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源泉。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荡荡,滋养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浸染着的是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历经千年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

清明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缅怀英杰。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的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谢谢大家!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身的灵魂、品格、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其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的特色是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它自由发展的历史;文化上的一体性是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整体。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甚至地域、风俗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涵,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选择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中,民族文化教育才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渗透,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新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和。 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而在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和“文化基因”复制过程中,学校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一)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靠的是“人”这个主体,而学生就是最佳主体,学生群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在民族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与别的群体更大的优势。首先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越来越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对学习

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姓名:李娜 系院:政治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20305052299 日期 2013 年 12月 15 日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原因就是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了我们的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国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现代化文明中的先进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民族文化发展危机

正文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广义的民族文化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二)狭义的民族文化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我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机。 (一)民族文字发展危机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字。以云南为例,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使用汉语外,仍有22个民族使用着14种文字。

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间文学和生产生活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意识与观念对我们今天各民族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有诸多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现代意义 引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七大报告)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可以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所用,为各民族自身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服务。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地发掘和梳理对今天的生态保护及生态文化建设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意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从内容上讲,生态意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行为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1]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生态意识没有形成一种完备的、系统的体系,作为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本文仅以对苗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发掘为例,阐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观念在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今天所具有的意义。 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发掘 1、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意识。苗族的传统观念认为万物皆有灵,认为神灵附于其上而加以崇拜。崇拜的有古枫、樟、松、杉、巨石等。夫妻不育、小孩多病,要祭拜巨石和古树,拜之为“岩妈”“树爹”。寨边的风景古树倍受膜拜,不许折枝,不许砍伐。在苗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观中,自然物和人一样,具有思想和灵魂,也有喜怒哀乐,冒犯了它们人类就会遭到它们的报复。这些观念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民间文学艺术中的生态意识。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唯一的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民俗、服饰、建筑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主要是在民俗活动如婚丧仪式、民间节日中演唱,古歌关于天地万物及其人类起源的神话,反映了苗族先民开天辟地、铸造日月、繁衍人类、发展生产的英雄业绩,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 苗族民间传说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观念,如在《德归马沟》与《狗取粮种》的传说中,通过叙述狗不畏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为人类取得粮食种子的故事,表达了对造福于人类的狗的纪念和道德情感,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统一。 在苗族看来,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的兴起都与枫树有关。正所谓“千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少数民族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选择正确的文化传播方式及途径;从社会其他方面来看,要维系一个多元文化的格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要广开“才路”,创新培养创意人才。 标签: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困境;传承与发展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然而,即使是一个极端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正因为这些差异,使得民族之间渐渐变得有差距,特别是人数很少的诸如珞巴族、纳西族等。显然,在这种民族文化格局下,居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很有可能面临一种可怕的生存困境。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条基本内容是:“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这也就是说,民族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阶段上的差别,即占有社会中大部分资源的民族的文化就自然占据主流地位,反之,则被边缘化;而民族文化本身生命力的强弱也是导致民族文化是占主流还是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并确立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围绕“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做了重要部署。 其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在西部地区深入开展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市级文化场馆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对全面优化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重要地推进作用。 再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推动力发生重大改变。文化产业是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流通和消费的产业,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学校首先让各个班级确定研究对象,即民族,然后各班主任拿出研究方案,带领学生深入民族,一学年要出研究成效。耿车小学的孩子六年下来,会至少了解六个民族的情况,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精神和知识财富。 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民族文化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如果我们能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良文化教育传统,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很深刻的。为了使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 我们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和实效

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更关注人文教育。并要求所讲述的道理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或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导行中逐渐成长。 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丰厚人文因素,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像一根红线将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首都、爱鲜艳的五星红旗、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革命烈士和英雄好汉、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和体育健儿们、爱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等内容串在一起,螺旋上升,一点一滴地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汇成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学教师利用数学题目中蕴涵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数据和事例,抓住教材中介绍的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让民族文化的多元素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二、广泛开展民族教育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天地。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

如何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不仅给我国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前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是民族诞生时即同时并存和依赖着的精神世界的东西,是少数民族最持久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

要。 近几年来,我国在开发和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继续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同,在生产生活、习俗节祭、文化艺术、民间医药等方面都具有异于他族的本土意味。这些文化蕴含了各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大的优势。其次,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把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随着少数民族文化含金量的提高,将大大改善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使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布局、提高运行水平、增强总体实力等方面取得质的进步。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除了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拙和光大外,它将为我们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城市先进文化,提供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郁的人文环境。 正因为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刘德汉1109121091 11电信2班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 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叹事实直至今日仍在国内有其市场。近日某大学设立国学学科。这本是件好事,但有人提出,设立如此科目在今天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而发问者并不在少数,实在发人深省。走在街上,无数年轻时尚男女的生活、思想内容里除了一些国骂,其余已相当“西化”,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文章通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3.在音乐教学中交融中西音乐文化;4.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作为五四新音乐的代表人、中国现代新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积极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作曲家们,认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都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中国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这样的音乐教育已经导致:在理论上,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欧洲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

浅谈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浅谈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推动着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这样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真正体现。试想,假若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凝聚力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命运?当一个民族真正失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或许它就已经走上了衰落和灭亡的道路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支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子孙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先辈们发愤图强,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股民族精神一直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无论何时都要谨记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众的志气,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早日完成祖国统一的伟大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所以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新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都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民族精神是基础和根源,时代精神则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飞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假若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须得进一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弘扬民族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智慧和精神力量。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以德治国,同时有利于提升全公民的道德素质修养。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会建设有知道作用。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爱国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辩论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哪个更重要

尊敬的老师、同学,亲爱的主持人、对方辩友大家早上好! 我方认为: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文化传承就是指:世界各民族历史的辩证的吸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创新是指:世界各民族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新的文化。所谓何者更重要,是指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同时存在的前提下比较哪一方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我方认为: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第一,文化传承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从钻木取火到电力时代,从伢伢学语到灿烂的社会文明,无不体现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人类也只是低等生物中的一种而已。 其次,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形成是一个融合、凝聚、兼并、扩张的过程,历史的发展雄辩的证明了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中国民族。而如今,中华民族要想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要想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本民族文化,以此来保持民族个性,从而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如果不注重本民族文化的文化传承,那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将会重蹈覆辙。

再次,2014年春节晚会中播放了一段发人深思的的公益广告《一双筷子的传承》,“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都要用筷子”“让爷爷先吃”,小小的一双筷子就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情感。 从小小的筷子到泱泱大国,再到灿烂的人类文明,无不体现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文化创新的本体。没有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必须以传承为本。同时,文化传承是对文化创新的筛选、过滤和沉淀。创新有好有坏,而传承就是以是否符合历史自然发展为依据对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创新好比一个个孤零的点,而串动这些点形成线的过程就是传承。人类的发展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条传承的线呢?所以从本 源上就证实了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第三,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显示出更强的迫切性。放眼当下,我们看到:古埃及神庙被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的涂鸦;当我们在热衷于圣诞节抢购礼物的时候,端午节早已沦为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五千年传统道德的礼仪之邦还需要在‘老人摔倒了扶与不扶’这个问题上举国热议。从不赡养老人体现出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丧失到为泄私愤挥刀乱砍行人而体现出的人生观世界 观的扭曲无不折射出物质利益极大化的当今时代,优秀传

申论真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1题】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请你谈谈“给定资料1-3”对做好这方面工作有哪些启示。(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本题分值:20分) 我的答案: 关于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结合材料我得到了如下启示:1.基层文化建设应在保留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设,比如牛街的改造保留了其清真文化的特色,生活习惯与建筑风格都与穆斯林的习惯一致。2.在基层文化改造中注重保护历史文物并尽力使其重现魅力,比如牛街清真寺的改建。3.基层文化建设应以民生为前提,牛街的商业性改造方面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形成了一道文化风景。4.基层文化建设应注重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创新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得到延续,比如白猿通臀拳。5.基层文化建设应注重对居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6.基层文化改造工作中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多吸取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意见,提高创新性。 参考答案: 所述资料对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启示有四点: 一是做好文物的修缮工作。文物的修缮应以保持布局完整和突出民族风情为原则,在利用现有条件和历史文物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完善。 二是注重文物传承和申遗。给予文化遗产继承人支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并积极推进对具备申报非遗条件的文物的申报和保护。 三是注重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动员和引导群众多读书,如播放农业科技电影、开展农家书屋读书活动、在社区宣传栏宣传《论语》等传统文化,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质。 四是加强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由专人专职负责村文化站的日常管理,制定文化站管理制度,提高村文化站利用率。 【第2题】根据“给定资料4-6”,请你概括目前汉语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本题分值:15分)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 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支撑。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既可以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引导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启迪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先进文化建设和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自觉地用中华民族精神去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借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形势愈来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最新资料推荐------------------------------------------------------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情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奔腾不息的黄河,从历史的尽头流经现代,流向未来。 古老的中华民族带着几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史从远古一路走来。 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怀揣着振兴中华的理想在新中国的小路上蹒跚前行。 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则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也不再是单纯的受一种文化影响了。 欧洲文化,日本,韩国文化作为外来文化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选择。 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词,则其所代表的内涵也是相当的丰富,这里我只谈谈其表现形式节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时下,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例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等。 其中很多人认为,其实节日不过是人们理想的寄托或是一种纪念,过节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过的都只是一种心情也是给心灵放个假,这当然也不无道理。 但是对于传统节日的淡化和传统文化的淡忘则是作为华夏儿女,生活中所不该出现的现象。 1 / 4

但是每个节日都有它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而我们则往往忽略这个层面直接索取自己的需求: 商家准确的抓住商机,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赢得比平日更为丰厚的利润;通讯公司广集才思,送出祝福短信,使得通信飞桥不断提速;朋友也借此机会献上问候,稍稍拉近彼此的距离。 这样说似乎显得有些突兀,可是有时候问题的尖锐性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节日背后所掩藏的背离文化本身的种种利益关系。 今年的春节比往常更为特殊,这个特殊不是别的正是大家所熟识的大年初一恰好是情人节,这样的特殊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仅仅在我所熟悉的人中,绝大多数人选择在应该拜年的日子和女朋友一起渡过,陪情人看电影,吃饭。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爱情固然是重要的,可是看电影,吃饭,这些事情并不是非得在二月十四号这一天才能去做,这样的节日我们到底过的是什么?是文化吗?而春节寄寓的则不仅仅是亲人团聚这样简单的形式,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结的对于新年的向往,祈福这样的情结和对于亲情的守望,守候。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祥和富足的年代,那些苦难和坚持似乎早已随着时间的风化成了云烟,我们的印象中也不再有传统,取而代之的是时尚,个性,独特。 诚然这时一个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的时代,但是那些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终究是不应该抛弃的,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与内蕴是应该被铭记与继续传承的。

文化传承与创新重难点知识归纳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透视文化多样性(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征。 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