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再回潮品老味赏新颜

【随记】

再回乡品老味赏新颜

杨文潮

金秋时节回乡最合意,两代三人自驾自在游。看时择日避高峰,免得路上“看车展”。康庄大道来导航,爽快清心任我行。

我们仨做足功课,车上装满行李。开新车走新道,少跑三五十公里路。她开着白色轿车奔驰在汕湛高速公路,直至“潮州南”,一马平川,一路顺风,穿越十余个隧道和几座桥,均不见几部车,我们仨形容走在“专用车道”上。

十一月十六日上午十点钟出门,十二点半到达瓦溪服务区歇息,吃鸡蛋、土豆等干粮,回忆开放改革以前往返潮州广州两地五百公里路程的情景:必须乘坐“火柴盒”汽车颠颠簸簸地排长龙等候数小时上几次渡船,还得中途一宿,长途跋涉足足两天才到家,可谓痛苦之旅。填饱肚子后给座驾加满汽油,下午两点钟起行,四点半钟安抵潮州大厦住下。悠哉悠哉四百余公里跑了五个钟头。

此行重点是扫墓拜祖,探望老姐老哥,情系母校,寻老味赏新颜。

大女儿首次全程自驾+摄影+护卫

吾爱潮州府城,时常梦回“宜园”。为圆父母回乡梦,女儿自告奋勇护送老爸老妈把家还。大小姐驾车所到之处深受亲戚长辈的赞赏,点赞她“红英好强、好叻,好厉害啊!”。

二老不放心女儿独自开车,希望女婿随车压阵。出乎意料之外她

圆满完成任务。女儿身兼摄影+护卫,厉害了我的女儿,老爸老妈享福啦。

喜获校长陪同参观校区

走出宋厝巷,经北马路看到原貌的"忠节坊",向妻儿讲述就读金中的故事。当年入读的“潮安一中”现改为“潮州金山实验学校”(初中部)。

真凑巧在校门口拍照时遇见现任校长林跃文,他赠送《金山艺文选》《金山,最美的遇见》两册书,还热情陪伴参观。

林校长热情洋溢地带我父女边往上边解说,我告诉他家父杨振锋建国后在此执教体育课七八年,小儿子我则1954年至1957年在此初中毕业。

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我一往情深地指着上课那教室,当年读初二就戴着红领巾参加共青团,并且成了“卓娅中队”中队长。六十年后我仍珍藏着一张苏联英雄卓娅的母亲到北京大学时受到热烈欢迎的照片。

秋高气爽,沿着石刻“青云直上”,终于走完这188级石阶,六十年后再登金山顶。一路驻足观看回忆,一边聆听林校长讲解金山书院的古今往事。当年上过课的山顶教学楼已建成现代化教学大楼,一个甲子前我们师生栽种下的苹桃等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登顶放眼韩江三桥,古城风光一览无遗,感叹金山不愧是风水宝地。

潮汕平原地处北回归线,亚热带气候温和非常宜居。潮州府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现代潮汕人无人不知李嘉诚、无人不晓饶宗颐的名字。而这两位名人又是金山中学的老校友。

一届届学子走出校门,一个个功成回来报恩。

在阳光灿烂的另一个上午,往东过韩江大桥到达新校区“潮州金山中学”,寻找建校八十周年时广州地区校友们捐资落成的“思源园”。当时我还赠书母校《珍藏的青春秘码》、《决斗癌魔》、《为生命喝彩》几十本,以表达师生与父子两代人的报恩与思念之情怀。

车到宽阔的学校门口,跟传达室保安小哥说明来意——广州的六十年前老校友我专程回校怀旧。他认同我常说的“金山中学和高级中学是潮州的清华和北大。”

校园左边就是百岁饶宗颐园区,中间坐落国学大师、老校友的塑像,小径树荫处一整排展示着饶宗颐大师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的瓷画。

继续走两百米就是我要找的“思源园”。思源园正中竖立蜡石刻有“情系金中”四个金字。在“建思源园记”石碑上找自己的姓名,让女儿和爱妻郑重其事地拍照留存,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别母校。

老姐老兄都不掉队

这次回乡事先没有告知潮汕任何人,纯属自家定制自由行,不必兴师动众,不便打扰亲友,静悄悄给个惊喜。翌日清早才电告:我们三人到潮州了。离开住地西河路,往前走两百米,就是五十七年前即1960年仲夏,听从党的召唤,作者从这里惜别恩师和团支部同学们

告别爹娘亲友,踌躇满志地上省城当播音员的。母校“广东潮州高级中学”更名“潮州市高级实验中学”(初中部)。校门还是当年的样子没什么变化,学子我思绪万千,再一次站在校门前后留影。

回家乡我理当导游解说员,走走驻足,拍照合影。老爸指着潮州八景之一的“西湖渔筏”,当年五岁的小孙子乘坐脚踏游艇玩得欢,骤然间爆出“无比快乐!”此后“无比快乐”成了他的经典名句,也是外公外婆的口头禅。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教导,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而共同努力着。走在西湖畔,往前两百米就是“旧西门街”。我搀扶着老伴上五楼。“80后”老哥今年夏初中风后遗症,出院后一边手脚无力站立。这一次带去三七等中药胶囊。老弟我一直精准扶老,逢年过节必定给老哥老姐邮汇“慰问金”。幸亏十年前我们在外乡的三兄妹凑够两万余元帮他办了社保,从当年每月领得250元,连年提升至今一千七百多元!可以维持老人的生活。医保自费那部分若负担不起的话,老弟老兄妹尽力来相帮。至于侄子侄孙辈,也赶上电气化,有待他们去创造自家的美好生活。

下楼走老街忆往昔。大女儿忙于采风猎奇,老爸给她讲述“宜园”百年变迁史。

转到打银街,过三目井巷就是宋厝巷了。上四楼许久然后更上两层楼。我们给老二姐和外甥女们一个个惊喜。看着米寿老二姐身子骨还行,我们仨忒高兴,彼此总有说不完的话语。盛情难却在此饱尝十几款家乡小食。

值得一笔的是古城的“厕所革命”略先一步。

古城大街小巷几乎都铺上花岗岩石板或者水泥板了。湘桥区旅游景点可以找到洁净卫生间如厕。就说这偏僻的宋厝巷,原来那两个古老十八代的公厕土不堪言,臭气熏天,实难方便;现如今大变样,其中一个外貌似星级,我们仨误认为是高速路上服务区的卫生间呢。

计划在潮汕五天,二姐和外甥女表亲们都要求四舅四妗老姑老丈多住一些时日,四妗对她们说:“四舅伊个时间太宝贵喏。”我讲现在交通这么便捷,后会有期。

广济桥旧貌换新颜

我的家乡潮州市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24个,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有12个。1986年12月潮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而大大激活古城新活力,不断增强了潮人文化自信的自觉性。

笔者自幼听惯了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我们叫它湘子桥。“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2007年回乡时广济桥修复工程竣工中。当时规定每人票价50元;今年8月中起门票20元,长者可凭身份证享受免费参观。

这一次我们仨上桥逛个够赏个饱。从下午三点多玩至清场仍余兴未尽。

最熟悉这太平路石牌坊,我们称大街石亭。十年前看着密锣紧鼓

地雕琢又长又大的石条。重建后正名牌坊街,改成步行街,也成了游览热点。

这一回我们仨登上竹木门城墙饱赏风景,漫步至广济楼小憩。

第三天下午,步行经过潮州城南中学,走过叩齿庵,再一次游开元寺。陪夫人前往古大士庵进香,随意功德请回一本信众奉献的问世百年的《简明潮音新字典》回家来。

仨走也走,看又看,总是看不够。走累了,看到什么小食就找老味道,哪怕是那碗白粥+咸橄榄也解乏暖胃!

潮汕美食蜚声四海,这次绝不错过家乡味。蚝蛒、鲜蚶、笋粿、春饼、粿汁、沙茶粿条、砂锅粥等等悉数品尝享口服。慕名而来帮村老字号胡荣泉的鸭母捻和云吞饺,可惜再也吃不出当年饥肠辘辘时的那种感觉啦。至于那潮州三件宝老香橼、老药桔、黄皮豉我家不缺。

十几年前,带上五岁的小孙子一家到潮汕一游。小小年纪看着潮州湘桥区街头巷尾的人力三轮车自定交通规矩,所向无敌,横冲直撞,他即兴爆出“潮州坦克”一词,让大人们笑破肚皮,日后我们也称呼“潮州坦克”。后来我们也叫此雅号“潮州坦克”。现如今升级为电动的,我戏称它是“潮州装甲”。我们仨免不了再过一把瘾。

汕头南澳一日游

我们仨第三天上午到汕头便换乘外侄子的座驾。

老夫人头一次回母校汕头市第一中学,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五十七年前即1960年仲夏,一位清纯少女听从党的指挥,就在这里告

别老师同学同志们乘船抵达省城当播音员的。今天学子归来了,在“一中”门口我们看着一个个像当年的自己那样奋发向上走出课室。

在车上老爸跟女儿讲起解放前她祖父在汕头省立商业学校、聿怀中学等执教三十多年,为此进入聿怀中学校门拍照。

之后转市区怀旧,先回商平路原住地看那老铺头遗址,跟对面邻里聊一下,然后绕行小公园、中山公园、老妈宫、旧码头……

外侄子带我们仨吃蚝烙。新鲜的蚝仔鲜嫩诱人,外脆内嫩,入嘴即化,食客赞不绝口,真不愧为珍馐美馔,至今仍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车经汕头湾出海口,看到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就是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将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南澳岛有史以来全靠船渡。岛上居民祖祖辈辈梦想着有座跨海大桥。南澳大桥全长9341米,终于2015年元旦通车了,南澳岛迅速成了一张旅游名片。当地政府欲将其打造成为东方夏威夷。

天有不测风云,过桥前海面乌云密布。二老免费参观“宋井”时风雨交加。本想环岛一周,参观统兵府等古迹景点,走走停停过了大半路程。由于前方封路施工,加之天昏地黑,老天爷提醒我们日后再来,只好折回。

三代老幼扫墓拜祭

回乡翌日,我们父女仨驱车经北堤顶,直达竹竿山脚。侄子则载

侄孙女骑摩托上山先开路除草,砍树枝竹子做手杖。人到齐后扶老携幼一步一步地走上几十级石台阶,再横向徙位慢行……

最值得告慰阿公阿嫲的是大女儿传承了祖父基因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头一回来拜祭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她孙女想得周到,从广州专心带来了环保型长明灯祭奠。儿媳在公公婆婆坟墓前诉说聊天。受远行在外的二女儿之托,老爸老妈替二女儿叩拜……

对着读初二的侄孙儿讲述同龄时老四叔戴着红领巾参加了共青团,从那时就开始写日记了。老四叔期盼他从此也写日记。

老话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老弱者非要手杖不可。

两代宗亲上山拜祖

十年前那一回,老伴轻信民间传言,没能过江拜祖。无论如何这一次她得还这个愿,母亲生前教过她:“初一十五,做事免翻簿(老黄历)。“百无禁忌,诸邪回避。”于是约定家住汕头的大舅二子俩和二舅之子正午前来带路。我们仨按时上金山大桥跨韩江,七八公里到达意溪镇后径乡上洞村。这一路再也看不见耕地和菜园,路旁各种店铺新厝倒是不少,“认唔出乜地方了哇!……”老伴不禁勾起三十年前回乡奔丧的伤心事,那时乡村没有水泥路,尽是田埂小路,归心似箭心急如焚的她,实在无奈只好雇请单车,可是途中被摔伤踝部,由于医疗条件太差,缝了好几针后受感染,伤口一个多月难愈合。

到了大榕树前,就座大舅二子装修中的两层半楼房喝茶解渴,然后过对面小巷就看见黄厝巷。

据宗族祠堂记载,黄氏祖上来自黄土高原,乃是轩辕黄帝后裔。黄家老宅院,人去厝空,外迁务工,黄厝巷只见一位老阿姆留恋不走。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打开时间隧道,倒流二十多年……

现如今这乡下不再是国角省尾,高速公路上正在修建,大家伙相约两年后高速路通车了再聚会。

在“榕树下老二农家乐”吃了本地卤鹅和苦刺菜。

午餐后离开古榕树不远处开路上山。除了鲜花,这一次女婿我专程带来贵州茅台祭拜岳父母大人,因为岳父生前嗜好白酒。

大女儿也是头一回来此拜祭外公外婆,长辈跟她讲起往事。然后驱车前行几百米转弯爬土路,推车过斜坡,先后祭拜大舅和二舅。

前人栽树后辈乘凉,父女跟着摘树上橄榄,嚼上“孬看样好吃相”的珍品灰腐峬。

上山不易,下山粗涩,难为老伴被重点保护着。老先生则报废了一双旅游鞋。

“丰收喜悦”“日落而归”

“谁不说咱家乡好,俺游十天也嫌少。”

回程掠过高铁“潮汕站”、潮汕机场、榕江大桥等处。

匆匆五天,大大增强了传承中国文化的自觉性,同时两部数码相机+两部智能手机收获了两千张照片和多段视频留待回味。仍在瓦溪服务区歇歇脚进午餐。我们在“丰收喜悦”和“日落而归”两尊雕塑旁留影,这正是三人行的写照。

回乡

两代退休好时机,携妻带女逛故里。一个甲子方相遇,千言万语难别离。

2017年深秋于越秀山侧

拥抱广济桥

情系金中?思源园

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