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中的作者分析

沈从文小说中的作者分析
沈从文小说中的作者分析

沈从文小说中的作者分析

内容摘要:作品背后都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作者本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抒发情感体验,与笔下的人物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赏析作品应善于发现作者,从而更好

地了解作者和文本本身。本文即重点剖析沈从文小说中的作者情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作者情感读者理解

沈从文用他细腻的笔触将中国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落展现在世界面前。他的故乡凤凰城以它的秀美,自然使一代又一代的人如痴如醉。与此同时,作家将笔锋伸向处于时代前沿的都市,用“乡下人”的视角揭示都市人事,与乡村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形成以凤凰为核心,都市城镇为周边的文学世界。这两方面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具有‘乡下人’眼光都市知识分子的独特身份,使其可以从中体会到最原始的纯朴、蛮劲,残酷;领悟出生活的平淡、愁苦和坚韧;明白都市的虚伪、做作。在我们沉浸在流水般的文字,身处唯美的湘西世界时,我们是否将作者遗忘?作者心心念念的故乡,充满着作者的情感和回忆,其中的景境和人文只有和作者的情感联接在一起才更具价值,所以,想要深刻地理解从文小说,就要用我们的心去体会掺杂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心。

小说中倾注了从文复杂的情感:他赞美故乡的淳朴美丽勇猛,怀着一份对故乡的思念,怀着对往昔生活和家人的回忆,但在这些美好的情感中,又夹杂着他对故乡文化的反思和担忧,对都市人性的鄙视。从文从山里走来,带着乡村的淳朴,他热爱原始的力量,但是,他毕竟走出来了,站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回望故乡,平视都市,看见让故乡人懵懂的命运和不幸,同时也清楚都市人被麻痹的纵欲和腐败。在“具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分子”这个位置上,他比别人看的更远、更深。

从小说中,我们能够最明显地感受到的是他对故乡的赞美。他往往在小说的开头花很长一段文字描写湘西的风土人情,在这些语句中,每一个事物都被刻画的非常详细,每一个景物都像是活着般充满感情,只有对故乡熟悉到极致,充满着依恋和深沉爱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情感丰富的描述,才能够用他的文字将读者感动。在小说中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故乡人民的赞美,将故乡的人写得有血有肉,他不仅非常了解他的同胞,还一直热爱着他们。他热爱故乡人们一切美好的品质!

但在热爱的同时,他也对故乡存在着深深的隐忧,尽管他赞扬原始自然的力量,但是提及乡人们对不幸命运的懵懂和残害人民的古老规则时,都给予最沉痛的反思;对于生活迫使人进入尴尬的境地,也多了一份无奈。《月下小景》整个故事氛围唯美,让人觉得幸福无比,可就在这幸福中,男孩和女孩微笑地死去。文字的美好抹不去作者的沉痛,他只是在沉痛外披上一件华美的外衣。直到死去,男孩和女孩也是幸福的,他们不懂反抗,只能在默默承受中做自己能做的。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是小说《丈夫》,被生活所逼,丈夫不得不让其妻出卖身体。刚开始愚昧无知,到后来在一次探望中发现自己已失去作为丈夫的权利,感到耻辱和悲哀。从文在赞美这些劳动人民的同时也给予深刻的同情,他对这些事感同身受,哀戚着他们的哀戚,可在生活面前,只有无奈。水手们靠自己的生命赚取微薄的薪水,没有家,孤单一人,把赚来的钱都用在自己相好

的妓女身上,生活就是这样苦闷,没有所谓简单的幸福。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在作者的回忆中不可磨灭,成为他永远的痛,就像热爱之情一样深刻。

这些读来都让人绝望,可是,作者在他无奈的描述中却让我们看见了湘西

人的坚韧和刚毅,无论生活多苦多难,他们都以自己的顽强去面对,忠诚以待。

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尽管生活永无保靠,水手们仍然保持着一颗乐观拼搏的心。这样的生活态度,正是作者崇扬的,看着这些认真生活的人们,如何不使

我们尊敬和汗颜。所以,从文的小说可算是“苦中作乐”,一方面是淡而深的生

活之苦,另一方面又别有欣慰,在忧患中始终保持着洒脱,正是一种“凡人的

悲哀”。

至于小说中的都市部分,对于都市的虚伪和做作,他是抱着嘲讽和厌恶来

揭露的。但是,沈从文本身也已置于都市之中,因此,他在嘲讽和厌恶之余,

又有着忧虑。曾经有人问,沈从文创造了湘西世界,为什么还要描写都市生活?

从表面看,这两个世界在对立对比中存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

映衬;可更深层面上,都市、乡村和作者有着更加复杂的联系:正因为从文进

入都市感受到与乡村不一样的生活之后,故乡生活的美好才渐渐在他心中壮大

起来,从文写故乡人事之美,是给都市人们看的。乡村固然是作者永远的精神

家园,但作者的成就、需要却由都市给予。作为具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分子,沈从文保存着乡村的品性却又超越乡村,跨入都市生活却游离于都市文明

之外。我想无论是写湘西还是都市,都是希望净化中国人民的血液,希望中国

人民能够干净、强壮起来。这两个相反的世界都是他亲生体验过的世界,倾注

着感情,湘西自不必说,而对都市,作者在排斥之中带有深深的隐忧,正是出

于这样复杂的情感,从文在歌颂美丽人性的同时,还要为都市做一面镜子,把

他们的丑陋完整地揭示给他们自己看。

从文的小说让我们读到了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他,反对虚伪,追求那真

善美的人性和艺术理想。他的淳朴、善良、坚强的人格和他的小说一起感染了

我们。他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世界,用那支小小的笔头给了我们一个世界,一种

文化和道德。八十年代初,朱光潜先生曾语出惊人:“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从文与老舍。”虽然,从文在他

的有生之年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甚至被迫害到想自杀,但他的文学最终

为他获得了历史的认可。在这位边城游子的寂寞岁月中,是他的人格和艺术创

作在孤独和遗忘中绽放了凤凰城的至美!

而那湘西世界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如何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更比其他世界上的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

————沈从文

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

目录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1)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1) (一) 人的生命自然、健康、优美 (2) 1.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 (2) 2.情爱的自然、美丽。 (2) (二)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3) (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 (4) 参考文献 (4)

浅析人性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表现 学生姓名:张慧娟指导老师:王昭晖 内容提要表现人性是沈从文作品的创作中心,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礼赞。本文从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其作品中的人性美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人性美爱美丽和谐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他以建构健全的人性或人生形式为文学的目标,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在他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1]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勾画出湘西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的某些自然属性是具有合理性的,人应该具有质朴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但是又要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即不要堕落为行尸走肉。只有这样,人性才能呈现出美好状态。 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认为是“人性的治疗者”。 沈从文曾这样自述他的创作思想:“这世界或想在沙基或水面上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2]他的小说和散文,大多写的都是平凡的人和事,由于作家对所经历的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这些平凡人事的基础是比较坚实的;艺术形式的精美而不流于纤巧,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它们。人性,是沈从文描绘平凡人事的核心和精神;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人与人[1]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 [ N ] .大公报:文艺,1936203229. [2]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 5 卷 [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微型小说便开始以一个独特的小说身份出现在中国文坛。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速率刺激越来越受欢迎,之后便迅速成长并很快受到青年一代的深爱。微型小说的成功发展自然离不开新颖的立意、凝练的行文和严密的结构,但更多优秀作品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是结尾。与很多文学样式相同,微型小说的结尾是全文感情的凝结点、主题的升华。 【关键字】:微型小说结尾模式鉴赏意义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一滴泉小说、超短篇小说或百字小说等。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微型小说凭借其短小的篇幅,一出现便在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坛掀起巨大的波澜。构思奇特、行文凝练、与小中见大世界,这些都无一不与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及群众文学心理契合。于是,微型小说迅速成长,深受中国青年一代的热宠。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①。 纵观微型小说,就会发现微型小说结构上有“前轻后重”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审美刺激往往是偏重于后的,作品前面都是想方设法地积累审美力量,到了最后一段或一两句话才轻轻地捅破,从而使前面所积累的审美力量一下子得到释放。可以说,一篇好的作品,没有阅读到最后,是猜不出其结局的。当然,就微型小说的节后看,结局是安排在结尾的,但是结尾并不等于结局。微型小说大都篇幅不长,但要求结构完整,有一气呵成之感,这自然需要有一个精彩绝妙的结尾在小说的最后对全文做以总结,对主题做以诠释。对于一部微型小说来说,结尾的完美才是一部成功作品的完成的标志。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尽管精彩,结尾贫弱,就成了狗尾续貂,令人扼腕。② 根据近年来微型小说的发展,以及微型小说理论的逐渐成熟,微型小说的结

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得文体特点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得一种文学体裁。它得主要特点就是:用艺术概括得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得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得人物就是虚构得,就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得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得,因此比现实中得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她人物得反应与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得轮廓,刻画其性格得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得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得发展与变化。 小说得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得发展过程。情节得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与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就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得。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就是为了表现人物得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得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就是小说得三要素。 考情分析 文学作品得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得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得要求与对散文得要求就是一致得、散文在过去多年得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得、日常阅读中读得 2004年最多得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得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北京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辽宁卷得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2007年宁夏、海南卷、湖北卷,2008年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高考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甘肃卷近四年均考散文,09年新高考不排除考小说得可能性,因此,今年得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得重视,要未雨绸缪。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得小说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得“小小说”(即“微型小说")、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得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得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得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得特点,写法近似速写。这样得小说学生已经读过了不少,掌握了一定得阅读技巧。因此,在今后得高考中,利用“小小说"来检测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得能力就是完全有可能得。 1、考查重点: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得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得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得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得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得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发掘作品得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得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有创意得解读。 2、考题选材: 1000多字得微型小说将就是小说考查得重点对象。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得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试卷阅读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3)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3) (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3) (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6) (四)、善于捕捉人性中闪光的部份,给人物注入灵魂 (8) 参考文献 (10)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摘要 沈从文小说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类应当具有的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信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传统道德文化现代都市文明湘西文化个性化语言人性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当代文学巨匠沈从文是个每个细胞都浸满了湘西文化因子的作家。从文学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牧歌似的湘西世界;从社会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勾画了一种人性本真的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在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也包括其他作品)中,沈从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湘西文化三者进行了对比性的描绘,以此阐释湘西文化的真谛,揭示湘西文化滋养下的湘西人自然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张扬的人性。沈从文在试图构建一种自然和谐、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在他的作品中,他既反对以儒教为主的正统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也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他极力将三种文化的景观和人生实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并将湘西文化的真善美及这种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推崇到所有文化之前,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只有湘西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雄强、本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才是最充满人性、人情美的文化。不仅正在颓败的中国甚至所谓的西方文明都应该重建、普及这样的文化,只有建立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才会充满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人类的生命力才不会枯竭和凋萎,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达到人性发展的极至。 在这里,沈从文不仅对三种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反思和理性的批判,而且他更是在宣扬和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并用之改造中国国民的精神和世界的人生。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①”所以如此的自信,就是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文字在创立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 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沈从文与鲁迅、老舍对中国的旧文化、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不同,鲁迅、老舍等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破而不立”,没有确定旧的文化破了之后中国文化的指向。而沈从文却上是在“破”的同时更侧重于“立”。他要创立一种全新的文化信仰,要创立一种以湘西文化为核心的自主、自为、自然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充满人性的人生哲学。沈从文曾表示,他要建立生命、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 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二、《边城》表现出的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 首先,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小小说的结尾好坏,能影响小说的成败。选择得好,就能化平淡为神奇,使前面看似平常的情节顿时出彩,小说也步入了高潮。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全篇! 小小说的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自然结尾。又可以分为揭示事件结局,抒情结尾,哲理结尾等。 第二种,陡转。或俗称的: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我们着重分析这第二种。我们通常称它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来源于他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著名的世界级的小小说大师(日本)星新一,把这种写作方式推向了巅峰。 陡转可以有多种的类别: 1颠覆。即结尾揭示的结果,与人们的想象,或与前面情节发展应有的结果完全是相反的。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违反生活常识,或约定俗成的逻辑。如星新一的《走钢丝》。写一个年轻的男子假装与一个富婆缠绵,正和她谈得起劲,乘机要掐死她时,警察来敲门了。青年男子觉得阴谋败露,仓皇从二楼跳了下去,结果摔伤了腿,拐着脚拼命地跑,警察在后面就追!按照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情景,是警察抓住男子,送到了警察局,很久没破的案子终于告破

了。星新一却和我们的想的不同: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警察告诉那男子:我们要抓的是富婆,她常用和男人缠绵的方法,把男人勒死,获得钱财。你的命运还不错,只摔伤了腿!这篇仅有几百字的小说的结尾,完全超出了读者知识的范围和想象范围,因此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再如汪曾祺的名篇《陈小手》,匪团长竟开枪打死了救他小老婆性命的医生,完全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但这篇小说出彩之处就在这个超常、超人伦的地方。使用颠覆一定不能四平八稳,就是要尖锐,要特别,要出格,要打破平庸,才能使人为之一振! (2)违反情节发展的必然,推翻了情节发展的自然结果。如宽城的《丰碑》写一个40岁的男人叫卜寿德。他对日本鬼子的工程尽心尽责,因为他有一个80岁的老母和8 个孩子要靠他挣的这份工资养活。中国的劳工对这个汉奸恨之入骨,几次要除掉他,却没能下手。最后一次,日本的场房轰然倒塌,把日本头子也砸死在吊车下。原来,是卜寿德早有预谋。他的80岁的母亲和8个孩子早让日本鬼子杀死了。所谓的“汉奸“是前面情节有意造成的假相,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再如沈宏的《走出沙漠》。结尾点出人人期盼水壶里的水竟是沙子!谎言掩盖了真相,虚拟代替了现实,一场善意的欺骗,救了四条生命,真与假的反向形成了特殊的震撼效果!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 序论 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有人认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桃源”世界。的确,他的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与喧嚣的清纯、质朴、恬静而又柔美的梦幻化的湘西世界,使那些久困于都市的读者不由得眼前为之一亮,仿佛透过嘈杂的市声与喧闹的街头隐隐约约听到了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到了河水的气息与泥土的芬芳。他为竞争激烈、道德人格被商品经济所影响的现代人注入了新

试论悲悯情怀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a17317134.html, 试论悲悯情怀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任小燕 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4期 [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是一个有着非凡经历的、阅尽血腥屠戮的人,一个亲历过世态炎凉的人,但他的小说创作却诗意化地表达着对善与美的歌颂与追求。有如此经历的人,心里却还能充盈着满腔真诚的善意,眼里还能看到青山绿水、美好的风景,还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善与真美,与其说是他的批判的辩证哲学思想,不如说是他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悲悯情怀直接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关键词]悲悯情怀;沈从文;创作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4-0028-01 悲悯情怀是面对世间万物的博大的爱,它体现为对人世间一切的极大的包容。沈从文的成长经历让他洞察人世黑白,也明了人性善恶,他的小说创作,不矫饰,不隐恶,让平静安详与血雨腥风并存,让淳朴善良与粗俗鄙陋同在。 他的悲悯,首先给予了美丽可爱却无法掌握命运的弱者。如《边城》中的孤女翠翠、《萧萧》中的童养媳萧萧、《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一派天真的小女人夭夭。这些女孩子成长的环境称得上恶劣,但无论是孤苦无依的翠翠,还是身陷泥淖的夭夭,以及屈从命运而不自知的萧萧,在沈从文笔下都是唯美的,这种唯美与她们背后的环境是一个整体,虽然有宿命的悲哀,却不能剥离。沈从文对此寄予的是深深的悲悯,表现她们人性自然美好的同时,叙事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 沈从文在用悲悯的目光注视这些可爱的人间精灵的同时,对那些强势群体也给予温暖的关怀。他写这些人的为非作歹,却也没有把他们塑造成脸谱化的恶人形象。如《边城》中的船总顺顺,“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边城》)后来因为脚痛回到家乡。因既明事理,又正直和平,所以代替原来的码头执事,来管水面上的行船纠纷。他在当地算得上权威,但他平易近人、豁达洒脱、急公好义,极受人们尊敬。就是这样一个好人,饱尝失子之痛,另一个出色的儿子因情出走,即使如此,他还能做到帮老船夫料理后事,照顧孤女翠翠。这种人性的光辉,是沈从文最乐见的;而他宿命的结局,也是沈从文以悲悯的目光注视的。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妓女是出现频率极高的人群,也是他悲悯怜惜的一个人群。在《桃源与沅州》《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等作品中,江水两岸美丽的吊脚楼、江上的花船、岸上的人家,都是她们生活和做生意的地方。在一个叫“后江”的地方,“甚至妓女的数目占城中人口比例数不小”。她们很认真地经营自己的职业,能够遇到像牛保那样的多情水手,就深情缱绻;更多的时候,她们就做军政各界,往来的烟贩、木商、船主以及种种因公出差过路人

《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探究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可以说,《边城》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笔者结合对《边城》的认知,拟就人性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苗族人,他自称是“乡下人”,他的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的作品《边城》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美。翻开这部作品总会发现对纯朴的、超脱的人性美的追求。就是在那动荡的岁月、离乱的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也充满了人性美,充满了真情美。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集山水美、人性美为一体,山水相依,肝胆相照。沈从文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完完全全如他所述:“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神庙供奉‘人性’”。 一、《边城》故事概述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作者并非想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 二、《边城》人性美的体现 《边城》描写的社会中洋溢着人性美。在这里,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作者通过叙写爱情、亲情和人性,较集中地反映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青年男女之间的人性美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人性美体现在翠翠身上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同时

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宋磊)

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 宋磊【摘要】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了其小说的讽刺艺术,并且还把他与老舍进行了比较,力图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关键词】世态;怜悯;内省;外化 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也确实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来看世界和社会人生。贯穿其全部创作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从道德的角度,将都市上流社会和乡村下层人民两相对照,表现他的基本爱憎。只要将《边城》与《绅士的太太》,《柏子》与《八骏图》对照看看,即可明白。在乡村下层人民,是纯净无瑕的灵魂世界,人们信守着自己的本来,一任命运的捉弄而不变初衷,一如《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即使是柏子与河边吊脚楼上的妓女这类人物,粗野中也见出热情,放纵中露出率真。他们的爱也炽热活泼,充满着生命活力。而在都市上流社会,则是人性泯灭的昏天黑地。华丽的衣着掩盖不住灵魂的肮脏,高贵的身份反倒滋生透顶的虚伪。欺人又自欺,在相互地瞒和骗中,混合着哭声与笑声。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作者的取舍是泾渭分明的。所以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本文拟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并与老舍进行比较,力图

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一 沈从文的以都市上流社会为题材的小说是一种社会世态讽刺小说。其讽刺对象主要是都市上层社会中的绅士淑女。小说着力于他们在其小小恩怨得失中的表现以及对爱情婚姻的焦灼。就思想内容来说虽然有政治批判力弱的缺点,但他所写的也是社会病态的一部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病态人们的一般性的讽刺上而是上升到人的精神领域观照,并从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病态精神特征。沈从文憎恶文明都市中那种“假道学”的作派,称这种违反自然人性的人物“在朝则如张天翼写的华威先生,在野则如鲁迅所谓阿Q”,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对都市文化下的国民性进行了反省、解剖和嘲讽。《八骏图》就是描写文化界道貌岸然的名流学者的空虚的人生态度和变态的情欲心理的。传说周穆王曾有“八骏”,这位耽于安乐的穆天子曾驾着这八匹名马万里遨游,在昆仑山瑶池与西王母相会,饮马赋诗,其乐无比。沈从文以这个属于小说家言的古老典故作小说的篇名,本身就包含着讽刺。这八位来自千里之外的“人人皆赫赫大名”的教授聚集到青岛海滨作暑期讲演,虽然他们被誉为“千里马”,但一个个无非是被城市文明和学识堵塞了心灵上正常欲望的衣冠俗物。他们可没有周穆王八骏那种夜行万里,超越飞禽的雄姿,而是一个个在卑琐的泥泞中打滚。有的教授杜撰出一些大而无当的人生哲学来自我解嘲;有的教授儿女成行,还在蚊帐里挂半裸体的香烟广告美女画;而宣布不愿结婚的教授却大谈精神恋爱并跪倒在上海交际花的石榴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学生姓名:解娅婷 用户名:xieyating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吴新苗 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一、引言 1.提出中心论题: 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 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 (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 (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 (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 (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三、结论 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发现并肯定沈从文作品中真正的“现代性”所在,他的文化思想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这就是他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沈从文的创作中最基本的、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思想。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经由城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反复对照而显示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正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命题。在这一方面,沈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摘要:作者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体型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1人性是其创作的起点和回归的终点。人性对于作者而言,其主旨就是一种人类的爱,而这种爱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男女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人类之爱都是人性美的集中体现。“我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合乎生命的人生形式”作者崇尚人性、热爱生命。用生命与自然去表现人性的美、用生命的认识去挖掘人性的美、用自己的作品去再现人性的美!在湘西世界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美好、悠扬、像诗一样的人性。这里和谐安宁、素朴自然、健康活力,是充满着爱与美的人间乐土。 关键词:人情美;亲情美;爱情美 (一)人情美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2作者笔下的边城人民祥和安宁,与世无争,处处都能使人感到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性美。 《边城》中“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不成,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烟草,将茶峒出产的上等烟草,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3老船夫乐善好施、信义至上,过渡人质朴、淳厚、真诚,这些无不都显示了一种优美而善良的人性! 船总顺顺,也从不自恃自己的身份和财富,却能“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公正无私,既正直平和又不爱财,对本乡和过路人一律慷慨好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 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尾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 [准确审题] 对小说结尾艺术的考查,一般的提问方式有: ①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②小说为什么要以……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③请分析小说结尾处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④×××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⑤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审题时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 (1)审清是单一问还是综合问。单一问:只问结尾段对表现人物或情节的作用。如“提问方式”④只问情节。综合问:只笼统地问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2)审清题型。有分析题,如“提问方式”①③④;有探究题,如“提问方式”②⑤。 [规范答题] (1)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2)要把小说结尾艺术的领悟与情节结构安排的欣赏、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等角度综合起来,真正提高阅读结尾艺术的鉴赏水平。 (3)答题时,依然从小说的结尾、结构、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答题。 ①点明结尾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完整等。 ②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③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④点明主题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 个别结尾还有读者作用,如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 答题模板 结尾特点+结构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 (2015·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文学考研沈从文专题复习

专题讨论——沈从文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14岁入地方行伍,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等,军旅生活使他看尽残酷杀戮而产生厌恶心理,湘兵的雄武蛮强和沅水民风的淳朴自由,使他对于生命和自然有着特殊的认知和敏感。这对于他之后的创作影响深远。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并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关照。他勾画出全新的健全美丽的乡村生命形式,同时完成了对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沈从文一生创作宏丰,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早期有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基本主题初见端倪;30年代之后,创作了《龙朱》、《旅店及其他》、《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长篇《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 历年真题: 1、论沈从文《边城》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25分(武汉大学2005年综合知识B卷) 2、30年代京派小说的总体特征;20分(武汉大学2001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从08年至今武汉大学文学类初试都未曾再考过沈从文相关的题目,不过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他构建的湘西的乡土世界是值得关注的。 重点阅读作品: 《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复习侧重: 个人认为,对于沈从文的复习要掌握三方面: 一、“湘西世界”及其中的“常”与“变”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这不同于鲁迅先生的乡土小说中对故乡的批判,沈从文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赞美和爱去回忆和描写湘西世界中的人与物。他写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这里有对自身命运毫无意识的童养媳潇潇(《潇潇》);有水手与妓女的故事(《柏子》);有忍辱让妻子出外卖身的农民(《丈夫》)。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身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注。 他赞美他的故乡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到悲哀,因为在现代文明的入侵下,湘西世界已经变了,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沈从文的小说很多是挖掘湘西的“常”态,“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这就是他小说中湘西的“常”。湘西的常与变在沈从文未完成的长篇《长河》中有更多的体现。 二、乡与城、过去与现在 沈从文一直自称“乡下人”,他始终以“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观照“湘西世界”。他对湘西世界的人与物都是热爱的,但是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调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时,又是带着讽刺的。《绅士的太太》写城市上层家庭日常生活,夫妻相瞒,乱伦糜烂;写知识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 特点和成就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沈从文幼年因家庭变故,小学未毕业就去从军,历经艰辛,沅水边接触的一切,在他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把记忆中的人和事整理成小说,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1.语言简炼很少使用的、了等字,加入提炼过的方言,显得古 朴又不失鲜活生动。塑造人物形象往往几笔勾勒而成,《边城》翠翠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点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也不动气……”简简单单几句话,把天真少女形象表露明明白白。似乎能感受翠翠如刚出生小动物一般,毛绒绒,惹人欢喜惹人怜爱。 2.心理描写出色沈从文不仅在人物形象塑造有突出造诣,心理 描写也十分出众。“翠翠一天比一天长大,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时间正在成长他似乎在催促她,使他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责。 她欢喜有朴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去一颗星凝眸,祖父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点害羞情绪轻轻说:‘看水鸭子打架’”,这里写翠翠少女怀春害羞神情,幻想着自已当上新嫁娘的美好情景,这点心思,描写十分到位。 3.意境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淡化情节,以散文笔法抒写湘 西的自然美,水岸边吊脚楼、码头、碧溪的竹篁、白塔等湘西景色描绘细致。形成一幅跃然纸上的山水图。婚礼嫁娶、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构成一幅幅亮丽风俗画。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里,笔调温柔、清新淡远,在淡淡诗意里透出似有似无的愁。

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在宽松自由的时代氛围中,以平和宁静的心态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小说,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描写革命斗争的主旋律小说之外,还有一类反映人生百态的小说,它们与主旋律小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在这类小说中,尤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小说为代表。他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去观察人生、体验人生、表现人生,创造了极富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的“湘西世界”。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湘西世界——弘扬美好人性的精神舞台 沈从文崇尚人性,他曾这样表述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重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它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基于此,他的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宗旨,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工业文明玷污、侵染,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追求?这来源于他与“城市人”相对照的“乡下人”的心理素质与思维定势。他以湘西人淳朴的眼光观察喧嚣的城市,看到了黑暗的现实,腐败龌龊的政治交易,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以及扭曲变态的丑恶灵魂,不禁惊呼:这是“神之解体”的时代!虽然这样,他仍郑重声明:“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

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由此可见,他的“神”即是人性,人性与神性相通。他以虔敬的心情描写和歌颂人性美,用充满诗意的湘西小说供奉他心中的神。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可以说,是他驰骋想象、弘扬美好人性的精神舞台,是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没有压迫,没有歧视,只有尊重、宽容和理解。走进这一世界,受伤的精神会得到安慰,垢污的俗念会被清除,世俗的灵魂会经受洗礼而升华。且不说叔远的母亲那“宽厚慈善”乡下老太太的“母性的体贴;且不说卖梨老妇人不计较斤两价钱,待买主如久别的客人金子般的心地;且不说老船夫忠于职守,宽厚大度,古道热肠,屈己待人……就是妓女和土匪的灵魂中也有美的闪光。在他笔下,妓女少了世俗之气,纯粹交易,铜臭之味,而多了份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就是土匪也并非一群莽汉,粗俗不堪,社会渣滓,而是透过外表,去发掘他们身上美好的人性。《在别一个国度里》的山大王为娶守家大妹妹做压寨夫人,不惜屈尊多次送信,软硬兼施,甚至为情不惜向官兵妥协,而婚后对妻子一如既往,百般爱护,宠爱有加。以致大妹妹向朋友称赞说山大王年轻、标致,驯善如一只羊。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以他们的直爽,率真,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尊重,这是一个不同于虚伪城市生活的全新的世界。 清纯美丽的少女形象——审美理想的化身和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