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1练习题

自然地理学1练习题
自然地理学1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承受构造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构造运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

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2.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之中,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

元素或化合物。

或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

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3.同晶置换:矿物晶体在形成的过程中,晶体中某些质点(原子、离子、离子团)被性质相似的质点置换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或同晶置换。

4.节理:岩石中的裂隙,是两侧岩块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5.鲍温反应系列:连续反应系列反映岩浆结晶过程中浅色矿物(斜长石系列)的生成

顺序;不连续系列表示深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从岩浆中晶

出的先后顺序。最后,上述两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依次结晶

出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它们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6.“许多不同力学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序次和不同等级,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

造形迹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称为构

造体系。

7.滑坡:是指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

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8.溯源侵蚀:是河流自形成之后,河谷有向源头发展、增长河谷长度的趋势,这个过

程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

9.河流袭夺:河流的袭夺作用指分水岭的迁移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

的上游的水系的演化过程。

10.羊背石:冰床基岩上由冰川磨蚀形成的似羊背的石质小丘。迎冰川面平缓;背冰川面陡。

11.风蚀雅丹:指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上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

12.丹霞地貌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13. 鼓丘:是一个由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平面成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

14.海底扩张:大洋底部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扩张的大洋岩石圈在到达大陆边缘的海沟处后,将沿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

重新消亡于地幔中,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2分)。这就是被称作地质史诗的海

底扩张。

15.解理矿物被敲打后,沿平行于晶面的平面破裂的性质,叫做解理。

16. 嶂石岩地貌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千米的岩墙峭壁,多层地层重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远远望去,赤壁如

屏如画。

17. 在水平节理或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上硬下软的水平岩层,经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蘑菇状岩石,风蚀蘑菇。

18. 洪积扇: 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19. 自然地理学

20. 造岩矿物、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岩石的结构、岩石的构造、褶皱构造、褶曲、断裂构造、断层、背斜、向斜、正断层、逆断层、层理构造、地槽、地台、

二、填空题

1. 块体运动大致可分为崩落、与蠕动。

2.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2)坡面坡度与沟

谷纵比降较大;(3)充足的水源。

3. 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

4. 槽谷底部比较坚硬的岩石表面,在冰川运动过程中被冰体挟带的砾石摩擦,布满平

行擦痕,成为冰川磨光面。特别坚硬的岩石则形成。

5.河流的下蚀的原因:①存在,②流水顺坡而下,向下运动分量冲刷河底,

③流水携带的砾、砂在河底滚动,跳跃,不断磨蚀河底基岩,洪水期,搬运量大,下

蚀作用强烈,④涡流作用。

6.根据河床平面形态的差异,可将冲积性河床分为顺直微弯型、型、分汊型、散乱(游荡)型。

7.地理循环学说中戴维斯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认为地貌的

准平原化发育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幼年期、、老年期。

8.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

9.(坡立谷)是指宽阔而平坦的谷地。其发育受构造地貌的影响较大。俗称“坝”、“坝子”,宽几百米至几公里,长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在一定构造条件下经

长期溶蚀、侵蚀而成。

10.是指冰床基岩上由冰川磨蚀形成的似羊背的石质小丘。迎冰川面因受磨蚀而平缓,布满磨光面、擦痕和刻槽等微地貌;背冰川面因受拔蚀多为陡坎。

11.黄土沟间地貌主要包括、黄土梁、黄土峁。

12.水下岸坡为以下,至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其下界约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

13.海蚀地貌包括海蚀穴、、海蚀拱桥与海蚀柱、海蚀台等。

14.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1)构造运动;(2)岩浆作用;

(3)。

15.重力异常表明地下有密度较大的矿物,或有密度较小的石油、天然气等。

16.现代火山的分布:带、地中海-印尼带、洋中脊和东非大裂谷及红海沿岸:即板块增生带。

17.根据矿物反射率的大小,矿物光泽自强而弱分为四级: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玻璃光泽。

18.常见造岩矿物包括,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

19.作用就是岩浆熔解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

20.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和变质岩组成。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

21.与海底磁异常、深海钻探成果,并列为海底扩张说的三大证据。

22.地层层序律(叠置原理):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规律。它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

23.岩浆岩一般可分为: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斑杂构造、块状构造、枕状构造。

三、选择题

1.下列属于同质异像的矿物是 () A.金刚石、石墨 B.金刚石、石英

C.石墨、石英 D.石英、高岭土

2. 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 ()

A.O、Si、Al、Fe、Ca、Na、K、Mg B.O、Si、Al、Fe、Pb、Na、K、Mg C.O、Si、Al、Fe、Ca、Na、K、Cu D.O、Si、Al、Fe、Co、Na、K、Mg

3.下列矿物的单体形态属于三向延长型的矿物是()

A. 角闪石、电气石

B. 石榴子石、橄榄石

C. 电气石、纤维石膏

D. 板状石膏、云母

4.塞拉比斯古庙

遗址位于意大利

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下图,

完成第4题。导致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 () A.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B.地壳运动

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D.海浪的侵蚀作用

5.下列一组属于硅酸盐矿物的是()

A.橄榄石、绿柱石、石榴子石、石墨 B.橄榄石、红柱石、滑石、钾盐

C.橄榄石、蓝晶石、硬玉、蓝闪石 D.蓝晶石、硬玉、蓝闪石、萤石

6.下列一组岩石中完全属于变质岩的是 ()

A.花岗岩、石灰岩 B.大理岩、石英岩

C.流纹岩、白云岩 D.玄武岩、大理岩

下图为“南半球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矿床所在岩层岩石最有可能是 ()

A.沉积岩B.变质岩

C.喷出型岩浆岩 D.侵入型岩浆岩

8.有关图中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页岩形成的年代最晚,不可能有化石

B.甲处河谷的形成是因为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C. 乙处岸边河水比对岸河水浅

D.大坝位于岩性坚硬的背斜顶部

9.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

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

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八水绕

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

A.水平错断B.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10.人类出现的时代是

( )

A.第三纪

B.震旦纪

C. 二叠纪 D.第四纪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代表三大类岩石,①~⑦为主要的内、外力作用。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物质与Ⅰ类岩石特点相似的是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石灰岩 D.玄武岩

12.对于图中的内、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岩浆作用 B.②——变质作用

C.④——重熔再生 D.⑥——沉积作用

13.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 ()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D.娟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14.石英在模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 ()

A. 5

B. 8 C.6 D.7

15.下列属于沉积岩一组的是 ()

A.砾岩、砂岩、花岗岩 B.粉砂岩、泥岩、片麻岩

C.砾岩、粉砂岩、玄武岩 D.砾岩、页岩、石灰岩

16.若地壳下降,海水逐渐侵入陆地,在海水侵入的区域内岩相将由陆相逐渐变为海相,形成海侵层序,在地层的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岩石()

A.粒度由粗变细,依次为碎屑岩、粘土岩和生物化学岩

B.粒度由细变粗,依次为生物化学岩、粘土岩和碎屑岩

C.粒度基本不变,依次为化学岩、粘土岩和碎屑岩

D.粒度变粗,依次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岩

17.进入新生代后,全球普遍发生了一次地壳运动,这次地壳运动在欧洲称新阿尔卑斯运动(或阿尔卑斯运动),在中国叫______ 。

A.喜马拉雅运动 C.海西运动

B.燕山运动 D.加里东运动

四、看图题

五、问答题

1.古构造运动中岩层主要有哪几种接触关系?各反映何种地质意义?

(1)整合接触:它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下,沉积盆地缓慢下降,沉积物连续堆积而形成的接触关系,无明显的地壳运动和大陆剥蚀作用。连续沉积——地壳稳定(下降)

(2)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

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整体抬升——地表侵蚀——地壳再下降——再沉积

(3)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且呈角度相叠。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运动、褶皱——地表侵蚀——地壳再下降——再沉积过程。

2. 沉积岩有哪些基本特征?

(1)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2)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生物化学结构)之分。

(3)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

(4)一般根据组成岩石的颗粒大小确定沉积岩的种类,而非颜色。

2.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1)滨河床浅滩阶段

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进行,河谷出现弯曲,在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侵蚀后退,

河谷加宽,河流的凸岸有少量的河流冲积物堆积,颗粒粗大,形成滨河床浅滩(小边滩)。

(2)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河曲的发展、加宽,凸岸的小边滩不断增高、扩大,以致平水期大部分边滩

都出露水面,就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这个时期的河谷仍较窄,洪水时水位上升,流

速大,在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积的还是粗粒的推移质沉积物,而悬移质泥沙则仍被水

流带往下游。

(3)成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长期进行,河谷更加拓宽,河流更加弯曲,雏形河漫滩加宽增高,洪水期宽浅的滩面上水深更小,流速缓慢,粗粒物质不能再带到滩面上堆积,在以往沉积的粗粒推移质之上覆盖较细的悬移质冲积物,形成二元结构。至此,雏形河漫滩发育成为成形河漫滩。

3.为什么我国岩溶地貌热带(南方)比温带(北方)发育?

(1)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水流量大、水循环快,加上气温高及生物作用强,岩溶发育最快。

(2)温度越高,溶蚀力越强;虽然水中CO2的含量与温度成反比,但水的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3)气候越湿热,水的溶蚀力就越强,喀斯特发育就越快。

(4)石灰岩分布广。

4.试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1)盾形沙堆: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时,沙粒就从气流中沉积下来形成一种较小的盾形沙堆。

(2)雏形新月形沙丘:盾形沙堆形成后,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沉积下来,并逐渐堆积增高,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

(3)新月形沙丘: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越来越厉害,小落沙坡不断扩大;同时,沿沙丘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

风向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5.试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4)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

(5)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六、论述题

1.在海岸地貌中均衡剖面是如何塑造的?(试述松散沉积岸平衡剖面的形成)

(1)在坡度均一、泥沙颗粒大小完全一样的一个理想海岸带上,一个波浪周期内泥沙向岸运动距离与向海运动距离相等的点,称为中立点。海岸带上众多中立点的连线称

为中立带。

(2)水下岸坡在波浪的继续作用下,在中立带以下,由于物质的向海搬运,产生下部侵蚀凹地,使该处岸坡变陡,凹地中的物质背运移至坡脚,形成水下堆积阶地,致使

岸坡下部变缓,水深变浅。此带物质在向海移动时受重力分力的推进作用也越来越弱,因此逐渐只能在原地做往返振荡运动,不再向海位移。实际上已处于中立状态。

(3)在中立带以上的岸坡,由于物质的向岸运移,产生上部侵蚀凹地,使该处岸坡进一步变得平缓,并把侵蚀下来的物质抛向岸边,堆积形成海滩。但岸边的坡度越来越陡,物质向上位移时所受重力的阻碍则越来越大,逐渐抵消了波浪向上的推动力,因

此这里的物质也只能做原地运动,没有向岸的位移,这里的岸坡也处于中立状态。

(4)最后,整个岸坡剖面成为一条统一的凹形曲线,称为海积均衡剖面。

2.举例说明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证据?

(1)大陆形状相似:大西洋两侧可拟合而成的一块大陆。

(2)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非洲的几内亚湾与南美东北部的凸起拼接可以看到地质构造连续(大西洋两岸的褶皱带的对应关系,或阿巴拉契亚山脉、阿特拉斯山脉、爱尔兰、英国、格陵兰岛、斯堪底纳维亚半岛等山脉);非洲和南美洲具有相似的年龄的

岩石在大西洋两岸并列;拼在一起的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拼接在一起可发现古生代造山带,中生代造山带具有连续性(非洲没有中生代造山带)。

(3)古生物与冰川气候证据:淡水爬行生物中龙,在南非和南美的P地层中均有发现,证明两个大陆在P时相连;非洲、南美洲两岸地层中有大颔兽;非洲、印度次大陆、

南极洲的地层中都有水龙兽;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的

地层中都有舌羊齿化石;非洲、印度次大陆、南极洲都有古冰川遗迹。

(4)古地磁极移轨迹:大量的资料表明,北美和欧洲所测的极移曲线并不相合,但形态大致相似。若将两大陆拼合在一起,则这两条极移曲线就会基本重合,说明大西洋

的确曾经不存在,两个大陆曾经是相连接在一起的。

3.试分析古生代、中生代的生物演化,重要矿产和地壳运动。

(1)古生代:

生物进化方面: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中古生代脊椎动物(鱼类)——晚古生代两栖类;植物以蕨类为代表;

形成的矿产:煤炭;

地壳运动:地壳剧烈变动的时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

升成陆。或发生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

(2)中生代:

生物进化方面:中生代生物界的突出变化是: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裸子植物代

替了蕨类植物。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称霸地球;到中生代中、晚期,出现

了鸟类和哺乳类。裸子植物如苏铁、银杏和松柏类。;

形成的矿产:形成丰富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和成油时期;

地壳运动:从三叠纪末开始,联合古陆解体。到白垩纪末,冈瓦纳古陆已解体成五大块,同时,古地中海收缩关闭,太平洋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形成。我国大陆轮廓已

基本形成。

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或发生了燕山运动、印支运动。

4.槽台学说的内容

14.地质力学学说的主要内容。

15.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自然地理学

1. 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2.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何影响? 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空气污染;产生酸雨; 人为地往大气中排放氟里昂,使空气中的臭氧层曹受破坏。 3.为什么海水获热升温慢,失去热量后,降温也慢,而陆地获热升温快,失去热后,降温也快? 1)因为海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陆地多; (2)水体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此外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表面与下层水体间的热量传输,使太阳辐射分散到较厚的水层中,而陆地只集中在陆地表面上; (3)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岩石的大; 4. 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 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 5.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2)地球自转的存在;(3) 地球下垫面的不均。 6.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 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下列方式进行热量交换: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7.简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特征上有何差异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成因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既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受东南信风转向成西南季 风的影响 特征 由于温度梯度及气压梯度都很大,故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比较强盛。冬季由于北部有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冬季风比较弱,而夏季由于叠加了转向的西南季风,故风的势力很强 8.研究水量平衡有何重要性? (1) 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 (2) 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 (3) 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 (4) 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 9、简述三角洲形成条件 (1)河流动力减弱; (2) 泥沙来源丰富; (3) 海洋动力较弱; (4) 口外海滨区水浅。 10.崩塌的防治有那几种?

综合自然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是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空间分异汇率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认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强度。不过它自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受自然规律制约。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④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⑤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 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第一章地球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小 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 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

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 ))))))))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各行星轨道面2. 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所3. 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4. 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5. 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6. 道面也较接近;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形状效应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非地理学专业用)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 地理环境组成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它们都具有圈层性。 4. 四大物质组成是:岩石、水、空气、有机体 5. 地理上的六大要素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动物 第二章地壳 1. 地球内部的组成是:地壳一一地幔一一地核 2. 地球外部有三大圈,分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 岩石的分类有: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变质岩。其中,分布面积最 广的是沉积岩,重量占份最多的是岩浆岩。而施工中多用岩浆 _ 4.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喷出岩。主要构造有: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流线 构造。 5.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有:层理构造 6. 8. 岩石的意义: 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 为我们提供资源 形成了地貌景观是探索研究宇宙的窗口和研究对象 9. 典型岩石景观如张家界,属于砂瑛沉积岩,其特点是层理清晰,纹理均匀。 10. 园林常用石材如:太湖石(岩浆岩),黄石青石(岩浆岩),钟乳石(沉积岩)等。 11.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背斜是指岩层向下凸曲,但不一定凸起。向斜是指岩层向 下凹曲,但不一定凹陷。 12. 断层构造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13.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 全球火山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地带,东非火山带。 15. 火山的地理意义:

A. 引起污染 B. 释放有害物质 C. 引起全球气温变化 D. 引发毁灭性灾害 E. 形成风景名胜 F. 提供资源 16. 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震级,震中,震源深度。(裂度:毁坏性大小) 17. 地震的类型:浅源地震(71%,震源深度0~70km),中源地震(25%,震源深度 70~100km),深源地震(4%,震源深度超过300km)。 18. 地震的破坏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19. 地震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 20. 全球主要地震带有: A. 环太平洋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C. 大西洋中脊海陵带 D. 大陆裂谷地震带 21.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南沿海,西北,西南。 第三章气候 1.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外层)。其中,对流 层形成各种天气;平流层富含臭氧,气流水平运动,适合飞机飞行;中间 ________ 气流垂直对流;暖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2. 全球7个纬向气压带是:2个极地高压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1个 赤道低压带。其中,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属于少雨段,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属于多雨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3. 三个盛行风风带是: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4. 三圈环流是指:信风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极地环流圈。 5. 季风环流是指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着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冬季由 大陆吹向海洋,属性干冷;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性暖湿。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自然地理学(一)

期末作业考核 《自然地理学(一)》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气压梯度 答: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2.季风 答: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显著改变的现象。雨热同季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是亚洲特有的气候类型。 3.天文气候 答:天文辐射所决定的地球气候带。 4.牛轭湖 答:如果河床弯曲度愈来愈大,同一河床的上下游河曲彼此非常接近,形成了很狭窄的曲流颈,遇到特大洪水时,河道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形成新的直河道,使老河道断流。被淤塞的老河道形成一个新月形的湖泊,称为牛轭湖。深切曲流的截变取直后,被废弃河曲环绕的基岩孤山称离堆山。 5.逆地形 答:在褶曲构造地貌类型中,与构造形态一致的地貌,如向斜谷、背斜山,称为顺地形,而与构造形态相反的地貌,如向斜山和背斜谷,称为逆地形。 6.冰劈作用 答:脉冰一经形成,便会由于冰体冻张对围岩的巨大压力,使裂隙不断扩大,这种作用亦称冰劈作用。 二、图表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温压场配置的垂直剖面图,分析该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特点、成因及类型。 等压面等温面 答:该图是冷低压。其特点是温度场的冷中心与气压场上的低压中心对称配置,中心气压阶小,周围大,愈高系统愈强。从地面到 500 百帕高度,气压的性质保待不变,因为冷低压中心的温度低,所以低压中心的气压随高度降低较四周更快,愈到高空低压愈强。

2.标出下图河流阶地的级数和成因类型。 答: 答:A:分水岭;B:侵蚀阶地,是以河流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阶地;C:基座阶地,是在河床下切深度超过了原来的冲积物厚度的情况下形成的;D:内叠阶地,是在新阶地形成时,河流恰好下切到该阶地冲积物的基底,而侧蚀范围较前期的侵蚀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形成的;E:上叠阶地,河流下切的深度小于该阶地冲积物的厚度,河流侧蚀范围比前期侵蚀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形成的;F:河漫滩。 其中E(上叠阶地)和D(内叠阶地)都是堆积阶地。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绘图说明山谷风的形成。 答: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及风向如下图所示: 山谷风是在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微弱时,由于山地热力因子而形成的。白天,山坡上获得太阳辐射能多,气温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山坡上升,谷地上空的空气则下沉,形成一个热力环流。由谷底沿山坡上吹的风,称为谷风(见图a);夜间,山坡辐射冷却,使近坡面的空气迅速降温,冷空气从山顶顺山坡流人谷地,谷底的空气因辐合而上升,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顺山坡流入谷地的风,称为山风(见图a)。 2.简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答:由于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40-60度大陆西岸,终年下雨均衡,气温温和。 3.简述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基本条件。 答:水:溶蚀力,流动性;岩石:可溶性、透水性。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笔记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 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 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二:大气环流 (一):全球环流 1:全球气压带当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时,开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很小,基本上按气压梯度力方向沿经圈运动。往后,随纬度增高偏转力加大,气流逐渐具有西风的成分,至纬度20°—3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致平衡,气流运动方向大致与纬圈平行,不可能向极地运动。但是,上空不断有空气来补充,在此堆积的空气必然作下沉运动,以致近地面层空气密度增大,形成动力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区之间是一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区。 2: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型式称为行星风系。P126. 3:经向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这样形成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P127.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现代自然地理学

超星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D)。 A、 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 以上皆是 2 【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统一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 【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ABC)。 A、

大众化 B、 中心化 C、 国际化 D、 精英化 4 【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 【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D)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 植物圈 B、 沙土圈 C、 气候圈 D、 生物圈

2 【单选题】以下(C)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 环境演变 B、 灾害防治 C、 地方志 D、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ABCD)。 A、 遥感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信息管理技术 D、 信息分析技术 4 【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

【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 【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B)提出的。 A、 杨振宁 B、 钱学森 C、 任美娥 D、 李吉均 2 【单选题】生活中(C)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 旅游 B、 健康 C、 风水 D、

自然地理学考试笔记

自然地理学考试笔记 绪论: 1、地理学 (1)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2)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表层”是具有独特物质结构形状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地球具有圈层构造: 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3)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第一章: 1、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 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接近圆形。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的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③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④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比较接近。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产生自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 题型: 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 二○一○年十二月

绪论 ★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 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 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生物,土壤层)--这是 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 广义的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 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版本二:地球的巨大质量,可以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