害也较大。在低pH值下,Fe2+离子和H2S的浓度都会增高,而这些成分的毒性又和低pH值有协同作用,pH值越低,毒性越大。 在氮的循环中,pH值也起着重要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都以弱碱性pH值7.5-8.5最适宜。高pH值会增大氨的毒性。pH值还会通过影响其他的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到河蟹的生长。 pH值还严重影响到水体的生物生产力。pH值的不适宜会破坏水体生产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磷酸盐和无机氮合物的供应。如果池水偏碱会形成难溶的磷酸钙,偏酸又会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和磷酸铝,这都会降低肥效。 2、pH值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 决定pH值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水中游离CO2和CO32-的平衡系统,以及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条件。CO2和CO32-的平衡系统根据水的硬度和CO2的增减而变动,CO2的增减又是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决定的。 pH值的日变化规律是一般情况下日出时pH值开始逐步上升至下午17:30左右达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往复,pH值的日变化范围为0.6-1.5,若超出此范围,则水体有异常情况。pH值日变化规律是因为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CO2,从而引起水体CO2变化,CO2含量的高低又影响pH值的日变化。掌握的日变化规律对养殖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利用价值。 pH值可以用来作水质判断的标准,如果看到一个养河蟹水体pH值偏低,又没有外来的特殊污染,就可以判断这个水体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质过多,CO2偏高和溶解氧不足,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植物光合作用不旺或养殖生物密度过大或微生物代谢受到抑制,整个物质代谢、系统代谢缓慢。如果pH值过高,也可能是硬度不够,以及植物繁殖过于旺盛,光合作用过强或池中腐殖质不足。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技术 投喂饵料应以优质的颗粒饲料,冰鲜小鱼、黄豆为主,尽量不投粉状饲料,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投饵根据季节天气,河蟹的生长 活动等情况适当增减,在河蟹脱壳期间,饲料中应添加营养添加剂,确保河蟹正常脱壳生长。 一般在每年1月份干塘,干塘后池边清淤修岸,晒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0-15天为宜,稍硬即可,这样减少对塘口中水草和底 栖生物的破坏,保持塘口原有的生态。 前期要求塘口多种草,种足草,中期管好草:一是水色过浓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应及时调水。二是水质浑浊,水草附着污染物应及 时使用净水生物剂清除。三是水草枯萎,缺少活动应及时追肥,后 期控制塘面水草的覆盖数量在60%左右,对露出水面的水草要割除 老草头使河蟹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健康生长。 采用多次投放;防止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而青苔 大量繁殖。在清明前投入一批螺蛳,量300斤/亩,至6月底逐步补 充投放,螺蛳量500斤/亩,调节好池塘水质,又有利于螺蛳自然增 殖并保障养殖中后期池塘有充足天然活饵。 8月份是高温时期,是季节的交换阶段,为了适当降低水体内的 温度和尽量少温差,池塘应保持最高水位,经常加水及换水,2-3 天加注新水一次,7-10天换水一次,加水选择在凌晨或上午进行, 不宜在傍晚加水。7-10天定期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随时保 持水质清新,使河蟹在高温季节减少伤亡,确保成活率。 一是水质改善。秋季水质管理尤为重要,应及时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并避开蜕壳期。一方面补施生石灰,一般20~30天每亩每 米水深用10kg,全池均匀泼洒;另一方面补施磷酸二氢钙,每亩每 米水深用2~3kg一次,促进水体物质微循环良性转化和河蟹蜕壳必 须物磷、钙的吸收利用。

稻田河蟹养殖技术

保护好水草免遭大量破坏,此时应及时投喂部分人工饵料,如螺蛳、河蚬、鱼虾肉等,植物性饵料中的谷类、豆类、南瓜丝等,以促进河蟹快速生长。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8-9时和下午17-18时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应按河蟹体重的5%-7%。上午宜投喂在水草的深水区,下午应投喂在水草的浅水区。 4.2水质管理大水域一般水体畅通,水质不易变坏,但在水草被河蟹咬断漂浮水面时应及时捞出,以免在高温季节腐烂败坏水质。同时禁止有机磷类及菊酯类药物污染水质。 4.3日常管理首先要加强拦网管理,及时检查围栏的网片有无漏洞,如发现漏洞,应及时补修,特别是在洪水季节,河蟹很容易随水的流动逃逸。另外,在河蟹生长期间禁止打捞水草,禁止放鸭,禁止用渔具进行水下作业,因为这样都很容易造成河蟹伤亡,特别是河蟹蜕壳高峰期,其危害性更大。 五、河蟹病害防治 5.1蟹种投放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并挑出病蟹死蟹。 5.2在投放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快,尽量不要使蟹体受伤。 5.3采用定期泼洒生石灰与拌饵投喂内服药相结合,尽可能减少病害发生。常用的内服药有氟哌酸、益肝素、FR C等。 六、适时捕捞 要适时掌握好河蟹逃跑的规律,河蟹一旦蟹膏、蟹黄丰满后即上岸寻找回归路线,一般在东南方向或有水流的方向。8月中下旬,开始用地笼回捕,即从白露起捕到寒露结束,约1个月,过寒露捕捞量明显减少,捕捞原则是宜早不宜迟。 七、暂养培育,适时销售 由于大水面捕捞河蟹早晚相差一个月,先捕的要暂养,且蟹黄不丰满,需要强化培育。首先做好暂养池的准备,7月末将5亩一个池塘注清水30cm,消毒处理,做好防逃备用。8月中旬,捕蟹放入池中,投喂杂鱼、熟黄豆等,也可投喂鲜嫩的水草,培育半月到一个月,促进河蟹品质提高,同时观察市场行情,掌握市场动态。销售前要雌雄、大小分等,一般2龄蟹100g,60元/kg,3龄蟹60-100元/kg(基本6只一公斤),平均最低批发价60元/kg。 八、经济效益 双凤水库2005年放扣蟹1500公斤,经过五个月的养殖河蟹长势良好,成蟹100g以上,共产河蟹5000公斤,6万只左右。回捕为30%,总收入20万元。蟹苗3万元,管理费、捕捞费等5万元,纯效益12万元。另外越冬后,明年秋天有望产3龄蟹500公斤左右。 九、大水面河蟹养殖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大水面河蟹放养密度应0.25公斤/亩为宜,这样既保护了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又能生产出大蟹、优质蟹,提高回捕率。 2、在方正大水面养殖的3龄成蟹,基本上6个头一公斤,红爪、黄毛、绿盖,淡水大河蟹申请了无公害绿色水产品,注册了蝴蝶岭商标。 3、大水面养蟹,蟹大小看水草,应移植伊乐藻,培育福寿螺等,增加饵料生物。 4、大水面河蟹养殖,管理也要到位,病害防治要及时,这样才能确保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稻田河蟹养殖技术 艾丹 (绥滨县水产局黑龙江绥滨156200) 一、稻田养蟹的意义与作用 稻田养蟹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

螃蟹养殖技术

池塘河蟹养殖技术要点 关键词:河蟹养殖池塘技术要点 摘要: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蟹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河蟹的适应性较强,养殖范围广,这几年养殖规模迅速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池塘河蟹养殖的技术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广大河蟹养殖户们有一定帮助。 一、根据河蟹生物学特性,创造优良生态条件 河蟹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生活,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底质条件,创造一个比较适合于河蟹生物学特乡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选择良好水源 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 (二)彻底清塘消毒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池塘清整;二是消毒杀菌。 池塘清整在冬季进行,首先抽干池水,冻晒一个月,铲除过多淤泥(留淤5-10cm ,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检查防逃设施,维修受损部分,维护池埂,坡比尽可能达到1:2.5-3,因河蟹夜间摄食时,大部分出现在池边浅水处。

池塘清整工作做好后,即可进行消毒杀菌,具体做法是采用生石灰加水稀释,全池泼洒,亩用生石灰350-400kg。 清塘消毒措施对于养殖河蟹的老池塘尤为重要,因老池塘一般淤泥较深,滋生的病菌和隐藏敌害生物也较多,故必须彻底清塘消毒。 (三)重视水草种植 水草既是河蟹栖息、避敌蜕壳的场所,也能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同时,也是河蟹喜食的好饵料,夏季还可起到防暑降温,促进河蟹生长的作用。“蟹大小、看水草”、“要想养好一塘蟹,先要种好一塘草”,这是河蟹养殖户的经验之谈,也是河蟹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做法是: 清塘药物性消失后,池水保持在20-30cm,待水温逐步回升后,即可种植水草。品种主要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从水草的品质看选择轮叶黑藻、伊乐藻为好,苦草次之;从生产季节方面看,以伊乐藻为佳,因伊乐藻耐寒性强,以春秋季为蕞家生长季节,长势最快,冬季也不死亡,可以早种植、早生长,从而可以早放蟹种,提早饲养管理。 种植方法:轮叶黑藻、伊乐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办法,没亩用草量10-15kg,行间距1-1.5m,前池栽插;苦草,又名面条草、非韭菜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种子细小,长度2-3mm,籽茎0.3mm,子粒包裹在草荚内,播种前先用水净泡10-15小时,用擦板搓出草籽,将草籽用泥土拌均,泼洒即可。既可散播,又可条播,没公斤草籽可播种5-8亩。种植时间,伊乐藻在清塘的冬季或早春,

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正1生活习性1.1螃蟹喜欢栖居在潮湿的泥岸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它们通常生活在水质清洁、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时,它们常隐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昼伏夜出,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时安于定居,一旦成熟,便弃穴离去。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松软的土质中,而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河塘养蟹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河蟹浅水生态养殖技术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鲍美华王荣林冯军 【摘要】:正河蟹,统称毛蟹、螃蟹,原产我国,因两螯足密生绒毛,故学名为中华绒螯蟹。河蟹营底栖生活,喜掘穴而居江河、湖泊的岸边,或浅水草从中。喜吃鱼、虾、螺、蚌、蠕虫及幼虫等。 【关键词】:河蟹养殖技术中华绒螯蟹浅水动物性饲料生态养殖池塘螃蟹生长大规格 ‘河蟹营底栖生活,喜掘穴而居江河、湖泊的岸边,或浅水草从中。喜吃鱼、虾、螺、蚌、蠕虫及幼虫等动物性食物。河蟹隶属甲壳纲,绒螯蟹属,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平均长6-7cm,宽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河蟹栖居分穴居和隐居两种。在饲料丰盛饱食的情况下,河蟹为躲避敌害营穴居生活。当不具备穴居条件时,则隐居在石砾或水草丛中。河蟹喜欢栖息在水质清净、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隐蔽处。在养殖高密度的水域中,大多数河蟹隐伏于水底淤泥之中。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河蟹的动物性饵料。在 河蟹十分喜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强。从肛门取出粪便检查发现大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这是很多动物所不及的。水温20℃时,河蟹的食量惊人,1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 河蟹饱食后,把多余营养贮藏在肝脏中,刚蜕壳的"软壳"蟹就要用肝脏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河蟹还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水温10℃以下,可数月不进食不会死亡。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

河蟹养殖技术(基础部分) 目前,蟹类养殖分海水和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梭子蟹和青蟹;淡水养殖主要品种是河蟹。全国河蟹养殖的面积大产量高。目前河蟹养殖特点:技术上相对简单成熟;时间上周期短见效快;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下面主要讲一下河蟹的养殖。河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据分析测定,100克蟹肉中含维生素A达5900国际单位,热量达582千焦,为水产品之冠,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黄素的含量均高于许多名特水产。常说“蟹过无味”。食用母蟹最佳时间为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前后。食用公蟹最佳时间为农历十月刮西北风的时候,这就是常说“九雌十雄”。 第一部:河蟹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河蟹分类: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河蟹的正名,它还有许多别称,各个地方叫法也不一,如螃蟹、毛蟹、大闸蟹、清水蟹等。河蟹属高等甲壳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 河蟹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北起辽河、南至闽江。凡通海的江河湖泊均有它的足迹。在国外除朝鲜黄海沿岸外,整个欧洲平原都有它的分布。中国的河蟹按水系分可以分为: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其中长江水系的河蟹味道鲜美、壳薄、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青壳白肚,金爪黄毛) 第二节:河蟹形态结构 (一)、外部形态:河蟹体分头胸甲,腹部及足等部分。①头胸部:因进化演变的原因,河蟹的头部与胸部是愈合在一起的;是蟹体的主要部分。背面覆盖一层坚硬的背甲也称头胸甲。头胸部腹面为腹甲所包被。腹甲通常呈灰白色、腹甲通常也称胸板。②腹部:河蟹的腹部俗称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紧贴在头胸甲的腹面。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均为狭长形,在生长过程中。雌性渐成圆形,雄性则仍为狭长的三角形,俗称团脐、尖脐,这是区别雌雄性别的最显著的标志。③胸足: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一对螯足和四对步足。 (二)、内部结构:河蟹体内里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①河蟹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肠、肛门。河蟹的消化腺为肝脏,呈橘黄色。②呼吸系统:河蟹的呼吸器官为腮,腮共有6对。③循环系统:心脏,河蟹也有血液,血液组织和颜色与高等动物不一样,河蟹的血液由淋巴和吞噬细胞组成。吞噬细胞即变形虫形的白血球,而血清素溶解在淋巴里,所以河蟹的血液不是鲜红的,而是无色的。④神经系统:有背面腹面由两个中枢神经系统。⑤感觉器官:包括腹眼一对;平衡囊退化,第一触觉以及第二对颚足指节上的感觉毛有味觉功能,胸体和附肢上的刚毛,有触觉功能。⑥生殖系统:河蟹雌雄异体,性腺位于头胸部胸甲下面,蟹黄和蟹膏。 第三节,河蟹的生态习性 (一)生活习性:①栖居:河蟹的一生中,有5个发育期: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随着各发育时期的不同,栖居习性也各相差异。在蚤状幼体阶段,需要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过着浮游生活;蚤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后,即进入蟹苗阶段,则有浮游生活过渡到既能游泳,又能爬行和登陆,并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大眼幼体变态为幼蟹后,一直至成蟹,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穴居。②食性:河蟹在蚤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以后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螺、蚌、蚬、蠕虫等等。河蟹一般半天白天隐蔽洞中,夜晚出洞觅食。 (二)生殖洄游:河口和入海口浅海里交配、繁殖,自然界河蟹经过两个秋龄的生长、发育长大。每年晚秋初冬,水温开始下降时,江河、湖泊中大批成熟的亲蟹成群结队向河口浅海处迁移,随后滞留在河口交配、产卵,繁衍后代。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秋风响,蟹爪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