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着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

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

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

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习题讲解:

十一、作业设计:

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教学反思:

十七、提供的图片:

十八、音频选择:

十九、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

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背课文。

二十三、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

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

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板书设计。

(完整版)陋室铭优秀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备课本 语文学科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备:姜振静)教学内容课题:《陋室铭》授课时间201804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并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1.具体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PPT 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唐朝有位著名的诗人,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 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 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 在城南门,面江而居。这位诗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这位诗人 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这位 诗人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 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 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这位诗人想,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你要 我愁,我偏乐,于是……[来源:学科网ZXXK] 于是他会怎么做呢?故事没有完,想不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来完 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陋室铭》。(师

陋室铭优质课教案

陋室铭 鄢陵县大马镇第三初级中学李段齐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3、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如有一个华丽的别墅,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了解“铭”的特点: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下面,大家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韵(学生回答)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a、识记生字词。幻灯片 8 b、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划出朗读的节奏。幻灯片 9 辨音识字:(学生齐读) 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ónɡ 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翻译整篇课文。(教师点拨指导) 看着幻灯画面: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讲课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建功立业的理想,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教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诗豪) 同学们熟悉刘禹锡吗? 刘禹锡这个人,我们不熟悉,但他的很多诗歌,同学们应该听过,如这首《秋词》,还记得吗?一起背一下。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刘禹锡,他能在自然的悲秋里唱出春的豪情。所以他的好友白居易评价他为一代诗豪。 (一段经历) (齐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被贬23年由和州返回洛阳时写给白居易的答谢诗) 23年被朝廷“弃置”不用,对于一个有才华的文人来说确实悲凉。刘禹锡21岁就中进士,他怀着济世理想,想一展抱负积极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却因此得罪了当朝权贵,他又不肯向权贵低头的傲骨,所以被一贬再贬。 最后一次是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一篇铭文) 就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介绍该铭文传说。他写这篇铭文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这也是同学们在前置学习中提得最多的问题。 二、了解“铭”的文体知识。 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这次没有用诗,而选择用“铭”文来表达情感,那么“铭”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 (出示定义: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勉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一般要押韵,属于韵文类。)同学们能否根据定义中的关键词,分析一下它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板书:韵、赞、戒(勉励) (刻在器物上,一般字数不会太多,如座右铭——短小;押韵——韵律和谐;用来警戒自勉和称述功德的话一般都是深刻有哲理值得反复回味的——寓意深刻。) 三、朗读,感受铭文音韵 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铭文的音韵 (1)老师用这样的形式排列出文中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韵律,观察文章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样的句式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让人感觉摇曳生姿。整齐大声的朗读一遍 (2)铭文属于韵文,一般要押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圈出文中的韵脚,哪些字押韵? 而且这些韵脚都在偶句,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还抑扬有致。 (3)和谐的节奏也会增加韵律的美感,请同学们放慢语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根据朗读的音韵来划分一下节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完整版)(完整版)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高崇丽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理解文言大意;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 情趣,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庭院,他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却因为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板书:陋室铭) (二)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多媒体显示,并出示陋室的图片)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三、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周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但刘却受到和周知县的百般刁难,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座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老师范读课文 提问: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我们还疏通文意然后才回答这个问题。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

最新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引导语:《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

部编版 16陋室铭 公开课教案 (1)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1、兴趣导入法2、诵读法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请一位学生用滑稽的语调读一读这篇《考试铭》。 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后,提问:大家知不知道它是根据哪一篇文章改写的吗? (《陋室铭》 )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 二、一读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关注用韵。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掌握下列词的用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2)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爬上 (3)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4)孔子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加强反问语气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篇一: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 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 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 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 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 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 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 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 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 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 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 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陋室铭 刘禹锡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2、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2、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我先给大家读一篇讽刺机关科室工作人员逢迎拍马,庸碌无为的文章,文题是《科室铭》 才不在高,应付就行。学不在深,奉承则灵。斯是科室,唯吾聪明。庸俗当有趣,流言作笑柄。谈笑无边际,往来有后门。可以打毛衣,练气功。无书生之乱耳,无国事之劳神。调资不落后,级别很快升,有人云:“乐在其中” 谁知道这篇极具讽刺意味的《科室铭》是仿拟那篇文章写的《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因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而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陋室铭》 二、解题并介绍作者 陋室什么意思什么是铭(指名读注解后补充)铭文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含蓄,一般押韵,属于韵文类。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作得室铭。 用以自勉自慰。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指名交流查阅资料。 三、指名学生总结学习古文从哪几方面入手? (1)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2)学会断句(不读破句) (3)疏通文意(从字词句入手)(4)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5)学习文章的创作手法。 四、检查预习 1.你预习时扫清了哪些文字障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室、吾、馨、儒、牍 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按音节划分,四字句节奏一般是:(2 /2)谁能举个例子四字句有没有不是(2 /2)节奏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1/2/1)五字句按音节划分节奏大多是(2/1/2)举例。也有(2/2/1的),举例。 注意:对偶句上下节奏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举例。 3.现在请同学们通览全文,找出文中所押之韵脚,用三角号标出。指名学生一一说出韵脚。 五、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1.全班齐读,注意读的通顺,不读破句,字音正确,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一个层次。 2.听朗读录音,提醒大家注意听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3.二步轮读(男上句、女下句)题目、作者及结句齐读。读文时要注意语气、重音、停顿、速度,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二个层次。 4.诵读文言文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谁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七、疏通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几遍课文,是否读懂了大意?现在四个人一组,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一人口译,其他三人订正,有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陋室铭》全文,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 2.通过学习本文,认识“铭”这种文体,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在品读中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七(2)班学生总人数44人,男生25人,女生19人。半年来由于我重视双基的落实,所以我所带的实验班里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和期中阶段性检测中反映出双基知识掌握得较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科书的课文作最好的示范阅读文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注意:做细课堂教学;重视课内阅读;适当的说话指导;加强背诵;重视语言的转化和内化。所以班里的优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透彻,对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很到位,并能灵活地将在课文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日记或作文中去。中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不能自觉地应用。中下的学生阅读、理解都比较困难,就谈不上主动积累了,甚至连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都成问题。 三.教学内容分析: 《陋室铭》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文字优美,立意清新,构思巧妙,韵味深长。其富有韵律美、结构美、意蕴美。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以精美的语言、工整的对偶成为朗朗上口的经典文章。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四.教学环节与活动: 一.导入新课: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新课展开 (一)、简介背景,释“铭”解题 1.一体机出示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同学们,你知道“铭”是什么意思吗?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一: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按节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寓的理想追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先请大家做一个选择题。 现在你的眼前有两栋房子:一个是富丽堂皇的大房子,一间是茅草屋。你想要住哪里?(生:大房子) 如果住进豪华别墅的代价是讨好你厌恶的人,甚至违背良心做坏事;而住在茅草屋,你满眼是杨柳青青的美景,与三五知己好友交谈甚 欢呢?你又会如何选择? 恭喜很多同学的选择,正是刘禹锡的做法。(引导看图)瞧!他正 在陋室里自得其乐呢!(师板书课题:陋室铭) 2.介绍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世称“诗豪”。

(三)初读课文 1.出示生词(指两名学生上黑板写,其余书上铅笔标注) 2.按节奏,朗读课文 3.小组讨论:字句理解、翻译 [提示]名:出名;斯:这;是:表判断;唯:只有 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成语:目不识丁) 劳: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理解主要内容 1.解题:课题“陋室铭”是什么意思?(生:简陋的屋子) 介绍文体“铭”: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 (称颂功德的文字一般可在钟鼎或石碑上,如:逝者墓前会有?墓志铭 我们熟悉的,写在书桌右侧的激励文字是?座右铭) 2.“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自由读文章4-7句,批注:陋室有何特点?) 同桌讨论,并汇报,师板书: 环境清幽 陋室:交友儒雅 生活高雅 [过渡]“陋室不简陋”的原因何在?(文中找出主旨句)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我先给大家读一篇讽刺机关科室工作人员逢迎拍马,庸碌无为的文章,文题是《科室铭》 才不在高,应付就行。学不在深,奉承则灵。斯是科室,唯吾聪明。庸俗当有趣,流言作笑柄。谈笑无边际,往来有后门。可以打毛衣,练气功。无书生之乱耳,无国事之劳神。调资不落后,级别很快升,有人云:“乐在其中” 谁知道这篇极具讽刺意味的《科室铭》是仿拟那篇文章写的《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因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而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陋室铭》 二、解题并介绍作者 陋室什么意思什么是铭(指名读注解后补充)铭文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含蓄,一般押韵,属于韵文类。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作得室铭。 用以自勉自慰。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指名交流查阅资料。 三、指名学生总结学习古文从哪几方面入手 (1)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2)学会断句(不读破句) (3)疏通文意(从字词句入手)(4)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5)学习文章的创作手法。 四、检查预习 1.你预习时扫清了哪些文字障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室、吾、馨、儒、牍 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按音节划分,四字句节奏一般是:(2 /2)谁能举个例子四字句有没有不是(2 /2)节奏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1/2/1)五字句按音节划分节奏大多是(2/1/2)举例。也有(2/2/1的),举例。 注意:对偶句上下节奏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举例。 3.现在请同学们通览全文,找出文中所押之韵脚,用三角号标出。指名学生一一说出韵脚。 五、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1.全班齐读,注意读的通顺,不读破句,字音正确,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一个层次。 2.听朗读录音,提醒大家注意听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3.二步轮读(男上句、女下句)题目、作者及结句齐读。读文时要注意语气、重音、停顿、速度,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二个层次。 4.诵读文言文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谁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七、疏通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几遍课文,是否读懂了大意现在四个人一组,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一人口译,其他三人订正,有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先逐句落实重点词,在指名学生逐句口译。 八、与学生交流下列问题 1.熟悉了文章内容之后,谁能谈一谈你对陋室的印象如何 (板书: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简陋呢文中哪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使陋室生辉的光点正是“惟吾德馨”(板书),作者看重的是德行的美好,而不是生活条件,所以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班级:八年级(x)班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18日 教学用时:1课时 授课人:(H)鸿浩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言语句,翻译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一、学习预热 1、关于“铭” “铭”,原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重要字词积累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斯,这。惟,只。德,品德。馨,香气。 德馨,指品德高尚。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导入:为排解心中苦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向,古人通常作文来勉励自己。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2、作者刘禹锡 河南洛阳人。字梦得,晚年自称“庐山人”,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其诗现存800余首。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 3、背景介绍 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刺史。本文即作于此间。 刘禹锡被贬和州期间,多次被知县百般刁难,半年不到,搬家3次,且房子越住越小。后写下名篇《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并非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嫉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作者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师板书课题、作者) (一)、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请周林浩同学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职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厅的房子。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故意刁难,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子居住。对此,刘禹锡毫无怨言。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文采非凡,他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幅“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这次的房子面积虽然小了些,但是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师结:周林浩的故事讲得声情并茂,既向我们呈现了策知县势利小人的丑陋嘴脸,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刘禹锡旷达的胸襟、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其实这个故事也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一个文言文学习方法1.借助注释、工具书、互联网,了解写作背景——年代久远、与作者、与文本碰撞、从而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沐浴着古典文学的芬芳,达到阅读文言文的最佳境界。)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1、课文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识记文中“名、灵、乱、劳、德馨、鸿儒、之”等文言词语

陋室铭 优秀教案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4.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5.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6.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7.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学准备】 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

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一)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播放课文朗读带。 4.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二)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三)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一)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二)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